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是四国鼎立,为何罗贯中却只写魏蜀吴,被抹去的是哪国?

毫无疑问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是非常成功的,将东汉末年那段群雄并起的风云岁月表现的淋漓尽致。无数人更是通过《三国演义》了解东汉末年这段历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但三国演义终究只是一部小说,有其艺术性需求,更是为了突出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斗争,东汉末年原本是四国鼎立,罗贯中却故意将东汉末年第一个称帝的人抹去、第一个国家抹去。

翻阅正史,我们不难发现在那个群雄并起的年代里,在华夏大地上上演的其实是四国鼎立的“大戏”。而这个被罗贯中所抹去的国家便是燕国,燕国的建立者是公孙度,同时燕国也是所有国家中最弱的一个,很难想象他们之中最有实力的曹操至死都没称帝,而最弱小的公孙度却是先跳出来的那个人。

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公孙度这个人吧。公孙度字升济,辽东襄平人,趁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在辽东打下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并当起了皇帝。

自董卓之乱起后,各地军阀为讨伐董贼而无暇东顾,公孙度便趁机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接着便是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越海取胶东半岛东莱诸县;继而招贤纳士、设馆开学、广招流民,可谓是威加海外,俨然一副辽东王姿态。

到了公元190年,公孙度称帝,国号为燕,并且对汉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封的永宁乡侯嗤之以鼻,不过由于吴蜀联盟的存在,曹魏的主力不得不部署在南方,无暇北顾公孙度,所以燕国因此得以在曹魏卧榻之侧酣睡,一山可容二虎。

直到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汉进入了全面收缩阶段,转而进入战略防御阶段,曹魏可以腾出手了。

这才进行了对位于曹魏北方的燕国的战争,公元238年6月司马懿亲率大军进入辽东,此时的燕国建立者公孙度早已病逝,其孙公孙渊率数万步骑兵防守辽隧,抵御曹魏“入侵”。可令燕国没想到是司马懿对辽隧只是佯攻,目的是偷袭燕国都城襄平,公孙渊被围困城中,不久,襄平守将投降,公孙渊被斩,燕国灭。

至此,立国48年的燕国画上了句号。48年的国祚比蜀汉还长,为何后人直说三国鼎立而不说四国鼎立呢?或许是因为公孙度所建立的燕国并无图谋中原之野心,偏安于一隅,加之其为东汉末年最小之国,且又是第一个被灭之国,存在感较低,再加上罗贯中《三国演义》为艺术性需求,为了渲染魏蜀吴三国争霸,这个弱小的燕国自然也就被人所遗忘了。

东汉末年是四国鼎立,为何罗贯中却只写魏蜀吴,被抹去的是哪国?

这个被抹去的政权是曾经的辽东霸主,罗贯中之所以要抹去它,背后的原因很复杂。

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可以说是众多历史题材的小说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部,他用文字讲述了东汉末年那段风起云涌的岁月,演绎的淋漓尽致,其中一个个鲜明的英雄人物,也跃然于纸上。

当然,《三国演义》毕竟只是一部小说,与真正的历史还是有一些偏差的,比如,罗贯中就刻意抹去了除魏、蜀、吴之外的另一个政权。

这个政权,在其巅峰时期,整体势力相当强悍,而它的建立者,就是曾经统治辽东数十年之久的公孙家族。

那么,公孙家族是如何建立这个庞大政权的呢?这个政权最终又是因何消亡的呢?更重要的是,罗贯中为何在演义中可以不提及它呢?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走进一千多年前,看一看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从默默无闻到雄踞辽东

公孙家族能在辽东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离不开其家族的创始人公孙度,正是他在早年间的一系列机缘,才让辽东成为公孙家族的势力范围。

公孙度本是辽东襄平(今辽阳)人,据部分史料记载,他大约出生于汉桓帝元年(公元150年),而在他长大之后,却背井离乡,来到了玄菟郡(今朝鲜半岛咸镜南道境内)。

之所以公孙度会远离家乡来到这里,史书上语焉不详,仅仅交代了一句“避吏居玄菟”,其大意为为了躲避官吏逃到了玄菟郡。

不过,虽说可能是因为犯事逃到了这里,但公孙度却在到来之后,因祸得福,结识了一个贵人。

这个贵人的名字叫做公孙琙,时任辽东太守,虽说都姓公孙,但两人却不是什么亲戚,在此之前完完全全是陌生人。

公孙琙有一个儿子,取名为公孙豹,小伙子长的是英俊潇洒,可惜不幸的是,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因病意外去世。

