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给小舅子封大官,小舅子为什么坚决不要?
这个故事见于巜明史》。
朱元璋的这个小舅子姓郭名德成,为人圆滑,做事聪明,平生最大的嗜好,便是嗜酒如命。
别人喝酒误事,他却借酒明志,从而在朱元璋登上皇位之后掀起的一片血雨腥风中得于保全性命。从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此人看着糊涂,却有着常人不具备的大智慧。
他的父亲郭山甫原是濠州城里的一号人物,在朱元璋还未发迹之前两人便有了交情。这郭山甫不仅有识人之明,更是见机果决,看好朱元璋日后必有飞黄腾达之日,遂将自己的三子一女全部托付于他,当真是下足了赌注。
事实证明郭山甫确非凡人一个。朱元璋成为大明王朝开国皇帝之后,郭山甫其它两个儿子都凭战功封侯,女儿郭采莲更是被封为宁妃,颇受恩宠,协助马皇后打理后宫一切事务。
唯有郭德成被封为骁骑舍人,官职不大,等同闲人。究其原因,倒也不是他碌碌无为,亳无战功;更不是朱元璋不念郎舅之情。事实上朱元璋几次要封他做大官,他都抵死不从,一一婉拒。
别人都是惟恐官小,哪有人是嫌官大的?这等奇葩自然引起了朱元璋的好奇之心。却听郭德成跪伏于地,一边谢恩,一边振振有词:
臣性耽曲蘖,庸暗不能事事。位高禄重,必任职司,事不治,上殆杀我,人生贵适意,但多得钱、饮醇酒足矣,余非所望。翻译过来,大致是说:我这个人喜欢喝酒,喝了酒就容易误事,你如果让我身居高位,万一我因酒误事,你还不把我给弄死呀?所以这官我是不当的,金钱美酒倒可以有,而且不妨多多益善,其它的东西就算了吧!
这句话看上去有三分滑稽,却藏着为人臣者的十分智慧。所谓"伴君如伴虎",君王所虑,无非是怕有人威胁到他的王权,为此他不惜大开杀戒。如果有人表明自已对权力不感兴趣,君王自然会对你"宠遇益厚",满足你对金钱美酒方面的追求。
郭德成显然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敢抗旨不遵。自古名利二字,不是上套的绳,就是埋人的坑,引多少英雄成白骨。为何?都只因只知道得,不晓得这世上还有舍之一字。
不舍哪来的得?郭德成舍弃了权力,得到了善终,比及当年激流勇退,泛舟五湖的越国大夫范蠡,虽不及亦差之不远矣。
朱元璋给小舅子封大官,小舅子为什么坚决不要?
朱元璋的这个小舅子相当机灵,风险评估能力绝佳,他知道在老朱手下做大官那可就陷入九生一死的局面,已然悟出唯有装傻充愣才是求生之道。
这位机智的小舅子叫做郭德成,是朱元璋宠妃宁妃的哥哥,也就是郭兴,郭英的弟弟,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他与朱元璋的数次精彩交锋,来领略这位仁兄的高超的求生技巧。
先来说说郭家是怎么与朱元璋搭上线的,这个过程就如同吕公与刘邦的故事,可谓历史的重演。
话说朱元璋刚走上革命道路时,有一次曾路过郭家,郭家老伯郭山甫一看朱元璋这长相立刻就被惊呆了,要知道郭山甫别的才华没有,相面可是一绝,他一眼就看出朱元璋绝非凡人,日后贵不可言。
于是就将儿子们叫了出来,耳提面命,悄摸得告诉儿子们能让他们封侯的就是此人,让他们要追随朱元璋创业。
