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放400死囚回家探亲,约定来年秋后问斩,结果如何?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的得道明君,他的皇位虽说来得有点惨烈,但他登基即位后奋发图强、革新除弊,施行仁政,他自己更是兢兢业业勤奋工作,使得唐朝在他的治理下越发的强大,当时更是出现万邦来贺的盛况,他上马打下了天下,下马创造了盛世,为唐朝中期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世民贤良能干,凡事亲力亲为,虚心纳谏,善待百姓,非常关心百姓的疾苦,就连后宫的宫女生活也都关心,在他登基的第二年,他和长孙皇后在后宫共享花前月下的浪漫生活,看到有的宫女年龄偏大,就问她们想不想出宫回家,得到的答复是肯定的,于是李世民就大手一挥,同意她们回家嫁人生子,还送给她们银两,当时一共有三千宫女荣幸的出宫了,这样做不仅减少了宫里的开销,而且还让当时许多的光棍有了娶宫女的艳福,那些宫女也对李世民感恩戴德,四处传播李世民的美名,李世民大量裁员,人们失业了,不但不恨他,还要感激他,李世民真是赚翻了。
白居易有两句名诗“怨女三千出后宫,四百囚徒来归狱”,将李世民善待老百姓的行为描写的淋漓尽致。李世民不仅让三千宫女重回民间,还让400死囚回家与家人团聚,够匪夷所思的吧,对,李世民就是这样敢作敢为。公元632年的十二月,李世民听说一些死囚犯搞暴动,他们想回家看一眼家人,于是李世民便来到关押死囚犯的监狱调研,他看到这些死囚犯们目光呆滞,对于狱卒的指令唯命是从,仿佛行尸走肉,看着他们绝望的神情,李世民不免动了恻隐之心,想成全他们,让他们回家与家人团年。
可监狱长却连连摇头,不主张放入,他说这些死囚犯们平时作恶多端,杀人放火,无所不为,一旦放了他们必将危害乡邻,而且把他们放了,他们要是不回来,到时候再抓他们也是个麻烦。李世民觉得监狱长说的话也不无道理,但他还是想给这些囚犯们一次机会,于是他跟这些死囚犯们来了个“死亡之约”,可以放他们回家探亲,但次年秋季之前必须回来接受处罚,同意的签字画押。
那些死囚早就想回家见家人一面,听到李世民如此的仁慈,不无感激涕零,如今能与家人再待一年,自然是求之不得,纷纷签字画押,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在死囚被放走后,李世民也没有让人对他们进行监视,一年之期到来之际,这400死囚如期而至,集体归来赴死,没有一个借机逃走的,李世民好生欣慰,大为感动,又来一个大手笔的举动,赦免了他们的死罪,愿意回家的回家,愿意参军的参军,悉听尊便。 或许有人会问,难道李世民真的不怕这些人跑了吗?答案是肯定的,有的人说这是李世民在跟死囚犯们玩套路,在那时候,他们能往哪里跑,那时的户籍管理相当的严格,而且当时还有株连制度,你一人跑了,全家人遭殃,这些死囚也不想连累家人,更何况李世民这些善待他们,他们更不想辜负李世民的信任。实际上这样做也是有风险的,然而死囚犯们死到临头了,还这么守信用集体归来赴死让李世民感慨无限,他深知用残忍的法度让人学会做好事是极其困难的,法律是惩戒手段以外的目的,希望人能变好,对于法外开恩,死囚犯们知道感恩,回来领罪又懂得信义,那么一个懂得信义的人,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让他重新开始生活,让他们都有善念,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很多人认为李世民释放死囚犯回家过年是出于怜悯之心,或许有这个原因吧,但更多的是这些死囚犯们通过了李世民的考核,他们信守约定,知道感恩。
这可能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例吧,李世民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吧,在那时候是王权高于法制,李世民尊重了生命,但强奸了法治,被害人的生命谁尊重,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在法治社会里,李世民的这一套是行不通的。李世民放400死囚回家探亲,约定来年秋后问斩,结果如何?
