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被杜聿明沈醉邀请游览故宫,闹出什么笑话?

有时候溥仪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幸运的人,但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惨的一个人,大起大落简直就是为溥仪量身定做的4个字。

大喜大悲,大起大落之人

我们说他幸运,一生下来就是掌控亿万人生死的大清皇帝,同时也是最后一位皇帝,而且还三次登基,虽然屡屡退位,但是身为爱新觉罗家子孙的他,仍旧享有极高的地位和待遇。

退位之后的他,在满清贵族心目中依旧是不变的大皇帝,佣人无数,钱财无数,一妻一妾,无论到哪里都得人尊敬,历经多次风云变幻而寿终正寝。

比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名声显赫,衣食无忧,也比世界上的许多末代皇帝的结局都好得多。

可是我们也可以说他真的挺惨的。

身为皇帝,他刚登基,没几年还没亲征,就退位了,啥都不懂呢,就做了亡国之君,此后的岁月里,要么是被封闭在紫禁城中,要么是到处流离失所,是个人都想把他当成功成名就的踏板,各方势力都想拿他做傀儡。

被席卷于历史的大潮之中,溥仪大概也很无奈吧,身为丈夫,他被皇后婉容戴了绿帽子,也被妃子文秀给休了,还登报离婚,最关键的是身为男人,他不能人事,致使皇家无后。

这么一看确实也挺惨的。

溥仪进故宫

最惨的地方在于,后来他回家都要买票。

话说当时他已经成为了被改造好之后的犯人,在监狱生活中,他遇上了和自己一样同为犯人的杜聿明,沈醉等人,并且成为了好朋友。

1959年,这些人被特赦,国家不仅恢复了他们的自由身,才给他们找好住处,安排了工作,溥仪还找了个新对象。

闲来无事,有一天溥仪和杜聿明等人前往故宫游玩,走到门口却被人拦了下来,原因是溥仪没有买票。

溥仪很尴尬,说这是我家,房子是我祖上建的,我进自己家还要买票吗?

小姑娘却冷嘲热讽,还你家,你以为你是大清的皇上啊,不管你是谁,今天都得买票,不然不让进。

虽然溥仪脸都绿了,但最后还是买了票,杜聿明和沈醉在旁边笑得像个孩子一样,还安慰溥仪道,大清朝早都灭亡了,现在都是文物古迹了,老百姓都可以参观,但也都得买票,你也是公民,所以你也要买票。

随后他们一起参观到了故宫内殿中,基本上溥仪一路讲解,杜聿明和沈醉点头称是,他们来到那天之后,却遇见了一个同行,有个讲解员,正指着照片说这就是那个软弱无能的光绪皇帝。

溥仪就很想发火,照片明明是他的亲爸爸最后的摄政王载沣……,却被人指鹿为马称为光绪爸爸。

就跟讲解员理论起来,讲解员说这可是专家学者们研究之后确定的,溥仪说哪个专家?

讲解员便把专家叫了过来,专家自称自己是清史研究人员,对于晚清历史研究了几十年,肯定不会认错,溥仪说:这是我爸,我能不比你清楚吗?

研究员一听,满脸不信,好在杜聿明和沈醉连忙说明自己的身份,毕竟是历史名人,也是有些知名度的, 并拿出溥仪的身份证件,研究员确认之后尴尬的表示,马上就换。

但是至今为止都没有真正的光绪皇帝的照片……很多网传是光绪的照片的,其实都是假的……

你遇上了这几件尴尬事,也很快就意境阑珊,没有了游玩的兴致,回去之后,他再也没有去过故宫。

溥仪被杜聿明沈醉邀请游览故宫,闹出什么笑话?

