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以前没棉被,那么古人在冬天是如何御寒的?
宋朝以前没棉被。因为虽然2000多年前棉花就从印度传入了中国边疆,实际上在边疆,棉织物出现得也非常早。但是在中原一直到公元9世纪的时候,贵族们还把棉花当做观赏花来种植,所以北方到了冬天那真是“狐裘不暖,锦衾薄”。
没有棉被不代表古人不盖被子。“狐裘不暖,锦衾薄”里的“锦衾”就还是“锦缎被子”的意思,所以古人的被子,用现代人的眼光看来,还是比较奢侈的。虽然没有棉被,但是羽绒被、蚕丝被这些高档被子还是有的。
但是这些被子造价不菲,普通百姓家,哪怕时候个小富之家,能有个缎面做背面,麻布做里子就很不错了。用鸭胸脯上的绒毛做出的羽绒被其实还是比较奢侈的,不比加拿大鹅来得便宜,这种代价太奢侈了,更别提蚕丝了。
所以普通人家的被子的填充物还是以芦花和杨絮为主。这些东西廉价,但是要注意采集的时间,一个在春天,一个在秋天,错过了杨絮,还有芦花,但是连芦花都错过了,冬天就准备挨冻吧。
但是大冬天的取暖,古人还是比较有经验的,那就是靠“火”取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木炭和煤的国家。汉朝的时候,古人就用煤炭烧饭、炼铁、取暖了。但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有煤炭,没有煤炭还有“卖炭翁”在山里烧木炭运到城里去卖。
所以在宋朝的时候,北方的主要燃料就已经被煤炭取代了,根据《宋会要·食货志》记载,在北宋的时候,煤炭买卖就已经成了官营项目,而且还设立了官仓贮碳,用于调节物价。大中祥符5年(1012年)12月6日,朝廷还要拿出40万秤(大概是1斤重),半价卖给穷人。当时煤炭多少钱呢?20个铜钱1斤。北宋的老百姓相对比较富足,普通人家到了大冬天,一家人围着火盆(富人用碳炉,穷人在家中挖个坑),把火烧得旺旺的。壶里热上小酒,笼屉里蒸上肉菜,手里抱着“汤婆子”(古代版的暖手宝)。这种小日子还颇符合今天求之不来的过年气氛。
但在“安史之乱”时期的唐朝,杜甫流落蜀中的时候,没有火盆,没有肉,更没有热酒,暖身全得靠“娇儿”。杜甫连屋上的三重茅都被寒风卷了去。更可气的还不止于此,“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床旧被子本来就盖了很多年,“娇儿”(虽然解释说是杜甫的儿子,但是在四川女孩子才叫娇娃),只因为睡姿不好,一脚蹬破了破麻布被里,杨絮一坨坨地散落出来,这日子没法过了。所以冬天的取暖方式还是需要注重,如果被子太久,就不建议做太剧烈运动取暖了。
年轻人火气重,钻进被子就暖和了,可是老年人,烫完脚进了被窝,一会脚又冷了,怎么办?所以年纪大的有钱有成就的老男人就喜欢娶个小老婆给自己暖被窝。唐玄宗之所以找胖胖的杨玉环,事实上就有这方面的考量。但是李隆基为了这个暖宝宝,代价的确有点大。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宋朝以前没棉被,那么古人在冬天是如何御寒的?
说起这事有三十年了。那时候冬天比较冷,生活在中原地带,也没有东北西北烧炕的习惯,到了冬天就觉得被窝里特别冷。跟着大人到隔壁王奶奶家玩,王奶奶很有御寒的法宝,她把麦秸秆铺在褥子下边,说这样很暖和。
小孩子好奇心重,回家后我就给大人闹着把我们家被褥下也铺上麦秸秆,就是想体验一下铺麦秸秆的床铺到底有多暖和。家里大人不同意,说这样容易有跳蚤。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普通人都有自己御寒的方法。都是结合着当时的资源条件想出来的,可以说是五花八门。
宋朝以前的气候,比现在更冷历史学家结合着历史记载,统计了历朝历代的气候条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每次大的社会性动荡基本是因为气候周期性变冷决定的。平均气温上下波动不到两度,经过蝴蝶效应放大,结果就天翻地覆。
只要是气候变冷了,400毫米等量降水线就会南移200公里。400毫米等量降水线就是农业和草原畜牧业的分界线。
温度往下走,北方风雪更大,天气更冷,游牧区也往南移。社会表现是动荡,抵御游牧民族入侵。温度往上走,北方相对雪小了,天气不太冷,农业区也往北移。社会表现是和平,盛世到来。
最近几年老是有沙漠变绿洲的新闻,这就是400毫米等量降水线往北移的结果。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处于温度往上走的时期。加上两百多年的工业化,温室气体排放得多,气候比之前更暖和了。宋朝之前在有文字记录的历史中,基本都是比现在要冷的时代。
宋朝以前没有棉被,天气冷的时候古人怎么御寒?