而公孙度的年纪,与公孙豹相仿,并且,公孙度的小名也叫公孙豹,就冲着这个,在公孙琙认识公孙度之后,不仅把他收为义子,又安排先生教他读书,甚至还亲自为他筹备婚事。

说白了,当时的辽东太守公孙琙,就是拿公孙度当自己的儿子看待。

俗话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在遇到了公孙琙这个贵人之后,公孙度也相当争气,读起书来十分刻苦,整个一幅上进的五好青年模样。

皇天不负苦心人,经历了数年的苦读之后,终于在建宁二年(公元169年),朝廷下诏推举有道之士,公孙度当时被多人举荐担任尚书郎。

这份举荐最终被朝廷批准,而公孙度也至此走马上任,不久之后,又迁任冀州刺史,真正成为了一个朝廷大员。

如果按照这个轨迹,那么公孙度可能在以后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地方官,但命运似乎并不准备让公孙度如此平庸,因此,给他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

在公孙度担任冀州刺史没多久,就因为谣言遭到了朝廷的免职。

因谣言而免职?这听起来十分不可思议,但在当时却是真实存在的,根据《后汉书.百官志》的记载,东汉朝廷对于地方官员有一种特殊的制度,那就是每一年年末,都会召集部分百姓,来对地方官当年的所作所为提出评价,如果某个官员评价过低,那么就会遭到免官。

而公孙度,就是因为在担任冀州刺史时,可能是得罪了什么人,又或者是确实干得不怎么样,所以就这么被下课了。

虽说被下课,但对于当时的公孙度而言,却意味着另一个机会的开始。

在他被免职之后不久,他的一个同乡找到了他,这个同乡叫徐荣,而徐荣在当时正是董卓手下的一个中郎将。

董卓是什么人?相信大部分人都比较清楚,他是东汉末年最大的权臣之一,而公孙度也借助同乡徐荣的举荐,傍上了董卓这条大粗腿。

有了这层关系,公孙度摇身一变,直接上任辽东太守。

从表面上看起来,公孙度在担任辽东太守后,似乎春风得意,大权在握,但实际上,当时的他,处境十分尴尬。

前文也介绍过,公孙度出身并不高,最早的时候,是靠着给原辽东太守公孙琙“当儿子”,才逐渐出人头地,而他能坐上辽东太守之位,则是因为董卓的庇护。

这样的履历,坦白来讲并不好看,而在当时的辽东,有不少当地的豪门家族同样对于公孙度嗤之以鼻。

什么玩意嘛?不就是一个靠着别人庇护才爬上来的家伙,哪儿凉快哪呆着去。

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不少辽东的名门大姓根本看不起公孙度,因此,公孙度虽说当上了辽东太守,但日子并不好过。

对于自己的处境,公孙度十分清楚,而他为了改变,则采用了最直接也最暴力的方式。

这个方式,叫做“杀人立威”,据史料记载,公孙度在上任不久后,就把一向看不起他的襄平县令抓了过来,二话不说就在闹市中将其鞭死。

除了鞭死襄平县令外,公孙度对那些平日里没有恩惠自己的人,同样也是心狠手辣,随便找个理由,就会把某个家族给诛杀,而前后被他诛杀的豪族,足足有一百多家。

靠着这种杀一儆百的暴力方式,公孙度迅速在辽东站稳了脚跟,不仅如此,公孙度还将整个辽东的官场进行整肃,把朝廷任命过来的官员,全部扣在辽东不允许外派。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整个辽东几乎成了铁板一块,而公孙度也逐渐完成了对辽东的绝对控制。

而他的这几种方式,也为他换来了“残暴而不节”的恶名,只不过,对于这些虚名,公孙度显然不在乎,继续进行着他控制辽东的各种手段。

上述的手段,只是公孙度在整肃辽东内部的部分措施,而在内部稳定之后,他就把目光转向了与辽东毗邻的外族国家。

在《三国志.公孙度》传的记载里,对于公孙度征讨外族的经过描述得十分简单,仅仅用“东伐高句丽,西击乌丸”这九个字来描述,但实际上,公孙度对于征讨外族,稳固并扩大自己势力范围方面,做的相当彻底。

而在公孙度这种“攘外兼安内”的措施之下,短短数年,公孙家族就成了东汉末年辽东地区的最大势力,其疆域也扩张得十分厉害,与此同时,因为中原战乱,不少中原人士纷纷逃往辽东,像太史慈、王烈等名人也在其中,这些人的到来,更是让辽东蓬勃的发展起来。