过了几天,郭山甫觉得这关系还不够紧密,于是就带着女儿渡江追上朱元璋,将女儿留下,让其服侍朱元璋,而这位女儿就是后来的宁妃。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朱元璋南征北战,所向披靡,最终得了天下,真真的贵不可言,而此时的郭家也迎来了巅峰,郭山甫后来成了营国公,郭兴,郭英双双封侯,宁妃更是深受宠爱。然而此时战功稍逊的郭德成却还只是个骁骑舍人。
朱元璋觉得是时候提拔一下这位小舅子了,于是召见了郭德成许以高官,正当朱元璋等着他谢恩的时候,不料等来的却是推辞。这让朱元璋很是不爽,正要发飙,而郭德成的一句话却让朱元璋转怒为喜。
德成辞。帝不悦。顿首谢曰:“臣性耽曲糵,庸暗不能事事。位高禄重,必任职司,事不治,上殆杀我。人生贵适意,但多得钱、饮醇酒足矣,余非所望。”帝称善,赐酒百罂,金币称之,宠遇益厚。—《明史》
郭德成先是自谦一番,接着表示官太大压力也大,万一把事情搞砸了,到时候皇上可就要杀我了,人生最重要就是享受,只要钱多酒足,此生就无憾了。一席话说的朱元璋豁然开朗,大赞这小子活的明白,赏钱赐酒不在话下。
如果说此事体现了郭德成淡泊名利的品质,那么接下来的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他拥有化险为夷的大智慧。
郭德成嗜酒如命,而朱元璋也挺喜欢跟这位小舅子对饮,但酒多误事,这不,这一次郭德成喝多了。
看到郭德成的醉态朱元璋哈哈大笑说道:“酒疯子,你看你这披头散发的鬼模样。”
郭德成醉眼惺忪的答道:“我这头发确实讨厌,要剃光了才舒服。”
朱元璋:......
郭德成酒醒之后,回忆起昨天的对话,心态立刻崩了,要知道朱元璋对自己以前当和尚的境遇那是相当敏感的,而这位姐夫可是心狠手辣,翻脸无情,自己这波酒话可谓后患无穷。
郭德成苦思冥想终于有了妙计,他继续装疯卖傻,不但每日纵酒狂饮,还真去剃了头发,穿了袈裟,念起了佛经。朱元璋一看这哥们原来说的是真话,也就释然了。
既醒,大惧。佯狂自放,剃发、衣僧衣,唱佛不已。帝谓宁妃曰:“始以汝兄戏言,今实为之,真风汉也。”—《明史》
尾声:胡惟庸等人案发后,大批高官纷纷卷入其中,一时间风声鹤唳,血流成河,而郭德成凭借其高超的求生技巧,远离了斗争漩涡,安然渡过,不得不赞叹他视高官厚禄如无物的心胸以及对朱元璋性格的了解,称得上是有大智慧之人。
朱元璋给小舅子封大官,小舅子为什么坚决不要?
有些事,听着像故事,谁知道竟然就是史实。
历朝历代的开国元勋兼皇亲国戚,哪个不想有些作为?偏偏有这么一个人,嗜酒成性,只求喝酒不求高官,这个人就是明朝初年的开国功臣——郭德成。郭德成的父亲叫郭山甫,他的故事,真的有点“狗血”。
《明史》上记载,朱元璋尚未发迹之时,路过郭山甫的家,老头精于相面,看到朱元璋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此处省略一万字),总之就是尊贵无比,就对两个儿子郭兴、郭英说,你们俩今后辅佐他,一定可以封侯。后来还把女儿嫁给朱元璋做妾,从此郭家就算绑定朱元璋了。
这个故事,听着特别耳熟,这不是当年吕后的父亲看中刘邦的翻版吗?看来,不会相面,都不好意思做皇帝的老丈人。几乎每部史书,都有些神话皇帝的情节,这种故事也就姑妄听之了。
