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羞辱纪晓岚,纪昀一句话,短短16字,为何让老太监羞愧自尽?

纪晓岚(1724~1805),乾隆时期的进士、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河北献县人。

其实不用我多介绍,亲们对纪晓岚比我懂得都多,电视剧《铁齿钢牙纪晓岚》太深入人心了,剧中纪大烟袋与和珅斗智斗嘴的桥段令人捧腹。讲真老纪就是乾隆时期的“段子手”。

当然戏说不能当历史看待。真实历史上老纪与和珅交集并不多。

老纪、和绅二人年纪相差26岁,纪晓岚中进士进入乾隆的“圈子”时,除了“玩文字”别无所长,于是被乾隆外放地方为官,出任地方上的“教育部长”。

老纪外放为官后,和珅这才崭露头角,随后火箭式上升,后来居上,和珅的仕途令老纪望尘莫及。

真实历史上的纪晓岚并不受乾隆的宠信,相反有点嫌弃他。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纪晓岚不修私德和官德。比如,纪晓岚是个纵欲狂。

纪文达公年已八十,犹好色不衰,以肉为饭,无粒米入口。日御数女,五鼓如朝一次,归寓一次,午间一次,薄暮一次,临卧一次,不可缺者。此外乘兴而幸者,亦往往而有。——引自《虫鸣漫录》如此看来老纪就是典型的“一日七次郎”。私生活暂且不说,做官时他也不检点,曾被乾隆处理过。

这是乾隆三十三年的事了。老纪的亲家卢见曾从前曾任两淮盐运使,到70岁时退休了。

但是卢见曾没有平稳落地,有官员揭发他在任期间贪污,造成了江淮盐业财政亏空,朝廷要派“检查组”去查账。

当时纪晓岚是乾隆的“秘书”,他得知了这件事,想通知亲家,意思是让他赶紧把贪污的钱补上。

纪晓岚不敢明目张胆的写信通知亲家,通风报信是犯法,是要受大清律法制裁的。当时又没有手机、电报等先进通信工具,怎么办呢?

老纪不愧为一甲进士出身,他灵机一动,用空白信封装了一点盐和茶叶,然后派人送给了亲家。

卢见曾受到信后感到莫名其妙,自己在房间研究了半晌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亲家通知我,意思是:“盐引亏空,立案侦查(茶)。卢见曾连夜把贪污的钱退了回去。

尽管老纪和卢见曾做得天衣无缝,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没过多久事泄,老纪被罢官发配新疆劳动改造三年。亲家卢见曾也得到了应有惩罚。

事后乾隆感慨道:“老纪把点子用歪了,否则这是个治国之才,可惜了!”

乾隆说的没错,纪晓岚才华没得说,可谓“学富五车,满腹锦绣文章”。但没有用到治国之策上,他没有和珅的能力为国开源财路。他只会嘴尖舌利讽刺人。

比如他曾经用16个字讽刺老太监,结果老太监不堪其辱上吊自尽了。活活逼死了一条人命。

其实太监才是社会底层人,想想看,有钱的人家谁送儿子去宫中伺候人呢?况且还要把“鸡鸡”切掉。

纪晓岚没有同情心也就罢了,不应该拿着人的缺陷开涮!这件事情是这样的:

纪晓岚经常去宫中和乾隆吟诗作赋,久而久之就和太监们混熟了,双方都开些玩笑。

有一次,一个小太监拦住刚要进门的老纪,出了一个对子:“三元解、会、状”。对老纪开玩笑说:“答对下联就放你进去”。

原来小太监想长点知识,求老纪对下联。

(古代的连中“三元”指的是:解元、会元、状元,三者都得了第一),所以小太监说出了上联:三元解、会、状。

老纪嘿嘿坏笑一声,随口对出下联:“四季夏、秋、冬”。说罢纪晓岚就要进去。

小太监听了下联觉得有毛病,于是拦着老纪说:“不对啊,四季咋没春呢?老纪坏笑着说道:“没鸡鸡哪来的春啊?小太监被羞的无地自容。

小太监吃了哑巴亏,回去给师傅老太监讲了这件事。老太监说,看我的,我把春、夏、秋、冬四季都说全,看他如何对?

