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
讲真,若不是刘伯温当年组织朱元璋灭掉日本,哪里有后来这么多事情?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除了对内平定天下,对外就是要向各国派遣使者,告诉周围的邻居,这片土地现在姓朱了,毕竟自古以来,还有很多跟着中国混的小属国。再者,每一个皇帝都有“万国来朝”的梦想。所以,对当时的日本,也派出了使者,这也是必要的外交礼节。
朱元璋为什么要灭掉日本呢?
关于朱元璋为什么要灭掉日本,这还要从向日本派遣使者说起。在建立明朝初期,也就是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向日本派去使者,当时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要日本向明朝称臣,其二是要求日本方面解决边境倭患问题。因为在元朝末期,中原大乱,倭寇就趁机不断骚扰沿海地带,当时朱元璋还未一统天下,所以也就没时间和精力来解决这些事情。到了明政府建立,天下太平,便腾出手来准备解决这个问题。
在送达日本的国书中,朱元璋十分的强硬。说道:如臣则应奉表来廷,不臣则修兵自固。如确为盗寇,朕当命舟师扬帆诸岛,捕绝其徒,直抵其国而鎛其王。意思就是说,要听话的话,就老老实实来我天朝朝贡,不听话那就自求多福吧,如果依旧骚扰边境,那就挥师兵下,踏平日本。
收到朱元璋这封国书的是当时天皇的弟弟,摄政王怀良亲王,这个亲王是一个极端好战分子,看到国书,不但不害怕,还把前来的大明使者给杀掉了,就留下两个活口,放了回去给明太祖朱元璋回信,信中说道:顺者未必其生,逆者未必其死,有何惧哉?意思就是如果明朝向日本出兵,日本人将奉陪到底。
这就是赤裸裸的侮辱了,小小的弹丸岛国,竟敢如此对天朝无视?朱元璋勃然大怒,就打算出兵讨伐。但又按下心来,再想想这小小岛国,没必要如此兴师动众。于是在次年,又一次修书给日本,这次换了一种方法和口气,大意是边境倭寇作乱,想来也不是贵国国王的意思,而是小部分流寇所为,如果你们能制止流寇作乱,双方共享太平,岂不是一件美事?
这次,怀良亲王虽然没有为难使者,但也对朱元璋的信无动于衷,不过安排自己的使者前来大明朝贡,可能当时也是怕真是朱元璋打过来了,自己招架不住,做做样子而已。而在之后,日本却莫名的停止了朝贡,想来这帮倭寇之众,心里必定也是不服气。
这种不朝贡的情况一直维持了十多年,直到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再次派使者前去日本,并传达朱元璋的旨意道,说尔等小小属国,坐井观天,不知天高地厚,妄自尊大,肆毁邻邦,纵民为盗。无乃构嫌之源乎?意思就是说,如果再不好好收敛,就别怪不客气了。
这次可是把日本给惹毛了,要知道日本人中,好战分子有很多,于是,一封极为嚣张的信,就被送到了朱元璋的案头。
信中回到:闻三皇立极,五帝禅宗,惟中华之有主,岂夷狄而无君。乾坤浩荡,非一主之独权,宇宙宽洪,作诸邦以分守。这信中,把老朱给骂了一通,说老朱你只是中原的主人,我们这里你说了不算,你也不是宇宙的主人,别指手画脚的。
这下,可把老朱给气坏了,要知道朱元璋的脾气那可是说一不二,狠起来连自己都怕的主儿,怎么会怕这个小小的日本呢?
