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上朝时间那么早,那些上朝的是住在哪里?上完朝又在哪里工作?
不同的朝代里面,上朝时间不一样,上朝的方式也不一样。朝代众多,拿唐朝举例。
Δ早朝模拟图(来源于网络)
早朝时间一般在五点到七点,离皇宫近一点的可以晚点出门,远一点的凌晨一两点就要整装待发了。不要看着他们起的早,他们睡得更早,因为古代没有电,一般在七点就已经休息了。就算三点赶去上朝,都已经休息了八小时了。
上完朝一般会比较累,所以这个时候大都回家休息了,有个说法叫『回笼觉』,据说由此而来的。有资格上朝的人,都是大官,不用再去做值班之类的小事。一般有需要处理的事务,在家也可以处理,当然不排除敬业的上完朝就去上班。
每个朝代都有这个朝代的特点,但是一般都是前紧后松。在朝代的前期,所有人都是干劲十足,恨不得一天24小时开会。所以一般这个时期,除了遇到重大的丧葬、节日之外,每天都要有早朝。到了后期,就比较松散了,有的是三六九早朝,有的干脆几十年不上朝,无怪乎国家走向灭亡。
Δ皇城(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上朝的时候,官员们大多数都是住在自己的家里。唐朝就已经实行了“宵禁”政策,太阳下山后,所有的集市,店铺,居民全部都要闭户,就连皇城大门也是关着的。一直到了第二天五更天的时候(凌晨三点左右),皇宫城门楼上会敲鼓释放信号,这个时候才允许打开大门。
所以官员就算是起的再早,身为皇城一员,就要以身作则,恪守皇城规矩,不到点出不了自家大门。所以古代官员都是算好了时间起床,然后去赶早朝。
上朝时间是规定死的,只可以早到,不可以迟到。一旦迟到,轻则挨骂罚款,重则判刑入狱。早朝开始之前,文武百官必须在天蒙蒙亮的时候,全部在大明宫前站好队。一般太监会在旁边打着灯笼,或是举着火把。倘若运气不好,遇到了阴雨天气,没有办法只能硬熬着。唯有宰相等德高望重之人,才被允许到宫门外地方避避雨。
Δ皇宫(图片来源于网络)
退朝一般是叫做“放仗”,也就是撤除仪仗的意思。皇帝还要和宰相继续讨论朝政,一般是退到后面规格比较小,却很舒服的地方。
其他下朝的官员,都可以在朝堂廊下吃一顿皇家提供的早餐,一般被称作是“廊下食”。在这之后,没有特殊安排的人,都可以回家休息或者去上班,但是下午就休息了,只上半天班。有一点要特别强调的,虽然下午与晚上不上班,但是有人一直在值守。
Δ长安(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了朝代的后期,朝廷官员虽然不用每天都要上朝,但是每天早起是必须的。因为即使不上朝,每天也要去自己工作的地方去上班,处理政务。一些重要的衙门,全部都是设在皇城里面的。
古代上朝时间那么早,那些上朝的是住在哪里?上完朝又在哪里工作?
古代早朝一般在早上五点到七点进行,但很多大臣必须凌晨二三点起床,他们摸黑赶路,有的因此跌进河中溺死。他们在皇城外蹲等,还没入朝就饿得头晕眼花,如果迟到,轻者扣工资,重者丢掉小命。
早朝,就是古代帝王要在大清早和京中的官员们开会,一般来说,能当朝官的人,都是有一定品级的,譬如《唐会要》中就有载,所有在京文武官员,五品以上都要早朝;宋朝一般是三品以上官员早朝。
这些官员身居高位,平常出入呼奴唤婢、前呼后拥,可以说风光得很。然而遇到早朝,那可真让他们叫苦不迭。
早朝这个制度什么时候开始的,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答案,有人认为唐宋时才开始有早朝,有人却认为在夏朝就有了,只是坚持得不够好,所以史书中鲜有记载,到了春秋战国时,一些君主已经在坚持早朝制度了,譬如鲁国的孔子就因为没有参加早朝的资格,一度感到很憋屈,有一次还对早朝的大夫冉有冷嘲热讽。