正如公孙度手下大将韩忠所言,当时的辽东”居沧海之东,且拥兵百万“,而拥有这等实力的公孙度,自然而然的,就生出了不一样的想法。

因此,在公元190年,公孙度自封为辽东侯、平州牧,从形式上,做出了要当一个土皇帝的准备。

而促使他下定决心割据辽东的,正是当时中原的混乱局势,因此,他敏锐地判断出,东汉要亡,在这种情况下,他便迅速做出了割据辽东、静观中原之变的整体策略。

从巅峰到没落,直至消亡

确定好整体战略方向之后,公孙度利用中原群雄混战的机会,开始埋头苦干,继续发展自己,但上天似乎没有再给公孙度机会,在公元204年,为公孙家族统治辽东而打下坚实基础的公孙度因病去世。

公孙度一死,辽东的控制权,被其子公孙康掌控,有道是虎父无犬子,公孙康与父亲一样,对辽东也是勤于治理,但在他上任不久,就发生了一件让她很为难的事情。

当时,中原正处于极度混乱当中,这其中,曹操在掌控了东汉朝廷的权力之后,开始了对袁术、袁绍的征讨。

而在击败袁术后,曹操与袁绍集团的最后决战,就在官渡爆发,此战的结果,是袁绍集团打败,其势力范围被曹操夺去,而袁绍的两个儿子袁尚、袁熙走投无路,不得不逃往辽东。

袁尚、袁熙的前来投靠,让之前不被人关注的辽东,变成了一个热点,当时曹操的手下谋士曾建议曹操发兵攻打辽东,但最终被曹操阻止,并且,当时曹操还十分自信的说到,公孙康会主动将袁尚、袁熙的人头送来。

公孙康真的杀了袁尚、袁熙吗?还别说,一切都如曹操所言,不久之后,公孙康还真的把袁尚、袁熙的人头,主动献给了曹操。

之所以曹操认定会是这么个结果,有两方面原因。

其一,是当时曹操已经推测出辽东公孙家的意图,知道他们求的是割据辽东,既然想当割据势力,那必然不想参与到中原逐鹿中来。

其二,如果公孙康留下袁尚、袁熙,那就意味着公孙康会得罪曹操,而得罪曹操的结果,就是被攻打,这显然与公孙家族想要割据一方的战略相违背。

所以,公孙康不会收留袁尚、袁熙二人。

而袁尚、袁熙之所以被杀,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就是他们自己”作死“,在到了辽东之后,两人不仅不积极示好,反而暗中筹备行刺公孙康,意图夺取公孙家族的势力,来东山再起。

所以,在公孙康为了辽东的前途,以及个人安危的衡量之后,最终决定,杀了袁氏兄弟,向曹操主动说示好。

这样做的结果,换来的是曹操大为满意,也对公孙康的明智之举赞赏有加,事后,曹操以朝廷的名义,封公孙康为襄平侯,授任他为左将军。

有了曹操的认可,公孙康便在中原混战中十分安稳地活了下来,并且,利用这段时间,继续秉承父亲遗志,大力发展辽东的整体实力。

而高句丽就是在这个时间段里,被公孙康攻破,并在那里设置了带方郡,而这一举动,让公孙家族的名号扬威海外。

与此同时,公孙家族继续保持着对曹操的”忠诚",曾经东吴的孙权派使者找上公孙康,想和他结为同盟,但为了不让曹操起疑心,公孙康十分干脆的下令将东吴使者斩首。

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但公孙康的种种举措,都让辽东没有卷入中原大混战当中,也正是因为如此,辽东的发展就更为蓬勃。

只不过,一心发展辽东的公孙康,仅仅掌控大权九年便因病去世,在他死后,继承他地位的是他的弟弟公孙恭。

之所以会让弟弟继承,是因为当时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尚且年幼,而国家需要年长的君主,因此公孙恭才得以继位。

公孙恭前后一共执政七年,在这七年里,中原的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魏、蜀、吴三足鼎立,等到他退位的时候,已经是公元228年,这一年,中原发生了几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第一,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并因为马谡失守街亭导致铩羽而归。

第二,东吴的陆逊打败来犯的曹休,斩获曹军万余人。

第三,姜维归顺蜀汉,成为了蜀汉的高级将领。

当然,中原的局势对于辽东而言,暂时没有什么直接影响,而同样是在这一年,公孙恭退位,退位的原因,是因为他的侄子,也就是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长大了。

