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小县城越来越萧条?

一、小县城的生活压力堪比一线大城市,虽然房子便宜,但生活费用居高不下,工资在温饱线徘徊,人情往来的压力让人窒息,每个人活着都疲于奔命。

二、现在小城市的财政创收,只能靠房地产和政策性卖地,以及各种征收罚款,没有产业支柱,老百姓找不到工作,除了公务员都是打工的,年轻人都跑到了外面大城市,留下的是老幼妇孺。

三、在以后的很长时间,小城镇的萧条是必然的,找不到工作大家不敢消费,加上疫情的持续蔓延,很多零售业和餐饮服务业接连倒闭,很多家庭都靠这些东西维持生存,现在生活陷入了困境,未来真的很茫然。

四、年轻的学子只要从小城出去,一般都不愿意回来,他们觉得我们这么努力考了出去,还得回到故乡,努力的意义是什么?哪怕在外面当深漂,他们也不愿意回到家乡过一眼望到尽头的日子。年轻人留不住,外来人口不会来,小城没有新鲜空气,房价一年不如一年,空置的房产越来越多,本质上就是有价无市,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让人感觉悲哀的是,这些房产往往是农村人一辈子的心血,他们的儿女在外面还得重新开始。

五、很多人出国之后,就不想再回到国内,不是不爱国,就是觉得在国外生活没有太多的顾虑,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真的很开心。很多人只要到了外面走一圈,特别是年轻人,就赶到小城镇生活的窒息,大城市打拼有能力就可,人际关系是辅助。但在小城镇,有能力没关系你也寸步难行,有的萝卜坑你一辈子都撼动不了!关键是有太多的条条框框,都得让你左右为难,你连做自己都不容易,活得真心累,这种累指的是心理压力!

六、上世纪80年代,很多人到广东进一些衣服和电子产品,来回都几趟就可以发家致富。现在是信息时代,商业信息传播的很快,网购很便宜,小城的零售业服装业市场全部被挤占,那些私营店主很多人呈现半失业的状态,就算苦苦维系也是自己补贴,劳心费力又不甘心关门。他们也很想突破,但因为几十年如一日的重复,一种生活方式,他们的思维已经呈现一种困境,僵化了, 老化了,没有学习的心气,也不相信自己能学得会,这种衰败式的颓废才是超级可怕的。

七、网上有一句特别好的话∶一个家庭的崛起,往往需要三辈人的努力!这句话确凿无疑是对的,小城的学子很努力,但也拿不到好的教育资源,小城的医院收费依然居高不下,但看病流于形式,很多人看病依然要跑到外面的大城市,挤占当地的医疗资源,但凡有能力的家庭,都会集聚全部的力量,给孩子留在大城市创造条件,甚至会举家搬迁,这也变相的造成了小城的萧条。

八、某些行业管理苛刻不人性化,也是让大家失望的原因,最后的结果就是逃离。我们这里有两件事让我印象深刻,也让大家开开眼。第一件∶我们这里的路边露天停车场,最近准备收费了,初见端倪的收费标准还不低,大概是每天15块钱。很多网友说,省会城市每天才收费两块钱,大概是我们这个小城的,收入水平要比肩一线大城市了!有的网友干脆调侃说,以后也别开车了,都用11路上下班。

在外面的一线城市或者是二三线城市,看到路边有浓浓的烟火气,包括现在的上海,也允许路边摆摊。可是在这个小城,大概城管很无聊,也许管理很到位,经常把一些卖菜卖水果的小商贩撵得到处跑,搞得我们这些家庭主妇,为了买到本地的蔬菜,像地下工作者一样到处找,这也真是奇葩!很多大城市,也没有见骑电动车都带头盔,小城终究太小,一个星期就得有八次遇到交警查路况,查牌照,查头盔,真的挺辛苦,但也给老百姓的出行造成了巨大的困扰。有一次一个送两孩上学的宝妈被逮住了,管理大概是原则上不许后面坐两个人。老妈样子要哭,我家里就两个孩子,也不是人人都买得起汽车,有时候路况很近用不着开车,我也不能一次只送一个,回头再送另一个!

九、在小城活着真心累,无处不在的攀比,女人们都穿金戴银,聚会的时候都打完精致。男人们在一起比房比车比工资待遇比职位,比老婆比孩子,甚至比谁的小蜜多!大人比完了自己,接着比孩子,比谁家没儿子,比孩子的学习成绩,上的学校,有的人是主动攀比,有的是被动参与,个个都透着俗不可耐!

十、我说一句招黑的话,在一个小城镇生活,你就是他大舅二舅大姑小姑小姨大伯小叔子的陪衬,完全没了自己,不成器有一圈人扁损你,稍微有点发达,你需要提携很多人,半个都不能怠慢,否则你会失去很多,你在别人眼里就是傲慢无礼不通人性。你在小城不听父母的话,不可能!不结婚丁克,不存在!甚至你不想当老师,不想当公务员,别人都觉得你脑子进了水,愚不可及!很多年纪轻轻的人,在小城镇生活一两年,都为自己的选择悔不当初,但已经结婚生子,生活中有太多的牵绊,也只能勉强负重前行。感谢支持

为什么感觉小县城越来越萧条?

