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柱国”是哪八人?为什么叫“柱国”?
位于丞相之上的官职有西汉的大将军、骠骑将军,南北朝的柱国大将军、宇宙大将军,清朝的摄政王。尤其是大将军卫青那可是诸臣可都得跪拜的,宇宙大将军侯景直接废立皇帝自己称帝,摄政王多尔衮、载沣比皇帝还牛气。比皇帝牛到能废立的大将军名号,除了宇宙大将军外就是柱国大将军。柱国大将军相当于北宋末年康王赵构担任的天下兵马大元帅,也就是近代现代的陆海军大元帅(载沣、张作霖、孙中山)及陆海空大元帅(蒋介石)。
“柱国”为什么叫“柱国”?侯景为什么不叫柱国?福垊想说得是,柱国最早叫上柱国,尽管加了个“上”字,但位在令尹之下。令尹是楚国的宰相的称号,上柱国为武将之首。那柱国是什么意思呢?柱国乃之柱石之意,本意是国都,后冠以“上”字作为作为武官之首的官名。高洋他哥高澄掌控东魏时,容不下侯景,侯景投靠宇文泰,而宇文泰又不信任他,这种情况他投靠了南梁,没想到南梁也玩他。侯景就将计就计,就这样北梁武帝引狼入室而成为宇宙大将军的。侯景一举拿下了梁朝,心理大肆膨胀,自然看不上柱国大将军,甚至连上柱国大将军也看不上。
后来柱国去了“上“字竟然位于丞相之上,这是为什么呢?题主所提的八柱国的柱国,全称为柱国大将军。最早为后燕皇帝慕容垂在384年设立,位在太尉之上,相当于汉之大将军,唐之天策上将。北魏末年权臣武将势大,柱国大将军成了权臣的专属,最早授予了镇压六镇起义的尔朱荣。尔朱荣被皇帝杀死后,其堂侄尔朱兆起兵并任柱国大将军。不久为高欢所打败,高欢也就担任了柱国大将军。
后来宇文泰崛起,高欢另立新君,北魏遂一分为二。高欢所控制的君主是为东魏,后为其子高洋所夺,建立了齐国,史称北齐。宇文泰所控制的君主是为西魏,后被其子宇文觉篡位,建立了周国,史称北周。在北魏分裂后东西两国后,强大的东魏经常侵略西魏。西魏的实际的老大柱国大将军宇文泰为抗击高欢和夺权而进行改革——建立了府兵制,设立了八柱国。到了北周后,有了上柱国大将军,可这时的上柱国大将军就再也不值钱了。
那八柱国是哪八人?这柱国制度继承了鲜卑部族兵制度又融合了《周礼》管制,而且其府兵制做到了士兵为耕战一体,首领能出将入相。八柱国,全部使持节,除元欣外都是开国郡公。除了宇文泰为柱国大将军之首,以及元欣为(荣誉)柱国大将军王不直接带兵外,其他六柱国直接带兵,而且与《周礼》的“六官”以及后来的六部相似。福垊认为八柱国也就宇文泰位于丞相之上,其他应该位于丞相之下。而且八柱国互为联姻,一荣俱荣。八柱国都是那些人呢?