早期人少:贵族盖丝绸,平民盖皮貂西周时期,地广人稀。武王伐纣后,把各个诸侯分封到全国各地,据说满共分封了800诸侯。大家就封的时候,基本上是没有大路的,甚至没有路。诸侯带着人马,拿着斧头砍刀,一路披荆斩棘才能到达封国。
封国和封国之间有大量的蛮荒地带,草木丛生,野兽横行。正是有这样的环境让人无限联想,才能写出山海经这样的奇书啊。
那时候整个中国人口不到500万。中原及周边的核心地带,人口不到300万。这么多荒地,野兽比人多。
冬天冷了怎么办?很简单,当时中国人从上到下都尚武,到野外打个野物,兽皮可以御寒。
要是你不会打猎?也没事,当时野物多,兽皮、羽毛这些都不贵,基本都能穿得起用得起。倒是用丝绸和绢做的衣服和被子只有贵族能用得起。
武王的弟弟周公制定一套礼法和制度,相邻的诸侯国的田垄是不同方向的。比如齐国的田野里的道路是东西向的,那么鲁国田野里的道路就是南北向的。
这就是为了避免两个相邻的诸侯国把中间荒野地带开发完毕后,田野相连发生冲突。如果齐国想打鲁国,到了对方的国家,车马就被田垄挡住了。
当时打仗也不用拼命,像举行阅兵比赛一样,讲究道义,不能趁人之危,不能偷袭,敌人逃跑不能追,不能灭别人的国家。
到了春秋时期,距离西周分封也就过了300年,好的荒地基本开垦完了,地盘好的诸侯国已经接壤了,开始频繁打仗抢地盘了。
到了战国时期,不缺水的荒地都开垦了,已经开始修水利工程灌溉种田了。野兽生存的区域只剩下无法开垦的山区和缺乏足够灌溉的地区了,此时核心区人口在1000万左右。这时候野兽生存空间少了,此消彼长,兽皮价格很贵了,皮貂时代基本过去了。
后来人口基数大:五花八门的保暖术出现了人口多了以后,没那么多兽皮用来保暖了,可是棉花到宋朝才有。贵族和有钱人家可以用丝绸做被絮。普通大众没有那么多钱,大家想出来各种各样的过冬方法。
杨絮柳絮
现在一到春天杨絮柳絮飘飞的时候,满天遍野都是这些白毛毛,容易被人吸到鼻腔内,连续打喷嚏。一到那段时间好多人就不敢出门了。
更有甚者,现在有不少城市找不到好的解决方法,提前给杨树柳树打针,抑制它们释放飞絮。最直接的是有些地区直接把杨树柳树砍掉,不让种了。
以前就没这种担忧,老百姓还盼着杨树柳树快多开花释放飞絮呢,这样就可以收集起来,做过冬的棉袄和棉被了。这些飞絮除了不好收集,保暖性和棉花基本一样。
芦苇花
芦苇在中国自古就有,池塘里到处都是。秋冬一到,天气冷了,芦苇花可以收集起来做被絮,虽然没有杨絮柳絮好用,不过也能保暖抗寒了。
现在没人用芦苇花做被絮,倒是还保留着用芦苇花做草鞋的习惯,我也穿过,挺暖和的,就是太笨重了。
芦苇花做被絮,现在听着不可思议,在冬天动辄冻死人的古代,能够在寒冬腊月活下去就挺好了。
我看过一个日本电影,高度还原了日本百姓古代怎么过冬,连被面布都没有,用编织草席的灯芯草把芦苇编到一块,卷身上。看着挺冷的,因为这样的被子像帘子一样,只能一个方向打弯,到处串风。
外面下着雪,一家人都裹着芦苇,要是想移动位置,像抱着沙发垫一样,到了另一边后,赶紧把芦苇被子裹上。几个演员尽力表现得不觉得这被子奇葩,一脸认真地演绎着,很有喜感。
烤火
当时的粮食产量低,十亩地也就顶现在一亩地的产量,所以秸秆比较多。要是没有被牛羊吃光的话,这就是烧火取暖最廉价的东西。
古代人少,山多树多,想烧个干柴还有的是,到山上捡些干柴拿回去烧火取暖就行了,如果愿意,自己可以烧制一些木碳。
到了王朝后期,荒山都被地主给占有了,普通人想捡柴都没地方去,或者是城市居民,没地方捡柴,那只好买了。
以前有卖薪灰的,有些大家庭烧火做饭用劈柴,烧完火把剩下的余烬卖给需要的人。在大街上找个背风的地方坐着,要是有冻得受不住的人,花一个铜板买一铲子火灰能保证寒夜里好受些。
火炕