溥仪,清朝的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曾祖父是道光帝的儿子,溥仪的奶奶是慈禧的亲妹妹,溥仪的妈妈是慈禧的养女,溥仪的外公荣禄是慈禧器重的大臣兼心腹,溥仪的爸爸是醇亲王载沣。由于这些血缘关系,病危中的慈禧就选了三岁的溥仪当了内忧外患的大清帝国皇帝。

小皇帝溥仪当时还在吃奶,离不开奶妈王焦氏,他只是个挂名皇帝。溥仪前半生历尽周折曾三次当皇帝,在皇位上没几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2.12隆裕皇后颁布退位诏书,溥仪结束了在皇位上的工作。

新中国对溥仪进行劳动改造。溥仪和国民军统特务头子沈醉、杨振宁的岳父杜聿明是狱中好友。1960年被放出来,新中国还给溥仪安排了工作。让他在北京植物园当一名花匠。有时候溥仪会被八旗子弟和一些老太监跪拜,高呼“万岁爷”,溥仪吓的直摆手对他们说,万万不可这样了,现在新中国了,你们叫我“同志”就好。

有一次沈醉和杜聿明心血来潮,邀请溥仪去故宫游玩,因为他们一致认为:溥仪一定是故宫最好的“导游”。当溥仪一听要去故宫时,心里顿时五味杂陈,故宫可是自己生活了十几年的紫禁城“老家”。往事不堪回首,溥仪曾在那里至高无上君临天下,现在的紫禁城早已物是人非,作为一个“亡国之君”有何脸面回去见自己的列祖列宗?所以溥仪再三推脱不去。最后经不住这两个朋友的再三劝说,来到了故宫。故宫大门口的游人熙熙攘攘,大家都在排队买票,溥仪三人也不能例外。这时溥仪有感而发竟脱口而出说:“我今儿回自个儿的家,还要买门票?” 周围人也对他侧目,感到他莫名其妙。杜聿明和沈醉忍不住笑了,他们想告知工作人员溥仪的身份,但被溥仪拒绝了,最后他们买了门票进去。

故宫经过一系列的变故,很多地方都重新进行了修葺。溥仪边走边和他的朋友小声讲述着故宫以前的故事。当他们走到“清代宫廷生活用品展览”大厅时,有个导游指着一个花瓶给大家介绍说:“这是是末代皇帝溥仪后花园的花瓶……”溥仪听了禁不住打断说:“错了,这是溥仪的夜壶!”大家听了哄堂大笑。那导游认真地向溥仪解释,这是经专家研究的,是清朝的花瓶,你怎么可以乱说呢。溥仪看看大家说:刚开始这的确是个花瓶,每天早晨都有宫女太监采集最美的鲜花放在里面,溥仪小时候很调皮,就趁宫女太监不在的时候,把插在上面的花拿了出来,把里面的水倒掉,然后尿到里面,再把花放回去。下午太监看到枯萎的花朵,感到不对劲,就把花朵拿出来,还把鼻子凑到瓶口闻了闻。这个动作滑稽极了,溥仪忍不住学起了他的样子,还翘起兰花指,大家笑得更厉害了。溥仪说:“从此以后这个花瓶就成了溥仪的专用夜壶了。”游客和导游都非常惊讶,也有些人以为他在讲笑话。

当溥仪来到光绪皇帝的寝宫时,一眼发现光绪的画像挂成自己老爹的了,他立刻对工作人员说,这画像放错了位置,这是摄政王载沣的画像,不是光绪的画像。工作人员解释说,这是经过专家认定的,怎么会错呢?

