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义》中,打铁出身的尉迟恭为什么武功那么厉害呢?

尉迟恭,字敬德,大唐朝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此人原本是铁匠出身,后来从军入伍,加入了定阳王刘武周的队伍。

他凭着胯下一匹乌云抱月驹,掌中一条十三节水磨钢鞭,曾创下“日抢三关、夜夺八寨”的辉煌战绩。

降唐以后,由于作战勇猛,悍不畏死,深受李世民的喜爱。

他和秦琼秦叔宝一左一右,号称李世民的左膀右臂。秦琼使双锏,有“双锏撑起唐天下”之美名;尉迟恭使单鞭,有“单鞭打下李江山”之赞誉!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铁匠出身的尉迟恭怎么会那么厉害呢?

在下不才,今天就借着这个话题,和大家简单聊一聊尉迟恭学艺、成名的经过。

尉迟恭,山西朔州麻衣县人氏,为人豪迈,性格粗野。

他在少年之时学会了一身打铁的手艺,成亲以后就开了一家铁匠铺,以打铁为生。

本来以他精湛的手艺,小日子可以过得很好,但尉迟恭这个人有个最大的毛病,就是贪杯成性、嗜酒如命。

他只要挣了钱,就全部用来买酒喝,而且每次都喝得烂醉如泥。

你说一个手艺人不好好干活儿,整天喝得五迷三道的,那买卖能好的了吗?

故此,尉迟恭的铁匠铺是经常处于半休业的状态,根本就挣不了几个钱。

他妻子梅秀英是个贤惠人,多次苦劝丈夫不听,也无计可施,只好跟丈夫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

话说这一天,尉迟恭的铁匠铺来了一位出家的老道士,要打造一对十三节水磨钢鞭,只要手艺好,价钱好商量。

尉迟恭一琢磨:“我的铁匠铺都二十多天没开张了,今天总算买卖上门了。凭着我的手艺,打造一对水磨钢鞭没问题啊,至于价钱嘛,好活好价钱,我可不能要少了。我张口先要他一百两银子,他再压压价,七八十两银子估计还是可以的。”

哪知尉迟恭一开口,老道二话没说,伸手从怀里掏出两颗银元宝递给了尉迟恭。

一颗元宝五十两,两颗正好一百两。

尉迟恭接过银子,心里那个高兴劲儿就甭提了,一百两银子,这得够我喝多少酒啊。

当下尉迟恭打了包票:一个月后,让老道来取钢鞭。

老道微笑着点了点头,走了。

老道一走,尉迟恭第一件事就是打酒买肉。

好家伙,酒一下子买了三坛,烧鸡、牛肉、大肘子可劲儿造,这一顿饭就让他干掉了三两银子。

梅秀娘就劝他:“当家的,有钱可不能这么花呀。再说了,你得用这钱先买铁买炭啊,钢鞭还没开始打,你就大吃二喝的,把这些钱花完了,你拿什么给人家打造钢鞭?”

尉迟恭哪儿管那个,照样是天天山吃海喝,而且吃饱喝足了倒头就睡,根本就不想打造钢鞭的事。

眨眼二十天过去了,等到了这二十一天的头上,尉迟恭开始着急了。

因为一百两银子被他造得只剩下十来两,买炭是没问题,但买好铁却不够了。

没有好铁怎么炼钢?

没有钢怎么打造钢鞭?

这可怎么办,眼看还有十天就该交货了,自己却连原材料都没备齐呢?

就在尉迟恭抓耳挠腮的时候,忽然眼前一亮:原材料有了!

原来在他们的村后不远处,有一座韦陀庙,庙里面供着一位金面韦陀。在这韦陀旁边,常年放着一条八棱降魔杵,足有一百多斤,据说是浑铁凝钢打造的。

尉迟恭心说:“韦陀爷,事到如今,我只能借您的宝杵救急了。”

就在当天夜里,尉迟恭悄悄去了韦陀庙,偷来了降魔杵。

经过他十个日夜的辛苦付出,这条八棱降魔杵变成了两条水磨钢鞭。

要说尉迟恭打铁的手艺,是真有过人之处。这对钢鞭被他打造的是锃明瓦亮,用手一弹,嗡嗡作响,用力一挥,居然带有风雷之声。

美中不足的是,由于尉迟恭忙中有错,这对钢鞭不一般长,长得是十三节,而短的只有十二节。

尉迟恭没办法,眼看交货的日子到了,想重新打造是来不及了。

次日一早,尉迟恭夫妻刚吃过早饭,下订单的老道来了。

老道进门就问:“掌柜的,我那对十三节水磨钢鞭打造好了吗?”