有了火炕,冬天寒冷的夜晚就没那么难熬了,随便烧几把火,整个床铺都是暖和的。火炕真是一个好发明。
火炕应该最先出现在寒冷的东北地区,首先传入京津冀地区,考古证据表明河北人民在2000年前的西汉时期已经睡上火炕了。
其实御寒不但要有保暖的棉衣棉被,加热的火炉火炕,还得有遮风挡雪的住所。普通房屋确实方便出入,但是在保暖方面不如地下房屋。
冬暖夏凉的东北地窨子、西北地窝子西北和东北以前都有挖地穴过冬的传统。这两个地区冬天特别冷,零下一二十度很正常,所以当地居民还有挖地穴保暖的技术,现在用的人少了,不过每年都有个别人挖这个东西。
东北地窨子
开发东北的时候,一个邻居去东北当伐木工人。刚去的时候连路都没有,在原始森林里修铁路,住的地方就得跟着路头往前边移动,就不会去盖复杂的房屋,冬天就沿用东北传统的“地窨子”保暖。
建造地窨子,一般选在背风向阳、离水源较近的山坡。先往地下挖三四尺深的长方形坑,空间大小根据居住人口多少确定,在坑内立起中间高、两边矮的木柱,用树枝做房顶,铺上杂草。再盖半尺多厚的土培实,南面或东南角留出房门和小窗。
这种房子地下和地上各占一半,屋内空间高两米左右。房顶四周再围以一定高度的土墙或木障,以防牲畜踩踏。不过地窨子容易坏,每年都得翻修。
第二年铁路修前边去了,冷天也过去了,就搬到前边去,做个简单的木头房,到冬天的时候再挖地窨子住。
后来定居在老林子里,都是砖石房和木头房了,不再住地窨子。在当地伐木,为建设新中国出力。
有次他们转移伐木场时,他和一个伙伴跟大队走散了。冬天黑得早,又冷又怕,怎么也找不到路,后面还有两只狼在不远处跟着他们。
同伴说大冬天黑得早,两只狼等狼群到来就该进攻他们了。就是狼群没来,零下二三十度的晚上俩人也熬不过去。
不敢迟疑,赶紧把铁锹拿出来,对着冻得异常结实的地面就挖,把上边的一层冰雪挖开,底下就好挖多了。一个小时不到就挖了个两三平方米的地穴,砍下松枝盖在上边,把挖出来的土再压松枝上,简单的地窨子做好了。
天黑前的几分钟,两人钻进地窨子,用几根大树枝卡在洞口,在里面升起一堆篝火,这才稍微放下心来。不过一晚上也没敢睡觉。
地窨子本就冬暖夏凉,加上有篝火,两人没觉得冷。第二天早上看到外面雪地上到处都是狼的脚印。靠着几年不用的挖地窨子的技术,两人得以死里逃生,找到大队。
西北有地窝子
“地窝子好,地窝子强,地窝子冬暖又夏凉,看上去一片荒凉地,到房顶还不知脚下是营房。”这段话是当时在新疆哈密搞建设的新疆建设兵团编的顺口溜。
刚去新疆搞建设,在大家都不愿意住的盐碱地上努力。我有个姨姥一家就是那时候去的新疆。苏联专家说这种土质是最不适合种庄稼的。
咱们这边的建设人员不愿意放弃啊,把地上30公分厚的土挖掉或推走,修成四面高中间平的大方田。修水渠从山上引来冰雪融化的溪水灌溉,先往地里存储到膝盖这么深的水,水渗下去后,也就把土里的盐碱洗掉了,然后再种庄稼就行了。
原本每年都要从内地运救济粮,运输成本极高,从那以后新疆的物产丰富,自给自足还能出口一部分粮食呢。
刚开始比较辛苦,没房子住,就在地上挖地窝子。和东北地窨子有一半在地上不一样,西北的地窝子一大半在地下,露在地面的部分少一点。
应该是和西北水少往下挖不怕潮湿有关吧。不过在保暖性方面是一样好的,都体现了大家的智慧。
写在最后古人还是很有智慧的,虽然在没有普及棉花的宋朝之前,大家还是有许多方法御寒过冬的。就算是冰河时代,古人还是靠着坚强的毅力,仅用兽皮和篝火就挺了过来。
好在宋朝时期棉花普及了,大家可以穿棉衣盖棉被了,过冬没以前那么辛苦了。不过在社会动乱时期,还是有好多穷人弄不来棉花过冬的。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才是大家不受冻挨饿的基础,珍惜中国今天的繁荣稳定吧!