不过后来郭家人确实因为朱元璋而飞黄腾达了。在郭子兴重用朱元璋之时,郭兴、郭英兄弟俩就投入朱元璋的麾下,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郭兴颇有智谋,曾在朱元璋与陈友谅的关键决战鄱阳湖水战中建议采取火攻,最终大破敌军;郭英则是作战勇猛,经历大小百余战,一身伤病。
最终,在朱元璋称帝后,郭兴获封巩昌侯(死后追赠陜国公)、郭英获封武定侯(死后追赠营国公),真的都封了侯。
而那个姐妹郭氏也是不得了,她被朱元璋封为宁妃,并在马皇后、李淑妃先后亡故的情况下,掌管六宫事务,可见备受荣宠。
然后,我们就要说说今天的主角郭德成了。
郭山甫一共有五个儿子,长子次子都死得比较早,老三老四就是郭兴和郭英,而最小的是郭德成。
相比两个哥哥智谋过人、英勇善战,郭德成大概算是“一事无成”。史书中没有记载这个“关系户”的任何功绩,显然他是真的没啥本事。所以在两个哥哥高官厚禄的时候,郭德成不仅没有获得爵位,还只是个骁骑舍人,大概也就是个七品官,可谓寒酸至极。
朱元璋可能也觉得有点过意不去,就算这个小舅子是个吃闲饭的,可他两个哥哥毕竟为国建功,姐妹又是自己很宠爱的妃子,郭德成哪怕就在家里蹲,也算为哥哥们扫除了后顾之忧吧。不看僧面看佛面,这个官应该封。于是,朱元璋就来找他谈谈心。
有些人,可能文也不行、武也不行,但上帝给他关上了一扇门,总会留一扇窗。郭德成的这扇窗,就是他看人的眼光,也可以说是一种高明的自保能力。
面对皇帝的恩赏,一般人就算不好意思直接开口,也会说一声“服从组织安排”。可是郭德成就不一样,当即跪地磕头,表示自己能力有限、水平一般,只喜欢喝酒,所以皇上要赏,只要让他酒管够就可以了。
要知道,皇帝对权力是最敏感的。如果一个大臣热衷于权力,必然会引起皇帝的警觉,郭德成这种豁达的状态,反而引起皇帝的好感。
你不就是要喝酒吗?这有什么难的。从此,郭德成算是跌进了酒缸里,佳肴美酒享用不尽。朱元璋还经常请郭德成到皇宫内院喝酒,这也算是羡煞旁人的恩宠了。
如果仅仅是这样,可能有人会觉得,郭德成也许真的胸无大志,就是爱喝酒。但之后的一件事,就充分展现出老郭过人的智慧了。
我们常说“伴君如伴虎”,又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朱元璋老是请郭德成喝酒,喝酒难免喝醉,喝醉就难免胡言乱语。就这样,郭德成闯了个大祸。
那天,朱元璋又和郭德成在宫中喝酒,老郭喝得稀里糊涂,衣冠不整,朱元璋就开了个玩笑:“醉疯汉,发如此,非酒过耶?”。意思说你这个疯汉子,喝酒喝得这么披头散发的。
谁知道满脸红晕的郭德成居然脱口而出:“臣犹厌之,尽剃始快。”我特别讨厌这个头发,全剃掉才凉快呢!然后“帝默然”。
不怕领导骂你,就怕领导耍冷暴力不跟你说话。朱元璋的这个反应充分说明了,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要知道,朱元璋当年做过和尚,对光头一事极为敏感。郭德成一句酒后戏言,上纲上线一点,就是讽刺皇帝,杀了你都不过分!
等到酒醒,郭德成迅速意识到自己闯了祸。怎么办?去解释,那就等于提醒皇帝自己犯过这么大的错。不做什么?保不齐哪天皇帝秋后算账。所以,必须要想办法弥补一下。
说起来老郭真是个狠人,既然我说了想剃头发,那就真的剃!于是,郭德成把头发剃了,还穿僧衣、念佛经。这一下,朱元璋倒傻了,这是什么操作?莫非他真是个疯子?
