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这么牛,他师傅是谁?

世人都道孔明聪明,连司马懿都被他耍的团团转,一个死人招牌也能让他火速退兵。若不是刘婵没用,也许这天下真能被蜀国打下来也不一定。那么如此聪明的诸葛亮,他的师傅又是谁。那些奇门遁甲,八卦图总不能天生是从娘胎里带出来的。可又是谁能教的下号称"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

诸葛亮八九岁的时候,家里给他安排的任务是去隔壁山上放牛。伟人这种东西,就是要放牛都要与众不同。那个小小的隔壁山上有个道观,观里有个道人。这个道人十分厉害,精通阴阳五行。他还没事就喜欢出门转转。一个聪明机灵善于交谈的放牛娃诸葛亮,一个博学多才急需教导他人的老道人。一来二去,他们就认识了。后来道人萌生了想收徒的想法,便要诸葛亮去问过父母后再来向他学习。

从此,诸葛亮的师傅就成了这位老道人。诸葛亮不仅聪明,而且勤奋。每天去上山向道人求教的路从未断绝。转眼七、八年过去了。诸葛亮长成了一个青春期男孩该有的样子。他面对了情欲的考验。有一次在痷里躲雨时,被庵里的一个美女迷恋住了。开始不思进取,功课也日渐荒废。幸得老道人知那女子并非善类,以树上的藤蔓作比,来告诫了诸葛亮若不烧毁藤蔓,他便不能成长。

此后诸葛亮更加勤奋,在九年后正式出师。此时他已经是个博学善用并且知道自己心中所要有坚定信念的人。道人送他下山,告诉他自己将去云游四海,并将八卦衣送给了他。

故事呢,当然不一定真实。但是诸葛亮有师傅这件事是可以确定的,而且不止一个。

诸葛亮最著名的也是大家普遍承认的师傅当属"水镜先生"——司马徽。

司马徽这个人很奇特,他是司马懿的叔父,是当时颇有名气的大儒。但是他一生都没有什么大志向,有“好好先生”之称。就是说无论别人问他什么,他都会回答好。但他的学生一个个名气都十分了得,分别是徐庶、庞统和诸葛亮。这三人对于三国局势的影响大家都知道,诸葛亮还是司马徽推荐给刘备的。所以有人说"三国就是司马徽下的一盘棋。"这话虽有夸大之嫌,但也能侧面证明司马徽的厉害之处。诸葛亮在司马徽这里学到了纵横之术,那些带兵打仗的策略全都从这来。

诸葛亮的另一个比较受认可的师傅便是他的岳父黄承彦了。黄承彦也是当时上流社会的一个有名的名士,诸葛亮自从父亲诸葛玄死后就开始隐居。隐居期间与黄家私交甚好,根据后来黄承彦解八卦图释放陆逊的事情。我们不难猜出,在那段时间,诸葛亮的八卦术、天机图都是从黄承彦哪里学来的。

黄承彦在诸葛亮寻妻的时候,立荐把自己虽然丑但是很有才华的女儿嫁给他。这就有了诸葛亮的第三位师傅——他的妻子黄月英。黄月英十分有才能,尤其在制造机器方面。诸葛亮第一次上黄家拜访时,就有一狗跑出来咬他。他十分害怕,后来发现是黄月英造的机器狗,不禁肃然起敬。就娶下了黄月英,也就有了后来的"木牛流马"。

诸葛亮还有很多的疑似师父的好友,如庞德公等。这些人在一起,一定会有学术上的交流。也正是在这样的名士大家的氛围中,取大家之所长,才能产生诸葛亮这样绝顶聪明之人。

诸葛亮这么牛,他师傅是谁?