尉迟恭不好意思地嘿嘿一笑,说道:“道爷,好是好了,不过却出了一点儿小瑕疵,一支十三节,一支十二节。”说着拿过钢鞭递给了老道。

老道接在手中仔细看了看,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也罢,我本来给这对钢鞭起好了名字,叫做龙虎双鞭,但既然成了一长一短,一重一轻,就不能再叫龙虎双鞭了。这样吧,我重新起名,就叫雌雄双鞭吧。”

尉迟恭笑道:“这个名字好,长的重的是雄鞭,短的轻的是雌鞭,正好适合左右手。”

老道看了看尉迟恭,说道:“掌柜的,这对钢鞭是你亲手打造的,想必你很喜欢了?”

尉迟恭道:“那当然了。不瞒道爷,这对钢鞭我可花费了十分的心思,我所学的手艺都用在这上面了,要不然也对不起您的一百两银子不是?”

老道哈哈一笑,说道:“好!掌柜的,既然你如此喜欢,我看这样吧,不如你拜我为师,我把这对钢鞭赠送给你如何?”

尉迟恭一愣,道:“拜你为师?不知道爷能教我什么,要是点香画符、装神弄鬼的我可不学。”

老道没有答言,而是把掌中的钢鞭左右一分,练了一趟武艺。

等老道这一练上,再看尉迟恭,目瞪口呆,都看傻了。

这老道的武艺太高明了,双鞭舞动如飞,快如闪电,只见鞭影,不见人形。似乎每一鞭挥出,都有开山裂石之势。

老道练完了一收招,再问尉迟恭:“掌柜的,我教你这个如何?”

尉迟恭大喜过望,赶紧双膝跪倒,说道:“师父在上,弟子尉迟恭给您磕头了。”说完,“咣咣咣”磕了三个响头。

尉迟恭这一拜师,就算是遇到贵人了,日后他成名露脸、建功立业,全靠着这老道的栽培。

看到这里,可能有朋友要问了,这老道是谁啊?

谁?太了不起了。

大唐朝建立之初,有五位老道立有大功,人称“五道兴唐”。

尉迟恭拜师的这位老道非是别人,正是兴唐五道之一的云霞道长谢弘谢永泰。

这谢弘有个侄子,就是瓦岗军五虎上将之一的“神射手”谢科谢映登。

另外他还收了两个徒弟,大弟子就是这尉迟恭,二弟子就是南阳侯伍云召的亲儿、南阳王朱灿的义子,日后的“银枪小太保”朱伍登。

闲言少叙,谢弘在尉迟恭他们家一住就是三年。

在这三年里,尉迟恭可学会了一身好本领,十八般兵器样样拿得起放得下。尤其是他掌中那对雌雄双鞭,简直都使神了。

尉迟恭艺成之后,他师父谢弘走了。

谢弘一走,尉迟恭也坐不住了。

尉迟恭一琢磨:“自己天生的膂力过人,如今又有了一身好武艺,难道就当一辈子铁匠不成?不行!我要建功立业,我要当大将军!”

于是乎,尉迟恭辞别妻子,要投军从戎。

此时的梅秀英已然有了身孕,尉迟恭临走之前,就给孩子起了名字。

由于他们的村庄叫做宝林庄,因此无论梅秀英生下的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叫“尉迟宝林”,并且把那条十二节的雌鞭留给了孩子作信物。

尉迟恭离开家乡之后,一开始投军投的并不是定阳王刘武周,而是大唐朝管辖的太原城。

太原是李唐王朝的发祥地,因此唐高祖李渊对此地非常重视,特意派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在此坐镇。

哪知尉迟恭投军太原城以后,由于性情耿直,不懂得巴结讨好李建成和李元吉,结果被赶了出来。

尉迟恭被赶出太原城以后,心中就发了一个誓愿:自己一定要出这口气,非找李建成、李元吉报仇不可!

他四处一打听,得知定阳州的定阳王刘武周要起兵攻打太原,正在招兵买马。

尉迟恭心说,正好,我投靠刘武周去得了。

刘武周,河间景城人,由于头顶上长着一道红色的肉瘤,状如鸡冠,故此人称“鸡冠子”刘武周。

等尉迟恭到了定阳州,在定阳王刘武周面前一站,刘武周就暗暗喝彩:好一条大汉!