朱元璋后来对郭宁妃说,我以为你哥哥在开玩笑,谁知道他真是个疯汉子。朱元璋究竟是不是被郭德成骗了我们不知道,至少这次朱元璋是真的对他很满意。要么是个疯子,要么是个极度谨小慎微的人。这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后来,朱元璋对功臣们大开杀戒,胡惟庸案、蓝玉案,牵连了无数达官显贵、皇亲国戚,可是郭德成却能保证自己平安无虞。
他靠的,就是他对朱元璋帝王心态的敏锐把握。
皇帝总觉得自己是聪明人,你就不能在皇帝面前表现自己很聪明;皇帝认为自己的权威不容侵犯,你就不能在皇帝面前表现自己贪恋权势。摸准了这些帝王心术,即使是喜怒无常、心狠手辣的朱元璋,对下头也是会网开一面的。
朱元璋给小舅子封大官,小舅子为什么坚决不要?
不要能活命。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大明,这个来自安徽濠州的穷苦少年,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成为了一个帝国的缔造者。
有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朱元璋成了皇帝,自家的亲戚也就跟着沾上了光,一个个成为了皇亲国戚。
这其中,朱元璋的一个小舅子,就显得十分的另类,别的亲戚都是争先恐后的想让朱元璋风格官当当,唯独他,哭着喊着拒绝封赏。不仅拒绝,还表示,只要给他酒喝,别的什么都不要。
但这种看似愚蠢的行为,却在最后让朱元璋的这个小舅子保全了性命,逍遥富贵一生,得以善终。
坚决不要朱元璋对他的封赏,就在于朱元璋的这个小舅子知道,当大官毕竟没有活命重要。
朱元璋的这个小舅子,名叫郭德成。
郭德成有两个哥哥,分别是郭兴和郭英,这二人在明朝初期,曾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在明朝建立后,位极人臣,成为了开国功勋。
郭德成还有个妹妹,是朱元璋的妃子郭宁妃,也就是说,郭家算得上是满门富贵。而这些富贵,源于其父亲郭山甫当年的一个赌注。
早年间,朱元璋还是红巾军一个小头目时,某次偶然间路过郭家门口,被郭山甫惊为天人,断定其日后必成大器,于是,让自己的三个儿子,跟随朱元璋打天下。
“太祖微时过其家,山甫相之,大惊曰:‘公相贵不可言。’因谓诸子兴、英曰:‘吾相汝曹皆可封侯者以此。’”---《明史》
同时,又把自己的女儿郭宁莲,嫁给了朱元璋。
据传说郭山甫善于相面,不管传闻是真是假,但事实证明,老郭这次的眼光,真的算是极为毒辣。
女婿朱元璋成为了大明朝的开国皇帝,自己的女儿也成为仅次于皇后的贵妃,自己的长子和次子,都是大明朝的开国功勋,可以说是位极人臣。
按理说,满门富贵的郭家,理应是个个荣华富贵,但唯独三子郭德成,在明朝建立后,却只当了个骁骑舍人这样的小官,比着他的两个哥哥,相差是在是太远了。
要说郭德成没有功劳吗?也不是,在战场上,他也是奋勇杀敌,立下里不少功劳,不说位列国公,封个侯爵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但他却甘心情愿的当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官,并且乐在其中。
这别说别人看不下去,就连朱元璋都看不上下去了,说到底,郭德成也算是自己亲戚,也有不少功劳,这只当一个小官,说出去怕是让别人笑话他朱元璋小气。
