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为何踢死自己的儿子?
道光十一年四月的某一天,老师正在给23岁的皇长子奕纬上课。奕纬显然不是个读书的料,老师讲得口吐白沫,他心不在“马”。老师一看这家伙飘忽的眼神,知道这节课又白讲了。
搁到民间,书房里肯定会传出噼里啪啦的戒尺声,可是奕纬毕竟是皇子,老先生没那胆。于是他只好咽一咽吐沫,语重心长地说:“阿哥要好好读书,将来才能当一个好皇帝。”
按理来说,就凭“当皇帝”这句吉言,奕纬至少精神气爽,临时把思绪从“驴”回到“马”身上。没想到这家伙回了一句“脑筋急转弯”:“等我当皇帝,第一个就先宰了你!”
老先生气哭了!抹着眼泪找到道光皇帝,叙述委屈。
道光帝一听火冒三丈,这个不争气的家伙,读书难道比生儿子还难吗?老子要是有第二个儿子,还用得着对你这么操心吗?来人,让那混蛋给朕滚过来!
奕纬心里那个恨呐,屁大点事竟敢告状!他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听由老爹数落,反正那套话听了无数遍了,也不差这一遍。
道光一看儿子那副满不在乎的熊样,越说越来气,气头大了就有点搂不住火。皇宫里也没笤帚疙瘩,那年头也没拖鞋,总不能拔剑砍吧。道光转了个圈,没找到合适的家伙事,一生气施展出国足的功力,一个飞脚踹过去。
道光的经验告诉我们,其实我们不能太苛求国足,脚上的事准头就是差。比如这一次,他想踢奕纬的屁股,没想到奕纬下意识一转身,这一脚不偏不歪,踢在“球”上!
如果没有裤子罩着,估计奕纬的“球”真飞了。顿时奕纬惨叫一声,捂着肚子瘫倒在地。
道光傻了,你这傻孩子,你也不是不知道你爹是“中国国足”,不老实等踢,旋转什么呢!
在众人的一片慌乱中,奕纬被抬往御医房,扔下道光帝悔恨交加,恨不得一刀剁下自己的脚。好在没多久,道光帝不需要悬着心了,太医院传来消息:皇长子奕纬抢救无效,英年早亡!
这一年道光帝49周岁,膝下唯一的儿子竟然被自己踢死了!而奕纬虽然早已成亲,但没有留下一个儿女。在奕纬的葬礼上,老皇帝哭得昏天黑地。
这件事记载于一本叫《老太监的回忆》的书中,作者叫信修明,光绪末年净身入宫。这本书记载了大量不见于正史记录的事件和细节,考虑到作者的身份,此书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
比如,奕纬被道光一脚踢死这件事,在《实录》及其它史稿中均不见记载。按照以正史为准的原则,信修明的记录很可疑,且孤证不立。
这件事也有可能是真的,史书不能记录而已。由此这件事给后人留下了想象空间,比如有人推测,奕纬的遭遇,其实是道光皇帝的冷漠一手造成,是他毁了这个儿子。
原来奕纬的出身,让道光帝有点难堪!
奕纬的生母那拉氏,出身卑微,仅仅是道光为皇子时,府上的一名丫鬟。某一天道光荷尔蒙冲动,一发炮弹打来了奕纬。
奕纬的出生,给道光带来两件麻烦:一是那拉氏太卑贱,拿不出手,别说皇家,一般官宦人家都不大愿意接受;二是那拉氏没有名分,属于“婚外情”,太有损道光的光辉形象。如果不是嘉庆皇帝喜欢这个皇长孙,估计道光恨不得将他母子二人与世隔绝地圈养。
于是,奕纬在父亲冷漠的眼光中长大,像一根没人问津的野草。这就导致奕纬从小没得到良好教育,长成了一颗歪脖树,性情放浪,没有一点皇家的尊贵。
本来道光也丝毫不在意,可是后来发生了一件大事,让道光不得不开始重视奕纬。什么事呢?静成皇后的两个嫡子奕纲和奕继,先后夭折,奕纬成了道光唯一的独苗,道光在继承人问题上没得选择了!
所以,道光帝被迫将父爱,洒在这位二十余年孤寂生长的儿子身上。可是奕纬已经定型了,自由惯了,根本无法适应突如其来的“爱”,于是父子间冲突开始。没多久,道光的忽冷忽热,终于让奕纬这块顽石炸裂了。
不过,以笔者的分析,这种说法实在站不住脚。
- 其一、道光不可能对唯一的儿子冷漠
我们只要看一下事件中几个人物的年龄,就不难得出这个结论:
1.道光出生于1782年,1796年14岁大婚;
2.奕纬是道光的第一个孩子,他出生于1808年,道光时年26岁;
3.道光的第一个女儿端悯固伦公主,出生于1813年,早夭;
4.皇次子奕纲,出生于1826年,时年道光44岁,奕纬18岁,奕纲出生百天左右夭折;
5.皇三子奕继,出生于1829年,时年道光47岁,奕纬21岁,奕继出生一个月夭折;
6.皇四子奕詝(即咸丰),出生于1831年7月,时年道光49岁,奕纬去世三个月,终年23岁。
从以上时间列表不难看出,道光的生育能力有问题,直到婚后十二年才生奕纬,次子出生又隔了十八年,且次子、三子、长女都夭折。
所以,谣言不攻自破:嫡子奕纲和奕继的“存在感”太低,不可能影响奕纬的地位。奕纬有生之年,可以看做是道光唯一的儿子。值得注意的是,奕纬去世时,道光已经49周岁,对皇帝来说,这个年龄已经是垂暮之年了,他怎么会预料到自己是把“老枪”,后面居然接连生了六个儿子?又怎么想得到,六个儿子还都很健康?
奕纬的母亲身份再低微,在这种状况下,道光有什么“资本”拿奕纬当野草?
- 其二、奕纬从小就以太子身份参加重大活动
奕纬的史料记载很少,但在《道光实录》中,有这样一个记录:
“(道光二年十一月)乙酉。以册立皇后。前期遣官告祭天、地、太庙、社稷。命皇长子奕纬,告祭奉先殿。”
道光二年奕纬14岁,这一年道光刚刚为他举办了婚礼。十一月,道光册封第二任皇后佟佳氏,奕纬奉旨祭告奉先殿。
奉先殿是清朝皇家的祖庙,遇到节庆或重大事件,皇帝或宗亲都要去祭拜。不过请注意,祭祖不是谁都能参加,也不是谁都能当主祭。很显然,在皇帝没有出席的祭祀中,皇子做主祭,等于向外界传递一个信息:他就是外来的继承人!
请问道光有没有可能,一边让儿子当野草,一边让他频频出现在重要的活动场所?