一直争执不下,不一会就围了好多人,相关人员只好叫来了负责这块的专家,专家看了看这个平头百姓,仍然坚持自己是对的。溥仪急得脸都红了。无奈之下就说出了自己的身份。他说:“摄政王载沣是我的亲爹我怎能不认识他的画像?!”周围的人一阵哄笑,以溥仪是个神经病,最后溥仪只好拿出身份证和户籍证明让专家看,专家看到户籍名字上写着:爱新觉罗. 溥仪,顿时尴尬了,在溥仪的指认下重新把画像调了过来。

(溥仪当时办户口时,工作人员不知道怎么给他填住址,因为溥仪的住址是紫禁城,最后在溥仪的提议下写了溥仪五妹家的住址。)

溥仪看到的故宫的每一处建筑、每一样东西都会勾起他许多的回忆,当他走进金銮殿时,看到自己3岁时就坐过的龙椅,感慨万千,禁不住手扶龙椅,眼含泪水。工作人员提议让他坐上去给他拍个照,溥仪摆摆手拒绝了,他说:“这龙椅不好坐啊!”周围的人又笑了,有人对他同情。

从此以后,溥仪再也没有去过故宫,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肾癌在北京去世,享年61岁。

溥仪被杜聿明沈醉邀请游览故宫,闹出什么笑话?

溥仪游览故宫,应该是上世纪最有趣的一件事。

1959年,多年牢狱改造生活结束了。杜聿明、溥仪这些狱中的兄弟们在北京的文史馆上班。从叱咤风云的历史巨人,到身陷囹圄的阶下囚,再到整理文史材料的勤奋工作者,这样从风云激荡到归于平静,杜聿明和溥仪都深刻感受到了晚年生活的幸福和甜蜜。

这一天,杜聿明对王耀武、沈醉几个昔日狱友聊天。聊到故宫。杜聿明说:“老溥肯定不敢去故宫,那是他以前的家,去了铁定要伤心!”这话传到溥仪耳中,溥仪直接急眼了:“谁说我不敢!我现在是共和国公民,参观故宫是我的权利!”然后对杜聿明说“走!兄弟们都去,我轻车熟路,给你们当导游!”

就这样,溥仪在离开故宫30多年后,开始了一场特殊的“回家路”。

溥仪一行人来到故宫,发现很多人排长队买票。溥仪和杜聿明虽然是名人,却也没有免票的权利,只好买票进门。溥仪一遍掏钱一边小声嘟囔:“怎么回自己家也要掏门票啊!”杜聿明准备告诉工作人员溥仪的真实身份,溥仪一把给他拦住了“老杜你干啥!我微服私访不行吗?”

溥仪带着杜聿明等人,到了故宫游览,当他在陈列馆见到一张光绪的照片时,终于忍不住了。他告诉工作人员,这张照片搞错了,他不是光绪!

工作人员被他气笑了,“你这个老同志,我们这些陈列的文物都是专家鉴定过的!怎么可能有错?”

杜聿明也在旁边劝"老溥,你是不是老眼昏花看错了?专家应该没有搞错吧?"

溥仪怒吼一声“我这么可能认错?照片上这个人是我爸!他的名字叫载沣!”

就这样,溥仪帮着故宫纠正了一个大错误。于是故宫里再也没有展出过光绪皇帝的照片。

后来,溥仪再去故宫,就能看到自己的照片了。这是因为,溥仪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留下照片的皇帝!

自从那次以后,溥仪面对故宫咋也没有了心理压力。在北京植物园工作期间,经常带着妻子李淑贤去故宫、颐和园游览。李淑贤回忆,溥仪总爱给她讲以前发生在故宫里的故事,说他在那里学了自行车,在那里学走路,谁谁谁住在哪个屋。两人还有时混入游客人群,听导游讲故宫的故事,看看有没有人黑他。

溥仪游览的事情,我就知道这几个,你还知道哪一个?

溥仪被杜聿明沈醉邀请游览故宫,闹出什么笑话?

溥仪游故宫许多传闻都是假的,以讹传讹,但有一件事是白纸黑字被沈醉写进自传《我这三十年》里的,可信度较高。

生活自理能力差的溥仪经常闹笑话

出于职业习惯,沈醉一直对溥仪充满好奇——溥仪到底是真傻还是假傻?