古往今来,无论任何时候,我们封建时代的明君,永远都少不了秦王汉武,唐宗宋祖这几个人;我们说古代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影响最大的时代,往往都是雄汉盛唐。
而强盛的唐代,则以其自身特有的强盛和包容,威震天下,也为当时的四方所憧憬和敬畏。
当时西南边的波斯大食,天竺西域,和东北边的半岛倭国,无不聚集京城长安,或互通贸易,或交流学习,四海诸国学习大唐之盛世文化,瞻仰盛世风采,周边小邦,遥尊太宗为天可汗,一时天下无匹。
海清河晏,天下承平,这一切大唐盛世的开创,莫不归功于那个被史书上盛赞的男人,有心机,有手段,能容人如海,能杀人如麻的太宗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从战争中走出,19岁就开始跟随父亲离婚,统兵出征,当时李渊在晋阳起兵时,便以李世民为又领军都督,统帅右三军。
可以说是一个从武将起家的人,但如果只是一个武夫,他远远不能够成为后来创建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此人心机极深,建立了自己的秦王府势力,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了继承权,登机之后积极纳谏,以文治天下,辅以开疆拓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君主之一。
可谓手段心机非常人可度量……
其中有一个小故事就足以说明太宗皇帝的这种权谋手段,尤其是立人设的能力……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由于杀了自己的两位亲兄弟,所以在民间的声望并不是很好,即便他将玄武门之变在官方的立场中,宣扬成一种正确的,而且是被逼无奈之下的平叛,但仍然堵不住悠悠众人之口,在这种情况下,唐太宗需要尽快建立起自己高大的人设,毕竟太宗皇帝有一句名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民心是很重要的东西……
为了营造一种良好的明君形象,尤其是那种儒家传说中的仁义之君,他打起了天牢死囚的主意,他决定在天牢这里面导演一场大戏,目的是成为人人交口称赞的贤德之君……
当时唐太宗李世民在天牢中查看死囚的时候,就突然间发现,天牢中有超过400多名将要被处以死刑的犯人,这些人大多都面目呆滞,对人生已经丧失了兴趣,一个个仿佛像木头人一样,只等一死。
太宗皇帝就灵机一动,如果这些犯人突然知道自己还有出去尽孝的可能,犯人会怎么想,再让帝国的官府州县大家宣传,又会形成怎样的民间轰动效果呢?
唐太宗希望借这个方式制造大唐舆论的爆点,再加以引导,形成对自己具有正面效应的影响……
于是他大笔一挥,下了一道圣旨,让人将这些这死囚放了出来,让他们回家尽孝,等来年中秋之后再进行秋后问斩。
很多人认为其实这一招也是要冒着很大风险的,太宗皇帝,虽然这一招可以起到招揽明星的效果,但如果死囚们不愿意在明年中秋之前回来,那么对于大唐帝国来说,不是很丢脸的事情吗?
而且对于那些讨厌唐太宗的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对他大加嘲讽的机会啊,多打皇帝的脸啊……
其实不然。
无论犯人在被唐太宗放走之后是否回来,他都能够起到塑造仁义明君的效果。试想如果发人们回来的话,那么大家所评论的一定是仁君义囚,大唐风气纯正,蒸蒸日上,势必充满正能量,无论是对于皇帝,还是对于囚犯来说,都是一个收到好名声的结局。
而如果有些囚犯不愿意回来的话,一则太宗皇帝的仁名并不会因此受到打压,人们还会同情太宗皇帝被犯人所欺骗,达到另一种收获民心的共情……。
不得不说太宗皇帝这盘棋下的是只赚不亏,无论如何,稳赚名声而不赔……人设是在他放走死囚回家侍奉双球的那一刻起,就已经立起来了……
高,实在是高!