原本,公孙渊是公孙康的长子,但由于公孙康死的时候,公孙渊年幼,因此,公孙恭才得以上位,如今公孙渊依然长大成人,自然就会要回曾经属于自己的东西。

只不过,他的方式却有些粗暴,他将叔叔公孙恭赶下了台,并将其囚禁,最终自己掌握了辽东的大权。

而在公孙渊上位之后,最大的一个改变,就是辽东与东吴的关系。

前文提到,公孙康时代,为了向曹操示好,辽东对于东吴是拒绝的,并且公孙康还斩杀了来访的东吴使者。

但公孙渊上位后,却开始和东吴眉来眼去,双方的交往从无到有,并且变得十分频繁起来。

据史料记载,从公元229年到公元239年,辽东与东吴的相互交往,数量高达六次,交往的主要内容,就是想要结盟,共同对抗曹魏。

而辽东与东吴的暗通款曲,曹魏并不是不知道,相反,十分的清楚。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公孙渊会冒着得罪曹魏的风险,要和东吴来往呢?其实说起来,这也是公孙渊很无奈的事情。

从公孙度时代一路走来,辽东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巨大的势力,而在实力庞大的同时,它也成为了曹魏心中的一个巨大隐患。

前期曹操拉拢公孙家族,是因为当时中原局势未定,他的主要精力是对付中原内部的势力,因此才会放任公孙家族在辽东称王称霸。

而在曹操死后,中原的局势发生了数次变化,曹魏政权也开始正视这个隐患,并开始考虑如何消灭它。

而这一点,公孙渊十分清楚,他知道占据辽东并势力庞大的公孙家族,早晚一天都会与曹魏发生正面决战,因此,为了自保,他不得不提前未雨绸缪。

所以,当孙权再次找上公孙家族时,公孙渊毫不犹豫的,就开始和东吴“好”上了。

而公孙家族与曹魏的最终决裂,发生在公元237年,这一年,公孙渊挑破了那层窗户纸,公然与东吴交好,并且,还当众辱骂了曹魏的使臣。

公孙渊的举动,对于曹魏来说,无疑是一种挑衅,曹操怎么能忍?因此,在次年开春,魏明帝就派出司马懿带领大军,前去征讨辽东。

司马懿征讨辽东的战争十分简单,司马懿仅仅带了四万人,前后也就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将公孙渊击败,并且,公孙渊父子二人也在混战中被司马懿斩杀。

至此,统治辽东五十年之久的公孙家族黯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罗贯中为何在《三国演义》中抹去辽东的公孙家族?

这个问题,说起来颇为复杂,简单总结一下,大致可以分为三点。

第一,公孙家族所建立的政权,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并不能称之为“国”。

我们都知道“东汉末年天下三分”这句话,而三分天下的,就是魏、蜀、吴三个国家,他们之所以能被称为“国”,是因为都进行了登基称帝仪式。

其中,曹魏是在曹操死后,由其子曹丕在公元220年登基称帝,定国号为“魏”。

蜀汉则是在曹丕称帝后的一年,也就是公元221年,由刘备在成都称帝,定国号为“汉”,而东吴紧随其后,在公元222年,孙权称帝,定国号为“吴”。

抛开这三者实力大小不谈,至少在程序上,三者均符合“国家”的标准。

而公孙家族呢?自始至终,都没有任何人登基称帝,仅仅是在公孙渊执政时期,自封为燕王而已,顶多算是一个割据政权。

既然不能称之为国家,所以就没必要将其描述的太过详尽。

第二,抹去公孙家族,是出于剧情需要。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一部演义小说,而小说最主要的,就是靠着跌宕起伏的情节致胜,这一点,公孙家族明显缺乏。

从建立到灭亡,公孙家族并没有太多吸引人的故事,一直是偏安一隅闷头发展,并且,对于逐鹿中原兴趣也不大。

当然,这与公孙家族的战略有关,他们要的是独善其身,而对于这样一个政权,小说家写起来也比较乏味。

并且,公孙家族成名于三国之前,在公孙度逐渐势大的时候,东汉王朝尚未灭亡,这又与罗贯中想要讲述的故事不符合。

罗贯中所讲述的,是整个三国时代,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以及他们围绕对汉朝正统之间发生的战争。