- 其三、奕纬的死有可能就是病逝
其实奕纬之死还是有迹可循的。道光十年(1730年)十月,奕纬久病未愈,移居圆明园修养。第二年四月,奕纬的病情出现反复,四月十二日,病逝于圆明园。
可见奕纬不属于暴卒,至少病了有半年多,道光这一脚的功力不会持续这么久。从奕纬23岁未留下后代来看,他很可能就是个病秧子。
我们再看《老太监的回忆》中,奕纬与老师的冲突,太像不靠谱的民间故事了。奕纬已经23岁,不大可能像说出那么小孩子气的话。即便奕纬说了,老师傻子吗?为这点事去告御状?他以为教的是王屠夫家的小崽子啊?
这事即便是真的,情节的发展也不可能是书中描写的那样!
- 其四、道光漠视奕纬,源于人们对他被踢死的坚信和推论
可是人们为何就相信了这个结论了呢?
这东西就是火借风势,风借火涨。因为人们看了信修明的回忆录(其实信修明入宫是光绪末年),潜意识相信了,由此又推测,出身不好的奕纬一定不受宠。又因为觉得奕纬不受宠,所以更加相信他是被踢死的说法。
从逻辑学上来说,这就是不能采信的互证。
道光为何踢死自己的儿子?
道光十一年(1831年)四月十二,圆明园;当天未时中(约下午两点左右),园内的阿哥所中传出了一个让正在绮春园向皇太后问安的道光帝悲痛万分的消息:皇长子奕纬因患病久治不愈、且病情反复发作,虽经御医再三精心诊治,也无法使其痊愈,最终病入膏肓、医治无效,于当日未时病故,年仅二十四岁。
其实奕纬病情转重、且药石无效、或将英年早逝的结果,道光帝心中多少也有了一定心理准备,在此之前的半年,即道光十年(1830年)十月,奕纬的病情就很严重了,道光帝担心儿子在皇宫乾西五所内的阿哥所(皇子未分府时在皇宫内的住所)中养病不能得到更好的治疗和休养环境,于是特别下旨,让奕纬迁居环境更加优美、空气更加清爽的圆明园,在这皇家园林中静心养病,以利其尽快恢复健康。
当时,为了让长子因过多接触外人而被“过病”,从而导致病情出现加重和反复,道光帝还让圆明园护军及侍奉奕纬的太监侍女们小心守护,无旨一般不让外人前来探视奕纬,从而让儿子能够少接触外人、安心养病;即使亲如惇亲王绵恺、惠郡王绵愉(皆道光帝之弟、奕纬亲叔父)、庆郡王绵慜(道光帝堂弟、奕纬堂叔)、定亲王奕绍(道光帝堂侄、奕纬从兄)等人,即使有心前来探视奕纬,也只能派府上的内监(太监)在奕纬的居所外致礼并转交慰问的礼品,若没有道光帝的旨意,皆不能轻易入园探视。
但当朝王公贵戚中地位最尊、年齿最高的仪亲王永璇(奕纬祖父嘉庆帝颙琰之兄、道光帝伯父),或许是心中挂念侄孙的病情,或许是“年老神瞀”(永璇当年已经八十五岁高龄),在没有得到侄子道光帝的批准下,居然于当年十月十八,直接从福园门进入侄孙在圆明园中的养病居所,探视病重的奕纬。
在永璇看来,侄孙病重,自己作为年齿最高的宗室长辈,前来探视是责无旁贷的,这也是皇家亲亲相谊之情的最好体现。但道光帝对于伯父这种不打招呼、不考虑奕纬养病中不宜过多接触外人的实际情况,自行其是前往探视侄孙的行为,却出人意料地大发雷霆,下旨将八十高龄的伯父斥责了一顿,说他此举“殊属不合、故习未悛”;不过道光帝念在仪亲王是自己唯一在世的亲伯(叔)父,又年至耄耋,不好过分数落,于是将伯父的儿子、自己的堂弟绵志作为代替受过者,以“不能从旁劝阻伊父、甚属非是”的原因,革去了绵志的宗人府右宗正、正白旗汉军都统两个职位,以为警告。
因此,从道光帝特别重视长子的养病环境、甚至因此斥责了擅自探病的伯父永璇,又革去了代父受过的堂弟绵志官职来说,道光帝对于奕纬的病情,其实早就心中有数,知道长子这次生病非同小可,必须得安心静养以及尽量少接触外界,配合太医院御医们的精心诊治,或许才有可能痊愈。
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奕纬的病情此后反复发作,御医们再三诊治也无法使其痊愈;在勉强捱过了半年后,至道光十一年(1831年)四月间,奕纬的病已经十分严重,到了即将不治的地步。道光帝心急如焚,在四月初九亲自到圆明园阿哥所探视长子。两天后的四月十一,皇太后(道光帝嫡母孝和皇后)也知道了长孙病入膏肓、即将不起的事,于是自荣养的绮春园内赶到圆明园中,探视孙子奕纬。道光帝侍奉嫡母极孝,得知皇太后也来圆明园探视重病的孙子,于是立即前来迎接,并陪伴皇太后入阿哥所看望奕纬。
看到皇孙气息奄奄、形销骨立的病容后,皇太后悲伤不已,几乎当场痛哭失声,道光帝不愿嫡母因心情难过导致身体受损,于是再三劝说,让皇太后在阿哥所内稍做停留后,便移驾观澜堂休养,得等平复心情后,道光帝再亲自护送皇太后返回了绮春园。
四月十二清晨,道光帝再次赶到阿哥所,探视皇长子奕纬,见儿子的状态还算平和,于是道光帝出言安慰后又嘱咐随侍在侧的诸御医们用心照料、随时用药,以保证奕纬病情不起反复;随后,心中挂念皇太后身体的道光帝急忙赶往绮春园,去向嫡母问安,并查看皇太后左右侍奉情况,以尽人子之责。
可就在道光帝在绮春园侍奉于皇太后驾前、小心侍候之时,皇长子奕纬突然病情出现反复,而且急切加重,虽经贴身侍候的御医们火速用药诊治,也无法奏效,于当日未时病逝,距离他二十四岁的生日,只有九天。
道光帝在绮春园得到了长子病逝的坏消息后,立即赶回了圆明园,在儿子的遗容前,已经年过五十的道光帝悲伤得难以自制,痛哭流涕不已。当时,道光帝只诞育了三个皇子,而皇次子奕纲、皇三子奕继分别夭折于道光七年(1827年)和道光九年(1829年);也就是说,奕纬已经是道光帝唯一在世的儿子了。可现在,这唯一的皇子也英年早逝、且没有留下子嗣,这就是说君临天下、年过半百的道光帝居然没有了子嗣来承继身后的大统。
断绝后嗣的悲剧,眼看就要发生在自己身上,这让道光帝简直无法接受。所以,道光帝在奕纬去世后的悲切痛哭举动,一方面是在哭早逝的皇长子,另一方面也是在为自己将来或许断绝后嗣的悲惨命运而伤心。
奕纬病逝当天,道光帝即在悲痛中下旨:“大阿哥奕纬、自上年秋间遘疾,至今春甫经就痊,兹复患病旬余,竟尔不起,深为悼恻。著追封大阿哥为多罗贝勒,所有应行典礼,著照皇子例办理。以总管内务府大臣宝兴经理丧事,其一切事宜,著各该衙门察例具奏。”对于早逝的皇长子,道光帝追封其为“多罗贝勒”,赐谥号“隐志”,给了奕纬最后的身后哀荣。
