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孟加拉会脱离印度?
严格意义上这是一种极其笼统的说法——不能说完全不对,但也的确存在问题:孟加拉是南亚次大陆上的一个地区,包括孟加拉国以及印度控制下的西孟加拉邦,历史上的孟加拉地区甚至还一度涵盖过印度的比哈尔邦、特里普拉邦和奥里萨邦,显然除了今天的孟加拉国之外的后面这一系列地方都没脱离印度。那么说孟加拉国脱离了印度是否正确呢?严格意义上这仍是一种笼统的说法——实际上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后今天孟加拉国的辖区并不属于印度,而是属于巴基斯坦,所以严格意义上应该说是巴基斯坦先脱离英属印度而独立,然后孟加拉国又脱离了巴基斯坦,其间经历了一段相对比较复杂的过程。然而这给我们留下了两个疑惑:其一从地图上看孟加拉国距离印度显然比巴基斯坦近得多,为什么印巴分治时却被划归巴基斯坦?其二既然已被划归巴基斯坦为什么又要独立呢?
印度次大陆在历史上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事实上在英国殖民者到来前印度更多只是一个地理文化上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在印度次大陆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土邦王国,而孟加拉也是其中之一(这里的孟加拉系指古代历史上的孟加拉地区,包括如今印度境内的西孟加拉邦、比哈尔邦、特里普拉邦和奥里萨邦等在内)。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的古印度文明曾一度囊括了整个南亚次大陆,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都曾是古印度文明覆盖的地区。和华夏文明以黄河、长江两大母亲河为依托发源起来相类似的是古印度文明同样是依托于印度河、恒河两大母亲河发源起来的。但古印度的两条母亲河与华夏文明的两条母亲河有很重大的一点差异:黄河和长江中下游是适宜农耕的冲积平原,两条大河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高山大河之类的天然地缘屏障阻隔;印度河与恒河之间却隔着一片塔尔沙漠。虽然古印度文明最早起源于印度河流域,但恒河流域也是印度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尤其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孔雀王朝诞生于恒河流域,此后印度文明的中心逐渐向恒河流域转移。
随着印度文明的中心日益转移到恒河流域,与恒河流域地缘距离相对疏远的印度河流域渐渐衰落下来,逐渐成为印度文明的边缘地区。而在印度河流域西北部是波斯和中亚的游牧民族,他们不断跨越兴都库什山脉进入印度河流域。13~16世纪突厥人和阿富汗人进入跨越兴都库什山脉进入印度河流域,他们在这一地区大力发展伊斯兰教。1526年德里苏丹国被蒙古和突厥混血的莫卧儿王朝取代,具有中亚突厥血统的莫卧儿王朝控制了印度绝大部分地区,开始在全印度大力推行伊斯兰教。由于本土的印度教徒数量过于庞大,信仰伊斯兰教的莫卧儿王朝无法将其完全同化,但仍通过向非伊斯兰教徒征收人头税等措施使伊斯兰教在印度河流域逐渐站稳了脚跟,至此印度河流域由信仰印度教的雅利安人占多数逐渐转变为信仰伊斯兰教突厥后裔占多数。莫卧儿王朝虽然控制了印度绝大部分地区,但这种控制其实更多的是一种靠武力压制的控制,地方上依然存在许多土邦王公,这些土邦王公实际上就是一个个半独立的国中之国。18世纪的大英帝国通过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迅速崛起强大,强大的英国征服了四分五裂的印度。英国为了方便自己的统治,对各土邦王公采取分化瓦解之策,在宗教问题上也是对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分而治之。
二战后英国的殖民体系崩塌,英国在撤出印度之前的最后一个大动作就是印巴分治——按宗教信仰将昔日的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当时的孟加拉西部地区以印度教徒为主,于是被划归印度并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西孟加拉邦,而以伊斯兰教徒为主的孟加拉东部地区则划归巴基斯坦。按理说这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之事——明明历史上伊斯兰教进入印度次大陆是从今天的巴基斯坦一带而来,而孟加拉同这一带在地理位置上相隔遥远,为什么会被伊斯兰文明同化呢?这首先是因为信奉伊斯兰教的莫卧儿王朝入主印度后大力推行伊斯兰教的宗教政策所致——在莫卧儿王朝时期伊斯兰教开始从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开始向印度全境扩张,然而最后只有在孟加拉伊斯兰教算是真正站稳了脚跟。