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都是大国崛起,美国为何不去围堵遏制印度日本德国的崛起?

首先,德国我觉得没必要说了,在二战之后,轴心国首犯德国算是被世界废了武功,从此不再具备搞大动作的能力,至今还被法律和驻军这双重紧箍咒束缚着,老实巴交的攀附在欧盟的庇护之下,只能靠玩点高端制造业改善一下民生福祉,对漂亮国构不上战略威胁。

印度嘛,有大国的骨头架子,人多地广的南亚小霸主,再加上在国际上嗓门又大,看着一顿操作猛如虎,但很可惜经济一塌糊涂。

2019年,印度GDP为2.94万亿美元,看着经济总量和欧洲发达国家法国旗鼓相当,但是别忘了这是印度13亿人口堆出来的,人家法国只有6千多万人口,印度人均仅2000美元出头,即便是跟东亚老大哥比,在人均上也是人家的五分之一,而且产业结构尚未完善。

十几亿人口大国,穷到这个地步也就算了,关键是他对美国的经济、军事全方位依赖程度还高,人家漂亮国再遏制他的话,三哥还哪有钱再去进口人家的武器装备和粮油米面了?

别看印度对南亚的巴基斯坦、不丹、尼泊尔、孟加拉这些小国家整天叫嚣搞事情,甚至一言不合就出兵揍人家,在面对美国印度洋的武力挑衅和炫耀时,除了置若罔闻,还是闻装聋作哑,这不是典型的欺软怕硬和怂包表现吗,这样的“南亚霸主”现今能构的上威胁吗?恐怕还需要几十年的发展吧。

日本特殊点,现在是漂亮国的铁杆盟友。在二战结束后成为了美国的附庸,在军事、经济方面高度依赖美国,战后在美国的扶持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上世纪六十年代,一跃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时美国人都感到了害怕,也千方百计的通过金融方式遏制日本的快速发展,并且成功了。

日本从此认识到了美国大哥神圣不可侵犯的真谛,于是坚定不移的紧抱大哥大腿,再也不敢有妄想,也是岛国有识之士的共识,也因此吃到了不少大哥的残羹冷炙。

但在特朗普集团上台后,在美国优先战略的实施下,日本的利益也受到了波及,美国对日本的货物关税同样层层加码,对日本的高新技术依然常有打压,但是力度没那么大,毕竟老美重返亚太日本还有价值。虽然日本现在懂事且低调,但是美国对他的防备心依然是有的,遏制倒还谈不上。

同样都是大国崛起,美国为何不去围堵遏制印度日本德国的崛起?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准确,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是错误的。

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上,美国绝对不会允许第二个超级大国出现,无论这个超级大国是谁。美国历史上曾经出现数次打压“世界第二”,只要有一个国家威胁到美国的霸权地位,美国就会毫不犹豫的遏制打压。美国打压的世界第二包括英国、德国、日本、苏联等国家。

二战之后,日本和德国成为了美国的小跟班和“盟友”。在美国的扶植之下,德国和日本清除了国内经济发展的一些障碍,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经济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德国成为第三号资本主义强国。

西方国家经过了70年代的“滞涨”阶段之后,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日本经济则继续高歌猛进 。当日本和德国的制造业超过了美国的70%之后,美国便对两个国家痛下杀手,通过广场协议打压两个国家。

广场协议之后,美国逼迫马克和日元升值,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地停滞阶段,也被称之为“失去的二十年”。美国打压日本不是仅仅通过一个广场协议,而是通过一顿组合拳。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半导体行业蓬勃发展,东芝、尼康等日本公司在整个世界占据了主导地位。

日本的科技水平和半导体行业直接冲击了美国的科技霸主地位。这时候美国便对日本的半导体行业痛下杀手,美国一方面对东芝公司实施钓鱼执法,逮捕日本企业的高层,另一方面扶植三星、阿斯麦等公司与日本对抗。美国经过一番操作之后,彻底击垮了日本的半导体行业。日本半导体行业被击垮之后,伴随着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日本经济彻底进入低迷期,也彻底失去了与美国抗衡的能力。