为什么朱元璋没有派兵攻打日本?正是刘伯温冒死进谏正在朱元璋准备着手攻打日本的时候,军事刘伯温对朱元璋分析了很多形式,才使得朱元璋放弃了这个念头。
一、元朝数次攻打日本,均无功而返
至元十年(1274),元太祖忽必烈就派兵攻打日本,包括至元十八年(1281).又一次进攻日本,两次都是折戬而归,倒不是日本有多强大,只是水上风浪无数,元朝虽然骑兵是当时天下第一,但是在水上,就处处吃瘪,导致损失上千搜战船,死亡数十万军队方才罢手。
二、天下初定,再次兴兵打仗,劳民伤财
经过元末的战乱,好不容易朱元璋才把天下一统,人民得以休养生息,这个时候再次举全国之力去攻打东海以外的日本,且不论战争输赢,都将是一件劳民伤财的行动,再者说,当时的日本正值战乱,也对明朝造成不了威胁,并且,日本本土也不是很富裕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必不可少的资源。所以,从多个方面来讲,没有打的必要。
三、海军一直是明朝的弱项
明朝初期的海军,一直是军队的短板,从朱元璋起事,一直没有很正规的海军,并且海军的战斗经验也较为缺乏,最大的一次水上战役应该就是与陈友谅决战潘阳湖那一次,所以对于明朝的军队来讲,海战是一个弱项,如果要是陆地上的战争,估计朱元璋就等不到第二次修国书,早早就灭了日本了。这也是后来朱棣当皇帝时,遣派郑和下西洋,船越造越大的原因。
之所以不出兵,并不是明太祖朱元璋不敢,而只是考虑到多层方面,权衡之下,即便是打了日本,也没什么好处。于是便没再攻打日本,但是通过几次事件,朱元璋对日本这个国家可算是深恶痛绝,并且将日本列为永不来往的国家。
《太祖宝训》中,朱元璋就将日本列为“永不征讨“,从而告诫子孙后代,不要为了逞一时之气,而做一些得不偿失的额行为。但是朱元璋却没想到,在若干年以后,这个被他无视的岛国,却成为明朝末期以及我们中华民族的大患,若他能看到这个结果,想来当年一定会踏平日本这个岛国吧。
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
若不是当年刘伯温劝阻,恐怕日本可能早就被明军踏平,哪里还来的日本侵华战争使我国受如此羞辱啊?
朱元璋得有多生气?才想着去灭日本。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后,便派遣使者前往各国,一来是和各国友好交往,二来是宣告元朝已经被明朝取代,现在是朱氏的天下。
日本当然也是被访的国家之一,在其他国都来朝拜愿意称臣时日时,接到使者来信的怀良亲王却无动于衷,并不在意朱元璋的国书。
如今朱元璋派人前去访问,却被无视,我国大国颜面何在?但是就因此而动兵未免兴师动众,不符合大国形象,于是第二年又写封国书,派遣7位使者前去。
7位使臣到达日本后,将国书递给怀良亲王。怀良亲王看到国书后,感觉到自己被赤裸裸地威胁,武夫出生的怀亲良亲王好战而勇猛,哪里会怕朱元璋的威胁?
一气之下竟将我国五位使者都杀了,留两名回去告诉朱元璋以显自己不怕他的威胁,但是那两位也得关押数天,才能放回明朝。自古以来两国交往不斩来使的理念各国基本上都已经遵守,但怀良亲王竟杀了5名使者,可见他是要将挑衅进行到底。
两位使者回去之后将此事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更是生气了,但又不甘心,于是洪武三年三月,又派莱州府同知赵秩等再次出使日本。赵秩,有史料记载:日本对秩礼遇有加,秩遂引其使入朝。”
可见赵秩是个能说会道之人,但应该也是经过一番周旋和口腔舌战才能使亲王服软吧。于是怀良亲王派和尚祖来捎带了大量的贡马和日本的土特产来到明朝,表示愿意称臣,并且将倭寇所抓七十多个中国人释放。
朱元璋见到此状况,自然是乐开怀,好生招待日本来使,并且赏赐了大量财物,以显皇恩浩荡,还派了和尚护送使者回国。但殊不知怀良亲王并不是日本国王,没有那么大的影力,日本那个天皇更是骄傲自大,怎可能安分守己,规规矩矩称臣。