正如上文所说的莫卧儿王朝时期的印度存在许多半独立的土邦王公,在他们之中不乏信奉印度教者,尽管莫卧儿王朝在印度大力推行伊斯兰教,但为了避免过分刺激地方土邦王国并没采取强制措施。既然绝大多数土邦王公都没接受伊斯兰教,那为什么孟加拉会成为伊斯兰教在印度次大陆上的突破口呢?孟加拉地处南亚次大陆的东北边缘地带。仅西部与印度本部核心区——恒河平原相毗邻,至于北、东两面在今天看来也与印度接壤,但已是印度文明的边缘地带,在历史上今天印度的东北部地区曾长期处于藏缅语族的民族控制之下,加之德干高原的地缘阻隔作用,实际上使孟加拉成为了印度文明辐射的薄弱地带,这自然使伊斯兰文明在这一地区的传播阻力大为减小。不过印度文明毕竟在孟加拉长期经略,而孟加拉又远离其他伊斯兰文明地域,因此并没被伊斯兰文明完全同化,而是形成了东部的伊斯兰文明和西部的印度教文明并存的独特格局。正因为如此在以宗教信仰为依据的《蒙巴顿方案》中孟加拉被一分为二:东部归巴基斯坦,西部归印度。
英国殖民印度时期印度内部仍存在很多处于半独立状态的土邦,英国对印度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英国直辖地区称为英属印度,而在直辖地区之外英国仍认可土邦王公相对独立的权利。根据印巴分治的决议:这些土邦有权自主选择加入巴基斯坦或是印度,然而在某些土邦这一分治决议却遭遇了尴尬——以至今印巴之间仍在争议的克什米尔问题为例:克什米尔绝大多数公民信奉伊斯兰教,然而当时统治克什米尔的王公却是印度教徒,于是就倒向了印度,由此引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此后两国之间还曾多次交锋。
独立后的巴基斯坦领土分为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两部分,而在两者之间隔着印度的庞大国土。巴基斯坦的主体部分位于西部,东巴基斯坦实际上成为了一块远离本土的飞地。即使在信息咨询已相当发达的今天拥有飞地的国家也屈指可数,在上个世纪的南亚地区以巴基斯坦的国力想要控制这样一块远离本土的飞地其实并不容易,与此同时印度也不会放弃巴基斯坦这个可以被自己利用的软肋。印巴分治完全依据于宗教信仰,而忽略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除了宗教信仰之外在民族文化上几乎是完全不相通的:西巴基斯坦的主体民族是旁遮普人,其次是信德人、普什图人和俾路支人,官方语言是乌尔都语;东巴基斯坦的主体民族是孟加拉人,其母语为孟加拉语。巴基斯坦中央政府为加强对远离本土的东巴基斯坦的控制就在这里强制推行乌尔都语,以试图彻底同化东巴基斯坦地区,然而这引起了东巴基斯坦人民的抵触。与此同时巴基斯坦在国内经济建设上始终偏重于西部本土,而对东部飞地则显得不太上心,久而久之双方的恩怨日积月累。地理上的相互隔绝,民族、文化和语言的巨大差异以及东部人民认为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综合在一起使东巴基斯坦对巴基斯坦中央政府的离心倾向越来越强。
1971年3月26日东巴基斯坦宣布独立并在4月于印度加尔各答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随后东巴基斯坦发生大规模动乱和难民潮。印度自然不会放弃这个打击巴基斯坦的大好机会,于是出兵当时的东巴基斯坦,随后战争又扩大到西巴基斯坦,最终酿成第三次印巴战争。当年12月16日印军攻占东巴首府达卡,东巴驻军无条件投降,从此东巴基斯坦成为独立的孟加拉国。既然孟加拉国的独立是在印度的帮助下实现的,而孟加拉国之所以选择从巴基斯坦独立出来又是源于同巴基斯坦中央政府的矛盾,那么独立后的孟加拉国退出印巴之间的冲突对峙也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尽管如此,也并不是说孟加拉国和印度之间就完全没有任何冲突。尽管孟加拉国的独立是在印度的帮助下实现的,但国与国之间从来就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孟加拉国从独立之日起就对印度试图控制自己的盘算极为排斥,费尽千辛万苦才从巴基斯坦独立出来的孟加拉国自然不愿又被印度所控制。与此同时印度和孟加拉国之间同样存在领土争端:印度在孟加拉国有飞地,孟加拉国在印度也有飞地——两国互相共有飞地198块。孟加拉国第一大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的上游有两大支流:其一为发源于中国西藏的雅鲁藏布江,其二为发源于印度的恒河,印度掌握着这两大流域的上游,孟加拉国则指责印度的水利设施影响了位于下游的孟加拉国的用水。不过这样的争执都是孟加拉国和印度之间的局部利益之争,孟加拉国从没想过要介入印巴争端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