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领导英国取得胜利的功勋首相丘吉尔,为何在二战刚刚结束后便黯然下台?
二战胜利后,丘吉尔一方面获得了极大的殊荣,成为了拯救国家,甚至拯救世界的“超级英雄”,为他在国际上赢得了极大地政治声望。然而,在国内,他却面临着当时他都没有料到的“政治滑铁卢”。这并不是说他本人的声望不够,一方面因为当时的丘吉尔组建的政府是一个战争期间的临时政府,解散进行选举是必然。另一方面可以说丘吉尔是被他背后的保守党拖累了。
先来看英国的政治制度。简单来讲,在英国上议院更像是一个“退休基地”,议员大部分都是通过世袭或者是封爵的形式产生的,所以在英国真正能够代表议会的是通过普选产生的下议院。所以,政党只有在下议院选举中占多数才能够组阁上台执政,而内阁首相则是由议会多数党领袖出任的。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当时就实行了“竞选休战”,也就是说当时议会有哪些人哪些政党,就先用哪些,当时的英国基本上也就是各政党联合。但是战争结束后,这种联合政府的状况肯定会遭到反对,即便是普通民众也会要求再次形式选举权,而不是“内定”。
其实再次选举的时候,无论是丘吉尔所在的保守党还是他自己都是信心满满,毕竟丘吉尔算是带着国家走出困局,带着世界走出战争的人,简单来讲就是个绝对的大IP,他自身又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当时的保守党也是这么做的,各种宣传。结果却是连军队中都有人投票反对保守党。不论是丘吉尔本人还是国内外媒体都很震惊。
但是这个结果其实也不难解读。对于战后急等着修复“重生”的英国民众来讲,工党的胜利意味着政府会将主要精力放在社会改革上,而不是只顾着经济发展,还会兼顾社会保险制度、医疗保险等等,保守党显然并不符合这方面的期待。丘吉尔算是比较冤,因为他虽然是保守党,但是更多的是名义上的,从个人主张来讲,反而更靠近民主党派的主张。
二战中领导英国取得胜利的功勋首相丘吉尔,为何在二战刚刚结束后便黯然下台?
1945年7月26日,唐宁街10号内的丘吉尔挤出了两滴憋屈的眼泪,他率领的保守党携二战胜利的巨大声望,居然在下议院选举中输了。而且输的凄凉落魄,213对393的巨大劣势让工党直接获得了半数以上议员席位,党魁克莱门特·艾德礼直接成为英国首相,丘吉尔这个功勋战争首相居然没能连任,东边的斯大林一定会连牙都笑歪的。
在说明丘吉尔为啥输的这么憋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这帮英国佬到底是什么选举的。英国是君主立宪国家,皇帝是虚君不提,他们管理国事的是内阁,而内阁是由首相任命的。换句话说,在英国真正掌握国家权力的其实是首相。
那么首相又是如何产生的呢?答曰选举,但是不是直接选首相,而是选下议院议员,全英国一共分成659个选区,下议院就有659个议员。在选举中获得半数以上议员席位的政党,国王就会把他们的党魁立为首相。如果下议院多数席位的政党未能超过半数席位,那么就需要组建“悬浮议会”,也就是与少数席位政党联合执政。
这样的选举制度决定英国的首相必然与所在政党休戚相关,首相个人再牛,政党败选一样什么都不是。丘吉尔最大的问题就在于,自己作死加上身边一群猪队友。作为战时不限任期首相的所在政党,保守党在二战期间把全部精力都放在抓军事和外交权利上,内政权利几乎是保守党自己全部放弃掉。保守党放弃,工党自然进入,所以在战时与民众结合最紧密的反而是工党,也因此工党快速的壮大,到1945年选举前,工党已经有260余万党员加800余万会员。
其实我们看这次选举时间会发现,那时二战并没有打完,日本还没被原子弹轰过。并不能算是战争结束,战时首相丘吉尔没有义务进行选举。工党在这时发起对丘吉尔的不信任投票,要求解散战时内阁,重新选举。这时候丘吉尔有足够的理由拒绝,战争并没有完全结束,可这时的丘吉尔开始作死,他同意了。在保守党还没有完全准备好选举的局面下选举,他本身就失了先手。
而后就是一群猪队友的神助攻,保守党的竞选口号是“选择国民领袖,帮他完成历史使命”,死命的打丘吉尔这张牌,并且还准备进行“又一场巨大而恐怖的战争”。打仗打的萧条不堪的英国民众真的已经厌倦了历史使命,他们只希望好好的生活下去,历史使命什么的先让我吃饱面包再说好吗?而工党则理智很多,他们的口号是“让我们面向未来”,并推出了非常细致的战后恢复计划。后果还用说吗?保守党这次选举主张可以说是从1918年到2018年最失败的一次。
到了喜闻乐见的两党互喷环节,保守党的猪队友们又失一局。他们居然和我国网络喷子一样低劣,唯一拿的出来的手段就是给工党扣大帽子。不停的喷工党是“盖世太保”“极权主义者”,宣称“工党上台是对英国人民荣誉与自由的挑衅”。大家在论坛里看帖子会不会非常厌烦那种没论据、没资料,就会给别人扣“汉奸”“精日”帽子的二货?英国人当时大抵和我们看帖子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反观工党就狡猾很多,他们把保守党执政期间造成的国家损失全给列了出来,然后不评价。高下立判,保守党这时选举失败已经是必然的。
可是这群二货居然还觉得自己胜券在握,坐等开票当选,工党则深入选区,坐着一辆破汽车一个城市又一个城市的演讲。好了,一边是傲慢固执的精英代表,一边是务实亲民的草根代表,换成你是英国人你会选谁?