老太监想为徒弟出口气,于是拦住了纪晓岚,非要让他对下联。

老太监马上说出了上联: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读否?”

当时纪晓岚是翰林学士,老太监把“春、夏、秋、冬”都说全了。本意想难一难老纪。

谁知纪晓岚又一次嘿嘿一笑,张口对出:“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吗?”

纪晓岚用东、西、南、北对仗上联的春、夏、秋、冬,同时用“东西”代表老太监裤裆里没有的“鸡鸡”,确有一语双关之妙,但意思太邪恶了。

老纪可是得意了,老太监为徒弟没挣得面子,反而被一顿奚落,回去想不开就自缢而亡了。

结语:纪晓岚不把文采用在安邦治国之上,不为振兴大清建言建策,反而用来讽刺挖苦身体有残疾的底层人,我觉得这不是光彩的事。

文/秉烛读春秋

太监羞辱纪晓岚,纪昀一句话,短短16字,为何让老太监羞愧自尽?

影视剧里的纪晓岚是相貌堂堂、聪明绝顶、伶牙俐齿、嬉笑怒骂皆文章的大才子,关于他留下了很多传说。而历史上,真实的纪晓岚,虽是官二代,却不是高富帅。横肉脸、啤酒肚、近视眼、结巴嘴、好吃肉、嗜酒色。福垊就结合历史与传说,脑洞大开地为您讲述毒舌要命哥,是如何让老太监生无可恋地挂掉的?

老太监跟纪晓岚的不愉快有两件事。

第一件、纪晓岚刺激和珅、御史

1779年,郭御史邀请理藩院尚书和珅以及礼部侍郎纪晓岚吃饭。三人吃着火锅唠着嗑,喝着美酒搂着妞。席间尚书、御史一伙,可总是自取其辱。酒过三巡后,和珅开始亮大招“欺负”纪晓岚了,你喝高了还能赢我吗?门前恰有一狗,和珅问:是狼【侍郎】是狗?纪晓岚回:上竖【尚书】是狗,下垂是狼【呷吹侍郎】。说完吃一口肉,喝一杯酒。郭御史说:纪大人,您在仔细看看是狼【侍郎】是狗?纪晓岚说:上竖这条狗,它遇人【愚人】咬人,遇屎【御史】吃屎。自古狗改不了吃屎!御史一想到自己姓郭,再想到唐朝的御史郭霸【吃屎】,怒道:礼部侍郎真无礼!然后,拂袖而去。

第二件、纪晓岚逗弄小太监

纪晓岚看不惯小太监们收进门费,但他有急事觐见皇帝。老太监有交代,要小太监们狠狠敲诈这个并非高富帅。纪晓岚说给他们讲故事,希望他们让他进去。小太监们知道他有才华,讲的有趣,就同意了。纪晓岚就给他们讲了一个有趣的太监故事,在最精彩的时候,戛然而止。小太监问:怎么不讲了?纪晓岚说:太监下面没了。小太监:为什么?纪晓岚说:你们好好猜猜,实在猜不着就问你们老大,后来小太监因此挨了打,受了骂。

老太监是这样被纪晓岚玩死的。

老太监听闻纪晓岚侮辱和珅、御史才让小太监们敲诈纪晓岚,没想到纪晓岚让小太监问:纪晓岚讲的太监下面为什么没了?老太监气又骂又打小太监,老太监还不解气竟病了一场。病好后,老太监搜肠刮肚,多人参谋,以与纪晓岚切磋学问为名,文报私仇。

纪晓岚手执雅扇,身穿棉袄,挂着烟袋,别着烟斗,哼着曲儿,愉快地赴约。聚贤亭中,老太监首先发难:抽烟茶,着冬衣,挥夏扇,两页春秋可览乎?老太监很毒舌,不仅说纪晓岚丑【抽】,还说纪晓岚发配轮伤心事【烟茶=盐茶=严查,纪晓岚因泄密被流放新疆】。还说纪晓岚傻,冬天扇扇子,读过书吗?扇子明明是雅嘛!

