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好诗词大都出自唐宋、晋魏时期,而近代很少有惊艳的诗词?
这实际上是二个问题?
1.唐宋、晋魏时候为什么出现这么多好诗词?
唐宋、晋魏时侯普通百姓并没有什么书读,能上学读书的多数都是达官贵人的后代,当时认得几个字就能成为令人尊重的先生。
在古代不管是唐朝的繁华盛世还是宋朝文字辉煌,能饱读诗书之人都是极少数的达官贵人,文字这东西还是社会奢侈品。
某人发表一篇琅琅上口的诗词这东西,在没有收音,电视,电影这一类娱乐设施的古代,诗词成为所有人追求娱乐和高雅的代名词!所以在目不识丁人数占大多数的古代,通过口口相传,诗词反而流传下来!
而诗词作者能创作一首诗词也在古代成为一件可以令人炫耀的事情,所以对诗词的创作文人学士都投入了极大的创作热情,并潜心去钻研,偶有佳作所得,马上得到普罗大众争相传诵,并靠着诗词作品就此可以成名立万。
在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的,出现诗词文化的盛世辉煌就顺理成章了,当时社会把创作好诗词作为那个时代一种至高的时尚,由此涌现出众多好诗词也就不奇怪了!
2.在近代为啥没有多少令人惊艳的诗词
在近代,读书认字成了平常事,几乎都没有了目不识丁的人员了。这本来产生了更多能创造好诗词的土壤。
可在知识普遍的同时,随着社会进步,也出现了众多古代没有的新玩意,收音,电视,电影等等娱乐设施层出不穷,极大地丰富众人的选择。
而吟诗作对就成为普通百姓娱乐生活的冰山一角了,任何文字的魅力都没有声像作品这样传神,所以众多学者的创作兴趣也在极大的萎缩!潜心创作和去深入钻研的人少了,创作的好作品也就少了!
创作好诗词并不能带来任何名利,以此为业只能带来清贫,谁还去放进心思去创作了,所以在近代没有什么好诗词出现也就理所当然了!
社会在进步,文化表现形式也在进步,诗词文化只代表所有文化极少的一部分,好诗作也没有太多人去传诵,并且读者的欣赏水平在近代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现代人创作的好诗词放在古代是好诗词,放在当代也只能是普通作品而已,所以大家看不到令人惊艳的好诗词也就不奇怪了!
用心去发现吧,能和古代的好诗词有得一拼的现代好诗词并不少见,只是放在现代,这类诗句并不能令掌握了这么多文字基础的广大群众,让其惊叹而已!
这实际上也就是一种文化的进步,仅此而已!@男人本色与诗共舞
为什么好诗词大都出自唐宋、晋魏时期,而近代很少有惊艳的诗词?
出惊艳之作,也有时代背景。
唐宋诗词盛行,是大家有创作
诗词的热情,在那种社会风气
中,有那种创作的氛围,创作
的气分。大家都力求出语惊人!
而不是现在这样,只是跟风,
奏热闹罢了,现在写诗有几个
斟词酌句,反复推敲的?连韵
律也不懂的人,也大有人在写
“诗”!能出惊世之作吗?
做什么事都要一门心思地、全
心身地投入其中才好。
写诗也要提倡工匠精神!精雕细
刻,一丝不苟,认认真真地去一
门深入,学学人家“春风又绿江南
岸"的那个“绿”字,是经过多少次
反复地推敲才换上了这个“绿”字!
原来也使用过“春风又来江南岸”,
又到江南岸,又临江南岸,又吹
江南岸……哪个字都比不上这个
“绿”字来得生动和形象,使意境
更深远!使作品得到了升华!
这才叫出彩,这才叫亮点,可圈
可点处,才叫画龙点睛之笔!
这才叫诗眼!
浮躁是写不出好诗来的。
为什么好诗词大都出自唐宋、晋魏时期,而近代很少有惊艳的诗词?