就这样,丘吉尔同志悲剧了,三巨头死了一个,丢官一个,剩下个斯大林笑的猥琐无比。总结起来,丘吉尔的败选很简单,巨大声望没有转化成实际的收益。英国这种老牌选举国家里,谁展示精英形象谁倒霉,谁展示亲民形象谁赢,看看特朗普和希拉里的选举就明白这个道理了。
二战中领导英国取得胜利的功勋首相丘吉尔,为何在二战刚刚结束后便黯然下台?
有个段子,说二战结束后,国家英雄丘吉尔竞选连任首相,竟然失败了,斯大林嘲笑丘吉尔,说你保卫了人民打赢了战争,却被人民罢免了,看看我,谁敢罢免我;而丘吉尔淡淡地说,我就是保卫我的人民拥有罢免我的权利。
丘吉尔。是的,1945年7月5日英国大选,对手艾德礼所在的工党获得了393票,丘吉尔的保守党只获得了197票,连同追随者算在内,最后也才213票,有人说当时海外驻军的票数未统计,其实海外的加上也赶不上工党的票数,只是找个借口罢了,而且丘吉尔的儿子伦道夫、他女婿桑兹,还有一些亲信大臣,全部落选。
有人说英国人忘恩负义,这是偏激的,治理国家不是过家家,英国人是很明智的,反而丘吉尔还活在战争中,俨然一个人民心中的战争英雄,所以他开着豪车,带着家人,在全国各地去旅行演讲,所到之处都是提前设计好的大幅宣传,自我标榜,演讲内容充满战斗,甚至希望人们像反德一样再次策动反苏战争,开玩笑时都说,没有战争,我感到孤独。
图为艾德礼。其实丘吉尔的这番做法才是开了历史倒车,没人希望有战争,二战的结束,英国满目疮痍,人们迫切希望恢复生活,此时再大谈战争,只会引起反感,有街上的采访说,丘吉尔从不了解百姓,他没坐过公交车,没做过地铁,只知道陶醉在欢呼声中。相反,工党的艾德礼和夫人则开着一辆很旧的汽车,深入群众身边,举止文明礼貌,只问困难,倾听民众意见,大谈如何建设国家,如何恢复和改革百姓的住宅、医疗、保险等。
晚年的丘吉尔。所以,英国人是很清醒的,丘吉尔是得意忘形的,再者,艾德礼是个经验相当丰富的政客,如何哄好选民那一套,他揣摩的非常透彻,当丘吉尔如梦中惊醒一般时,已太晚,1950年再一次的内阁大选,丘吉尔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主要宣传他的工业计划,为民谋福利,希望国际和平,同苏联友好等来争取民心,果然,以321票对295票,丘吉尔再度担任首相。
二战中领导英国取得胜利的功勋首相丘吉尔,为何在二战刚刚结束后便黯然下台?