纪晓岚当时差一点都懵圈了,春夏秋冬地揭自己的伤疤骂自己傻!他略镇静,以东南西北对出了下联:申祖贵,生江南,漂河北,一根东西还有耶?纪晓岚更毒舌,老太监叫姚祖贵。老太监最在乎的就是他的宝贝,纪晓岚却说他是申明祖贵,直接侮辱他,而且申代表和珅,说他与和珅勾结。他远离家乡,还被侮辱,这些都激起了老太监的思乡、愧祖、不是男人的痛苦思绪,而且说他跟和珅结党营私,皇帝最忌讳结党营私。老太监完全崩溃,两日后,三尺白绫,悬挂在梁。

这些全是福垊脑洞大开的杜撰,不要当真哦,如果您感觉有点意思,就关注、评论、点赞鼓励吧。

太监羞辱纪晓岚,纪昀一句话,短短16字,为何让老太监羞愧自尽?

提起纪晓岚,大家都惊叹于他的铁齿铜牙。殊不知,纪晓岚在文学上也是一位泰斗,学宗汉儒,博览群书,成就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就是这样一位文学泰斗,平时说话却尖酸刻薄,常常使别人羞愧难当。因此人们对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又是敬佩又是无奈。

当然这里说的是电视剧,实际上的纪晓岚“贼眉鼠耳”,不符合当时的审美。而和和珅斗更不可能了,因为不是一个档次。

言归正传,下面内容大都是野史。紫禁城看着恢弘大气,实则宫内生活枯燥无聊,对于这一点宫内的下人感受颇深。

纪晓岚不仅能接触到外界的新鲜事物,而且言语诙谐。因此听纪晓岚讲笑话也就成了宫人枯燥生活的调味剂。

纪晓岚嘲笑太监

一日,纪晓岚有急事要面见皇上,遇上了一群不知情的小太监。他们哪里肯轻易放过纪晓岚,缠着纪晓岚讲个笑话才肯罢休。

纪晓岚实在走不脱,灵机一动,就地取材,便说道:“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群太监......。”说至此,纪晓岚停住了口,继续匆忙赶路。小太监急知下文,便拦着他问道:“太监……,下面呢?下面呢?”纪晓岚奸诈地笑道:“太监下面没了。”

虽说纪晓岚并不是有意为之,但这个玩笑开的似乎有点过了。但纪大学士又怎会放在心上?小太监明白后又羞又愤,就把此事告诉了太监总管。

太监总管知道后,心里就有点怨恨纪晓岚,觉得自己被羞辱了,想着如何能让纪晓岚在对联上出丑。

纪晓岚逼死老太监

当时正值隆冬时节,有一天正好赶上纪晓岚翰林院值班。虽然外面雪下的正紧。但纪大学士依然折扇轻摇,一副诸葛孔明转世的样子。

太监总管看见了,怎能错过这个奚落他的好机会。于是走到他身边,朗声道:“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读否?”不得不说,这位总管的文学功底也不低,短时间内想出的这个上联在讽刺纪晓岚的穿衣品味之余,连带着纪晓岚的学识也质疑。

素来有“毒舌”之称的纪晓岚也不甘示弱,再次用行动证明了他的毒舌和才华。只见他也不慌不忙的答道:“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吗?”

不得不承认这个下联对的十分工整。上联“春夏秋冬”均在,下联“东西南北”齐全。同时还顺带着嘲笑了老总管的生理缺陷。据说太监总管因为这短短十六字羞愧自杀。

但笔者认为,老太监不可能仅仅因为一个小小的对联,就羞愤到自杀。一位在深宫中呆了这么久的太监,怎么可能连这点承受能力都没有?野史还是野史啊。

你所不知道的纪晓岚

不过笔者最近了解到纪晓岚其实是个口吃。 电视剧害人不浅,它与历史相差甚远。

纪晓岚的好友、嘉庆皇帝的老师朱珪在《知足斋诗集·续集》中记载,纪晓岚“口吃善著书”。先后两次直言不讳地写到这事。现录一首如下:

