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弟弟成蟜能单枪匹马要来百里土地,率大军攻赵为何一去不回?
关于秦始皇二十二岁亲政掌权之前的事情,史书上能找到的记载只有两条:一条是他童年时代有个朋友叫姬丹;另一条是他少年时代有个弟弟叫成蟜。
遗憾的是,秦始皇童年少年时代仅有的友情、亲情,后来都演绎成了悲剧。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秦始皇童年时代有个朋友,叫作姬丹,是燕国的王子,他们同命相连,那时都在赵国都城邯郸做人质。秦始皇当政之后,童年好友姬丹又来秦国做人质,原以为共过患难的童年好友会礼遇善待自己,哪知道,大权在握、一心想吞并六国的秦始皇丝毫不念旧情义,对童年好友的态度异常傲慢无礼。姬丹怀恨在心,趁机逃亡后,招来刺客荆轲,从而演绎了一出千古悲鸣的刺秦大戏。
从秦始皇对待姬丹的态度可以看见,在权力面前,千古一帝是个冷酷无情的人。
秦始皇同父异母的弟弟成蟜,其悲惨的命运也折射出了这一点。
秦昭王四十二年,十七岁的赢异到赵国邯郸做人质,二十岁那年,结识了吕不韦。两人结成政治同盟后,吕不韦将美人赵姬献给嬴异。两人同居后,赵姬很快怀孕,就在这时,秦军在长平之战中大败赵军,嬴异、赵姬的处境十分凶险,这是秦昭王四十七年的事。
小一年后,嬴政在邯郸出生。第二年,秦军围困邯郸。再一年,秦昭王五十年,在吕不韦的帮助下,嬴异逃回咸阳。
回到咸阳后,因为有养母华阳夫人的支持,嬴异正式做了王太子继承人。但这时候,嬴异不仅仅只有养母,他还有自己的生母,夏姬。
夏姬也就是后来的夏太后,史书上记载得很少,只说她是安国君众多夫人中的一位,生下嬴异后,很快失宠,嬴异未被立为王太子之前,一直在后宫中郁郁寡欢。
依据战国时代各国王室通婚的惯例,夏姬应该是某国王族的女儿,再结合“夏”这个称谓在当时指的是韩地,因此可以推断,夏姬应该是出自韩国王室的女子。
嬴异回国后,在儿子的政治前途上,夏姬插不上话,但对儿子的婚姻生活,她还是有发言权的。因为正室赵姬和长子嬴政身陷邯郸,生死不明,夏姬很快为儿子物色了一位新夫人,按照当时的传统,夏姬选儿媳自然要选自己的娘家人,也就是来自韩国王室的女子,因此,嬴异的这位新夫人,被称为韩夫人。
第二年,大概也就是秦昭王五十一年,韩夫人为嬴异产下一子,此子就是成蟜。论次序,他是嬴异的次子,论年龄,他大概比嬴政小三岁。
从宫廷政治的角度讲,韩夫人生下成蟜后,在秦王室内部,很快形成了一种新的韩系外戚势力,内以夏姬、韩夫人和成蟜为中心,外以韩国为外援。
在这种情况下,赵姬和嬴政的处境越发不妙,母子俩如果不能尽快地从赵国归来,成蟜必将取代嬴政成为嬴异的第一继承人,韩夫人也将取代赵姬成为第一夫人。
清楚了这个背景,不难看出,自同父异母的弟弟成蟜一出生,他就是嬴政天然的、最具威胁的政敌。
两兄弟的感情不可能好到哪里去。
在历史大势上,嬴政是幸运的,秦昭王五十六年,嬴政的曾祖父秦昭王死去,祖父安国君即位,是为孝文王,父亲嬴异正式成为王太子。
三天后,孝文王死去,嬴异即位,是为庄襄王。
嬴异即位,为秦赵对峙打开了突破口,赵国为表和解的诚意,将赵姬和嬴政送回秦国。这时候,距离嬴异逃出邯郸已经过去了整整六年,嬴政已经九岁了,成蟜大概六岁。
九死一生,如愿归国,赵姬和嬴政最担心的情况终于没有发生,嬴政顺利成为王太子,成蟜基本上丧失了继承王位的机会。
但此时秦国的宫廷政治格局,并没有让王位之争或者说权力之争彻底地尘埃落定。
因为嬴政只有十三岁,尚未成年,不能亲政,只能委政于太后和重臣。
母后干政,外戚当权,秦国自宣太后以来,这基本上成了传统。此时,嬴政的身后站着三位太后,一位是代表楚系外戚势力的华阳太后,一位是代表韩系外戚势力的夏太后,剩下一位是代表赵国外戚势力的赵太后。
