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篡位,为什么后世对宋太祖赵匡胤的评价比晋武帝司马炎高?

晋武帝司马炎与北宋赵匡胤都属于开国皇帝,对统一祖国作出了卓越贡献。

赵匡胤登基后,文韬武略用在治国理政方面,善待天下百姓,不存在乱杀有功之臣,没有宠信后宫乱政,是一位文武双全的皇帝,因此史上对他的评价很高,经得起历史论证。

司马炎虽然称帝后,名为晋武帝,但他在执政期间,未建立卓越功勋,只是一个皇帝而已。

同样是篡位,为什么后世对宋太祖赵匡胤的评价比晋武帝司马炎高?

赵匡胤得天下打天下,但司马炎白得天下,真正的算起来实际上已经是第三代帝王了,而赵匡胤却是实打实的开国皇帝,而且基本上平定中原。而司马炎死后,西晋基本上是二世而亡随后就是五胡乱华。而两宋建国二百余年,华夏文化集于赵宋,而两晋却是华夏最无能的朝代。

司马炎:(236年—290年),字安世,西晋朝开国皇帝,晋宣帝司马懿之孙、司马昭与文明皇后王元姬(王郎的孙女)的嫡长子 。29岁篡位登基。在位25年,55岁驾崩。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赵匡胤:(927年-976年),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涿郡人 ,宋朝开国皇帝,33岁篡位登基,在位16年。公元976年赵匡胤驾崩,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庙号太祖。谥号武德皇帝。

赵匡胤以后,封建时代再无权臣篡位之说,赵匡胤是最后一个,而从司马炎开始直到赵匡胤之间,则是称王称帝,谋朝篡位犹如儿戏,宋齐梁陈,梁唐晋汉周,都是篡位登基。所以司马炎和赵匡胤都是篡位登基,都是“得国不正”,都不干净的。既然都是半斤八两,也就别骂你是曹操,我是王莽了。既然如此,那就看两个朝代的开国皇帝的影响了。赵匡胤无疑在各个方面远远高于司马炎。说白了,就是司马炎治国能力不如赵匡胤。赵匡胤与司马炎最大区别在于,司马家三代权臣,而赵匡胤则是政变登基,性质有所不同。权臣篡位后世评价都低,而武将政变好一些。还有就是司马炎的时候,门阀氏族应该形成。司马家代表是一个阶层,而五代以后世家都不存在了,赵匡胤成事比司马炎更难。司马炎不过是捡便宜。

赵匡胤最大的功绩结束了自安史之乱以后的武人乱政,使得华夏文明达到了最高峰,而司马炎 则无尺寸之功于国家,实际上,老百姓对于谁当皇帝真不在乎。只有能过好日子就行。再就是。赵匡胤也是打天下的,四百军州都姓赵,赵匡胤是有这个资格的。而且登基以后,继续打天下,而司马炎登基以后除了扩充后宫之外,啥也没干,司马炎死后,不到三十年西晋就亡了。而赵匡胤建立起来的国家制度十分稳定,为后世所效仿。两宋一共三百多年,各种洗白所以“功绩”明显。而司马炎立国时间短,没有话语权,导致名声不好。

司马炎篡魏,公然弑君,废掉先后两位皇帝,舆论和史书留下的风评都不佳 ,再就是当时的篡位者也必须假托天命,三推三让,让天下所有知道篡位者受命于天。实在是虚伪的很,而赵匡胤篡位的时候,这种把戏就不玩了,知道没人信了,也就很“直接”的篡位了,皇帝的似乎贬值了不少,280年三国归晋,完成统一,291年就开始八王之乱了。而北宋立国160多年,虽然只是局部统一,但就凭此点就比司马家强万倍。老赵家的皇帝比司马家的皇帝强多了。换句话说,不怕你篡位,就怕你篡位建立的王朝还不如前朝。进一步说,就是不在乎你的道德,而是你建立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政权,以及他们立下来的功业

两晋和两宋都是篡位登基,两朝的前朝皇帝都得以善终,这是两国最大的“德政”。而两晋后世风评不佳,也确实是司马家太作了。差两宋太多。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同样是篡位,为什么后世对宋太祖赵匡胤的评价比晋武帝司马炎高?

