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在位的时候会避讳“民”字吗?
不仅是李世民在位的时候,就算他驾崩了,只有唐朝还在,就必须避他的讳。
记得中学课本中有一篇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最后一句话是: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明明是“民风”,柳宗元却写作“人风”,没错,这便是避李世民的“民”字讳。
唐朝,是一个把避讳制度玩出天际的朝代,我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讲过,它不遵循“二名不偏讳”的原则。
所谓的“二名不偏讳”是在《礼记》上的避讳准则,李世民,只需要避“世民”二字即可,拆开了“世”或“民”都不用避的,但显然,唐朝并不遵守这样的准则。
不仅是写文章要避讳,连传统神仙的名字也要跟着修改,比如我们熟悉的观世音菩萨,唐朝是直接叫做观音菩萨,以至于现如今也有很多人一直沿用这个叫法。
避国讳避李世民的名字的讳,叫做避国讳,对于大唐治下的所有臣民都要遵守,即避开皇帝本人和祖先的名字。
比如我之前文章提到的,隋末名将韩擒虎,为避李世民曾祖父李虎的讳,被改成了“韩擒兽”。
李虎的名字恰好还和老百姓对尿壶的称呼重名,在唐代以前,尿壶一度叫作“虎子”。
这怎么可以,于是唐朝不允许管尿壶叫虎子,感觉好像是在先祖的小名一样,被改成了“马子”。
马子的称呼后来就演变成我们今天的马桶。记得九十年代的时候,好多人学港台腔介绍女朋友就是“这是我马子”,有点文化的都知道这不是啥好话。
除了李虎,李世民的爷爷叫李昞,老爹是开国皇帝李渊,所以天干的“甲乙丙丁”,被改为“甲乙景丁”,陶渊明的名字被改成了“陶泉明”。
往后的皇帝也没闲着,比如复姓淳于,愣生生的为了避唐宪宗李纯的讳,被改成了单姓“于”。
避家讳除了避开国君以及先祖的名讳,家讳也是压在唐朝臣民头上的大山,国讳虽然比较苛刻,但毕竟注意一点就没事了,不影响生活和前途,但是家讳就不一样了。
比如唐朝的大诗人李贺,本来打算应考进士科,结果被人一句话怼了回来,放弃了考试。
原来,李贺的父亲叫李晋肃,进士科犯了李贺家讳“晋”,被人家发现后,才华横溢的李大诗人只好打消了考取进士科的念头。
最过分的是,地方长官的家讳,在他管辖的地界都要避他的家讳,所以别以为“州官放火”是笑话。
日本圆仁法师在唐朝游历的时候,就写过这样的笔记,有一天他到达扬州,官府便告诉他,此地节度使名叫李德裕,家讳为:府、吉、甫、云。原来,节度使的父亲叫李吉甫,祖父叫李栖筠。
李世民在位的时候会避讳“民”字吗?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提到五大皇帝,其中有四大皇帝都是中原王朝的帝王。他们分别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汉唐尤其是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最开放的朝代,但在避讳上绝对称得上是保守。不仅在贞观时代(贞观元年六二七年大年初一到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需要避讳,就是在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乃至之后的整个唐朝都要避讳。武德九年八月初九就是西元626年9月4日,这一天唐高祖正是将皇位禅让给唐太宗,但改元却在第二年。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的名字很接地气,叫李世民,取济世安民之意。他最早的名字应该叫李建某或者是李元某吧。可作为皇帝的他一叫民,不要说“世”字不能叫“世”字了,就连“民”也不能叫“民”了。有没有“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式的尴尬。避讳作为皇帝的“专利”、“专属”,这种“姓名权”达到了高峰,似乎可以用“商标”可以来比喻。万幸的是,古代皇帝、圣人避讳是只是名、字(表字)而不是姓氏,不然上了一个皇帝就要消失一个姓氏了。
令曰:“依礼,二名不偏讳。近代已来,两字兼避,废阙已多,率意而行,有违经典。其官号、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两字不连续者,并不须讳。”(旧唐书·本纪第二)
刘昫等人编撰的《旧唐书》