三方博弈,华阳太后和赵太后要的比较单纯,无论怎样争权,她们不会有动嬴政的想法,毕竟嬴政也算是华阳太后立的,赵太后更是嬴政的生母。但代表韩系外戚的夏太后一方,想法就不那么单纯了,虽说嬴政也是她的亲孙子,但终究没有流着一半韩国血脉、自己一手带大的成蟜亲,如果有可能,她尤其是她身后的韩系外戚是很想让成蟜取代嬴政的。
但因为华阳太后的楚系外戚,实力雄厚,赵太后的赵系外戚,又有吕不韦的支持,韩系外戚想打成这样的算盘几乎不可能。
但存在就是巨大的威胁。
站在赵太后的角度,打掉夏太后的韩系外戚势力,既可以稳固儿子的皇权,又可以趁机扩张赵系外戚的势力,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站在秦王嬴政的角度,只小自己三岁的成蟜始终是潜在的威胁,真心讲兄弟感情,那是绝对做不到的;至于华阳太后那一边,因为根本利益不一致,也是无法同夏太后站进同一个战壕的。
夏太后这一边似乎没有放弃努力,秦王嬴政五年,十五岁的成蟜出使韩国,单枪匹马,不费一兵一卒,居然使韩国献出了“百里之地”。成蟜归来后,因功受封,成为拥有封土和封号的“长安君”。
很显然,这是韩系外戚势力一次成功的政治运作,目的是增加成蟜的政治资本,否则一个十五岁的孩子怎可能轻松拿下别国百里土地。
然而,夏太后管得了生前,保不住死后。
秦王政七年,夏太后死去,这意味着成蟜失去了保护伞,必将沦为清洗的对象。
但成蟜毕竟是先王的次子,因此清洗的手段必须有所讲究。
《史记·秦始皇本纪》对此记载的非常简单——“(夏太后刚死)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
也就是说,成蟜领军进攻赵国,在屯留突然就反了。
为何要反?
各种史书皆无记载。
但真相并不难推断,他必定是被逼反的,甚至是遭诬陷的。
不反,难活;反了,必死。
这是成蟜最悲剧的地方。
另一个历史的细节,也很显出成蟜之死的黑暗,直接或间接干掉他的人,是赵太后的面首,嫪毐。
秦始皇的弟弟成蟜能单枪匹马要来百里土地,率大军攻赵为何一去不回?
成蟜为何会在率兵进攻赵国之际叛秦降赵,这恐怕只能是个历史谜团了。史料中关于成蟜的记载实在太少,根本无法判断其与秦始皇之间的矛盾,至于《东周列国传》所载,成蟜乃是在樊於期的蛊惑下反叛,不过由于这段记载漏洞太多,并不可信。个人认为,或许成蟜的叛逃与秦国此时发生的政治斗争有关。
正史关于成蟜记载极少,叛逃极为突兀成蟜作为秦始皇的弟弟,正史中关于他的记载却少得可怜。通过史料,我们只知道他是秦庄襄王的儿子,是秦始皇同父异母的弟弟,至于生母是谁,出生日期等信息均不可知,虽有生于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的说法,但不可考证。
△长安君成蟜
作为秦公子的成蟜被封为长安君,其曾奉秦始皇之命,前往韩国迫使韩惠王割地百里给秦国。秦始皇八年(前239年),成蟜奉命率军攻打赵国,他却在屯留叛秦降赵,在秦军攻占屯留后,成蟜的部下全部因此连坐,被斩首处死,就连屯留的百姓也都被流放到了临洮,而投降赵国的成蟜,则被赵悼襄王封于饶。
从史料记载来看,成蟜的叛逃极为突兀,完全没有任何预兆。因此,一直以来关于此事的说法极多,真相如何,却早已湮灭在了历史长河当中。
关于此事主要有两种说法目前,关于此事主要流行的说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秦始皇嬴政
1、与秦始皇夺权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成蟜有夺取王位的心思,而秦始皇也意识到了成蟜的威胁,因此欲除之而后快。这种观点认为,秦始皇派其前往韩国迫使韩王割地,便是想借韩王之手除掉成蟜,而成蟜却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完成了使命。于是秦始皇又派其率兵攻打赵国,意图让其死在战场上,成蟜看出了秦始皇的心思,俗话说“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为了保住性命,于是果断叛秦降赵。这种说法看上去的确很有道理,不过却没有任何证据予以支持。