于是,朱元璋就把郭德成给叫来,和颜悦色的对自己这个小舅子表示,想给他加官进爵,封一个大官当一当。
结果,郭德成一听,慌忙跪倒在地,磕头如捣蒜,请求朱元璋不要封他什么爵位,更不要当什么大官。
朱元璋对他的反应十分好奇,问他什么原因,郭德成给出的理由是,自己性子愚笨,并且没事爱喝个小酒,如果当了大官,指不定哪天就会因酒误事,到时候可能就会性命不保。
同时郭德成还表示,人这一辈,开心就好,如果朱元璋真的想赏赐与他,不如赏赐点金银珠宝和美酒,这样他就千恩万谢了
“顿首谢曰:‘臣性耽曲糵,庸暗不能事事。位高禄重,必任职司,事不治,上殆杀我。人生贵适意,但多得钱、饮醇酒足矣,余非所望。’”---郭德成
郭德成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拒绝封赏,拒绝当大官,并表示自己有酒有肉,就十分的满足,没有什么别的请求。
朱元璋对郭德成的回答,表示非常满意,不仅没有怪罪他推辞封赏,还很快答应了他要酒要肉的要求。
要说这郭德成真的不愿意做大官吗?肯定不是,是个人都抵挡不了这巨大的诱惑,但他如此选择,不仅仅是他明哲保身的智慧,也是他深知“伴君如伴虎”的厉害。
首先,无功不受禄,郭德成有功吗?有,但是并不是太大,之所以朱元璋要亲自封赏他,主要还是因为郭宁妃的关系,毕竟他是朱元璋的小舅子。
但郭德成知道,这种富贵是极为危险的,犹如镜中月手中沙,随时都可能消散,尤其是面对朱元璋这种帝王。
其次,高处不胜寒,一旦答应封赏,就意味着身居高位,到时候就会有无数双眼睛盯着他,这其中还包括朱元璋。
哪怕犯一点点错,就有可能会被拉下马,结果不仅仅是失去权势,更有可能性命不保。
最后,朱元璋是皇帝,如果直接拒绝,也会让他下不来台,找一个喝酒误事的借口,这样双方都能接受,免得尴尬。
事实证明,郭德成的这个选择,无疑是极为正确的,尤其是在洪武年间的腥风血雨中,郭德成不仅躲过了一场又一场清洗,还安然到老,这和他早年间的大智慧,是有极为重要的关系的。
不仅仅在这件事上,郭德成以大智慧得以让朱元璋放心,还有一件小事,也是郭德成智慧的体现。
某日,朱元璋召郭德成入宫谈话,酒席上两人推杯换盏,谈的颇为尽兴,到结束时,朱元璋拿出两个金元宝,交给郭德成,并告诉他这是赏赐给他的,不要告诉其他人。
当时的郭德成,十分蒙圈,心想自己又不缺钱花,干嘛朱元璋还要赏赐自己金元宝,还要不能告诉其他人?
但也没好意思问,就接过来谢恩,摇摇晃晃的起身出宫回家。
待他走出大殿后,被冷风一吹,瞬间明白了朱元璋此举的意思,惊得是一身冷汗,这时,恰逢两个太监从不远处走过来,郭德成转眼一想,不如来一个将计就计。
于是,他就装做醉倒的样子,跌跌撞撞的走向那两个太监,顺势就倒了下来。
太监一看,这不是郭宁妃的哥哥吗?怎么醉成这样了?慌忙就想将“喝醉”的郭德成扶起来。
郭德成在太监扶他的时候,就顺势坐在地上,嘴里一面说着谢恩的话,一面装作整理靴子,故意的,就将刚才藏在靴子里的两个金元宝掉了出来。
太监们自然是看到了郭德成靴子里藏有金元宝了,待到他走后,马上就拾起来向朱元璋禀报此事,朱元璋微微一笑,对太监说是他赏赐给郭德成的。
后来,这件事被一些大臣知道后,大臣们对郭德成的行为十分疑惑,就在私下问他,为什么要故意把金元宝漏出来给太监看?
郭德成说道,皇宫大内是极为严密的地方,我在身上藏了两个金元宝,这样是让别人知道了,会不会认为我是偷的?何况,我妹妹在宫中侍奉皇上,我经常前去看她,怎么知道陛下不用这种方法试探我呢?
