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寇准、包拯、赵德芳是否同殿称臣?有什么历史依据?
三人生平如下
寇准, (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980年)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改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历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后两度入相,一任枢密使,出为使相。乾兴元年(1022年)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 (1023年) 九月,病逝于雷州。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知谏院时,多次论劾权贵。再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佑六年(1061年),升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嘉佑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赵德芳(959年-981年),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 ,宋太宗赵光义之侄,宋真宗赵恒的堂兄,北宋宗室。历任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检校太尉等。太平兴国六年(981年)病逝,年仅22岁,追赠中书令、岐王,谥号康惠。后加赠太师,改封楚王、秦王。在戏曲演义中,赵德芳被虚构为手持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的正气凛然的"八贤王"形象,出现于《杨家将》、《贺后骂殿》、《三侠五义》等故事中。
以上为三人的生平,寇准和赵德芳的出生年龄相仿。但是寇准在太平兴国5年刚入仕途,而且还是外任。未在中央。赵德芳太平兴国6年就去世了。
包拯是晚辈。差着一个30来年。
历史上的寇准、包拯、赵德芳是否同殿称臣?有什么历史依据?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赵德芳有两个身份,一是赵匡胤皇四子二是评书里的八贤王。若无评书演义的普及,估计没几个人记得赵德芳。
赵德芳生于公元 959 年,也就是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的前一年。作为赵匡胤的第四子,在政治上没有多大建树,在《杨家将》《包青天》《三侠五义》等评书演义故事中却大放异彩,为人所津津乐道。
实际上赵德芳死于 981 年,年 22 岁,算是英年早逝,绝计不是演义中的八贤王。18 年后的公元 999 年,包拯出生,二者在时间上没有任何交集。所以,赵德芳可以活在《杨家将》里,不应该活在《包青天》中。
北宋名臣寇准和赵德芳算是同龄人,比赵德芳小两岁。不过,一个生在河南皇室,一个生在陕西的书香门第,二人虽同龄,但绝计没有空间交集。
寇准于 980 年中进士,虽然中了进士,但也进不了庙堂。按照一般的操作,必先到地方上去历练。事实也是如此,寇准先后在湖北巴东,河北成安任知县,而等他转调中央,赵德芳早已去世。
寇准出自一个书香门第,其先祖在周武王时便担任“司寇”一职,后以官职为姓。所谓“司寇”,主管刑狱缉捕之事,即秦汉时的廷尉及后来的刑部、大理寺等,后来的刑部尚书也有“大司寇”之称。
(宋太祖赵匡胤)
北宋的前几位皇帝可谓是一代不如一代,宋太祖还算得上雄才大略,宋太宗却只是有大志无大才,简单来说,就是太宗皇帝的能力远远无法支撑他的梦想。
到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时,彻底沦为一个软蛋。当契丹来犯,宋真宗着急忙慌要跑路。若非寇准力主真宗亲征,安定军心,南宋就要从宋真宗开始计算了。
言归正传,前文说过,包拯生于公元 999 年,和赵德芳,寇准显然不是一代人,有生产感冒药的厂家可以找包拯做代言。包拯于 1027 年中进士,此时寇准已经去世四年了。
更何况,和寇准一样,包拯也要到地方去历练。但包拯父母年迈,不能远离,于是辞官回家。包拯在家一待就是十年,于 1037 年时才出山,此时包拯已经 38 岁。为了父母,不惜辞官,十年不仕,果然是古之大孝子,所以包拯死后,其谥号为“孝肃”。
顺道说一句,包拯最为人所知的便是执掌开封府。
事实上,在包二十多年的官宦生涯中,其在开封主政不到两年时间,而且是权知开封府,意思是代理开封府,并非正牌的开封知府。
包拯一生做过知县知府,御史中丞,转运使,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其政治经历涉及行政、监察、财政和军事领域。如果我们只记得“开封有个包青天”,那就实在是太小看包拯了。主政开封府,不是包拯事业的顶点,也非其事业的终点。
总结来说,赵德芳和寇准是同龄人,但同人不同命,二人没有交集。作为后辈的包拯,出生之时赵德芳已去世,等包拯正式步入仕途,寇准也早已去世,三人相互之间没有同殿称臣之可能。
生活在赵匡胤和赵光义时期的赵德芳,能与他同殿称臣的大牛人有赵普,潘美,杨令公杨业,曹彬,石守信等人。寇准活跃于宋太宗及宋真宗时期,宋真宗软蛋一个,这个时期好人不多,坏人一大把,也真是难为一代名臣寇准了。
包拯生于宋真宗赵恒时期,但其政治经历全在宋仁宗时期。这一时期群星璀璨,除了包拯,有名将狄青,所谓“文曲星包拯,武曲星狄青”,宋仁宗就是赤脚大仙。此外范仲淹、欧阳修等人也处在这个时期,大文豪欧阳修还曾直言包拯没文化。
历史上的寇准、包拯、赵德芳是否同殿称臣?有什么历史依据?