在“称臣”的日子里,日本也曾偶尔朝贡,但他们并非真心实意,只是贪图赏赐,所以正规的表文和印信,朱元璋心中不悦,也就不大理睬。
洪武十三年,日使再次来贡,和以往没什么不同,只是多了一封书信,但却是日本征夷将军源义满的奉丞相写的,两国交谈天皇不动笔而由下官代,是对明朝的侮辱,而且文章写得极其嚣张。朱元璋发怒,便拒绝了日本的朝贡。
洪武十四年日本又来了,朱元璋对日本是打心眼里痛恨,恨不得将日本岛踏平,于是又拒绝了,并且让礼部写了一封书信谴责日本不守臣道:
王居沧溟之中,传世久长,今不奉上帝之命,不守己分,但知王环海为险,限山为固。妄自尊大,肆毁邻邦,纵民为盗。上帝将假手于人,祸有日矣。 吾奉至尊之命,移文与王。王若不审巨微,效井底蛙,仰观镜天,自以为大,无乃构嫌之源乎?”也就是告诫日本若是好好遵守臣子的本分,要不然就将日本打个稀巴烂。这封信把日本也惹毛了,日本并不怕朱元璋,自然不甘示弱,狠狠地回了朱元璋:
臣闻三皇立极,五帝禅宗,惟中华之有主,岂夷狄而无君。乾坤浩荡,非一主之独权,宇宙宽洪,作诸邦以分守。…………这篇文章把朱元璋也骂了一通,史载“帝得表愠甚”,朱元璋气炸了,决定出兵收拾日本,踏平那个岛国。如虎将军也支持讨伐日本,给它点儿教训,以雪前耻,但刘温伯却不同意了。
刘伯温为何不同意?作为朝廷大臣,自己君主被骂,国家尊严被辱理应出谋划策如何征战,却誓死阻拦,这又是何道理?刘伯温向朱元璋表明了以下观点:
其一,在元朝时忽必烈御驾亲征,前后共两次,但两次均讨伐失败,损失惨重。第一次是因为元军善骑马与弓箭,却不善于水战,结果大败而归。
第二次是因为遇到台风,根本无法东渡,而且自己的军队损失惨重,便是不战而败。可知若是贸然行动,明军未必能凯旋而归。
其二,建国初期,刚打完战争,大明江山根基未稳,军资缺乏,而刚从战火中出来的百姓饥寒交迫,理应先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应再才将战火点燃,不然就更加民不聊生了,民若是爆发,其主必亡。
朱元璋也算是英明的一位皇帝,孰轻孰重他还是知道的。若是不顾眼前国内情况,而毅然宣战,有可能失去民心,失民心者失天下。
所以尽管朱元璋就算咬牙切齿,也得眼睁睁地看着倭寇猖狂,但朱元璋也不是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他决定加强国内防守,断绝与日本贸易来往,并且告诫子孙要时刻提防日本倭寇。
但刘伯温却不曾想到,他认为应该交给后人解决的事情而后人却被日本解决了。我们那时不打他们,他们却反过来打我们,在我国大地上进行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
若是刘伯温能预料到,也不会誓死阻拦了吧。但庆幸的是我们站起来了,我们将他们赶出了国土,并且现在我们强大了,我们背后有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我们可以骄傲地抬起头了。
若是当年刘伯温不劝阻而是支持,也许结局会不一样,毕竟我国那时还是非常强大的,如果能好好筹划,踏平日本岛也不是不可能,那有可能也就没有了以后我们被凌辱的侵华战争。
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
元末明初,正当各路起义军与元廷交战的动荡时期,日本镰仓幕府的统治也正趋于瓦解,吉野和京都南北两个朝廷割据对立,列岛上下大大小小的武士集团纷纷卷入其间,斗争日趋激烈。在武士集团内部混战斗争中,那些被夺走领地、失去经济来源的武士逐渐沦为了浪人。这些人中有一部分就开始漂洋过海,以劫掠朝鲜半岛和中国的沿海地区为生。袭扰元、明两朝近200年的倭寇问题由此发端。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面对东南沿海倭寇日益猖獗的倭寇隐患,也曾通过正式渠道派遣使者出使日本南朝,试图利用外交途径让日本对治下臣民加以约束。
