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年级给她报了书法、钢琴、主持和英语四个班,感觉都必须学,可是孩子很辛苦该怎么办?

孩子一年级,给她报了书法、钢琴、主持和英语四个班,感觉都必须学,可是孩子很辛苦该怎么办?入学前的孩子,虽然犹如一张白纸,学什么像什么,但是,此时就确定人生方向,未免过早,不如先以培养兴趣和爱好为主,让孩子的生活多一些调剂,但是不要成为负担。不过呢,小孩子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家长一下给孩子报这么多班,孩子是吃不消的,看到孩子太累,家长又有点于心不忍。既想让孩子学到更多东西,又担心孩子的身体。这些课程表面看来只要你愿意,这些课程感觉都必须学。因为这些课程不是开发孩子智力的,就是增加孩子兴趣的,就算是最不济的,也能增强孩子的体魄。而且就算是一些不太重要的课程,培训班老师也会把它夸到包治百病。

作为过来人,我想说:父母提前为孩子做打算、铺路都是为了孩子操碎心的,用心良苦是好事,但不是所有的用心良苦都会有期待的结果的。其实从某种角度来看大人的想法也是很长远的,小学趁着学业不重,希望他学一门课外技艺,参加工作之后,单位有个聚会演出类似的场合,他也有拿得出手的东西。如果不会唱歌,不会跳舞,不会弹曲,有的时候被人点名的时候,确实有点儿尴尬。不过自己想通了,也就不尴尬了,背一首诗总该会吧。再说了,唱歌跳舞弹琴也不一定非得专业的,后长大后也可以学。除非想要孩子在这方面有发展,至于学考哪些课程,还得激发孩子的兴趣或想学的心思,这样才有效果很多时候,不过大人总是爱把自己想法加持在孩子身上。

兴趣班注重的是兴趣,这个兴趣是孩子的兴趣,更是未来的助力。不需要求多,而应求持久持续。 在孩子还未长大之前,家长不知道他擅长什么?围棋,书法,音乐,绘画,一切都是未知的。如果不尝试和接触一下,怎么发现天赋在哪里?有的孩子可能有音乐方面的天赋,可是到了中学才启蒙,不觉得有点晚了吗?当知道了孩子的兴趣后,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剔除一些培训科目,转而给孩子报有特长的。这种兴趣,将伴随孩子的一生。有多少人,即使将来工作了,可是他的爱好,才决定了他一生的快乐。没有正常爱好的那群人,一天玩玩手机的,喝酒的喝酒,无聊的无聊,而有爱好的,吉他,钓鱼,画画,书法,两相对比,哪一个带给人的愉悦度更持久呢?一年级虽然已经开始有难度,但还是基于兴趣的延伸,教材也会因材施教,适合当下年龄段孩子教育的。提前教育、过早教育都会导致孩子思维混乱,得不偿失。

不管课外班上学了多少个,学了多少技能?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性情的培养,有一颗积极阳光,乐于向上的心,他能够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父母要做的就是引导,当然还要拥有一个好的身体。孩子大一点之后,他自然会有自己的倾向,爱好。等他拥有了积极向上的思想之后,他自然也有想要学习的时候 。刚上一年级的小同学,确实不应该报太多的课外班。因为他们刚上一年级,学习负担,本来就很重,再加上这么多的课外负担,很容易顾此失彼。还有可能出现成绩不理想、兴趣也没培养出来的状况。闹不好还会挫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在孩子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当然可以考虑给孩子报辅导班了。 可以报,但是一定要适量,不能消耗孩子太多的精力和体力,可以充分了解孩子在哪门学科上有短板需要加强,或者孩子对什么学习特别感兴趣。千万不能强迫孩子学习他不喜欢的,但是家长认为非常重要的特长班。如果盲目跟风报班的话,有可能给孩子增加了一份学习的压力。