美国对待德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的手段也基本上差不多,当年法国的阿尔斯通公司成为可以美国通用公司相抗衡的能源公司,极大威胁了美国的利益。美国则用尽办法打垮阿尔斯通公司,最后美国通过逮捕阿尔斯通高管等手段,成功的击垮了阿尔斯通公司,最终阿尔斯通公司也被美国通用公司收购,法国在能源领域彻底失去了与美国抗衡的资格。德国的西门子公司也经常受到美国的种种“盘剥”。

在打压对手方面,美国从未跟任何国家客气过,也不会跟任何国家客气。如果不是美国的遏制和打压,说不定现在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更快,实力更加强大。美国一直都奉行“美国优先”原则,为了美国的利益根本不惜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德国和日本无一幸免,此前特朗普逼迫日本增加驻日美军军费,狮子大开口直接提出80亿美元的要价,特朗普还不知道一次摆安倍晋三的道。美国为了逼迫德国增加军费,直接撤走了上万名驻德美军,搞得德国很没有面子。

现在日本和德国虽然是高度发达的国家,但是在核心科技和综合国力方面已经失去了和美国抗衡的能力。德国和日本的核心科技也只有在美国的庇护之下才能寻求发展。现在德国和日本的支柱产业基本上也相对比较传统,高科技方面已经和美国不在一个档次上。德国和日本都是美国的盟友,在核心利益上基本上追随美国的脚步。德国和美国同属于欧美国家,日本也被认为是黄皮肤的西方人。两个人国家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认同等方面和美国基本类似,美国没有必要对自己的小跟班赶尽杀绝。所以当美国确保两个国家对自己没有威胁之后,愿意分一杯羹给两个国家。

美国对于印度确实没有遏制。美国做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并不是到处打压别国。美国遏制的国家一般是对自己有威胁的国家,或者跟自己不对付的国家。印度正好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印度虽然号称是亚洲第三大经济体,而且号称世界第四军事强国。但是印度对于美国的威胁却不大。印度的经济体量只是相当于美国九分之一左右,印度并没有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印度也没有掌握现代制造业。现在印度所有产业中,占据主导的是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工业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科技力量也相比较薄弱。

印度的军工基础也非常薄弱,仿造能力也非常弱,美国可以放心地将武器卖给印度。印度的军事力量确实非常强大,却是一个依靠进口装备武装起来的国家。以印度现在的实力而言,对于美国并没有任何威胁,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印度也不会威胁到美国的地位。换一句话说,印度还在“不配”做美国的敌人,还不够格被美国遏制。

印度虽然暂时还威胁不到美国的地位,却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美国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拉拢印度。美国需要借助印度维护其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也需要利用印度牵制自己的对手。不光美国千方百计地拉拢印度,俄罗斯也想尽各种办法拉拢印度。现在的美国和印度是相互合作又相互利用的关系,又怎么可能遏制印度呢?如果现在美国遏制印度,无疑为自己树立一个强大的敌人,也难免会处处树敌。

印度和美国都脱胎于英国,印度也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政治制度和美国也比较类似,价值观念也和美国比较类似。在某些方面,印度可以成为美国的“自己人”。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印度、德国和日本都不是美国的对手,将来的一段时间内对美国也产生不了多大的威胁,更不可能动摇美国的霸主地位,所以现在看来美国并没有遏制德国、日本和印度的想法。但是“水无常态,兵无常势”,说不定哪一天印度强大到足以威胁到美国,或者日本再一次有挑战美国的实力,届时美国对于印度和日本可能就不仅仅是遏制了,甚至有可能是直接打击。