“宗伯河间姹,口吃善著书。沉浸《四库》间,《提要》万卷余。抑扬百代上,浩博衡锱铢……食肉不食粟,清浊同一盂。非真佛不度,凭君意踟蹰。”

而且历史上纪晓岚并不得乾隆重用。乾隆肯定他的才能,但是却没有给他足够的信任。

其中原因也令人啼笑皆非,竟然是因为纪晓岚相貌丑陋。和珅得乾隆重用,也和他本身相貌堂堂有关。看来乾隆帝也是个外貌协会成员呐。

纪晓岚在文学方面的价值绝对是值得肯定的,在相貌和性格方面确实有一定缺陷,不过无伤大雅。

太监羞辱纪晓岚,纪昀一句话,短短16字,为何让老太监羞愧自尽?

这是一段野史,也是一段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

纪晓岚,这个著名的“大烟袋”,民间普遍认为他是“智慧”的化身。在满人统治的朝廷,汉族人士当大官不容易。纪晓岚则是数量有限的汉族大官员中,干得比较好的杰出代表。

纪晓岚最大的成就是编纂《四库全书》,当的最大的官则是礼部尚书。

作为“智慧的化身”,纪晓岚有一段气死太监的故事,我们一起来慢慢欣赏。

纪晓岚和小太监的故事

纪晓岚颇具才名,读的书多,所以脑袋中的故事也是相当多,再加上纪晓岚富有韵味地讲出来(历史中真实的纪晓岚有点口吃,把故事讲生动不容易,讲出来应该不难),那吸引人是可不是闹着玩的,特别是宫里的小太监们,对纪晓岚那是相当崇拜,妥妥的铁粉一群。

有一天,纪晓岚到了宫里,见完皇上后,出来碰到了几个小太监,这个难得的机会,小太监们怎么会放弃呢?于是,纪晓岚被几个小太监围成一圈,让讲几个故事。

但,那天纪晓岚确实有事,需要早回,于是希望小太监们不要“为难”。这哪行啊,好不容易才见到了,小太监们不愿放行。最后,有个小太监提出:“讲一个故事就行,只要一个。”

(小太监)

无奈地纪晓岚看走不了了,于是开始讲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英明的皇帝,有出众的文治武功,有他人无法企及的雄才大略,对于皇宫的管理上,任用了几个聪明伶俐的太监,让宫廷地运转有条不紊。有一天,皇帝叫来了几个管事太监……”说到这里,纪晓岚停了。

纪晓岚停了不要紧,小太监们急了,纷纷问道“下面呢?”、“下面呢?”……

纪晓岚坏坏地答道:“下面,没有了!”然后笑着走了。这玩笑开大了,小太监们非常生气。你说这纪晓岚也是的,明明人家身体有缺陷,还要嘲笑一番,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了别人的痛苦上。

纪晓岚和老太监的较量

众小太监受了纪晓岚的嘲讽,个个被气得哭鼻子,有小太监提议不能就这样算了,必须报了这“嘲讽之仇”。那么这仇怎么报呢?

小太监们办法不太多,于是去找到了他们的总管,一个智慧,而且比较受乾隆皇帝重视的老太监。

老太监听完了事情原委,气得拍这桌子大骂道:纪大烟袋这匹夫,欺人太甚!

看出来了,这老太监要给小太监们出气。

怎样才能让纪晓岚出丑呢?老太监认为,最好是让他在擅长的方面出丑,这样他就会名誉扫地,朝野众人会笑他“名不副实”。

老太监想了好几日,想着用对联难倒纪晓岚,上联也想好了。

(影视剧中老太监)

这一天,老太监和纪晓岚终于开始了较量,作为总管的老太监抛出了上联:

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读否?

这对子有难度,难的是有“春夏秋冬”,难的是说“纪晓岚是小翰林”,难的是“小看纪晓岚的学问,又小看纪晓岚的穿着品味”。老太监出完上联,太监们欢呼跳跃,在他们看来这次纪晓岚要出丑了。

纪晓岚沉思片刻,渡着步子对道:

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吗?