他见面前这尉迟恭身高过丈,雄壮魁梧,面如镔州铁,黑中透亮,亮中透明,一部扎里扎煞的胡须如同钢针相仿,浑身上下一团黑,真好似火燎的金刚、烟熏的太岁一般。

刘武周一见尉迟恭威猛的样子,心中就喜爱了三分,等尉迟恭一演武,刘武周更高兴了,当场就要加封尉迟恭为前部正印先锋官。

刘武周为什么要加封尉迟恭为先锋官呢?原因很简单,因为现在的刘武周就差一个先锋官。

现在的刘武周已经备齐了十二万兵马,对外宣称二十万,拜宋金刚为元帅,刘文静为军师,就差一个先锋官。

哪知刘武周刚想加封尉迟恭为先锋官,却被元帅宋金刚给拦住了。

原来这宋金刚想让自己的兄弟宋金玉做先锋官,自然不希望尉迟恭横插一杠子。

为了除掉尉迟恭这个眼中钉,宋金刚向刘武周提议:“陛下,身为大将者,仅凭一身武艺和蛮力是不行的,还得有勇有谋、有胆有识才对。我看这样吧,听说近日我们定阳州城外三十里地的黑风山上来了一头怪兽,伤人无算,不如今晚就让这位尉迟壮士去斗一斗那头怪兽,只要他能除掉怪兽,就让他做我们的先锋官。”

宋金刚心说:“尉迟恭,我看你敢不敢答应。要是答应了,你上山就被怪兽吃了,还做什么先锋官?要是不敢答应,你还有什么脸做这个先锋官?”

尉迟恭那是什么人,能怕一个怪兽吗?当场答应下来。

是夜,尉迟恭背着他那条十三节水磨钢鞭独自一人上了黑风山。

他提着钢鞭在山上寻找了大半夜,也未发现怪兽,心中一阵犯疑:这山上哪有什么怪兽,莫非是那宋金刚有意骗我不成?

就在他刚要下山之时,忽听得“希律律”一声嘶叫,在一片密林之中跑出一物。

怪兽出现了!

等怪兽到了跟前,尉迟恭定睛一看,不由得哑然失笑,原来这所谓的怪兽不过是一匹野马。

但见这匹马格外的高大雄壮,遍体乌黑,如同墨染,只有马脖子下面有一片圆盘似的白毛,形状如同三秋古月。根据马书上记载,这种马有个名称,叫做“乌云抱月驹”。

尉迟恭虽然不知道此马的名称,但一看这马的身形体态,就知道是一匹上等的龙驹。他心中大喜,跑过去就要骑乘。

哪知这匹马凶猛刚烈,野性十足,摇头摆尾,连踢带咬,根本就不让尉迟恭近身。

尉迟恭越发喜爱,他与这匹马纠缠了良久,终于降服了此马。

此时天已大亮,尉迟恭本想骑着这匹抱月驹回定阳州去复命,结果却认错了路,误走宋家庄。

宋家庄就是宋金刚他们的庄院。

误走宋家庄本来也不打紧,谁知二庄主宋金玉见尉迟恭骑着一匹宝马,起了贪心,非要给霸占了。

尉迟恭能给他吗?结果言语不合,两人动手了。

宋金玉那两下子怎么跟尉迟恭比?没过十个回合,宋金玉被尉迟恭打死了。

宋金玉一死,他的乌金荷叶盔、镔铁连环甲、龟背鼍龙枪,都归尉迟恭了。

这多好,尉迟恭夜上黑风山,得了乌云抱月驹,误走宋家庄,又得了盔甲长枪,如此一来,装备齐全了。

尉迟恭降服了“怪兽”,宋金玉又死了,这样一来,定阳军的前部正印先锋官非尉迟恭莫属了。

定阳王刘武周、军师刘文静、先锋官尉迟恭三人都挺高兴。

他们仨是高兴了,可把元帅宋金刚给气坏了!

宋金刚为了给兄弟宋金玉报仇,开始想方设法的找尉迟恭麻烦,就想抓他个一朝之错,置他于死地。

嘿嘿,结果适得其反。

在宋金刚的逼迫之下,尉迟恭发挥出了超强的战斗力。

他率领着定阳军先锋营,硬是创下了“日抢三关、夜夺八寨”的辉煌战绩。

唐兵唐将一听到“尉迟恭”这三个字,无不望风而逃。

不几日,定阳军就杀到了太原城下,四下里一合围,来了个兵困太原城!