奕纬的初祭礼在四月十九举行,大祭礼则在四月二十四完成。此后,道光十一年(1831年)五月,奕纬的金棺被移送至清西陵的慕陵陪葬园寝中安葬。此后,宗人府向道光帝请示如何追封奕纬之前已经去世的原配瓜尔佳氏,以及现如今的继配乌朗罕氏究竟如何请封。道光帝下旨,追封已经去世的长媳瓜尔佳氏为“多罗贝勒福晋”,又明确奕纬的继妻乌朗罕氏不必等到仪制中的五年一次“册封诸外命妇”时,只要二十七个月孝期满后,即可由宗人府请封,册为“隐志贝勒福晋”。
奕纬,是道光帝的庶长子,生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四月二十一,他出生时,其父道光帝绵宁还没有登基,只是以嘉庆帝皇次子的身份,居住在乾西五所(皇子在皇宫中的住所),而奕纬就出生于乾西五所;在奕纬出生前的三个月,即正月二十一,皇次子绵宁的嫡福晋钮祜禄氏因病薨逝,没有留下子嗣。
嫡福晋去世后三个月,绵宁的庶长子就诞生了,生母只是绵宁的一个普通侍妾格格(官女子)辉发那拉氏;而对于绵宁来说,这个庶长子的到来,并没有多少值得高兴的,反而还证明自己的私生活并不检点,以及为人的品行不那么持重谨慎(和一个地位低下的侍女生了庶长子,而不是和嫡福晋诞育嫡长子)。因此,绵宁心中有些担心皇父嘉庆帝得知自己和侍女生子后,会产生轻视乃至鄙夷自己的看法,将来在秘密立储中会失去优势地位。在这种负面内心情绪的影响下,绵宁对于庶长子的出生一点也高兴不起来,勉强向皇父嘉庆帝奏报了此事。
可出乎意料的是,嘉庆帝得知绵宁诞育了长子的消息后,居然欣喜万分,没有任何怪罪、鄙视绵宁的举动,当即便下旨奖励皇次子绵宁以及诞育了皇孙的辉发那拉氏,晋封辉发那拉氏为皇次子侧福晋,并一反常态地在皇孙出生的第二天就亲自给孙子赐名为“奕纬”(按清制,皇子皇孙出生百日后才赐名),同时赏赐红绒结顶帽给这个小婴儿,激动欢愉之情,溢于言表。
嘉庆帝得到皇孙诞生的消息后如此激动高兴,其实是有原因的:嘉庆帝一生,只诞育了五个皇子,而皇长子在两岁的时候就夭折了,连名字也没有,后来道光帝继位后,才追封大哥为为穆郡王;皇次子就是后来承继大统的道光帝旻宁(绵宁);皇三子惇亲王绵恺只有一个独子奕缵,生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皇四子瑞亲王绵忻的独子奕志生于道光七年(1827年);皇五子惠亲王绵愉在嘉庆十九年(1814年)出生,嘉庆帝在位时没有生育子嗣。
因此,嘉庆帝生前,统共也才见过两个皇孙:皇次子绵宁的长子奕纬,皇三子绵恺的独子奕缵(道光帝其余诸子,以及惠亲王绵愉诸子,都在嘉庆帝驾崩后出生,嘉庆帝生前没有见过);而奕缵生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三年后嘉庆帝就驾崩了,其实也没接触多少时间。因此,皇次子绵宁的这个生于嘉庆十三年的儿子奕纬,其实就是嘉庆帝的皇长孙,乃至于此后十年间唯一的皇孙。
对于当年已经五十岁的嘉庆帝来说,奕纬的出生,标志着皇室大宗终于后继有人、世系传承将连绵不绝,且奕纬是此时的第三代皇室大宗子弟里,唯一的一个男丁,皇室传承的希望,几乎都聚集于其一身。这才是嘉庆帝因奕纬的出生而欣喜若狂、激动不已的真正原因(假如嘉庆帝的运气差一点的话,搞不好他就会步宋孝宗的后尘,空有四个儿子、四个皇孙,结果还是在第三代的时候绝嗣,不得不以外系远支宗室继承大统)。
奕纬幼年时,很得皇祖嘉庆帝的喜爱,经常将他带在身边亲自教导,而作为嘉庆帝晚年几乎唯一见到并亲密接触过的皇孙(皇次孙奕缵出生三年后,嘉庆帝就驾崩了,几乎不会和皇祖有多少接触机会,更不要说亲密了),奕纬所受到的宠爱和重视,可想而知。
当初年幼的乾隆帝被皇祖康熙帝所亲自抚育教导,以及奕纬的父亲绵宁幼年时被皇祖乾隆帝所重视和关注,他们受到皇祖的宠爱程度,就是奕纬如今受皇祖嘉庆帝的宠爱程度,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说到底,康熙帝又不止只有弘历这一个皇孙,乾隆帝也不止绵宁这一个皇孙,但奕纬实打实是嘉庆帝绝大部分时间内,(几乎)唯一在世的孙子,这就可以看出他所受重视的程度了)。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嘉庆帝在前往热河举行“秋狝”时,突患疾病,于避暑山庄驾崩,时年六十一岁。当时皇次子、和硕智亲王绵宁同在避暑山庄,在随驾大臣和绵宁的嫡母、皇后钮钴禄氏(即嘉庆帝第二任皇后,惇亲王绵恺、瑞亲王绵忻生母、日后的孝和皇太后)的共同支持下,以及“秘立储君”的传位诏书佐证下,绵宁顺利在避暑山庄继位,改名为旻宁,以明年为道光元年,旻宁即清朝第六代皇帝(入关后)——道光帝。
道光帝登基后,他的独子,十三岁奕纬也升级成为了皇子(《清史稿》记载奕纬在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被皇祖嘉庆帝册封为贝勒,但同期的《清实录》中并没有这样的记载,而是记录了奕纬病逝后,才由道光帝追封为“和硕隐志贝勒”;因清史稿的谬误太多,这里还是采用相对更加真实的《清实录》中的说法,以奕纬生前并无封爵、仅有皇子身份为本文内容),奕纬的生母辉发那拉氏则在道光二年(1822年)才被晋封为和嫔,又一年后进位和妃。这是道光帝心中始终没有对诞育了庶长子的辉发那拉氏产生感情的真实体现,只不过以其诞育长子、为皇家延续血脉的“功劳”,所做出的酬庸。
道光元年(1821年),奕纬当时唯一在世的堂弟——三叔绵恺的独子奕缵因病夭折,年仅三岁。而奕缵的病夭,标志着嘉庆帝的皇孙,如今只剩下了奕纬这一根独苗(道光帝其他诸子以及绵忻独子奕志、绵愉诸子此时尚未出生),帝系大宗的后嗣如此单薄,这是清朝从建立之后,从来没有发生过的。已经年过四十的道光帝因此心急如焚、日夜忧虑不已。