执掌南朝实权的怀良亲王,面对明朝送来的措辞强硬的国书,也像当年收到忽必烈软硬兼施语气国书的镰仓幕府一样,气愤之下不仅斩杀了明使,而且回复了一封针锋相对的国书,俨然一副“你来打,我也不怕你”的架势。朱元璋盛怒之下,自然想要修理教训日本,但重臣刘伯温却极力阻拦对日本列岛贸然采取军事行动,理由主要有两个方面:
元世祖忽必烈两次攻打日本均告失败,大大伤及国本蒙古人先后征服金国、西夏、高丽、大理、南宋,在大陆上所向披靡、再无敌手。以中原政权继承人自居的忽必烈在建立元朝后,急于恢复周边各国与元政权的朝贡体系,于是派出使臣带着一份言辞傲慢的国书,让日本称臣纳贡。
以武士阶层立国的镰仓幕府,眼见忽必烈如此无礼的国书,不仅不予回复,而且当即斩杀了元使。震怒之下的忽必烈随即发动了两次征伐日本的跨海军事行动,这便是日本史书上称之为“蒙古袭来”的文永·弘安之役。元军虽然横绝大陆,但在海上却是优势尽无。跨海作战不仅北路军与南路军之间难以彼此联系、协同配合,后勤供应也是补给困难,而且还要面对海上恶劣的自然条件。其中第二次征伐就是因船队遭遇台风船毁人亡,十万元军困守鹰岛被日军斩杀殆尽。
元朝两次无功而返的征日军事行动,历来都被认为是动摇元朝国本的重要原因,熟知历史的刘伯温自然不希望朱元璋步忽必烈的后尘。
北元军事威胁还在,转移军事防御重心征伐日本,将会危及明王朝的生存明王朝建立之初,徐达的北伐大军虽然成功占领元廷的大都,重新控制了自五代十国时丢失将近400年的幽云十六州地区,但整个元廷的行政、军事体系并未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元顺帝的“北逃”实际上更像是蒙古人的战略大转移,回到漠北草原祖先之地树起“北元朝廷”的大旗,与南方的明政权分庭抗礼。此时在明帝国东南沿海,除了倭寇的袭扰外,还活跃着以陈祖义为首的海盗集团。其势力遍及马六甲、日本、印度洋等地,鼎盛时达到了战船百艘、成员万人的规模。他们劫夺过往船只、攻打沿海城镇,一时称雄于海上。
如若新生的明帝国贸然讲主要军事力量集中攻打日本,就极有可能像元朝一样陷入战争泥潭,折损兵力、耗费钱粮,进而给北元虎视眈眈的蒙古骑兵,和陈祖义的海盗集团以可乘之机。要知道,满清八旗崛起的最佳时机,便是明朝与丰臣秀吉在朝鲜半岛血拼的那七八年间。有此两点,可以预见明王朝征伐日本的军事行动,足以给明帝国的生存造成巨大的隐患。由此,朱元璋不再考虑用直接对日军事手段解决倭寇问题。除了加强东南沿海地区的防御体系外,明朝也通过断绝两国官方、民间贸易的方式对日本施以惩罚。
为了防止后代子孙重蹈忽必烈征伐日本的覆辙,朱元璋不仅将日本列为“不征之国”,而且更是开历朝历代风气之先,以法律明文的形式制定了严格的《禁海令》,强行规定“片板寸帆不得入海”,用以避免如大海盗陈祖义般的“海上权威”与明帝国并立。有明一代,帝国的防御重点一直都铺陈在北方长城一线,以及辽东女真部落地带。而日本方面,京都的室町幕府逐渐对南朝政权形成压倒性优势,最终在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时统一南北。统一后的幕府十分需要与明朝开展朝贡贸易,获取丰厚的商业利润,于是对明政策趋向于缓和友好,在约束倭寇一事上也多少对明朝有过积极的回应。
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在这之前三十多年,日本的醍醐天皇被足利尊氏赶出了京都,日本进入了南北朝时代,同时日本国内地方势力割据,战乱不断,当时的日本很穷,资源也很匮乏,所以各地的大名就支持落魄的武士,海盗去掠夺,骚扰朝鲜,中国沿海一带,倭患是在元朝末年就已经出现的问题。
日本倭寇画像
元朝时期,中国在周边有很多的藩属国,但是元朝没能征服日本,两次东征十多万的部队,大败而归,十不存一。朱元璋建立了大明,元朝时期的藩属国们,纷纷转投了大明,公元1368年,朱元璋就让使臣,带着国书东去,让高丽、安南、占城、日本四国归服大明,承认大明帝国的宗主国地位,前面三国见元朝都被朱元璋灭了,所以纷纷归服,但是日本却对朱元璋派使臣送来的国书不以为然。
