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手机的时候人们是怎么谈恋爱并维持关系的?

感觉现在虽然有了手机、通讯极其方便、但找个合适的对象还挺难的,想问下以前男女之间通讯不方便的情况下是怎么发展并保持关系的?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

想想看,没有手机的恋爱,该是何等浪漫的一件事情呀!

距离近的,浪漫写在往返途中——

我的一位朋友,家在小城,男朋友在小城读书,她在距离小城十公里的市区上学。

每个周五的下午,男朋友都会在小城的边上,一边看书一边等她;到了周日的下午,男朋友会骑车送她去市区上学。

到了学校,他便会说:你先进学校,我再走;

她会撒娇说:你先离开,我再进学校。

于是,你送我一程,我送你一程,俩人手牵着手,这路总也走不到头,这甜蜜便绵绵不断。

距离远的,浪漫写在书信里——

我有一位同学,跟北京的男朋友相隔两地,两人的感情却非常好。

在上课之余,同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写信,写自己的日常生活,写遇到的快乐和悲伤,写对恋人的思念……

每次看到她的眼神飘忽的样子,看到她偷偷笑红了脸庞的样子,看到她跑到传达室拿到信时的狂欢,拿不到信时的失落,让人觉得爱情实在是一件神圣又神秘的事情。

情不自禁地哼出这样的曲子:“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没有手机的那些日子,总能让人的大脑里充满着想象,这想象又让内心充满了浪漫。

见面的时候,会特别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光阴。

每一个固定电话都掐着时间,恋恋不舍里充满刻骨的思念。

在分隔两地的时候,每一封信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浓浓的相思之情。

说实话,我挺希望过一过没有手机的日子,去谈一场没有手机的恋爱!

没有手机的时候人们是怎么谈恋爱并维持关系的?

谢谢悟空邀请:

以前没有手机的时候,有文化的人群,男女青年之间的互相交往,主要是依靠写书信,也有的互相写纸条,打个百叶结请人传递,或者自己亲手递交,互相抒发感情称之为情书。

还有很多是相约对方,一起看电影互相诉说爱慕之情,也有的相约某地,两个人互相表露真情的,当年绝大多数都是这个样子的。

没有文化的俩个人,见面红着脸当面头点表示愿意与否的,有些是请媒人启示和传递的。

没有手机的时候人们是怎么谈恋爱并维持关系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还是个没有手机去谈恋爱的时代,即使有手机,并没有普及。那时候,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联系的方式规纳成大概有三:一是工作中会议多一点,需要布置的任务总是在会上来安排。恋爱对象也是如此,总是会找一些理由,有事无事在亲娘家转,水打烂木柴,去了又转来!二是离得近在身边的恋爱对象,有的以写纸条,互相传递关爱,网络恋爱感情。或者是约会谈话,深入发展爱与被爱的关系。约会多了,相处久了,相互之间的了解也深入了。有时候甚至是一个脸色、一个举动、一个表情,双方心领神会,了如指掌,彼此都能懂,而且懂的清透,居然就是有那么熟悉了解,加相互理解。三是,离得远的恋爱对象,完全是靠写信。写恋爱信不比写别的文章或者是评论评说以及通讯报道,越写就会往来的书信越多。经常听朋友说过,从几天写一封信到天天写一封信,到一天写几封信。那个年代邮局挂在墙上的邮箱里总是信装满暴,时有从入口插不进去信了,还得拿到值班柜台上去。后来便捷了一点吧,从总机电话,发展到家庭电话。恋爱对象没有电话的一方就会到街上市话处去按分钟计费那种地方去给对象打电话。心心相印,难舍难分,时有打电话一个多小时,想说的话,怎么说不完……郁江源头河岸。文图/傅世林

没有手机的时候人们是怎么谈恋爱并维持关系的?