而且在唐朝制度还是挺严密的,尤其是针对死刑犯,他其实根本逃不下去,加上有连坐制,死刑犯也要为家人所考虑,所以太宗皇帝对犯人们逃跑这件事情根本就不是很上心,都不淘宝就算逃跑了,对太宗皇帝来说几个囚犯而已,也没有什么大碍。
最终的结局是这只亡命徒在中秋之前纷纷回到了天牢之中,自知难逃一死,那何不寻找一个最有利的方式成就双方美名……
对于太宗皇帝来说,他也果然赚足了声望。
很多唐代的文人就开始给唐太宗造势,引导圣君仁君的人设……不仅是在唐太宗年间,在后来的唐朝大诗人白居易都曾经做过诗,盛赞:死囚四百来归狱。
当然后代早有人就看穿这一切,比如说不阳修就曾经在纵囚论》表示:
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但高明的太宗已经高明过了,后人再去戳穿他也无济于事。是因为他这种高明,所以能够挽回在玄武门之变之后的名声,能够归拢能够开辟一番基业,能够成就不世之赫赫名声。
能在历史上留名,本来就已经很不容易,而能够成为唐太宗这样千古一帝的更是寥寥无几,一将功成万骨枯,又何况一帝呢,其实这些人,都是万中无一的人精,都厉害炸了。
李世民放400死囚回家探亲,约定来年秋后问斩,结果如何?
李世民释放390名被判处死刑的囚徒,让他们回家探亲,并约定来年秋天再回来受刑,而这390名死刑犯竟然毫无一人爽约,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时回来受刑。而李世民见这些囚徒果然如约而至,便把他们都赦免了。
可以肯定的是,这件事情是真实发生的,并不是史官们为了替李世民粉饰而故意捏造的子虚乌有事件。宋代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这样记载: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 上皆赦之。
如果大家对于《资治通鉴》的记载有怀疑的话,那么唐代的白居易也在其《七德舞》一诗中有过这么两句话: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因此,太宗纵囚一事,应属千真万确。
但是在这件事情的背后,是否真的如史书上所载,囚徒们都是心甘情愿的主动回来,恐怕也未必,背后怕是另有隐情。
实际上,宋代的大文豪欧阳修在其《纵囚论》中就对此事提出过质疑,认为这是李世民沽名钓誉而做出的行为(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欧阳修认为,即便是君子,想要做到视死如归,也绝非易事,更何况是那些死刑犯。历朝历代,能被判处死刑的犯人,大部分情况下是那些罪大恶极之人,是小人里面的小人,想要这些人做到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事情,何其困难。(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只能说,纵囚一事,有猫腻。
唐太宗李世民,在历朝历代的帝王中,确实还算得上是一个比较宽容的君主,对于臣子很少有大开杀戒的事情发生。但是别忘了,李世民一生征战沙场,又踏着自己兄弟的鲜血登上了九五至尊的宝座,李世民可没有想象中那么仁慈。
近400名死刑犯,李世民说房就放,那是因为李世民有绝对的把握知道这些死刑犯会乖乖的回来。也许,李世民在事先就已经和这些囚徒已经约定好:如果他们能按时回来,那么回来之后就赦免他们;如果他们不能按时回来,那么等待他们必然是灭顶之灾。
说到底,死刑犯也是爹生娘养的,也有家人,他们能跑,但是他们的家人又能跑到哪里去?恐怕从那些死刑犯离开牢笼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包括其家人就已经处于帝国最严密的监视下了。
与其做毫无意义的挣扎,还不如赌一波,赌他们回去之后沽名钓誉的李世民会真的赦免他们,这样以后还可以清清白白做人,不用生活在阴影之下。事实的结果也确实如他们所料想的一样,李世民为了博取名声,真的赦免了他们。
毫无疑问,这是囚犯与李世民之间相互配合演的一场好戏,结果也是皆大欢喜:死囚重获自由,李世民也博取了好名声。
李世民为什么要这么做?恐怕还是脱离不了当年的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不仅杀了自己的大哥和三弟,而且对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也没有放过,这件事情也成为了李世民人生中挥之不去的一个污点。而偏偏,李世民是一个容不得自己有污点的人,这就是为什么李世民要去看褚遂良记录的起居注,为什么要去干涉史官。
而这次纵囚事件,也可以看成是李世民为了宣扬自己形象而自导自演的一出大戏。
李世民放400死囚回家探亲,约定来年秋后问斩,结果如何?
