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喜欢李商隐的哪一句诗?为什么?
谢大圣邀。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一生留传下来的诗篇大约600首,喜欢的当然若干,我认为国人认可最传情的也许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前两句为: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您问为什么?也许人生到老才可领悟吧!
你最喜欢李商隐的哪一句诗?为什么?
李商隐的好诗那么多,单单最喜欢这一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他因为卷入“牛李党争”,一生抑郁不得志,算是个悲剧人物。但是他的诗,尤其爱情诗,特别的缠绵悱恻,优美动人,有许多名句被广为传唱。比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但我最喜欢的是那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有关背景这句诗是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一句。全诗如下: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问我什么时候归来,而我归期未定;巴山下了一夜秋雨,把池塘涨满了。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家里的西窗下,剪着烛花,诉说我此时对你的思念呢?
这首诗应该是写于851年之后,李商隐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后。至于寄给谁,有的专家说是妻子,有的学者说是朋友,我倒觉得是谁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有那么一个人,关心你何时归来;有那么个人,让你真心期盼欢聚。天涯咫尺,思念和盼望,是远方漂泊的人心底的温暖和支撑!
而且,他的妻子在他走后几个月就故去了,如果这诗是写给他妻子的,那真是悲剧中的悲剧,我们要和他一样,掩面而泣!这要是写给朋友的,还好,尚有盼头。
“你问我何时归故里,我也轻轻地问自己。不是在此时,不知在何时”,这是前提,爱和友谊, 都是相互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虽然我喜欢后一句,可这前一句是前提。别离时问的话也好,往来信里问的迅也罢,总之,是有人问询你何时回来。
彼时的李商隐,一个人旅居巴蜀之地,为了生活也为了前途。回想自己因为娶了“李党”的成员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被视为李党一派;而实际上他又受“牛党”的令狐楚和令狐绹父子的提携帮助,和令狐绹曾经是好朋友。于是,李党这边不信任他,牛党那边又认为他是叛徒,夹缝之中,两头不待见。
其实,只是,源于他自己太天真!才情足够,却不懂人情世故,低估了政治的残酷,弄得自己一直受排挤,时不时丢了工作。好在此时旧识柳仲郢去西川任节度使,邀请他前往任参军。于是他去了,一是糊口,二也是远离京城是非之地。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在他落魄无依的情况下有人相邀已是幸事;在遥远的异乡,有人询问归期,有人惦记,这不能不说是黯然岁月里的珍贵光芒。
这一问一答,虽然透着无限的悲凉;也含着无言的慰籍!
"你知不知道思念一个人的滋味,就象是喝了一杯冰冷的水,然后用很长很长时间一颗一颗流成热泪",思念一个人,是痛苦也是甜蜜“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朴实无华的一句话却言浅情深,包含了多少我对你的思念。李商隐在蜀地的近七年时间,一直郁郁寡欢,无时不在思念远方的亲友和渴望重回长安。但他心里又明知已无望,长安官场早已没有了他的地方。
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心里一定是苦闷难言,落寞之情更甚。这里的窗不是西窗,陌生得疏离;这雨也不是长安的雨,如洒如泼,就象我这一泻而来的愁绪!
“情丝就像藕丝织缆绳,栓住日光和月影,久别的人盼重逢”,远方有人和你一样期待重聚,也是一件幸福的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看似平淡的一句话却语短情长,饱含了我对重逢的几多期盼。作者是多么希望早日和亲朋欢聚,把今日的场景细细诉说!
祈望中的重逢之时有多欣喜,孤独的今夜就有多孤寂!
然而,到最后,这终是一曲悲歌!
诗题里的“北”是指京城长安,在四川之北。这首诗明显是写给在京城的人,她或他。但是855年柳仲郢被调回京城,走之前给他安排做了职位低待遇却丰厚的盐铁推官,李商隐只干了不到三年,就回到了故乡郑州,最后总算是死在了故乡的土地上。
至于这句话里,念念不忘的那个人,心心盼望的那个人,终是没有见到……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我喜欢李商隐的这句诗,只希望漂泊异乡的你,离家在外的你,为了生活独自打拼的你,心里有对过去温暖的回忆;更有对未来美好重逢的憧憬!心中有暖,抵挡不可知的寒意;心中有希望,前行才有动力!
这就是我hyg陌上花开,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十分感谢您的阅读!谢谢啦!
(图片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你最喜欢李商隐的哪一句诗?为什么?
你最喜欢李商隐的哪一句诗,为什么?
