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实行科举以后,再也没有出现像三国那样英雄辈出的年代?
谢谢邀请!从题目来看,分为两个问题来理解分析比较好,即实行科举制的影响和三国时期英雄辈出的原因,这是两种历史现象,不能并为一谈。科举制度是隋唐时期建立发展的,距离三国中间隔了可不止一个魏蜀吴,还有两晋南北朝。首先,先来分析三国时期为什么出现那么多英雄?
“时势造英雄”,三国时期之所以认为英雄辈出,与当时的背景有很大关系。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稍后董卓乱政,袁绍、曹操、刘备等有实力的群雄争夺势力割据而起,吕布、司马懿、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物在历史上。东汉末年,选官看重门第家世,察举制、征辟制并行,随着统治阶层腐败,出现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战乱年代,没有才能、没有智谋、没有力量,只能被历史选择淘汰,要想出人头地,也就是帮助各自追随的霸主南征北战,加上历史传说渲染成为所谓的英雄。
其次,再看看古代的选官制度发生哪些变化?中国自秦汉以来,选拔人才的制度从世袭制、征辟制、察举制、九品官人法再到隋唐科举制的创立,这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伟大变革。
科举是由分科取士而得名,为隋朝以后各代选拔官吏的制度。两晋时,朝廷已对所举孝廉、秀才采取考试录用的方法。隋文帝即位后,废除魏晋时期由世家大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于济两科。炀帝大业二年(606年)设“进士科”,以试策取士。唐因隋制,分常举和制举两种,武则天时创立殿试和武举。科举制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武举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科目。宋代基本上沿袭唐制,明清时期着重四书五经,以八股文取士。最初科举制确立,考试科目众多,选拔人才也多种多样,到明清中央集权逐渐加重,科举弊端加重,成为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禁锢文人思想。
《三国演义》、《隋唐英雄传》等历史剧让观众认为三国时期英才辈出,但科举实行以后,产生出了一大批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学者、教育家、科学家、外交家等等,如唐代的张九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清代的纪晓岚、钱大昕、蔡元培等都是科考出来的人才。
最后,科举制的创立发展到废除,虽然弊端显现,但仍然有优秀的文人墨客、武将英雄出现,不能否定其积极影响。分析历史要客观,不能用后世的条件去适用前世的环境。为什么中国实行科举以后,再也没有出现像三国那样英雄辈出的年代?
五代十国情何以堪。
为什么中国实行科举以后,再也没有出现像三国那样英雄辈出的年代?
首先需要明确,不是三国时代英雄多,而是三国的特殊环境给了人们展现的舞台,让英雄有了用武之地,这就是所谓的时势造英雄。其他朝代一样有很多这样的人物,只不过舞台太狭小,大部分人没有用武之地,即便是千里马也要骈死于死于槽枥之间。
历史上有几个特殊时期,社会混乱,群雄割据,但是人才辈出,比较典型的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魏晋三国时期的英雄辈出,以及随后的五胡乱华也诞生了武术雄材伟略的人物。
其时更加能够说明问题的是两宋交替的时候,北宋承平日久,偶尔爆发的边境战争舞台有限,所以北宋晚期似乎无人可用,面对金国的铁蹄,整个防线如同虚设,金兵如入无人之境,两度包围京城。最终以亡国告终。但是南宋在混乱中慢慢崛起,国家分崩离析,北有金兵虎视眈眈,中原伪齐政权依靠金国支持与南宋对抗,混乱中各路反叛烽烟不断,南宋刚组建的小朝廷根本没什么控制力,基本上就是谁有本事谁登场,短短十几年,大浪淘沙,英雄辈出。岳飞、韩世忠、吴玠、吴麟这样的底层小将领有了展现的舞台,刘錡、杨沂中、虞允文等世家名将也崭露头角。国家富足,机构完备的北宋面对金国节节败退,但是匆匆组建的南宋政权,局势混乱不堪,朝廷机构更是千疮百孔,但是在对金作战上确取得不俗战绩,这就是典型的时势造英雄,如果没有北宋的灭亡,只是在西夏战场有一些小摩擦,岳飞韩世忠这样没什么背景的人物,一辈子都难以出人头地。
南宋名将
实际上在所有王朝更替的时期,或国家危急时刻都会有一批英雄人物出现,这个与科举制度关系并不是很大。科举制度存在一些缺陷,但是仍不能改变其在历史上起到的重要作用。
科举制度作为一个选拔人才的机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情,是社会进步的一大体现。在科举制度出现前,选官机制非常不公平,平民几乎完全没有出路,官场被世家大族垄断,即便是改朝换代,世家大族仍然垄断官场,连皇帝都拿他们没办法。只能向他们妥协。在没有科举制度以前,平民上升的道路是被堵死的,偶尔有一两个通过察举制度鲤鱼跃龙门,也是凤毛麟角,根本无法动摇士族门阀对官场的垄断。而科举制度完善以后,官场向平民敞开了一道窄门,虽然能够进入的还是不能与底蕴深厚,都能读得起书的士族门阀相比,但至少开了一道门,给了寒门一条晋升的路。
相对于察举制度,科举制度更加公平,而且使很多没有机会进入官场的人进入官场,对于选拔人才来说,作用是很大的。这个就如同我们现在的应试教育,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在当下,仍是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
因为前些年对古代科举制度的大加批判,在很多人眼里科举制度罪无可恕,是最大的弊政,其实这个有失偏颇,相对于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那些存在的弊端完全不会成为彻底诋毁科举制度的理由,因噎废食绝对不可取。时代不同,科举制度可以作为选官机制,但是在普及文化教育方面无疑是不适合的,所以最后科举制度最终成为历史,这是历史条件所限定的,我们不可以用现代眼光看待历史。科举制度以前,只有士族门阀子弟才有条件读书,也只有这些人读书才有用,寒门子弟读不起书,即便是家里有点钱,读得起书也没用,没有进入官场的资格。所以寒门机会没有人读书,这就大大局限了文化的发展,科举从根本上改变了了这一状态,所有人都可以读书,而且只要书读得好就会有进入官场的途径,所以科举制度除了可以相对公平的选拔人才外,还大大提高了国民总体文化水平,让寒门也有了读书的积极性。
为什么中国实行科举以后,再也没有出现像三国那样英雄辈出的年代?