诸葛亮的师傅是谁,历史上并无记载,诸葛亮出自官宦人家,少年丧父,十六岁开始隐居南阳一带,过着农夫的生活。平时基本的生活是耕地、唱歌,以及和一些朋友交流学习心得。在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亮和徐庶,崔州平关系非常好。

崔州平在历史上几乎没有留下太多记录,但徐庶,相对来说,就比较多了。通过一些史料的推测,徐庶大约生于168年,比诸葛亮大13岁。可以推测,在诸葛亮隐居南阳的这段时间,徐庶和崔州平对他的帮助是相当大的。他们虽然没有师徒之名,却可以算作是亦师亦友。

除了徐庶,和崔州平,在诸葛亮未出山的时候,是否还有其他人给他的帮助很大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石广元,孟公威等人。

这些隐士,虽然史书上记录很少,但从他们活跃的时间看,这些人可能都要比诸葛亮大很多。而且都是见多识广之人。但这几个人,同样和诸葛亮是亦师亦友。

除了这些隐士以外,还有一个人,也对诸葛亮影响很大,这个人,很多民间传说中,甚至认为他就是这群隐士,包括卧龙凤雏的师傅。这个人叫司马徽,也叫水镜先生。

这个人对诸葛亮的影响,虽然历史上并无确切说明,但从司马徽推荐卧龙凤雏来看,他和这两个人,关系很不一般。

司马徽到底什么时候生的,不太好说,死亡时间,大约在208年前后,如果从徐庶归顺刘备(201年)分析,他推荐诸葛亮的时候,年纪应该不小了。

诸葛亮出山是在27岁。也就是从16岁南阳隐居开始,这十几年来,都可能受到了司马徽的教诲。但同样,他们没有师徒的名分,只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这完全符合一个隐士的价值观。

由此可见,在南阳隐居的十几年里,诸葛亮的生活极为充实,他身边有许多经验丰富,博学多才的隐士人才相伴,长久和这些人探讨,学习,交流,让诸葛亮的文韬武略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

除了这些隐士,诸葛亮的老丈人,对诸葛亮的成长,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诸葛亮的老丈人,叫做黄承彦。

黄承彦也是一个襄阳名士,和司马徽,崔州平一类的隐士不一样,他在高端社交圈子里有着很强大的人脉关系,而黄承彦本身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

如果从黄承彦的年龄看,他应该和司马徽同辈,诸葛亮之所以可以融入这个隐士圈子,并且和许多比自己大十几岁,甚至大一辈的人交往,和他老丈人强大的关系网是分不开的。

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本事,一方面,是他自己的勤奋学习,另一方面,他的身边也有很多非常有见地,有学问的名家大儒。他在和这些人接触过程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积累经验。潜心学习了十几年,这才有了27岁一鸣惊人的壮举。

可见,一个人的成功,和处于的圈子有很大的关系,而要说诸葛亮的授业恩师,与其说是一个人,倒不如说是一个隐士圈子,这里有许多名家大儒,他们都是在那样一个乱世中积累了相当多的阅历和经验,然后在交流中,传授给诸葛亮。所以说。不要小看了社交,有意义的社交,会让你获得很多收获。

诸葛亮这么牛,他师傅是谁?

历史上,关于诸葛亮的师傅是谁,确实查无实据,但绝对不会是水镜先生司马徽,也不会是庞德公,更不会是黄承彦,唯有一人极有可能是诸葛亮的师傅,就是其从父诸葛玄。

那么,为何不会是其他人而是诸葛玄呢?

古语有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古人对于师弟(弟子、学生)关系是如何看重,如果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真正教过诸葛亮学问,诸葛亮又岂能不认,又岂敢不认。同时,对于诸葛亮如此优秀的学生,又有那个老师不想认。或许,有人会说,他们都是隐世高人呀,就算是隐世高人,能高过鬼谷子吗?所以,可以肯定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三人绝对不会是诸葛亮的师傅。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早孤,从父(诸葛)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通过翻阅史料,诸葛亮于公元181年(东汉光和四年)生于琅邪郡的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先祖诸葛丰曾任司隶校尉一职(如同今天的首都市市长或公安部长级别),而且家族累世为官,因此成为琅邪一带的名门望族。生母章氏,于公元178年(东汉熹平七年)病故,当时诸葛亮仅有3岁;其父诸葛珪曾任泰山郡丞,于公元187年(东汉中平四年)病故,当时诸葛亮正好6岁。

清朝人张澍引《诸葛氏谱》说:“玄死时,瑾年十三,亮年八岁。”