“九阍严密如此,藏金而出,非窃耶?且吾妹侍宫闱,吾出入无间,安知上不以相试?”
不得不说,郭德成的谨慎,正是他最大的倚仗和法宝,从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就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明白孰可为孰不可为,这也是他一直深受朱元璋宠爱的主要原因。但老马也有失蹄的时候,郭德成也曾经犯下过大错。
前文讲过,郭德成最大的爱好,就是喜欢喝酒,虽说他十分的谨慎,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也因为某次喝酒,差一点闯了大祸,若不是事后装疯卖傻,怕是一条性命难保。
这次还是朱元璋请他到宫中叙旧,两个人边喝边聊,郭德成是越喝越开心,不一会就满脸通红,喝的已经是醉醺醺的了。
这人一喝多,就容易失态,郭德成也是如此,也不顾自己的仪容了,大大咧咧的和朱元璋聊的起劲。
朱元璋看郭德成衣冠不整、披头散发的样子,觉得十分的可笑,就对他说:“看你头发披散,语无伦次,真是个醉鬼疯汉。”
“醉风汉,发如此,非酒过耶?”---朱元璋
这个时候,郭德成说话都已经不利索了,听到朱元璋说自己的头发散乱,就顺手摸了摸,抬头对朱元璋说道:”陛下,我也最恨这乱糟糟的头发,要是剃光了才算痛快!"
“臣犹厌之,尽剃始快。”---郭德成
这句话在旁人听着无所谓,但在朱元璋的耳朵里,就是另一番滋味了。
众所周知,朱元璋在没有当皇帝之前,曾经当过一段时间的和尚,因此,在他登基后,对“光”、“僧”等字眼极为忌讳,今天郭德成酒后说的,朱元璋认为就是在侮辱自己。
朱元璋并没有当场发火,而是寻思着怎么处理郭德成,而郭德成回到家酒醒之后,回想自己所说的话,登时一身冷汗,心想着皇上的忌讳,今天被他说了出来,无论有心还是无意,恐怕是要大祸临头。
事已至此,懊悔也没用,郭德成前思后想,终于想出来一个补救办法。
这天后,郭德成依旧还是嗜酒如命,十分的狂放不羁,同时,又去了京城附近的一座寺庙,剃了光头,每日里坚持念经,果真当了一个和尚。
本来对郭德成极为恼怒的朱元璋,在听说他当了和尚之后,哈哈大笑,还对郭德成的妹妹郭宁妃说:“想不到你那哥哥,不是讨厌光头,而是真的想当和尚,他可谓奇男子啊!”
就这样,郭德成躲过了一劫,靠着自己的智慧,保住了身家性命。
依靠着自己的谨慎,以及低调做事的智慧,郭德成躲过了洪武年间的大清洗,包括胡惟庸案的爆发,前后牵连到几万人,但却没有牵连到他,安然度过了一生,善终而老。
总而言之,郭德成拒绝朱元璋封大官的诱惑,安于当一个骁骑舍人这样的小官,是他深谙“舍得”之道,明白“当大官”这样高回报的事情,也包含着极高的风险,同时,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也是让他在朱元璋进行封赏时,顶住诱惑、直接拒绝的主要原因,只有拒绝,才能活命。
朱元璋给小舅子封大官,小舅子为什么坚决不要?