这件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纵囚事件。
贞观六年十二月,李世民亲录囚徒,看到许多必死的囚犯后心生怜悯,于是下令允许回家探亲,等来年秋天再回来问斩。同时也命令全国各地被判死刑的囚徒,都放回家等第二年秋天再集中京城。
而让人诧异的是,此次放还回家的390个死囚,在第二年九月份全都如期抵达京城,竟无一人逃亡,于是李世民下令将这些死囚全部赦免。
但此事也引来后来许多人的质疑,比如欧阳修还特意写了一篇《纵囚论》,文章中明确指出李世民这样的行为纯粹是为了作秀。而近些年来也有很多人对李世民纵囚事件产生质疑,比如有人认为是政治影响,也有人说是行为艺术等等。
那么,李世民这次行为到底是单纯的政治作秀、博取名望,还是另有其目的呢?而被放回去的囚徒的经过又是如何?这里来分析一下。其一、前后矛盾的想法
李世民在纵囚这件事上曾和侍臣讨论过,他认为赦免罪人,是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赦免有罪之人,难免会残害守法之人。因此在李世民继位后,很少有大赦的动作,而历史上的贞观年间,全国性大赦确实很少。
因此,为什么李世民会突然改变主意而大赦死囚,这里就让人很值得怀疑。
其二、动机不明
很多人在质疑李世民的纵囚是为了博取名望,当时的欧阳修就是这个观点,但李世民这个动作是在贞观六年到七年时发起的,这时候的李世民如日中天,唐朝也正式进入繁华盛世。
对外,唐朝彻底击败了突厥,李世民被称为“天可汗”;内对,唐朝已经做到了东至于海,南及五岭,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所以,此刻的李世民其实没有必要为了政治而作秀,在这样的强大的唐朝环境下,百姓也都知道李世民是个伟大的皇帝,他的人设在民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唐太宗纵囚的目的和意义。其实李世民的纵囚主要还是因为贞观年间发生的死刑案件数量问题,因为李世民在查阅了关于被判死刑的人数后发现,大部分人其实都罪不至死。
比如贞观四年只有29人被判了死刑,但在社会经济形势大好的情况下,贞观六年的时候被判死刑的人数竟然达到了390人。我们知道穷山恶水出刁民,但贞观年间的百姓不说丰衣足食,起码的温饱还是没问题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是不会有人因为吃不饱肚子而做出杀人越货的事情,而导致被判死刑的。
因此,李世民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纵囚的方式,来提醒唐朝的官员们,让他们知道审判有些太过严重了,希望以后要拿捏好分寸。
李世民为什么要用纵求的方式?其实这就是李世民的高人之处,如果他直接跟法官们说你们判刑太重,那么就会引起判官们的集体恐慌而导致自保,然后会引经据典的反驳李世民来证明自己没有错。
而如果李世民直接采用大赦的方式有打不到提醒的效果,而通过没有原因的大赦,不会让判官们觉得是自己的错,他们最多认为是李世民的心血来潮。
因此,纵囚才是最好的方式,一方面可以不用直面批评判官;另一方面,有可以有效的提醒判官,让他们自己去反思自己的判决是否有问题。
纵囚方式的结果。而事实上也证明了李世民的想法,这被放回去的390人中,确实大部分人都是被重判了。而在这个方式的效果也很明显,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全国的刑狱案件下降了许多。
作为历史上英明伟岸的皇帝,李世民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其道理,与其说他是在政治作秀或行为艺术,不如说他的思考程度与一般人不一样。在他看来这些被判死刑的人,并非都是亡命之徒,他们都是被误判的,而被误判的人也都会回到京城给自己一次洗冤的机会。
当然,也有人质疑会放还回家的这些死囚在途中遭受怎样的待遇,比如李世民会派兵监视他们,或者囚徒们根本就没有回过家。
但史书上毕竟没有详细记载了死囚们的回家经过,所以这一切都是我的猜测,毕竟帝王的心思不是我们平明百姓能猜得透的。
李世民放400死囚回家探亲,约定来年秋后问斩,结果如何?