△樊於期
2、樊於期策反之说。这种说法主要源自于《东周列国志》,在一百零三回《李国舅争权除黄歇,樊於期传檄讨秦王》中有记载,由于秦王政是吕不韦的私生子,因而吕不韦视秦庄襄王的亲子成蟜(书中为成峤)为心腹大患,于是吕不韦利用成蟜年少不懂军事,派其与樊於期作为伐赵的援军统率,增援蒙骜和张唐的伐赵部队。而樊於期因为一直以来都看不惯吕不韦的所作所为,于是将秦始皇的身世告诉了成蟜,并称成蟜才应该是王位的继承人,于是成蟜便在屯留叛变。这种说法漏洞较多,首先,《东周列国志》乃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的历史演义小说,可信度本就很低,而且汉朝之前从未出现过关于秦始皇身世的争议。其次,正史中并未记载蒙骜这一时期有率兵伐赵之事,且成蟜是在前239年叛秦降赵的,而蒙骜则在前240年便去世了。最后,樊於期并未因此事受牵连,此后仍然在秦国掌握兵权,直到战败后逃往燕国,如果成蟜是因樊於期蛊惑叛变,那么樊於期显然不会平安无事。
个人认为应该与此时秦国内部的权力斗争有关就在成蟜叛秦降赵前后,秦国内部发生了极为剧烈的权力争夺,局势变得极为复杂,因此我判断成蟜的叛逃或许与此时有关。我们来梳理一下这段历史:
△吕不韦和太后赵姬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驾崩之后,13岁的嬴政被立为秦王。由于嬴政此时年幼,身为相国的吕不韦独掌大全,并被尊为仲父。而吕不韦不仅把持朝政,且与太后赵姬有染,后来见嬴政逐渐长大,害怕其发觉,但又怕太后怨恨,于是便将自己的门客嫪毐送入宫中,而自己则抽身而退。
嫪毐入宫之后,在太后的帮助下被封为了长信侯,领有山阳、太原等地。嫪毐和太后害怕逐渐长大的秦始皇发觉他们的关系,于是假称太后寝宫风水不好,应该搬离此地,秦始皇同意后,他们便搬到了雍县的离宫,结果太后在此生下了两个私生子。而远离了王宫的嫪毐更是以假父自居,而此事最终传到了秦始皇耳中。得知消息的嫪毐慌了,于是积极联络党羽,准备发动叛乱。
△嫪毐
公元前239年,已经21岁的秦始皇即将亲政,准备次年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而在雍城经营多年的嫪毐,也将叛乱的地点放在了这里。从此后的事态发展来看,秦始皇对于嫪毐想要发动政变之事应该是心知肚明的,否则也不会预先在蕲年宫布置下三千精兵,使得嫪毐功亏于溃,甚至我怀疑秦始皇将冠礼地点放在雍城都是有意为之,为的就是暂时稳住嫪毐,从而为自己赢得准备时间。
而成蟜恰巧便在前239年率军出征之际叛秦降赵,难道仅是巧合吗?我认为,恐怕不会,从秦始皇的布局来看,成蟜被派往赵国,应该是另有深意。
△秦始皇派其出征恐怕另有深意
我们试想一下,嫪毐如果在叛乱中成功击杀嬴政,那么接下来会怎么做?自己做秦王显然是不太可能的,必然会遭至举国反对,那么扶植一个傀儡便是最为明智的选择了,年幼的成蟜难道不是个最佳选择吗?
秦始皇在得知嫪毐与太后之间的关系后,应该便料到了对方会狗急跳墙,于是一方面公开表明次年将在雍城举办冠礼,从而稳住嫪毐一方,防止其立即发动叛乱。另一方面,则将与嫪毐勾结的成蟜及其所属部队全部调离国内,从而避免平叛演变为军事冲突。
△秦始皇
至于成蟜是因为看出秦始皇的计策而突然叛变,还是秦始皇早已布下天罗地网意图先收拾掉成蟜,从而导致其叛变,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不过从成蟜叛变之后,秦始皇能够迅速平叛,且将其部下全部处死的结果来看,恐怕秦始皇的确是早有准备。
【以上纯属个人猜想,同样没有任何史料佐证】
秦始皇的弟弟成蟜能单枪匹马要来百里土地,率大军攻赵为何一去不回?