关于溥仪“低能”的传闻在战犯群体里广为流传,版本众多,沈醉早有耳闻。

早在1953年,溥仪在哈尔滨道里监狱期间,被组织上安排到哈尔滨铅笔厂进行劳动改造,大家的任务是糊纸盒。溥仪糊出的纸盒皱皱巴巴,拧拧歪歪,完全看不出是一个六面体。眼瞅着眼前堆成小山的铅笔盒,溥仪形容自己就像当年看着“等起”的满朝文武大臣一样茫然无措。

因此他挨了狱友“老宪”的当众训斥,说他影响整个小组的工作进度,影响了集体荣誉。这个“老宪”,就是川岛芳子的亲哥金宪东。

(资料参考:溥仪《我的前半生》第八章第8节[糊纸盒])

1988年央视版电视剧《末代皇帝》再现了这一史料(晚年溥仪由朱旭老师扮演)。

溥仪还曾闹过一个著名的笑话,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时,某次春节改善伙食,大家伙吃了一顿白面饺子,溥仪感觉味道不错,吃了很多最后吃撑了。大家伙儿笑他,你当过皇帝,什么没吃过啊。

心情不错的溥仪一脸向往回顾起从前小朝廷时代的日子,说那时候吃过一种茴香馅儿饺子,味道鲜美,一直惦记着啥时再吃一次。

大家伙顿时哄堂大笑,说你才刚吃的就是茴香馅儿饺子啊,这都吃不出来?

一旁坐着的一位伪蒙战犯、曾经的“蒙古德王”(德穆楚克栋鲁普亲王)听罢不禁感慨道:“以前啊,我母亲拿溥仪当神一样,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跪拜溥仪画像,口中念念有词为他祈祷,她要是知道溥仪是这样的废物不得活活伤心死。”

溥仪与沈醉游故宫闹出的笑话

1960年底,特赦之后的沈醉与溥仪一同在政协共事,由于二人都没有成家,于是经常结伴出游,逛公园或是去王府井购物。

某天沈醉突发奇想,想去故宫逛一圈,若说导游,溥仪可是最佳人选。

溥仪到了故宫后,可以闭着眼睛指出东南西北是什么地方,哪里有什么历史掌故,哪里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等等,简直如数家珍。

走到太和殿门口时,溥仪一番话把沈醉彻底说蒙了。

他指着一只大铜鹤身上凹进去的地方对沈醉说,这只铜鹤啊,以前乾隆爷下江南时,它曾化身一只白鹤飞往江南保驾,乾隆看到天上的白鹤,并没认出来,当成是普通的白鹤朝它射了一箭,于是这只自讨没趣的鹤又飞回故宫,身上留下的伤痕保存到现在。

看溥仪一脸煞有介事的样子沈醉有些傻眼。

太和殿门口有四件宝贝——日晷、嘉量、铜鹤、铜龟。

严格意义上讲铜龟叫“赑屃”,也叫霸下,许多游客叫它大龟,其实是不对的,这是龙生九子其中之一的赑屃(bì xì)。取意霞光万里,松鹤延年,代表江山永固的意思。

其实这两对物件都是空心的,它们的作用是香炉,每次有什么皇家大典这两对鹤龟便口吐紫烟,一时间大殿门前香雾缭绕,煞是好看。好看归好看,成精就不太可能。

沈醉当时对溥仪这样说道,这肯定是哪个太监、宫女搬东西时不小心撞坏了铜鹤,顺口编出个故事搪塞敷衍主子,你还当真啊?再说乾隆爷时期有没有这对铜鹤还不一定呢。

但溥仪相当固执,反过来说服起沈醉来,他觉着这个“仙鹤护驾”的故事千真万确。

沈醉当时感觉这个人,太过忠厚老实,便不再争论。

(资料参考:沈醉《我这三十年》第十八章[溥仪之死])

这段轶事从始至终沈醉没有提及杜聿明,显然杜并不在此次出游之列。

关于溥仪疑惑到了故宫“自己家里为何还要买票”,书中也没有提及,不知如今坊间盛传的段子出自哪份资料或著作。

因为溥仪可爱的性格二人成了极好的朋友

1962年,溥仪与李淑贤结婚之前,二人也曾一起逛过景山公园。那次溥仪谈锋很健,甚至回顾起当年的唐后主李煜,说古代亡国之君没有几个好下场。

沈醉说,谁让李煜不晓人情世故,被俘还在怀念故国“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招致杀身之祸。

溥仪则说,蜀后主刘阿斗倒是挺乖,“此间乐,不思蜀”不也一样被害死了?

