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却不知作者是谁的?
野狐试答
题主好,脍炙人口而不知道作者的诗歌非常多,这方面的词几乎没有。
中国古代的诗歌作者是不署名的,作者在作品上署名,最早不过东汉。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没有一首知道作者是谁;《乐府诗》中的绝大多数诗歌也是作者不详;再向前,《诗经》中能断定作者的也只有几首;上古《击壤歌》、《弹歌》等著名歌谣作者是谁,也不清楚。
汉代有很多署名的诗歌,并不是作者署名的,是因为他们是高官显宦,或者名气太大,他们的诗传了下来,后世集结的时候才署上名字的。刘邦有《大风歌》,项羽有《垓下歌》,连诗歌的题目都是后世加的,他们自己写首诗,是不会署上刘季、项羽的。汉武帝的《秋风辞》很著名,他写完诗绝对不会像我们还要署名,还要声明原创。官员们也是如此不署名。假托李陵、苏武的伪诗很多,这种情况的发生,应该与作诗不属自己名字的习惯有关。
三国以后,文人才开始重视诗中署名了,慢慢也成为习惯和一种格式。此后,就很少再出现脍炙人口,又不知作者是谁的诗了。
词起源在晚唐五代,盛行于宋朝,文人早都很重视“著作权”了,所以,几乎没有很著名,又不知道作者是谁的词。只要词著名,肯定知道作者,除非词不著名。
这样看来脍炙人口,又不知道作者是谁的,就只有诗歌了,这种诗歌非常多了,脍炙人口的也很多,《诗经》中篇篇是经典,大家熟悉的有《关雎》、《桃夭》、《蒹葭》、《无衣》……都是脍炙人口,又不知道作者的诗;《乐府诗》中的《孔雀东南飞》、《木兰辞》、《西洲曲》……也都是这样的诗。
既然揭开了锅,我们还是炒个菜端上来才合适。野狐就聊一下古诗十九首里面的《涉江采芙蓉》吧。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落魄文人的杰作,最早收录在南朝萧统所编的《文选》中,刘勰称其为“五言之冠冕”。诗歌如浑金璞玉,抒发了末世文人的伤感情怀,野狐称其为“无名氏的东汉挽歌”《涉江采芙蓉》是其中的第六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芙蓉”是莲花的别称,莲花俗称荷花,也称芙蕖,还有一个很古雅的称呼“菡萏”。这些称呼在诗词中都可以看到,虽然所指的事物一样,但具体的用法是有差异的,这点自己读诗的时候去悉心体会,这不是几句话就可讲清楚的。
“采莲”是江南的盛事,是很具有审美价值的劳动。需要提醒的是“采莲”不是采莲花,是采莲蓬,因为入诗需要美感,就借用采莲来表示采莲蓬。孟子讲:“读书不可死于句下。”尤其是读诗歌,诗歌很空灵,不可死解。
兰泽、芳草,既是环境景物描写,更是以香花芳草来衬托采莲女子的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自问自答,采一朵莲花,想要把她送给谁,送给自己的心上人,可他远游在外。
注意,此处的“采之”指的是采一朵莲花,情人之间送花,古往今来皆是如此,哪里有送一枝莲蓬的。采莲蓬的女子,劳动的间隙,思念远游的丈夫,有晚开红艳可爱的莲花,她采摘下来,拿在手里,望着远方,思念着自己的心上人。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这四句写游子。回头瞭望故乡,回乡的道路是那样遥远,我和我的妻子同心如兰,可为何又要天各一方,分离的忧伤痛彻心骨,我只能在这样的忧伤中慢慢老去。值得注意的是,写游子其实是虚写,是采莲女子的想象之词。
这种“曲揣彼意”的写法,是建立在“一种相思,两处别愁”的情理上的。这种婉曲的抒写离愁的方法《诗经 》“卷耳”、“陟岵”中就有,杜甫的《月夜》也是这种方法的抒情,周邦彦的《苏幕遮》“五月渔郎相忆否,……”用得尤其巧妙。
《涉江采芙蓉》从单篇来看,是很纯粹的闺怨诗,写闺中女子采莲思夫。但从十九首整体来看更像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的时候采用了“闺怨词”的虚拟方式,妙的是虚拟之中又有虚拟,简直就是梦中有梦,那种忧伤真可是挥之不去。
有哪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却不知作者是谁的?
小时候,很崇拜敬佩一个叫作“佚名”的作者,很多报刊杂志的文章,甚至诗词名句都是出自他之手,好厉害!