贞观六年(公元633年)的小年头一天(腊月二十二)是个星期六,礼拜天还“上班”的唐太宗下令释放390个死囚回家过年,等来年中秋节后再秋后问斩。贞观七年(公元633年)秋,390名死刑犯从大唐各地齐聚天牢准备伏法。皇帝下令——你们自由了,回家庆贺吧。
对于这事儿,历来都有不同的看法。唐朝白居易做《七德舞》表示:吾皇圣明——“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宋朝《新唐书》的作者欧阳修写《纵囚论》表示:请继续你的表演,静静的看着你装——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读通鉴论·卷二十》书中表示:欧阳修说得对,看似大招,实则套路——古所未有者,必有妄也;人所争夸者,必其诈也。
那唐太宗为什么会来这出呢?起初福垊认为是十八天前(腊月初四)意见王魏征批评唐太宗纳谏之心没初继位时好了。唐太宗通过杀兄诛弟灭侄子夺弟妹逼父亲而取得帝位,为了做个好皇帝——洗刷自己的恶名。他让人提意见,他甚至因为痛恨蝗灾当着臣民的面生吃过蚂蚱。你可以说他是秀,也可以说是他的追求,还可以说是他的补救。为此,在后宫与嫔妃销魂而被太监高呼保重龙体,吃喝玩乐稍不注意,就被大臣尤其是魏征都说保持形象。没有自由,没有快乐。打个猎吧,随便一个大臣都会说,请注意形象,您可是华夷之父啊。玩个bird吧,魏征说清注意形象。
莫非唐太宗又是为了塑造明君形象吗?说是也是,说不是也不是。在这个时间点作出这样的事,固然跟魏征在腊八前四天的批评有关。但更跟他对一件事的补救有关。唐太宗怒杀两位官员有关。
卢祖尚之死
628年,唐太宗令瀛州刺史卢祖尚调任为交州(越南北部)都督。在朝堂上,卢祖尚给足唐太宗面子,答应的很干脆。一回家,他坚决不去越南上班。唐太宗让杜如晦劝他,不听。亲自劝他,好说呆说,就是不听。死也不去的结果就是你去死吧!
张蕴古之死
河北有个李好德的人,大概喝多耍起酒疯了。公然在大街上说了很多大逆不道的画,这还了得,立马被抓,准备处死。大理丞张蕴古向李世民上奏说:他有蛇精病。唐朝规定:未满十岁,超过八十,以及蛇精病者减轻或免除处罚。小孩是童年无忌,老年是老年痴呆,有病的疯言疯语。
李好德还没被释放,御史权万纪就向李世民告状了。他说:李好德脑子没问题,有问题的是张蕴古。张蕴古跟李好德是老乡,李好德的哥是他们家乡的父母官。臣调查到张蕴古还去监牢里向李好德道喜(报信),两人还下了会象棋呢!唐太宗勃然大怒,张蕴古等身首异处。
两人被杀后出现的两种结果第一、唐太宗后悔了,立即补救。补救前还对大臣发了一通牢骚:衮衮诸公,人命关天,为何见死不救。我意气用事,你们怎么不拉(劝)我啊!福垊倒认为大臣们之所以没有劝谏是看到唐太宗很生气,不想引火烧身。而平时大家劝谏都是唐太宗没生气的时候,这事魏征也没劝谏,可见魏征这个意见王也是很会把握火候的。唐太宗的补救就是先后实行死刑复奏制度,是今天死刑复核的前身。唐太宗甚至规定到执行死刑,要复奏五次。五次后执行死刑时,朝廷不赏歌舞,不吃肉食,以示对生命的敬畏。
第二、死刑犯增多了。根据史料记载627年死刑犯是29个人,到630年还是29个人。而张蕴古被杀后,一年的时间死囚数量竟然达到了390人。因为大家都不想落了个张蕴古的下场嘛!于是唐太宗跟死囚们玩了这个双簧。
成功的双簧,失败的结果,最终的改变福垊认为释放死刑犯的君子协定实际上就是一个让官员减少死刑犯的信号。死刑犯之所以不跑,原因有二:
唐朝严密的制度,死刑犯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再说这种恩德,人总得讲良心讲信誉吧。
唐太宗赦免的保证。在释放死囚回家前夕,唐太宗应该告诉了他们回来才能全部赦免的条件。