元朝没能征服日本,明朝也未必能征服日本,朱元璋派使臣出使日本,一个是为了让日本归服,另外一个就是让日本天皇管好自己的国民,别像野人一样到处打家劫舍,朱元璋一统天下,大明军队正是士气鼎盛的时候,也真没把日本当回事,见第一次派使臣去,日本没有反应,第二年又派使臣送了一封国书去,但是却被日本怀良亲王当成了威逼,怀良亲王是后醍醐天皇的儿子,性格暴躁,彪悍,他竟然把朱元璋派往日本的使臣杀了,就留了两个传信的人回来。
朱元璋画像
大明的使臣竟然被日本人杀了,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蔑视啊,朱元璋顿时火冒三丈,下令要将日本夷为平地,但是在大臣们一番劝导后,朱元璋冷静下来了,大明建国不久,不适合远征,日本那边也正是南北朝对峙,所以怀良亲王想了想,现在不适合过多数敌,也对大明表示了歉意,朱元璋也就没有和他计较。
后来朱元璋又派大臣赵秩出使日本,这次大明的使臣得到了日本的礼遇,日本也给朱元璋送来了不少贡品表示愿意称臣,之后大明和日本在正常邦交下度过了十多年,但这之后日本开始慢慢变得猖狂了,日本天皇对于大明皇帝而言是臣子,但是在朝贡时,递交给大明皇帝的国书,却让手下大臣代写,用语也不符合礼节,朱元璋就很不高兴,对日本天皇表示了强烈的谴责。
其实日本天皇也真没把大明当回事,当即回了朱元璋一封信,里面的一些话很有意思:昔尧、舜有德,四海来宾。汤、武施仁,八方奉贡。臣闻天朝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臣闻天朝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臣何惧哉。倘君胜臣负,且满上国之意。设臣胜君负,反作小邦之差。这封书信,日本天皇很明确表达了态度,你想打仗我也不怕你,奉陪到底。朱元璋见了这封回信,当即就决定要讨伐日本,朝中很多大臣们也纷纷响应支持,但是这个时候,刘伯温却极力反对朱元璋征讨日本。
刘伯温给出了这么几个理由,日本之所以敢这么猖狂,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虽然日本资源匮乏,但是仍然不可小看了日本的实力,大明只能以水师远征日本,但是水师并不是大明军队所擅长的,并且明军对日本的地理环境也不了解,并且日本人不通教化,明军很容易遭到日本的强烈反抗而陷入困境,所以对于日本不可轻易动兵。元朝东征日本
另外大明建国不久,国家的建设才步入正轨,远征日本需要消耗大量的物资,并且即便打赢了日本,日本资源匮乏,还很贫穷,那么皇帝除了得到日本人的仇视,和武力征服后臣服大明的日本外,实际上是得不偿失的。日本不过弹丸之地,即便以后发展强大,也远远不是大明的对手,而明军现在更应该建设强大的水师,日后在一击击溃日本便可。
日本在元朝最鼎盛的时期,也曾经两次东征日本,但是正因为对日本并不了解,轻敌而导致了两次东征的失败,朱元璋听了刘伯温的这一番分析后,觉得挺有道理,并且即便维持现状,日本在表面上也还是对大明称臣的,所以冷静之后,朱元璋也就放弃了征讨日本,而是加强了海防,处处提防着倭寇
就当时的情况来看,朱元璋该不该征讨日本还真不好评价,远征了打赢日本还好说,至少能确保几十年的和平,但是如果明军打输了,不但会导致大明国力下降,大明面子上更是挂不住,甚至会导致倭患的加剧。既然这样还不如加强沿海一带的防御能力,建设好大明来的实在,朱元璋心里也没底,所以干脆就忍了,不和日本计较了。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这是刘伯温的最大败笔,一贯能掐会算的刘伯温这次怎么就算不准后世的日本会是中国最大苦主,从而未雨绸缪,提前把东瀛一锅烩了得了?!