消息传到长安城以后,唐高祖李渊大吃一惊,这还了得,太原可千万不能有闪失啊!既然老大和老三这两个饭桶守不住太原,那就赶紧派老二前去解围。

老二是谁呀?秦王李世民啊。

此时的李世民正率领着瓦岗寨那一帮弟兄们四处征战呢,此时的大唐朝刚建国不久,很多地方还没有统一呢。

李世民接到圣旨以后,片刻不敢耽搁,赶紧带着大帅秦琼、军师徐茂公、先锋官程咬金,以及王君可、尤俊达等等诸将,挥师太原城。

太原城下一场大战,尉迟恭果然英勇,凭着胯下马掌中枪,再加上一条十三节水磨钢鞭,连败唐军十来员战将。

秦琼秦叔宝一看,非自己出马不可了。

结果秦琼跟尉迟恭大战了一百多个回合,不分胜负。

李世民有爱将癖,一看这尉迟恭如此勇猛,就有了收降此人之意。

后来决战美良川,秦琼和尉迟恭来了个“三鞭换两锏”,秦琼总算稍胜了尉迟恭半筹。

尉迟恭虽然输给了秦琼,但却不投降。

尉迟恭说的明白:定阳王刘武周待我不薄,想让我降唐,除非刘武周死了。

结果就因为尉迟恭这句看似表忠心的话,却把刘武周害死了。

为了使尉迟恭降唐,“小白猿”侯君集夜入定阳州,割下了刘武周的人头。

尉迟恭痛哭了一场,又提出来一个条件:想让我投降也行,除非李世民从我的钢鞭之下钻过去!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尉迟恭举起他那条十三节水磨钢鞭,让李世民从鞭下面走一趟。

这个可太难了,万一李世民走到跟前,你尉迟恭突然把鞭往下一落怎么办?那么大的秦王千岁还不让你给一鞭打死吗?

因此,唐营众将一口回绝:尉迟恭,你做梦去吧!

嘿,结果尉迟恭还真不是做梦,李世民同意了。他还真就在尉迟恭的鞭下走了一趟。

这段故事就叫“李世民钻鞭收敬德!”

如此一来,可把尉迟恭感动坏了,跪在李世民面前,眼泪哗哗的。

还别说,李世民钻鞭收敬德还真就收对了。

后来唐军攻打洛阳城的时候,李世民被“赤发灵官”单雄信追杀至月牙河御果园,要不是尉迟恭来了个单鞭夺槊,李世民非死在单雄信手里不可。

再往后,李世民在长安城发动了震惊朝野的“玄武门事变”,尉迟恭首当其冲,居功至伟。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面,尉迟恭的排名为什么远在秦琼之上,就因为秦琼是忠于李唐的,而尉迟恭则是忠于李世民的。

《隋唐演义》中,打铁出身的尉迟恭为什么武功那么厉害呢?

尉迟恭在评书演义《隋唐演义》《说唐传》《兴唐传》中的来头可不小。他乃是上界的黑煞神下凡辅保大唐真龙天子贞观大帝秦王李世民。当时流传一句话“双锏打出唐世界,单鞭撑起李乾坤。”

而说起他的师傅也是大名鼎鼎的谢弘,这谢弘乃是唐国公李渊的把兄弟,也是“兴唐五道”之一。这尉迟恭的一身本领都是他师傅传授。

原来这尉迟恭乃是家住河东朔州马邑县人,可是这尉迟恭乃是个孤儿,他父亲在他九岁就去世了,将尉迟恭托付给把兄弟乔公山。乔公山对待尉迟恭如同亲生儿子,让他读书识字。

身长九尺,铁脸圆睛,横唇阔口,满嘴蝦须,双鼻高耸,头戴铁幞头,身穿红勒甲,手持一根竹节钢鞭,竟如黑煞天神之状。

可是这尉迟恭本身也不是个爱学习读书的人,他一心喜欢上了打铁的行业,乔公山也没办法,因此让尉迟恭在梅掌柜的三兴铁铺当了铁匠,从此打铁为生。

尉迟恭在铁匠铺也勤快能干,加上他天生神力,抡捶使斧都不在话下。而且尉迟恭很快就学会了铁匠的技术,当然这也离不开梅掌柜的悉心教导。

尉迟恭手艺高超,什么锹镐锄耙都不打,专打十八般兵刃。甭管什么兵刃,即使不在大九种、小九种之内,只要画出图形,或是给说个样子,就能打得出来。

这梅掌柜有一个未出阁的闺女叫梅秀英。而梅掌柜夫妇就看中了尉迟恭,于是将女儿嫁给了尉迟恭。没过两年梅掌柜夫妇去世,这个铁匠铺就归尉迟恭了。

尉迟恭虽然打铁有技术,可是做生意却没有能耐,铁匠铺是一日不如一日,而尉迟恭却喜欢上了喝酒,整天喝酒把家业都给败光了。只好腆着脸皮去乔公山那里寻求帮助,可是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尉迟恭总是来,人家也烦了,尉迟恭被扫地出门了。