应该说天可汗李世民就是天一样的胸怀,非常的开明。他表示他这个世民的名字太普通太接地气,要是让臣民避讳,世就不能叫世,民也不能为“民”了。不过,规矩还是有的,那就是臣民随便用这两个字,但前提就是不能连用。也许,您觉得唐太宗李世民有点过分,可不比不知道,一比就吓一跳。汉中宗(宣帝)刘询(也就是刘病已),在避讳上可比李世民严格多了。就因为他名字里有“询”,李斯、韩非子、张苍的老师就不能叫荀况只能改为孙况。好吧,荀子他老人家也直接被称为孙子了。这种称呼不仅有点侮辱人,也跟《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的孙子之称有些混淆。
在下先带您看看李世民时代的“世”字是怎么避讳的。隋朝大将韩擒虎
“世”字虽然李世民说可以不避讳,但王公贵族、黎民百姓还是有很多人很讲究的,不敢也不忍心冒犯国讳。诸如唐朝历代皇帝尤其是李渊、李世民及其近祖的名讳整个唐朝都是要避讳的,这就是国讳。比如他李渊的爷爷是唐太祖李虎,韩擒虎的名字也只能改成韩擒豹甚至是韩擒兽。韩擒虎的外甥是《唐李问对》中的李靖(托塔李天王的原型),他对此也没什么办法,擒兽就擒兽吧。就连夜壶原本被称呼虎子也改成了马子。至于李世民的“世”字,有的人并不避讳,直接用。有的人,讲究一点写成别字(丗)或者少一笔。而功臣名将他们的避讳,就干脆直接把“世”字去掉。比如李世勣(勣,通绩。徐懋功)、韩擒虎的儿子韩世谔,皆如此也。至于贞观年间的墓志铭,有的人避讳,有的不避讳,并不统一。如:
(贞观四年,安定胡公〈质〉墓志铭)
奄从他世。(贞观五年,君讳墓志铭)
公侯丗袭,将相门传。(贞观八年,处士李君〈继权〉墓志铭)
再看李世民的“民”字是如何避讳的?李世勣墓
“民”这个字太接地气了,太普通了,使用率也太高了,真要避讳的话,真的是太难了。前面我们提到唐太宗下令只有涉及到“世民”二字才需要避讳,不然就会有违“经典”。那意思是经典的四书五经都的大改,就会让国学变得面目全非。尤其是这个“民”字真的是太难了避讳了,这都不是有违经典的问题,而是有违民意的问题。在唐太宗在位的时代,民字基本不避讳,不过在书写上有讲究的人(对皇帝特别敬重的人)在写书法的字上就缺笔少划以示避讳。窃以为在避讳上,在唐朝的官职、官员姓名、公文上尤其是举子们考试时,是非常注重的,一是讲究一个规范性,二是有求于皇帝。徐敬业的爷爷李世勣、韩世谔也都是这种情况。
关于李世民避讳的三种情况。欧阳询、褚遂良的书法中的“民”字
法律有条规则是法不溯及既往,唐朝的避讳制度上也做到了这一点。尽管在避讳上,有荀况改为孙况,韩擒虎改为韩擒兽的情况。可在李世民的时代至少在书法上,能做到避讳的法不溯及既往。李世民时期的大臣,褚遂良、欧阳询等人在其书法作品上,似乎是不讲究的。最起码,不会因为皇帝的名讳,将之前的作品销毁或者修改。不过,我们发现在贞观二十三年,唐朝将民部改为户部。这事不是李世民干的,而是唐高宗李治所为。您知道,古代皇帝纪元都是从第二年开始的,所以贞观二十三年是有两个皇帝,前期是唐太宗,后来是唐高宗。
我发现,李世民在避讳上很开明。避讳都是臣下、家眷必须执行的,对于李世民本人他是不避讳的。在唐朝,如果需要李世民签名的话,他会毫不犹豫写下李世民三个字的吧。一方面是这“世”、“民”二字太普通太普遍了,另一方面受少数民族影响,李世民不是很讲究避讳。
老虎形状的“马子”
李世民的祖上在北魏、西魏、西周等少数民族政权任职,他们位高权重、世袭罔替,甚至还被赐姓大野。不过,不没有大野世民的叫法哦。大野渊还是有的,当然,在隋朝建立后,杨坚回归汉风,将普六茹改回杨氏,将大野改回李氏。出于对祖先的敬重,李世民对唐国公李虎的避讳很讲究的。溺器最初被称为虎子,为了避讳以及脱俗。大唐皇帝也就“马”、“虎”不分马虎地将“虎子”叫成了“马子”。久而久之,也就“马子”也就演化成了“马桶”了。其实,溺器被称为虎子,还是有一个典故的。
“李广与兄弟共猎于冥山之北。见卧虎焉,射之。一矢即毙。断其髑髅以为枕,示服猛也。铸铜象其形为溲器。示厌辱之也。”——《西京杂记》
唐太宗子孙时代书法家所写的“民”字
正如李世民对“虎”、“渊”的避讳很上心,李世民的子孙对于“世”、“民”两字也很上心。书法家、作家、诗人在写民时也就自觉不自觉地缺笔少划了,不过他们避讳并不严格,也说明一种开明的态度。
唐代宗李豫
在“世”这个字的避讳上,作为李世民的子孙——大唐皇帝们可是很讲究的。连风光无比的世宗的庙号也都给改成了代宗了,代宗这个庙号,总让人感觉怪怪,我总忍不住想到那个悲剧的明代宗。唐代宗这个庙号和唐太宗的庙号发音很相近,很容易混淆。如果不是避讳的原因,李俶(后改名李豫)的庙号一定是唐世宗吧。
古代的避讳制度,看起来是对君王及其先祖的敬重,是他们姓名权的保护,其实就是对臣民姓名权的一种侵犯。
李世民在位的时候会避讳“民”字吗?