从美国建国到美国称霸,几乎全部伴随着战争和竞争。美国的崛起也伴随着打压别的国家,美国进入帝国主义强国之列伴随着美西战争。紧接着美国利用一战、二战,成功地成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再加上美国人天然的基因,他们不相信有和平共同发展这一说法,他们也不相信合作共赢。美国人下意识的认为,别国的崛起必然会损害自己的利益,所以才会千方百计遏制他国崛起,才会处处体现“美国优先”原则。

当你完全对美国没有威胁,甚至有求于美国的时候,他有可能对着你笑嘻嘻,露出伪善的面孔。如果你一旦对美国有威胁,他便会变得暴躁,乃至露出自己的獠牙。然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他国的崛起也不以美国的意志为转移,不是美国想打压就可以打压。

同样都是大国崛起,美国为何不去围堵遏制印度日本德国的崛起?

德国人看到这个提问,估计得哭晕了。如果不是美国的围堵遏制,昔日武力充沛的德意志帝国怎么会沦为今天的病猫?

你问二战后?二战后也一样有围堵遏制啊。

远的不说了,就说八十年代,美日德等五国签署的《广场协议》,这就是美国为遏制日本和德国布的局。当时不仅日元升值,德国马克也升值了。

只不过德国运气好,协议签署没几年,苏联解体了,欧盟一体化进程大大加速。有了东欧和原欧共体这两块巨大市场,德国才成功躺过雷区,没有沦为日本那副模样。

现如今,德国稳坐欧盟老大位置,在经济方面高度控制欧盟。欧盟内那些新晋发达国家都是靠德国赏饭吃才发展起来的。美国要敢动德国毫毛,先得问问欧盟的态度。

正是因为有这个前提,美国不敢破坏与欧盟的关系。所以才不敢在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对德国进行明目张胆的打压、围堵。

这种克制,其实就是因为欧盟的存在而已。

不过最近发生的国际事件也看到了。捷克小丑甩开欧盟向美国献媚,波兰也明目张胆的拒绝德国新任大使入境。这些事件背后要说没有美国的推波助澜,谁信啊?

之前,德国外长加布里尔本一直在公共场合强调“一个欧洲”的立场,呼吁欧洲各国应当团结一致,不要分裂。

然而美国还是“亡欧之心”不死,一直致力于拆散欧盟。明的不敢,它们就来阴的。

当然,你可能说,这算啥?这也叫遏制?

大人,时代不同了。直接出兵是遏制,经济制裁也是遏制,美国拆散欧盟对于德国而言也同样是遏制。不要以为美国没有跟德国翻脸,就不算遏制。在现在的德国人看来,美国当下正在干的事,就是在遏制围堵德国。

一旦当欧盟瓦解了,德国现如今所取得的国际地位,同样也丧失了。到时候的德国,就是美国砧板上的肉。

再说日本。美国对日本的遏制已经直白的不能再直白了。因为1950年代签署的《日美安保条约》,现在依然有效。

这个条约内容简单点说,就是四条。

第一,美国可以以维持和平的名义在日本设立的军事基地,并负责日本的国防安全。也就是说,只要美军愿意,他们可以以镇压人民暴动为名,接管日本自卫队的权力。

第二,驻日美军基地享有设计、规划权,管理权。同时对军事管区范围,防空圈范围也有完全的自主裁定权。也就是说,驻日美军原则上可以把全日本都划入军管范围。

第三,此协议由美军与日本天皇和日本政府双重协定签署。这就意味着,美军可以在天皇或者政府中做选择。当一个不听话时,可以选另一个听话的扶持其为合法政府。

第四,驻日美军及其亲属在日本拥有刑事豁免权,如果犯法,要由驻日美军的军事法庭独立裁定。日本当地法庭无权审理。

这一点其实就是所谓的治外法权。当年列强侵略中国时,嫌清政府法律野蛮,也曾经搞过这一出。

但问题是,现如今的日本同属西方阵营,高度文明化,美国在一个文明国家搞治外法权这一套,这说明了什么?这不就恰好说明了是在遏制日本嘛。

说什么价值观认同,都是虚的。一到真正实际的地方了,美国就翻脸不认人。

上个月底,安倍为什么要辞职?说穿了,就是白宫逼他部署中程导弹对付中国。安倍不想当日本民族的罪人,不把日本拖入战争泥潭。可是他又拧不过白宫,便只能以生病为名,自己主动辞职了。