为了皇室大宗能够早日开枝散叶、瓜绵椒衍,保持血脉的延续,道光帝在道光二年(1822年)二月,就急不可耐地为年仅十五岁(实际十四岁都还差两个月)的奕纬举行大婚典礼,为其指婚了开国元勋、直义公(一等信勇公)费英东六世孙女、一等雄勇公英海之女瓜尔佳氏作为皇长子的嫡妻,期盼着奕纬能够早日诞育子嗣,以延续皇家的传承(从道光帝给奕纬所挑选嫡妻的显赫家世也可以看出,道光帝对长子的重视和关爱,以及心中的无限希冀,而不是日后民间野史所流传的那样,既冷漠又轻视,对其生活不管不顾。并且奕纬的大婚时间,比他的生母被晋封为和嫔还要早了九个月,这更加能说明问题)。
可不知是什么原因,奕纬和瓜尔佳氏成婚后,接连数年都没有诞育子嗣,这让急切地盼望着抱孙的道光帝焦虑不已,多次委派御医为皇长子夫妇问脉、诊断,想要弄清楚原因,以便对症下药、早日诞育子嗣。但越急越出问题,成婚后的瓜尔佳氏久久不能生育,又搞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所至,丈夫奕纬还是皇帝唯一的皇子、先帝唯一的皇孙,如果不能为皇家传承血脉、开枝散叶的话,那自己的责任甚至罪过就大了。
尤其是道光六年(1826年)十月,道光帝的静嫔博尔济吉特氏(即将来的孝静成皇后)诞育了皇次子奕纲,这是道光帝十八年后再次获得皇子,但不过才半年,道光七年(1827年)二月,虚岁两岁、实际才半岁的奕纲就夭折了,全部的压力又转到了皇长子奕纬夫妇这边。在这种极大的精神压力影响下,年轻的瓜尔佳氏心理负担愈发沉重,久而久之忧虑成疾,不但没有能够顺利诞育子嗣,反而在道光七年(1827年)六月初二,因病重不治而薨逝,时年不详,估计最多也才二十出头。
好不容易得到的皇次子轻易就夭折了,期盼了许久的皇孙也没有等到,儿媳反而因为巨大的压力造成了心理疾病并患疾去世,道光帝对这个不幸的结局既懊恼又忧心,皇长子奕纬同样惶恐悲伤不已。但逝者已去,生者仍需前行,为了最重要的皇室血脉延续,奕纬在道光帝的安排下,于道光七年(1827年)七月十二将侧福晋乌朗罕氏(乌梁海氏)扶正为继妻,又接受了生母和嫔以及道光帝定贵人(奉道光帝之命)赐给自己的两名官女子为妾室,寄希望于她们身上,期盼着能够出现奇迹,早日获得子嗣。
接下来的几年,事情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奕纬的妻妾中,没有一人能够成功诞育后嗣,从而让道光帝实现获得皇孙的夙愿,这也是困扰皇室及皇帝本人的最大心病。不过还好,就在奕纬嫡妻去世的当月,道光帝的四弟瑞亲王绵忻喜获长子,百日后起名为“奕约”(后来改名奕志),且身体健康、平安成长,嘉庆帝终于有了第四个皇孙(虽然是身后才得到的,第三个是道光帝次子奕纲)。这件事让道光帝稍微可以松一口气,近支大宗总算不用把全部的传承希望寄托在皇长子奕纬身上了。
可奕约(志)毕竟只是皇侄,怎么也没有亲生的皇子更有资格继承大统,所以道光帝还是希望皇长子能够早日诞育后嗣,或者自己“老当益壮”,继续获得皇子(此时的道光帝已经年近五十,不折不扣是个中老人了)而在四弟绵忻于道光八年(1838年)去世后,道光帝的这种内心期盼就更加强烈(没办法,再不加紧点,大宗都要绝后了)。
道光九年(1829年)十一月,皇宫内再传喜讯,已经晋封为静妃的博尔济吉特氏再次为道光帝诞育皇子,生下了皇三子奕继,道光帝长出一口气,看来自己还是可以再生育皇子的,皇室的传承应该能延续。可不过五十天后,刚有了一些信心的道光帝又遭遇当头一棒,皇三子奕继也重蹈二哥奕纲的覆辙,因病夭折了。得到这个悲伤消息的道光帝简直欲哭无泪,想要获得皇子怎么就这么难。
于是,在二弟、三弟相继夭折后,已经二十二岁的皇长子奕纬又成了唯一的皇子,并且还没能达成繁衍后嗣的重任。这个时候,即使加上已经去世了的道光帝四弟、瑞亲王绵忻的独子奕志(已经改名),嘉庆帝位下的皇孙只有区区两个人(即奕纬和奕志;嘉庆帝第三子惇亲王绵恺的独子奕缵在道光元年夭折,第五子惠郡王绵愉的诸子要到道光末年时才出生),如果这个时候有意外情况发生,嘉庆帝一系的皇室大宗就有断绝传承的危险。所以,道光帝整天为了后嗣的事情而焦躁忧虑、寝食难安,恨不得立刻再生出皇子,或者皇长子马上诞育皇孙,以传承摇摇欲坠的皇统。(真实历史上,奕纬和奕志一生都没有诞育子嗣,如果此时道光帝意外驾崩的话,那皇统可就真的便宜其他宗室了(假如绵愉也早逝或者绝嗣的话)。)
道光十年(1830年)十月,就在道光帝经年长吁短叹、心忧子嗣单薄、不能保证宗庙承继安全无忧的时候,最大的打击终于不期而至:唯一在世的皇子奕纬,成婚八年之久也没能诞育子嗣,且因此背负沉重精神负担,导致忧虑成疾、一病不起,身体也迅速垮掉了。
奕纬患病之后,焦急万分的道光帝立即指派太医院御医用心给儿子治病,同时为了奕纬身体能够尽快康复,道光帝还下旨将病中的奕纬自皇宫阿哥所迁居至环境空气更加优良的圆明园内静养,以利于奕纬康复。
但即使有良医侍候,又在风景优美的圆明园内安心休养,奕纬的病情也没有明显好转,且日渐危重。勉强捱过了半年后,道光十一年(1831年)四月十二,年仅二十四岁的奕纬在圆明园病逝,至死也没能完成皇父的祈愿,能够诞育皇孙。
奕纬患病医治无效、最终病逝之事,在《清史稿》和《清宣宗实录》中都有详细记载,且早在奕纬病逝前半年,就有“大阿哥因病未痊,住圆明园”的记录,道光帝还因为伯父仪亲王永璇私自探视病重的侄孙奕纬,不顾伯父年高位尊而直接斥责、并让伯父之子、堂弟绵志代为受罚、革职;这清楚地表明,皇长子奕纬确实是久病不愈、药石无效而去世的。
而后世民间有流传甚广的传闻:——皇长子奕纬因为人顽劣浪荡、不学无术、读书敷衍马虎,师傅再三劝谏也听不进耳,反而扬言‘将来我当了皇帝,先杀师傅!’,因此惹得道光帝勃然大怒,急召奕纬前来痛加斥责,且在怒气攻心之下,对跪在地上瑟瑟发抖的的长子用力踢了几脚,结果没有掌握好分寸,直接将奕纬的下身踢成重伤,导致奕纬当即昏死过去。事后道光帝万分后悔,让太医院给奕纬诊治。但为时已晚,奕纬受伤太重,医治无效,几天后便伤重去世。