早朝时间所谓早朝,当然都是在早上进行,大多都取在卯时(五点至七点),当然也有寅时(三点至五点)的,譬如光绪初期,慈禧可能存心磨炼这位小皇帝,特意将早朝时间提前到了寅时。
至于早朝安排,不同朝代还是有些差异的。
譬如宋朝规定五天举行一次早朝;
清朝是每逢五早朝,即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
而唐朝则没有固定的时间;
明朝初期,因为朱元璋是工作狂,所以天天早朝,后来的几位皇帝放荡不羁爱自由,对早朝是能躲就躲,嘉靖帝在位45年,后面二十几年一直躲在丹房修炼;万历帝在位48年,自万历十七年开始就不再上朝了;到了木匠皇帝明熹宗,当了七年皇帝,竟然一次早朝都没有。
挑灯出门虽然于古人而言,卯时不算很早了,然而对于大部分朝官而言,这仍旧是件苦差事,因为他们必须要起个大早。
早朝的地点在皇宫,而朝臣们却分居京城各处,有的官员居所距离皇宫距离较远,加上那时候没有钟表,时间很难把握,为了不迟到,他们必须在鸡鸣时就起来盥漱了,也正因此,很多人到了皇城外后,还要等很久宫门才开,而在有的朝代,朝臣们是没有休息的地方的,他们便只能在皇城外徘徊等待。
唐高宗时,堂堂宰相上官仪就遇到过这种窘境,据史料记载当时他“凌晨入朝,巡洛水堤,步月徐辔”,兴致来了还作了一首诗《入朝洛堤步诗》。
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夏天还好,若是在寒冬腊月这种时节,许多年老的官员早早起来,忍冻挨饿,还要在外面等上大半夜,想想那真是一大酷刑。不过有的朝代比较人性化,知道给提前到的朝官安排一处休息的地方。
需要说的,官员们辛苦趋朝,很可能还会被放鸽子,譬如唐玄宗晚年时沉溺唐贵妃的美色,一度不早朝,很多官员早早从很远的郊外赶来,等上大半天,好不容易盼到个人影儿,却不过是太监高力士,人家悠悠地说一句:“皇帝身体不适,今日免朝”就打发了,朝臣们只好又打道回府。
口腹问题因为是挑灯出门,一般来说这个时候还不是吃早点的时候,很多人是赶一段路后才觉得肚子饿了。
所以,古代很多衙署前,会有很多早早摆出来的早点摊,就是为了做这些早朝人员的生意,像《水浒传》中,宋江五更从县衙经过时,卖汤药的王公已经出摊了;值得一提的是,宋朝的制度相当严格,朝中规定官员们下朝后必须留在朝中办公,如此为了不饿肚子上班,很多官员会偷偷将熟的牛羊肉藏在袖中,寻机会吃下。
而据陈继儒的《辟寒》所载,唐肃宗时,名相刘晏冬日上早朝时,常常会买上几个胡饼藏于袖袍中,边走边吃。
不过,自唐朝到明朝,早朝的官员都可以享受工作餐了,只不过需要在下朝后才能享用,这对朝廷来说也是一笔不菲的支出。
摸黑走路大多朝代的上朝规矩,只有一二品大员年高者,才可以骑马或者坐轿椅,其余必须步行入宫。本来,明朝的皇宫是有路灯的,可后来魏忠贤当权后便将路灯都除掉了,一入夜,宫里就黑成一片。
可是呢,那些步行入宫的官员又不能带随从入宫,所以连个打灯的人都没有,他们只好摸黑前进,而且自城门到朝殿这段路程还不短,搞得经常出现人和人相撞这种事故。而如果遇到雨雪天,这路更是难走,据说有人曾在雨夜中失足跌落御河里溺死。
直到清朝,紫禁城的路灯仍旧没有恢复,理由是为了消除火灾隐患,所以清朝的官员一样要摸黑入宫,不过,有一部分人还是可以打灯,譬如亲王和部堂长官。此外还有需要提前送达文件到朝会的奏事处官员、各部院衙门递奏官、各省提塘官。这些人被特许提灯,而那些没灯的官员为了不摸黑赶路,他们会等在东华门处,看到有灯过来,便跟着这灯光前进。
迟到的代价正如前文所说的,古代的计时工具落后,人们很难把握时间,这就难免存在迟到的情况。那如果迟到了,会是怎样的后果呢?