但是,根据诸葛珪、诸葛玄、诸葛亮三人的历史生卒记载,张澍关于诸葛瑾、诸葛亮二人当时年龄的说法显然是不对。

当初,从父(父亲的兄弟)诸葛玄原为刘表手下官员,原本已接受刘表指派,准备出使朝廷,汇报荆州的工作。这时,诸葛玄正好收到兄长诸葛珪病故的消息,经刘表批准后,便急忙赶回徐州泰山(因避祸迁居)家中为兄长治丧,并遵照其兄遗命,承担起了照料抚养诸葛瑾、诸葛亮、诸葛均三个侄子、两个侄女等家人的生活。

公元193年(东汉初平四年),曹操父亲曹嵩被徐州刺史陶谦部将杀害,因而起兵讨伐徐州。面对兵祸,身处徐州险地的诸葛玄,果断带上诸葛亮、诸葛均以及两个侄女前往庐江一带暂避。这时,年龄已有19岁的诸葛瑾主动辞别大家,独自前去江东寻求发展。

据裴松之在《三国志注》引《献帝春秋》中的记载:公元195年(东汉兴平二年),由于豫章太守周术突然病故,职位空缺。因此,刘表推荐诸葛玄接任周术,出任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然而,当朝廷闻知豫章太守周术病故消息后,却不承认诸葛玄这个豫章太守,另外任命朱皓顶替诸葛玄为新的豫章太守。为了能够接管豫章,朱皓恳请时任扬州刺史的刘繇一同出兵,攻打豫章的诸葛玄。因众寡悬殊,诸葛玄暂退西城打算坚守,等待刘表援军。期间,西城居民突然发动叛乱,诸葛玄不幸死于乱军之中。

但是,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的说法却是,豫章太守周术病逝后,袁术推荐诸葛玄接任豫章太守。因此,诸葛玄带着诸葛亮、诸葛均以及两个侄女准备前去赴任。谁知,行至途中,诸葛玄又闻听朝廷临时改任朱皓为豫章太守。于是,诸葛玄又带着诸葛亮、诸葛均以及两个侄女再次前去依靠荆州的老领导刘表。

正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如果依照裴松之注引的说法,诸葛玄死于叛乱,那么两个侄儿、两个侄女还有命在吗?又有谁会提供隆中之地以供诸葛亮、诸葛均两兄弟栖身呢?

反之,如果依照《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说法,袁术又为何会推荐刘表的人为豫章太守,难道他自己手下没有人了吗?

不过,根据诸葛亮的生平发展路线不难看出,《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说法应该比较准确。虽然,袁术推荐诸葛玄为豫章太守之谜难以破解,但是诸葛亮、诸葛均两人能够在隆中有田有地,安居乐业,绝对和诸葛玄脱不开关系。如果诸葛玄突然死亡,又如何能够安排好诸葛亮、诸葛均二人的后路。同时,据史料记载,诸葛玄并没有子嗣,所以将诸葛亮、诸葛均当成了自己的亲人看待,又怎么可能将他们丢在一边不管呢?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带着诸葛亮等人一同赴任。若如此,诸葛亮、诸葛均又怎么可能活命。

此外,另有民间传说:诸葛玄被朱皓(曹操指派的豫章太守)追杀之际,少年诸葛亮借助九江芦苇,一把火吓退了朱皓的追兵,因此一家人才安全回到荆州。这毕竟只是个传说,自然不足为信。

所以,分析后的结果便是,诸葛玄在有生之年,一直养育着诸葛亮、诸葛均以及两个侄女,最终死于荆州。此时,诸葛亮已有16岁。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入大学,学先圣礼乐,而知朝廷君臣之礼。”

由以上可以看出,诸葛亮从6岁到16岁之间,皆和诸葛玄在一起,而诸葛玄能够多年为官为吏,自然学识不浅。所以,诸葛亮求知的黄金阶段,应该师从叔父诸葛玄才对,也只有诸葛玄才有抚养、培育诸葛亮的条件和时机。

同时,根据《汉书》记载,诸葛亮先祖诸葛丰,其性格如同包拯,为了抓住犯法的皇帝宠臣,竟然追进了皇宫,因此而被罢官。再根据诸葛亮推行《蜀科》的思想和做法,不就是家学的传承吗?而这个家学传承自然是通过诸葛玄的教导,深入了诸葛亮的心中。

至于诸葛亮和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徐元直、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等人相熟,不就应了那知俗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对于聪慧好学、见解独到、半大成人的诸葛亮来说,能够进入他们的圈子,交几个聪明的朋友,认识几个学术专家老者等等,应该不是什么稀罕的事吧。

所以,可以肯定地说,诸葛玄就是诸葛亮的师傅。

图片来源网络

诸葛亮这么牛,他师傅是谁?