避讳的问题,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它的基本原则是四个字:“为尊者讳”。简单的说就是,父祖等尊长的名,后辈是不能叫的。谓之讳,因此,“讳”也就成了“名”的同义词。我们现在所说“姓名”“名字”“名号”都是同义词。但在中国文化中,姓、名、字、号的意思是不同的。姓就不必说了。名是乳名,也就是父母尊长叫后辈的。字是同辈叫的。号是晚辈叫长辈的。
名和字与个体性相关。而号与社会性相关。号可以简单理解为一种关系。所以,一个人的名和字一般都是单一固定的,而号却可以有许多。比如你父亲叫张三,你叫他“爸”,你伯父张大、张二的儿子叫他“三叔”,你叔叔张四、张五的儿子叫他“三伯”。你姑姑的儿子叫他“三舅”,如果你妈是家里的大姐,那么你姨家的儿子叫你父亲“大姨父”。因此,“爸”、“三叔”、“三伯”、三舅、大姨父,都是你父亲的号,只是每个号对应的人际关系不同。这就是中国文化,从称号的不同,可以看出人际关系来。你、你堂兄弟、表姐妹,都不能直接叫你父亲“张三”,这就是避讳。为尊者讳。但是,你的父亲可以叫所有这些人的名字。这就是避讳的基本道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政治伦理是家庭制度和伦理的扩大和延伸。国家伦理,是家庭伦理的扩大版。君臣关系,是父子关系的延伸。所以,就有了“君父”和“臣子”的对应关系。所以,做为臣子,就不能直接称号君主的名字。而要称号,大臣们直接和皇帝对话,称的是“皇上”或是“陛下”。皇上,是你皇帝在上,陛下是我臣子在下。
如果一般百姓,提起皇帝,也只能称号。号,在社会层面上,基本上就是官位。比如称当今皇上,就是现在在位的皇上。比如以时间称呼,乾隆皇帝,雍正皇帝等。再以庙号称比如,神宗皇帝,世宗皇帝。或以谥号称,比如孝庄皇太后等。但不能称名字。
这是一种文化习俗,无所谓好坏。这种习俗在今天还有影响。比如许多工作场合,上下级之间,下级只能称上级职务,军衔或警衔等。而下级对上级可称姓名,也可称职务。这种对文化传统的尊重是一种文明的表现。
现在我们可以说一下李世民的名字要不要避讳了。简单的说,当然是要避的。不但他在位的时候要避讳,就是他去世了,只要大唐不亡。他的讳都要避的。最直接的证据就是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最后一句,“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人风”就是“民风”,因为避李世民的讳,便把“民”改为“人”了。柳宗元是中唐时期的人,当是李世民早已去世了。但避讳的事,还是要坚持的。不断李世民的名字要避,所以李唐家族生前当过皇帝,或死后追封为帝的,其名讳都是要避的。
避皇帝名讳还有一个影响比较大的例子。就是名列“四大美女”之一的汉代王昭君,在后代为了避司马昭的讳,被改成“王明君”。简称为“明妃”。可是,大家的印象中,司马昭明明没当过皇帝。不过,生前没当没关系,死后追认的也算。司马炎在称帝之后,追封司马昭为皇帝,这样,司马昭的名字也要避了。王安石有首诗《明妃曲》,写的就是王昭君。《红楼梦》中林黛玉写过五美呤,其中之一是《明妃》: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这里的明妃也是王昭君。
古代的避讳自己尊亲长辈的例子也很多。司马迁的父亲名叫司马谈。按规矩,也是要避讳,所以,《史记》中没有谈字出现。文景之时,有个赵谈的,曾经为皇帝赶车。《史记》中提到这个人时,改为“赵同”。同,就是同了司马迁父亲的名子。在《报任安书》中,有“同子参乘,袁丝变色”的话,同子,指的也是赵谈。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母亲叫贾敏,林黛玉读书的时候,把“敏”字读成“密”的音,写的时候,也要少写一笔。这就是当时关于避讳的规矩。
李世民在位的时候会避讳“民”字吗?