这个小舅子是郭宁妃的兄弟郭德成,他特别喜欢喝酒,而且作战勇猛,立下不少战功,官至骁骑舍人,有一天朱元璋看到别人都升官,也想给郭德成升官。结果郭德成死活都不要,于是朱元璋大怒,别人都来讨官,你是给官都不要。最后郭德成说了这么一段话:
臣性耽曲糵,庸暗不能事事。位高禄重,必任职司,事不治,上殆杀我。人生贵适意,但多得钱、饮醇酒足矣,余非所望。——《明史·列传·卷十九》
我的愿望是喝酒,其他不是我的追求,我的能力有限,你让我当官,我干不好,你肯定要杀我。
这句话看上去很朴素,但细细品品,这里有乾坤。
并不是郭德成不想做官,而是他有自知之明,同时他也看清楚了朱元璋的为人,虽然“说事不治,上殆杀我”这句在当时情景说出来有点像半开玩笑,但这半开玩笑中却也有真心话。
因为史书对郭德成的评价是:性通敏
什么是性通敏,哪些人评价为性通敏呢?我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你就清楚这三个字的份量了。
李世民的皇后长孙皇后他的父亲长孙晟的评价就是性通敏,明朝官至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的许进,刘瑾当权之时,连王阳明都差一点被弄死,许进与之周旋却无损。
所以性通敏指这个人对形势,局面,人际交往,得失感觉是很灵的,把握得也很好的。
他性通敏还反应在什么地方呢?
朱元璋见他如此真诚,自然也不不为难他,同时也高看他,因为经得起高官的诱惑了,对他十分恩宠。
常常让他进宫喝酒,郭德成也乐得逍遥。
俗话说酒后容易失言,有一次郭德成喝高了。
帝顾见德成发种种,笑曰:“醉风汉,发如此,非酒过耶?”德成仰首曰:“臣犹厌之,尽薙始快。”——《明史·列传·卷十九》
这段话的大意就是朱元璋看到郭德成的头发乱了,说是不是喝酒喝多了。结果郭德成说我也讨厌,要是剃光头最爽。
朱元璋听完就不开心了,因为朱元璋当过和尚。现在很多电视剧拍出来说某个人来找朱元璋,然后说他以前当过和尚,光头之类的,朱元璋还会打赏之类。
这些都是编的,真实情况是当了皇帝的人是很忌讳别人提他未发迹之时的事情,因为皇帝是如神一般的,高高在上的。
郭德成这句话说完,朱元璋就不开心,但没有发作。
郭德成回去酒醒之后想到这一句话,吓得全是冷汗。他的“性通敏”又发挥作用。
该怎么办呢?
实在没有办法,郭德成就真的将头发剃光,像和尚的样子的,为什么这样做。
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证明当时这句话是自己真心实意,而不是影射朱元璋。
从这里你应该知道郭德成为什么不愿意当官了吧,因为当了官死得更快,后来机智如神的刘伯温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更别提胡惟庸等人了。
郭德成论智商肯定不如刘伯温,论谋略也不如,但就是这个什么都不如郭德成最后在大明朝的风暴眼中活下来,而且活得好好的,不管怎么也牵连不到他。
因为当他剃光头之后,朱元璋对宁妃说了这么一句话:始以汝兄戏言,今实为之,真风汉也!
在朱元璋心中郭德成就是一疯汉,既然是疯汉当然没有任何威胁,也不需要防备,更不需要收拾了。
我们现在再回过头去看那一句不愿意当官的话,这是何等的大智慧啊!
这就是性通敏之人的选择。
刘伯温,胡惟庸,蓝玉等人在朱元璋眼中是能人,干吏。朱元璋觉得他有用之时自然重用,但当他觉得并不同心之时,自然也难逃收拾之祸。
朱元璋给小舅子封大官,小舅子为什么坚决不要?