我最喜欢李商隐的《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这首诗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句话就像我这样年龄的人,即将进入老年行列,感到时光流逝,不回倒流,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美好,可惜自己己经步入不惑之年了。
你最喜欢李商隐的哪一句诗?为什么?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爱情最好的样子,或许恰恰是无题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据说,这是李商隐诉说初恋的情诗。
二人比邻而居,自幼相识,因是青梅竹马,女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留在了男孩心里,只是这一场暗恋还没说出口,便因女孩嫁人无疾而终。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李商隐在东都洛阳结识了一位名唤柳枝的姑娘。
柳枝是商人之女,而按律商贾与士族不能通婚。在李商隐上京赶考后不久,柳枝便被东诸侯纳为妾室,一生不得幸福。
一世相思,有缘无分。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宋华阳原是公主的侍女,因公主入道随其在玉阳山修行。李商隐与她邂逅,为华阳的美丽聪慧而心动,而华阳也对才情横溢的义山倾心。
二人心有灵犀,相知相恋,却被公主发现,遂将李商隐赶下山去。这段不容于清规礼教的爱情,最终留下了一生的思念和感伤。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相传,虽然李商隐与宋华阳不得相守,二人隔着万水千山,却借诗词书笺互通音信,传达相思。
李商隐一生坎坷,皆有华阳的鼓励开导相伴,二人不仅仅是恋人,更是知音知己。据说他直到晚年,还设法在长安与宋华阳相见。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
李商隐24岁时登进士第,正值仕途顺遂,也娶妻成家。
妻子王氏是一位秀丽温和体贴的女子。可她是李党派系王茂元的女儿,而李的恩师令狐楚却是牛党成员。被卷入党派之争的旋涡后,李商隐一再被调任、贬谪,夫妻聚少离多。
身处偏远之地,收不到妻子的消息,可李商隐坚信二人情比金坚,都在思念彼此。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写下这封家书时,身在巴蜀,而妻在长安。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书信难通,一别经年,他回信时哪里想到,两月前,爱妻王氏已在草木菁菁的夏末去世。
秉烛夜谈、互诉相思的温馨美好愿景,都成了空,成了永远的不可解的痴念。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有人说,这是李商隐悼念妻子王氏所作;也有人说,该是写给红颜知己宋华阳。或许,也是他追忆一生的所见所遇,未免惆怅叹息。
李商隐被卷入政党之争后,开始一生漂泊,仕途困顿不得志,而那些在他生命中出现的女子,多有缘无分,即使一生相许,也如三月春红,归去太匆匆。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虽然深知沉溺相思,无益于事,但还是愿为那个人、那段过往而痴情惆怅终身。这便是李商隐。
人世间多的是悲欢离合,这些书写爱情的绝美情诗,留待后人品味经历后,也在心里描摹出爱情最好的模样。
您最喜欢李商隐的哪一句诗?欢迎朋友们加我关注、评论、点赞,我也一定会认真阅读评论点赞您的文章!谢谢您的阅读!!!
你最喜欢李商隐的哪一句诗?为什么?
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己惘然。朦胧诗派,含蓄太深。相思苦境,形式很美。千古绝唱,无人可比。
你最喜欢李商隐的哪一句诗?为什么?
我最喜欢李商隐的一一句诗是: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喜欢的原因
首先使它平白如画话,容易理解。深秋的天空一片阴霾,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水中的荷叶早已凋残,只留了几片枯叶供人聆听雨珠滴响的声音。
李商隐是一位,是一位失意的诗人,他的诗,写得比较隐晦。如《无题》表面上看是一首写爱情的诗,人们认为实际上是他政治经历的一个投射,他写了许多无题诗,都是他政治失意的体现。
怎么会这样呢?这与他的经历有关。
文宗开成二年,也就是837年,他考中了进士,这是可贺可喜的事,第二年有机会进入了泾源节度史,王茂元幕府,这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更为幸运的是,他竟然被王茂元看中要招他为婿。不知道他相中不相中,这位王小姐,但是作为一个有政治野心的年轻人,肯定不放过这次攀上权贵的机会。
然而,就像《塞翁失马》一样,有时间看着是好事,却会变成坏事。他的老丈人与当朝宰相令狐楚(曾非常赏识他,可算他的恩师)形成了两个派系,一个是李党(其岳父),一个是牛党(恩师)。他就在他们的党派之争中,一路的跌跌撞撞,被猜疑,被任用,被抛弃,所以仕途坎坷,只任一些县尉之类的小官(县公安局长),最后抑郁而终。所以他的诗多用典故,比较隐晦。
难得有这样一首清新自然,平白如话的小诗。这首诗是他考中进士之前写的,可以跟后期诗的风格不一样。
其次,它有视、听的效果,给人以想象的空间。画面感很强,每每读到这去,我就仿佛看到了秋天来临,荷叶渐次凋谢,只有几片顽强的荷叶留在池中,正在等一场秋雨的来临,让主人聆听雨珠打落在它身上的那种独特的声音。
我有仿佛看到,一位少女独坐在闺房中,听着雨打荷叶的声音,看着默默向昏黑的天色发呆,不知她在想些什么?她又在愁些什么?雨打残荷的声音,真的很适应林黛玉,所以林黛玉也喜欢这句诗。
残荷自有残荷的美,它是生命的一种完结。是自然的一种规律!
不知题主是否也喜欢这句诗?
我是@初中语文李老师 做有温度的教育,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