沈醉表示赞同,联想起自己和溥仪的命运,也算是得了善终,是幸运之人。

沈醉前半生长年处于权力风暴的核心,他早已厌倦刀光剑影尔虞我诈。特赦之后重获自由,他感觉生活充满阳光,尤其一起共事的溥仪相对质朴,交往起来分外轻松,双方可以彼此坦诚互见,无话不谈,这位年长他八岁的哥哥被他引为第一知己。二人时常凑一起下下棋、聊聊天,排遣时间和寂寞。

沈醉很珍视这份情谊,1967年10月,在溥仪病重弥留之际,沈醉曾多次前往医院探望。

那里很多人知道他的身份,好几次被护工推推搡搡毫不客气地赶出。

这难不倒他,最后沈醉想出个主意,趁工作人员午饭休息之际偷偷溜进病房。

只见病床上溥仪鼻孔里插着氧气,脸色十分难看。当溥仪发现床头站着的沈醉时,两眼泪汪汪地看着他,却说不出任何话来。沈醉非常难过,紧紧握住溥仪的手,刚要说点什么,一个值班小护士闯进来,将沈醉用力推出去。沈醉一步三回头,依依不舍望着这位老哥哥,他深知这极有可能是二人最后一次见面了。

那之后过了几天溥仪便溘然长辞。

数年后,沈醉再游故宫,每每触景生情,雕梁画栋姹紫嫣红,物是人非,难免徒增感伤。


(全文完)

溥仪被杜聿明沈醉邀请游览故宫,闹出什么笑话?

溥仪被杜聿明、沈醉邀请游览故宫的确闹出过笑话,并一直流传至今。

话说1960年,溥仪被特赦,经周总理过问,溥仪在北京植物园做起了园丁工作。他与杜聿明、沈醉是狱友,三人相处甚好。

有一天,杜聿明、沈醉两位故友邀请溥仪去故宫看看,溥仪起初并不想去,因为都知道,故地重游容易触景生情。他就怕游完,晚上连觉都睡不着。

但故友们一句话:那曾经是你的地盘,你熟悉啊,给我们做导游啊!溥仪便不好再推辞。

再则,作为溥仪18岁以前的家,溥仪当年被赶出去后,再也没回去过,他也想看看阔别30年的“家”变成啥样子了?他藏在龙椅下面的蛐蛐笼子还在不在?于是便答应了。

当三人行至故宫门口,溥仪发现一大帮人在排队,并被告知必须买票才能进去。

原来,解放后紫禁城已经改成了故宫博物院,全国人民都可以买票进去参观。溥仪被关了那么多年,又刚出来不久,哪知道这些变故呀!

溥仪望着购票的人流,无耐地拍着脑门说:“我今儿到自个儿的家门口,合着不买门票进不了门?”

杜聿明和沈醉忍不住哈哈大笑,溥仪自己也笑了,这句话出自曾经金口玉言的未代皇帝之口,也算是个大大的笑话了吧?