不瞒您说,真的很严重。
最常见的是罚款,如唐玄宗时,规定早朝的文武百官有无故缺勤的,扣除三个月的俸禄;唐肃宗时规定,朝官缺勤罚一个月俸禄。
罚款说到底也就承受经济损失,而相对于唐朝,明朝可就严重了,据《明律》规定,这朝官迟到一次,就要挨20小板,迟到满20次挨100大板子,这板子有多狠?遇到心情不好的施杖者,很多人撑不到100板就丢了小命。
值得庆幸的是,明朝对官员虽然最严厉,但也就初期而已,后来他的子孙们可就懒了,连朝都不上,就不存在官员迟到挨打的事情了。
所以啊,洪武时期,很多年迈体衰的老臣一度害怕早朝,有人为了不早朝甚至甘愿请辞回家,然而朱元璋却不准,搞得很多人就发牢骚。当时有位叫钱宰的老臣,就写过这样一首诗:
“四鼓冬冬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这首诗后来还被朱元璋知道了,朝堂上阴阳怪气的问他,把他吓得不轻。
以上就是关于古代早朝的一些小知识,总的来说,这些朝官大多身居高位,又能接近九五之尊的皇帝,看似风光无限,实则这早朝被多数人视为畏途,毕竟实在太艰苦了。
古代上朝时间那么早,那些上朝的是住在哪里?上完朝又在哪里工作?
所谓上朝,一般指的是早朝,而早朝这一制度在中国有着近三千年的历史,其演变过程也十分复杂,各个朝代不尽相同。
秦朝时候,没有早朝这种说法,那时候叫做廷议,就是皇帝和大臣们聚在一块讨论工作,没有固定地点,也没有固定时间。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廷议制度,史书记载为“廷争”或者“廷辩”。汉武帝以后,则发展为中、外朝议。中朝,又称内朝,一般由皇帝亲自主持,讨论的是重大机密问题。参加中朝的一般是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等,都是大官重臣。而外朝一般由丞相或御史大夫主持,讨论的往往是具体事务,参加的官员级别也相对较低。
而定期上朝的制度,则是从汉宣帝刘洵开始的,他定下了五日一朝议的制度,从此朝议变得相对稳定起来。从这时候起,早朝作为一项制度确定了下来,并为后代历朝沿用,成为“历代通规,永为常式。”
汉朝之后,基本是连年打仗,中间虽然也有西晋、隋朝的短暂统一,但基本都是以战争为主、治国为辅,直到唐朝,朝会制度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上朝的礼仪、时间、制度等等,做了详细的规定。
根据《唐六典》记载,所有在京的官员,每月初一、十五都要来参加早朝,其中五品以上的官员以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等,每天都要参加早朝。而地方官要参加早朝,必须要等到皇上召见或者入京述职的时候才行,而且必须要五品以上才有资格。
唐朝上朝的时间,大概是每天早上五点到七点。另外,节假日不需要参加早朝的。
需要指出的是,汉、唐时期的官员上朝,都是坐着的,只有在奏事的时候才站起来,还是比较人性化的。
到了宋朝,对早朝制度进行了进一步改进,将早朝改为日参、六参、朔参和望参共四种方式。门下省起居郎、中书省起居舍人及尚书省侍郎、御交中丞以上,每天都要参加早朝,为“日参官”,也叫“嘴参官”。 三省和御史台官、寺监正副长官以上,每月一、五日上朝,为“六参官”;寺监丞、大理评事以上,包括暂无差遣者,每逢初一或者十五参加早朝,为“朔参官”和“望参官”。
但是,后来宋朝的皇帝比较懈怠,经常取消早朝,但是每个月的初五、十五、二十五这三天还是要尽量上朝,因为这三天来的人比较多,事情也多。