中国实行科举制度以后再也没有出现像三国那样英雄辈出的年代?如此观点,在下实在不敢苟同!其实每一个朝代都有很多的人才,只是没有很好的被宣传包装而已。可能很多朋友受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大,毕竟演义和正史还是有很大差距的,科举制之后的王朝也是人才辈出的。
既然提问者那么认为,那不妨拿科举制和之前的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等选官制度作一个对比。
咱们不绕圈子就直接说科举制比以上那些制度优在哪里,劣在哪里?以往之前的那些选官制度根据历史规律可以发现:官爵基本是被世家大族有权有势的那群人垄断的,如果你没有关系背景很难进入官僚体系当中去(当然,如果你有本事的话,一步一步建立军功也是有可能的,不过概率极小而且你还得生逢乱世)
而科举制的出现,恰恰弥补了之前多数选官制度的短板,让底层人看到了人生的希望,只要通过刻苦读书还是有改变命运的可能,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对封建王朝的稳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尽管考入官僚体系还是很困难的,毕竟中国人多,名额有限嘛,但是给了普通人这样一个美好的念想,开通了一条做官的渠道,效果还是不一样的。
难道科举制就很完美吗?当然不是!科举制最值得吐槽的就是科举制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扼杀了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这是个慢性疾病,直到明清才出现病状。但这和人才的诞生并没有直接关系,因为之前的王朝难道思想都很活跃吗?政治很开明吗?
(我是纳兰轩若,欢迎互动交流)
为什么中国实行科举以后,再也没有出现像三国那样英雄辈出的年代?
没三国演义,三国何来英雄辈出?武庙十哲,三国只有诸葛亮,而隋末的李靖李绩却同居十哲。唐末的李存孝李存勖不精彩?只要有乱世必然出英雄(枭雄)。[笑]
为什么中国实行科举以后,再也没有出现像三国那样英雄辈出的年代?
是中国实行了科举以后,也就是从隋炀帝扬广开始,基本上士族寡头制度土崩瓦解了,做官就要有学历,要考到官办的儒学和道家办的学校作基础,每年的学子赴京全国统考,由皇帝及亲自任命的主考官评分,从中授予状元或举人的学历,与现在的大学校长校董亲授博士学位,形式礼仪的方法基本是一致,有理由相信现在西方及东方的大学生毕业典礼,是完全抄袭中国古代皇帝筑礼仪台,亲授高中状元时的方式,说科举制度造成晚清科技落后于西方列强,实际是历史的无知,科举考试只是一种考取学历的方式,与现在的上大学考取学历,并没有什么实则性的不同,集中上京统考,与现在同时全国一年一度统考,也并没有实则性的不同,有分别的是古代的交通和通讯信息与现代比肯定落后,必须要集中京城才能确保考试公平进行,当社会科技运行到某个阶段,各地区已经有地方大学举办,科举制要集中赴京统考,已经没有意义了,考生在当地就读的城市进行就近考试,是科技交通和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并不是科举制本身造成晚清科技落后的万恶制度,科举制有漏洞,与现在的大学教育近来有漏洞被网民痛批,实际是一样的,任何先进的教育制度,当社会的政治和科技环境进步了,教育程度就要改革,以适应科技发展的步伐,抗拒改革就要面对往后科技落后的局面,不可否认的是,近代的欧洲首先发动了教育改革,是西方列强武器先进的结果,教育制度程度改革,永远在路上。科举制度的诞生,是开始以文官统领军队的时代开始,靠武将单人匹马的英雄,在靠知识吃饭的时代,当然难以打出名堂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