而这,与公孙家族没有一分钱关系。

如果把公孙家的剧情强行加进去,就会影响整部小说的结构,也就偏离了罗贯中创作时所设定的主题。

所以,为了故事紧凑,同时也为了凸显主题,只能是将公孙家族一笔带过。

第三,演义并非正史,罗贯中没必要事无巨细。

据史料记载,在魏蜀吴三国逐渐发展壮大的同时,除了公孙家族之外,还有其他政权,比如乌戈、比如士燮,再比如所谓的十八路诸侯。

这些大大小小的政权,都是当时与魏蜀吴同时存在的政权之一,如果非要把公孙家族写进去,那么这些大小不一的政权,也有必要写进去。

但问题是,罗贯中写的是小说,并非是正史,他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做。

如果是正史,那么肯定要对当时共同存在的势力进行介绍,包括介绍他是怎么形成的,如何发展的,又是怎样消亡的。

而小说,追求的是剧情,要是事无巨细的话,估计就不会有人去看了。

老话说得好,术业有专攻,既然是小说,那么好好地把小说写好,对于涉及到情节需要的资料,根据需要程度来融入即可,罗贯中对此绝对是相当清楚,所以,也就不会用大量篇幅去介绍公孙家族了。

最重要的是,罗贯中写的是《三国演义》,可不是什么《四方争霸》。

东汉末年是四国鼎立,为何罗贯中却只写魏蜀吴,被抹去的是哪国?

公元184年,一场声势浩大的起义运动,宣告了原本强大到似乎不可战胜,可以永恒延续的东汉王朝正式进入末年,在后世人们的眼中,那同时也是拉开三国序幕的标志性事件,由于参加起义的人们用头缠黄巾作为自己人的身份标签,所以后人将其称为“黄巾起义”。

由于朝廷吏治极为腐败,作为最高领导人的汉灵帝都公然卖官鬻爵,同时严重的外戚斗争与边疆战事在不停地损耗着国力,也让人们的生活略加难过,等到184年的时候,在持续大旱的刺激下,所有积蓄已久的矛盾都开始爆发,黄巾起义就如同一点火星出现,遍布全国的上百万民众尽皆加入,东汉王朝的大厦就此开始崩塌。

在朝廷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有很多人都看到了朝廷的腐败与无能,他们开始对朝廷失望,乃至于彻底灰心,于是主要开始打造自己的力量,于是天下豪杰蜂拥而起,地方群雄并立。汉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在经过一系列的战斗以后,众多的诸侯都被消灭,基本只剩下曹魏、蜀汉、东吴,所以后世又将那一段历史称为三国。

其实东汉末年有4国并存,然而后人在提到那一段历史的时候,对于曹魏的曹操、曹丕、司马懿,孙武的孙策、孙权、周瑜,蜀汉的刘备、关羽、诸葛亮等人都可以津津乐道,除此之外就基本没有太多印象,仿佛当时整个天下就只有这三个国家,那么多出来的那个国家哪里去了呢?为何后人基本没有太多印象,只是将其称为三国。

在曹魏、东吴、蜀汉之外的第四个国家叫做燕国,主要地盘在辽东,政权奠基人名为公孙度,让辽东在东汉的乱世中还是保持了相对和平的状态。公孙度本来只是郡中一个小吏,而且还因为成绩不好而被罢官,但是他有一个老乡叫做徐荣,徐荣在当时的大权臣董卓手下做官,并且很受器重。

徐荣向董卓推荐了公孙度,于是公孙度就此成为了管理地方的辽东太守,所谓“逐鹿中原”,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去争夺中原,所以天下豪杰都在中原打生打死,而公孙度就在相对偏僻的辽东进行发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猥琐发育),将辽东治理得极为兴旺,不仅百姓都极为敬服,而且东征高句骊,西征乌丸,让那一些已经强大起来的异族也纷纷来投。

同时由于辽东相对其它地方要安静和平很多,没有那么多的战乱纷争,所以其它地方的英雄豪杰也纷纷来投,如王烈、太史慈等出色的文臣武将。这这顺遂的发展下,公孙度的志向变得越来越大,他在190年自称辽东侯,衣食住行都是使用皇帝才能使用的规格,对曹操封其为侯的使者不屑一顾,说:“我已经是辽东王,又何必去做他的侯呢”,其实此时他已经是事实上的皇帝。

公孙度的孙子公孙渊在237年自立为燕王,并且一切都仿照天子的规格来设置百官,建立起了燕国,而从公孙度自立为侯开始,燕国此时已经存在了47年之久,曹魏的曹操首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让自己进爵为魏王才有了魏国,孙吴的孙权是被曹丕封为吴王才有了吴国,蜀汉的刘备首先也是自立为汉中王,可以说公孙度的燕国与其他三国在地位上其实也相差无几,为何会被大家所忘掉呢?

