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掌权的时候为什么明朝能够在辽东战场打得有声有色,九千岁失势后就一蹶不振?
魏忠贤分得清轻重,他的对手是文官阶层,不是边关的军事将领,而且边军能压制得住边患,大明朝就不会亡,他魏忠贤的权势就能保得住,讨好皇帝在边关战事上为皇帝分忧是巩固自己地位的一个有利保障,所以魏忠贤只要边军不表现出对立就尽量包容。
对内魏忠贤强化收税,损害了文官阶层的利益,但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明朝农民的税收不大量增加,而收取的商税,矿稅等让国家有钱应付对外战事。
当魏忠贤被除掉后,天真的崇祯皇帝被文官忽悠瘸了,原来的割地工商,矿山,茶道,盐道的税收全部收不到了,而维持对后金的战争要靠钱来维持,文官阶层不想出钱,那倒霉的只有明朝的平民百姓了,各种税收开始大量增加,各种开支开始不考虑后果的缩减,结果弄出来了陕西民乱,而且是越闹越大,因为没钱啊,没钱救灾安抚不了饿得无路可走的平民只能加入李自成,张献忠的义军队伍造反了,大明朝很大程度上亡在文官阶层的自私,结党营私上。
魏忠贤掌权的时候为什么明朝能够在辽东战场打得有声有色,九千岁失势后就一蹶不振?
不知道有没有人拿起板砖伺候题主?恰恰相反,不是这位九千岁,辽东战场还不会那么糟糕。先看下辽东局势。自萨尔浒之战明军惨败后,按照明朝的实力以及所剩的地盘来说,明军绝对占优势。当时明朝虽然在萨尔浒战败,但是还控制着开原、铁岭、沈阳、辽阳,加上辽西走廊一线,大体上呈现丁字状防御态势。
但是这种情况截止到1621为止,后金努尔哈赤已经相继攻陷此四城,并以沈阳为都城。明军则退守辽河以西。后来,后金军又相继攻破明军辽西防线,明军只得收拾残兵败将固守山海关。让明朝欣慰的是,后金军因为国力、人力不足,并没有有效控制辽西走廊,所以自今北镇市直到山海关一线便成了真空地带,其间只有双方的侦察兵游离。
(1621年形势图)
1622年底,明帝委任大学士孙承宗经略辽东。孙承宗眼光高超,布置了一条防线,将宁远,锦州,山海关练成一体。也就在此时,孙承宗委派袁崇焕修筑了著名的宁远城(兴城县)。宁远城位于辽西走廊中间,可以呼应山海关与锦州之间的联系。同时,宁远城又可作为山海关的前哨。明军守住宁远城,算是扼守了辽西走廊的咽喉。而山海关却在二百里之外,根本不会受到影响。总而言之一句话,孙承宗的战略思想是将防线向前步步推进,意图用浩浩中华的广袤人力、物力慢慢压缩后金的生存空间。
(1-山海关,2-宁远城,3-锦州)
1625年,明军将防线推进到了大凌河以西,并修复了锦州、松山、杏山、大小凌河等城。这时,锦州一线便成为了宁远一线的屏障,加上宁远到山海关的二百里,明军形成了以宁远为中心的宁锦防线。截止到孙承宗被弹劾下台,在四年间,孙承宗一共修复了九座大城,堡四十五座,练兵十一万,建车营十二,水营五,火营五,前锋后劲营八,造甲胄,器械,弓矢,炮石等攻守器具数百万,开拓疆土四百里,开屯田五千顷,岁入十五万石。同时,孙承宗还提拔重用袁崇焕等一大批能征擅守的文武将官。史载“自承宗出镇,关门息警,中朝宴然,不复以边事为虑矣。”
但是,这位已经权势在手的九千岁想拉拢孙承宗入伙,孙承宗却对魏忠贤嗤之以鼻。恼羞成怒的九千岁便趁机夸大辽西前线的一次战斗失利来排挤、迫害孙承宗,但是天启帝十分信任孙承宗,只是将其罢官免职。而后,魏忠贤便派了团伙成员高第接替孙承宗掌控山海关前线。
这时,徘徊观望三、四年之久的努尔哈赤见孙承宗被罢官,随即统帅八旗大军攻打明军。高第惊慌失措之下,连忙强令各城明军丢弃军械粮资退入山海关。这样,明朝耗费巨大精力打造的防线又被自己摧毁了。虽然后来袁崇焕击败努尔哈赤暂时保住了辽西走廊,但是等到国中疲敝的明朝再次经略辽西走廊时,终于因为横征暴敛激发了明朝末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魏忠贤掌权的时候为什么明朝能够在辽东战场打得有声有色,九千岁失势后就一蹶不振?