【宇文泰】太师、大冢宰、都督中外诸军事、安定郡开国国公。这里的大宗宰就是《周礼》中的天官。天官也叫太宰,为治官,乃六官之首,后来沿革为六部之首的吏部。吏部相当于今天的组织部。684年(唐光宅元年)曾改吏部为天官。宇文泰善终。
【元欣】太傅、大宗师、大司徒、广陵王(献文帝之孙),后任大丞相。大司徒为《周礼》中的地官,是为教官。也就是后来的户部、度支部,相当于财政部、民政部以及公安部的户籍管理部门。元欣善终。
【李虎】太尉、大都督、陇右行台、少师、陇西开国郡公,北周时升为唐国公。他是李渊的祖父。因功赐姓大野氏。李虎善终。
【李弼】大都督、大宗伯、赵郡开国公,北周时为赵国公。大宗伯为《周礼》的春官,也就是礼官,后来沿革为六部中的礼部。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
【独孤信】大都督、大司马、河内郡开国公,北周为卫国公。独孤信,本名如愿,因为有功切重信而被宇文泰赐名为信。其长女为北周明帝的皇后,其四女为唐高祖之母,其七女为隋高祖的皇后。曾与令一柱国大将军赵贵密谋诛杀弑君王宇文护,后被宇文护被逼自杀。大司马即《周礼》的夏官,也就是政官。后来沿革为兵部,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
【赵贵】大都督、大司寇、南阳郡开国公,北周封为楚国公。宇文泰死后,宇文护专权,赵贵与独孤信密谋清君侧。就在动手之际,独孤信犹豫了,甚至劝阻了。后被宇文盛告密,结果赵贵被杀,独孤信被逼杀,而宇文盛进位柱国。大司寇乃秋官、刑官,即后来的刑部,相当于今天的司法部、公安部(部分部门)。
【于谨】大都督、大司空、常山郡开国公,北周封为燕国公。是于谨不是于禁哦。于谨也不是汉人,他本姓万忸于,是鲜卑人。屡有战功,攻杀梁帝,善终。大司空为冬官,隋唐为工部,相当于今天的建设部等。
【侯莫陈崇】大都督、少傅、彭城郡开国公,北周为梁国公。他姓侯莫陈,有种说法是他是楚元王刘交的后裔,史书也载刘交的后裔避难逃入鲜卑。刘裕也是刘交的后裔,他建立了南朝的宋朝。侯莫陈崇他的哥哥是侯莫陈顺,也是将军。侯莫陈崇没有善终,死在谣言多嘴上。大概是看不惯宇文护吧,他于是在家中对亲信常升说:自己昔日听算卦的说,宇文护今年要倒血霉。皇上今夜进京,可能是弄死了宇文护。不知道被谁传了出去,皇帝把他叫过去数落。为什么数落啊?因为宇文护还没死啊!再说就是死了,也轮不到你多嘴啊!宇文护就像逼杀独孤信一样逼杀了侯莫陈崇。宇文护被杀后,他的谥号只是变得更高大上一点儿,也算对他死得窝囊的安慰以及支持皇帝的回报吧。
六柱国每个柱国辖两个大将军,他们是谁呢?宗室三人:元育、元赞、元廓;宇文派:宇文导(宇文泰侄儿)、宇文贵、贺兰祥(宇文泰外甥);侯莫陈家族:侯莫陈顺;其他人:李远、达奚武、杨忠(杨坚之父)、豆卢宁、王雄。
“八柱国”是哪八人?为什么叫“柱国”?
八柱国是起于北魏六镇。是北魏权臣尔朱荣创建,由一代权臣宇文泰发扬光大。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军政团体关陇集团。这个军政团体在其最巅峰的时候,创建了出现三个王朝(北周,隋,唐)势力一直延续到武则天时期。
柱国,是官名,也叫上柱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设“柱国大将军”官职。一代权臣尔朱荣因有有翊戴之功,被北魏孝庄帝拜荣柱国大将军,位列丞相上。后被宇文泰重新设立,宇文泰小字黑獭。匈奴化的鲜卑人。宇文泰是尔朱荣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宇文泰与高欢分裂北魏,宇文泰是西魏第一权臣,宇文泰最大功勋就是首创“府兵制”这一兵役制度一直延续三百余年,直到被北宋的“募兵制”取代。由于宇文泰的军队组成复杂,而且由于经济不足,军队供养不上,无以为生。造成军队战斗力很差。宇文泰以鲜卑族部落组织为底,也就是以鲜卑八部编制新军。保持鲜卑旧日的氏族关系,这就是府兵制雏形,最大的特点就是府兵全家可以免除赋役,当兵的就当兵,不缴纳赋税。不耕种。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既然是八部编制。八柱国就是军队主要支柱。西魏皇帝就是名义上的控制而已,其中宇文泰实为全军统帅,实际分统府兵的只有六柱国,所统兵士也改从各自主将之姓,宇文泰封的八大柱国分别是:宇文泰(北周实际开国皇帝),元欣(宗室),李虎(唐高祖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隋文帝杨坚岳父),侯莫陈崇。他们创造了北周、隋、唐三个朝代辉煌的历史,可以说八柱国是隋唐的养母。
元欣字庆乐,其父为魏献文帝之子广陵王元羽,其弟为西魏节闵帝。应该说八柱国里的帝王血脉,由于和宇文泰关系莫逆,北周开国以后成为第一权臣,但成一次也败于此,杨坚篡位以后,元氏几乎被族灭。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就无需多言了。而李弼字景和,名声不显,就是宇文泰麾下一个武将而已,李弼后代受封魏国公,在隋世袭蒲山公,曾孙就是大大有名 的伪君子李密。
赵贵字元贵,天水南安人。于谨字思敬,河南洛阳人。侯莫陈崇字尚乐,这三位都是武将后代名声也不大,在大唐立国以后基本上也就消失了。但这里最值得一提的独孤信。八柱国里最有名,最发达,影响最深远 就是此人,但就能力而言,独孤信又是八柱里最差的,死的最早的,那他的影响在何处呢?