如今的古装剧中,经常在关于宋朝的剧目中,看到寇准、包拯、赵德芳等北宋名臣和王公同台演出,八贤王赵德芳“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帮助包拯办案,与寇准一起主持正义,拯救杨家将于危难之间,成为了那个时代正义的象征。然而在历史上,无论赵德芳与寇准,还是与包拯,都是没有过丝毫交集的,他们合力锄奸的故事,不过是老百姓的一厢情愿罢了。
简单的说,赵德芳、寇准、包拯三人几乎是生活在三个不同时代的人,赵德芳是太祖、太宗时代的皇子、皇侄,寇准是太宗、真宗时代的名臣,包拯则是仁宗时期的名臣。
就年代上来说,赵德芳生于959年,即赵匡胤称帝的前一年,逝于981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寇准生于961年,即赵匡胤建立宋朝第二年,逝于1023年,宋仁宗天圣元年;包拯则生于999年,即宋真宗咸平二年,逝于1062年,宋仁宗嘉祐七年。
从三人的生死之期可看出,赵德芳去世时,寇准才20岁,从履历上看,他考上进士刚刚一年,所以,二人绝无同殿称臣的可能。而寇准去世之时,包拯24岁,4年后才中进士,步入仕途,寇准与包拯更没有政治上交集的可能。因此,赵德芳、寇准、包拯三人,是不可能同殿称臣的。
不过,尽管他们三人在政治上没有来往,未共同处理过政治大事,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都对北宋的政治产生过较大影响,曾经参与过许多政治大事,甚至左右过朝局国运。
赵德芳是赵匡胤最小的儿子,虽然赵匡胤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但按照赵匡胤母后杜太后去世前所立“金匮之盟”的安排,他也是将来继承皇位的人选之一,但由于宋太宗赵光义不想传侄,想要传位于自己的儿子,所以,通过一系列的手段,致使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德昭不得其死,德芳相继夭绝”,赵德昭、赵德芳兄弟几乎是被谋害而逝,其结局十分悲惨,赵德芳最终并没能成为小说中的“八贤王”。
在历史上,寇准曾在宋真宗时期出任宰相,当辽国入侵北宋时,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在澶州与辽军进行了殊死战斗,最后打个平手,挫败了辽国继续南侵的图谋,保住了北宋江山,寇准因此成为了力挽狂澜、改变历史的名相。
作为宋仁宗时期的名臣,包拯为人刚正,铁面无私,他曾任开封知府。当时,打官司有一个规矩,老百姓不得直接到衙门递交状子,要由衙役转呈。老百姓为了让知府早些受理自己的案子,不得不上下打点往往赢了官司,输了钱财,得不偿失。
包拯任开封知府后,一改陋习,使百姓能够直接在自己面前递交状子,且一文不取,既减少了老百姓的开支,又准确把握了案情,更缩短了审理周期。开封百姓非常感激,纷纷感叹:“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意思是打官司无钱疏通也不要紧,有包大人呢!而且,包拯立朝刚毅,皇亲国戚都怕他,因此闻名后世。
历史上的寇准、包拯、赵德芳是否同殿称臣?有什么历史依据?