作为秦始皇的亲弟弟,成蟜后来之所以叛逃,不是成蟜不想回国,而是成蟜压根就不能回。
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当然就是因为成蟜的亲哥哥秦始皇了。因为当时秦国国内的环境有些特殊,导致成蟜只要回去之后,就一定会面对各种打压,甚至直接被囚禁至死,所以才会不得不选择叛逃。
要想说清楚秦始皇和成蟜的这段恩怨,这还得从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嬴异人开始说起。
很多人都知道,秦始皇的父亲嬴异人,生来的时候并不受宠,当时他的父亲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枝叶可以说是非常的茂密,所以儿子对于安国君来说,平平无奇,毫无特色。这也是异人后来在他国沦为质子的直接原因之一。
异人在邯郸的日子也是非常的难过,因为就在异人到达邯郸不久,秦赵两国的关系就进一步恶化,经常会发生战争,所以这也导致异人备受冷落,生活贫困。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一位名叫吕不韦的商人看中了异人。
吕不韦觉得异人是块宝,只要自己加以扶持,将来一定能够大放异彩。所以吕不韦开始接近异人,并把自己府内的美女赵姬送给了异人,这也就是后来秦始皇的母亲。
不得不说吕不韦的眼光和手段,那都是非常厉害的,吕不韦不仅光速获得了异人的信任,之后还慷慨解囊,给异人掏了不少的金银财宝,作为异人的生活费。吕不韦教异人在邯郸这边如何结交宾客,广杰人才,自己则是来到了秦国,拜访了华阳夫人的弟弟和姐姐。
通过层层关系,吕不韦给华阳夫人各种送礼,还费尽心思地给异人说好话,夸赞异人的聪明才智,并且非常的想念华阳夫人,异人是把华阳夫人当成是亲生母亲来看待的。
经过吕不韦的这一番操作之后,华阳夫人非常受用,因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吕不韦直接趁机引导华阳夫人认异人为养子,使其给安国君使劲的吹耳边风,最后说服了安国君。就这样,异人被立为继承人,成了华阳夫人的儿子,后改名为子楚。
这个华阳夫人,就是一位关键人物之一。华阳夫人,芈姓,熊氏,是楚国的贵族,她在秦国的后宫之中,代表的就是楚系势力。因为楚国当时是比较强大的,所以在秦国代表着楚系势力的华阳夫人,无疑也是很强大的。
反观嬴异人的生母夏姬,这位夏姬是韩国人,能嫁到秦国王室,那也就是韩国这边的公主或者贵族之女。只可惜,当时的韩国势力实在是不怎么样,所以这位夏姬在后宫之中的待遇,自然也不会高到哪里去,这也正是他们母子被冷落的重要原因。
再后来,秦昭襄王去世,安国公即位,史称秦孝文王。但是秦孝文王仅仅即位三天之后,就离奇暴毙了。而秦孝文王去世之后,接下来即位的就是秦始皇的父亲嬴异人,史称秦庄襄王。因为秦庄襄王是华阳夫人的义子,所以华阳夫人也就变成了华阳太后,而生母夏姬,也就变成了夏太后。
就在嬴异人继位之后没多久,因为之前的赵姬和嬴政一直在赵国这边被押,赵国这边一看这局势,当即决定把赵姬和嬴政送回了秦国。嬴政是秦庄襄王嬴异人,在赵国做人质时期与赵姬生下的,时间比较早,自然也就是长子。而成蟜呢?成蟜是秦庄襄王已经逃回秦国之后,生的儿子,也就是次子。成蟜的母亲,叫韩夫人。
这个韩夫人是从哪里来的呢?
因为当时秦庄襄王自己先逃回了秦国,赵姬和嬴政并没有能够跟在其身边,但是身为王身边怎么可能没有女人呢?当时的夏太后因为背后的势力和手段,都比不上华阳夫人,所以在政治方面根本插不上话。虽然政治插不上话,但是让自己的儿子娶个媳妇还是没有问题的。
也正因为当时赵姬和嬴政还在赵国,非常危险,所以夏太后就在自己娘家这边,物色了一位新人,为秦庄襄王生儿育女,这位新人,也就是韩夫人了,因为这位韩夫人是夏太后娘家这边的,也就是韩国的人,所以这俩人,同属于一股势力。
只要嬴政死了,那么成蟜就会顺位成为次子,只要没有嬴政,那么成蟜就会顺利继承王位,只要成蟜继承王位,那这朝堂不就成了韩系势力的天下了吗?她们计划得非常美好,那这个时候赵姬母子回来,不就彻底打乱的她们的美好计划了吗?她们所计划的一切美好,都是要在没有嬴政的前提之下,才能够成立的。
嬴政回国之后,因为其长子的身份,顺利地成为了王太子,成蟜也因此失去了继承王位的可能。但其实当时无论是嬴政,还是成蟜,他们都还只是孩子,真正斗争的其实是他们背后的势力。
我们知道了成蟜的背后是韩系势力,那嬴政的身后是谁呢?其实嬴政的背后是他的生母赵姬,赵姬是赵国人,赵姬能代表的也就是新来的赵系势力。可这个赵系势力是新来的,所以当时也是还没有站稳脚跟,但这个时候还有华阳太后,只要他们能够依附于华阳太后,那么就不怕韩系这边能拿他们怎么样。
而华阳太后这边,因为华阳太后和韩系势力两边的利益点不能一致,而赵姬又有吕不韦的加持,所以这个华阳太后,肯定是不会和夏太后、韩夫人等人,站在一起的。
以上这些,就是致使嬴政和成蟜对立的根本原因,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嬴政和成蟜之间只能留下一个人的命运,没有像普通兄弟那样情同手足的可能,双方背后所代表的势力不同,所以他们也只能对立。
成蟜没能继承王位,韩夫人一方就不在努力坐以待毙了吗?并没有。因为当时秦国有一个规定,“非有功不得封爵”。正因如此,秦王政五年,成蟜单枪匹马,前往韩国,最后不费一兵一卒,就向韩国要来了大片的土地,也正是因为这件事之后,成蟜才有了封号,是为长安君。
那韩国为什么会把百里土地交给成蟜呢?就仅仅只是因为成蟜的生母是韩国人,成蟜的身上有一半是韩国人的血脉吗?