北魏孝武帝被高欢杀的大败,满朝文武都四散奔逃,但唯独神武将军独孤信追随在孝武帝身边,让孝武帝十分感动,言道,乱世显忠臣。今日我才知道这句话的意义。昔日待卿甚薄。而卿如此。令朕十分惭愧。后来独孤信被被宇文泰所杀。但独孤信后代太牛逼了。生的7个女儿,出了3个皇后,长女是宇文泰家族的北周皇后,四女儿为大唐皇后(李渊的母亲)。七女儿为隋文帝皇后(杨广的母亲)。李渊后来和独孤信的儿子独孤峰说,关拢贵族只有我家最后统一天下称帝,实为第一家,独孤峰则道:你家出皇帝,我家还出三朝皇后呢。李渊一想自己的亲妈也姓独孤,长叹一声道,还是你独孤家牛逼,代代出皇后。
应该说,八柱国是一个军事组织,是关陇集团的最大依仗,他几乎影响华夏三百年的政治版图,隋朝的建立和覆灭,以及唐朝的发家都和八柱国有着莫大的关系,他们也是隋唐世家的雏。直到唐朝灭亡关陇集团才宣告彻底消失。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关注和点评。
“八柱国”是哪八人?为什么叫“柱国”?
柱国又称上柱国,战国时楚国设置,是最高武官。北魏因尔朱荣重设,位在丞相之上。北方政治贵族至南北朝时期式微,西魏宇文泰便仿照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让部将们改籍关中,设置柱国大将军,重建新贵族。
宇文泰将上古周朝六军军制同鲜卑八部制进行糅合,创立了府兵制,府兵的最高军职为柱国大将军,有实兵的六位柱国各自统领两名大将军,每位大将军下辖两个开府大将军。后人把宇文泰等八人称为西魏(北周)八柱国,他们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宇文泰:宇文护之叔父,宇文邕的父亲。使持节、太师、柱国大将军、大冢宰、都督中外诸军事、安定郡开国公。
元欣:北魏闵帝元恭的兄长。使持节、太傅、柱国大将军、大宗师、大司徒、广陵王。
李虎:李渊的祖父,李世民的曾祖。使持节、太尉、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尚书左仆射、陇右行台、少师、陇西郡开国公。
李弼:蒲山公瓦岗李密的曾祖父。使持节、太保、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宗伯、赵郡开国公。
赵贵: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寇、南阳郡开国公。被宇文护所杀。
于谨: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空、常山郡开国公。
独孤信,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马、河内郡开国公。三女为北周、隋、唐三朝皇后,宇文毓和杨坚岳父,李渊的外祖父。被宇文护逼迫自杀。
侯莫陈崇: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少傅、彭城郡开国公。预言宇文护将死,被逼自杀。
十二大将军分别为元赞、元育、元廓、宇文导、侯莫陈顺、达奚武、李远、豆卢宁、宇文贵、贺兰祥、杨忠、王雄。
以今人眼光审视逝去故事,镜古烛今,我是南方鹏,欢迎关注。
“八柱国”是哪八人?为什么叫“柱国”?