宋朝以前没棉被,那么古人在冬天是如何御寒的?
宋朝以前没棉被,到了冬天,古人御寒的手段自然也是千奇百怪。就拿宋朝来说,虽然没有棉花,老百姓也买不起皮袄,但有个姓王的人居然想到用纸做棉袄,而且也能保暖,所以当时也被人称“王纸袄”。
宋曾慥《集仙传》:王先生隐王屋山 ,常衣纸袄,人呼王纸袄。
古人为了生存也算是绞尽脑子,虽然没有棉袄可以穿吧,也能活得潇洒,要知道在宋朝以前我们中原可是没有棉花这种植物的,棉花那个时候只有印度和阿拉伯才有,中原并没有的。
那他们是怎么御寒的呢?有用火炉和热水壶来进行取暖的,有钱的人还会用动物的皮毛来制作成被子,穷人的话就用一些挡风的东西塞进衣服里面。
宋朝以前,棉花还没有传入中国。当然边疆那一片虽然有棉花,但不是很普及,中原一带依然没有。甚至宋朝之前的历史上也没有出现过棉字,对棉的解释也没有。到了宋朝末年,棉花才开始出现,时间相对来说已经很晚了。
还有一点就是,古代的人也没有意识到棉花的经济价值,就算是见过棉花,也不知道有什么用,所以棉花也一直没有普及。那么古人除了棉花,其实还发现了很多东西可以用来取暖,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都有哪些东西吧。
用树叶、柳絮以及麻布来御寒最初的时候,古人就是用一些树叶来做衣服的,虽然不是很有用,但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宋朝之前虽然没有棉花,但是人们也不会用树叶来做衣服,先不说没有一点保暖效果,而且也很不雅观。在这之前古人就是用棉布来做衣服的,棉布很虽然很硬,不过好在透气性还不错,于是就被古人用来做衣服了,不过这也只能夏天穿,到了冬天依然很冷,那么古人是如何解决的呢?
其实古人也是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把棉布做成两层,如何把一些树叶、柳絮什么的东西装进去,这样的话就相当于是简陋版的棉衣了。
大家应该会说,这样好像也不是很保暖吧。这样说也确实没什么毛病,不过那个时候一个穷人,你还想这么样呢?也只能这么将就地用了,最起码还是能起到那么一定点作用。古时候有句话叫做“路有冻死骨”,从这句话我们就可以知道,古代冬天被冻死的大有人在,说明当时穷人根本就没有什么有效的御寒手段。
用火炉或者是热水壶来取暖看过甄嬛传的应该知道,里面的很多妃子都有一个小火炉,里面装的就是炭。不过这个炭也只有有钱人家才能用得起,平常的老百姓那就不要想了。把这个火炉放在屋子里面,然后装上炭点燃,一般可以烧上几个小时,可以让整个屋子都很暖和,在里面待着的话,甚至还会出汗。所以说古人还是很聪明的,那个时候就已经学会用炭来进行取暖了。
除了使用炭来进行取暖,妃子们还会有自己的小水壶,里面都会定时地更换热水,和现在的暖手宝差不多,就是来回的换水有点麻烦。不得不说着有钱人的生活是真的好,冷的时候还有炭可以用,相当于富人来说,穷人的生活就很艰难了,下面来说一下穷人的保暖手段吧。
用柴火和稻草来取暖古代的老百姓可用不起那么昂贵的炭,老百姓一般就是把烧锅没用完的柴火拿来取暖,他们会把这些烧的差不多的柴火放在一个铁盆里面,然后关上门,这样就可以让屋子里面稍微暖和一点了。只是这个方法也有缺点,首先就是柴火烟很大,会很呛,二来就是柴火保暖时间很短,并且也不是那么暖和。