试问,堂堂一国首相竟然会因为两个大国的纠纷而不得不辞职,这拖鞋底都拍到人脸上了的画面,如果还不叫围堵遏制,那到底什么才叫围堵遏制?

难道说,非得让美国把日本制裁成朝鲜那副模样,才配叫遏制吗?

别逗了。一个贫穷的日本,并不符合美国的利益。美国还指望在日本身上提款呢。而且最近二十年,无论是小泉纯一郎还是安倍晋三,坐的久的首相都挺听话的。那几个不听话的,比如福田康夫、野田佳彦、鸠山由纪夫等等,在位置上都坐太久。

搞这些人,用不着白宫亲自动手,东京地检特搜部(一个名义上隶属于日本政府,但实际由美国CIA控制的特务机构),就能替白宫把人给办了。

把人换了,既省时又省力,能这么玩,谁还搞制裁那套把戏?

其实对于被遏制这件事,日本人心里也是门清。掐脖子确实难受,但已经习惯了,突然让他们解开镣铐,有点不适应。再加上日本周边没有欧盟那种大靠山可依靠。离开了美国,日本的日子会很难熬。

这种美日关系是畸形的,已经畸形到了日本人觉得当狗腿也挺好的,心甘情愿当狗腿。

至于说印度,美国当年还真的制裁过印度。

比如当初印度偷偷摸摸搞出核武器后,美国立即对印度就进行了制裁。还有每当印度想称霸印度洋时,美国人都要出来敲打,告诉印度人谁才是印度洋的霸主。

再者,由于印度经常跟俄罗斯勾勾搭搭,所以美国最尖端的武器其实也不卖给印度。

因此,美国只是表面上跟它称兄道弟,视之为盟友,但内心里还是防着印度坐大。不想让印度变为区域霸主。

毕竟印度离中东很近,而中东又是美国遏制欧亚的肋骨部位。如果让印度在南亚和印度洋坐大,这必然会影响到美国的全球布局。

比如说美国要制裁伊朗,印度就不赞成。只是现在印度没实力,才不敢正面硬刚。但如果哪天印度实力够了,为了自身利益,必然要跟美国硬钢。

你美国不缺伊朗的石油,可我印度缺啊。我没有义务亏钱陪你站台。

提到区域霸主,就不得不说印度在美国眼里的战略价值。

现在的印度和中国,很像当年的清政府和沙俄帝国。列强不信任清政府,但更加忌惮沙俄帝国。所以列强们两权相害取其轻,一面防着清政府坐大,一面又扶持清政府对抗沙俄。在洋务运动早期,清政府获得了相当多的英美经济技术扶持。

只不过,清政府是烂泥扶不上墙,加之外交方面又走错了方向,不想对抗沙俄,让英美很失望。导致日本趁机取媚于英美,并挑起甲午战争,终使清政府彻底失去了区域大国地位。而日本则取代清政府,气势汹汹的挑战沙俄,并打赢日俄战争,这才获得了英美列强承认,跻身为世界七大国之列。

现在的印度人,并不傻。莫迪也知道印度在美国人眼中的价值。所以他不停的在中印边境挑事。这么做,一方面可以转移国内的矛盾,另一方面还可以跟美国讨要好处。

但如果真让他跟中国死磕,他是不敢的。

一方面,中印实力差距很大,死磕中国等于以卵击石。

另一方面,如果中国下去了,印度就该变成了又一个中国了。

就像日本一样。当年苏联还在时,日本是美国的宠儿,各种扶持,各种纵容。等到苏联玩完后,日本瞬间从宠儿变成了弃子。这一弃,就是将近三十年。

对于印度的小九九,白宫方面应该是有很大意见的。他们并不满足于小打小闹,很希望印度挑起事端,跟中国大打特大一场。把中国拖下泥潭,顺便也把印度拖下泥潭,让印度成为“明治时代的日本”,只能靠英美扶持才能苟活。