不好意思,一开始看错了题目。把赵匡胤看成了赵光义。现在做一个补充。

首先赵匡胤建立北宋创造了一个盛世。而司马炎之后,从八王之乱开始,中国进入了长期的战乱。

北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儒学得到复兴,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经济文化繁荣。

显德七年,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自己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

赵匡胤依据“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统一全国,先后灭了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分地区统一。他“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佣兵自重的局面。从而使天下得到了一个相对安定和平的发展环境。

其次。黄袍加身这件事,赵匡胤具有一定的被动性。我们现在人大多都认为这是赵匡胤一手策划的事件。这是由于我们对五代十国的政治环境不太了解。五代十国天下大乱,乱兵经常能惹出事来,他们中的某些人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推选甚至胁迫自己的上司起兵造反是常有的事情。赵匡胤之前,郭威也是在部属的拥立下当了皇帝。

相比之下,司马炎的吃相就比较难看。

需要更正一下,赵光义不是篡位,是唯一合法继承人。

五代十国传弟不传子的现象非常普遍。按照五代十国的惯例,亲王兼任首都行政长官就是皇位的当然继承人。

当时北宋建国不久,政权很不稳定。还有许多割据势力,鉴于五代十国都是短命王朝,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人来掌控驾驭大局。

在所有的继承人中间,赵光义是唯一合适人选。

赵匡胤首要考虑的,不是皇位谁来继承的问题。而是北宋政权能否长期维持下去的问题。

赵光义谋害赵匡胤之说,最早是出自对一段野史片段的误读。后世没有站在当时的历史角度进行分析,不能理解太祖为何传弟不传子,而产生了阴谋说。近年来,部分学者也认为是谋害。如王立群先生在《百家讲坛》上,就认定是赵光义谋杀亲兄,此看法遂渐成主流。所以有必要对相关史料进行一个全面分析,洗刷可能存在的不白之冤。

从没有任何一本史书记载赵光义谋杀了亲兄。所谓烛影斧声,出自一个和尚记录的笔记(野史都算不上,就是一个神话故事),这个和尚的初衷是为了美化、神话赵光义。以说明他的皇位是赵匡胤当面授予,是天命所归。后人曲解了这么一段编造的故事,以讹传讹。产生了所谓的烛影斧声之说。

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描述到赵匡胤之死时,都从来没有任何一本书提到过赵光义有杀人嫌疑。说赵光义有谋杀嫌疑,不仅没有直接证据,间接证据也没有。

不仅没有证据能直接指控他杀人,或者有人听别人说过他杀人,其他包括他准备作案工具,安排人手,犯罪后毁灭罪证等等间接证据也一概没有。

我们现在定一个人的罪,要经过公检法机关,若干道司法程序。即便如此,在当事人认罪,还有若干证据佐证的情况下,都有可能发生冤案错案。更何况,对于完全没有证据证明实施了谋杀宋太祖行为的太宗赵光义,就武断的认为是他杀的人,实在有失公允。

凡是认定宋太宗赵光义谋杀亲兄篡位的学者,分析到这件事情都是说:我认为如何如何……,都是建立在判断、怀疑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这些学者虽然认定是宋太宗赵光义杀人,但没有一个人能提供出具有说服力的依据来。都是在基于怀疑、猜测的基础上。

这个大前提确定以后,我们才能对相关的史料进行梳理分析。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曾经详细阐述。请参阅以下网址链接:https://m.toutiaocdn.com/i6743938378179281416/?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97322772&use_new_style=1&req_id=2020081320461101001404720828266981&group_id=6743938378179281416

同样是篡位,为什么后世对宋太祖赵匡胤的评价比晋武帝司马炎高?

问题的本质不在于天下是如何得来的,而在于得到天下后如何治理。所谓以阴谋取天下者,需以阳谋治天下。

司马炎和赵匡胤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以为一统天下就结束了,可以高枕无忧了;而后者却以为问鼎中原后仅仅只是开始,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一、中国古代帝制王朝的历史规律

中国古代帝制王朝可以用人的一生作为比喻。

当一个政权刚刚成立的时候,犹如刚出生的婴儿,抵抗力很差,稍有不慎便会夭折。此时,皇帝要做两件事。一是与民休息,增长人口,发展经济。二是轻徭薄赋,收拢民心,建章制度。如此一来,政权根基才会逐步稳固。