虽然柴火保暖效果不如炭那么好,但是这也是老百姓最奢侈的保暖方式了,最起码比什么都不用要好很多。除了用柴火来取暖,老百姓还会把稻草晒干,然后铺在床下,这样也可以起到一点保暖作用。
记得小时候老一辈的就喜欢把一些稻草放在床下,因为这样可以有效的阻止冷气入侵,起到一定的保暖作用。这也是百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取暖的了,不得不说平民的生活还是很辛苦的,对我们来说最平常的过冬,在古代对那些穷人来说,就相当于一场灾难一般。
用鸭绒和动物皮毛来取暖除了上面那些保暖方式,还有一种就是很奢侈的保暖方式,那就是用动物的皮毛来制作衣服和被子。古代的皇宫里面,妃子和皇后他们都会有一件自己毛皮衣,这些东西十分的稀有,不过保暖效果也是很好。
就算是放在现在,那些貂皮大衣啥的也不是一般人可以穿得起的,所以说有钱真是可以为所欲为,冬天对古时候的有钱来说,也根本不算什么。这些动物的毛皮因为密度比较大,所以可以有效的阻止寒气入侵,这也是毛皮做成衣服保暖的原因。除了把这些毛皮做成衣服,有的还会做成被子给太后用,这就更加奢侈了。
无论怎么说毛皮这东西确实也不多,毕竟人那么多,这点毛皮就算是有钱人,也不可能大规模使用。使用人们就开始用鸭绒或者鹅绒来制作棉衣和棉被,和现在的羽绒服差不多,保暖效果也是没得说。大家冬天的时候也穿过羽绒服,不仅轻薄携带,主要是很保暖,用这些鹅绒和鸭绒做成被子衣服,那根本就不用担心冬天的寒冷了。可惜的是,这种保暖方式也只是针对那些有钱人,对于平民百姓也只有挨冷的份了。
以前老家冬天床板上,铺的都是小麦秸秆,就是用石滚把小麦脱粒剩下的草,比稻草软还暖和,铺了约十五公分厚,再铺床草床,睡在上面盖上被子很暖和。 到了现在,很多人到了冬天出个门都要穿得厚厚的,比如棉袄、羽绒服可以御寒,即使是下雪天我们也不怕。
说了这么多,感觉中国古代帝王将相看来过的也很苦啊,现在很多熟知的东西怎么都是外来品,比如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让汉人穿裤子(此期基本上都是穿着成本版的开裆裤),宋朝之前没棉被,苹果大蒜胡椒西红柿茄子玉米等等都是外来品,还有佛教。
不过话说回来,古代的保暖方式也是很多,毕竟祖先的智慧也不是盖的,他们会利用火炉和炭来进行取暖。随着人们对新事物的不断认知和发现,他们又学会了利用动物的毛皮和绒毛来制作衣服和被子取暖。
一直到了今天,人们又发现了廉价的棉花,这才让我们普通人也能穿得起棉袄,总体来说我们生活在这个年代,还是很幸运的。
宋朝以前没棉被,那么古人在冬天是如何御寒的?
现代人到了冬天,有空调,暖气,外出还有羽绒服御寒。不过,古人就没这么幸运了。但是,面对寒冷的冬天,古人也有自己御寒的方法。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 谁知严 冬月,支体暖如春”。
上述诗句出自白居易《新制布裘》,形象地描述了棉衣能取暖御寒的用处。
但是棉花作为一种“舶来品”传入中国,到普遍种植,成为物美价廉的御寒物经过了漫长的过程。
据考古发现,棉花的种植,最早在西汉时期偏远的新疆一带,内陆经历隋,唐,宋时期,到明,清才逐渐普及。明太祖朱元璋强硬推行,颁布政令“益种绵花,率蠲其税”,意思就是:多种植棉花,可以免收赋税。那没有棉被,面对寒冷的冬天,古人是怎么御寒过冬的呢?