正当尉迟恭家里揭不开锅的时候,铁匠铺来了一个人,他头戴九梁道冠,身穿八卦道氅,两肩担日月图形,前后心绣着陰陽太极图,大红中衣,自袜子,福字履。面色红赤,剑眉朗目,准头端正,四字阔口,大耳有轮,颏下满副灿白髯。这个人是谁?他就是谢弘。

谢弘来到铁匠铺出了一百两银子要打一对竹节钢鞭,要纯钢十三节,说完人家就走了。尉迟恭拿着银子又喝酒吃肉,挥霍了。但是为了应付老道士,不得不去汉朝的武灵王坟,将坟前的石人砸了炼钢。

可是尉迟恭就是炼不出钢来,老道士去取钢鞭。尉迟恭无法交差,老道士又给了一百两银子。尉迟恭夫妇于是加班加点,梅秀英拉风箱烧火,他炼钢打鞭。终于打出了一对纯钢十三节的钢鞭。可是尉迟恭发现,这钢鞭其中一条钢鞭因为粗心少了一节,只好用木头顶在上面。

可是老道士是何许人也,他早就发现了。对此他并没有生气,还说这只十三节的可以称雄鞭,这只十二节的可以称雌鞭,这对雌雄双鞭。

甚至说自己精通十八般武艺,要收弟子,而且还管饭。尉迟恭一听管饭,还教武艺于是拜他为师。这老道士就教了尉迟恭三年,将所学本事都传授给尉迟恭。尉迟恭从此成了大隋第十八条好汉。

当尉迟恭学成出师的时候,老道士还给尉迟恭指了一条明路。他说:“好汉不怕出身低,别看你这打铁的尉迟恭,将来也可以做国家的一员大将。隋朝无道,天下大乱,唐主李渊已经占据了长安城,自立武德天子,布仁德,救国救民。唐朝初创,正在缺少将才之时。你应当去投军报国,就凭你这能耐,将来必定高宫得做,俊马得骑,门排画戟,户列簪缨。”当然这谢弘还说过,鞭在人在,鞭断人亡。

尉迟恭从此就开始去投军,当时他老婆梅秀英已经身怀六甲,于是尉迟恭说了生下儿子就叫尉迟宝林,带走了十三节的雄鞭,留下了十二节的雌鞭,好以后父子相认。

至此尉迟恭投军,可惜投错了唐军李建成,李元吉麾下,当了火头军。尉迟恭无奈之下,只好投军丁阳王刘武周,后来日夺三关,夜抢八寨,和秦琼三锏换两鞭。

这尉迟恭和秦琼曾经在美良川大战三百回合,可是二人不分胜负。于是尉迟恭提出了一个办法,就是两人各自用自己的兵器打对方,谁能自己的身体抗下来,就算谁赢。这个秦琼不愿意。

昔时孟贲夏育,能生拔牛角,伍子胥能举巨鼎,项羽力可拔山;我如今与你两个,明人不做暗事,使乖不足为奇,你先受我几鞭,我亦与你打几锏,以定强弱,此为并力法。

这个时候尉迟恭看见了旁边千斤重的石头,就说用各自用自己的兵器打石头,将石头打碎,如果谁多打一下,就算谁输。这个时候秦琼的锏一个才六十四斤,而尉迟恭的钢鞭一百二十斤重。

于是尉迟恭提出了双方交换兵器打碎石头。如果尉迟恭输了归降大唐秦王李世民,秦叔宝输了归降丁阳王刘武周。当时尉迟恭打了三下,石头碎了,而秦叔宝则打了两下石头就碎了。因此尉迟恭输了比赛。

瞥眼见侧边两块大蛮石在傍,约有一二千斤重,因对叔宝道:“两块石头,可是一样的。我与你赌:我们用武器打,如多打一下碎的,就算他输。”叔宝道:“你的武器多少重?”敬德道:“我的鞭一百二十余斤。”叔宝道:“我的锏一根有六十四斤,两条算来,却也重不多几斤。”敬德道:“我把你的双锏打,你把我的单抽打,我们交流用力,若是你打输了,你归降我定阳。我若打输了,降顺你唐朝。只打三下,看谁强谁弱。”叔宝道:“就是这般。”两人齐下马来,敬德先把战袍拽起,把鞭递与叔宝。叔宝也把双锏与他。敬德瞋目狰狞,用力打去,石上并无孔隙,又极力一下,石上只陷得二三余寸深。敬德心上有些慌了,第三下用尽平生之力,打将去,只见扑通一声,此石裂开,化为两半。敬德笑道:“何如?今该你打。”叔宝也把袍袖扎起,看着蛮石对天默祷道:“苍天在上,我秦琼与胡奴在此较量,全仗唐皇帝洪福。秦王得以统一天下,我秦琼该在此建功,不用三下,此石即为分隔。”把双手举鞭,极力打去,石已露痕,又用力一下,石已透底分隔。叔宝笑道:“何如?石尚如此,若是人此时已为肉泥矣!你三下,我只两鞭,还算你输。”敬德道:“我的武器狠,你的锏轻。”