快走到宣武门时,溥仪停下了脚步,苦笑道:“当年我就是在此处被冯玉祥赶出紫禁城的”。他语气平静,胸膛没有起伏,就好像在讲别人的故事。

看来岁月真的能磨灭一切啊!这个满鬓如霜的老人,再也不是那个当年雄心勃勃要收拾旧河山的青年溥仪了。两位老友怕勾起溥仪的伤心事,也不敢言语,默默地拉着溥仪的手往前走,两人甚至开始后悔非拉溥仪重游故里的举动了。

溥仪看到了两人的变化,索性自个儿放开了,每经一处,便主动给两人讲述自己小时候在这里发生的故事。

他还指着被他锯掉的门槛哈哈大笑:这是我学骑自行车时嫌碍事,命人锯的……可惜了我那些收藏的自行车……

溥仪还带两人偷偷地混进旅行团,听导游讲紫禁城的故事,如同孩子般兴奋。

三人在参观展览厅时,他指着一个花瓶,忍不住大声说道:那是我的夜壶。我小时候特调皮,总喜欢往这个花瓶里撒尿……

他这一嚷嚷,周围参观的人可都听到了,都诧异地盯着溥仪,以为这个人精神有毛病!杜聿明、沈醉光捂着嘴笑。

旁边有位工作人员忙过来解释:这不是夜壶,是末代皇帝溥仪用过的花瓶。

傅仪不以为然地盯着工作人员说道:我就是溥仪。

大家都惊奇地把他围了起来,上下打量着只在历史书中听说过的末代皇帝,连声向溥仪打招呼,请他讲讲自己的历史。

溥仪此时的心里也是五味杂陈,想想自己坎坷的一生,未能实现的梦想,儿时的旧时光,不禁潸然泪下。两位老友一看情形不对,连忙把溥仪从人群中拉了出来……

对于三十多年后的这次故地重游,溥仪在回忆录中只是一笔带过,他只说现在的故宫修的更好,和以前的不太一样了。

他不愿过多地用笔墨描述,可能是因为这些少年的记忆触碰到了他内心柔软的缘故吧。

7年后的10月17日,溥仪因肾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先葬于八宝山,后迁于华龙皇家陵园。他和他的紫禁城的所有记忆,都随之入土,再也无人知晓了。

溥仪被杜聿明沈醉邀请游览故宫,闹出什么笑话?

1959年,新中国对伪满、伪蒙以及国民党战犯中,已经改过自新的一部分群体进行了特赦。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针对战犯的特赦。在这批特赦的战犯中,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近代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比如军统的特务骨干沈醉(电视剧《风筝》中,军统四哥的原型)、国军高级将领杜聿明,以及清朝宣统皇帝、伪满康德皇帝溥仪。

被改造成新人以后,溥仪和杜聿明、沈醉有了一定生活上的交集——这在旧中国的时候是很难想像的。因为杜聿明和沈醉属于国民党一系,而溥仪和国民党一系从清末开始,就处于你死我活的状态。所以,当他们在新中国的天空下,出现一笑泯恩仇的现象,也彰显了新中国的无比优越性。

随着沈醉和杜聿明等人被特赦,这些曾经风云一时的人物少不得想看看阔别十年之久的自由天空。因此,杜聿明和沈醉商议:去故宫游历一番。说起去故宫旅游,他们二人不约而同想起了溥仪:这老兄打小就在紫禁城里长大,对紫禁城了如指掌,请他当导游,肯定非常方便。

于是,杜聿明和沈醉向溥仪发起邀请,请溥仪和他们一起游览故宫。起初溥仪表示不大愿意:毕竟,到了故宫,自己就会想起很多不堪回首的往事。但是,考虑到杜聿明和沈醉盛情难却,于是,溥仪只好陪同他们前往故宫。不过,在前往故宫游历的过程中,溥仪还是不可避免的闹出了笑话。

溥仪的故园

来到故宫,溥仪少不得会感叹命运的捉弄——因为溥仪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这故宫里长大的。在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将军派兵驱逐出紫禁城,到自己特赦出狱,已经历时三十多年了。这三十多年时间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谓“换了人间”。这让溥仪或多或少感觉到何为“沧海桑田”,何为“物是人非”。