汉唐宋元时期的早朝,是大臣接近皇帝的重要机会,很多官员一旦被贬之后,不再属于京官,也就失去了参加早朝的资格,由于对朝政风向把握不准,所以往往很难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另外,宋朝时大臣们上朝时,就不能坐着了,得一直站着,即便不出班奏事的时候也得站着,待遇比汉唐时期下降了不少,不过他们也不用叫屈,因为从宋朝以后,上朝的大臣们只要想说话的,就得跪着说了。尤其是清朝跪的最狠,大臣们上朝时都得在膝盖上垫上棉垫,以防跪的时间过长而站不起来。
早朝真正“发扬光大”是在明朝,明朝以前,早朝是作为皇帝与高阶大臣商讨政事的会议存在的,大部分的具体工作还是由丞相具体负责开会布置下去。但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提供皇权,削弱相权,废除了丞相一职,将权力分到了六部。没有了丞相“代劳”,皇帝就必须事无巨细的与大臣们进行讨论。所以,在明朝,早朝作为一项每天必须进行的制度固定了下来,成为处理国家大事的最重要的方式。
明朝的朝会分为三种,即大朝、朔望朝和常朝。大朝每年举行三次,分别在元旦、冬至、万寿圣节(皇帝生日)三天举行,百官四夷上表称贺,规模最大。朔望朝在每月的初一、十五举行,百官公服行礼。这两种朝会形式大于内容,只行“朝贺之礼”,不讨论政事。真正处理政事的是常朝。
常朝又分为早朝、午朝和晚朝,但午朝、晚朝并没有坚持实行下来,荒废已久,所以通常我们所说的上朝,就是指明朝时候的常朝中的早朝。
早朝的形式又分为两种,在大殿内举行的称为“御殿”,在大殿外露天举行的称之为“御门”,所以又叫做“御门听政”。因为朱元璋十分勤政,又担心被百官蒙蔽,所以他规定所有的在京官员,无论品阶高低,都要上早朝,人数最多的时候达到上千人。如此众多的官员上朝,自然不肯都站到皇帝前面,大部分人还是站在殿外的,能够跟皇上说上话的,其实还是那些官职比较高的官员。
关于上朝的时间,因为古今计时方法不同,古籍中当然不会写几点几分,但根据《国朝典会》记载,“朝辨色始入,君日出而视之。”也就是说,当能分辨衣服颜色的时候大臣们就要入朝,而皇帝则要在日出之前出席。换算到现在的时间方式,冬天大概是凌晨五点左右百官入宫,七点之前皇帝参加早朝。如果是夏天的话,就要再提前一到两个小时。
这个时间听起来并不算太早,毕竟古人睡觉也很早嘛,那时候没有电灯,点油灯也费钱,往往天刚黑就睡觉了,冬天七点睡觉,早晨五点起床,睡眠时间还有十个小时嘛。但是,因为明朝的早朝制度非常严格,比如在入宫时咳嗽、吐痰、衣冠不整等等,都会受到惩罚,甚至连“驰心外想”也不行,那么迟到毫无疑问就是大罪了,严重的时候可能会直接丢官。所以,为了避免迟到,官员们往往要提前一两个小时出发,到皇宫外“候朝”。
为了便于上朝,明朝的官员们往往在紫禁城附近“择屋而居”,以缩短从家到皇宫的距离。而到了皇宫外之后,官员们就要到朝房内“候朝”。在这里官员们也是按照品级坐的,大官们可以顺便讨论一下早朝时要上奏的事情,小官们就只能站着挤在一起瑟瑟发抖了。
早朝开始之后,百官各自按位置站定,行大礼,然后进行奏事。由于没有丞相,所以明朝的早朝奏事无论大小都要上奏,十分琐碎,召开的时间当然也很长。官员们饿的受不了,皇帝只好赐食,让大臣们在殿外垫垫肚子,然后接着开会。如果一直开到午时不散会,皇帝往往还会赐宴,但职位较低的官员是没资格去的,会被“免宴”。
退朝之后,各官员除了被皇帝留下单独问话的,就都要回到各自的办公室“坐衙”,传达早朝会议精神,落实会议的各项工作意见,另外还要处理本部门一天的公务事宜,也是非常劳累的。如果是没有具体职务的王爷、侯爵之类的,下朝后就没有事了,可以回家睡个“回笼觉”了。
这样的早朝,无论对皇帝,还是对百官来说,日日进行,都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朱元璋还能勉强维持,到了朱棣为帝的时候,天天在外面打仗,早朝便做不到日日召开了。而且朱元璋规定,皇帝要亲坐朝门,一切庶政,不分轻重大小,样样过目亲理。后面的皇帝更加坚持不下去,于是便出现了嘉靖、万历这种几十年都不上朝的“怪现象”。