只不过,印度不愿意冒这种风险,况且现在南亚也没有一个“明治时代的日本”,美国暂时还找不到合适的新伙伴取代印度,所以现在也就只能这样了。能用就用,只要中国还在上升期,印度就依然还有利用价值。

同样都是大国崛起,美国为何不去围堵遏制印度日本德国的崛起?

美国在世界上的称霸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力霸权。二是意识形态霸权。也就是说,凡此两方面对美国霸权够成威胁的话,美国都会打压。不管是日本还是德国,亦或是印度,美国同样都会打压。只是打压的“侧重点”不同而已。目前来看,日本和德国与美国的价值观相似,如果能够对美国构成威胁的话,也只是在经济层面。所以,美国对德国及日本的打压仅限于经济和金融领域,最多也只会延伸到政治层面。而对印度,从目前来看,不管是价值观还是硬实力,都不会对美国构成威胁。所以,美国没有打压印度的必要。相反,美国很可能会为了与其他世界性大国博弈的需要而去扶持印度,以便为美国的世界性博弈及霸权服务。

目前,似乎流行着这样一个说法,那就是,不管是任何国家,只要在实力上靠近美国,也就是说处于“老二”的位置时,美国都要全力打压,以使其自此后一蹶不振,再也没有能力撼动美国的霸主地位。而这个“全力”自然也包括两个方面,即美国的硬实力和价值观体系。不否认,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却并不全面。因为,美国也是视“对手”的性质才决定打压方式的,并非“一视同仁”。再者,美国的打压也是分领域的。我们以美国对英国,苏联,日本以及欧盟的打压为例来解析这个问题。

美国自1894年起就占据了GDP世界第一的位置。然而,那时的美国却并不是世界“老大”,英国才是。因为,从军事,政治,金融,特别是政治动员能力方面,美国明显不如日不落帝国。直到50年后的二战结束后,美国才在经济,科技,军力,政治等方面超过英国。然而,美国人却发现自己一时还无法取代英国在国际上的金融地位,这显然是美国不能接受的。可是,由于美国与英国的历史渊源及特殊关系,美国也不好直截了的“硬抢”,所以,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不仅大大削弱了英国的金融地位,而且间接的从英国人手中夺取了世界“金融老大”的地位。在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废除布雷顿森林体系,并将石油和美元捆绑后,美元的霸权地位也就彻底形成了。就这样,美国成为了“货真价实”的世界第一。

前苏联是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后的最强大对手。冷战时期,苏联从军事,政治,意识形态,甚至是经济领域都对美国构成了巨大威胁。美国自然也会从这些领域对苏联反击和遏制。军事上,苏美之间旗鼓相当,美国无法通过军事手段搞垮苏联。政治上,苏联也有盟友,而且形成了两个阵营。那么,美国对苏联的优势也就只剩下价值观和经济两个方面了。在价值观层面,美国虽然掌握着话语权,但是,价值观的渗透需要时间,并且也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所以,美国在对苏联搞和平演变的同时,将重点放在了摧毁苏联的经济这个议题上。