首先说,题目稍微惊悚了点,即使刘伯温劝过,也很难形容为“誓死”二字,跟朱元璋讲清利害关系,朱元璋没那么不听劝,刘伯温也是个怕死的主儿,否则后来也不会选择功成身退了,活着多好,干嘛非需要誓死呢?
从明朝开国,与日本的遣使往来不止一次,真正触动朱元璋,让朱元璋龙颜大怒的只有一次,那次是1381年,明朝也遣使去往东瀛,任务是责备“日本国王良怀”,并作出威胁,再不听话称臣,即刻攻打日本!
使者带回来了“日本国王良怀”的回书,这份回书注定要记载于史册,写的那叫一个厉辣,内文不卑不亢、引经据典,中心意思只有一个:不服来战!
全文篇幅太长,恕不引用,大概意思是说:世界那么大,你大明是天朝上国,固然流弊,但小国也有小国的生存之道,我们的皇统也很纯正,也不是生来就被你中华王朝欺负的,孔孟道德、孙武兵法,我们也研究的倍儿溜,希望您老朱学做尧舜汤武,我们小国自然会四海来宾、八方奉贡。所以大家最好是和平共处,以免生灵涂炭,但您若是执意来讨伐我们,我们就在战场上一番谈笑风生之后,抡膀子开干呗!
朱元璋看了回书之后,说不生气是假的,撕碎了日本人的心都有,叫板?开干就开干!
提请大家需要注意的是,这篇回复是写于1381年,刘伯温死于1375年,朱元璋再生气,刘伯温也不能从坟墓里爬出来誓死阻拦他。
解释完了刘伯温的事情,再来看看这口气强硬的“日本国王良怀”究竟是什么来头?日本还真没有一个叫良怀的国王,倒是有一个叫怀良的亲王,他是后醍醐天皇的儿子之一,当时的日本正处于镰仓时代和战国时期的过渡时期,这段时期是日本的南北朝时期,一南一北,两个天皇,各自表述。北朝第一代天皇是光严天皇,南朝的则还是之前的后醍醐天皇,后醍醐天皇为了早日夺回大权,派出了多个儿子各路发展,其中的怀良亲王就被派到了九州一带,被称为征西将军宫。
怀良亲王在九州开拓的还不错,打造出一片势力,但总体来说,日本南朝天皇对明朝的态度还是比较恭顺的(北朝同样如此)。
史料里记载了六次“日本国王良怀”派遣使者来到大明的经过,客观来说,很难考证来的到底是谁,大明情有所属的“日本国王良怀”其实当时既不是国王,地盘也不大,无非是距离大明的航程比较近而已。近些年有很多专家考据,这六次来使,大多跟怀良亲王没什么关系,有些是想来大明通商的商人,也有怀揣国家责任感的僧侣,更不排除地方上的大名。
包括这篇令朱元璋不爽的回信,槽点也是颇多,怀良亲王自1372年已经隐退,很难在九年之后的1381年突然冒出来给大明使者写出一封腔调如此拉仇恨的回书。
由于日本连年战乱,很多武士失去了庇佑和谋生手段,只好前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做倭寇碰运气,这种情况在元末已经开始,到了明朝初期,朱元璋也不胜其烦。早在洪武二年,朱元璋就派遣杨载出使日本,成功的找到了九州的“日本国王良怀”,勒令他对倭寇严加管束,同时向明朝朝贡。但这次沟通效果很明显比较失败,怀良亲王不仅拘禁了杨载,还处死了五名随行人员,倭寇仍然在中国东南沿海横行霸道。
此时朱元璋的身边,倒是一定会有刘伯温的陪伴,但朱元璋并没有做出征伐日本的最终决定,原因很简单:
元顺帝刚逃出大都不久,元明军队正在上都、陕甘一带打得火热,王保保仍像打了鸡血一般生猛,明朝根本没有组织兵力进攻日本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说到底日本也是偏安小邦,远隔海洋,中原王朝对那片土地兴趣不大。
不能忘记的还有一点,那就是元初忽必烈两次征日都未能成功,给朱元璋君臣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要说此时的刘伯温拿出以上几个依据来说服朱元璋不要因小失大,理由是成立的。
但大明当然愤怒,第二年,又派出了莱州府同知赵秩出使日本,这次的怀良亲王表现倒是比较乖巧,不仅派出使者回访承认天朝上邦,还把日本境内遗留的被倭寇掠夺的沿海人口送还。