原因其实也非常简单,还是因为燕国的国力太过弱小,虽然说打高句骊打乌丸的时候打得是风生水起,看上去相当厉害,但是魏蜀吴三国随便哪一个腾出手来也不是燕国可以应对的,等到诸葛亮病逝,蜀汉终于不再北伐的时候,魏国派出一个司马懿率领几万兵马就把燕国给灭掉了。

东汉末年是四国鼎立,为何罗贯中却只写魏蜀吴,被抹去的是哪国?

这个问题的关键词是“四国”。哪“四国”?读者只知道“三国”,还是从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知道的,怎么又出来个“四国”?再说,我们阅读历史书,史书记载也是东汉末年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也没“四国”之说。我们仔细阅读史料,就会发现,还真有“四国”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宦官与外戚争斗不断,边疆的战事频繁,但帝王却荒淫无度,不理朝政。

公元184年,汉灵帝光和七年,全国遭遇严重干旱,造成农民颗粒无收。可是官府赋税一点儿也没减,逼得贫苦农民走投无路,纷纷揭竿而起。贫穷农民巨鹿人张角首先跃起,带领劳苦大众,头系黄巾,建立自己的武装队伍,矛头直指欺压农民的贪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巾军农民起义。黄巾军起义对东汉朝廷统治冲击巨大,使其动荡不安,各地拥兵自重,全国上下一片混乱。军阀割据,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势,东汉名存实亡了。

曹操是魏国的奠基人。他的活动范围即区域,是在北方黄淮流域。他先后任洛阳北部尉和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军,分化诱降黄巾军三十余万,筛选精锐人员编为青州军,从此,曹操军力大振。先后击败袁术、陶谦、吕布等,然后,恭敬地迎接汉献帝至河南许昌,自立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总揽朝政。他指挥“官渡之战”,统一了北方,被汉献帝封为丞相。接着又指挥“赤壁之战”获胜,又被封为“魏公”。不久,进爵魏王。他在位期间始终是汉末汉献帝臣子,最高官职为“魏王”。公元220年,曹操病故,儿子曹丕代东汉汉献帝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曹丕追尊父亲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刘备是蜀汉开国皇帝。他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他的活动范围区域是益州,今天的四川和重庆。曾占领过荆州和凉州。刘备的主要对手即敌人是曹魏,历史上有过著名的“官渡之战”。后来,刘备攻陷成都,劝降了刘璋,部属推举刘备为荆州牧。刘璋是东汉末年宗室、益州牧刘焉的幼子,父亲去世,他继任益州牧。刘璋投降刘备,对刘备为皇室宗室是极为有利的。

公元220年,刘备看到曹魏代汉献帝称帝,便依仗自己与皇室同姓,也启奏汉献帝封帝。公元221年,刘备定都成都,建立蜀汉,成为蜀汉开国皇帝。但是,是不是汉献帝封的?一直是个谜。

孙权称帝是229年。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孙权的父亲孙坚和他的哥哥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这一片江东基业。后来,孙权继承家业,成为一方诸侯。孙权管辖的主要活动范围区域,主要是江东地区。刘备曾与孙权建立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击败过曹操,从而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东汉末年全国风雨飘摇,军阀割据,很不稳定。“三国”对峙,势不两立,战火蔓延,民不聊生。唯独有一个地区安然无恙,这就是辽东地区。

“三国”战乱时期,辽东有一个地方诸侯叫公孙度。公孙度有一个老乡叫徐荣。徐荣是吴国董卓的部将。董卓是废除杀害汉少帝、何太后,拥立刘协为汉献帝的太师。公孙度就凭着这层关系,任职辽东太守。后来,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中原地区大乱,公孙度借机自立为辽东侯,割据一方

曹操为了拉拢公孙度,以皇帝名义封公孙度为武威将军,永宁乡侯。公孙度得知,嗤之一笑,没瞧得起曹操,说自己在辽东称王,要个永宁有啥用?!根本没把曹操、汉献帝放在眼里。