望子成龙,是家长美好的愿望,但是呢,不能操之过急。如果孩子确实有某个方面的天赋,可以着重培养,但是,不能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通。虽然父母都知道不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不在于你给孩子报了多少班,而是在于她学到了多少。而孩子兴趣的培养,也不是报一个班就能培养的,因为只有她真正喜欢的,才会成为影响她一生的兴趣。可以给孩子报兴趣班,但是一定要从孩子的兴趣出发,还有一点就是要适可而止,否则的话,有可能贪多嚼不烂。所以说给孩子报班,尤其是兴趣班,还是要多跟孩子沟通一下,以免出现给孩子报了班,不但没有培养出孩子的兴趣,反而还成为孩子负担的情况。你觉得还有是因为哪些原因呢?欢迎大家在下方交流分享。

孩子一年级给她报了书法、钢琴、主持和英语四个班,感觉都必须学,可是孩子很辛苦该怎么办?

孩子一年级给她报了四个班,感觉都必须学,可是孩子很辛苦,可以这么做:

首先,来谈谈家长“感觉都必须学”的原因:一年级是孩子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适应阶段。一年级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是:让孩子“喜欢去上学。”在一年级这个起点上,如果我们能做到让孩子发自内心地爱上学、喜欢去学校,家长就很成功了。

一年级的核心任务,不是知识的学习,要求一年级的孩子掌握知识的量相比以后的年级来说,都比较小,难度也并不是很大,并且全部都是基础知识的搭建。家长在课余给一年级的孩子报兴趣班是可行的。

人生最大的老师是兴趣,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入行并没有跟从自己的兴趣老师,或者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兴趣老师是谁。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只要有条件、不危险,家长要让孩子在初期尝试广泛培养兴趣,可以多报几个兴趣班。

让孩子多报几个兴趣班,以便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最后帮他们确定喜欢什么、适合什么。一开始,家长和孩子有可能并不了解孩子到底喜欢什么兴趣班,如果家长觉得都必须学,那么书法、钢琴、主持和英语都可以报名,然后让孩子尝试学习。

接下来,来谈谈:一段时间下来,如果孩子感觉学的很辛苦或不感兴趣了,家长可以把孩子不感兴趣的班去掉,不去上。如果家长和孩子暂时不知去掉哪个兴趣班好,老师可以给个建议:英语。英语三年级学校要正式开课学习的,现在可以不急着学。

然后,孩子学着学着,不兴趣了,ta自然就不想学了,就会放弃;学着学着,还有兴趣学的,孩子自然会坚持下来,并且不觉得辛苦。那么家长要做的是,积极引导,最终让孩子把兴趣转化为特长,让其终身受益。

孩子一年级给她报了书法、钢琴、主持和英语四个班,感觉都必须学,可是孩子很辛苦该怎么办?

孩子是一张白纸,在上面能写漂亮的字,能绘美丽画。你要是在这张白纸上写楷草隶篆,在上面画日月行云,山水风物,花草树木,人兽虫鸟,纵然写得好,画得好,这张白纸能容纳这么多吗?学业有专长,贪多嚼不烂。孩子的天性是玩耍,初生牛犊让它拉犁子耕地,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试问,华罗庚,陈景润,李谷一,郎朗.........他们上过早教班吗?

我的大孙子不到两岁时,能背二十多首唐诗,一百六十句三字经。后来他妈妈给他报了几个培训班。不多久,原来会背的诗,三字经渐渐地淡忘了。

孩子一年级给她报了书法、钢琴、主持和英语四个班,感觉都必须学,可是孩子很辛苦该怎么办?

这个提问中有一个错误,谁能找出来?

那就是主语是我!需要学习的客体是孩子。而报班的选择权是在我,还是该在孩子?

我们家族中有四个小学生。都是男孩子。我拿他们做个例子。

大猴子。

小朋友一年级报的是钢琴,绘画,马术和书法。这四个班的形成是这样的。

钢琴是大猴子的爸爸,在他很小时开蒙的。他爸爸是一个业余钢琴演奏者。(那种举行过自己钢琴演奏会的,深度爱好者)钢琴几乎贯穿了大猴子的孕育过程。

所以,大猴子天生喜欢钢琴,乐感很好。钢琴课是大猴子自己选的。

我们是蒙族。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马术是我们家所有孩子的必修课。大猴子其实更喜欢自己的马,而非术!