其实,这个在后世流传很广的说法,无论官方的《清史稿》、《清宣宗实录》,以及同时期其他民间文士的札记、笔记,都没有对应的记载,唯一记录了此事的文学作品,只是一本名叫《老太监回忆录》的书籍;此书的作者,是生于光绪五年(1879年)、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净身进宫的太监信修明;进宫二十多年后,信修明才根据宫中的传说和自己的见闻,将自道光初年开始,至宣统出宫前这一时期,皇宫内的生活起居、朝政秘闻,以及帝王后妃、文武大臣、太监宫女们的生活细节逐一记录、描绘,并加以润色,这才有了《老太监回忆录》这本书的问世。
而为了满足当时民间普通人们对于宫闱之内情况的好奇心,信修明在写书时,多少会有一些夸大其词、或者虚构杜撰,以达到“神秘传奇”的色彩;并且信修明写此书时,清朝早已灭亡,逊帝也退位多年,他对著作进行艺术加工或者虚构没有了任何顾忌和担忧,因此,《老太监回忆录》中,才会有诸如“道光帝皇长子因顽劣且不尊师长、被皇父道光帝怒气之下失误踢死”的没有其他史书可以佐证的虚构事件描写出现(同例,民间流传的:慈安皇太后因执政理念以及其他琐事和慈禧皇太后不和,导致被慈禧皇太后寻机下毒害死的传言,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流传开来的)。因此,《老太监回忆录》所记载的奕纬去世的原因,其可信度不高。
但不管怎样,道光帝唯一在世的儿奕纬子确实是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英年早逝、且没有留下子嗣,这让老皇帝不禁老泪纵横、悲从中来,自己已经年过五十了,要是从此后再没有皇子诞生,那么父子相继、传承已历七世的帝系大宗一脉,将在自己手中断绝。而将来无论是哪一支宗室入继大统,自己的身后之事都可以想象,会是怎样的黯淡、凄凉(参考汉惠帝、唐中宗、宋仁宗、元成宗)。
也许是上天没有决定让道光帝就此绝嗣,或者说天无绝人之路,就在奕纬去世、道光帝失去了唯一在世的皇子之后不到两个月,道光帝后宫中的两个有孕的妃子就先后顺利诞育了道光帝的皇四子、皇五子,其中全贵妃钮祜禄氏(即日后的孝全成皇后)于六月初九生皇四子,祥妃钮祜禄氏(和全贵妃同族)于六月十五生皇五子,两位皇子出生只间隔了六天。一下子得到了两个健康的皇子,让年届五十、又刚刚失去唯一皇子的道光帝终于长出了一口气,这下不再担忧自己会“绝嗣”、并因此失去一脉相承的帝系大统位置的危险了。
两位皇子满百日后,道光帝依祖制,为皇四子起名“奕詝”,皇五子起名“奕誴”;奕詝,就是将来继承大统的咸丰帝,而奕誴则在日后被过继给无嗣的叔父绵恺,承袭了惇亲王爵位。
同样,在民间的传说中,后受孕的全贵妃为了抢在先受孕的祥妃前面产子,不惜冒着极大的风险,买通太医院御医,暗中用了催生药物,使得本应延后两个月才出生的皇四子提前落地,比皇五子刚好早了六天出生,因而在排行上抢占了“皇四子”的位置,自己也以诞育皇四子之功,被道光帝册立为第三任皇后(孝全成皇后)。
十九年后,皇四子奕詝凭借着“在世最长皇子”的身份,得以顺利继位,即咸丰帝。不过,因为催生药的副作用太大,孝全皇后身体严重受损,只当了六年皇后,就在三十二岁的盛年去世;而咸丰帝因为是早产儿,所以身体一直没有其他兄弟那么康健,登基后只生育了二子一女,在三十一岁的时候就驾崩了。
这个传闻,其实和前面的“奕纬意外被踢伤去世”、“慈安皇太后中毒去世”的传言一样,都是在野的百姓或者普通文士的臆想和猜测,根本没有实据,创作者只不过以此博取大家关注,满足百姓们的好奇心而已。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道光帝驾崩,皇四子奕詝根据道光帝生前所定的“秘密建储”诏书继位,即咸丰帝。而登基伊始,咸丰帝即颁布特旨:“朕长兄隐志贝勒,早年因疾而薨逝,皇考在世之时深为悼恻。今朕嗣承大位,缅惟同气,倍切怆怀,念及亲亲之情,著晋封为郡王,其有应行典礼,著宗人府会同礼部、内务府,酌议具奏。”于是,去世十九年之久的奕纬,因为弟弟咸丰帝的“亲亲之情”,得以晋封为“隐志郡王”,也算哀荣备至(咸丰帝早夭的二哥奕纲、三哥奕继也因“谊切同怀”而一并追封,分别封为“顺和郡王、慧质郡王”)。
咸丰四年(1854年)十二月,感念于大哥早逝且无嗣,将来没有人为其奉祀,承继香火,于是咸丰帝再次下旨,给隐志郡王立嗣,最终挑选了宗室近支中的成哲亲王永瑆(乾隆帝第十一子)次子、过继给循郡王永璋(乾隆帝第三子)为嗣子的贝勒绵懿之第三子镇国将军奕纪的第五子载中,为隐志郡王嗣子,改名“载治”,降袭贝勒爵位。自此,奕纬有了承奉身后祭祀的子嗣。
咸丰五年(1855年)十二月十六,在丈夫去世后,于皇宫中寡居了二十多年的“隐志郡王福晋”乌朗罕氏,在养子载治年满十六、得以分府时,奉旨出宫,前往养子的府邸居住,并由载治奉养日常生活,直至同治十年(1871年)正月在载治的府邸中去世,安享十多年的惬意晚年时光。
载治入承奕纬为嗣子后,出任御前行走、右翼近支第二族族长、正白旗蒙古都统、镶蓝旗蒙古都统、銮舆卫掌卫、内大臣等职,并加郡王衔及食郡王禄。同治十三年(1874年)底,同治帝驾崩后,因为无子,身为道光帝名义上的皇长孙的载治(载治嗣父奕纬是道光帝皇长子),还一度成为嗣皇帝的热门人选。不过因为实际血统确实较远(载治只是乾隆帝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瑆的后裔,和帝系一脉相隔太远了),最后载治没有能够继位,而是在远房堂弟载湉(即光绪帝)即位后,以正黄旗满洲都统、管宴大臣、上虞备用处办事大臣的职位继续为朝廷办差。光绪六年十二月二十八(阳历是1881年1月),除夕之前的两天,郡王衔贝勒载治去世,年四十二岁,朝廷赐谥号“恭勤”。
道光为何踢死自己的儿子?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1840 年是中国近代史和古代史的分界点,巧了,1820——1850 在位的道光皇帝一脚在古代,一脚在近代,皇帝群中独一份,你说他是古代皇帝还是近代皇帝?