从政治经济学原理来说,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尽管美国人并不信仰这个理论,但不信仰并不等于不利用。奇怪的是,美国人运用起来似乎还很有“窍门”。当年,因为处于冷战时期,尽管苏联的GDP已经达到了美国GDP的57%。但是,由于苏联依靠的是自己阵营的经济“大循环”系统,美国根本就找不到“下手”的“切入点”。于是,美国人挖空心思的想出了一个方法,那就是“消耗”苏联的经济,而且是间接“消耗”。如何间接消耗呢?其实就是“军备竞赛”和支持第三方反苏势力。比如,里根搞的“星球大战”,直接消耗的是苏联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比如美国对阿富汗反抗苏联武装力量的支持,也是在对苏联进行“消耗战”。而这些消耗战最终必然都反应在苏联的经济上。苏联在最后时刻的“无奈”,就是因为经济已经陷入了崩溃,而美国对苏联价值观的渗透,在苏联经济衰败时,其作用也就更加明显了。最终的结局大家都知道,苏联在1991年12月25日解体了。

日本和美国的关系是二战的产物之一。美国占领日本后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给日本制定了一部《和平宪法》,对日本进行了价值观改造,以达到日本在政治上为美国服务的目的。二是对日本的经济给于“扶持”,使日本在战后能够迅速恢复经济。这样的话,不仅可以减轻美国的负担,同时,在将日本纳入美国的经济及金融体系后,还可以长期为美国经济服务,也就是俗称的“剪羊毛和割韭菜”。然而,具有东方人思维的日本,在经济领域却“一发不可收”了,颇有了赶超美国之势,其GDP居然达到美国的69%。于是,美国坐不住了,便对日本“开刀了”。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及英国的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签署了《广场协议》。这个广场协议日后被视为日本经济停滞二十年的“罪魁祸首”。客观的说,这个说法是有争议的。有观点认为,美国通过《广场协议》,“巧妙”的使日元升值,从而迫使日本不断收缩市场,进而打击了日本的制造业,导致日本没有了经济增长的动力。但是,也有观点认为,当年签署《广场协议》的国家中还有英,法,德三国,那这几个国家为什么没有出现日本那样的情况呢?也就是说,这种观点认为,日本自身的经济政策肯定也有问题。

对于《广场协议》的争议问题,其实也很好理解。首先,美国通过《广场协议》来打压日本的目的是明确的,自然也是存在的。而这其中,日本确实也有自身的问题。比如那时日本国内的房地产过热,日本在国际市场上的“摧城拔寨”,日本人在极短时间内所聚集的大量财富等,使日本有点被成绩冲昏了头脑。那时的日本人甚至扬言要“买下美国”。而美国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趁着日本人的膨胀,将日本经济扼杀在了对未来的“幻想”中。而从签署《广场协议》后,日本代表的洋洋得意来看,日本人当时并没有感觉到此后的“危机”。这也说明,美国人玩金融显然要强于日本。

从美国通过《广场协议》打压日本的这个事例中,我们需要注意几个细节。(1)日本当年在签署协议时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2)《广场协议》的签署日前是1985年,此后的日本经济仍然“疯狂”了一段时间。(3)《广场协议》签署时,苏联仍然存在。只是GDP第二的位置已经被日本取代。之所以强调这几个细节,是想说明三个问题。一是美国对盟友日本的打压是隐秘的,是有分寸的,是有针对领域的。二是美国对苏联的打压是全面的,是具有颠覆性的。三是不管是盟友还是对手,美国都不会允许有国家在任何领域有超越它的趋势。否则,美国就会“全力”遏制,而且会形成美国的“国家意志”。

德国是目前世界的第四大经济体,是欧盟中的“老大”。不过,不管从哪方面来说,德国都不可能对美国构成威胁。然而,如果德国将欧盟整合更紧密的话,那就会在有些方面对美国构成实实在在的威胁了!比如在金融方面。欧元于1999年1月1日创立,总共有19个欧盟国家加入了欧元区。起初,美国也是采取了观望态度,但后来的发展中,欧元也一度威胁到了美元的霸权体系。尽管因为西班牙,希腊等国家发生财政危机后使欧元的上升势头有所减缓。但即便如此,在目前世界外汇储备的占比中,欧元仍然以20.54%居第二位。尽管与占比60.89%的美元有着差距,但显然,美国已经开始对欧元的打压了。不过,美国在打压欧元时也不是直接打压,而是采取了离间欧盟的方式。比如,美国鼓动英国脱欧,比如美国加强了与波兰等东欧国家的关系。其用意就是在必要时拆散欧盟。而近年来美国与法国及德国的“面和心不和”,也佐证了这一点。而美国前不久决定从德国撤军的行为,亦有打压德国之意。