当然不是。
当时的韩国因为与秦国接壤的原因,在加上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所以当时韩国的日子可以说是非常的不好过,处境非常危险。所以韩国这边知道了老秦王去世,新秦王上位,也希望能够借着韩夫人和成蟜,让秦国不在侵略韩国,使得韩国以后的日子好过一点。正是因为这样,韩国才不惜献出百里土地,来支持成蟜。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
原本因为有这几位关键人物的相互制约,所以长期以来双方都只是相互过招,谁也不能伤害谁。直到夏太后去世,夏太后一死,韩系势力这边就只剩下了韩夫人和成蟜,韩系势力的保护伞就此倒下。
这个时候的成蟜,处境已经是十分危险,再不逃走势必会成为对方势力清算的对象,这也就是为什么,第一年夏太后去世,第二年成蟜就在屯留反了的根本原因。
秦始皇的弟弟成蟜能单枪匹马要来百里土地,率大军攻赵为何一去不回?
随着《大秦赋》的播出,秦始皇嬴政的异母弟弟成嬴蟜被大家所熟知,其实除了成蟜之外,嫪毐还与嬴政的母亲赵太后生过两个孩子,也就是秦始皇嬴政的异父弟弟,但是他们后来都被嬴政杀死。所以现在我们知道的秦始皇的兄弟,只有成蟜一人而已。
历史上并没有记载成蟜的母亲是谁,可能是韩国王室女子,不过成蟜确实是早于嬴政有机会成为秦王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何后来嬴政成为秦王呢,成蟜为什么又投降赵国呢?
嬴政能登上王位,简直是运气爆棚。
众所周知,嬴政的父亲嬴异人早年代替自己的父亲安国君在赵国做人质,那时候安国君还不是秦王,秦王是安国君的父亲秦昭襄王嬴稷。
嬴稷很出名,也很有作为,他的母亲是大名鼎鼎的宣太后。嬴稷原本有个长子,但是死得很早,所以就只剩下安国君这么一个儿子了。虽然安国君一直没有被封为太子,但是谁都知道,嬴稷死后他必定是秦王。
不过安国君有两个儿子,除了嬴政的父亲嬴异人之外,还有公子嬴傒,但他们都不是安国君的嫡子,所以理论上来讲,他们两人都有机会成为秦王。
那时候的情况是,嬴异人在赵国为人质,而嬴傒则留在秦国。嬴异人远在赵国,其登上王位的机会自然比嬴傒要小。
但是吕不韦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情况,他看到了嬴异人作为人质对于秦国的功劳,所以只要他能够让安国君的夫人华阳夫人为母亲的话,那么嬴异人就可以成为嫡子,他势必也就是未来的秦王了。
吕不韦积极运作,到秦国见到了华阳夫人,吕不韦说华阳夫人认嬴异人为嫡子对其更有好处,华阳夫人也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所以最终同意了。
与电视剧不一样的是,实际上嬴异人是先认华阳夫人为母,并改名嬴子楚之后,他才结识了吕不韦的姬妾赵姬并生下嬴政的。嬴政之所以被认为是吕不韦的儿子,其实也就是这个原因,但是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了。
前257年,秦国派遣王齮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想杀死嬴子楚,吕不韦挺身而出,用六百金买通了邯郸的城门吏,这才带着嬴子楚逃回秦国。
但是因为走得太过于匆忙,所以嬴子楚没有带赵姬和幼小的嬴政一起逃走,赵国军队四处寻找他们,好在赵姬的娘家是赵国的富商,所以她带着嬴政躲了起来。
嬴子楚回国之后,拜见了华阳夫人,被正式收为养子。在华阳夫人的劝说下,安国君将嬴子楚立为继承人。
不久之后,秦昭襄王嬴稷去世安国君正式继位,嬴子楚也被立为太子。由于秦国与赵国的战事已经结束,赵国为了讨好秦国,便将赵姬和嬴政给送了回去。而在此之前,嬴子楚已经在秦国娶了一个小妾,并生下一个孩子,他就是成蟜。
成蟜尽管比嬴政小,但是他距离嬴子楚更近,而且嬴子楚也很喜欢他,所以他其实是最有可能成为嬴子楚继承人的。
但是好在嬴政回来得及时,因为嬴子楚与赵姬的有患难之情,再加上吕不韦那时候成为了嬴子楚的老师,他极力支持嬴政,所以在嬴子楚登上秦王宝座之后,嬴政后来居上,成为了秦国太子。
安国君只当了三天秦王就去世,要怪就怪嬴稷活得太长,但嬴子楚也才当了两年多秦王就去世了,所以嬴政在十三岁的时候就登上了秦王宝座,运气是在是太好了。
嬴子楚死的时候,让嬴政认吕不韦为仲父,所以嬴政登基之后,贵为丞相和嬴政仲父的吕不韦就完全掌控了朝政,而嬴政的弟弟成蟜就则封为长安君。
前239年,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先是赵姬赵太后与嫪毐离开了王宫,后有成蟜率兵攻打赵国后投降。
嫪毐原本是吕不韦的门客,由于吕不韦长期跟赵太后偷情,后来嬴政逐渐长大,吕不韦便想与赵太后脱离关系,所以他让嫪毐假扮成太监进宫,以满足赵太后的需求。
到了前239年,也不知道是赵太后怀孕了还是怎么,赵太后突然对嬴政说自己的宫殿风水不好,想要搬到雍城去居住,得到嬴政的允许。不过去到雍城不久之后,赵太后就先后为嫪毐生下两个儿子,被嬴政得知,嬴政决定行动,后来设计诛杀了嫪毐和他的两个孩子。
也就是在这一年,成蟜开始领兵攻打赵国。成蟜如此受重用,这是为何?