如果说 1840 年是中国历史的分水岭,那么 1831 年对道光皇帝个人及其家庭来说也是一个分水岭,这一年皇长子爱新觉罗—奕纬去世,道光帝悲痛不已,痛不欲生。
如果算上 1827 年夭折的皇次子爱新觉罗—奕纲和 1829 年夭折的皇三子爱新觉罗—奕继,至 1831 年时,时年 49 岁的道光第三子皆没。对于一个皇帝还是一个父亲,都是无比痛苦的事情,那么这位道光帝为之痛哭流涕的皇长子奕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嘉庆)
1808 年,奕纬降生,这不仅是未来的皇长子,还是嘉庆帝的皇长孙。嘉庆帝闻此消息十分高兴,亲自赐名。俗话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那么这位未来的皇长子的美好生活就此开始了吗?并没有,虽然爷爷嘉庆爱的不要不要的,父亲道光却恨得咬牙切齿,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奕纬的母亲本是一位身份低微的丫鬟,不小心与时为皇子的道光帝发生了关系。母凭子贵,这位丫鬟以为自己命运终将改写,但道光帝却并不认为这是天赐的恩德,而是自己的耻辱,影响自己的人设和声誉,对这对母子并不待见。这种情况到道光帝当上皇帝之后,也没有改变。
(道光读书像)
清军入关后,虽满汉有别,但满清统治者对汉文化的学习和吸收远胜于蒙元政权,可以说历朝皇帝中,满清皇帝的文化素质是最高的。康熙爱读书,道光也爱读书,这或许是他们的老祖宗,爱读《三国演义》,靠 13 副铠甲起兵的努尔哈赤所遗传下来的吧。
作为深受儒家传统影响的道光皇帝,尊卑有别的观念是其骨子里的东西。当然与丫环有染也对其声誉有所影响,再加上清朝雍正起采取秘密建储制度,这场风月之事也不免影响他继承大位的可能性,所以他对这对母子的情感是冷淡的。
由于缺少父亲的关怀,俗话说上行下效,父亲如此,母亲又地位卑微,于是众人对奕纬的关注便降到了冰点,奕纬也养成了没有约束没有管教的许多不良生活作风。当奕纬认为自己的人生就将如此时,一切又将彻底转变,而且如此突然而猛烈。
这一切改变的缘起,是其两位皇弟的先后夭亡。此时道光才发现,自己还有一个儿子,已经 20 多岁了,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于是道光便竭尽全力教导这位自己从未关注过的皇长子。汹涌而来的父爱,让奕纬一时无法适应,措手不及。
无论奕纬如何感叹人生,但父亲的关注,对朝臣对奕纬对母亲来说总是好的。但好景不长, 父慈子孝的场面还没有持续多久,甚至说还没有形成这种场面,1831 年宫中便传来噩耗, 23 岁的皇长子去世!!
史书上关于奕纬何病何故去世并无明确记载,但在一老太监的回忆录中却提到了一件事情。据说,奕纬每天要听从大儒教授读书,但 20 多年来放荡不羁已成习惯的奕纬,根本静不下来。老师便心平气和的对他说,你是要当皇帝的人(当时道光唯一在世的儿子),得好好学习诸如此类的话,没想到奕纬蹦出来一句,我若做了皇帝,第一个就杀了你!
(道光)
老先生也很郁闷,好心当成驴肝肺嘛,便到道光那里打了小报告。前文说过,道光很爱读书,也尊师重道,听到此消息,急召奕纬前来,劈头盖脸一顿臭骂,据说还踢了奕纬几脚,不幸踢中了奕纬的下体,于是这个 23 岁的鲜活生命便不治而亡。如果此事是真,那道光不仅是个一文化人,还是个练家子,只不知这是黄飞鸿的佛山无影脚,还是武松的夺命鸳鸯腿?
1808 年,奕纬诞生之时,道光的冷漠是真实的。 1831 年,奕纬去世之时,紫禁城里传来的道光哭声是真实的,滴落在奕纬棺椁上的眼泪也是真实的,但这一切又是谁的错呢?
道光在位时期,既有虎门销烟的决绝,也有鸦片战争失败的耻辱,更有长子去世的隐痛。但道光节俭勤政孝顺,在私德上是一个无可挑剔的人物。如果他没有一只脚踏进近代史,时光倒流几百年,他应是一个不错的皇帝。他是一个生错了时代的人,是时代悲剧和个人悲剧的结合体。
或许道光的眼泪和忏悔有了回报,奕纬去世同年,道光先后得到两位皇子,此后又陆续诞下四位皇子。在这六位皇子中,有皇四子咸丰,皇六子恭亲王奕昕,皇七子光绪之父,醇亲王奕譞。
道光为何踢死自己的儿子?