至于印度,则只能算是个有崛起趋势的国家,距离真正的崛起还很遥远。印度虽然在2019年的GDP数据超过了英法两国,排在世界第五位,但不到3万亿美元的GDP还不能使美国看上眼。而从价值观层面来说,印度也不可能对美国构成威胁。所以,在可预见的时间里,美国不会打压印度。相反,美国很可能会像当年扶持日本和德国那样“扶持”印度。目的自然是助力印度的发展,并使印度为美国“所用”。怎么用?当然是服务于美国的世界性博弈战略。直白的说,就是美国意欲拉拢印度,并利用印度牵制中国。

现在的美国政府思维有些乱了,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发展已经使美国有些废寝难安了。除了冷战时期的苏联外,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令美国感到害怕。原因就是在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美国的接近是全方位的。从美国目前对中国的打压力度和方式来说,与原苏联相比,美国似乎对中国更加“胆战心惊”。因为,苏联与美国的实力对比是可视的。而中国的全方位发展则颇似“水银泻地”般。所以,美国今后对中国的打压和遏制可能会是无底线的。因为,维护霸权是美国国际博弈的最高目标。

同样都是大国崛起,美国为何不去围堵遏制印度日本德国的崛起?

美国确实是没有遏制印度、日本和德国的崛起的。

事实上日本和德国已经算是崛起了,毕竟他们是属于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的。在他们的发展对过错中,美国并没有对他们进行打压,可以说他们的发展都是在美国控制和可预测之内的。

换句话也就是说不管是日本,还是德国,他们即便是再发展,也是不可能超越美国的。

毕竟这两个国家的体量有限,国内的资源有限,他们都是不具备成为超级大国的资质的,不管从哪方面来考量,对美国形不成任何对威胁。美国若是想要对它们进行打压,也是随时可以办到的。

所以说美国根本就不用对他们进行打压。

恰恰相反,对于美国来说,这些国家是美国拉拢的对象。

事实上不管是德国,还是日本,美国都有在他们国家有驻军的,每年还都是要给他们收保护费的。

今年特朗普要收的保护费增加了,弄得德国和日本都不愉快。可以说德国和日本,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受美国的牵制的。

所以,美国对他们不会进行打压。

印度的话,现在发展的尽管说也不错,但是,相对比很多国家,还是很差的。

美国不会打压印度,是因为印度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很重要,是一个战略要地,再加上印度短时间内不可能迅速的崛起,目前来说美国是不会对印度动手的。不但不会对印度动手,美国反到要扶持印度。

因为扶持印度,就可以压制美国想要压制的国家。

现在大家都知道美国在针对我们,为何要针对我们呢?这说明美国把我们当成竞争对手,能够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也是很荣幸的。

美国和中国的地盘是差不多大的,资源也是很丰富的。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中国是发展最快的一个国家,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国,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中国用了四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200年完成的工业改革。

可以说中国的发展速度,中国人民的聪明,是让美国感到有危机感的,若是有能比肩或超越美国的,也就是我们中国了。

所以说相对来说美国肯定是要针对我们的,就好比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针对苏联一样,因为苏联是超级大国,美国想要一家独大,它就要对苏联进行打压。

最终把苏联给搞解体了。

不过,我们和苏联不一样,我们不怕任何人的打压,我们靠自己的聪明智慧,一样是可以发展成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最为发达的国家的。

有竞争对我们来说也不是坏事,有竞争才能激起我们的斗志,才能让我们发展的更快更好。

同样都是大国崛起,美国为何不去围堵遏制印度日本德国的崛起?