历史虽然没有明确记载成蟜的母亲是谁,但是根据推测,很有可能是韩国人,因为嬴异人的生母夏姬就是韩国人。嬴子楚回国之后,很有可能在夏姬的安排下,娶了一个韩国王室子女为妻。
虽然夏姬不得宠,但是她安排给嬴子楚的老婆,嬴子楚还是很重视的,所以这也决定了成蟜其实在嬴子楚那里是有一定地位的。再加上嬴政也没有其他兄弟了,所以他重用成蟜倒也说得过去,但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在嬴政回秦国之后,秦国朝堂里面已经有一群人在支持成蟜了。尽管后来嬴政登上了王位,但是这不能说明嬴政与成蟜的关系多么好,只能说,他想用成蟜,但是也不得不防范他。
成蟜率军攻打赵国的时候,赵国其实在势力上不如秦国,但是成蟜却在中途就谋反投降赵国了。这一点就值得深思了,说明成蟜在秦国的处境可能不太好,嬴政有可能是在故意试探成蟜,或者是故意让并不擅长带兵打仗的成蟜去送死。
要知道,那时候秦国大将云集,怎么就轮到一个公子去带兵打仗呢?确实太蹊跷,只能说成蟜在去之前就已经想好了,不能继续待在秦国了,不然有性命之忧,所以只有投降这一条路可以走。
而且我惊讶地发现,嬴政的祖母夏姬一直活到了前240年,她在生前被封为夏太厚,与华阳夫人一样是太后。华阳夫人有自己的势力,夏姬自然也是有的,而出自于韩女所生的公子成蟜,我想他自然是疼爱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成蟜的秦国的势力肯定不会小。
电视剧中将成蟜的母亲说成是楚国王室的女人,后来同为楚女华阳夫人还支持成蟜推翻嬴政的继承权,其实这是不符合历史的。历史上的真实华阳太后一直活到前230年,而且一直很老实,不曾干政。
成蟜背后的势力很有可能是以夏太后为首的韩国派系的势力,因为那时候韩国的日子可不好过,秦国随随便便就可以灭了韩国,所以夏太厚可能受到了来自韩国国内的压力,所以不得不支持成蟜。
据说,成蟜在十五岁的时候曾出使韩国,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了韩国的无座城池,这会不会是故意在给成蟜送大礼,让他在秦国获得更大的威望呢?我想这极有可能是一个政治运作,韩国算是下了大血本了。
然而嬴政是何等聪明的人,吕不韦也不是个善茬,他们怎能容忍成蟜在秦国逐渐壮大自己的羽翼呢?成蟜率兵攻打赵国,也许就是吕不韦的主意,也得到了嬴政的认可。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成蟜作为堂堂秦国公子,竟然投降了!
从成蟜投降这件事来看,他单枪匹马取得韩国无座城池这件事,就更像是一场作秀了。
成蟜投降赵国之后,受到了赵王的重视,被封在饶地,后面的事情就不知道了。但是根据一些历史记载,成蟜在秦国的时候有一个儿子,名叫嬴子婴,他就是在嬴二世胡亥之后秦朝最后一位皇帝。
胡亥在登基之后,将嬴政的儿子几乎杀绝,而嬴子婴因为是胡亥的从兄,所以并不在清洗之列,他这才有机会在胡亥死后成为秦朝最后一位皇帝。不过此事并没有具体的史料来支撑,只是一种猜测罢了。
总结一下:
自古帝王都是无情的,秦始皇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所以他的很多做法也都是无情的,他手腕强悍,杀人无数,吕不韦被他逼死,赵太后生的两个儿子也被他杀死,还有曾经的兄弟姬丹也被他杀死,所以地异母弟弟成蟜自然也不会留情。
成蟜在秦国其实是一种尴尬地存在,曾经作为排在嬴政前面的秦王继承人,突然被嬴政夺去了继承权,自然会被嬴政当做最大的威胁。嬴政志在统一中国,所以他肯定攘外必先安内,所以吕不韦,嫪毐和成蟜都是他必须先要消灭的人。
秦始皇的弟弟成蟜能单枪匹马要来百里土地,率大军攻赵为何一去不回?