历史上的八柱国是一个很生僻的内容,要想讲清楚这个概念,就要先从北魏六镇和后来的府兵制开始说起。
东晋十六国后期,北方大乱,鲜卑的拓跋氏乘机南下中原,并在山西平成建立政权。鲜卑人南下之后,原来的漠北草原被柔然人占据,对北魏的北部边境安全形成了很大的威胁。于是北魏在首都平成以北设立了六个军镇,作为防御柔然人南下的屏障。这六个军镇虽然远离北魏的政治中枢,但是由于它们拱卫首都,有很重要的军事地位。不仅统帅皆为鲜卑豪族,成员也以鲜卑人和中原汉族强宗子弟为主。因此六镇在设立之后就有很高的军事和政治地位!
然而好景不长,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六镇的地位江河日下。因为孝文帝把国都从山西大同南迁到了河南洛阳,这就导致六镇与北魏政治核心圈离得太远,不再如之前那么亲近了。并且孝文帝强调汉化,要求北魏政治核心圈的鲜卑贵族与中原汉地的门阀贵族通婚,只有汉化的鲜卑人才能受到重用,老顽固们靠边站。贵族们为了政治前途,只能迎合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当时的北方六镇远离中原,自然就只能靠边站了。
并且由于国都南迁洛阳,北方六镇也不再有拱卫都城的价值,地位下降剧烈。后来六镇变成了流犯囚徒的发配之地,六镇的鲜卑贵族子弟也难以晋升,甚至还受到中原汉化鲜卑同族歧视,积累了很大的怨气。六镇贵族的这个怨气积累的越来越深,便演变成了后来的北方六镇反汉化大起义。
六镇起事之后,关陇、河北各族也纷纷参与造反,北魏统治濒临崩溃。为了镇压造反军,北魏统治者笼络了大量的北方胡人。最后造反被虽然被镇压了,但是北魏政权也随之瓦解。以契胡酋长尔朱荣为首的北镇豪强和酋帅集团控制了北魏政权。(尔朱荣就是董卓那号人)
在六镇起义之时,当时有两个人年轻人也参与了叛乱,这两个就是后来分别奠定了北齐和北周政权的高欢的宇文泰。
后来傀儡皇帝孝庄帝杀死了尔朱荣,高欢乘机起兵,将尔朱一族全部屠尽,并拥立魏孝武帝元修即位,由他自总大政,控制了北魏的军政大权。但是高欢的实力还不够强,为了笼络人心,他任命尔朱荣旗下的大将贺拔岳被为关西大行台,总揽关陇一带的军政大权。当时的宇文泰还没有自立门户,只是贺拔岳的部将。
宇文泰随贺拔岳抵达关中后,贺拔岳任命他为行台左丞,关陇地区的一切大事,事无巨细都交给他来办,于是宇文泰成为了关陇地区的第二号人物。后来高欢使离间计,让侯莫陈悦将贺拔岳暗杀,贺拔岳的残部被宇文泰所收。因此宇文泰便成了关中的老大。但当时名义上还是要听高欢的命令。
再后来高欢所立的北魏孝武帝逃跑,西奔长安投靠了宇文泰,并封宇文泰为大丞相,号召天下兵马起兵讨伐高欢。此举将高欢激怒,于是盛怒之下的高欢又立了一个傀儡小皇帝。双方都以正统自居,并蔑称对方为叛逆,然后北魏就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
北魏分裂后,高欢仰仗河南、河东、山东和河北的生产力和人口优势,全方位吊打只拥有关中和陇西这两块贫瘠之地的宇文泰。尤其是在大统九年(543年)的邙山大战之战中,宇文泰损兵折将不说,自己还差点做了俘虏。在跑路过程中,宇文泰狼狈不堪,边跑边在马上向追杀的东魏大将彭乐哀求:今你杀掉我,明你还有用吗?干嘛不马上还营,把我丢下的金银宝物一并取走呢?追杀他的彭乐是个粗人,被宇文泰的几句话给忽悠的云里雾里,便放了宇文泰。
邙山之战后,宇文泰痛定思痛,因为这一战让他死伤了六万多人,虽然高欢的损失更大,但是宇文泰可没有高欢那么财大气粗,六万人基本上就是西魏一半的家当了。为了解决兵源的问题,宇文泰开始从汉族中间吸收兵员,并宣布征募关陇地区的豪强地主武装。这一举措在当时是破天荒的。