1、没有工作机会,赚的钱也很少。

2、很多大学的专业,在小县城没有对口工作。

3、人际关系复杂,单打独斗,会受欺负。

4、小县城,学历、能力都不重要,关系、拼爹才是硬道理。

5、房子不值钱,买了就下跌,而且变现困难。

6、小县城中老年人多,年轻人少,气死沉沉。

7、小县城找伴侣,质量不高、选择余地很小。

8、小县城没有好医院,治不了大病,还有可能误诊。

9、小县城,夜生活几乎没有,天一黑,外面就没人了。

10、小县城的人,都去了大城市打拼,因为那里更公平、机会更多。

11、城市化进程,让小县城失去了吸引力,人口正在外流。

12、小县城的教育质量不行,没有好的老师和学校,留不住人才。

13、小县城的萧条是发展的必然,未来这种萧条还会继续。

14、很多小县城甚至会消失。

为什么感觉小县城越来越萧条?

1、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县城人口流失已经成为常态,地市人口的流入呈增长的趋势,农村和县城的人口大量流去城市,不仅是农村空心化、老龄化了。其实县城的空心化,也越来越严重了;

2、县城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节点,县城的人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农村的移民,在农村城镇化道路上,县城的作用比城市的作用更直接、更有辐射力和带动性,自古就有郡县治,天下无不治的说法的,一味做大城市、占用过多的资源,县城空心化了,农村会更加失去了依托、失去了发展的助力了;

3、为什么小县城越来越萧条?最大的原因就是各种工业开发项目、各种教育、医疗资源都被城市虹吸走了;县城无法为年轻人提供发展的机会,无法提供与消费水平相吻合的工作岗位;

所以,为了获得更高的待遇、为了让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为了让老人得到更好的医疗资源,越来越多的人逃离了小县城。

为什么感觉小县城越来越萧条?

"空心村"现象有扩大的趋势,人口呈现阶梯状,向城市转移愈加明显。

本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一些西部地级市人口减少了几十万,占人口总数的10%以上。

一些小县减少几万人,超过人口总数的20%以上,如若人口以这种状况递减,"小县城越来越萧条",将成为必然走向。

已经持续多年,从事农业生产利润微乎其微,堤内损失堤外补,最有效、刀下见菜的方法,就是外出打工弥补家用。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域工业基础薄弱,难以容纳和满足更多的农民工务工经商,只有远走高飞,去外地谋求打工增加收入了。

而且不少"空心村"的人口,有经济能力的,首选流入县城、购房供养子女上学,其中,由老人带孙字辈上学的也比较普遍。

经济状况再好一点的,又选择去市级,或者省会城市及其比较发达的城市购房,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这样以来,县以下人口红利逐渐流失和减少,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经济萧条已经有不可逆转的势头。

(网络图片,原创回答)

为什么感觉小县城越来越萧条?

小县城的萧条,在发展的大趋势下,已经不可避免。

萧条的县城

造成小县城萧条的核心原因,是中青年人口的大量流失。县城流失的这部分人口,是一个地区主要的劳动力,也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和消费者,没有了他们,县城自然就萧条了。而县城留不住这部分人的原因也很简单,无法提供合适的岗位。这部分人,为了生活,或是为了发展,选择去了更大的城市,去工作,去学习,最后定居下来,成为了城市的新居民。

也就是说,县城流失的这部分人口,大多数都是不会再回来的,没了人,一切都没意义。很多大量流失人口的小县城,连维持运转都很困难,更别提发展了。

其二,城市化发展的马太效应,即大城市发展的越来越繁华,吸引的人口越来越多,反过来涌进城市的人口又让城市发展的越来越好,走向一个良性循环。而小县城则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人口大量流失,留下的老人无力发展,整个环境愈发封闭保守,这又让更多的人选择了离开,没了中青年劳动力,县城的环境越来越差,进入恶性循环,最终越来越萧条,直至逐渐消亡。

繁华的城市

说到这,就得提一个概念,以人为本。人类社会的一切生产生活,都是围绕着人进行的,若是没了人,这一切将毫无意义。因此,人越多的地方,创造的财富多,消费的群体也多,这个地方也就越繁华,发展的势头也就越好。在这样的良性环境下,整个社会环境也会跟着经济生产活动进行调整,大环境会更适宜,也就能吸引更多的人。

以营商环境为例,大城市的营商环境要远远好于小县城,南方经济发达的乡镇行政效率要强于北方没有产业的小县城。

第三,各方面发展的落后,进一步加剧了人口流失。观察一个地方的发展潜力,有一个指标很有意思,那就是当地小学生的入学数量。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有些小县城的小学生数量呈现逐年降低的特点,这基本说明了这个地区发展的后继无力。

城市的建设,是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撑的,人口大量流失、没有产业的县城,是无法支撑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的,这样的就导致了当地教育、医疗等民生产业的全面落后,甚至出现倒退的现象。这些,同样加剧了人口流失。

在当前城市发展的格局下,没有产业支撑的县城,没落是必然的,也是不可逆的。大城市的发展,固然是在吸小县城的血,但同样,也提供了县城居民在县城生活无法享受到的各项民生服务和职业机会。可以这么说,大城市的滚雪球式的发展,对县城不利的,但对个人而言,却是时代的机会。

为什么感觉小县城越来越萧条?