历史上,赵德芳、寇准、包拯并没有同殿称臣。
赵德芳:赵匡胤第四子,生于959年,去世去981年3月,年仅23岁。
寇准:生于961年,980年中进士,授大理评事及知巴东、成安二县。去世去1023年10月。
包拯:生于999年,1027年中进士,去世于1062年7月。
三人之间没有交集。
赵德芳赵德芳出生于959年,是赵匡胤的第四子,这一年,后周世宗柴荣去世,第二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做了皇帝,而一岁的赵德芳成了皇子。
976年,赵德芳十八岁,赵匡胤正式授其官职,结果到了冬天,赵匡胤在和赵光义喝酒后去世,宋皇后让心腹太监去召赵德芳进宫,欲扶其上位,结果太监却请来了赵光义。
赵光义继位后,并没有为难赵德芳,依旧授其官职至检校太尉,到了981年,年仅23岁的赵德芳因病去世。
寇准寇准生于961年,陕西人,980年考中进士,开始了做官生涯,寇准为人刚正不阿、敢于直谏,深得赵光义的喜欢,官至参知政事。宋真宗继位后,拜寇准为宰相,寇准是少有的主战派,1004年,辽朝大举南侵,大部分官员包括宋真宗想要南迁,寇准力排众议,带领宋军攻打辽军,节节胜利,宋真宗却主张议和,最终宋辽签订“檀渊之盟”。
之后君臣见疑,遭人离间,寇准被贬为陕州知州,后来虽然重新启用,但刘皇后和寇准不睦,再次遭到打压,最后将其贬为雷州司户参军。
1023年,寇准在雷州司户参军任上去世。
包拯包拯生于999年,合肥人,1027年,包拯考中进士,被授大理评事,但父母不肯放他外出,包拯遂在家照顾父母,直到双亲离世,守孝期满,1037年,包拯才正式进入仕途。
包拯为官清廉,铁面无私,不惧权贵,敢于直言,先后差枢密副使、三司史。
在权知开封府任上,包拯敢于替百姓申冤,皇亲国戚都要怕他几分,固百姓称他为“包青天”、“包公”。
1062年,包拯去世,追赠礼部尚书。
历史上的寇准、包拯、赵德芳是否同殿称臣?有什么历史依据?
冠准:(961——1023年),19岁(980年)举进士,先在地方为官后入朝宰相。赵德芳于981年去世。
包拯:(999——1062年)28岁(1027年)寇准去世四年后中进士。
赵德芳:(959——981),23岁去世。
赵德芳、寇准、包拯,在历史记载中,不可能同朝为官。这是戏曲,故事杜撰的同朝为官的情节,都是故事情节需要的剧中人物,其故事情节也不是真实的历史事实。
历史上的寇准、包拯、赵德芳是否同殿称臣?有什么历史依据?
在古代的很多小说杂剧中,寇凖、包拯、赵德芳是同朝为官的。三人都是很正面的形象,也就是说,他们都是忠臣。其中寇凖被叫做“寇老西儿”,包拯被叫做“包青天”,赵德芳被叫作“八贤王”。他们常常联合起来,与奸臣斗争,维护皇帝尊严,维护天下普通老百姓。那么,这三个人是不是同朝为官呢?