因为自五胡乱华之后,汉人在北方一直就是二等公民。无论是哪个胡人政权,朝廷中央军一定是胡人,北魏更是如此。宇文泰早期割据关陇时,西魏的主力也是鲜卑人,不会让汉人掌握核心武装。但是宇文泰和高欢的差距实在太大了,长时间的拉锯战消耗掉了大量的鲜卑族士兵,搞的宇文泰手上无兵可用。而当时关陇地区的汉族门阀手上有现成的士兵,宇文泰可以直接用。
北魏末年镇压起义时,关陇豪强地主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组织了乡兵。东西魏分立后,这些地主武装并没有解散,仍然控制在豪强的手中。最早宇文泰并没有看重这些人的私兵,因为他不是关陇本地人,只是个外来户,但后来苦于无兵可用了,便只得广募豪强以充西魏军旅,把这些分散的乡兵武装变成中央军队的一部分。
但是这些新招募的士兵都是人家当地豪强的家兵,朝廷如果不拿出诚意,当地豪强肯定不会答应。于是宇文泰选择了一些在关陇地区有名望的门阀代表出仕为官,利用他们来巩固自己的统治。那么宇文泰许给这些关陇门阀的代表什么官呢?什么都有,最大的官就是标题中所问到的柱国大将军。
所谓的柱国大将军,其实跟东朝、三国时期的大将军是一个概念。大将军统领全国军队,地位在三公之上。姜维、司马昭都当过类似于的职务。柱国大将军只是名词不一样,职务权限是类似的。五胡乱华时,后燕成武帝慕容垂设立了这个官职,地位排在三公之上,统帅全国的兵马,但当时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官职。北魏后期尔朱荣崛起后,他凭借对朝廷的控制,也当过几年柱国大将军。尔朱荣被杀之后,高欢就成了柱国大将军。大统三年(537年),宇文泰为了对抗高欢,西魏文帝也封他为柱国大将军。只不过当时西魏还只有他一个是柱国大将军而已。
到了大统十四年(548年),宇文泰为了笼络各方势力,他一口气封了七个柱国大将军,分别是:赵贵、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和元欣。这其中广陵王元欣是皇族,封他只是为了笼络皇族,实际上元欣的柱国大将军只是个虚职。另外的六人才是真正有实权的柱国大将军,但是相比于最早的柱国大将军,八柱国的权力要小很多。
另外,每一个柱国大将军下辖两个将军,共十二大将军(十二个将军不是按胡汉均分的原则来分配的),每个大将军下辖两个开府,共二十四开府;每个开府下辖两个仪同,共四十八仪同;一个仪同领兵约千人,一个开府领兵两千人,一个大将军领兵四千人,一个柱国大将军领兵八千人,六柱国合计领兵四万八千人左右。这支军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西魏府兵。
通过改革,西魏的民族矛盾弱化,宇文泰借助汉人豪强的支持,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力,削弱了北魏末年以来的地方割据势力,促进了鲜卑贵族与关陇汉人地主的联合。让汉人和鲜卑人都有一种“命运共同体”的感觉,大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相比于宇文泰的统战水平,高欢就太失败了。高欢他也知道鲜卑士兵与汉人的矛盾,并且他也试图调和过胡汉矛盾。但是调和的很失败,没能像宇文泰那样把汉人和鲜卑人整合为团结一心的关陇集团。汉族和鲜卑族在高欢的治下,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后来高欢还使劲偏袒鲜卑族,又加深了这种矛盾。最后北齐败给北周,实际上就是败在了内部不团结。
