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振宁和杜聿明的关系是怎样的?
杨振宁先生被称为仍然在世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甚至没有之一,他跟邓稼先的关系,一度让他进入了中学课本,中国人凡是上过学的,很少有不知道杨振宁的。2004年,82岁的杨振宁突然宣布迎娶28岁的翁帆,更是成了当年一件轰动国内外的新闻,让杨振宁的大名更加响亮。说起来,杨振宁娶翁帆的时候,
-
杜聿明有着极强的军事指挥能力,为什么最终被陈诚所代替?
1947年6月30日凌晨,一纵3师最后离开四平,历时半个月的四平攻坚战结束。接着,国军一面大肆吹嘘“四平大捷”,一面进行了重大人事调整。7月初,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离开沈阳就医,8月,参谋总长陈城抵达沈阳,取代了熊式辉任东北行辕主任,将东北军政大权集于一身。在此之前,杜聿明表现
-
杨振宁是杜聿明将军的女婿,他们二人有过交集吗?
交集自然是有的。在杨振宁和杜致礼结婚后很久,杜聿明才第一次见到女婿杨振宁,那个时候已经是上个世纪70年代了。 杨振宁与杜致礼是一对师生恋,当然后来和翁帆也是师生恋。1944年的时候,杨振宁还在西南联大教书,而杜致礼正是他的学生。不过后来两人先后去了美国,一次偶遇改变他们的命运。
-
被特赦后,溥仪与杜聿明首次下江南,为何一路上流泪不止?
杜聿明是抗日名将,也是杨振宁的岳父。1964年,被特赦的杜聿明和溥仪一起,到南方六省参观。刚上火车,溥仪就哭了,后来更是哭了一路。杜聿明一开始很不理解,后来也悄悄抹眼泪。 杜聿明是国民党陆军中将,毕业于黄埔军校,参加过北伐战争、抗日战争。1949年1月,他在淮海战役中被俘。 他和
-
如何评价杜聿明?
感谢邀请。杜将军的生平再赘述就没意思了,划重点吧,首先说作为军人的特点:第一是比较死忠,所以才成为蒋氏嫡系,却也为此饱尝苦果,乃至于陈官庄被俘;第二是我们民族首批机械化军事人才,从200师到第五军的军事主官,他率领了第一支机械化部队,比较西化的黄埔将领;第三是作战善攻不善守,缺少
-
国民党将领刘峙为什么能成为淮海战役的总司令?
本来蒋介石是准备用白崇禧统一指挥华东和华中部队与解放军战略决战的,可是这样整个战区国军嫡系或精锐部队高达100万,老蒋不免疑心病犯了。以桂系跟蒋介石多年的恩怨矛盾,老蒋对白崇禧一直是既用且防的,把淮海及武汉地区所有部队交给白指挥,蒋介石不放心开始反悔了,将其一分为二,分别成立了徐
-
国民党将领杜聿明带领的第五军为何能成为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
其实第五军的创始人应该是国军装甲兵司令徐庭瑶,此人保定军校三期毕业,跟白崇禧和张治中是同学。杜聿明黄埔毕业任中级军官时,是跟着这位仁兄混的,才有机会执掌第五军。徐庭瑶在1933年的长城古北口抗战中已任第17军军长,杜聿明时任该军第25师旅长。长城抗战后不久,徐庭瑶受命带团去德国法
-
能力平平的杜聿明为何总是被委以重任?
1946年解放战争初期,以新一军、新六军和陈明仁71军组成的豪华阵容攻取东野重兵防守的吉林四平,随后直追到松花江南岸,林彪已经做好了放弃哈尔滨的准备。豫东战役第二阶段,是华野少有的较大败绩,吃不掉困兽犹斗甚至亲自率队冲锋的黄百韬,又被迅速赶来的邱清泉机械化第五军侧击,全线动摇,粟
-
如何评价国民党将领中的杜聿明?
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时,由于英国盟友不停地跑路,中英十余万联军被同等兵力的日军四个师团所击败,只好各自逃命。日军以第56师团奇袭中国远征军东归的要点腊戌,切断了这条道路,杜聿明无奈率领中国远征军主力转进缅北,试图通过密支那回国。然而日军再次抢先占领密支那,杜聿明拒绝罗卓英来电
-
《大决战》杜聿明再次怀疑郭汝瑰,蒋介石听到理由后为何生气?
杜聿明的政治智慧简直差极,他的质疑非常不是时候,作为中央军“第五军系统”的头目,其实杜光亭跟何应钦和徐庭瑶的关系更近一些,可以框列为“非土木系”。而到了淮海战役期间的1948年11月,正是何应钦一派风头正劲的时间点,什么顾祝同、刘峙、汤恩伯都是重权在握,然而大家似乎忘记了,他们几
-
《大决战》之中,杜聿明一会跑东北一会去华东,他为何会这么忙?
陈诚后来在反思战败原因时,不是有个“45岁现象”的说法吗?意思是将官过了这个年龄就没有锐气了。以老蒋的所谓“五虎上将”为例,抗战胜利时刘峙54岁、卫立煌49岁,包括陈诚自己,其实也迈过了这个坎,已经47岁了。年龄吧只是很一小部分因素,真正让“五虎上将”威风不再的三大原因,其一是中
-
陕西在近代为何能走出如此多的军事将领?
说实话,如果按照建国后的将军数量统计,江西籍的将军最多,有327名;其次是湖北籍的,有235名;第三是湖南籍的,有199名。陕西籍的将领数量只能排第十位,只有63名。如果看中华民国时期的情况,自然,陕西的将军数量为数不少,关键是那些个将军赫赫有名。接下来,我们主要聊一聊,在中华民
-
溥仪被杜聿明沈醉邀请游览故宫,闹出什么笑话?
溥仪游故宫许多传闻都是假的,以讹传讹,但有一件事是白纸黑字被沈醉写进自传《我这三十年》里的,可信度较高。生活自理能力差的溥仪经常闹笑话出于职业习惯,沈醉一直对溥仪充满好奇——溥仪到底是真傻还是假傻?关于溥仪“低能”的传闻在战犯群体里广为流传,版本众多,沈醉早有耳闻。早在195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