提问者不会觉得魏忠贤从朱元璋时期就开始掌权了吧。另外,萨尔浒和广宁是大捷?提问者的历史是从哪里学来的?前者辽东明军丧失主动权,后者辽东明军丢失绝大部分地区。至于镇江大捷、牛毛寨大捷只能算胜利!唯一算得上大捷的只能是宁锦大捷。
提问者似乎再戏耍明史爱好者。似乎正在以另一种谣言的形式,宣传着“崇祯祭祀魏忠贤”“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等诸多谣言。
魏忠贤的崛起是从万历末年,但真正崛起是在天启在位期间的1620年到1627年。魏忠贤真正掌权、说一不二,是从1623年兼管东厂后,1621年,他还要陷害比他自立更老的人获取地位,例如王安。同时,魏忠贤在名义上也不是宦官之首,他没有担任过司礼监掌印太监。
(1)从1620年到1627年,正是后金政权获得辽东战场最后胜利,开始整顿辽东的时间。大明广宁之败与魏忠贤有直接关系
昨天我回答了“明朝为什么守不住辽东”问答,其中我们提到1615年之前,在镇守辽东近四十年(1570年开始,1609年退职但子孙仍占据重要位置)的李成梁家族掌控下。努尔哈赤由弱到强,但是,他的强大在李成梁家族看来完全是可抑制的,同时,努尔哈赤也从来没有表现出反叛大明的意图,而是对明朝的命令比较遵守。
1615年,李成梁病故后,努尔哈赤所面对的是李如柏、李如桢等,他便摘下了以往的面具,于1616年建立“大金”,并于1618年发“七大恨讨明檄文”,开始主动进攻明朝。于是乎,1619年大明主力军、满人叶赫部、朝鲜李氏军队三方合计11万进攻努尔哈赤,是为萨尔浒之战。结果,明君惨败。一位主帅、四路分帅,主帅被抓、三路分帅战死、李如柏事后自杀。
熊廷弼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熊廷弼,代杨镐为辽东经略。然而熊廷弼在开原、沈阳丢失后并不能安心镇守沈阳,朝中“党争”日益严重,东林党与齐楚浙党的乱战为“阉党”(此时的“阉党”专指太监)所用。凡是斗败的一方都加入了“阉党”(此时的“阉党”就包括跟随太监的大臣了)。熊廷弼被要求回京述职。
1621年沈阳、辽阳(辽东首府)被占领。袁应泰战死,熊廷弼再次起用,结果因为和巡抚王化贞不和,造成广宁之战大败。
(2)广宁之战,魏忠贤虽然并非“宦官之首”但已经属于“塔尖级宦官”,因此,广宁战败其问题难辞其咎。孙承宗督师蓟辽做得也很不错,结果被魏忠贤赶回老家。辽东被首付的希望再次破灭,怎么能说魏忠贤专权时期,干得不错呢
广宁之战时王化贞就是“阉党”一员,战败后也是魏忠贤等人百般袒护,直到1632年才被崇祯杀死。魏忠贤等人将战败的主要责任归结为熊廷弼,但因为其战功和才能,以及朝中各派势力攻守妥协,熊廷弼在1625年被杀“传首九边”。
其后,被现代一些人推举为“战神”的孙承宗督师蓟辽的三年里,其实辽东局势越来越好,至少守势中地位稳固。
正是因为孙承宗指挥下,辽东战场才扩地二百多里,在对后金的作战中有了坚实地基础。辽东、山东两个半岛形势为之一变,孙承宗威望高隆。
正是魏忠贤害怕孙承宗威望继续高涨从而威胁自己的政治生命,才最终撺掇天启帝罢免了孙承宗。
正是因为孙承宗辞职,努尔哈赤才在1626年发动进攻,意图将辽东境内所有明君彻底赶回山海关。在此情况下,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而宁远作为军事重镇正是在孙承宗力主下才形成最终决定。
作为一名太监、宦官,魏忠贤懂得什么军事和治国,辽东战场的胜利与其并无直接关系,唯一的关系仅仅是他没有把真正起作用的人陷害走,起到了没有“起坏作用”的作用。
魏忠贤掌权的时候为什么明朝能够在辽东战场打得有声有色,九千岁失势后就一蹶不振?
明朝抵御后金入侵和魏忠贤掌权并无太多主动关系。
一说,对于魏忠贤掌权期间,辽东大有光复之势,是因为魏忠贤积极支持孙承宗的推进战略。其实不然,积极支持孙承宗的是天启二年的内阁首辅叶向高。
二说,魏忠贤掌权期间,任袁崇焕督师辽东,二人有书信往来。其实不然,魏忠贤不识字,袁崇焕督师辽东是由崇祯帝任命的。
三说,魏忠贤虽然贪财,但加征工商税、海税,减免农税,保证军需。其实不然,碰到灾年,明朝政府都会减免农税,东林党人也从未废除过工商税、海税,
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其实和魏忠贤也没有多大关系,而是因为孙承宗主政辽东时,将战线朝前推进四百里,并且修了宁远和锦州两城,以及孙承宗组建的关宁军。
魏忠贤掌权的时候为什么明朝能够在辽东战场打得有声有色,九千岁失势后就一蹶不振?
这个提问有些糟心,萨尔浒是明军大败而不是大胜。镇江大捷牛毛寨大捷都是毛文龙上报,这所谓的大捷也是水分多多,且不研究是否大捷,至少毛文龙这些战绩都是在天启三年之前,而魏忠贤是在天启三年冬才刚提督东厂,全面掌权要到天启四年杀害杨涟左光斗等东林之后。至于宁远大捷的背景是孙承宗被魏忠贤指使阉党弹劾去职后,新任辽东总督阉党高第全面放弃关外城守宁远守备道袁崇焕抗命不从孤守宁远城。怎么又成了魏忠贤的功绩?宁锦大捷也是因为袁崇焕镇守宁远,结果袁崇焕又因此被魏忠贤罢免丢职赶回老家。功劳怎么又成了魏忠贤?当然现代阉党会说宁锦大捷魏忠贤还未走路的孙子都被封了伯爵,魏公公功劳大大的。
魏忠贤掌权的时候为什么明朝能够在辽东战场打得有声有色,九千岁失势后就一蹶不振?
我觉得魏忠贤虽然搞内战在行,但是遇到生死存亡之秋,他也不会去搞那些手握兵权的人的,一是将领有名望有能力能够挡外敌!二是这些将领不参与他们的事!这样魏忠贤就算想搞他们也得边疆稳定才敢下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