总的来说,西魏八柱国实际上就是当时西魏山头主义的体现。早期的西魏只有宇文泰一个人是柱国大将军,后来邙山大败,西魏原有的军队损失惨重,宇文泰不得不向豪强妥协,用柱国大将军相以笼络。宇文泰年老后,八柱国不直接掌握野战兵,而是由十二将军二十四开府四十八仪同来掌野战府兵,而这四十八仪同中有三分之一都由宇文泰直辖,之后更是不断从李虎、赵贵、独孤信手里逐渐收集兵权。
最后再简单说一下八柱国的简介。元欣和宇文泰不用多说了,一个是北魏皇族,基本上就是酱油角色。一个是西魏实际掌权者,中国历史上统战水平最高的人之一。
李虎、赵贵、独孤信、侯莫陈崇四人属于宇文泰的老班底,即所谓的武川派元老。当初贺拔岳去世后,这四人拥立宇文泰接任关西军的老大,有拥立之功。他们的各自下辖的军队是西魏政权初期的主要野战力量。因此这些人的势力很强,加封柱国大将军合情合理。额外再说两点,李虎是唐高祖李渊的爷爷,唐太宗李世民的太爷爷;独孤信就更不得了了,他是北周武帝宇文毓和隋文帝杨坚的岳父,唐高祖李渊的外公,号称天下第一老丈人。
接着是于谨,他是典型的关陇本地豪强,是宇文泰随贺拔岳入主关陇后所,亲自征召或培养的人才。早先的时候,于谨虽然是关陇大族出身,但他的祖辈在北魏体制内的官位并不算很高,宇文泰征召他,有很明显的拉拢之意。
最后是李弼,他是暗害贺拔岳的侯莫陈悦的部将。侯莫陈悦垮台后,他投奔西魏,被宇文泰为己所用。他投宇文泰时,带了一万多精锐士兵,属于带兵入股,后来了立了大功,封柱国大将军也合情合理。宇文泰收纳李弼,其实也从侧面证明了他的政治才华,是一个斩杀逆首挟从不问的统战高手。另外李弼是后来隋末瓦岗寨首领李密的太爷爷。
从这八个柱国大将军的分配来看,宇文泰是精心计算过的。当年随贺拔岳一起入主关中的老将都要重用,并且还要占大头;北魏皇族也不能冷落;关中本地豪强也要照顾,最后是敌人的起义将领也要有表示。这个分配方案简直是绝了,堪比五五年大授衔的政治平衡水准。
“八柱国”是哪八人?为什么叫“柱国”?
所谓八柱国,准确来说,指的就是西魏八柱国。所以西魏和八柱国,是需要分开来看的。
一、西魏从哪儿来?很多朋友没听过西魏,但是北魏大家肯定清楚,南北朝里的北朝,指的就是北魏。而西魏,则是北魏分裂出来的一部分。西魏的形成大概分成了这么几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北魏六镇起义。
早年北魏孝文帝元宏,进行汉化改革的同时,将都城迁徙到了洛阳。负责对抗柔然的北方六镇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荣耀。再加上柔然和高车内斗,直接让北方六镇失去了作用,也就失去了朝廷的财政支持。
为此北方六镇的将领们开始克扣手下人的工钱,顺便压榨百姓,以此维持自己奢华的生活。结果引发了北魏六镇起义。
第二个阶段,尔朱家族被高欢取代。
六镇起义是被一个叫尔朱荣的军阀给平定了的,这哥们很猛,将残破不堪的北魏重新拾掇了起来,可他还在犹豫篡不篡位的时候,就被自己的女婿北魏孝庄帝元子攸给宰了。
这下好了,北魏再次大乱,尔朱家族不顶用了,尔朱荣手下一个叫高欢的军阀,果断出来创业。高欢灭了尔朱家族,掌握了北魏的军政大权。
第三个阶段,宇文泰崛起。
可高欢的手,没能伸到关陇地区,也就是现在的西北地区。这地方当时归两个人管,一个叫侯莫陈悦,一个叫贺拔岳,贺拔岳的能力和实力都要更强一些。
高欢拿他们没办法,想起了曹操用离间计使得马超和韩遂反目的桥段,于是故技重施,结果还真的让侯莫陈悦宰了贺拔岳。
可贺拔岳的手下们不答应了啊!他们二话不说就推举夏州刺史宇文泰做老大,宇文泰给前任老大报了仇,宰了侯莫陈悦,也识破了高欢的奸计,自此与高欢彻底决裂。
第四个阶段,西魏的建立。
这样一来,北魏集团就分裂成了高欢集团和宇文泰集团。高欢立了一个傀儡皇帝是北魏孝武帝元修,这哥们完全不把自己当傀儡,处处要跟高欢对着干,甚至为了掌权,偷偷和关中的宇文泰联络。
