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佛印与苏轼的故事哪些是真的?

苏东坡与佛印和尚的故事很多,刚才看大家的几个回答很接近,我这里说几个出自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的故事,应该正史一点,就不是民间传说了。

里面的两个故事其实都蛮有哲理的。

一,求人不如求己。苏东坡和佛印去一座寺院游玩。在前殿,他们看见两个面貌狰狞可怕的巨大金刚像——一般认为能伏怪降魔,放在门口当然是把守大门的。

苏东坡问:“这两尊佛,哪一个重要?”

佛印回答:“当然是拳头大的那个。”

到了内殿,他俩看见观音像,手持一串念珠。

苏东坡问:“观音自己是佛,还数手里那些念珠何用?”

佛印回答:“呃,她也是像普通人一样祷告求佛呀。”

苏东坡又问:“她向谁祷告?”

“向她自己祷告。”

东坡又问:“这是何故?她是观音菩萨,为什么向自己祷告?”

佛印说:“你知道,求人难,求人不如求己呀!”

所以,大家要知道,这个观音菩萨 求人不如求己的故事,应该是出自苏东坡与佛印的对话。

接下来的一段,是用来说明苏东坡先生的慈悲胸怀的。

他俩又看见佛桌上有一本祷告用的佛经。苏东坡看见有一条祷告文句:“咒咀诸毒药,愿借观音力。存心害人者,自己遭毒毙。”

苏东坡说:“这荒唐!佛心慈悲,怎肯移害某甲之心去害某乙,若真如此,佛便不慈悲了。”

他请准改正此一祷告文句,提笔删改如下:“咒咀诸毒药,愿借观音力。害人与对方,两家都无事。”

二,僧对鸟。

“鸟”这个字有一个意思,在中国俚语中颇为不雅。苏东坡想用此一字开佛印的玩笑。苏东坡说:“古代诗人常将‘僧’与‘鸟’在诗中相对。举例说吧:‘时闻啄木鸟,疑是叩门僧。’还有:‘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我佩服古人以‘僧’对‘鸟’的聪明。”

佛印说:“这就是我为何以‘僧’的身份与汝相对而坐的理由了。”二人遂相视而笑。

在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里,佛印斗智总是胜过了苏东坡,其实有点可疑,因为苏东坡这么聪明,除非这些故事是佛印他自己编的。

话说,佛印出家和苏东坡有关联,因为佛印家里很富有,他也没有打算出家为僧的。在宋朝皇帝对佛教徒赐予接见的时候,苏东坡把佛印推荐上去,而佛印在皇帝面前就说自己对佛教有多么多么虔诚的信仰。皇帝看好佛印,就说佛印若肯出家为僧,就赐他一个度牒。佛印当时进退两难,只好答应出家。其实,他的生活与和尚出家苦修的生活相去甚远,比如在黄州,他乘骡出行,后面有一队仆从侍候。

宋代佛印与苏轼的故事哪些是真的?

是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

苏东坡在黄州时,有一天,诗兴来了,做了一首赞佛的诗: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这是一首意境很高的诗,不是对佛法有相当的造诣,绝对写不出这样的好诗。苏东坡写好了这首诗,自己反覆吟哦,觉得非常满意!这时,他想起了好朋友佛印禅师来,他想禅师如果看到这首诗,一定会大大的赞赏一番,甚至会拍案叫绝。于是,他立刻把那首诗抄在诗笺上,用信封封好,叫佣人送去长江南岸的归宗寺,给佛印禅师看。

黄州在长江北岸,要到对岸的归宗寺,必须渡江。现在,我们趁苏东坡的佣人搭船过江的时候,来研究一下这首诗的内容:

“稽首”,是顶礼膜拜的意思;“天中天”,是说,天是人所尊敬的,而佛陀更为天所尊敬,所以佛陀被称为“天中之天”。

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西湖,苏轼有心捉弄佛印,抬头看见河边一只狗叼着根骨头,便写道:“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将诗句丢入水中,随即答道:“水漂东坡诗(尸)。”

其人之计 苏轼挚友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木鱼)之下。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想起当日遭黄庭坚诈戏,心里一转计上心来,故意说道:“今日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说出下句: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抚掌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来共享吧”

巫山河水 一次,苏轼约其弟苏辙并佛印大师。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关键在“无”、“巫”谐音。苏辙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轼听了,对弟弟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佛印与苏辙听了,表示赞同,以“水”对“山”,胜在对仗更加工稳。

这就是苏轼与佛印故事!