当然尉迟恭厉害还有一说,说着秦叔宝乃是上界天蓬星下界,尉迟恭乃是上界黑煞神临凡。只不过在上界,黑煞神本来打不过天蓬。于是黑煞神不肯下界,这天帝也怕天蓬难为黑杀,以此天降三分病与叔宝,教他上阵常带三分病。所以尉迟恭和秦叔宝才打成了平手。

后来尉迟恭因为薛仁贵的事情鞭打昏君,在止禁门钢鞭断成了十八节,他想起了师傅的话,于是一头撞死在止禁门。

《隋唐演义》中,打铁出身的尉迟恭为什么武功那么厉害呢?

你好,我是文武看历史,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隋唐演义》中尉迟恭打铁出身又武艺高超的问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

1 先天条件

盐铁在古代一直是属于官方严格管控的行业,在隋唐时期,官府是严禁民间打造兵器,都是由中央和各级地方设计专门的制造机构进行制作。所以对于招收工作的人员应该是比较严格的,力气要大,体力要足,体型要壮,不然不可能在铁匠坊熬下去。因此尉迟恭的先天条件本来就比一般人好;再者,在铁匠坊中日夜不断的挥舞锻造锤,也是在不断打熬自身气力。俗话说“一力降三会”,所以在先天条件这方面,尉迟恭在隋唐中也是排在前列。

2 后天条件

尉迟恭在投军后进入唐军,尤其是后来跟着李世民。在古代军队中,大力士在军中向来比较受到青睐,同时唐军由于有突厥的帮助,可以建立一批骑兵,尉迟恭作为李世民的大将,在军中锻炼骑术,且不断与敌军战斗,通过战斗将自己的能力不断提升,可以说是马战步战都十分精通。所以尉迟恭才能在最终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像之一。

以上是我的浅薄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欢迎留言评论。

《隋唐演义》中,打铁出身的尉迟恭为什么武功那么厉害呢?

尉迟恭,大唐开国第一猛将,凌烟阁上排名第七,本来就很厉害。象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这样子虚乌有的人物,演义都要费心凭空杜撰,本就勇冠大唐的尉迟恭为什么不好好表现?历史上尉迟恭善于用马槊,马槊是隋唐时最具杀伤力的兵器,锋刃长二尺,柄长一丈二,也就是说真实生活中的尉迟恭在一丈四的距离上就能取人性命。铁匠扔大锤的,力大,会使马槊,隋唐善使槊者必为将,善使槊者必勇冠三军,敌人的枪矛没有槊长,还没够着他就被他杀了,你说厉不厉害?隋唐最好的防护装具是锁子明光甲,一套最轻便的锁子明光甲净重72斤,现在影中穿着明光甲飞檐走壁显然是糊弄观众的,穿着72斤的铠甲是蹦哒不起来的。一套锁子明光甲,一柄马槊,一匹骏马,尉迟恭打遍天下无敌手。

《隋唐演义》中,打铁出身的尉迟恭为什么武功那么厉害呢?

小说中的尉迟恭虽然是铁匠出身,但却武艺高强,其实这并不矛盾。

大才藏于民间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有没有发现,和这些人比起来,尉迟恭出身算好的了,但是论成就和能力,这些人怕还要强过尉迟恭,所以尉迟恭武艺高没什么奇怪的。

而且武艺高低都是比较出来的,不谈历史,就小说而言,尉迟恭厉害,主要是因为出世的晚,天下高手死伤殆尽,所以显得他武艺高强,若是早出世几年,和真正的大神比起来,尉迟恭就是一个战五渣。

隋唐英雄

尉迟恭和秦叔宝在后期可谓一时瑜亮,不分伯仲,但是尉迟恭即便出世较晚也并非从无败绩,他在两个人手中吃过憋,而且几乎没有反抗之力。

第一个是天下第五条好汉,原南阳侯,后寿州王麾下兵马大元帅伍云召。扬州大比武,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聚首,伍云召和瓦岗众将关系最好,于是和程咬金下棋赌钱取乐。