没有手机的时候,照样谈恋爱,照样关系很恩爱。

当年我们谈恋爱的时候,主要是去单位找,也不用预约。

有事的时候,可能打个电话。她办公室没有电话,如找她,还需要让别人喊她接电话,太麻烦。我办公室有电话,如有事的时候,她就和我打电话。

所以,正常情况下,我就去单位找她。还好我们俩个单位都不是多远,每天下午下班后,我就骑上自行车,去单位找她。

开始的时候,门卫大爷不让进大门,我就买了两盒玉溪烟给了门卫大爷。门卫老大爷非常高兴,一看我来了,抓紧开门,告诉我董老师没有出去,在办公室呢!

她的办公室是一个大办公室,数学老师集体办公,有10多个人。

我每次去的时候,带点巧克力、糖块、瓜子等小零食。她同事非常开心,一看到我来了,就起哄,要吃的。

就这样,恋爱期间的时候,她100多号的同事,我几乎都认识了。当然他们的也都和我非常的熟悉了,见面后,就和我闹。

这就是我们当时的恋爱情况,没有手机,照样恋爱,照样秀恩爱。

没有手机的时候人们是怎么谈恋爱并维持关系的?

社会就是一条流淌着的大河。人地之间的流动,人就是社会这条长河里流动这的水。五十年代到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各阶层人员的流动是有限的。可现在人员的流动亦如潮水一般,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都在流动着,都在蹚社会这条大河。

在人员不十分流动的时候,五十年代到改革开放初期,那时通讯不发达,青年男女恋爱,还是媒妁之言的多,自由恋爱的少。先相亲双方都中意了就再相处,两人彼此距离近,那就靠相互间的走动,工作劳动之余,看看电影,或是参加一些活动什么的,有事就找人捎个口信,唉,那时要是有像现在这样的手机那是多好啊!联系起来如此方便,要通话就通话,想视频就视频,那就不存在“一日三秋”了。

如果恋爱双方离得远,双方也只好靠书信往来,了却彼此的相思之苦。远的等到对方的来信,要半个月,有的信件如果耽误的话,甚至要一月之多。唉,那时要是有手机就好了,就是远隔千山万水,也是尽在咫尺,乃至在大洋彼岸,也好比在一个村一样方便联系。

现在的青年男女,谁都有一部手机。坐火车,乘公交抬头的少,低头的多,手指不停地点,手指在不停地划,是那么专注。看着各自所需的内容,谁也不和谁搭讪,谁也不和谁拉呱。手机把所有的人都勾住了,青年男女之间想一见钟情,几乎是不可能的。

社会这条长河里人们流动性真是太大,难以偏安一隅,定下心来谈婚论嫁。即使有手机只能是通通话而已,也不会有更近一层的深入交流。所以通讯虽然发达了,联系也忒方便了,手机却隔开了恋爱双方的面唔,联系方便,手机里拒绝可以毫不留情。因而想找到自己心怡的对象还是难的。

青年男女恋爱是双向选择,好像与手机没有太大的关系。手机只仅仅是你们联络的媒介,方便你们牵手的消息传递。

万言归宗,找合适的对象得靠你自己去赢得妙龄芳心。手机只能帮你一把,而不是全部。

没有手机的时候人们是怎么谈恋爱并维持关系的?

谢邀请!在九十年代以前,那时的通讯设备是电话及电报,信件,电话一般家庭都没有,年轻人恋爱远距离的用信件,近距离的确定恋爱关系后,直接去家里或去单位找,别看那时通讯不发达,恋爱成功率都是很高的,特别是远距离的恋爱成功率比近距离每天黏在一起的成功率要高很多,距离产生美吗。那时一个市的都不常见面,我不知别人,我和孩她爸一个月才见一两回,看个电影,一起走还离老远,怕人家指指点点。年轻人们你们是不是觉着挺可笑,当时都那样,自己谈的朋友很少,几乎都是经介绍人介绍的。在往前,我的父辈,听我母亲说,经介绍人介绍认识我父亲,刚见一面,我父亲就去抗美援朝了,是死是活没有消息,母亲就等,一等就是好几年才见面,也不熟悉就结婚了[捂脸][捂脸]那个年代离婚率是非常低的,我们这一代离婚率大大的提高了,我们下一代很多年轻人都不想成家,到再下一代情形该是怎样的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