听到纪晓岚的对子后,老太监头晕目眩,不能自己,因为对得太好了,“东西南北”对“春夏秋冬”,“老总管”对“小翰林”,老太监想嘲笑纪晓岚学问不够,《春秋》可能都没读;纪晓岚反过来讽刺老太监“没有东西”。

纪晓岚拱拱手走了,只留下围观的“吃瓜太监和众人”。

老太监对天长叹:“出尽了洋相,尝够了苦头,实在没有脸面继续活着?”不久,老太监自杀身亡。

这是段野史,这是段流传在民间的故事,仅此而已。实际上,能对对联的太监实在少见,对联对不过翰林,也实在不丢人,没有自杀的任何必要。

太监羞辱纪晓岚,纪昀一句话,短短16字,为何让老太监羞愧自尽?

谢邀!

纪晓岚老家是河北沧州的,他一生博览群书,天生的好脑子,被称为“神童”,一目十行且过目不忘,超级学霸级人物,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一生给雍正和乾隆打工。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纪晓岚可是风流倜傥,英俊潇洒。但是历史很忠实地描述了他相貌及特点,他个子不高、丑陋近视、尖嘴猴腮、毒舌、头油牙黄、大结巴,还手不离烟袋。他嗜肉如命,顿顿不能离开肉。《啸亭杂录》等记载说,他一天十斤肉,配以茶水,不吃米和面食,以肉当饭,是个奇人。这也许是古代肉绿色环保吧,要不非得高血压、血脂稠不可,他还竟然活了82岁。纪晓岚还是个大色皮,爱泡妞,他至少有1个老婆7个小妾,65岁还娶个15岁的小妾。纪晓岚至少8个配偶,这是考古学家掘墓得出的结论。

就这样一个结巴,之所以被称为铁齿铜牙,主要因为他嘴巴毒:

宫里一个老太监早就看纪晓岚很有意思,特别是他那个龌蹉样,让人忍俊不禁。于是就找了个机会想当众逗逗他。有一天,他看到纪晓岚身穿冬天的长袍,手拿折扇,鼻涕流淌,就计从心来,他不愧是跟乾隆混日子的人,竟脱口而出了一副对联,:

“小翰林穿冬衣执夏扇,一部《春秋》曾读否?”

这太监再受熏陶,在纪晓岚面前也有点班门弄斧,他这对联就是想让大家笑话纪晓岚,大冬天扇扇子——自做潇洒,穿冬衣摇夏扇——不知冷热,是个傻子。其实在当时文人拿扇子也只是个行头,目的显示潇洒风雅,在有一种文人风。“一部《春秋》曾读否?”这明明在嘲笑纪晓岚是否读过四书五经里的《春秋》。

纪晓岚侧耳听出这老太监的口音不是本地的,稍加分辨推断出,这老头肯定是个南方人,于是他用挑衅的目光看着这太监,嬉笑道:

“老太监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吗?”

纪晓岚用“东南西北”对“春夏秋冬”,这老太监一听,戳到了自己的痛处,顿时满脸通红,捶胸顿足愤愤而去。周围的人顿时掀起嬉笑的浪潮,老太监羞愤难当,一生的忌讳被人嘲笑,他干脆扯了条白绫自尽了。

太监受辱自尽只是个传说,纪晓岚嘴贱却是确定无疑的。他身边的人除了皇帝几乎都受他奚落,从他的发小到同窗再到同事等等。他小时候还差点奚落知府。有一次他和小伙伴玩球,球跑,滚到知府脚下。小伙伴一哄而散,他径直走向知府讨要。知府出联说,对出就给,知府出联说:“童子六七人,独汝狡。”