秦始皇、隋文帝皆可称一代雄主,在位期间勤勤恳恳治理国家,但其继任者皆不知“与民休息,使天下归心”的道理,不停折腾百姓,致使民怨沸腾。即使隋炀帝开京杭大运河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如此浩大的工程,早已超过了当时百姓所能承受的极限,故而依然不得民心。

一个政权刚成立之时,往往是它最危险之时。这也正是秦、隋皆二世而亡的原因。司马炎和赵匡胤主政时期,正是晋、宋政权初生时代。

当政权扛过了脆弱的婴儿期之后,就进入了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期。这时候的政权活力异常,充满着蓬勃向上的力量。此时,皇帝只要继续勤政爱民,国家实力便会呈现指数级的增长,天下人口大增,人民安居乐业,国家财政与经济实力强大。

这就是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出现的原因。上述各种盛世,是天时与人和的加成造就的。天时就是政权初期人口和经济的发展速度极为惊人,人和就是上有明君,下有能臣。

当政权度过了青年期之后,就开始步入中年期了。这时候,政权的实力达到巅峰,海内归附、天下归心。在此过程中,帝国的强大政治惯性终于形成。

如果此时,帝国能有雄主出现,便能将国家推上新的高峰。如汉武帝依靠文景之治的遗产,横击匈奴,扬大汉国威于西域。再如唐玄宗初期依靠唐太宗、唐高宗以及武则天打下的基础,将唐帝国的推向了最巅峰,长安城也成为当时世界第一都。

当然,最重要的是,如果这一时期国家没有雄主出现,也问题不大。比如乾隆爷,一介守成之君,也能安安稳稳当个太平天子。又比如明朝中后期,几乎所有君王都平庸无奇,但国家依然也运转如常。这主要归功于强大的政治惯性。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由于婴儿期和青少年期先辈打下的良好基础,到政权中年期,皇帝们才能坐享其成。

当度过了最舒服的中年期之后,就进入了病痛丛生的晚年期了。自古王朝末期的皇帝都比较悲催,空有一身本事或一腔热血,但毫无施展的机会,只能看着政权逐步走向末路。崇祯皇帝是如此,光绪皇帝也是如此。如果他们生在政权中年期,那肯定是一代幸福的天子。

二、司马炎和赵匡胤最大的不同

司马炎和赵匡胤最大的相同点就是他俩取天下的方式是“窃”。通过窃取别人的政权,而登基称帝。但时代是善忘了,百姓们并不在意谁是皇帝,只在乎自己能不能过好日子。

所以,以阴谋取天下,虽然不光彩,但也无伤大雅,关键是取得了天下之后怎么办?

赵匡胤最明智的地方就是知道大宋最危险的时刻就是自己主政的时期。所以,他在位期间勤勤恳恳治理国家,加强中央集权,稳定政局;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徭役,与民休息。

最重要的是,他将帝位传给弟弟赵光义。因为,如果不这么做,恐怕大宋江山熬不过婴儿期,也有可能二世而亡。毕竟,宋太祖“德”字辈的儿子们,是驾驭不了宋初复杂的政治格局的。

反观司马炎,他丝毫不知道自己在位之时,就是晋朝最危险的时刻。他以为自己当了皇帝就天下大定,可以高枕无忧了。

当时的西晋,经过三国乱世战火洗礼之后,人口锐减,十户仅余三四户。天下急需休养生息。但国家政务颓败,毫无章法,不能满足百姓休养生息的需求。

不仅如此,朝堂之上,尽皆重浮夸、尚奢华、纵享乐之人。比如,司马炎带头沉溺酒色,后宫多达几千人,以至于羊车望幸;而皇帝的重臣和亲戚也相互攀比,比如石嵩与王恺斗富。

更为糊涂的是,司马炎在继承人问题上犯了大错,以至于贾南风乱政以及八王之乱,乃至于开启了五胡乱华的浩劫。

司马炎本身资质平平,如果不是他祖父司马懿、大伯司马师以及父亲司马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何德何能能成为开国之君?

司马炎的才能充其量只是个守成之君,而赵匡胤却是个合格的开国皇帝,太祖之名不虚也。这便是他二人的历史评价如此不同的根本原因。

同样是篡位,为什么后世对宋太祖赵匡胤的评价比晋武帝司马炎高?