后来才知道,佚名原来是“无名氏”,指的是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结其姓名的人。
题主问有哪些“脍炙人口的诗词”,那就是说,至少一半以上的人应该是听过的。
其实最著名的就是《诗经》《古诗十九首》里的作品了。
几家欢乐几家愁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
这首诗是南宋佚名所作流行于江苏省一带的地方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该民歌出自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首两汉时期的乐府诗,常被我们用来劝解年少时应该好好读书,否则老了以后追悔莫及。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国风·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劝君须惜少年时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是非常著名的惜时诗。这么好的诗,在诗歌高度发达的唐朝竟然佚名,确实罕见。
-----END-----
感谢您的阅读!
有哪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却不知作者是谁的?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这是千年前的唐代官窑瓷器上铭刻的一首诗,作者是谁?没有落款,因了年代的久远,作者的姓名早已不可考。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在文学的长河里,不乏爱情诗,但是这首爱情诗读来让人落泪。因为时间的距离,两个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一在天涯,一在海角,人不能相见,更不能相聚,只有夜夜的相思。
这首诗明显是以女子的口吻写的。那种缠绵那种爱恨都在里面了。诗歌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一唱三叹,类似现代歌词,重复的地方,正是强调的地方,也是感情难以抑制的地方。有多少相思就有多少遗憾,遗憾不能生同时,日日相伴与君好。憾恨至极,女子展开想象,自己变成一只蝴蝶,不远千里万里去寻找所爱的人,可惜又错过,只能栖息在芳草上。
错过,是人间最大的憾恨。在时间的长河里,在生命的长河里,我们错过了多少美好。等再回头,已是百年身。
有哪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却不知作者是谁的?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此诗作者存疑。
有哪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却不知作者是谁的?
天涯何处无芳草
出自苏轼《蝶恋花·春景》,此句为上阕的最后一句,直接翻译就是每到春天就会有各种鲜嫩的小花小草长出来。只有读到此词的下阕,你才能读出诗人真实想表达的感情,此词下阕最后一句“多情总被无情恼”也很出名,诗人抒发的是自己的多情被无情的女子所伤害后那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没想到我们大诗人苏轼也是情圣啊!
现在人们经常将“天涯何处无芳草”和“何必单恋一枝花”连起来,告诉男子世界上有那么多好姑娘,没有必要痴迷于一个不爱你的女子。
男儿有泪不轻弹出自明朝戏曲作家李开先的剧本《宝剑记》。人们经常用这句话来勉励男子坚持艰苦奋斗,大丈夫不能因为眼前小小的苦难而掉眼泪。但是后面紧跟了句“只是未到伤心处”,原来前面只是衬托,只为这最后一句话的转折,作者又再次站到男生这一方,即使是真的大丈夫也会有伤心落泪的时候。如果男人内心真的受到了很大的伤害,那就勇敢的哭出来吧。
这样的诗词还有很多: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出自唐朝诗人罗隐的《自遣》
②.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出自初唐四杰杨炯的《从军行》
③.有缘千里来相会
这句话曾被多次引用,最早的出处却是宋朝的戏曲作品《张协状元》,原句是“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后来清朝诗人黄增写的《集杭州俗语诗》也有这句话,原诗如下:
色不迷人人自迷,
情人眼里出西施;
有缘千里来相会,
三笑徒然当一痴。
现代影视作品《新白娘子传奇》的片尾曲中也引用了这句话,歌词如下:
西湖美景三月天勒
春雨如酒柳如烟勒
有缘千里来相会
无缘对面手难牵。
有哪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却不知作者是谁的?
1、《赠去婢》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入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相信后面两句,题主一定很熟悉,但这首诗的作者却少人知道。
崔郊,是唐朝元和年间的一个秀才,而且全唐诗仅仅只收录了他的一首诗。
这还是个很感人的爱情故事:
崔郊和姑母家一个婢女互生爱意,但是姑母并不知道,因为其他原因把婢女卖给了一位当官的人家。
崔郊于是天天等在别人门口,终于有一天碰到了心上人,于是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赠去婢》。
据说后来这位当官人家读到了这首诗,非常感动,便把这个婢女送回去成就了美好佳缘。
我觉得很神奇的,在唐朝真的可以凭一首诗改变命运,而且能够做诗能写好诗的人非常多,不论身份和地位,都能吟一首,这是大国的自信表现。
2、另外我还记得有一首《杂诗》,至今不知道谁写的。
近寒食雨草凄凄,
著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有家归未得,
杜鹃休向耳边啼。
尤其是后两句,非常出名,通过杜鹃啼声侧面表现了诗人思家又不得归烦闷心情。
后人有很多模仿这两句的实例。,比如宋代黄庭坚“拟是客程行不得,隔林犹听杜鹃啼”,韩元吉的“杜鹃休绕暮烟啼”。
我暂时能想起来的就这两个,有些诗人我开始也不知道,慢慢发现也是很多优作品的,当然肯定不止这些,每天坚持背诵,有遇到就记下来。
谢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私信删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