纪晓岚对:“太守二千石,唯公……”省略一个字,可褒可贬。可以是“贪”,也可以是“廉”还可以填别的损字。那知府只好把球还给了纪晓岚,不再招惹他。

纪晓岚的一生,在才华和学术上比较突出,他被公认为,文学泰斗,一代文学宗师大文豪。

一次,俄国使臣在朝廷上傲慢的提出一上联:我俄人,骑奇马,张长弓,单戈成战;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要求清廷在七日内回复。明显俄国佬不把大清放在眼里。

纪晓岚稍加思索,霸地气说,何须七日!他当即回复到:尔你人,袭龙衣.伪为人,合手即拿;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在边! 朝堂一片叫好,那俄国人无言以对,低下头逃也似的离开了。

纪晓岚在官品留下污点,是他的好文采救了他,最后寿终正寝。有一次,一个刚上任的两淮盐运官吏,因索贿无果,他羡慕嫉妒恨地告了上任贪污受贿挪用公款。乾隆大怒把被告投入监狱,并坚决认定历任都有腐败行为,结果也把纪晓岚早已退休的亲家爹(两淮盐运史卢见曾)投入大牢待审。纪晓岚用把一些茶叶和盐密封起来差人送到亲家的家里。这个密信让他们最终领悟出,出大事了!“盐案查(茶)封”。他们立刻把东西转移,等到乾隆下手时,为时已晚。但最终还是查出报信之人纪晓岚,罚他贬戍乌鲁木齐约两年半的时间。乾隆念及他文采出众,于1770年把他呼召回宫。

太监羞辱纪晓岚,纪昀一句话,短短16字,为何让老太监羞愧自尽?

纪晓岚是清朝的一个大才子,他编纂了《四库全书》。

这样的一个才子,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当然有很多了。而且很多关于他的趣事,都被他给记录在了,他著写的《阅微草堂笔记》当中了。

我们列几个趣事来说一下。

先说题目上说的这件事,那时候纪晓岚刚中进士,被提拔到皇宫做官不久。

有一个太监早就听说过纪晓岚的大名了。但是,一直没有见到过纪晓岚本人。

正好那一天,那个仰慕纪晓岚的老太监,见到了纪晓岚。

不过这个老太监,也是很有学问的一个人,他就想考考纪晓岚,所以,他就出了一个如下的对子:

小翰林,穿冬衣,戴夏帽,一部春秋曾读否。

那时候正好是冬天,纪晓岚是个文人,没事就拿着一把扇子到处乱逛。所以,老太监就灵机一动,把纪晓岚当时的状态,给描写了下来。

纪晓岚那可是学富五车的人,他怎么可能被一个太监给难住呢?

所以,纪晓岚张口就来。

老太监,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么?

不得不说纪晓岚的对子,对的很工整,太监的上联,出了一个春夏秋冬。

纪晓岚给对出来了是一个东西南北。但是,纪晓岚对的真的是够损人的。

要不说纪晓岚的人缘不好呀,当年他被乾隆给贬到新疆的时候,据说没有一个人给他求情的, 所以,纪晓岚就是坏在了一张嘴上。

再说一个关于纪晓岚小时候的事情,话说纪晓岚小的时候,他就很机灵。

也就是在他六、七岁的时候,他和伙伴一起踢球。

他们踢着踢着,就把球给踢到了,正好路过他们踢球,现场的县官的脚下。

其他的小朋友一看,他们踢到了县官,然后纷纷的吓跑了。

唯有纪晓岚没有跑,他走到了县官面前,去讨要这个球了。

县官也听说过纪晓岚的大名,所以,他就想考考纪晓岚,若是纪晓岚答出来,他就会给纪晓岚球,答不出来,那就只能没收了。

县官出的对子是:儿童六七人,唯汝狡。

没想到纪晓岚张口就来:太守两千石,唯您...。

然后纪晓岚不说了,县官纳闷了,说你最后一个字还没说出来,到底是什么呀?

纪晓岚说,您若是给我球我就说,唯您贤。您若是要不给我球,我就说唯您贪。

县官一看,如此机灵的纪晓岚,他当然把球还给纪晓岚了。

你看小小的纪晓岚,是不是就能把对联,对的很工整了。

当然了关于纪晓岚的这种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