你这个问题是扯淡。
来,我让你看看近代的诗词。
1、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郁达夫的《钓台题壁》,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这句牛不牛逼?惊不惊艳?当然我最喜欢的不是这句,我喜欢郁达夫的“飘雪琴剑下巴东”。郁达夫的散文极好,小说风格独特,诗词更是没得说,有空可以读读他的作品,他第一个媳妇孙荃,也通诗词,“雁过池塘书不落,满天明月独登楼。”
2、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秋瑾的诗,不愧鉴湖女侠,她的诗侠气纵横,豪气冲天,十分有力道。当然,更为人称道的是她的人,好文史,能诗词,还会骑马击剑,想一想都令人神往不已。她的人已如此惊艳,她的诗就更不必说了。
3、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鲁迅先生的,我还喜欢“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更出名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最喜欢的还是城头变幻大王旗和怒向刀丛觅小诗。这已不是惊艳,而是震撼。
4、玉杯饮尽千家血,红烛烧残万姓膏。天泪落时人泪落,歌声高处哭声高。吴佩孚的《失题》,深刻如斯,悲戚如斯,痛心疾首如斯。这首诗是骂民国军人的,有借鉴成分,原句:满斟美酒千家血,细切肥羊万姓膏。烛间淋漓冤泪滴,歌声嘹亮怨声高。不过改动十分巧妙,颇为惊艳。
5、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虽然不想写汪精卫这个大汉奸,但是这首诗写的真的好,要是当时他被杀了,也许这首诗就更有味道了。他其他的诗词也写的极好,“今宵为伊不去眠,替君收取一半怜取一半。”写腊梅的“淡黄月色无风夜,凝碧池光欲雪天。着此数枝更清绝,不辞耐冷立阶前。”
6、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瞿秋白《江南第一燕》,这句不知是从何处想来,是那么自然,那么轻快。这不叫惊艳,我也不知道什么该叫惊艳了。
7、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敢说近现代无诗?陈毅大将头一个就斩你。
当然他的《青松》也写得贼好,“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8、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一激动把王国维给漏了,我还喜欢“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可怜身是眼中人。”他的词写得直追两宋,《人间词话》就更不必说了,敢评价诗词的文人,谁肚子里没几顿墨水?
9、此处省略三千字,都给我盯着这张图,好好看上半个时辰-----------丸------------
文:祁门小谢
为什么好诗词大都出自唐宋、晋魏时期,而近代很少有惊艳的诗词?
得道多助……?
为什么好诗词大都出自唐宋、晋魏时期,而近代很少有惊艳的诗词?
惊艳诗词尽出于唐宋魏晋?这个观点请恕铁骊不能苟同。因为真实的历史,并不是这样的。
宋之后,是元明清。我们试看这元朝,有“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再看这明朝,有咏石灰,有西厢记,夜航船,有桃花坞里桃花,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诗词境界若此,能说它不惊才羡艳吗?
真正坑塞华夏文化,隔断优秀诗词创作传统的,主要是清朝所谓“康乾盛世”大规模的文字狱和奴化愚民。以至于遗留到现在的清代出众文墨,几乎都是明末清初,文字狱之前的出品。
然后及至清末近代,清廷统治无力,自由空气涌入,尤其太平天国之后,短短时间内,压抑百多年之久九州大地上,才思奔涌,出现了许许多多异常优秀的人才和作品。
尽管当时西风东渐,有大量的才子文人去写白话诗、现代诗,但古体诗词还是勃然兴盛。蔚然而成一种风气,好诗词也特别多。甚至信手拈来,皆是文中菁菁华章。
如《对酒》秋瑾
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被逮口占四首》汪精卫
衔石成痴绝,沧波万里愁。孤飞终不倦,羞逐海鸥浮。姹紫嫣红色,从知渲染难。他时好花发,认取血痕斑。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晚泊梁子湖》宋教仁
日落浦风急,天低野树昏。孤舟依浅渚,秋月照征人。家国嗟何在,乾坤渺一身。夜阑不成寐,抚剑独怆神。
《咏鹰》黄兴
独立雄无敌,长空万里风。可怜此豪杰,岂肯困樊笼?一去渡沧海,高扬摩碧穹。秋深霜气肃,木落万山空。
《读陆放翁集》梁启超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减字木兰花》吴昌硕
文章误我,赤手书生无一可。我负文章,只向高城赋国殇。江山如画,到处雄关堪驻马。水剩山残,任是英雄泪不干。
《钓台题壁》郁达夫
不是尊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
《平生感怀》朱自清
盛年今已尽蹉跎,游骑无归可奈何?转眼行看四十至,无闻还畏后生多。前尘项背遥难望,当世权衡苦太苛。剩欲向人贾余勇,漫将顽石自磋磨。
《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王国维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七绝·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二首》苏曼殊
蹈海鲁连不帝秦,茫茫烟水著浮身。国民孤愤英雄泪,洒上鲛绡赠故人。海天龙战血玄黄,披发长歌览大荒。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
《切莫》吴佩孚
人生切莫逞英雄,万事元知一理通。小人行险终得险,君子固穷未必穷。虎豹还须防獬豸,蛟龙最怕遭蜈蚣。百尺楼船沉海底,只因使尽一帆风。
《扬州慢·秋碧传真》张伯驹
秋碧传真,戏鸿留影,黛螺写出温柔。喜珊瑚网得,算筑屋难酬。早惊见人间尤物,洛阳重遇,遮面还羞。等天涯迟暮,琵琶湓浦江头。盛元法曲,记当时诗酒狂游。想落魄江湖,三生薄幸,一段风流。我亦五陵年少,如今是梦醒青楼。奈腰缠输尽,空思骑鹤扬州。
《述怀》张恨水
不是嗟来四十年,戴将白眼看青天。解嘲本属寻常事,莫把文章事乞怜。
令人崇敬的周总理年轻时,在他离开家乡,出国留学前曾经赋诗一首以明志,流传甚广。
《无题》周恩来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壁破,难酬蹈海亦英雄。
《自题小像》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出益州》刘伯承
微服孤行出盖州,今春病起强登楼。海潮东去连天涌,江水西来带血流。壮士未埋荒草骨,书生犹剩少年头。手执青锋卫共和,独战饥寒又一秋。
《自誓诗》杨虎城
西北山高水又长,男儿岂能老故乡?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
近代诗词中,铁骊最喜欢和推崇的一首词,当然就是毛主席不世名作《忆秦娥·娄山关》,以这首词的超群造诣,即便放到唐宋,放在在豪放派大词人辛弃疾面前,也是毫不逊色的。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所以,综上所述,清代康熙起至道光之前是有文化大断层,但到了近代,中华诗词文明代依旧生生不息,散发着让人惊艳的光彩。为什么好诗词大都出自唐宋、晋魏时期,而近代很少有惊艳的诗词?
