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人意识到要在日本海留个出海口吗?如果留了出海口会怎么样?

俄罗斯联邦和朝鲜有15公里边境线,这15公里既是图们江最下游,也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就是这短短的15公里,使得本有希望成为沿海省份的吉林省沦为一个内陆省份。

图们江是中朝东北段边境线,这个历史事实形成于明代,一直持续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沙俄充当好人,调停英法联军与清廷的纠纷,收取的中介费就是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通过《中俄北京条约》成交。

“两国交界与图们江之会处及该江口相距不过二十里”,就是条约中这一行文字,使得吉林省失去了宝贵的入海口。这说明沙俄赶在清朝之前已经意识到,就是不给你入海口。

二十里也就是10公里,那为什么现在俄罗斯与朝鲜的边境线却是15公里?那就是勘界人员的懈怠了,清廷出任此职务的是钦差大臣成琦也不是脚踏实地的主儿,界碑的勘址事宜缺乏亲力亲为的作风,又被代劳的沙俄官员占了便宜,当然也有民间故事说是清朝方面抬界碑的士卒偷懒云云,总之,清廷已经注定拱手让出10公里,凭什么成琦不能加赠3公里?凭什么让士卒多抬2公里?多那三公里两公里照样到不了日本海,锅还是得让清政府背。签字的正是恭亲王奕䜣,他会想到给日本海留个出口吗?

留个出口干吗?让你们帝国主义军舰登陆来揍我们么,难道我们挨揍还不够多么?一百多万平方公里我们都不要了,难道我们还在意这一点龙兴之地?别闹了!奕䜣想的肯定是努力杜绝隐患,坚决不留入海口。

条约签订26年后的1886年,中俄两国再次勘界,这次的中方代表吴大澄是个认真角色,仔细测量,发现二十多年前的界碑已经深入入海口40多里,条约上明明规定20里好不好!中俄双方围绕着入海口到底是那儿又不断扯皮,最终沙俄松动了一下,把“土字牌”界碑移到了现在的地方,距离入海口30多里,再没变过。老吴还死气白咧的争取了当地中国渔民图们江最后一段的通行权,让他们保留可以出海打渔的希望。

张鼓峰战役中,苏联方面又通过武力击退日满联军,把中(伪满洲国)苏边境线的张鼓峰夺取,把这段中国的国土挤压成长条状的一段护江堤,“土字牌”界碑实在是不好挪了,但中国要想抵达这块界碑,就得侧着身子走道,苏朝边民随时可以围观。

现在的俄方名义上也没有禁止中国渔民跨越这15公里出海打渔,可实际上这段河道淤积严重,人家哥儿俩肯定没有觉悟给你疏浚去,而且只允许季节性的渔船通行,商贸不被允许。

好不容易海水涨潮了一点点,你驾起渔船准备出海远航,刚出国境,就会发现一座俄朝友谊大桥挡住了去路,桥底距离水面正常情况下只有7米高,假如你的渔船是300吨以上,还是转头回家吧,无法通行。可见两边互建友谊的时候,根本没考虑别人的感受。

假如有了出海口,东北腹地的货物运到珲春比运到大连要近150公里左右,发往日本至少要近600海里,肯定是能促进吉林省的外贸经济发展,也能带动珲春的旅游房产增值——海景房肯定要贵很多;军事上的好处更加不用说了,传说中的第一岛链分分钟就可以绕行!

清朝有人意识到要在日本海留个出海口吗?如果留了出海口会怎么样?

