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提议将辛弃疾的《破阵子》从语文教材中移除?

先看看辛弃疾的《破阵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

有家长提议移除破阵子的原因就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两句,是在说忠于古代皇帝,是一种愚忠,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话说现在也没有皇帝可以忠,现在能忠诚的是国家。毕竟移民美国,取得美国国籍后,第一件事就是宣誓忠于美国。古代忠于皇帝也没有毛病吧。

如果让这种词都撤出课本,不得不说这种家长已经属于脑壳不正常。你学了这首词影响了你的心智?全国那么多人学了这首词,没有见到谁说要去复辟一个皇帝来表衷心吧?

所以,靠一篇课文来影响心智的说法,就是在扯淡。

那些说《背影》里面,横穿铁路违反交通规则的,也是脑壳有包的人,一边要孩子学会孝道,学会感恩,学会爱父母;一边又要把这些涉及父爱的文章移除。这种人才是心理已经有疾病的人。

动辄以不良引导上纲上线的,应该深思熟虑孩子的生活环境对他影响大,还是一篇课文影响大。别的不说,多少人是在工作后,或者当了父母后,才读懂《背影》的。

若我们回答有用,给个关注,点个赞吧。谢谢大家支持。

为什么有人提议将辛弃疾的《破阵子》从语文教材中移除?

要求把辛弃疾这首《破阵子》移出课本的人,显然没有读懂词的内涵,断章取义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收入了中小学语文课本。词中有一句“了却君王天下事”,现在被一些人认为是体现了古人的“愚忠”,不合时宜,所以他们要求把它移出课本。

“了却君王天下事”必须和后面的“赢得身前身后名”,联在一起来解读。重点在后面。其实并不是他们想的那样,是为了君王去了却天下事,这是对词作的极大的误解。

辛弃疾生于金国,归于南宋,是著名的南宋爱国主义词作家。与此同时,他也是一名军事家。

宋高宗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弃疾出生在已经沦陷为金国之手的中国北方,他的祖父受家业所累,在靖康之难时没能随宋高宗南下。但是,他祖父从他很小的时候起,就带着他游历山河,目睹民生,一直培养着他的爱国主义情操。

回归南宋之后,辛弃疾的仕途并不顺利。几经宦海沉浮,生前一度官至“枢密都承旨”,却因为南宋朝廷的懦弱,始终壮志难酬。公元1207年,六十八岁的辛弃疾病逝。临终前还在高呼“杀贼!杀贼!”。这首《破阵子》就是他回归南宋之后,闲居信阳时所作。词的内容,描述了一个将军,醒时借酒浇愁,梦中上阵杀敌的情景。

对于辛弃疾这首《破阵子》,有争议的便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这一句。有人把它误读为:“为了”君王了却天下事。其实,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了解君王的心愿,平定天下的战乱,让我和君王都各得其所,赢得身前身后的荣誉。

辛弃疾的心愿,不光是要了却南宋皇帝的心愿,同时也想要北伐统一中国。我们从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来看,他的祖父,本来在金国为官,他是通过发动农民起义,自己主动投奔到南宋来的。

辛弃疾在二十一岁血气方刚时归宋,从此由青年而至暮年,一生都未放弃抗金的理想。他一再上书,要求出兵北伐,至死还在叫着“杀贼”。他活了六十八岁,南宋朝廷想要偏安的心理,他是十分清楚的。所以他想杀贼,就不只是为了“君王事”。因为君王的心思太复杂,想战又想和,辛弃疾最主要的还是想了却“天下事”。

我觉得我们不能仅凭个人的好恶来判断这一首诗词所表达的内涵和情怀,我们应该读懂这首词的内涵,不能断章取义。

为什么有人提议将辛弃疾的《破阵子》从语文教材中移除?

吃饱了撑得难受,你还想让丫的们干啥?但凡有点儿正经事儿,谁会上赶着出这馊主意去?曾听人说过是有人因为嫌这首词杀气太重,我认为那纯属瞎扯淡,那叫杀气?那是收复国土壮我国威的冲天壮志!中国曾经的汉唐盛世,就是靠着这种雄心壮志构建起来的!算了,跟那些出这些主意的奴才们说这些他们也听不懂,我还是自己给自己消消气儿拉几把倒吧!

为什么有人提议将辛弃疾的《破阵子》从语文教材中移除?

世界这么大,也容许别人有不同意见,我猜想是因为《破阵子》的压轴那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惹的祸吗?

辛弃疾,“词中之龙”,豪放派词人代表,记得我们之前读书的时候,《破阵子》是在初中读的,还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高中学的。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其实相当精彩,最后一句当然是压轴点明文章思想的,我觉得其实还是很健康的,人嘛,除了昂首高歌,也还是容许低头吟哦的吧。

就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被认为辛词第一的,最后一句还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总允许人家发表意见吧,不能都给统一用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其实,“有人”总是少数人,而且也不仅是《破阵子》被提议从语文教材中移除,我记得还有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是有不良影响,古人能够怎么说,为什么不说你现代人人心不古,反而责怪我们当时写诗不考虑你们现代人变坏吗?

为什么有人提议将辛弃疾的《破阵子》从语文教材中移除?

是谁提议的?

为什么有人提议将辛弃疾的《破阵子》从语文教材中移除?

干脆把汉字从教材里移除吧,这样这些专家以后就不用再逼逼了。

每一首诗词,能流传至今,它都活的比专家长,专家坟头草三尺,不改长江万古流。

至于辛弃疾,别说已经不在了,就是还在人间,他也会把专家们当个屁给放了,这些玩意对他来说,连敌人都算不上。

鲁迅怎么说来着?

是虫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