北朝的足利义满最郁闷,在1374年和1380年两次向明朝朝贡,可人家朱元璋死活不认代表他来的使者,就认打过交道的“日本国王良怀”,这种情况一直到建文帝时期才发生了转变,建文帝承认了足利义满,并册封他为新的“日本国王”。
朱棣上位后,也延续了建文帝的外交政策,与日本建立了正式的朝贡关系,自此之后,日本始终是明王朝名义上的藩属国。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
毛泽东认为历史最能打仗的皇帝,第一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二就是朱元璋。李世民平突厥、征高丽,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吞安南(越南),难道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朱元璋吞并不了日本吗?更何况日本那时还是南北朝,怎么看都能轻易拿下日本呀!一些人认为,要是朱元璋当时挥师日本,让日本成为我们的一个省,哪里还有后来的甲午之耻、抗日之苦呀!?甚至个别人偏激地认为,都是朱元璋听信刘伯温惹的祸,都是刘伯温誓死阻拦朱元璋惹的祸。
一些人固执地认为:要是没有刘伯温的阻拦,尤其是誓死阻拦,日本一定要成为大明朝的一个省——倭奴承宣布政使。这“誓死”两字简直是说神一样的刘伯温是日本在明朝的卧底、汉奸似的。真的是这样的吗?
当然不是!明初朱元璋为什么不灭日本?这一切福垊还要从倭寇说起。一提倭寇,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戚继光、俞大猷还有就一个操控日本人为他卖命而他又绝对不听命日本天皇日本幕府将军的“大汉奸”汪直。其实倭寇早在元朝时期就有了,不过朱元璋时期已经很猖獗了,很意外吧。
《湖南宪副赵公神道碑》载,至元年间(1335–1340),赵天纲曾奏称“山东傍海诸郡,奸盗潜通岛夷,叵测上下,数千里无防察之备,请置万户府益都,出甲兵、楼橹以制其要害,凡七十二处。当年朱元璋先灭陈友谅,再平张士诚,又灭陈友定以及方国珍。福垊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陈友定跟陈友谅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其实陈友谅原本不姓陈,只因他爷爷谢大爷是赘婿才冒姓陈的。因为朱元璋对江南比较苛刻,江南北部的老主人张士诚和江南南部的老主人陈友定还有方国珍的残余势力,就流亡到海上继续抗击朱元璋。
他们这不是作死吗?他们当然知道这是以卵击石、飞蛾扑火,于是就勾结日本失业的武士、渔民、豪强、农民还有一些走私的海盗、奸商,不断侵犯沿海地区,他们甚至得到日本南朝怀良亲王的支持。1369年正月,他们来势汹汹都侵犯到了山东承宣布政使沿海府州县,抢劫美女、财物屠杀男人,然后就跑了。
1369年三月朱元璋让杨载出使日本南朝,目的只有二:臣服明朝,不支持倭寇。杨载当时说:赶紧过来称臣跪拜吧,不然你就好好练兵吧。再在我们沿海闹事,灭了你!良怀亲王的回答,杀了大明五名使者,埋汰祸害剩下两名使者后还关押两天就让他们回去报信了。然后就是,1369年四月侵入苏州、崇明,抢劫杀人,官府缉拿,捉住92人。并在山东布政使沿海府县,以及浙江布政使温州、台州、明州劫掠,并劫掠福建布政使沿海州府。
那么朱元璋是怎么回应的呢?朱元璋勃然大怒,实行海禁——寸板不许入海。同时又派莱州府同知赵秩出使日本南朝,目的还是胡萝加大棒,批评日本让它称臣不支持倭寇。结果赵秩一到日本就被良怀给抓了,良怀的理由:朱元璋为什么让一个蒙古的后裔来招抚啊。想当年元朝的派老赵说尽好话,结果却是“先礼后兵”。老赵做了郦食其,蒙古将军做了韩信,若上天保佑,祖宗有灵,日本就灭了。
赵秩的解释:大明皇帝聪明神武,蒙古就被他老人家(那时朱元璋才40来岁)赶到北方苦寒的漠北了。而且我也不是蒙古使者的后代,你要作死你就作。有种你打我大明啊!