日本海原本叫鲸海,鲸海得名于元朝,取鲸川之海之意。在清朝不仅有人(李鸿章)意识到在鲸海留个出海口,其属下(吴大澂cheng)还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福垊认为:如果吉林有了出海口,那么摩阔崴(“波西耶特”)就是北方的深圳,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就是北方的香港;如果黑龙江由了出海口,庙街(“尼古拉耶夫斯克”);库页岛就是北方的台湾岛。题主所问的正是吉林的出海口,这里福垊只谈这个出海口。

因为鸦片而丧失包括出海口在内的土地

1860年11月14日中俄签订了《续增条约》(《北京条约》),该条约使清朝丢失了外西北部分地区以及整个外东北。条约签订后,两国派出勘界大臣对划出的外东北边界勘察确认,双方商定在空旷之地立有20个界碑,分别是阿、巴、瓦、噶、达、耶、热、皆、伊、亦、喀、拉、玛、那、倭、帕、啦、萨、土、乌以供划界,双方永远不可更改,侵占界碑外的土地。并且规定遇有清朝人居住、渔猎之地,俄人不得侵占。

清朝的勘界的大臣为钦差大臣成琦及吉林将军景淳,咸丰在他们走之前交代——千万别惹事。他们俩也秉承了息事宁人,非常怕事地善待沙俄勘界的大臣。这就导致了沙俄勘界大臣贪得无厌,他们表示可以不准守条约,而公然将界碑向清朝一方移动,这导致兴凯湖一处丧失较多。这20块界碑中的土字碑、乌字碑关系到出海口,而钦差大臣竟然怕劳累而让勘界官吉勒图刊前去立碑。结果这货鸦片烟瘾犯了,就让俄国人看着办。于是俄国人就看着办了让我们痛心疾首的事——办得连乌字碑都没立,其他的界碑大多内移,而且此后还不断偷偷的内移。清朝的黑顶子(敬信镇)被俄人占了,他们竟然还不知道。

为恢复出海口而付出的努力

光绪时督办边务大臣视察珲春时惊呆了,俄国人这样玩太过分了,界碑往内移的连黑顶子都是俄国的了。吴大澂曾三次抵达珲春,为得是要回黑顶子。同时,他还建议兴边务农,强兵驻边来遏制并努力通过谈判来收回黑顶子。吴大澂与边务帮办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在岩杆河附近进行勘察,而且吴大澂为了收回图们江出海口,他“狮子口大开”提出了收复摩阔崴的提议,遭到了俄国人的坚决拒绝。1868年在摩阔崴、海参崴爆发清遗民发动的青岛起义。此青岛可不是青岛市而是今天俄国的阿斯科尔德岛,其附近还有黄岛。

其实这是吴大澂的策略,要价太高是为了实现图们江的出海口。吴大澂在珲春谈判时,李鸿章发电报交代。

“图们江口之争,由于记文不明,乌字牌未立之故。盖图内红线专为陆路界限,其由江出口,以水为界.无须红线”( 《 清季外交史料 · 总署致李鸿章请转吴大澂中俄以图们江口为界可照办电 》 )

这意思就是由于乌字牌没有在陆地上设立,那么就是以水为界。图们江以中间为界,水域一半归清一半归俄。福垊在看图们江的上图时发现,在出海处有三个岛屿,那么会不会当初的乌字碑就立在岛屿上呢?而且我们仔细看得的话,这三个岛屿虽然划入了chaoxian,但界限是虚线,可见是未定国界。吴大澂的谈判取得了巨大的胜利。第一、黑顶子完全收回。第二、恢复图们江的通航权。

未来的出海口以及展望

2014年5月22日,吉林省与俄国苏玛集团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建设扎鲁比诺海港。而扎鲁比诺在清朝就是柳树营。说一句,不少人把扎鲁比诺镇当成了唐朝藩属国渤海的盐州,其实这是不对的。中俄双方共建海港,这也是未来实现出海口的新的方式。扎鲁比诺海港的兴建,将会大大刺激吉林省的发展。珲春市未来将成为北方的小深圳也是不一定的,您说呢?

谢谢大家。

清朝有人意识到要在日本海留个出海口吗?如果留了出海口会怎么样?