绘画与书法是我建议他学的。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书法的目的。接受一点视觉艺术,也是我让他上绘画课的初衷。但是,他很不喜欢。于是,二年级就不学了。

取而代之的是奥数。事实证明,数学是孩子的真正特长,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强。

二猴子的课外生活是这样的。

马术,网球,书法,钢琴。

但是,注意!没多久也改变了!

作为大猴子的亲弟弟。二猴子极不喜欢钢琴。他对节奏鲜明的快板情有独钟。如今学钢琴的孩子太多了。二猴子的快板异军突起,成了学校各种表演的常客!

马术,二猴子也喜欢,但是,网球他觉得太闷了。还不如去画画呢!他可以安安静静地画上一个下午。我教给他油画的绘画方法。他自己信马由缰的作画。很投入。

我咱们拿着他的作品,找了画院的老师。老师说: 这孩子有天赋。千万不要过早的进行,学院派的机械训练,让他自由发挥。五年级再开始素描基础也不迟。

所以,二猴子的课外班就变成了马术,美术和快板书。

另两位小朋友是双胞胎。栗子和柚子。

栗子报的是游泳,小提琴和写作班。

柚子报的是画画,钢琴和书法!

当然还有所有孩子都要学的马术。

您看见了吗?

除了马术之外,孩子们学的东西基本都不同。

课外班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加强学习。

一个是体育。

我考察过许多名校。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体育是贯彻全部,从始至终的重点课业。

在课业及其繁重的医学,法学等专业的最佳大学中,体育也是必修课。

比如耶鲁大学。耶鲁法学院的课业压力是公认的大。

“消防栓里找水喝”的调侃,就源自于此。就是说,对于一个渴望知识,如口渴的人来说,耶鲁法学院简直就是消防栓!可就是在这样的学习压力氛围里,运动社团还是品种繁多……

运动可以带来什么?我咨询了一位耶鲁的毕业生。他说:

运动能带来强健的体魄。精力充沛,这是所有成功人士的最普遍的标配。(我只所见,千真万确)

运动能增加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好多集体运动,如足球,棒球,都是社交的好机会)

运动可以放松繁重的脑力劳动。运动➕学习,才能使左右脑平衡发展。增强记忆力。

运动可以给心理减压。这是有科学根据的。运动产生的多巴胺分泌,可以减轻大脑神经的疲劳。抗抑郁。

所以我觉得综上所述,您犯了两个错误!

一,根本没有因人施教。就是一刀切。

其实,没有什么必需学习的课外班。据我观察。没有一个孩子即是钢琴爱好者,又是绘画高手,还是奥数竞赛冠军。这是三个方向。一般只专一样。

“十八般武艺,样样通,样样松。”最后啥也没有落下。这就是没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方向。爱好是终其一生的伴侣。

我弟弟小时候的课外班是钢琴。如今人到中年,遇到不开心的事了,在琴键上走一走,是他舒畅心情的好方法。音乐伴随了他的成长……这才是学成了的爱好。不是狗熊掰棒子。一无所剩!

还有一点,我本人特别反对,对英语的过度关注。因为英语是一个“夕阳技能”。高考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小。(今年北京高考英语难度就小了。取而代之的是数学语文)这是大趋势。凡是能被一个软件代替的技能,就都不要过度关注了。英语就是这个趋势。

未来教育中,真正值得我们追求的,是思维的拓展训练,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这才是我们人类未来的知识结构设计。

二,为什么没有运动?

现在,好多孩子都在课业压力下,抑郁成疾了。究其原因,就是机械的用脑。

打个比方,一个人,两只脚走路,没问题。能走一辈子。一只脚蹦着走,另一只脚不着地。不出三月,好脚也因使用过度坏掉了!