但是,明朝皇帝不上朝,似乎并没有很严重的影响国家机器的运转,这是因为除了早朝以外,明朝还有一个处理国家大事的渠道,即文书流转,通俗的说就是批阅奏章。国家的重要政务经由题本、奏本两类文书上呈,由内阁在皇帝的授意下,撰拟处理意见,然后交由六部执行,仍旧能保证国家正常运转。
清朝入关后,基本继承了明朝的各项制度,所以清朝的朝会制度和明朝差不多,同样是分为大朝和常朝,常朝又分为“御门”和“御殿”。但其中又和明朝略有区别。
“御殿”在清朝,基本是皇帝召集几个亲近的大臣议事,规模很小,国家大事的具体处理,在清初主要还是靠“御门听政”。
清朝的“御门听政”开始在太和门,康熙亲政后改为在乾清门,各部院大小官员,每日凌晨赴午门外集合,进至中左门等候。一小时后,众人列队进入至后左门。待侍卫传谕后方才正式抵达乾清门外的天街上“御门听政”, 由部、院、寺、监依次公开地向皇帝报告奏章,皇帝根据情况进行处理。
根据《大清会典》记载:“凡御门听政,每日皇上御乾清门,设榻于门之正中,设章奏案于御榻之前。”也就是说,皇帝在出席“御门听政”的时候并非坐在龙椅上,而是坐在御榻上,这也是与大家印象中出入比较大的地方。
御门听政在康熙朝的时候还能坚持每天举行,只有在康熙帝生病、出巡及逢有其他重要日期,御门听政才会暂停;待病情稍微好转,仍命大臣奏事。但康熙之后就很少了,雍正将其改为“各部轮班奏事”,举行“御门听政”的次数大大减少,之后越见式微,到了同治时期,已经很少举行了。比如乾隆在位60年,御门听政的次数只有705次,每年不到12次;而咸丰帝在位11年,一共举行御门听政48年,合计每年还不到5次。而到了同治时期,就几乎废止了。
也就是说,到了清朝中后期,所谓的“早朝”已经基本没有了,清朝的皇帝也就不用上早朝了。但是,大家公认的是,清朝的皇帝大多是比较勤勉的,尤其是雍正帝,那么不上早朝为什么还那么勤勉呢?
这是因为,清朝皇帝虽然不用上早朝,但是取而代之的文书流转却成了皇帝处理事务的主要形式。清朝皇帝大多批阅奏章十分积极,比如雍正当了13年皇帝,每天批阅奏章20—30件,多的时候一天要批阅50件以上,每天只睡4个小时。
综上所述,早朝往往成为中国古代皇帝是否勤政的一个标志,不能坚持上早朝的往往不是好皇帝,但实际上,是否坚持早朝并不能代表皇帝的实际工作能力,明朝崇祯皇帝天天早朝,也免不了亡国的命运。而对大臣们来说,早朝更是一个辛苦活,很难坚持下来。早朝制度的建立,是为了方便皇帝处理国家事务,但随着其礼仪性的加强,实用性渐渐减弱,到了清朝后期,所谓的“早朝”早已名存实亡了。古代上朝时间那么早,那些上朝的是住在哪里?上完朝又在哪里工作?
古代人的早朝确实是一件苦差事,“闻鸡上朝”,摸黑就要进宫了,有时为了赶时间,有些官员不小心还可能掉进御河里。如果上朝迟到了,还会被罚,搞不好还得挨打,一份工作一言难尽。
上朝迟到,等着被罚在古代,诸侯拜见天子、大臣拜见皇帝,都称之为“朝”。所谓“朝”,本意为早晨,古代官员朝见天子都在黎明时分,上班时间并不比我们现代人轻松,也实行到点打卡的制度。
比如在明朝,据《官箴集要》记载,每天卯时要在签到册上“画卯”,也就是“点卯”,卯时在早上五点到七点;“至暮画酉”,也就是到酉时下班,酉时在晚上五点到七点,这样算下来,古代官员一天的工作时间高达十二个小时。
如果上班迟到了,轻者罚钱,重者还有挨板子的。据《唐会要》中记载,唐肃宗时期,“朝参官无故不到,夺一月俸”。也就是缺席一天,就要扣一个月的工资,真够狠的,相当的不公平。
不过这还不算什么,还有更狠的!上班迟到不罚钱,但屁股要开花。宋末元初的著名画家赵孟頫[fǔ],在任职兵部郎中时,因上班迟到屁股挨了板子。明朝皇帝也承袭了这项制度,将这种处罚称之为“廷杖”。
在魏忠贤当权时期,下令废弃“路灯”,有个官员因怕被“廷杖”,摸黑赶路,跑得太快,结果悲剧了,掉河里淹死了。明清时期,朝廷为了消弭火患,百官大都是“戊夜趋朝,皆暗行而入,相遇非审视不辨”。
