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第一辆四轮机动车,什么牌子,当初为什么选它?
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我的第一辆四轮车是铃木北斗星。北斗星参数如下:。 最大功率:71
最大扭矩:120
1.4L 97马力 L4
5挡手动
3400*1575*1670
5门5座两厢车 此车我买了十年,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就是做好日常的保养,还是比较省心的。北斗星这款车很适合城市开,轻巧好停,省油省心。只得拥有。
你第一辆四轮机动车,什么牌子,当初为什么选它?
我的第一车是吉利远景。一是价格便宜,刮了蹭了不会太心疼。因为维修费便宜。二它是纯国产车,不是自我吹嘘,爱国之心我还是有的。支持民族企业,拒绝外国产品,尤其是日本货。所以,我的第二辆车还是吉利全球鹰。
你第一辆四轮机动车,什么牌子,当初为什么选它?
我的是广汽传祺GA3第一批广汽传祺汽车,选他的目的是当时急于想有一台车,也没怎么考虑牌子,现在看来这车还不错,跑了七万多性能不错,车这东西就是代步实用就好。
你第一辆四轮机动车,什么牌子,当初为什么选它?
别克英朗2015年买的 1.5L 自动精英版,白外灰内,12.5万落地。
一、外观
当时换代英朗一出来,真是好看,英俊帅气中又不那么张扬,非常符合我的口味。那时候还是奥迪灯厂盛誉的时期,紧凑级轿车竟然全系标配了日间行车灯,让我对它爱不释手。
后续再看,前脸没有雾灯,而且是笑脸形状的下格栅,总感觉有点不协调。
二、内饰
内饰是令我选择它的原因之一,只要稍微对比一下就知道,这设计行云流水,层次分明,好看多了。
别克英朗
而且,我那时候认为,对车主而言,主要还是坐在车内,长时间接触是内饰。因此,内饰必须得好看。
可惜,自己买车的时候就已经滑铁卢了。汽车之家的这张黑白内饰看得我心旷神怡,它比全黑内饰更加有层次感,更显得设计非常精妙。虽然在展厅中看到全黑内饰,觉得也挺不错,然而只有豪华版才能选全黑内饰的。被损友的洗脑下(没人买车会买高配的),就看都不看,选了黑白内饰。
结果...脑海中的黑白内饰到手了竟然是这样子的...(高配才是白色,咋们中配低配的有点屎黄...)
提车之后还问销售,我可以加钱换个豪华版吗
三、驾驶
当时自己虽然拿驾照两三年,但连车都没摸过,试驾的时候是让损友帮忙试驾的。这真的是最愚蠢的决定呀。
当时试驾的是1.4T,损友说还不错,那么就买了。但是,我买的是1.5L,114匹马力。
是的,非常地肉,当时觉得在广州,那么拥堵的车况,够用了。没想到后来移居到美丽的珠海,一出门就是限速80的罗马大道,哎呀我的小心脏呀...
这动力在0-60是足够使用的,再往上就不行了,发动机光吼,速度始终提不上来。最主要的超车,特别是超大车的时候,在超车道一侧始终超不过去,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接着,变速箱方面是6AT,顿挫真的是明显得不得了,上汽通用的通病,唉。
底盘呢,硬得不行,过减速带像杀人一样,当我开一次老板的雅阁之后,甚至跟4S店说“这车怎么没有避震呢”。把车开过去检测一番他们默默地说,“不同车型不能比较”...
但是这底盘在运动感方面是营造得比较好的,路感清晰、支撑性佳,只是...不符合家用轿车的定位而已。
后来有换车的想法了,去试驾一轮其他品牌的车,竟然发现这车的发动机很抖,不知道是不是有零件老化了。
四、配置
日间行车灯、发动机启停、多连杆独立悬架、后排出风口、胎压监测、上坡辅助、标配ESP、电动天窗、车窗防夹手、后视镜加热...
这些都是比竞品要多的配置,并且都很实用,再加上比竞品更大的优惠,可以说性价比非常地高。因此那两三年,英朗都是在紧凑级轿车销量榜的前三名,月销量大概3W台。
五、总结
优点:
1.外观帅气,内饰好看,开出去也撑得起场面(很多人会觉得别克比日系车要贵)
2.安全配置丰富,胎压监测、上坡辅助、后视镜加热是实打实的好东西
3.油耗表现不错,我的综合油耗是7.5L,已经可以摘掉油老虎的帽子了
缺点:
1.变速箱顿挫,发动机抖,底盘过硬毫无舒适感可言
2.空调不凉,夏天中午开到最大还是会热
3.灰色内饰真的极度不好看
4.虽然后排座椅可以放倒,但后备箱只有一个小洞是通的,相当于这座椅放倒毫无意义
总体来说,这是一台配置高,看得过去的车,但其驾驶体验比较糟糕 ,让我对通用一直存在着阴影。但是呢,质量还是很可靠的,使用三年多,没出现任何问题。其实其市场反馈也说明了一些问题,通用的车一直以来都是以价换量,既持续地损害品牌形象,又有点不思进取的柑橘。
衷心希望,通用未来可以在三大件下点功夫吧。
你第一辆四轮机动车,什么牌子,当初为什么选它?
哈飞货车,当时为了拉家具瞒着妈妈买的,说借的,出了很大的力,提高了效率,第一次去的是友谊农场,换衣柜门
你第一辆四轮机动车,什么牌子,当初为什么选它?
谢谢,我没有买过一辆四轮车。但是,我经常坐现成的四轮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