清朝确实有人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做了一定的尝试。

早在签署《尼布楚条约》时,俄国就对中国的黑龙江地区垂涎三尺,一直想将其侵占,以夺取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趁火打劫,先后迫使清政府签署了《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夺取了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共计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中国东北地区的出海口基本被夺取。

由于《北京条约》规定双方将在边界上设立二十个界碑,以标出边界线的走向。1861年,中俄双方又进行了勘界会议,以树立界碑。

负责此事的清政府全权大臣仓场侍郎成琦和吉林将军景淳是两个昏庸无能的草包,根本没有意识到界碑的重要性,居然让俄国包办此事。结果自然是被俄国人又占了不少便宜。

比如说原本应该设立在图们江入海口二十里处的“土”字碑,就被俄国人设立在了45里远的洋馆坪,中国平白无故少了一大片土地。而图们江口的“乌”字碑更是没有设立。

清政府对于恢复东北地区出海口的第一次尝试是在1885年。当时清政府有意向俄国索取乌苏里江以东的波谢特湾,作为珲春、宁古塔地区的出海口。不过清政府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切断俄国和韩国的陆上联系,避免俄国势力侵入半岛。不过俄国素来是个只进不出的貔貅,清政府这一要求自然是无疾而终。

波谢特湾和“土”字碑、“乌”字碑的示意图

与此同时,鉴于俄国一直越界设卡,侵占中国土地,因此清政府要求重新按照《北京条约》进行勘界。这次因为证据确凿,俄国只能同意。1886年,会办北洋事务大臣吴大澂和珲春副都统依克唐阿和俄国外表重新进行了勘界。

在这次勘界中,“土”字碑的问题被吴大澂发现,经过据理力争,俄国只能同意把“土”字碑向江口方向移动了20里。

另外吴大澂注意到根据条约规定,俄国夺取的只是乌苏里江以东的陆地,图们江实际上并未割让,在图们江江口还应该设立“乌”字碑。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图们江是中国和韩国的界河,“土”字碑到从入海口的江面一半归韩国一半归中国,没俄国什么事。

当然俄国不愿意认账,他们坚持图们江应该按照大家领土所在进行对半分,“土”字碑到从入海口的江面一半应该归俄国。双方关于这个问题争执了很久,最后吴大澂只能退而求其次,要求中国船只具有图们江上的通航权,俄方同意了这一要求,但是“乌”字碑的设立也就不了了之了。

所以从法理上来说,中国是既有图们江上的通航权,严格说也算半个出海口。

如果在日本海有个出海口,对于东北地区的经济有着不少的促进作用。

现代经济无论是商业还是工业,都依赖于运输。而海上运输是最经济的一种运输方式。

从上面两个方案可以看到,如果中国在日本海拥有波谢特湾这样的一块地区,那么就可以建设一个港口。这样吉林和黑龙江的物资就可以通过水运和铁路运输到这里,经过日本海运往世界各地,大大缩短了对外贸易的运输时间。

而按照图们江通航权来说的话,因为现在地理原因限制,图们江能通航的船只吨位有限,那么这个出海口的价值就小得多了。

吴大澂雕像

清朝有人意识到要在日本海留个出海口吗?如果留了出海口会怎么样?

清朝是一个陆权王朝,对海权一直都不重视,所以才会有历史上的众多禁海令。与此同时,沙俄也是一个陆权国家,但是沙俄非常渴求海岸线,尤其是需要不冻港。所有,当沙俄扩张到外东北的时候,几乎是迫不及待的索要了全部的出海口。在沙俄的忽悠下,清朝在日本海沿岸的出海口荡然无存。

要知道,日本海西岸的大陆,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控制地区。但是到了清朝的时候,由于清朝对汉人的不信任,不允许汉人出山海关前往东北,自然也更不愿意让汉人世居日本海沿岸。两百多年以来,导致东北人烟稀少,海岸更是了无人烟,给沙俄留下了可乘之机。