提到诸葛亮,大家都非常熟悉,一般也都能说出一二,但更进一步的详情就不一定特别清楚了,比如:诸葛亮的师傅是谁?

其实诸葛亮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师傅。那么,诸葛亮是如何获得通天达地的智慧的?为什么能够成为乱世三国的顶级谋士、未出毛庐就可三分天下呢?这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一、家庭环境和条件比较优越,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他的家庭虽然不像曹操、袁绍等家族那么显赫,但也是出身于官宦家庭,只不过父亲早亡、家境落魄而已。

二、就是他的自身条件,诸葛亮出生后,天资聪颖,聪明过人,记忆力超强,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等不是一般人能够与之相比的,堪称“天才”。

三、就是本题的中心。

虽然诸葛亮没有明确的师傅,但有几个人对他的影响是绝不能忽视的。有的甚至可以称他的师傅。

1、庞德公,此人学识非常渊博,在荆州地区享有盛誉,庞家在荆州是绝对的名门大族。二人又是亲属关系(庞德公是诸葛亮姐夫的父亲),诸葛亮从庞德公身上学到不少知识,领悟到区别于常人的视觉和观察事物的方法。即在诸葛亮知识结构形成的过程中,庞德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黄承彦,三国时期襄阳名士,诸葛亮岳父。经常活动于上层社会,交往的圈子也都是一些超俗不凡的知名人士。因此对诸葛亮知识结构的形成也起了决定作用。

3、司马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名士,学识广博,有知人之明。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等,号称“水镜先生”。他的学识多授于诸葛亮,称为“师傅”也未尝不可,正是司马徽向刘备举荐的诸葛亮(“卧龙、凤雏二人得一便可安天下”)。

除此之外,还有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徐元直、庞士元等,都是诸葛亮的挚朋好友,他们对诸葛亮思想、知识、理论体系的形成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诸葛亮这么牛,他师傅是谁?

神一样的诸葛亮,也有老师吗?福垊很认真的告诉您——还真有,而且还不是一位,而是六位,怪不得诸葛亮都是六六六呢!其实历史的上的诸葛亮是个谋士,不同于演义中的近乎神仙的诸葛亮。可现在有请诸葛亮的六位老师,现真身。

第一位孔明

孔明的老师是孔明,这不是孔明自学成才,而是学习他人。我们都听说过司马相如最推崇蔺相如,故给自己命名为司马相如。同样地诸葛亮的字为孔明,也是有典故的。正如庞涓和孙膑的老师都是鬼谷子一样,诸葛亮和司马懿也是一个老师,他们的老师就是孔明。孔明,姓胡名昭,字孔明。胡昭汉魏时期的著名隐士、书法家,曹操数次来请都被他婉拒。曹操敬重他的大名,让他放归山林,自由自在,他是真隐士。福垊猜想正是名闻天下的隐士情怀受到诸葛亮的佩服和学习,当成偶像和榜样,从而为自己取字为孔明。他比诸葛亮大二十岁,却比诸葛亮晚去世十六年。而司马懿比诸葛亮大两岁,比诸葛亮晚去世十七年。

第二位庞德

上面是此孔明非彼孔明,这个庞德也不是那个庞德。表字能用姓名区分,那姓名相同用什么区分呢?在汉朝初年两个韩信,一个被称为韩王信,一个被称为淮阴侯韩信(曾担任过齐王、楚王)。为区分荆州隐士庞德和曹操部将庞德,隐士高人就被称为庞德公。庞德公作为荆州名士,对庞统、诸葛亮、司马徽都是朋友加老师的关系。庞德公对三人的评价,分别是凤雏、卧龙、水镜先生。庞德公是真隐士,他是庞统的族伯,更是诸葛亮二姐的公公,在庞德公这里他学到了天文地理、太公兵法。诸葛亮对庞德公极为敬重,每次都是长跪其床前,恭敬地聆听其教诲。