良怀亲王赶紧满脸堆笑,好茶好酒招呼着。还让人写好降表奔赴大明称臣,献上宝马和土特产。为表诚意还将明州、台州被掳的人口送回。朱元璋很高兴,赏给良怀日历《大统历》还有绫罗绸缎。但没有多久,他们又犯明沿海了。朱元璋非常生气,派人斥责日本南朝国王,表示征伐。良怀上书说:中华有主,俺们有君。你地盘那么大,还吃着碗里的看着碟里的。你看尧舜汤武他们都是靠仁义,让八方臣服的。你伐我妙策,我有御敌良谋。你打赢我还好,打不赢我你不糗大了吗?不如为了两国百姓讲和吧。
朱元璋非常生气,但就是不打日本。而且以后仍然是一边来朝贡,一边扰边,朱元璋所做的是强化禁海令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捕捉倭寇。为什么朱元璋非常生气,就是不打日本呢?难道真的是刘伯温不断劝说朱元璋甚至誓死阻拦朱元璋“抗日”呢?
当然不是!刘伯温不是朱元璋的心腹,说话没那么大的力度。他更不敢誓死阻拦,那样会被朱元璋认为是“汉奸”而被灭族的!胡惟庸被灭族都有通倭这个罪名,当然可能还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那为什么朱元璋非常生气却又不打日本呢?福垊以为原因有三:
第一、元朝两次伐日都遭遇失败,更何况是朱元璋。从元朝闹倭寇以及朱元璋时期倭寇猖獗,我们可以得知他们的“水军”(真正的水军哦)不行!故而朱元璋才退而求其次,实行禁海令对日本进行招抚。
第二、朱元璋虽然荡平群雄,但还有很大威胁。群雄残余势力(尤其是倭寇),还有各地不断的起义(明初起义很频繁),尤其是北元残余一直都想南下。一旦朱元璋大军漂洋过海来灭日,且不论明军成败,他们也会趁机攻打朱元璋的老巢。
第三、隋炀帝三次征伐高句丽结果导致国破家亡身死,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帝王中打仗最厉害的李世民征战高句丽,还征伐了三次,打得很费力。只到唐高宗时才把高句丽吃掉。从公元644年到668年用了整整25年!而,明朝时期的日本很明显要比唐朝的高句丽强大,而且高句丽与唐朝接壤。这也就决定了战圣皇帝朱元璋(第二)是不可能取得超过战神皇帝李世民(第一)的成就的。
正是朱元璋知道这些因素的存在,才放了日本一马。而且当时的日本也明白这些因素,才对明朝阴奉阳违,不断滋扰的。说到底,明太祖朱元璋也是没办法呀,而绝对不怪刘伯温!真实的刘伯温没有传说的那么神,更没有个别野史说的那么不堪(如题主所为问),本文也算是为刘伯温讨个公道吧。谢谢大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