谈秦说汉(326)
公元前239年,成蟜率领大军伐赵,在屯留时被以谋反之名斩杀;公元前238年,嬴政带领三千卫队在雍城蕲年宫行冠礼,也以谋反之名斩杀了与赵太后有私的嫪毐;公元前237年,嬴政用毒酒赐死了已经被免相的吕不韦,几个权倾朝野者先后死。
如果将这三件事放到一起来分析,公子成蟜、丞相吕不韦、太后的面首嫪毐,都是对嬴政的王位存在威胁,因此遭到了清算。公子成蟜率军出征,其实就是嬴政为其设计的一个圈套,以谋反之罪将其处死,实际执刀之人,却是丞相吕不韦。
- 秦国的派系之争
秦昭襄王晚期,秦国内部的派系之争非常激烈。以公子傒为首的嬴姓宗亲为一派;以华阳夫人为首的楚系外戚为一派;以丞相吕不韦为首的大臣为一派;安国君之妾夏姬自从亲生儿子被确立为安国君的嫡子后,地位也渐渐上来了,也想巩固势力。
公元前257年,异人与韩王之女联姻,生下一个儿子叫成蟜,理论上比嬴政小了四岁。韩国属于河南之地,也就是夏朝的故都之地,因此夏姬可能是韩国人。如果成蟜能被立为嫡子,则对韩国、夏姬、韩女都有利,因此形成了韩系的外戚势力。
秦庄襄王继位后,华阳夫人之楚系外戚势力与吕不韦的外臣势力斗法败北之后,消停了下来。这时,赵姬与嬴政已经回到咸阳,赵氏的外戚势力还未建立。据记载,赵姬与吕不韦有过一段说不清楚的关系。因此,嬴政得到了丞相吕不韦的支持。
公元前246年,嬴政正式继秦王位,尊吕不韦为仲父。因秦王年幼,丞相吕不韦与太后赵姬共同理政。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鼾睡,吕不韦跟嬴政一样,始终放心不下这个曾经有争嫡之心的弟弟成蟜。
- 成蟜单枪匹马要来百里之地
公元前241年,吕不韦派成蟜前往已经是臣属的韩国做丞相。成蟜以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恩威并用说服了韩王献百里之地给秦国。其实韩王献地的目的也是为了离间秦国内部派系之间的矛盾,以行动支持势微的成蟜一派,目的并不单纯。
《战国策·顷襄王二十年》今王三使盛桥守事于韩,成桥以北入燕。是王不用甲,不伸威,而出百里之地,王可谓能矣。
当时以成蟜为首的韩系势力被打压之后,嬴政之母后赵太后的外戚势力已经萌芽了。赵姬最初与丞相吕不韦私通,后又与大阴人嫪毐私通,嫪毐利用太后主政的权力,建立了强大的私人武装。因此,这时的秦国已经有嬴姓王族、楚系芈氏、韩系成蟜、赵系嫪毐、大臣吕不韦五大势力。其中权力最大的,当然是嬴姓王族势力,
吕不韦被封为文信侯时,食河南雒阳十万户;嫪毐被封为长信侯时,予以山阳之地;但偏偏成蟜被封为长安君却无封地,让成蟜产生了自谋出路的念头。古之诸侯封地方圆百里,成蟜于秦有功封为长安君,却无封地,其实就是逼着成蟜谋反。
- 嬴政布局逼成蟜谋反
公元前239年,也就是嬴政亲政的前一年,这时的秦王手里开始有点权力了,命令公子成蟜率军伐赵。成蟜拿到调兵虎符之后,行军到赵国的屯留时,自立为王了,屯留也就是之前晋国末代国君的封地。史书记载成蟜是谋反,但他那来条件反呢?