一、现在就是有人诗词写的和李杜一样好,也成为不了李杜那样伟大的诗人。
这不仅因为古典诗词影响范围收缩,更重要的是,诗词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文体,有着明确以致固化的审美、创作框架,写的诗词纵然好,却几乎谈不上创新。
电影《无双》中有一句话“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梵高,其他都没有意义”,这句话虽然残酷,但说出真相。艺术最大的价值是创新,远离了创新,艺术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仅有好的诗词、好的诗词作者,于文学的意义远远不够。
我们无论在听音乐还是看现代诗歌、散文,常常出现的,如落英、苍苔、清笛、骤雨、月光、楼台,都是古典诗词频繁出现的意象,现代人借助意象营造的意境都没有脱离古人的窠臼。有些意象在今天的现实生活已经很少出现,比如“清笛”,在一个现代都市,钢琴声、吉他声出现的概率都远比笛声高,但“何处钢琴收骤雨”、“何处吉他收骤雨”都远没有“何处清笛收骤雨”所具有的深长悠远的意境。
这是一个当代诗词常见且典型的,以牺牲词语的现实表达来换取经典意蕴的偷懒行为。
三、这也是所有当代诗词作者的尴尬,他们的诗词可能写得很好,但当他们脱离清风、明月、苍山、秋水这类古典意象,笔下顿时失去典雅的光泽。至于诗词中如果出现电脑、空调、视频、商场这类文字,更是佶屈聱牙、难以卒读,而这些词语本来是与我们生活更密切相关的内容。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的诗词作者,依赖的还是古人的语言“定式”,仍然在搭唐宋诗人的顺风车。
现代诗词作者也有作品好看且有意义的,例如毛泽东,但毛诗词的价值大部分在于他独特的经历和体验,人、诗的形象、风格也能较好的统一,单纯的诗词技巧水平倒在其次,有人挑毛某些诗句与古人的相似,未免有些本末倒置。这里我不针对谁,所有近现代人写的诗词,但凡格律、意味都还不错的诗句,百分之九十都可以在古人中找到参照。
古代诗词中,无论是早出的古体诗还是较晚出的格律诗,修辞技巧到宋代就很难创新了,所以宋人形式上发展出了新的类型----词,表达上提出以文入诗,都是为了拓展创作空间。写作技法是有限的,表达的意旨可以无穷,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思想,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关注。所以“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是独特的,“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也可以是独特的。
只是,内容大于形式,对于一种文体未必是好事,因为时间进入现代,很快就有更直接自由的表达方式。
四、几千年诗词传承形成的语言“定式”,甚至会影响我们对古人诗词的欣赏,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古代的一些诗词名篇,不过尔尔,没有匹配名声的好。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很多人想不通这样顺口溜一般的“陈词滥调”,怎么会成为千古绝唱?同样类似的还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但他们不知道,一千多年前的那个夜晚,当诗人李白抬头望向夜空时,他是将月亮与故乡联系的第一人,至少是第一个最为人所知的人。
我们现在所有对月亮的联想,都来源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下共此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古人诗词不断强化我们意象,渗透到我们的散文、小说甚至日常语言中,逐步形成中国人文化认知的月亮。
类似的还有《赠汪伦》,第一个用水深形容感情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现在有了什么词?“情深似海”,“恩情比海深”。
这就是艺术的创新,是古代诗歌对中国人语言的发掘、反哺,和更新。
五、瑞典著名诗人特朗斯特罗姆有首小诗:
厌倦了所有带来词的人,词并不是语言我走到那白雪覆盖的岛屿。荒野没有词。空白之页向四面八方展开!我发现鹿的偶蹄在白雪上的印迹。是语言而不是词。
虽然从词的意义上,当代创作诗词依然不乏精巧、别致。美女帅哥写的,可以认为他(她)“秀外慧中”;非美女帅哥写的,不妨认为这是“有趣的灵魂”。
但对于诗歌来说,伟大的永远是语言,而不是词。今天的诗词作者,作品再也无法如唐宋名篇那样进入我们的语言体系中。
当然也就无法再诞生李白杜甫那样伟大的诗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