避讳是中国的一项“国粹”。
中国有句古话:"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什么叫为尊者讳,就是长者的名字不能随便提,比如不能直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名字。
为什么说避讳是国粹?因为欧美人没有这讲究,他们理直气壮地直呼爸妈名字,爸妈不仅不责怪,还眉开眼笑。
长者的名字要避讳,君王的名字就更要避讳了,不能喊、不能写,不然就会追责,严重者要被杀头。
父母生养自己,名字避讳也就罢了,国君跟自己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凭什么要避讳,这不是霸王条款吗?
但是在皇权社会,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不服不行,霸王条款就是你明明不服还必须认可。
避讳这种霸王条款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山海经》中夏后启只能被写作夏后开。
东汉光武帝名叫刘秀,当时的"秀才"只能改名为"茂才"。
在清朝康熙皇帝名字玄烨,用了千百年的"天地玄黄",不得不改为"天地元黄";南京玄武湖不得不改为元武湖、中药材玄参改叫元参。
最过分的是,为了避讳,连神仙的名字也要躲开皇帝的名字。
宋真宗名叫赵恒,广寒宫里的仙子"姮娥"就要改为"嫦娥"(这个新名字倒是沿用下来了)。
不但皇帝名字要避讳,个别皇帝连自己的曾经从事的职业也成为敏感词,大臣不能提。
明朝皇帝朱元璋当过和尚,杭州知识分子徐一夔给皇上写贺表的时候,用了"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一句,朱元璋看后怒不可遏,这不是变着法子讥讽我当过和尚,又当过盗贼吗?
于是他气愤地说:"生者僧也,则字音近于贼,杀!"
皇上一生气,后果很严重,徐一夔脑袋就搬了家。
那么,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时候,他的名字需要避讳吗?答案是肯定的。王世充是大郑皇帝,被李渊父子消灭。李世民当上皇帝后,按朝廷规定,是名字带"世"字的人,都要避讳,必须把名字改了。
因此在唐代的文献中,王世充的名字全部被写作"王充"。
跟李渊父子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的大将徐世勣,受到李渊表彰被赐姓李氏;但是李世民登基之后此人名字要改,不能再叫世勣改名李勣。户部在汉代一直叫度支部,隋文帝开皇三年改称民部,到了唐朝为了避讳李世民的"民"改为户部,此后户部名称一直被后来的王朝沿用,直到大清灭亡。
所以说,只要皇帝叫了什么名字,这些名字都成为敏感字。
有人调侃说,幸亏皇帝没有叫"饭"的,如果那样,请人吃饭难道叫"请人吃食"?皇帝如果以那些汉语中的最常用字为名,比如一、是、有、和、人、大、为、上等字,真要是去“避讳”,执行性这方面简直是太难了。
唐太宗李世民名字的“世”和“民”,也是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字;那么唐太宗时期,李世民的“民”字,要不要避讳呢?
客观地说,在李世民登基之后,"世"这个字必须避讳,"世"字出现的时候可以简笔,将"世"去掉一笔,简化为"丗"。如"名标于汉丗。"(贞观四年,安定胡公〈质〉墓志铭) ;如"公侯丗袭,将相门传。(贞观八年,处士李君〈继权〉墓志铭) "。
对于"民"这个字的使用,要求就不那么严格,只要世和民两个字不连起来使用就成。
唐太宗也知道,自己的父亲也许没有想到过日后儿子要当皇帝,起的名字太俗了,两个字都是常见字。如果都要避讳,对官员和百姓来说,是件非常麻烦的事。
因此这个把"民可载舟亦可覆舟"挂在嘴边的皇帝,没有那么任性,在避讳上没有那么刻薄。
李世民登基之后,发布一道相当慷慨的命令,大意是说,自己名字中不必两个字都避讳,只要避讳"世"字,世和民两个字不连在一起的话,“民”这个字是可以使用的。
"令曰:"依礼,二名不偏讳。近代已来,两字兼避,废阙已多,率意而行,有违经典。其官号、人名、公私文籍,有"世民"两字不连续者,并不须讳。"(旧唐书·本纪第二)。
由此可见,在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民"字是不必忌讳的。
我们上面提到的将民部改为户部的事情,其实并不是在李世民统治时期发生的;是唐太宗亲自选定的接班人李治(唐高宗)登上皇位之后,为了表示对先皇的孝心和崇敬,下令把"民部"改为"户部"的。
李世民在位的时候会避讳“民”字吗?