我是雪上长留马行处,见字如见面。
温斯顿.丘吉尔(1874年——1965年)在二战时出任英国首相(1940年一1945年),他领导英国人民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是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之一。
丘吉尔1900年10月从政,代表英国保守党当选议员,1910年出任内政部长,一战时曾辞职亲赴法国前线参加战斗,一战后,在1918年11月的大选后,在内阁内兼任陆军大臣和空军大臣两项职务,1924年出任财政大臣,1929年后,英国工党执政,这期间是丘吉尔政治生涯的低潮期。
1939年9月1日二战爆发后的数小时,当时的首相张伯伦邀请他加入战时内阁,邱吉尔被任命为海军大臣,由于战事不顺利,下议院对张伯伦政府提出不信任动议案,1940年5月8日,张伯伦向国王提呈辞职,并建议由丘吉尔组阁。
1940年5月13日,丘吉尔正式出任英国首相,领导英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战争,1945年5月7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德国战败后,英国的战时内阁解散,邱吉尔辞职,并重新大选。
刚打完二战的丘吉尔威望特别高,人们的呼声也高,本来他当选首相是十拿九稳的,他自己也是这样认为,他考虑的不仅仅是眼前战后重建的问题,更是大英帝国的未来,他在演说中制定了未来的施政主张,要维护日不落帝国在世界的地位,建立强大的殖民地,并成为世界强国。
再看竞争对手工党领袖艾德礼,行事却低调的多,他和妻子坐着旧汽车走遍每一座城市,慰问贫困家庭,提出要重建家园,让人民生活幸福,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不让战争再次重演。
此时的英国人民被战争搞的伤痕累累,早以厌恶了战争,如果丘吉尔当选,仍然免不了当兵打仗,可人民并不关心英国在世界的地位,只想安安稳稳过日子,而艾德礼的理念,正符合人民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民众抛弃了丘吉尔,选择了更符合民众利益的艾德礼,最终工党在大选中赢得393席,远远高出保守党的197席,艾德礼当选首相。
谢谢阅读
二战中领导英国取得胜利的功勋首相丘吉尔,为何在二战刚刚结束后便黯然下台?
法国投降后,希特勒希望和英国达成和平协议。因为大英帝国拥有全球第一的海军,德国再强也没法越过英吉利海峡直接登陆英伦三岛作战。
所以,当时最好的策略是什么呢?站在英国的角度,最好的策略就是与德国签订和平协议!
德国早晚会对苏联动手,届时英国可以坐山观虎斗,再找一个合适的时机拉着美国一起参战锁定胜局。
但是丘吉尔坚决要与德国死磕到底(站在全世界反法西斯的角度来看,这是没错的)——就是家底都不要了的死磕!
为了50艘超龄驱逐舰,英国将环大西洋8个军事基地租借给美国99年;
向殖民地加拿大、澳大利亚借钱当军费,条件是承诺战争结束后让这些国家独立;
向殖民地印度拼命收刮物资与资源,条件还是承诺让战后印度实现独立。
于是殖民地遍布全球的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日不落帝国,在丘吉尔的一通操作下,短短几年就沦落到看美国人眼色的二流跟班!
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英国人突然发现自己好像才是最大的输家:
——对外负债高达370亿美元;
——英镑失去世界货币地位;
——殖民地纷纷独立;
——疆域缩小为一个巴掌大的岛国;
——军民死伤惨重,国土被炸成废墟。
日不落帝国已不复存在!
二战中领导英国取得胜利的功勋首相丘吉尔,为何在二战刚刚结束后便黯然下台?
这个问题真是一言难尽。
简单说来,丘吉尔之所以“赢得了战争却输掉了地位”,根本原因不在于丘吉尔老了,或者说英国人民更明智了,而是因为世界大战彻底将西欧摧毁,世界舞台的重心开始向西欧两翼的美国和苏联移动,英国再也不是举足轻重的超级大国!
也就是说,丘吉尔的失败,是大英帝国整体的失败。所谓赢得了战争,更多的是一种英国的自我安慰。因为在艰苦卓绝的二战中,赢家有且只有两个,那就是美国和苏联。英国虽然大规模参战,但是却因为二战再次元气大伤,海外殖民地再也难以维持。而伦敦的金融中心地位也被美国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所取代,这个曾建立日不落帝国,在全球呼风唤雨的国家,至此彻底成了二流国家。
应该说, 作为英国的战时首相,丘吉尔毫无疑问是深得民心的,他的“V”型手势,他的雪茄造型,他的那句“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被很多人奉为金科玉律,他的铁幕演说开启了冷战的世界格局......
总之,丘吉尔很有名,仿佛他无所不包,无所不能!
但是,他还是将英国搞砸了,或者说因为他,英国倒下得更快!