第三位司马徽

胡孔明是诸葛孔明和司马仲达的老师,那么司马徽是不是也不是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老师呢?甚至说司马徽是不是司马懿的族叔或族伯呢?从庞德公曾想司马徽大力推荐庞统,司马徽这个好好先生从不推荐司马懿,可以证明两司马没有关系。而且司马懿是河南省焦作市温县的,而司马徽是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的。司马徽擅长奇门遁甲、道学兵法、识人荐人。他曾评价诸葛亮和庞统说:“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这让福垊想到了,毛泽东的老师兼岳父杨昌济曾评价毛泽东和蔡和森的话:“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第四位管仲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自比管乐,这个“管”就是管仲。管仲是春秋时期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法学家、改革家、思想家、史学家、税收祖师、娼妓祖师等,被誉为“华夏第一相”、“圣人之师”。孔子曾说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要成为披发左衽的蛮夷了。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葛亮对他非常崇拜,自然会受到管仲很深的影响。想必诸葛亮对管仲研究非常深刻,从这方面来说诸葛亮就是管仲的学生。而且在后世名气上很显然诸葛亮相对于管仲而言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

第五位乐毅

诸葛亮自比管乐,这里的“乐”就是乐毅。乐毅是燕国一代名将,他联合五国联军把齐国将近80个城池打得只剩下两个城池。若非燕昭王突然离世,弱小燕一定能把齐国灭亡的。诸葛亮自比管乐,一方面表明自己的志向,另一方面表明自己的能力。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诸葛亮对这一对将相有很深研究,从他们经历和传世书籍上学到很多东西。故而福垊说他们两位是诸葛亮的老师,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第六位刘秀

说到刘秀是诸葛亮的老师,可能大家有些意外。但从诸葛亮热爱种地而且还在南阳种地,福垊就感觉这就诸葛亮向刘秀学习的。刘秀通过联姻成就了自己的事业,虽然他并不喜欢郭圣通,但他知道事业高于爱情。诸葛亮何尝不是通过联姻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他妻子黄月英并不美,但他的妻子的才能比较高,尤其是岳父黄承彦在襄阳的影响力对于诸葛亮的事业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黄承彦的岳父是襄阳名士蔡讽,蔡讽是蔡瑁的父亲,蔡讽的姐姐是太尉的夫人,蔡讽的幼女是刘表的继室。诸葛亮娶了黄承彦的女儿,也就打开了他襄阳社交圈子。在这个社交圈子中他结识到更多的朋友和老师乃至宗室权贵,使诸葛亮在弱冠之年便名满天下了!刘秀上过太学,自然有自己严格意义上的老师,而诸葛亮走得是“终南捷径”,他的老师就先贤帝王将相和贤达名流。李斯说“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诸葛亮深深做到了这点,从这点而言李斯也算得上是他的老师了吧。

诸葛亮这么牛,他师傅是谁?

诸葛亮之师在《三国志》中没有记载,他的师从众说纷纭,通常有以下三种说法:

一是司马徽,字德操,人称水镜先生,颍川阳翟人,东汉末年的名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有个典故说司马徽与人说话时,从来不问别人的好恶,只说好话。因此在明代时,司马徽被人们称为“好好先生”,后世说“好好先生”多指不坚持原则的人与对谁也不敢或不愿得罪的人。《三国演义》中司马徽出现在第三十五回和第三十七回,他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和庞统,并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据说他们都是司马徽的徒弟,还有一个徒弟是徐庶。

二是黄承彦,即黄月英之父,诸葛亮的岳父,他是汉末三国时期襄阳名士,《三国志》中记载: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要说他是诸葛亮的师父没有明确的证据,不过他在襄阳上流圈子的人脉的确给诸葛亮很大帮助。

三是庞德公,字尚长,荆州襄阳人,东汉末年的名士也是隐士,他在荆州地区享有盛誉,而且庞家在荆州也是名门大族,荆州牧刘表多次请他出山,庞德公不为所动。诸葛亮每次见了庞德公,总是“独拜床下”,十分尊敬,刚才说的水镜先生司马徽小庞德公十岁,他把庞德公当兄长,称庞德公称为”庞公“,可以说在诸葛亮知识结构形成的过程中,庞德公绝对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