宋代佛印与苏轼的故事哪些是真的?

佛印和苏轼在历史上有很多故事耐人寻味,蕴含禅机,也被世代广为盛传。 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一天, 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二)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宋代佛印与苏轼的故事哪些是真的?

有一次,佛印禅师和苏轼在打坐,结果坐着坐着,苏轼就问,他说你看看我这个样子像什么?佛印禅师一看就说,我看你这个样子很庄严,就像一尊佛一样。苏轼听了就很高兴。结果过了一会儿,佛印禅师就故意问苏东坡,他说你看看我这个样子像什么?苏轼一看,佛印笑嘻嘻的,袈裟还婆娑在地,于是他很不客气地说,我看你这个样子,简直就像一堆牛粪。这个禅师听了之后,也微笑了一下,没有作声。

结果经历了这件事之后,苏东坡特别高兴,欢天喜地、迫不及待地回到家里,和他的妹妹苏小妹分享。他说,妳看平时我和禅师在一起都说不过他,都让他占便宜,但是今天我赢了,我占了便宜。苏小妹就问,她说佛印禅师那么有智慧,你占了什么便宜,说出来我听听。苏东坡就说,妳看我们俩今天打坐,我问他我像什么,他告诉我,我很庄严,简直就像一尊佛;而他问我他像什么,我告诉他,简直就像一堆牛粪。这不是我庄严,而他不庄严吗?苏小妹听了之后就笑了,她说,哥哥,哥哥,你这一次又输了。为什么输了?因为佛印禅师他的心地清净、慈悲,他的心中有佛,他看谁都是一尊佛;而你呢?你的心地肮脏,把那么慈悲、清净的禅师都看成是一堆牛粪了,这恰恰说明了你的心地太肮脏了。苏东坡听了之后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境界还是差得太远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看别人的行为,都是以自己的有色眼镜去看的。当我们戴上了一个黄色的镜片,我们看这个世界的人、事、物都是黄色的;我们戴上一个黑色的墨镜,我们看这个世界的人、事、物全都是黑色的。所以关键就在于我们自己这个心,是不是刻薄,还是很平和。

这个小故事讲的是境界问题,佛印从佛学角度讲,出发点就占了优势,东坡诙谐落了下层。你眼中有罪恶,说明你关注罪恶。你眼中有美好,说明你关注美好。发现别人的缺点,只能说明那个缺点在你身上产生过影响,或曾经属于你,或你被那个缺点伤害过。

宋代佛印与苏轼的故事哪些是真的?

没有记载,纯粹单纯的民间传说。

而且可以肯定的是,苏小妹也是历史上不存在的,苏轼只有一个弟弟苏辙。

这个故事你讲的好象不太对,

一次,苏轼与佛印在一起聊天,苏东坡突然问佛印“你知道你坐在那里让我想到了什么?”佛印说不知道啊。苏轼说:“大师呀,您坐在那里就象像一砣屎。”然后哈哈大笑。佛印看看苏东坡,却说:“苏学士,您坐在那里俨然是一尊佛。”

前面后面的都一样。

苏轼不会这么低级趣味的,呵呵!

宋代佛印与苏轼的故事哪些是真的?

苏轼是宋代大才子,也是学而优则仕的代表。佛印是个得道高僧。东坡居士曾任职江北瓜州,此地与江南金山寺一江之隔。惺惺相惜使两人越走越近,大文豪和高僧经常一起打坐参禅谈古论今吟诗妙对,也因此流传下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精彩故事。但细细品来,不得不遗憾的说,许多故事尽管精彩无比,但的确是后人牵强附会之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一些故事具有可读性,更有真实性。比如下面这个故事:说有这么一天,大文豪苏东坡想调侃一下老朋友佛印。便笑呵呵的看着佛印说:“古代诗人经常把僧字与鸟字在诗词中相对。比如说,时闻啄木鸟,疑似扣门僧。再比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我特别佩服古人的聪明。”佛印听了以后,只是微微一笑,对苏东坡说:“这就是我这个僧人与你相对而坐的理由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