先从穿方面来说。在远古时期,以狩猎为主的古人,常用兽皮作为御寒衣物。随着文明的进步,专业的兽皮衣物——裘成为有钱人的新宠。其中以狐裘和貂裘最为珍贵,类似于现代的奢侈品;鹿裘和羊裘品质略逊一筹。但也并非普通的老百姓所能负担。
《晏子春秋》记载:景公赐晏子狐白之裘,其资千金。
普通的老百姓,冬衣大多是用是葛,麻质地的絮状物填充物制成的“袍”,但是保暖效果不佳,特别是用褐做的衣服既不能很好地保暖又不美观。
宋代的养蚕技术发达,也有用蚕丝作为絮状物制成的棉衣,但是制作成本过高,只能是有钱人的专属。
随着造纸术的发展,用纸做成的纸衣也是古人御寒方式之一。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老百姓贫困交加,只能用纸衣蔽体,甚至士大夫出行也有穿纸衣的。到了宋代,制纸衣、穿纸衣更为盛行。
现代人常用的帽子、手套也是古人的御寒装备,古人还习惯将内有丝或棉等填充物的长条,裁成帛巾扎在额间,用作保暖。据考古马山一号楚墓发现,墓主人除常用丧葬衣着外,还有头巾、帽和手套等。说明古人用帽子,手套,头巾御寒的方式由来已久,在宋朝也很流行。
除此之外,饮食在古人取暖御寒也起到重要作用。《红楼梦》“琉璃世界雪红梅,脂粉香娃腥啖膻”中的贾府冬季家宴,贾母吃饭时,送上的第一道菜便是牛乳蒸羊羔。贾母说:“这是我们上了年纪人的菜,没见天日的东西,可惜你们小孩子吃不得”。
实际上,这道菜是冬季补气精品,但是因为这种菜热性较大,一般不适合年轻人。而贾府的年轻少爷,小姐们则围着火炉烤鹿肉。鹿肉也属于温补之物,也是大户人家冬季进补的食物。除鹿肉,还有羊肉,狗肉等。
不过,冬季进补,普通的老百姓只能选择红枣,山药,枸杞等杂粮,而只有达官贵族或者商贾富户才会进补这些高热量的肉食。
除了食物,人们冬天也会饮酒御寒。明清时期,从草原游牧民族传入中原的涮锅,也成为冬季御寒取暖的一种方式。
冬季御寒,古人还会在住上下功夫。考古学家通过金牛山人居住的洞穴推论,上古时期的人们围着火堆取暖。石器时代北方的半地穴式房屋,一半挖在地下,也是为了防风保暖。后来人们又在房屋中心,挖出一个小坑, 四周垒上砖石,既能做饭,又能取暖,这就是火塘的由来。
到了秦汉时期,火塘演变成了火炕,贵族家里出现了“壁炉”和“火墙” ,甚至还有可以调节室内温度的“温调房”。 东汉科学家张衡《西京赋》里“朝堂承东,温调延 北”一语中的“温调”,说的就是这种房子。皇家的温调房则更大更高级,被称为“温调殿”。
《汉宫仪》记载,“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
这种房子是以花椒为泥,涂在墙壁的保温层上。墙壁上还挂着壁毯,地上铺着厚厚的毛毯,保暖效果更佳。
而明清的紫禁城里,不但有“火墙”,还出现了火地取暖法,即在宫殿或者炕床下铺设火道,很像现在的地暖系统。
这些需要烧大量柴炭,成本昂贵的取暖方法,,保暖效果虽好,但并不适用于大部分人。
因此,有能力负担的老百姓可能会用少量的炭和柴取暖,穷苦人家只能烧秸秆,牛粪取暖。但是它们燃烧会冒出难闻的气味,人们通常会选择更环保便宜的方式,跟牲畜睡在一起,借助牲畜的体温取暖。
除了这些,古人还发明了一些取暖神器。富贵人家通常会用小巧精致的手炉,足炉,宋朝民间还流行一种“汤婆子”,使用方法跟今天的热水袋类似。
除了上述御寒奇招,古代还出现了九九消寒图,为漫漫寒冬添了份趣味。
用图画的方式,也称“画九”。在白纸上画九根梅枝,每根树枝九朵梅花,从冬至开始,每天填色一朵,等八十一朵花被涂完,冬天也过完了。
用写字的方式称为“写九”。在白纸上用“双钩描红法”写九个九笔划的字,每天涂一个笔划,九个字全部涂完,春天也就到了。
所以,面对寒冷的冬天,没有棉被,古人也能运用自己的智慧,找到适于自己的御寒取暖方法。宋朝以前没棉被,那么古人在冬天是如何御寒的?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冬天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躺在温暖的棉被里,舒舒服服地睡一个好觉,但是要想在古代拥有一床棉被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尽管棉花在很早以前就已经传入中国,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只是作为观赏植物,并没有当作经济作物,一直到唐宋时期,中原逐渐种植棉花,但是这个时候的棉花也是上层社会的人才能穿得起的;元朝时期棉花得到进一步的推广;真正使得棉花成为老百姓能够用得起的物资,则是在明朝大力推广棉花种植后。
那么,问题来了,在棉花没有成为人们主要御寒衣物之前,古人是穿什么过冬的呢?