宇文泰别提多高兴了,只要元修来了,那他就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机会,因此他一直怂恿元修到自己这儿来做皇帝。
被忽悠得够呛的元修,就这么带着宗室和亲信,一股脑从洛阳跑到了长安。高欢气坏了,二话不说改立元善见为帝,东魏自此成立,元善见便是东魏孝静帝。
元修到了长安以后,发现不对啊!你宇文泰咋跟高欢一个德行呢?因此他又开始不听话。宇文泰嫌他烦,就把他给宰了,改立他带来的元宝炬为帝,自此西魏就成立了,元宝炬就是西魏文帝。这样一来,东魏、西魏和南边的南梁,形成了新三国的局面。
二、西魏八柱国,是宇文泰进行府兵制改革的产物。宇文泰这个人很厉害,他接管关陇集团以后,并不能一家独大。为啥?因为集团内部的派系实在是太多了。
- 第一派:以元宝炬为首的宗室集团。这帮老元家的皇族,虽然没啥实力,可地位非常高,宇文泰还个个都得捧着。
- 第二派:以宇文泰为首的贺拔岳旧部。这帮人支持宇文泰做老大,代表人物有于谨、赵贵等人。
- 第三派:以贺拔胜为首的荆州集团。贺拔胜是贺拔岳的哥哥,本来应该继承关陇集团。可惜他犹豫了一下没敢来,结果让宇文泰捡了便宜。支持他的人有独孤信、李虎等人。
- 第四派:以李弼为首的侯莫陈悦旧部。侯莫陈悦虽然被宇文泰灭了,可他手底下还有好几万人,这些人自然是自成一派,短时间内很难直接听从宇文泰的调遣。
这四大派系,把宇文泰搞得焦头烂额。他既想做老大,又不想手下派系林立。毕竟派系林立,军令不能得到彻底执行,战斗力不佳倒是其次,关键时刻反水,可就完犊子了。
再加上此前和东魏多次交战,鲜卑士兵损失严重,急需补充。因此宇文泰决心进行府兵制改革,世兵制改成府兵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的府兵制管理系统。
其中西魏八柱国分别是:宇文泰、元欣、独孤信、赵贵、于谨、李弼、李虎、侯莫陈崇。
这里面有两个人比较特殊,宇文泰是实际上的老大,所以比一般柱国要大得多。元欣是西魏宗室领袖,没啥实权。
因此剩下6位柱国大将军,每个人分别带领2位大将军,共计12位大将军。此外每一位大将军手底下,还有2位开府,因此共计24位开府。每一位开府统领一支军队,因此在西魏府兵制之下,共计24支军队。
三、八柱国体系的优点在哪里?宇文泰这一招实在是太绝了,我们仔细看八柱国成员,就能搞清楚,他为啥要把这8个人弄进这个编制里来了。
- 首先,宇文泰、赵贵、于谨、侯莫陈崇,这是一个派系的,他们都支持宇文泰。
- 其次,独孤信、李虎过去是支持贺拔岳做关陇集团老大的。当时贺拔胜已经去世了。
- 再者,李弼是侯莫陈悦旧部,也是侯莫陈悦的姑丈,实力雄厚。
- 最后,元欣是宗室集团的代表,选进来充当小吉祥物的作用。
这么一来,之前提到的4大派系中的代表人物,全都被选入了西魏八柱国之内。看似谁都不偏袒,可从数量上来看,宇文泰这帮人占据了4个席位,牢牢掌握了话语权。
更绝的事情还在后面,除了宇文泰和元欣以外,剩余6柱国下面还有12大将军。这12大将军的身份更有意思。先看看他们都是谁吧:
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豆卢宁、贺兰祥、王雄。
- 这里面,老元家的宗室占了3个名额,分别是:元育、元赞、元廓。
- 宇文泰的人占了7个名额,分别是:宇文导、宇文贵、李远、达奚武、贺兰祥、王雄、侯莫陈顺。
- 独孤信的人,占了1个名额:杨忠。
- 侯莫陈悦旧部的人,占了1个名额:豆卢宁。
现在你明白宇文泰的用意了吧?12大将军中,有7个都是他的人,你说这西魏的天下谁说了算?
而且宇文泰心思缜密,这6柱国手下的2位大将军,至少有1位,不是他们自己的人。这样一来,就算柱国打算谋反,手下的2位将军,至少也有1个是不听他的!