公元204年,公孙度病逝。儿子公孙康继位。他不辱父命,继承父业,扩大地盘,安抚民心,使他管辖的辽东地区民生安宁,势力强盛,扬威朝鲜半岛,影响全国。

公孙康是个聪明人,善于审时度势。有一天,与曹操为敌的袁熙、袁尚(东汉末年军阀袁氏集团一把手袁绍的儿子)两兄弟,跑到公孙康这里,企图趁乱夺取辽东,被公孙康识破而拒绝。公孙康趁两人立足不稳,先下手为强,斩下他两首级,送到曹操那里,以示结好曹操的意图。曹操见状大喜,立刻封公孙康为左将军,襄平侯。

公孙康去世后,由他的弟弟公孙恭继位。公孙恭身体欠佳,公元228年被侄子公孙渊夺权。公元233年,公孙渊又想向吴国称臣,又想讨好魏国。后来,公孙渊惹怒了魏国,魏国派兵攻打公孙渊。结果却被公孙渊击败。公孙渊自鸣得意,狂放不羁。公元237年,公孙渊自立为燕王,建年号绍汉,并设置百官,成了“燕国”第一任皇帝。其实很可笑,公孙渊只不过是割据一方的地方军阀而已。公元238年,曹叡实在看不下去了,命大将司马懿前往平乱,杀了公孙渊,彻底扫除了“燕国”这个隐患。

综上所述,已经明确: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真正能形成互相鼎立势力的只有曹魏、蜀汉和东吴,他们称帝也都是按照封建那一套组织关系得来的,都是经过东汉末年皇帝恩准的。曹魏是汉献帝恩准的;蜀汉没见证据,但程序正常,写了请求恩准的柬书,再说蜀汉刘备姓刘,与汉朝宗室一个姓,也能说得过去;东吴是曹丕受封的。“燕国”,完全是自封的

小说《三国演义》作者为何只写曹魏、蜀汉和东吴?这与汉末时期军阀割据形势有关。当时比较有名的有“十八路诸侯”,其中实力最强,最有代表性的是曹魏、蜀汉和东吴,而燕国只不过是自封的,实际只是一个独霸一方的军阀集团而已。

总而言之,东汉末年是“三国”鼎立,而不是“四国”罗贯中之所以只写“魏蜀吴”,是为了用文学作品更好地反映历史

东汉末年是四国鼎立,为何罗贯中却只写魏蜀吴,被抹去的是哪国?

其实东汉末年是四国争霸,分别为曹魏、刘蜀、孙吴、公孙度的燕。但是公孙度的燕被抹去了,罗贯中老先生做所以这么做,我从三个方面阐述一下我的观点:

第一,罗贯中老先生写的《三国演义》是小说,是小说就要找有故事冲突的来写,而不是面面俱到。

无论陈寿的《三国志》还是罗贯中老先生的《三国演义》,都讲了魏蜀吴三国的故事,因为这三个国家的故事深入人心,从评书到小说,几乎家喻户晓,所以编成小说,销量肯定有保证,更重要的容易塑造人物,小说中没有饱满的人物形象是不行的,所以从写小说的角度,罗老先生选择了这三个国家作为基本点。

第二,公孙度建立的燕国实力有,但是公孙度太菜,被司马懿轻松的就给灭掉了,不具备长篇小说所具备的素材。

从公孙渊到公孙度,经营辽东,其实再辽东还是很得人心的,有很多人追随着他们,而且公孙度建立的军队据说战斗力很强,不是遇到了司马懿这个老奸巨猾的人,曹魏还真不好对付公孙度。可是历史不会从来,也不会给公孙度机会翻盘,一战就被灭掉了,太轻松了,怎么写小说呢?所以罗贯中老先生就把公孙度像空气一样忽略了!

第三,中原地区永远是主角,发生在边远地区的事情没有人关心。

这个才是核心,中原地区无论从人口,从土地,猛将如云,谋士遍布,这才是英雄施展才华的地方。而且中原地区交通发达,消息传递灵通,很容易产生故事,也很容易传播故事。魏蜀吴三国都是为了逐鹿中原才发生不断的战争。所以这才具有写作的价值。

综上,罗老先生忽略公孙度建立的燕是有道理的!

东汉末年是四国鼎立,为何罗贯中却只写魏蜀吴,被抹去的是哪国?