关于避帝讳这个问题,不同的朝代、不同的皇帝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通常说,主要还是避皇帝名讳中出现的字,同音字属于可避可不避。要求严的皇帝在位,同音字也得避讳;要求松的皇帝,无所谓。比如清世宗胤禛,在即位之后就曾经有名字中存在“禛”字同音字的官员上书请示是否要避讳。清世宗的回复很人性化:“同音而已,又不是同一个字,你就别折腾了……”至于恂勤郡王允禵原先叫胤祯、后来改为了允禵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存在争议的。换言之,他原来到底是不是真的叫胤祯,执不同观点者谁也说服不了对方。话又说回来,允禵的身份特殊,他是跟清世宗争过皇位的,就算他原来叫胤祯,雍正帝即位之后强令是更名也在情理之中,不是吗?
▲清世宗胤禛画像
▲恂勤郡王允禵画像
这里有必要说一说,自古以来避帝讳都是只避皇帝的名讳,姓氏不在避讳之列!历朝历代的宗室之所以“高人一等”,就是因为他们的姓氏。如果连姓氏都改了,那历朝历代的宗室们还不得炸了锅?除此之外,明王朝还有一个相当特别的地方,那就是皇帝名字中的第二个字,宗室成员取名时也不用避讳,因为那是老祖宗明太祖朱元璋定下来、明确后世子孙同一脉的同一辈都可以用的,明王朝后来的皇帝谁也不敢否定!这也是明世宗为何在兴邸时期名字就叫朱厚熜而没有避明武宗朱厚照帝讳中“厚”字的原因所在。
▲明武宗朱厚照画像
▲明世宗朱厚熜画像
唐太宗对避帝讳的态度相当豁达对于避帝讳这个问题,唐太宗李世民的态度还是相当豁达的。即位之后,李世民明确指示:“避帝讳是传统,而且我老李好歹也是个皇帝,你们多少还是得意思一下的。这样吧,以后世民两个字合在一起时归我,你们不能再用。两个字拆开之后,你们随意。世界也好、民族也罢,都不需要避讳……”古往今来,能够在避帝讳上做到这个份上的皇帝是相当少见的,必须给李世民点个大大的赞!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民部为何被改为了户部或许有人要说了,既然李世民只要求避连在一起的“世民”二字、不要求避“世”和“民”,那为何唐王朝的民部还是被改为了户部呢?请注意,这事儿不是李世民干的!而是他儿子唐高宗李治。李世民在世时,民部还是民部、李世勣依然还叫李世勣。
▲唐高宗李治画像
虽然李世民对避帝讳的态度相当豁达,但他的儿子李治不干了:“我爹那是客气,你们一个个的别当成理所当然!打今儿起,你们该怎么避我爹的帝讳就怎么避,‘世’和‘民’以后都不许再用了,拆开也不行!”于是,民部成了户部、李世勣名字中的“世”字也被抹去了……此后,直至唐王朝灭亡,“世”和“民”这两个字都成了必须避讳的字眼。如唐人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观人风者”就是为了避李世民的帝讳,“人风”二字其实应该叫“民风”。
▲英国公李勣画像
综上所述,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帝讳还是必须要避的,但只需避合在一起的“世民”二字,拆开的“世”和“民”是不需要避讳的。简单说就是,不能“世民”二字连用,但“世界”、“民族”这样的用法照旧、不需要避讳。当然,“世界”是后来才出现的词语,这里只是用它来举个例子。直到唐高宗李治即位之后,“世”和“民”才成为了绝对的禁忌。于是,民部成了户部、李世勣成了李勣、民风成了人风……
李世民在位的时候会避讳“民”字吗?
提到李世民避讳问题,最典型的就是要讲唐朝开国大将徐世绩名字的叫法了。
徐世绩因为战功,李世民赐他姓李,且李世民在位时规定:世和民二字不连用即可。所以徐世绩应该叫李世绩。
李世民死后,李治为了纪念父亲,规定世和民都得避讳,李世绩又改叫李绩。
李绩的孙子李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又被武则天下令剥夺赐姓,李绩符合规定的名字又变成徐绩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