道光皇帝就是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9.16—1850.2.25),为清朝入关后的第六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上位的皇帝,为嘉庆皇帝第二子。
旻宁在位展示了满清男儿的血性,他整厘盐政,疏通海运,武力平定张格尔叛乱,明文规定严禁鸦片,带头厉行节俭,而且勤于政事;但其天资有限,清朝延至他时,社会弊端已积重难返。
道光二十年(1840年)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此后他一蹶不振,苟安姑息,而内忧外患日益加重,清王朝陷入危机。
这哥登基之后,对嫡长子身份的奕纬学业很重视,遍请天下名师,为其传授学业,但由于奕纬长期养尊处优,不免趾高气扬,嚣张跋扈,目空一切.
有一次,他的老师见他心不在焉,就耐心地开导他:“阿哥好好读书,将来好当皇上”,有激励奕纬继承大统的意思;奕纬心有灵犀,但却说出了丧心病狂的话:“要是我将来当了皇上,第一个先把你杀掉!”
这位耿介而忠诚的先生,如实地向道光皇帝陈述了这一幕;道光勃然大怒,对奕纬咆哮如雷,并在盛怒之下踢了奕纬几脚,不成想伤及了他的命根子,过了几天便不治身亡;道光皇帝追悔莫及,感到十分的内疚,便追封他为“隐郡王”,以彰显自己的内疚心情!
道光为何踢死自己的儿子?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道光踢死自己的儿子完全是一个意外。
道光是50岁之前,一共就生了三个儿子,然,不幸的是,次子和三子早早就夭折了,只剩下一个长子奕纬。 奕纬是道光早年和一个侍女所生的儿子,当年,奕纬出生后,道光并没有很高兴,只是淡淡的看了一眼就罢了。
而奕纬自己也不争气,吃喝玩乐样样俱全。可以说完全是一个败家子,而正是如此,所以道光对奕纬更是不喜欢了。
但,事与愿违,道光的次子和三子都死了,只有长子奕纬可以继承皇位了。虽然道光对这个儿子很不喜欢,但,为了后继有人,也只能将就了。 于是,为了把奕纬培养出来,道光就找了老师来教育奕纬。然,烂泥扶不上墙,奕纬是铁了心不读书。每次都和老师对着干,时间一长老师也是受不了。
一次,奕纬的老师教导说:“殿下,你要好好学习,以后你可是一国之君”。奕纬一听,直接反驳说“我以后如果当了皇帝,直接把你砍头了”。 奕纬老师一听,心里一怕,马上就把这件事告诉了道光。而道光一听也是气的不得了,马上就把奕纬叫了过来,一顿骂,最后实在气不过,就踢了奕纬命根子。结果,这一踢,直接把奕纬给踢死了。当时,道光踢了奕纬后,奕纬就感觉身体不舒服,就请了太医,奈何,古代医术有限,没几天,奕纬还是死了,去世时仅仅24岁。
总体而言,道光踢死奕纬完全是一个意外,本来就一个儿子了,怎么可能会故意踢死呢!当,奕纬去世时,道光可是抱着尸体哭了很久了。由此可知,奕纬之死完全是一个意外而已。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
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了解更多有趣历史,喜欢我请关注唯恋无名。
道光为何踢死自己的儿子?
大清最悲催的皇嫡子,因一句狠话,被父王一脚踹上了西天。
这人叫爱新觉罗.奕纬,清朝第八位天子道光的皇长子,如果不是这一脚,估计后面也没咸丰和慈禧啥事,他应该登基称帝,可命运确实就那么神奇,这位皇长子因为不好好读书,给知命之年道光一脚给踹中了重要地方,还给道光觉得他是装的,连续教训了不久后,发现不对路,连忙叫传唤太医,可当太医赶到时,奕纬已经口吐白沫,无力回天了。
就这么49岁的道光眼睁睁,看着自己当时唯一的儿子就这样没了,此时的道光可是悔青了肠子,因为这孩子可是父亲嘉庆帝最喜欢的一位皇子,也是当时自己大清江山唯一的传人,结果走的如此突然,是道光自己没想到的,幸好当时道光身体好,在此以后将自己的心思,花在了如何培育优良品种上来,连续生下了六个儿子,才解决了继承人问题。
可为何道光要对这个孩子要求如此之高呢,说错一句话,不顾九五之尊踹过去呢?
据说这和道光小时候有关,道光的父亲是清朝的嘉庆帝,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他在位二十五年的时光里,看透了乾隆晚年种种不堪的他,想用自己的励精图治来拯救大清,让清朝来一次中兴,最知名的一件事就是扳倒了和珅,当时有一句话“和珅倒,嘉庆饱”,可是扳倒和珅打出“咸与维新”的嘉庆,却不知道自己处于一个工业崛起的时代,西方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时,清朝在乾隆遗留下来的种种问题,却只能无可奈何的步入了中衰。
而嘉庆的驾崩和道光的上位,也是来的比较传奇,据说身体健康的嘉庆打算去避暑山庄玩上几天,可是远离紫禁城一周后,却因为“偶感暍暑”驾崩了,要说单纯的中暑,压根不会导致一位皇帝驾崩,这里头反正说不清楚,导致他的继任人道光,成为了清朝不多依靠嫡长子继位的天子。
嘉庆驾崩的时候是六十一岁,道光是三十九岁继位,当然比起他的父亲,他毕竟是幸运的,可是早年的道光却在读书上,令嘉庆头很大,一度对道光学习三日打鱼,两日晒网,喜欢驾着鹰犬打猎,却不喜欢读书学文化态度很有意见,毕竟康熙到乾隆,可都是文治武功的天子,嘉庆自己也不赖,这大清可不能学习明朝,出现几个就会玩,正是不懂的天子,所以为了教训道光,就让他洗厕所来反省自己,这一洗就是三年的时光。这段在敬事房打扫卫生,跟太监一起生活经历,让道光历历在目,所以他登基以后,对皇子的教育还是很上心的,要求也比较高,就是怕都跟自己以前一样。
本来爱新觉罗.奕纬并不被道光喜欢,道光也是放任他如野草一样的生长,压根没管过他,据说因为他的出生是道光心中一道坎,也就是道光年轻的时候,忽然那天喝多了,还是冲动了,反正就和一位宫女给和好了,可这么一下子,竟然地位低微的宫女,就帮他生下了一个儿子,虽然后来嘉庆和喜欢这个孙子,可是毕竟母亲的地位太低了,在当时看来算是道光的一道耻辱,因为自己打造多年谨慎和斯文的形象,就这么给毁了,虽然嘉庆因为喜欢抱孙子不追究,可自己过不去啊,所以即便是嘉庆封了宫女为侧福晋,爱新觉罗.奕纬成了贝勒爷,