溥仪生于1906年。他是光绪皇帝的侄儿。1908年,光绪帝生命陷入垂危,慈禧太后于是选择让溥仪继承清朝皇位,于是,3岁的溥仪离开了自己的父母,来到了紫禁城生活。

此时的大清帝国处于暗流涌动的状态,三岁的溥仪对于这一切当然无能为力。因此,在溥仪六岁那年,清朝灭亡了——按照清朝和当时革命党的协议,清朝皇帝退位后,皇帝尊号可以依旧保持。不过,在退位不久,溥仪就搬迁到颐和园去居住。按照协议的精神,紫禁城的产权,属于民国政府所有。

不过,清朝灭亡后,中华民国的政权落到了北洋军阀手里。并且,整个中国也陷入到无休止的战乱中。因此,民国政府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敦促溥仪搬出紫禁城,此外,北洋系的话事人,大多都有点前清官僚、将领出身的背景。按照当时的伦理道德,如果他们勒令溥仪搬出紫禁城,很容易受到旧舆论的压力。所以,溥仪得以在逊位后,继续住在紫禁城里,过着和逊位之前区别不大的封建皇帝生活。

1924年,冯玉祥将军考虑到中国的革命,首先需要将皇帝驱逐出紫禁城,因此,冯玉祥派人勒令溥仪离开紫禁城。就这样,溥仪离开了生活了长达十六年的紫禁城。而就在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的第二年,北洋政府就把紫禁城改名为故宫博物院,并对民众开放。一时间,曾经高不可攀的紫禁城,成为了北京市民旅游的盛地。

溥仪的笑话

溥仪和沈醉、杜聿明来到故宫外,三十年前的往事一一浮现在溥仪眼前。不过,考虑到游客太多,所以,故宫博物院实行收费制度。不过即便这样,也没有阻挡旅客前来参观游玩的热情,因此,排队买票的人很多。

溥仪和杜聿明、沈醉当然也得买票,看着眼前的这一幕,溥仪自嘲道:真没想到,我现在回自己的家,还得买门票才能进去。

这番话让人感到哭笑不得:毕竟,故宫虽然在历史上属于封建帝王的个人私产。但随着共和时代的来临,故宫早已属于全民所有。此时的溥仪,已经经过思想改造,其实也意识到了这点,因此他的自嘲,让很多人感到了这位旧社会的皇帝、新社会的公民,居然也有了幽默感。

溥仪当年被驱逐出皇宫的时候,很多不必要的生活用品,都没有随之被拿出。所以,当溥仪再度来到故宫以后,看到自己三十多年前用过的东西,往往很激动。在激动之余,他就会跟杜聿明和沈醉介绍自己的这些生活用品。

比如故宫里面有个夜壶,也被视为展览品。溥仪看到这个夜壶,立刻认出了这是自己在故宫居住的时候,起夜用的。于是他跟杜聿明还有沈醉说:你看这个夜壶,我小时候每天晚上都用这个夜壶。

这让一旁的导游、游客们听了以后,都感到很尴尬。但尴尬之余,又让人感到哭笑不得,同时,还有一种浓厚的历史沧桑感——那就是宣统皇帝这个当事人如今还在人世,但是,他当年用过的东西,如今也都成了文物,成为故宫需要加以保护的展览品。这种现象,不知道是该让人感到时代发展太快,还是感到历史的厚重。

此外,由于60年代的时候,高等教育并不像现在这样普及。甚至在那个年代,高中毕业都算是很多人遥不可及的学历。所以,故宫的导游们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所以在讲解故宫文物的时候,总会出现一些常识性错误。比如他们会讲宣统帝登基的时候,皇宫演奏会演奏丹陛大乐来表示庆贺。溥仪听到这些以后,会表示否定:因为曾经身为大清皇帝的他知道,按照清朝规矩,太后和大行皇帝国丧期间,是不能奏这个乐的。因此他会给导游纠正这个说法。导游当然不知道溥仪是什么人,因此会和溥仪争论起来,最终闹出一些笑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