因此,沙俄纵然可恨,但是清朝能够丢失日本海沿岸的出海口,归根到底还是清朝自身的问题。如果在沙俄割让乌苏里江以东的时候,清朝能够稍微努力,留下一两处出海口是一定没有问题的。因为距离日本海最近的珲春,不过几公里而已。清朝如果能够据理力争,珲春的出海口,以及周边的一些区域,完全是有可能保留下来的。

如果东北在日本海有了出海口,哪怕只有一个,对于东北都会有颠覆性的影响。因为通过日本海,东北可以直接与日本、韩国以及世界其他地方快捷相交,而不用南下绕道遥远的辽东半岛。如果东北在日本海有出海口,东北的优势完全可以和渤海沿岸相比,国内甚至可以多出一个日本海西岸经济圈。以东北的众多先天优势,东北也不用像现在这样走向衰落。

清朝有人意识到要在日本海留个出海口吗?如果留了出海口会怎么样?

外东北的日本海出海口——这就是这个问题的核心。虽然外东北的海岸线很长,但是能够作为出海口的地方并不是很多。有两种办法可以验证外东北的出海口:一是古代时和日本联系的出海口;二是现在俄罗斯的出海口。

古代时和日本的出海口

唐朝时去日本的海港有四个:登州、扬州、釜山、咸兴(今朝鲜内)。这几个地方都不是在外东北,因此被排除。

然后来看唐朝时期渤海国的日本海港口,有两个:一是龙原府(出海口在今天俄罗斯的毛口崴);二是南海道(今天朝鲜咸镜南道北青郡)。

见下图:

现在俄罗斯的出海口

俄罗斯远东太平洋沿岸港口从南到北,共有32个港口。其主要港口有:

滨海边疆区:东方港、纳霍德卡港、海嵾威港、波西埃特港、扎鲁彼诺港

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瓦尼诺港

勘察加州: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港

萨哈林州:科尔萨科夫港、霍尔姆斯克港。

主要港口见下图:

滨海边疆区的主要港口(放大)“

大清保留日本海出海口的选择余地

从渤海国时的出海口龙原府毛口崴,到现在俄罗斯的主要港口来看,对于大清而言:

最佳的策略就是占据整个彼得大帝湾;

中策是占据海嵾威及毛口崴南部地区;

下策是占据毛口崴地区。

即如下图:

如果大清拥有日本海出口会如何

先来看滨海区几个港口的情况:

海嵾威港是俄罗斯太平舰队所在,主要是以军港存在。东方港和纳霍德卡港,负责民用商业用途。东方港是俄罗斯第三大港口,第一大集装箱港口。

毛口崴附近的波西埃特港、扎鲁彼诺港,看似不起眼。但其经济作用不容小觑——1993年吉林省曾经向俄罗斯提出长期租赁波西埃特港或扎鲁彼诺港的要求,但经过俄罗斯10年的讨论,在2003年被俄罗斯拒绝了。

现在来看东北和滨海边疆区的陆路交通路线图:

大图:

如果大清拥有海嵾威和毛口崴两地,那么黑龙江和吉林省都拥有出海口;如果大清拥有毛口崴,那么吉林省就拥有出海口。拥有日本海出海口,可以加倍增强和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的外贸,对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经济的拉动不可小视,也可以改变东北人内陆的心态。

局部放大:

从局部来看:延边到毛口崴、牡丹江市经过双城子到海嵾威,都是很方便的陆路交通。

东北三省都有出海口,而非现在的只有辽宁有出海口。出海口在外贸时代的作用不可小看。对东北三省人们的心态也有很大的改变——因为东北也是沿海开发区!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清朝有人意识到要在日本海留个出海口吗?如果留了出海口会怎么样?