18年前,我离开老家的时候,全县人口16万多;2021年末最新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老家全县人口不足15万。广大的农村是地没人种,房子没人住,要么搬到县城,要么索性省城打工。

城里高层林立,超市一家挨着一家,蔬菜便宜等于白捡,但就是没有人气,最好的工作是考编,不管是行政事业单位,还是大学生村官,还是国企全额差额,只要是带个“编”字,那就是众人羡慕的工作,否则只有打工这一条出路,因为自己干个体做生意基本没名堂。

1、小县城人口流动不大,最热闹的时候是周末全县赶集的那一天,周边乡镇的小贩都会拉着货物到县城的农贸市场,大批发、大砍价、大让利、大降价的喊麦一天。

平时早中晚半小时车辆高峰期,剩下的时候你从街头可以望到街尾,人行道上没几个人,在外面的无非这么几种人:1、上班的;2、做生意的;3、外地销售、办事的;4、乡镇村里到县城走亲戚、办事的。

2、小县城财政困难,首先得保干部工资,目前国税和地税进行了合并,但是业务上变化不大,国税部分要上交国家财政,地税部分本地可以支出,但是依旧需要按照头一年的申报进行审批。

带编人员的工作有固定的拨款,但是依旧有大量岗位不带编,比如环保、水利、农业、畜牧、教育、城建、安保这些人员较多的行业,实行这五花八门的编制情况,有全额,有差额,有自收自支,甚至有县级财政聘用、局自聘等等,所以本地财政负担很重,先要保证干部职工的工资发放,其次才能把剩余的钱用于本地基础设施建设等等,问题是到了年底,发工资都愁,哪有多于的钱。

3、小县城的学生考大学一般不回来,回来的也是拼命地考编,首选公务员,次选事业编,再不济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等,最后考不上那就打工,但是小县城打工也没地方,一个大学毕业的总不能去送外卖,钱是能挣上,关键没有五险一金,进而不能公积金贷款购房和有养老保险,所以打工也的首选国企、次选民营。

不论是五险一金还是六险二金,最主要的就是养老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其次是医疗保险金,其余的倒没那么重要,但恰恰是养老保险一项,就能区分几十年后每月领取的数额,看上去大学生村官一月3000多元,但是有完善的五险一金保障体系,再看上去私企一月挣近万元,但是说不定疫情2个月公司就倒闭了。

从这一算,考出去的大学生基本不回来,要么回来拼命考进单位,要么直接选择在省城、地级市打工。因为小县城的公务员虽然有这个保障那个保障,但是教育和医疗水平是没有办法和省会城市相比的。

换句话说,即便是在省会城市打工,虽然刚开始很艰难,甚至前5年、前10年很艰难,但是你放心,打工的总会有房子的,总会买车的。而10年后,当初选择回小县城拼命考编的人,看上去早早的就有房有车,甚至买了二套房产和换了新车,但是一辈子被困在小县城,教育、医疗水平就那样,也就那样。

4、小县城实体经济萧条,电商冲击大。小县城里的地下超市,那是一家挨着一家,小县城的商店,那是一片连着一片,小县城的服装店,那是一条街连着另一条街,无他,商品卖不出去。

尤其是电商的兴起,某多多的强势崛起,某宝宝的各种购物节,还有物流行业的绝对给力,让购物从选择性和售后服务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足不出户就可以选购商品,不满意直接7天无理由退货,电子支付下还时不时有个优惠券、代金券等等。

所以,在电商的冲击下,实体经济举步维艰,高昂的房租、人工、水电费等等,店家为了节约成本,开源节流,那只能降低员工的工资,在小县城一家地下超市,800元的月薪就可以招到一个大学生,用来分拣和摆放商品,而这800元之外,店家只为店员缴纳最低的养老保险金和医疗保险金,至于住房公积金那就不要奢望了。

此外,小县城由于人流量不大,多为本地人,久而久之亲戚套亲戚,似乎扯来扯去大家都认识,转了一个圈发现往上三代大家都是亲戚,所以造成小县城人情味特别重,人际关系复杂,有的时候遇到事情讲道理还不如拉出个80岁的老人说话管用。

一句话,层层叠叠的人际关系,还不够你累的,认识人,一个电话搞定,不认识人,跑断腿也白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