今天的我们,提起张伯伦和他的“绥靖政策”,首先就是一句MMP,因为这个和德国法西斯委曲求全的政策注定会将英国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就和嗟来之食,虽然面子上过不去,但是可以维持生命一样。绥靖政策虽然看起来极其不光彩,特别是拿东欧小伙伴的存亡喂饱德国,但是它却最大限度地将英国置身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外。
张伯伦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德国和苏联死磕,维持所谓的大陆均衡政策。
从英国的发展来看,这一出发点绝对无可厚非。因为正是一战的沉重打击,使得元气大伤的英国虽然坐拥战胜国的位置,却开始对全球殖民地力不从心。
《威斯敏斯特法》是日不落帝国崩溃的开始,英联邦的诞生,宣告了不可一世的英国开始解体,英国的国际地位已经大不如前。
到张伯伦这里,虽然更加力不从心,但他还在努力!努力让英国置身事外,和德国议和也比战争结果更好。
但是丘吉尔的上台改变了这一切。在丘吉尔这里,不用犹豫,不用等待,就一个字:“干”!两个字:“胜利”!
那句名言还在回响:“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献给大家。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艰难,也要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无法生存。”
豪言壮语是必须的,消灭德国法西斯也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为了消灭法西斯就搭上所有英国人的幸福生活,英国人民是不傻的!
政治家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他的伶牙俐齿已经为所有的受众限定了条件:胜利=生存!
就和传销一样,在这样亢奋的气氛下,没有人去选择冷静思考。只要仇恨的火焰被点燃,他就可以烧毁一切理智!毫无疑问,丘吉尔做到了!
然后,无论大家是否真心实意,英国都被绑上了战车。不列颠之战使英国损失惨重,在英军轰炸了柏林后,恼羞成怒的希特勒随即开始了对英国居民区的轰炸,对英国造成了巨大的财产伤亡。
此时的英国,因为英吉利海峡的天然阻挡以及强大的英国皇家空军和皇家海军的有力阻挡,使得德国不能跨越英吉利海峡一步,在这样的情况下希特勒虽然陆军无比强大,但是他们最希望的是和英国取得妥协,在媾和后将主力投向东欧的苏联战场。
而此时大西洋彼岸的美国正处于光荣孤立的阶段,美国的所谓中立使得战场形势更加不明朗。就像丘吉尔说的那样,“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虽说美国和英国同宗同源,但是在关系美国生死存亡的原则性问题上,美国不一定只看血缘条件。
在这样的情况下,媾和对于英国来说无疑是有利的。最直接的一点就是可以减少英国的损失,保留英国相对强大的力量。即使后期英国在德国剩半口气时再参战,也不会耽误英国奠定在二战之后的大国地位。
不过英国还是选择了抵抗到底。当然这个抵抗到底是需要代价的,代价就是全体英国国民必须适应战时状态,为了抵抗德国而牺牲掉自己的幸福生活。
今天的我们,没有人能够否认英国积极抵抗德国法西斯的巨大历史贡献,但是对于当时的英国人而言,战争确实让他们的生活水平大大下降,而且是他们时刻处于胆战心惊的战争威胁中。
所以英国人民最希望的就是时间过得快一些,快点儿使英国摆脱战争的泥潭,而不是长久的处于战争状态。这种求变的思维,使得丘吉尔继续执掌英国政坛的设想化为泡影。
丘吉尔意志坚定,但并不代表丘吉尔及其保守党能够完全应付英国衰落的基本现实。事实上丘吉尔根本就无法清醒地认识到英国此时已经今昔不同往日,再也无法同美苏两国相抗衡。而临近大战结束,丘吉尔还在幻想着英国能够镇压印度,恢复日不落帝国的荣光,联合美国抵制苏联。
而此时英国人民终于受够了。他们只是简单的想要吃好穿好,对于国际地位的衰落,他们的感受明显比丘吉尔更加明显。所以英国人民最终选择了工党,党魁艾德利出任英国首相。
不过就和黯然下台的麦克阿瑟一样,在离开政治舞台前,他们也不忘留下一句类似于遗言的东西,以表示我曾经来过,我努力了,勿忘我什么的。
在这丘吉尔说了两句话,第一句是:“英国人民成熟了,他们学会了选择,他们不需要一个英雄,领导他们重建家园。”
第二句话是:“我打仗就是保卫人民,有罢免我的权利。”
如今这句话也和麦克阿瑟的那句“老兵不死”一样,被很多人奉为经典名言警句,并成为攻击所谓独裁的有力武器。但这些名言在主人公说出口时内心的心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不过此时的工党对于英国的衰落似乎更不敏感,他们制定的所谓社会福利政策和英国衰落的现实严重脱钩,工党的政策让民众更加失望。
在这样的情况下,英国人民发现保守党其实还可以抢救一下,于是1951年保守党再次击败工党,丘吉尔再次成为英国首相。
所以不存在所谓赢得了战争却输掉了地位的说法,因为英国在二战中确实输了,称其为最大的输家也不为过。因此在英国输了战争的整个大环境下,丘吉尔输掉地位也就令人毫不意外了。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