当初在割让外东北的时候,清政府确实没有考虑保留出海口,那时候清朝人对东北都漠不关心,更别说什么海权意识了

早在清军入关的时候,沙俄就已经染指东西伯利亚了。沙俄在外兴安岭以北的勒拿河中游修建了雅库茨克城,并以此为基地,入侵黑龙江流域。

就在清军入关的前一年,公元1643年,俄军首次入侵黑龙江流域。不过在当地人民的抵抗下,受到疾病困扰的俄军于1645年撤回外兴安岭以北。当时的清廷刚刚入关,在中原地区立足未稳,尚且无暇顾及东北事宜。

此后俄军又多次入侵黑龙江地区,当地部落纷纷向北京求救,于是清廷下令宁古塔将军反击俄军,

1652年,顺治九年二月,清政府令宁古塔章京海包率所部八旗官兵进击俄军,双方战于乌扎拉村,清军打死俄军10人,打伤78人。

1658年,顺治十五年六月,宁古塔都统沙尔瑚达率战舰40艘同俄军激战于松花江下游,歼敌270人。

1660年,顺治十七年,宁古塔将军巴海率水军在古法坛村击退沙俄军队,斩首60余级。

虽然在清军的打击下,沙俄的侵略气焰有所收敛,但沙俄军队通过和尼布楚人以及蒙古车臣部的贸易,维持了比较充足的后勤补给,以至于清军始终无法清除黑龙江省的俄军。直到清廷平定了三藩之乱和统一台湾后,康熙皇帝才决定彻底解决东北边患问题。

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开始,清军接连发起了两次雅克萨战役,最终迫使沙俄与清廷就边境问题进行谈判。双方于1689年达成和平协议,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确立了中国对黑龙江流域的主权,双方边境也因此保持了200多年的和平。

不过沙俄一直没有放弃对黑龙江领域的贪恋,而清廷为了保护自己的龙兴之地,早在康熙七年(1668年),清廷就下令禁止汉人前往关东地区,对东北进行封禁。这项政策在初期执行的不是很严苛,但到了乾隆朝时,乾隆皇帝三令五申下令禁止汉人进入东北,禁止移民的政策极大地限制了东北地区的人口增长,造成了东北防御空虚,给了沙俄以可乘之机。

1765年,俄国认定清政府在库页岛上没有驻军,于是便派军入侵库页岛。到1789年,沙俄进一步在岛上修建行政厅、教堂、监狱、学校等建筑。而与此同时,日本人也开始登陆库页岛南部,双方在库页岛上多次发生冲突。

然而对于日俄在库页岛上的争端,清政府竟一无所知。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夕,沙俄已经在黑龙江建立了多个据点。

1858年,俄罗斯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强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瑷珲条约》,该条约要求清廷割让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并把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地区。(穆拉维约)

对于《瑷珲条约》的签订,清廷大怒,清政府立即将奕山免职查办,并拒绝承认该条约。

然而就在两年之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在战争爆发后,沙俄极力怂恿英法联军北上,而自己则联合美国充当调停人,最后迫使清廷签署乐《中俄北京条约》。这个条约不仅同意将黑龙江以北的地区割让给俄罗斯,甚至乌苏里江以东的共管地区也没保住,完全割让给了俄国。(《中俄北京条约》共计割让东北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而在边界划定上,俄方早早的就谋划占据外东北所有的海岸线。但按照《中俄北京条约》原件规定,两国的交界处应为图们江入海口。不过由于条约描述的不精确,以及在世界勘测时,清朝方面官员玩忽职守,使得中俄边境推至距离图们江出海口20里的地方,至此中国彻底失去了日本海的出海口。

对于失去出海口一事,清廷方面真的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试想那时的中国人哪有什么海权意识,这么大片土地我都割出去了,还在乎这一个出海口?

直到1886年,吉林督办吴大澂来到中俄边境后,发现俄方私自移动界碑的情况。为此吴大澂据理力争,迫使沙俄重立土字碑收复了黑顶子山地区,也就是今吉林珲春敬信镇。(吴大澂)

除此以外,在吴大澂的交涉下,俄罗斯同意允许中国渔船进出图们江出海捕鱼。不过清廷在东北没有出海口已经成为既定事实,吴大澂也无力改变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