都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个江湖的说法起源于哪?

请恕孤陋,“江湖”一词,大约最早出于庄子。

《庄子.大宗师》曰:“泉涸,鱼相处于陆,相呴(xū)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说,泉水干了,鱼们呆在陆地上,靠相互哈气保持湿漉,用各自口水滋润对方,(尽管这样很高尚),还是比不上在江湖之中相互不记得更好。

庄子这个“江湖”,说的是“江河湖海”。

有人把“不如相忘于江湖”,解为“相呴以湿,相濡以沫”这样很好,不如就把过去江湖中的快乐日子忘了吧。

这样的解释,大概很难说是庄子本意。

《大宗师》后面又说:“孔子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庄子这是讲孔子和子贡的对话。他说,孔子认为,鱼们,向往水中的生活;人们追求有道的社会。鱼在水中,便有养分;人懂得道,就能安定。所以说,鱼们在江湖中相安无事;人们懂道术也能各自平安。

这个“江湖”,说的还是“江河湖海”。

这是“江湖”一词的本义。

《史记.货殖列传》云:“(范蠡)乃乘扁(piān)舟浮于江湖。”

司马迁,亦在本义上使用“江湖”一词。

后来,“江湖”之含义,就有所扩展。

南朝梁慧皎《高僧传.竺法汰》曰:“与道安避难,行至新安,(道)安分张徒众,命汰下京。临别,谓(道)安曰:‘法师仪轨西北,下座弘教东南,江湖道术,此焉相望矣。’”

显然,道安的一番话,是沿用了庄子的说法。

不过,这里的“江湖”,已非指“江河湖海”,而是泛指“五湖四海”各地了,如文中所说“西北”“东南”等陆地。

这是“江湖”一词的第一个引申义。

唐杜牧《遣怀》诗曰:“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说的,是他不得意而流落四方。

还有李商隐,他比杜牧稍小几岁,有《赠郑谠处士》诗。其云:“浪迹江湖白发新,浮云一片是吾身。寒归山观随棋局,暖入汀洲逐钓轮。越桂留烹张翰鲙,蜀姜供煮陆机莼。相逢一笑怜疏放,他日扁舟有故人。”

这诗,大约最早“造”出了“浪迹江湖”一词,还用上了《史记》中范蠡的典故。

此两诗,皆在第一个“引申义”上用“江湖”。

再后来,“江湖”之含义,又有扩展。

范仲淹《岳阳楼记》云:“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这里的“江湖”,与“庙堂”,也就是朝廷相对,指“民间”。“庙堂之高”,指天子位尊;“江湖之远”,则云介民人微言轻。

这是“江湖”的一词的第二个引申义。

有意思的是,北宋范仲淹对“江湖”的“引申”,在南宋竟形成了一个“诗派”,即“江湖派”。

此派,由南宋钱塘书商陈起所刊《江湖集》、《江湖前集》、《江湖后集》、《江湖续集》等诗歌总集而得名。

“江湖派”,所含诗人,并非一时,亦非同地,有布衣,也有官宦,主要以功名不遂而“浪迹江湖”的下层文人构成,如刘过、姜夔、敖陶孙、戴复古、刘克庄等等。

之所以称为“江湖派”,源于这类诗人,多以江湖相标榜,这是其一;其二,他们的作品,突出表现了诗人不满朝政,不愿与之合作的态度,亦集中反映了一种厌恶仕途、企羨隐逸的情绪。

如刘克庄《郑丞相生日口号十首》之一曰:“转了头厅屡乞归,已将传舍视黄扉。江湖不欠鱼羹饭,直为君恩未拂衣。”

“江湖派”诗之成就,主要在古体诗和七言绝句上。具体不评介了。

但很明显,他们诗中的“江湖”,与“庙堂”相对,属于第二种“引申义”。

回到本题目。

武侠之描写,在中国源远流长,至少可以追溯到汉代。

但在“新武侠”小说出现之前,极少有“江湖”一词出现于此类作品中。

“新武侠”,上世纪上半叶产生,最著名的作者,无出梁羽生、金庸、古龙三人之右。

而金庸,在三人中应该更胜一筹。

金先生写了《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与金先生之前的“武侠”作品,有了明显不同——更该被看做是一部社会或者政治寓言小说。当然,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遗憾的是,本题目中“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句话,不是出自《笑傲江湖》书中,而是出于据此书改变的电影。

《笑傲江湖》书中之“江湖”,既指“五湖四海”的“民间”而非“庙堂”,又指“武林”。

至于“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句话,大概是讲“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情仇”吧。

倒也不必太过认真。

都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个江湖的说法起源于哪?

江湖夜雨十年灯,侠客且入义云天,所谓江湖就是行侠义之道,做一般人不敢做的事,惩恶扬善,拔刀相助,无确定地方,只要有不平之事就会挺身而出,到底江湖归于何处或许可以说正义之处吧

都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个江湖的说法起源于哪?

在中国提起江湖二字,很自然的就能让人想到金庸老爷子,金老其实并不是武侠小说的开创者,但却是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金庸一生创作了多部神作,为世人构建出一个宏大的江湖,引出一代又一代人的武侠梦。

金庸先生作为一位天才小说家,经典语录自然是少不了的,像什么“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又如“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与其天涯思君,恋恋不舍,莫若相忘于江湖。”再如“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些都是出自金老爷子的经典语录。

题主问的这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个虽然不是金庸先生说的,但也跟他有着莫大的关系。

此句出自徐克拍的武侠电影——《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当时令狐冲说要退出江湖,任我行出言劝他,原句大概是这样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的地方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出?

这句话虽然不是出自什么圣人典籍,但却越品越有味道。年少轻狂的我们,总是认为江湖就是快意恩仇,是恣意放纵,是肆无忌惮的宣泄着心中的不平。

然而李雪健老师在《少帅》的一言,点醒无数梦中之人,他说江湖不是打打杀杀,那江湖是人情世故!

刀光剑影的武侠场景只存在于小说和电影中,而现实中的那些人情世故,却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经历的。

我们心中向往着江湖,却总感叹求之不得,殊不知那些现实中最令我们讨厌的,最让我们想躲避的蝇营狗苟,其实正是我们每个人都身在其中的江湖。

在人潮所汇成的江湖中,每个人都是一尾渺小而无力的游鱼,在那里努力的活着。

都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个江湖的说法起源于哪?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题目说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我看来,还不是为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至于江湖的说法, 目前看到的,江湖的称谓最早是由庄子提出的,出自《庄子 大宗师篇》,

“泉涸,鱼双与予处于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意思是:泉水干涸后,有两条小鱼未能及时离开,受困于陆地的小洼坑里,动腾不得,只有互相以口沫滋润对方,使对方保持湿润。此时,两条鱼便缅怀起往日在江河湖水里自由自在,彼此不相识的生活。

我想,除了庄子的这个“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现在大家最熟悉的江湖,应该是金庸的《笑傲江湖》,还有古龙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吧。

《笑傲江湖》是金庸先生创作的长篇武侠小说,于1967年开始创作并连载于报纸上,1969年完成。“笑傲江湖”,语出吴承恩创作的《西游记》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老龙王拙计犯天条”中渔夫的“西江月”词中一句“得来烹煮味偏浓,笑傲江湖打哄”。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之前看警匪片,经常发现里面的黑帮人物都感叹这么一句话。其实,这句是古龙先生创作的,在《楚留香传奇》之《午夜兰花》,古龙写了名言: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情仇难却,恩怨无尽。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些话一说出来就让人忘却不了,只因它点出了世间真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