然而这个双簧很成功,让人感到大唐的死囚有契约精神,解决也非常完美。然而唐太宗做此事不只是为了要一个好名声,而是要改变官员量刑过重的现状。非常遗憾的事,这个现状并没有改变。
最终的改变。唐太宗见死刑复奏还有双簧一直没能改变官员量刑过重的现状。他的信号没人理会,看来只能亲自面对了。不就是认个错嘛!有什么比民众的幸福更重要呢?他就在贞观十一年(637年)问当时的大理寺卿刘德威:这些年来,量刑过重案犯增多,到底怨谁?刘德威毫不客气地说:”都怪你,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还记得当年张蕴古吗?只有遵照刑法不遵照您的看法,才能改变现状。“唐太宗一脸通红,大呼:“高见,高见。”于是唐太宗下令,依法断案,量刑过重、案犯过多的情况才得以改变。
李世民放400死囚回家探亲,约定来年秋后问斩,结果如何?
如果当时那些“死囚”是真的“死囚”而不是李世民预先安排的话,那这件事如今看来确实有点太过匪夷所思,因为“死囚”往往都是非常渴望再获自由的人,既然被放走了哪里还有再自投罗网的道理?然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里却实实在在的记载了这件事!
虽然《资治通鉴》不在二十四史之列,但它作为历代君王必读的教科书,我认为其书中记载的内容可靠性极高。那么关于李世民放走死囚的记载是这样的:
(贞观六年)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
……
(贞观七年)去岁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 上皆赦之。
以上记载的大体意思就是说:贞观六年年末,李世民去视察监狱,他怜悯狱中死囚无法与家人团聚,于是便决定放这些死囚回家过年,还和他们约定来年秋天再回来受刑。第二年被放走的390名死囚在没有人监管的情况下全部自觉的回到长安接受处罚了,而李世民见到他们如此有诚信,感动之余便将他们全部赦免了。
所以通过这段记载我们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李世民赦免了390名死囚而不是400名,而这390人也全都如约回来了,李世民最终也将他们全部赦免。
那么就这件事而言,李世民此举的主要目的仅仅是出于对“死囚”的怜悯吗?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我不敢说这些死囚都是死有余辜之人,但大部分应该都是大奸大恶之徒,这些人之前都是极端危险分子,是国家不稳定的因素,李世民敢放他们就肯定不会怕他们出狱后再惹是生非,引起民怨。李世民心思缜密,是一个做任何事都绝不会留下破绽的人,所以我有理由相信,他当年放走这些死囚的同时一定采取过措施防止这些人出狱后逃之夭夭和再度危害社会,因为“对任何人任何事情都要有防备之心”是一个成熟政治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
而他之所以要上演这么一出“释放死囚”的精彩大戏也是出于自身统治的需要,向天下官员百姓宣扬自己的仁爱之心,以此来笼络人心。还有就是“死囚回归”是诚信使然,“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李世民借此机会也向天下展示了“诚信”的重要性,希望所有人都能“以诚信为本”。
虽然李世民释放死囚多有“作秀”之嫌,但他的出发点是好的,而且李世民治国也常常宽刑法,减赋税,重民生,以身作则,虽有“玄武门之变”的黑点,但也不失为一代明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