确切的说,陈寿写《三国志》没有写错,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同样没有写错。因为很明显,那个被“抹去”的一国,跟魏蜀吴三国根本不在同一级别。

我们先了解一下三国历史时期的划分,就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会有一国被故意抹去了。

三国鼎立,形成于208年的赤壁之战,但是,三国历史,正式开始于220年。

这一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篡汉称帝,建国号“魏”,汉朝正式结束。曹魏虽然是篡汉,但是,在形式上还是受了汉朝的禅让,因此,历史上的曹魏被尊为了正统。这跟我们平时看到、听到的民间看法并不一致。

221年,汉室皇叔刘备,假装汉献帝已经去世,在为献帝举办了一场大丧后,自认承袭汉室正统,登基为帝。刘备定国号仍然为“汉”。

魏、蜀两国都称帝了,那吴国呢?吴国的大臣纷纷劝说孙权称帝,但是孙权没有答应。

221年,孙权遣使,向曹丕请求成为魏国的藩属,并且将关羽北伐时俘获的于禁等人送还了魏国。当年年底,曹丕赐孙权九锡,册封其为吴王。此时,魏、蜀两国地位平等,而吴国的级别要低一级。

直到229年,孙权才登基称帝,建国号“吴”。三国时期的第三国孙吴(东吴)才算是正式建立。三国的历史局面正式形成。

263年,曹魏灭蜀,三国的历史局面已经结束。

因此,严格意义上的三国历史,应该开始于229年,结束于263年。

265年,司马炎篡魏,建立了晋朝,历史正式进入了晋朝时期。不过,朝代之间的更替,时间上多数时候会有一个重叠。此时,三国中的吴国还存在,所以,三国历史并没有彻底结束。

直到280年,晋灭孙吴,统一了全国,三国历史才正式画上了句号。

我们再来看那个被抹去的“一国”,实际上就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割据辽东的一个军阀而已。

东汉末年,中原地区大乱,辽东太守公孙度,就以辽东为根基不断向外扩张。公孙度先后将扶余、高句丽、乌丸等周边小国的土地收入自己囊中。

在有了一定实力之后,公孙度自任辽东侯、平州牧,出行仪仗也仿效皇帝銮仪。但是,公孙度并没有称帝,也没有称王。他还是接受了曹操的封赏,任汉朝的武威将军、永宁乡侯,只是心里自认为辽东王,其所统治的区域为辽东国(或者简称东国)。

公孙度死后,其子公孙康接掌辽东。

公孙康照样没有胆量公开跟曹操为敌,斩杀了投奔他的袁熙、袁尚二人,将首级送给了曹操。公孙康时期,干得最漂亮的事情就是大破高句丽,占据了朝鲜半岛北部区域,设立了带方郡。

公孙康死后,其弟公孙恭接任。公孙恭接受了魏文帝曹丕的封赏,被拜为车骑将军、假节,获封平郭侯。直到此时,所谓的“东国”,其实还是臣属魏国的一个地方政权而已,比孙权的吴王都还差一个级别。

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长大成人之后,逼迫叔叔公孙恭让位,并将公孙恭囚禁。

233年,已经称帝的孙权曾遣使派人带着财宝、九锡等物,渡海册封公孙渊为燕王。但是,公孙渊害怕受到曹魏的攻击,斩杀了孙权的使者。然后,接受了魏国使者的封赏,受封大司马、乐浪公。相比之前的平郭侯,爵位升了一级。

不过,公孙渊在辽东地区并不安稳,所以,曹魏也想灭了他。

237年,魏明帝派幽州刺史毋丘俭去征召公孙渊入京。公孙渊闻讯,率兵阻击毋丘俭,将毋丘俭击退。之后,公孙渊自立为燕王叛魏。为了争取外援,公孙渊向吴国称臣。

公孙渊所建立的这个王爵级别的燕国,就是那个三国时期所谓的“第四国”。燕国建立之前,大部分时间是东汉、曹魏的臣属,偶尔归附东吴。建立之后,又是吴国的臣属国,根本无法跟魏、蜀、吴三国并立。所以,“抹杀”燕国是非常正常的。

而且,燕国存在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了。燕国建立的第二年,即238年,魏明帝派太尉司马懿讨伐燕国。公孙渊兵败逃跑时,被擒获斩杀,燕国灭亡。

当时,南方越地的割据政权,同样没有称帝,而且名义上也是归附吴国,或者蜀国的。北方的游牧,一直被魏国压制,更无法跟魏、蜀、吴三国并立了。

三国时期的三个顶级国就是魏、蜀、吴,其他所谓的“国”,都是魏蜀吴的附庸,或者被三国压制的地方政权。因此,不存在所谓“抹杀”的“第四国”一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