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中,这三个人尽管有交集,但是几乎没有同朝为官的时候。赵德芳的年纪最大,他生于959年,死于981年。寇凖次之,生于961年,死于1023年。包拯最小,生于999年,死于1062年。从这个生卒年月来看,赵德芳虽然不可能和包拯同世,但是赵德芳和寇凖同世20年,寇凖和包拯同世24年。也就是说,似乎赵德芳和寇凖可能同朝为官,寇凖和包拯可能同朝为官。
不过且慢,咱们看看寇凖和包拯进士及第的时间。寇凖进士及第的时间是980年,赵德芳去世的时间是981年,也就是说,两人可能同朝为官1年。不过也不对,寇凖虽然于980年进士及第,被授予大理评事,但是这并不表示他是一个京官,这个职务只是他的寄禄官,也就是用来算俸禄的。他真实的职务,是被派到巴东去任知县。总之,赵德芳和寇凖根本就没有同朝的机会。
再看寇凖和包拯。两人同世24年,但是包拯进士及第的时间是1027年,那个时候,寇凖已经去世4年了,再加上寇凖在去世前,早就被贬谪到雷州这样的蛮荒之地当地方官了,所以他和包拯别说同朝为官,就是见面的机会也是很少的。
总之,这三个人互相之间几乎没有什么交集。不过历史上的那些小说杂剧,却常常把这三个人扯到一起。
实际上,这三个人的真实形象,和小说杂剧中赋予他们的形象,也是不太一样的。赵德芳死的时候才22岁,他根本就没有在朝廷中发挥过什么作用。实际上,他也不可能发挥作用。因为赵匡胤去世的时候,由于赵匡胤的妻子宋皇后提议让赵德芳到灵前来继位,而出去喊赵德芳的太监王继恩,没有让赵德芳到灵前来,而是让赵光义到灵前来,因此赵光义当了皇帝后,对赵德方非常忌惮。在赵德芳生命的最后6年,别说在朝廷中“上打昏君,下打奸臣”,乃至于他活着,都是极为小心谨慎的,因为害怕受到赵光义的打击。而且最后他还是莫名其妙死掉的,所以他不可能在政治生活中发挥什么作用。
寇凖倒是在太宗朝和真宗朝都十分活跃,而且都担任过副宰相、宰相这样的官职。不过,与他对立的奸臣并不是所谓的潘仁美、庞太师。
庞太师在历史上是没有的。宋太宗的李皇后、宋真宗的刘皇后,确实曾经一度掌权,并且与寇凖发生了矛盾,但是李皇后的父亲在966年就死了,也没在朝廷中发挥过作用,而刘皇后是一个孤儿,自然也不可能有父亲在朝廷中发挥作用。总之所谓的庞太师是连影子都没有的。
至于潘仁美,也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历史上确实有一位将军叫潘美,不过潘美是一个比较正面的形象,在986年的时候,由于在和辽国的战争中指挥失当,造成杨业的死亡。但本质上他并非存心要“借刀杀人”。而且此后他就受到了宋太宗的处罚,被贬官到地方上,最后也就死在地方上,没有回过朝廷了。总之,潘美和寇凖也几乎没有多大的交集。
寇凖在朝廷中面对的奸臣,主要是卢多逊、王钦若和丁谓这些人。不过,这三个人却很少进入小说杂剧之中。
包拯确实比较正直,曾经一度当到了枢密副使(也就是副宰相),而且他也曾经有一年担任开封府尹的经历。不过他几乎没有判过案子。再说了,开封府尹也不负责判案,那不是他的主要职责。包拯作为一个正面形象,更多的是给皇帝上书进谏,以及弹劾奸臣,当时他被称为“包弹”。为老百姓申冤这样的事情,他做得并不多。所以,真实的包拯和小说杂剧中的形象,差距还是很大的。
那么,这三个人都没有同朝为官,为什么小说杂剧会把他们扯到一起呢?
除了因为文艺作品虚构的成分以外,应该说,与宋朝的文人士大夫提倡树“君子之党”有很大的关系。搞朋党历来是皇帝最忌惮的,但是朋党之争,历朝历代都是避免不了的。由于宋朝的皇帝比较宽容,因此宋朝前期的文人士大夫们,一直提倡树君子之党。也就是说,如果大家都是正直的人,那么就可以团结在一起,与那些奸邪的人作斗争。包括田锡、王禹偁、欧阳修、范仲淹等人,都发表过类似的观点。可以说,也正是有这样的思维方式,使得在历史虚构上,这三个几乎不同框的人,被框在了一起。
(参考资料:《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