结局毫不意外,成蟜的军队被秦国重新派兵镇压了,成蟜被杀死在屯留。所有参与叛乱的军官均被处死,屯留之地的百姓也被迁徙到了西边的临洮。将军辟也死了,有个叫蒲鶮士卒为成蟜报仇,被秦军杀死后,还斩断了他的尸体。
《史记·秦始皇本纪》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於临洮。将军壁死,卒屯留、蒲惣反,戮其尸。
成蟜在赵境的屯留反叛,被嬴政迅速发兵镇压,说明了嬴政早预见其会谋反,而做出了相应的准备。甚至有可能当时成蟜并未谋反,而是被嬴政派去的军队,以谋反之名屠杀了。
- 写在最后
成蟜在韩国为丞相时要来百里之地,可能是逼迫韩国割地,更可能是韩国为离间秦国君臣关系主动敬献。而成蟜有功于秦国,但未得到封地,因此有谋反的念头。因此,在取得兵权伐赵时,在屯留据地自立为王,遭到嬴政派兵镇压,成蟜被斩杀。
虽然成蟜有谋反的念头,但没有谋反的条件。当时秦国之强大,成蟜不至于会相信手里的兵力,可以与秦国对抗吧?因此,成蟜是被嬴政借丞相吕不韦之手以谋反之名斩杀的可能性更大一些,谁让他是君王的兄弟呢。
2020/12/10
我是秦砖汉瓦里的拾荒人,感谢阅读,人走留香,点个赞呗,不胜感谢!
秦始皇的弟弟成蟜能单枪匹马要来百里土地,率大军攻赵为何一去不回?
成蟜是秦庄襄王的儿子,秦王政的弟弟,秦始皇即位后被封为长安君。他曾出使前往韩国,劝说韩桓惠王割地百里给秦国。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秦王政命成蟜率军攻打赵国,成蟜在屯留(今山西省屯留县)叛秦降赵。秦军攻占屯留后,成蟜的部下皆因连坐被斩首处死,屯留的百姓被流放到临洮(今甘肃省岷县)。成蟜投降赵国后,被赵悼襄王封于饶(今河北省饶阳县东北)。贵为秦国公子,成蟜突然率军攻赵之际,临阵叛逃赵国,若非自己有杀身之祸,断不至于出此下策。由于正史中关于成蟜的记载寥寥无几,这里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个人觉得此事应该与秦国国内的政治斗争密不可分,并给出合理的推测。
关于成蟜叛逃赵国的主流说法关于成蟜突然叛逃赵国的原因,主流说法认为是跟秦王政之间的政治矛盾激化所致。由于成蟜作为庄襄王的亲子,本来就有夺取王位的心思,而秦王政一直被传言是吕不韦的私生子,因此视成蟜为王位的极大威胁,欲除之而后快。这种观点认为,秦王政先派其前往韩国迫使韩王割地,便是想借韩王之手除掉成蟜,而成蟜却成功地完成了使命。于是秦始皇又派其率兵攻打赵国,意图万一兵败趁机追究成蟜的责任,成蟜看出了秦王政的心思,为了保全性命,在率军驻防屯留之际,突然选择叛秦降赵。
成蟜叛逃赵国的原因新推测应该说,主流说法有其合理性,但鉴于这方面史料奇缺,符合逻辑但没有证据支撑。那么,我们也可以根据成蟜叛逃前后秦国局势来合理推测成蟜叛逃赵国的原因。在成蟜出事的同一年即秦王政八年,秦国旧都雍城也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一年,秦王政21岁,按照祖制,秦王政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嫪毐动用秦王御玺及太后玺发动叛乱,进攻蕲年宫,但秦王政早已在蕲年宫布置好三千精兵,打败叛军。嫪毐转打咸阳宫,那里也早有军队,嫪毐出逃,没过多久便被逮捕。秦王政将嫪毐车裂,曝尸示众;又把母亲赵姬关进雍城的萯阳宫。那么,既然嫪毐图谋叛乱,自己又不是秦宗室成员,杀死秦王政后自立为王难以堵悠悠之口,也不会得到秦国宗族和百姓的支持;那退而求其次,转立自己与赵姬所生的两个私生子呢?因私生子不具备法定身份,也不是秦庄襄王的后代,同样得不到宗族和百姓支持。那么,嫪毐同志肯定举事之前就有了事成之后新立国君的打算,思来想去,郁郁不得志的长安君成蟜无疑是很适合的国君人选。我们可以推测,长安君成蟜可能与嫪毐私下有联络,不幸的是秦王政对嫪毐的行动有警觉,不然也不会在雍城蕲年宫事先布置下三千兵士,他决定各个击破,先将成蟜派往赵国作战,又麻痹嫪毐选择在嫪毐的大本营雍城举行冠礼,一举剿灭嫪毐势力。等到远在屯留的成蟜得知嫪毐举事失败,趁所辖将领还没得到秦王政逮捕自己的指令,成蟜果断叛逃赵国,使得秦王政的计划没有完全实现,这也就是为什么因为成蟜叛逃,秦王对成蟜部下处罚十分严厉的原因之一。当然,从目前情况看,这种说法也没有足够的史料证据支撑。也许有一天,考古学者机缘巧合可以发掘出当时的有关史料对此有佐证,毕竟我们可以大胆猜测,小心求证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