明太祖朱元璋一介布衣,却凭着过人智慧和才干,一步一步推翻了蒙古人统治,建立了汉人江山。开国之后,朱元璋更是励精图治,夙夜在公,为明朝统治打下坚实基础。朱元璋登上皇位之后,便开始大肆屠杀功臣。很多和他一起打江山的名臣良将被屠杀殆尽,这也是其最为人诟病的一点。
朱元璋的小舅子其人是谁?朱元璋的这个小舅子是个聪明人,这个小舅子就是郭德成,安徽凤阳人,朱元璋的老乡,明初开国功臣。此人有以下有个重要标签:为人豁达,性格机敏,淡泊名利。一生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杀敌甚多,但是从不计较个人名利。
明朝建立后,和他同时期的将领都封公为侯,但是他仅仅做了骁骑舍人的一般官员。他是一个外戚。朱元璋还是红巾军低级官员的时候,从郭德成家乡经过,他的父亲会看面相,看出朱元璋“公相贵不可言”。于是将女儿嫁给朱元璋,也就是后来的郭宁妃,三个儿子郭兴、郭英、郭德成都跟着朱元璋随军入伍。后来郭家满门富贵,其中郭山甫封营国公,郭兴、郭英都以功封侯,女儿也成为朱元璋的妃子。
事情经过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称帝后的朱元璋要封小舅子郭德成做大官,郭德成却跪在地上哭着说:“妹夫,我也想当大官,可我不是当大官的料,到时候会耽误你的事儿,你就当个屁把我放了吧”。最后郭德成说:“如果皇上对我好,每天能让我喝上酒就行了”。朱元璋见小舅子态度坚决,于是就放弃了封他当大官的念头。
朱元璋这个气呀,看你那点出息,真是烂泥扶不上墙,便也没有为难他。不过,朱元璋认为郭德成的功劳不可不表彰,于是赐给他三万亩地和一百坛美酒。郭德成见到美酒便垂涎四溢,克制不住酒瘾,竟当着朱元璋的面开坛饮,喝得酩酊大醉。朱元璋见他是个没心没肺的酒鬼,看在郭宁妃的面子上,倒也没有计较。
综上所述,郭德成确实嗜酒如命,但对功名利禄看得很淡。他也看透了朱元璋是一个怎样的人。与其哆哆嗦嗦的伴君如伴虎,不如敬而远之,陶醉在自己的小天地。
“胡惟庸谋反案”1379年(洪武十二年),占城国来明朝进贡,胡惟庸、汪广洋等人不报告朱元璋。朱元璋大怒,不久,赐汪广洋死,汪广洋的小妾陈氏为他陪死。但是却因为汪广洋的小妾陈氏而引发出了一场贪污腐败案,朱元璋下令彻查。于是胡惟庸以及六部属官都应当被判罪。1380年(洪武十三年), 御史中丞涂节为了自保,告发胡惟庸。经过审讯,案件波及胡惟庸、陈宁、涂节等人,而三人互咬,朱元璋于是诛杀胡惟庸、陈宁和涂节。
胡惟庸死后,他造反的阴谋还没有全部暴露, 1385年,李存义被人告发,随后自首,得以免死。1386年,林贤狱案告破,胡惟庸通倭的事才显了出来。1390年,封绩被逮捕,胡惟庸的逆谋进一步显露。 同年,李善长的家奴 卢仲谦 自首告发李善长和胡惟庸往来情况,陆仲亨的家奴 封贴木 也自首告发陆仲亨与 唐胜宗 、费聚、赵庸 三侯与胡惟庸共谋不轨。 朱元璋雷霆大怒,做《昭示奸党录》,布告天下。受此案诛连被杀者达三万多人。
郭德成用“假说真做”躲过了一劫。讲真这是一种大智若愚的为臣之道,也只有看破红尘,境界升华到一定格局的人才能做到这些。
朱元璋这样的人永远看不透郭德成的内心世界,自以为多么高明,其实是被郭德成的外在表现骗了。
在胡惟庸案件中,他的哥哥郭英虽然早已去世,但仍未逃脱朱元璋的惩罚,郭英被削夺了爵位,成了庶民。还多亏大哥郭兴死的早,否则不堪设想。
“胡惟庸谋反案”涉及到3万多人,郭德成也被牵连进去了。但是,在朱元璋的心中,郭德成就是一个“酒疯子”,他根本不相信郭德成会谋反,于是把郭德成释放了。
总结:不求大富大贵,最主要的是朱元璋的臣子不好做。在那时的动乱之下郭家都得到了好结果。这是眼力和为人的双重成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