学习也是如此。

我朋友的孙女,刚三年级就跟不上进度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早教太多的内容是死记硬背。英语单词上来就是一大堆。孩子对记忆的东西特别抵触。所以成绩一落千丈。

我们家孩子上课外班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劳逸结合。

遇到自己喜欢的课外班。孩子就会说:“ 我一会儿去学快板了”。“我一会儿要去打网球了”。

但是,到了三年级,也有必须参加的辅导班活动了。比如编程,写作。那他们就说:“我一会儿要去上课了!”

看,在孩子看来,有的班就是玩。越多越好。大猴子有一段时间,恨不能天天长在马场上。不回家。你说马术课,对他来说是玩还是学。

当然,适度的学习强度,也是应当有的。所以他们也要接受不喜欢的课外班了。但是,那是三年级以后的事了……

我们家族,七五后出生的孩子,都是在课外班的训练下成长的。四个文革后出生的孩子里,出了三个博士。一个留英的。两个国产的。课外班的学习功不可没!课外教育就是营养补品,吃好了,即拓宽了孩子的视野,也锻炼了他们的刻苦学习的能力。

吃多了,弄不好就是拔苗助长,伤人伤己了!甚至是遗害终生!

家长一定甚之!甚之!

孩子一年级给她报了书法、钢琴、主持和英语四个班,感觉都必须学,可是孩子很辛苦该怎么办?

早上好,让我说孩子一年级就学这么多的课程,是太辛苦了,家长望子成龙的心太急了吧?学钢琴是很枯燥的,如果孩子有兴趣爱好还可以学钢琴,就怕坚持不住半途而废。我邻居家的孩子就是没坚持住,花了两万多的钱钢琴放在家里当摆设。所以无论是学啥要看孩子有没有兴趣。我家孙女在4岁时就去佳音学英语。还学了二胡,学到七级就不学了。英语学的挺好。现在已经上高中了,来年考大学。最近几天去了武汉学院学习去了。孩子大了学啥不是家长说了算的,看她本人的意愿。所以我觉得一年级的孩子不用去学那么多的课程,孩子太累,家长还要跟着辛苦。学两样就可以了吧,让孩子自己去选择。爱有所好的课程吧!

孩子一年级给她报了书法、钢琴、主持和英语四个班,感觉都必须学,可是孩子很辛苦该怎么办?

谢谢邀请!

对于一个刚上一年级的孩子,面对的是新的环境:学校、老师、同学、课业,从心理和身体上都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如果在课外,又报了书法、钢琴、主持、英语等课程,孩子显然是力不从心的。

但是,家长又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么,该怎么办呢?

首先,对于孩子兴趣的培养。正确的做法是:根据孩子的情况,选出孩子最可能做得比别人好的事情,然后绞尽脑汁让孩子学得会、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谁都好——兴趣就自然出现了。“择一事,终一生”是人生最好的选择。

培养孩子的兴趣不能跟风,而是根据孩子的特点来选择。比如,抖音千万级粉丝的账号“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这个账号甚至实现了七天吸粉111万的成绩,让无穷小亮成为了科普类的现象级达人。小亮老师的妈妈从小就发现儿子对昆虫及各种生物感兴趣,于是,就不断地培养他、支持他,这就是培养兴趣的力量。

其次,要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前提。既要有充足的睡眠,又要有适当的群体活动。既要有适当的学习任务,又要保证孩子无压力、不焦虑。达到联合国定义的健康标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社会。”

最近读汪曾祺的《人间草木》,在《四川杂忆》这一章里,有这样一段话:

“登山亦有道,徐行则不踬。——司马光

我每逢登山,总要想起司马光的摩崖大字。这是见道之言,所说的当然不只是登山。”

徐行,慢下来的是脚步,稳下来的是内心,道出的是不急不躁,不可冒进,稳中求胜的道理。

这两句话蕴含着中国人千年的处事哲学:做什么事都不要太着急,否则有可能会欲速则不达。世间物极则反,月盈则将亏,盛极则必衰。凡事不可太过强求,矫枉易过正。培养孩子要量力而行,亦是如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