古时候跟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一样,有穷富之分,且贫富差距也很大,因此古人在冬天御寒的方式也是各不相同的。
古时候的穷人在冬天是如何御寒的?在宋朝以前,人们除了种植粟、麦、稻等必备的粮食作物之外,主要还种植桑、柘、麻、苎麻等。在古代,麻这种作物就是穷人用来制作衣物的主要原材料,麻这种作物极其的粗糙,相应的造价很低,对于的穷人们来说,他们也只能用得起这种粗糙的料子制作。不过办法也是人想出来的,为了让用麻做的被子变得柔软一点,人们想出来不少的办法,比如将麻长时间浸泡在热水中之后再将其制作成被子。
但是在更加寒冷的北方地区,仅仅是用粗糙坚硬麻的话依旧不能解决寒冷的问题,于是人们想到了在麻里面加入一些柔软的东西,最常见的方法就是芦苇花与柳絮等。有时人们还会选择在床下铺上一层稻草,这样能让身体不直接触碰床板,也能很有效的起到御寒的作用,既能取暖又能保暖。
另外,太阳也是能帮助人们御寒的,在白天的时候,人们会在阳光好的日子里将自己的被子拿到太阳底下晒,经太阳晒过的被子在晚上盖的时候就会变得格外的暖和,甚至还留有一丝太阳的味道。有时人们也会把稻草也拿出去晒,然后到了晚上再重新铺到床上,这样晒过之后的稻草保暖和御寒的效果会更加好。
人们还会利用一些可以燃烧的物品来御寒,火盆就是其中之一,在寒冷冬天的晚上,人们会在自己的房间里放一个小火盆,在里面加入足够的燃烧物,比如炭或者木头,当然了,对于不太富裕的人家,一般用的还是比较便宜的木头,火盆里燃烧的旺盛的火焰也就让房间变得更加温暖了。
古时候的富人又是如何御寒的呢?首先就像之前说的,富裕的人家家里晚上会烧炭来取暖,古代的炭是价值不菲的物资,也有优劣之分,能用得起种类的炭就取决于主家的经济条件了。
至于主要御寒的被子,也自然不会用麻之类粗糙的物品,而是用非常柔软的丝绸之类的物品来做,然后在在里面填上动物的皮毛,或者是利用鸭绒之类柔软暖和的毛,这样制作出来的被子有时候甚至会比棉被更加能抵御寒冷,而且也非常美观。
富贵人家里的小姐会使用暖手炉来御寒,暖手炉分为两层,外面一层是罩子,罩子是镂空的,热气会从中散发出来,里面则是放着炉火的盆子。这有点像我们现在冬天用的暖水宝,原理是差不多的。
还有一种足炉,是用来暖脚的,它是用锡或者铜制作的一种瓶子,里面可以注入热水,也是很方便随身携带的,还可以在晚上带上床,放在被子里,这个就类似于我们现在用的热水袋了。
除了在穿着方面御寒,还可以在饮食方面取暖。首先可以用热酒来取暖,人们经常说的是先喝一杯热酒暖暖胃,其次可以吃牛肉或者羊肉之类热量比较高的肉类,在寒冷的冬天吃着热乎乎的肉然后温一壶酒,这样的御寒效果也是极佳的。
总之对于富贵人家来说,冬天抵御寒冷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
宋朝以前没棉被,那么古人在冬天是如何御寒的?
谢邀,这个问题也是很有意思的,自从棉花大规模种植之后,棉被棉衣成为御寒保暖的主流,但是我们都知道棉花并非我们国家自产的,而是外来引进的。
根据史书记载,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宋书》之前的记载是从来没有关于“棉”字的解读的,也没有出现过“棉”字,那就说明宋朝以前是没有棉花的。最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棉花才开始传入中国,在少数边疆地区种植,以至于中原人根本不知道有棉花, 所以在史书上也并没有出现过“棉”字。但棉花真正传入中国其实是在宋末,在宋末元初的记载:“宋元之间始传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
直到元朝年间时,棉花才开始大规模种植。黄道婆又令中国棉纺业突飞猛进。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更是用强制手段,在大江南北普及种植棉花,使得曾是奢侈品的棉布棉被“遍布于天下”,从此“人无贫富皆赖之”。但是在此之前,特别是宋朝之前古人是如何取暖的呢?