程咬金是个臭棋篓子,输了还耍赖,伍云召是世家子弟,又位高权重,根本不在乎这俩钱儿,再者知道程咬金就是这么个尿性,所以也无所谓。

结果初出茅庐的尉迟恭不知深浅,看不惯程咬金的嘴脸,再加上也想赢点钱,于是提出和程咬金下棋。伍云召本来也不爱和程咬金玩,就是取个乐,于是把位置让给尉迟恭。

下到一半,程咬金眼看要玩完,又开始耍赖,说不玩了,拿着银子就要走,尉迟恭哪里肯干,一把抓住,两人吵了几句,尉迟恭也是个暴脾气,抓住就打,直接惹怒了旁边的伍云召。

伍云召觉得我们朋友之间闹着玩,你非插一杠子,还敢在我面前打人,于是上前一把掀翻尉迟恭,一顿痛打,程咬金觉得不好意思,瓦岗众将也都赶来劝解,伍云召这才放手,尉迟恭被打得全身剧痛,灰头土脸的走了。

第二个让他吃瘪的就是天下第七的罗成。罗成是白虎星临凡,一条丈八滚云枪二百四十斤重,枪法冠绝天下。当时唐郑交锋,罗成还在王世充麾下做一字并肩王,他不好意思和表哥秦琼、义兄程咬金等人交战,秦琼他们也是这个心思,结果尉迟恭虎劲又上来了,主动请缨。

与罗成一交手,只三四枪就被杀得手忙脚乱,回马就跑,如果不是秦琼及时救应,尉迟恭险些死在罗成枪下。

第二次,程咬金出马,与罗成玩套活,尉迟恭以为罗成今日不济事,拦住撤退的罗成,结果又被数枪杀败。尉迟恭还因此对程咬金惊为天人,以为之前程咬金是故意藏拙。

罗成归唐后,李世民设宴款待,尉迟恭看罗成相貌俊美,又不高大,以为罗成只是马上功夫厉害,有心给他难堪,于是突然发难,将罗成举过头顶,让罗成求饶,结果被罗成一个双风贯耳,拍的跌倒在地,头晕眼花,从此彻底心服,再不敢跟罗成放肆。

直到罗成阵亡,尉迟恭才算天下无敌,与之能一较长短的只有秦叔宝一人。

敬德前世真身

其实说起尉迟恭武艺高与他的前世真身也不无关系,他本就是天选辅佐真主的神祇,上界的黑煞神临凡。

起初玉帝让黑煞神临凡,后期出世,助紫薇星(李世民)扫平天下,但黑煞神不敢,因为他惹不起左天蓬大帅星,玉帝好说歹说,最后让左天蓬在黑煞神出世后带三分病,二人只打得个平手,黑煞神才领旨下界。

左天蓬就是秦叔宝,在前期经历颇多,被各路高手血虐,比如潼关内三挡老杨林;潼关外九战魏文通;大战尚师徒以致摔死黄骠马、别断虎头枪;四明山被李元霸一锤打弯虎头枪;铜旗阵得裴元庆、尚师徒阴魂相助,金锏倒铜旗……这些战绩成了他后来被人仰望的资本,但同样也留下了不少隐疾,美良川与尉迟恭三鞭换两锏,表面看占了便宜,实际上险些吐血。

在小说中,当时的隋唐英雄天神临凡的人物不少,尉迟恭是其中之一,所以天赋异禀,武艺高强也不足为奇。

而且,即便没有这样身世的凡人,也有出身草莽的高手,比如雄阔海,金鼎太行山的山大王,使一对一百六十斤的板钢双斧,妥妥的草根,既不是星宿临凡,也不像伍云召那样世家大族子弟,却凭武艺高居天下第四。这样对比看,尉迟恭大致排名在秦琼与单雄信之间位列十七完全合情合理。


其实抛开小说,当今社会民间不起眼的角落也有不少大才大能,只不过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尉迟恭能脱颖而出,机遇也很重要,要么怎么说,乱世出英雄呢。

《隋唐演义》中,打铁出身的尉迟恭为什么武功那么厉害呢?

过年贴门神,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习俗之一,表达了人们驱邪逐魔、祈福迎祥的美好心愿。而能成为门神的,一般都是芸芸百姓心目中的忠义勇猛之士,唐代名将尉迟恭,就是其中一位。

尉迟恭(585—658年),字敬德,山西朔州人,自小就很有力气,喜欢习武。隋朝末年,尉迟恭从军入伍,由于天性勇猛及武艺高强,不久就被提拔为官,隋朝亡后,曾在刘武周军中为将,唐武德三年(620年),他率八千人马归降李世民。李世民早就耳闻尉迟恭的勇武彪悍无人能及,因此,对他的到来非常高兴,并给予了极大信任,视为肱骨心腹。从此,尉迟恭为李唐皇朝冲锋陷阵,立下赫赫战功,被唐太宗列为凌烟阁上的二十四功臣之一,也是唐代最有影响的武将之一。