快拉倒吧,美国可没少对付印度,日本,德国。

广场协议一签,日本迎来了失去的20年,后来又迎来了失去了30、年40年,还不都是因为美国打压?

再说德国,99年科索沃战争的爆发,其主要目的就是美国希望通过发动科索沃战争来打击欧元。

欧元的建立离不开德国的从中协调,实际上到90年代后期德国已经成为欧洲联盟实际的领导者,德国希望通过欧盟这个平台取得和美国的分庭抗礼的能力。

不得不说,德国虽然经历了一战二战的失败,还是一个非常有上进心的国家,一直没有失去整合欧洲的想法,只不过这一次他希望通过经济手段来做到这一点,于是欧元作为有欧盟背书的货币迅速形成了对美元在世界地位上的威胁。

美国和德国毕竟是盟友的关系,而且天下之大不韪赤裸裸的打击德国,对他围堵俄罗斯也是一个非常大的不利,所以他发动了科索沃战争打击欧元,战争期间欧元大幅度贬值30%之多,失去了动摇美元世界第一货币的能力。

此外,虽然德国在军事上的投入一直不是很大,但是美国从来没有放弃对德国的防范。

目前,驻德国美军是美国驻外美军中规模最大的一支,与此同时,驻德国美军主要集中在德国的南部,和德国在欧洲大陆最大的对手法国形成互相倚仗之势。

有人说,美国把军事基地设在德国南部这是因为从二站结束之后基地就已经建在这里了。

这是胡说八道,基地可以搬啊。

美国在韩国的军事基地现在不就正在搬家呢吗?

同样,设在德国的基地,美国想搬照样能搬。

只是,与其把基地从德国南部搬迁,散布到德国全境,倒不如在波兰驻扎军队。

其实,美国在波兰的驻军,除了围堵俄罗斯的作用之外,也有围堵德国的作用。

美军和波兰军队携起手来,在德国的东方形成一道坚固的壁垒;美军在德国南部的部队和法国军队携起手来,在德国的南方形成了一道壁垒。

德国的西方不远处就是大英帝国的英伦三岛,英国自从崛起之后就在玩欧洲大陆的离岸平衡手,也不会看到德国的崛起而不管。

德国可以说是三面环敌,其凶险程度比俄罗斯还要严重。

至于印度这个国家,美国一直没有放松对他的监视,现在看上去两国关系还不错,那是因为印度有利用价值,同时他这些年没做什么过火的事儿,要不然美国早就收拾他了。

冷战的时候,虽然美国也在不断的拉拢印度,但是第3次印巴战争,印度肢解了巴基斯坦之后,为了防止印度吞并孟加拉国,美国和英国两国联军开赴莫加拉湾孟加拉湾,随时准备在必要的时候对印度予以军事打击。

在当时,两国之间的关系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这在冷战期间是非常罕见的。

冷战结束之后,当印度拥有核武器,美国也及时的支持了巴基斯坦拥有核武器,所以美国对印度的定位是,让印度作为一个南亚次大陆的地区性强国,同时,这里要有国家能够对印度实现战略上的平衡,一旦超出这个范围,美国人就会出手。

当然,美国也没少拉拢印度,原因很简单,当印度老老实实的做他的南亚次大陆强国的时候,印度巨大的市场对美国有吸引力,印度和邻国之间的冲突让美国能够利用印度打击他的战略对手。

所以,一个不出格的印度是美国的好朋友。

其实,在美国眼里只有利益,他不仅对日本,德国,印度有过打压和围堵的故事,对他过去的宗主国大英帝国同样没少下手。

第1次苏伊士运河危机期间,英国威胁到了美国在中东的利益,美国不惜做空英镑,差一点让英国经济崩溃。

所以,对美国不要有什么幻想,这家伙下手黑着呢,而且六亲不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