01.炭火或者篝火取暖
在远古时期,古人御寒的方式十分有限,但是自从掌握人工取火的方式之后,火成为古人取暖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人们逐渐发现用木烧火过后的余炭可以保持很长时间,而且炭的燃烧也可以非常持久,所以烧炭取暖成为了在屋内取暖的一种方式当然炭的使用并非普通百姓家能长期使用的,能用的就是木柴或者自制的炭,质量好的成型的炭都是皇宫或者达官贵人享用的,不过这并不妨碍古人使用炭火取暖的一种方式。
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逼人而不可近也。”所以说皇宫还是取暖有余 的。不过在北方地区,甚至还使用做饭的灶头的余温取暖,也就是北方人说的上炕。根据《宋会要·食货志》记载,在北宋的时候,煤炭买卖就已经成了官营项目,而且还设立了官仓贮碳,用于调节物价。
02.动物羽毛取暖
这一类主要是靠打猎获取的大型动物皮毛,做成的大衣之类的,同样的这样的衣物并不多,而且普通人家也用不上,或者不舍得用,最终又到了达官贵人的手中,成为他们的取暖衣物之一。
裘衣并不仅仅指那些用珍贵动物毛皮制成的衣服,即使普通动物毛皮制成的衣服也一样。那些富贵人家会用狐、貂、豹的毛皮制成裘衣,既轻便又保暖;而穷人们则会用鹿、羊、狗毛皮制成的裘服来取暖。
即使不是野生动物,就算是饲养的羊兔等其价格也不菲,平常百姓是舍不得用,也用不上的,羊毛被,或者兔毛被,盖起来既保暖又不失雅观,这些动物绒被即便是搁在现代也是非常稀罕的。所以普通人家取暖的方式就是利用庄稼的稻草等,柳絮和芦花来填充被子,不过芦花并没有很强大的御寒功能。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这样子了。
比如“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这是诗圣杜甫对自家被子的描述,这是老杜的无奈,没有棉花,御寒的就是一些破布,确实是当时社会的一种景象。当然民间的御寒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鸡鸭牛羊动物的羽毛都是可以充当被子的,甚至是芦苇花等,但是在南方地区有木棉的棉絮,也可以用来填充被子,不过效果就没那么好了。木棉在南方地区有很长的历史,现在木棉花就是广州市的市花。
当然古人还有更高级的,用丝织品绫罗绸缎进行御寒……蚕茧可以缫丝制成绫罗绸缎,也可以把制成絮状的蚕丝,塞进被子里取暖,轻盈洁净,保暖效果好,但在古代这种蚕丝被造价太高,而且不适合大规模制作。所以根本无法普及,只是达官贵人才定做使用。
03.人体取暖
这种方式在古代的达官贵人中是较为普遍的,我们都知道这些人都有丫头侍女等的,他们的职能分工是不一样的,也就是所谓的贴身丫鬟,他们的重要职责就是陪床取暖,啥意思呢,就是先把床暖了,然后大老爷们才上去睡,有的甚至还要陪床到天亮,在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就记录了这种取暖方式。还有就是我们知道的最荒淫的皇帝金主完颜亮就是把这种方式发挥到了极致的。
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岐王少惑女色,每至冬寒手冷,不近于火,惟于妙妓怀中揣其肌肤,称为‘暖手’,常日如是。”这哥们就是把自家的女仆是这样用的,所以这事在现在看来非常不妥,但实际上在那个年代是没办法的,身不由己啊。后又有记载另一位哥们就更有意思了,申王李撝发明了一种“妓围取暖”的方法,就是让一些舞妓、歌妓围坐在一起,从来达到取暖的目的,这个效果行不行未可知,估计但赏心悦目还是可以的,此事在《开元天宝遗事》如此记载:“每至冬月有风雪苦寒之际,使宫妓密围于坐侧以御寒气。”
除了上述我们所能见到的古人取暖方式之外,实际上古人取暖的方式是武装到牙齿的,比如手炉脚炉还有花椒墙,火锅等等,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