赵匡胤英明神武,司马炎可以说是民族罪人!

公道自在人心,最关键的一点是否一位好皇帝,做到国泰民安!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的宋朝,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晋武帝司马炎建立的晋朝,分西晋和东晋两个阶段,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从这点看,宋朝和晋朝有一定的类似,而他们的创立,也都是篡位得来的。

第一,怎么篡位,以及对待前朝皇族。

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黄袍加身,回师开封,兵不血刃就控制了都城开封。翰林学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准备好的禅代诏书,宣布柴宗训(当时六七岁的小孩)禅位。赵匡胤就这样登皇帝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封柴宗训为郑王。

你可以说他是欺负人家孤儿寡妇。只是在皇位面前,很多都可以抛弃,欺负就欺负了,怎么地,此时柴氏家族心里想的只是怎么保命了,还能够想公不公平?

读过《水浒传》的朋友都知道,柴进作为后周皇族,是有丹书铁券的。第九回,“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店主人提到柴进,

“他是大周柴世宗嫡派子孙,自陈桥让位有德,太祖武德皇帝敕赐与他誓书铁券在家中,谁敢欺负他。”

可以说,赵匡胤夺权篡位后并没有对柴家人痛下杀手,反而是颇为优待,甚至还赏赐下可以免死的丹书铁券,留下旨意即使是柴家人犯了谋反的大罪,也仅仅是在狱中秘密处死,不能诛连同族,要知道在古代谋反只有祈祷成功,失败的话可都是要诛连九族的。这点非常难得,毕竟前朝皇族的号召力、身份不一样,可能会有人阴谋作乱。丹书铁券是绝无仅有的。

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后,对曹氏后人也称得上不错,把曹氏的亡国之君封为陈留王,另有正式的封地,有自己的班底,在自己的封地之内可以沿用魏国的制服,还能不称臣、不朝拜。只是这个西晋也没有存在多久,想必陈留王也是这样。

从这点看,两个皇帝相差不大。

第二,是否一个好皇帝。

宋朝(960年—1279年),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大家熟知的“杯酒释兵权”,其实有两次,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

五代十国,国家四分五裂,战争频繁,人民深受其害。赵匡胤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国家治理方面,澄清吏治,劝奖农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这些举措不仅很快医治了二百年的战争创伤,而且使国家呈现出相对稳定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反观晋朝。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司马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太康年间,西晋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

但是在国家治理制度方面,司马炎犯了大错。他重新启用全面分封制(周朝、刘邦等人已经证明分封是失败的政策了),结果他死后,很快西晋就经历八王之乱。

▲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即晋武帝(265年-290年在位)

老实说,比较多人评价这位晋武帝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罪人。因为他选择了一个傻瓜做为继承人(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傻瓜皇帝,晋惠帝司马衷,“何不食肉糜”)。傻瓜没有错,选傻瓜当领导的人才有错,特别是选了傻瓜当皇帝,能不说你是民族的历史罪人?

八王之乱后,西晋国力衰弱,接着是五胡乱华,西晋无力抵抗,逃往了长江以南建立东晋政权。北方沦落为了胡人的领地,各个少数民族在中原烧杀掠夺,各自成立了几十个政权,比较大势力的有五胡十六国。

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五胡乱华”中,汉人差一点就被胡人杀光、吃光,这个时期黑暗的让人难以想象。中华民族三百年的动荡,三百年来中原大地充满着血腥的杀戮、残酷的统治,黎明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文明几乎毁于一旦!有的学者也称之为“永嘉之乱”、“中原陆沉”、“中原沦陷”等。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司马炎!

至于五胡乱华的种种惨状,大家可以自己找资料看看,比如两脚羊是什么回事,反正当时是最黑暗的时候。

同样是篡位,为什么后世对宋太祖赵匡胤的评价比晋武帝司马炎高?

估计这和,对社会的贡献有关,赵匡胤那是从后周,也就是五代十国那时候夺权,之后建立了稳定的朝代。社会进步科技发展。而司马炎不同,那是从汉后魏政权手里夺来政权,却将中国带入不统一混乱的三百年。对于晋朝好像除了王羲之作品让人叹为观止,当然那是东晋了,还有几句成语,找不到更多的历史贡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