比如说独孤信手下的大将军杨忠虽然是自己人,可另一位大将军元廓却是老元家的宗室。李弼手下的大将军李远和达奚武甚至全都是宇文泰的自己人。
总结:八柱国制度,实际上是为了巩固宇文家的统治。现在我们搞清楚了,西魏八柱国制度,的确可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但是同时也限制了将帅们的权力,将最高权力集中到了宇文泰手里。
宇文泰利用这一制度,方便了对散乱的关陇集团进行统一管理。与此同时,八柱国制度也将权力牢牢地掌握在了宇文泰手里。为后来宇文家族建立北周,奠定了基础。
参考资料:《周书》
“八柱国”是哪八人?为什么叫“柱国”?
是宇文泰搞的,这糟老头子贼得很
北魏六大军镇起义时,宇文泰本来是起义军的一员,后来尔朱荣平定了义军,这宇文泰就成了尔朱荣麾下势力,在贺拔岳手下任职,并深得贺拔岳信任,是尔朱荣小弟的小弟。如果不出什么大变故,宇文泰或许一辈子就是贺拔岳手下一个普通大官
然而变故出现了
老大的老大尔朱荣一不留神让北魏皇帝弄死,势力一分为四:一部分被高欢收拢;一部分归于尔朱家里;一部分让一个叫侯莫陈悦的搞去了;最后一部分就是老大贺拔岳
这高欢很厉害,他联合北魏皇家
先收拾尔朱荣家的那一部分,后又离间侯莫陈悦和贺拔岳,纵横捭阖间成功接替尔朱荣职位
侯莫和贺拔俩人本来是把兄弟,可也没经得住高欢折腾,侯莫陈悦中计干掉了贺拔岳,自己醒悟后也悔恨而终。就这样,老大的老大死了,老大死了,隔壁老大也死了,除去被高欢搞去的,剩余势力一时间群龙无首。投靠高欢,那是不可能的,只能选出一个盟主,蛇无头不行嘛
经过一番商议沟通,当时作为贺拔岳手下左丞相的宇文泰,成功当选!
为躲避高欢追杀,宇文盟主一边带领大家逃往长安,一边上表北魏称臣
北魏孝武帝,没整过高欢,他也逃到长安
宇文盟跑了,盟主还拿到了北魏任命书,成为大都督。这高欢枪口没了目标,转过头来就干起了北魏孝武帝,攘外先安内嘛
高欢势大,孝武帝没干得过,乘着高欢一时疏忽,带领人马逃到了西安,和宇文盟主汇合。天下除了当时的南梁,也就宇文盟主那边能和高欢扳下手腕,不逃到他那边又能逃哪去呢,总不能跑南梁吧
这时,宇文泰坐蜡了,势力内,山头众多,他仅仅是盟主而已,又不是自己打出的天下铁板一块。现在又来了个皇帝,虽然没毛的凤凰不如鸡,但也是凤凰不是
百鸟朝凤,本就不稳定的联盟,更松散了
一帮乌合之众,哪能干得过高欢
除了皇帝,大家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宇文泰这糟老头子贼啊,几场败仗打过后,他搞事了
既然自己做不了皇帝,那也不能便宜了孝武帝,大家都做皇帝吧。仿照北魏前身代国的部落联盟制,设置八个柱国大将军,家天下的皇帝,变成了联盟名誉主席,而宇文盟主则是实打实的大宰辅
之所以叫柱国不叫酋长,柱国大将军称号猛啊,大家都认可,尔朱荣还活着的时候,他的职位是北魏柱国大将军。暗地里的山头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官封柱国,除了皇帝,大家都满意,更加团结了
当然,柱国也仅仅是权宜之计
后来宇文家不断往里面掺水,分封好多自己人,柱国之上更是设置大柱国。经过两代人努力,宇文家终于成了皇家,代西魏成立周,并统一北地
史书记载:此后功臣,位至柱国及大将军者众矣,咸是散秩,无所统御
附八柱国名单:陇西郡开国公李虎,广陵王元欣,赵郡开国公李弼,河内郡开国公独孤信,南阳郡开国公赵贵,常山郡开国公于谨,彭城郡开国公侯莫陈崇,外加上总百揆、督中外军事的宇文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