单骑救主

武艺上,尉迟恭最擅长的是马枪。这从文献中记述的二则故事中可以看出。第一个说的是武德三年(620年)7月的一天,尉迟恭陪同李世民到榆窠打猎,不巧遇上了王世充带领的数万兵马。见到李世民,王世充军中大将单雄信带领骑兵猛扑过来,想生擒李世民。

就在这危急关头,尉迟恭驱马冲向单雄信。就在两骑快要接近时,只听尉迟恭炸雷般地猛吼一声,斜刺里一枪便把单雄信挑下马来。尉迟恭保护李世民杀出包围后,又带领一队能征惯战的将士返回继续与王世充作战,几个回合下来,敌军死的死,降的降,唐军大获全胜。为了褒奖尉迟恭的救护有功,李世民特地赐予金银一箱,从此也更加器重他了。为此,后人曾有诗云:“榆窠救主显英雄,杀透重围几万重。二十四年真帝主,兴唐全赖尉迟恭。”

教训李元吉

第二个说的是尉迟恭与齐王李元吉比武之事。原来尉迟恭的马枪技艺除了刺杀外,还能灵巧地避开敌人刺来的枪,或干脆将对方的枪夺到自己手中,并回手刺杀敌人。可是,李世民的弟弟齐王李元吉听说后不以为然,认为尉迟恭之所以能这样,是因为没有遇到真正的高手。什么时候有机会,一定要与他比试一下,让他好好见识一下自己的枪法。李元吉从小就桀骜不驯,且力大骁勇,特别善于马上使枪。

有一天,李世民与诸人谈论武艺,话语中,很赞赏尉迟恭的避枪、夺枪之技。但李元吉对李世民说:“什么避枪、夺枪,那是因为尉迟恭所遇到的都是些枪技平平者,要不,让咱俩试试!”对于这位一贯轻狂好斗的弟弟,李世民早就想教训他一番,于是点头同意说:“尉迟将军,那你就与齐王较量一番吧。”见李世民答应自己与尉迟恭比武,李元吉非常高兴,感到炫耀本事的机会到了。他拿过一杆长枪,准备像平时军中比试枪技一样去掉枪刃。但尉迟恭见后对李元吉说:“齐王殿下,请不要拿掉枪刃,因为即便有刃,你的枪也刺不到我;但是我的枪却要去掉枪刃,因为怕不小心伤到了殿下。”

听到尉迟恭这句话,李元吉不由怒从心起,暗忖:此话分明是羞辱我,你要这样比,那可怨不得我了!于是就提枪催马冲来,恨不得一枪刺死尉迟恭。可连续几个回合下来,李元吉一枪都没有刺到尉迟恭,反而有点气喘吁吁,真是颜面丢尽。只见尉迟恭在马上双手一拱,说声“多谢殿下承让”,然后回到李世民旁。

李世民看到尉迟恭在马上左躲右闪的避枪情形,不由暗暗叫好,他问道:“尉迟将军,你倒说说,避枪与夺枪,这两种技艺究竟哪个更难?”尉迟恭回答说:“依臣看来,避枪,全凭眼睛的观察;而夺枪,除此以外还须勇力和技能。因此,夺枪要比避枪难。”李世民点点头,又吩咐道:“既然这样,你的避枪之技已展示过了,现在,你去把齐王的长枪夺过来!”一连几枪都没有刺中对手的李元吉,正憋着一肚子火,现在听说李世民命令尉迟恭要夺自己的枪,顿时转怒为喜,心想:这可是个一扫前耻的好机会,绝不能错过。于是,他持枪驱马,铆足了劲要把尉迟恭变为自己的枪下之鬼,给自己出口恶气。

可是,就在自己的枪尖快要刺中尉迟恭时,不知怎么回事,手中的枪“刷”一下就被夺了过去。“齐王殿下,你怎么不拿好了?这回可要拿紧了。”尉迟恭一边笑着说,一边将枪交还给李元吉。李元吉又羞又恼,接过枪,瞅准机会又猛扎过去。谁知,这一枪还是落了个空,手中的枪转眼之间再次被夺。一连三次,都是如此,李元吉终于领略到了尉迟恭的过人之处。

历史上,唐太宗对于尉迟恭的枪技有着极高的评价,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朕手持弓箭,尉迟将军你拿长枪与朕配合,敌人虽有百万之众,又岂能奈何我们!”君臣武艺的珠联璧合,真可谓历史佳话,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尉迟恭马枪技艺的出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