他依然还是对母子很冷淡,冷淡到什么程度,就是后来这位侧福晋没有在帮他生个一儿半女了,不过他凭着自己还年轻,后来也接连生下几个皇子,所以对这个大儿子并没有太重视,更是任其胡闹,可是由于父亲的偏心和不管,导致了这位贝勒爷,由嘉庆帝非常喜欢的乖宝宝,变成了一位玩世不恭的执挎弟子,
后来道光为何忽然为何忽然重视这个儿子,因为道光早年不知道是身体不好,还是饮食习惯反正,好几位儿子都是没多久几句夭折了,导致这位意外所生的大儿子,却活的非常生猛,在没办法的情况下,他认真面对这件事,开始狠抓学习。
可问题当时爱新觉罗.奕纬岁数也不小了,已经错过了最佳的育才年龄,有可以说世界观已经定型了,道光即便是还是想将他树正,也需要花不少的精力和时间,当时道光面对的内忧外患已经让他焦头烂额,更重要的是当时堂堂的世界中心大清,却被英国的舰船和火炮打得不得不坐下来谈判,而即便是他如何努力,手下那些人除了林则徐几个有能力的大臣之外,都是想着自己利益,光会说不会做的机灵鬼。
所以他的情绪是相当的不稳定的,而道光也是历史上比较勤俭的一个皇帝,自己吃的和穿的都非常的节省,他到底有多节俭?传说,他的衣服除了龙袍是好的,日常其他的衣服都打满了补丁。而对于殷实,他更是很节省,规定不到节假日大家皇宫不能吃肉。妃嫔也全都是素脸,连化妆品钱都省下。特别他还要求大臣们,也一样学他穿的要普通和亲民,否则就免职和降职,例如,盛京将军就是因为经常在家里开轰趴,后来被道光皇帝听说了,便是给免了职。反过来,道光帝见那些大臣穿的和自己差不多的,都会觉得他非常不错,就会青睐有加,导致了许多大臣上早朝,都是穿的破破烂烂的,一些更是如乞丐一样,多处是补丁。这也算是一桩奇观。
道光为何这样节俭呢,其实完全是因为他坚信,由自己做起带动一种勤俭简约的风气,那么清朝许多的问题将会得到解决,同时他也是父亲嘉庆帝所教导,因为嘉庆本人就很讨厌乾隆那样乱花钱的做法,所以父子两人也都很节俭。但是大清当时的许多问题,不是光靠节俭就能解决的,所以即便是道光过上了苦日子,依然解决不了清朝逐渐衰弱的问题。
而他为何重视奕纬的教育,就是想他能够成为一代雄主,能够继续保证大清的气数和江山稳固,可这.奕纬不喜欢读书也罢了,竟然还说了一句狠话,让当时他的老师告了御状,这是真没回事呢?
原来这天老师给他在上课,当时太子读的课程都是四书五经的一些儒家理论,当然除了讲仁义就是各种的背书和大道理,奕纬根本对这些没有兴趣,在他看来清朝就是更重视武功,而不是什么大道理,书斋里面,上面的老师讲的天花乱坠,自己都讲的入神的时候,发现奕纬不但没有掌声,更是左顾右盼心不在焉的。这下老师来气了,自己讲的如此精彩,竟然是白讲了,但是他也不好得罪这位未来的天子,
要不换成是民间的私塾,早就是戒尺打小手板了,他就劝这位贝勒爷一句,大阿哥,你可以要做天子的人,我劝你多学点,以后成为一个好皇帝。
可这句话一说,不知道他是以前说太多了,还是这天奕纬心理烦闷,反正他很跩地回了一句话:“等我当皇帝,第一个就先拿你开刀”,这下可把这位老师给吓傻了,毕竟是身家性命的大事,虽然可能他是闹着玩,但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这老师就跑到了道光哪里打了小报告,道光一听可来气了“有种啊,这是翅膀硬了”,还说自己做了皇帝,我还坐得稳稳的,什么时候轮到你这小子,就连忙叫宦官叫来了奕纬,这贝勒爷也没想到,自己随口一句气话,多大的事,至于要告状吗!
可是他没办法啊,就低声下气地去御书房见道光,道光一见到他吊儿郎当的样子就来气,这穿起龙袍不像太子,不教训一下是自己都不放在眼里了,就不断的数落,将自己的郁闷气都发了出来,反正骂还不解气,
忽然想到了家法伺候,可当时御书房没啥可以趁手的,当然道光也很节省,生怕打坏了东西,砸坏了乾隆爷的古董可就悲催了,所以最后气愤的他,想到了起飞脚,这一脚踹过去的时候,
却发生了一个变故,不知道什么原因,本来跪着好好的奕纬,却来了一个侧身,道光本来踢在侧面的一脚,正中了要害处,由于踢得力气有点大,当时奕纬就变成了朱紫色,后来更是口吐白沫,可道光觉得他是在演,没管他继续数落,后来发现奕纬真的好像不行,才急了叫太医,可是为时晚了,过了几天奕纬撒手归西了。
要不是后来道光先后有几个皇子出生,估计他当时后悔不已啊,而这段传说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其实在历史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这都说是后来明末以后,太监们根据宫中的传说所《老太监的回忆》得来的传闻,当然由于这个故事相对比较传奇,打击还附会断虹桥一只石狮子,为何盖着红布,就是因为这狮子太像当时奕纬的情况,道光睹物思人,所以用红布盖着这狮子。
不过这都是传说而已,真正历史上却没有这段记载之余,道光还很重视这个大儿子,一直以来对他将他当继承人培养的,在《道光实录》中就
“(道光二年十一月)乙酉。以册立皇后。前期遣官告祭天、地、太庙、社稷。命皇长子奕纬,告祭奉先殿。”
想想能够带着奕纬去太庙,就是承认他的身份和地位,这祭祖的还是在古代可不能乱来的,特别是皇家,没有一定身份和地位,你是想去都去不成,而道光前期也就怎么一个比较活的健康的儿子,其他的都是夭折了,想想作为父亲怎么会不重视他,而奕纬更有可能是因病去世的,但当时的记载,他在道光十年就开始生病,一直到道光十一年四月病逝,这已经病了大半年时间,想着这生病怎么去上课,还来挨道光一脚呢?
所以综合分析,这都是后来人编撰的一个奇闻故事,当然也有可能真相确实如此,清廷掩盖了事实真相,不过奕纬的去世确实引发了清朝储君之争,当时为了有后代,道光的一句金口玉言为清朝的没落埋下了伏笔,就是“谁先生下儿子,便是太子。为后来咸丰驾崩后,谁来做天子,引发了争端,最后慈禧的上台,彻底地将大清帝国推向了深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