宋朝的欧阳修就曾吐槽这种早朝制度,他在诗中写道:
十里长街五鼓催,泥深雨急马行迟。
卧听竹屋箫箫响,却忆滁州睡足时。
欧阳修在诗中描述自己踩着泥泞的道路,冒雨去上班,不由得怀念起以前,他在滁州时可以睡到自然醒的日子。
可见,上早朝的确是一件苦差事。
上朝方式:摸黑步行由于“闻鸡上朝”,公鸡打鸣时就得报到,所以天不亮就得起床了。不管你官居何位,到了宫城门口,除了年纪大的一品大员外,很少有人可以骑马或坐轿上朝,大部分官员都是以步行的方式上朝。
那么,官员上朝时可以点灯吗?清朝的亲王、堂部级别的大臣是可以掌灯进朝堂的。另外,军机处、奏事处,各部衙门的奏事官和各省的提塘官,也可以特许给灯。
对于那些没有特权掌灯的官员们,他们也是可以蹭灯的,只不过到了朝堂之上,一时半会儿找不到站的位置,因为每种朝会都有不同的站法,还有专人安排。
相比之下,地方官上班就比京官轻松一些了。他们早晚以升旗击鼓为号,署官们只要按规定到达指定岗位上即可。
不过早朝之后,官员们可以吃一顿御膳房出品的午餐,也算是一点安慰。吃过饭,各自回去当差,也不排除再被召见的可能。
要不要天天上朝?在秦汉之前,诸侯、大臣拜见天子的“朝日”并不固定,天子临朝次数的多少,依据政事的多少而定。
在夏商两代,“诸侯岁朝”,也就是各地诸侯每年到京城朝见天子一次。到了周代,分封在各地的诸侯则分别要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定期前去朝见天子。
秦汉以后,除了节假日,朝见基本每天都有,历代有作为的皇帝基本都能做到每天按时接受大臣们的朝见。
朝臣们都住在宫城外,有的住在自己家里,有的住在办公地。为了赶早朝,他们根据路途远近,要么骑马,要么坐骄,行至宫城。等到鸡鸣以后入朝,正是“十年骑马听朝鸡”,说的就是臣子的上朝之苦。
不过明朝的朝见有些特殊,明制一天有三次朝,即早朝、午朝和晚朝,也就是说,皇帝一天要上朝三次,挺麻烦的。不过还不只如此,常朝也有两种,一种叫“御殿”,一种叫“御门”。
“御殿”又称内朝,是在大殿内朝会议事,而“御门”则是到奉天门,站在阳台上,让老百姓也可以见面说话。清朝时的午门也有这个功能,但并没有真正的实行。
尽管明制要求一天三朝,但明朝的皇帝又是最不勤勉的,比如有名的万历皇帝明神宗,他做了几十年皇帝,有二十几年没有上过朝,有些官员连皇帝长什么样儿都不知道。
既然上朝那么辛苦,那么古代官员如何休假呢?汉朝的官员是五天一休,唐朝是十天一休。明朝最狠,洪武六年,朱元璋“令百官每月五日给假”,也就是每月只在五日那天放假,一月一天休息日。
宋朝官员的休假与其它朝代有些不同,假期大致有三类:即定期例假、节日假期和婚丧病事假。
其中定期例假和节日假期,一般采取的是“朝假”和“休务”两种。朝假就是皇帝不上朝,官员不必前往朝参,但仍需值日办公;而“休务”则是指官员不必值日办公,可以在家或自由休息。
那么皇帝上早朝处理些什么事呢?我们来看下雍正皇帝的一天。
雍正皇帝的一天雍正被认为是历史上十分勤奋的皇帝,他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呢?
早上五点起床,在太监和宫女的伺候下,穿戴整齐后,就去吃早餐。
一般早上五点半开餐,按照满族人的习惯,通常一天吃早晚两餐,饭后还要到前殿去早读。
六点钟,雍正开始早读,七点钟就到了他正式上班的时间了。
七点到九点,是雍正皇帝上朝理政、处理公务的时间。政务一般分日常政务和特殊政务两种。比如登基大典、大朝会、皇帝生日、大婚等都属于特殊政务,其他的就属于日常政务。
在召见大臣时,会询问朝中各方面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下发谕旨。虽然在清代设有不少替皇帝分忧的政务机构,比如议政处、军机处之类的,但这些机构在雍正年间基本没有决定权,朝中政事全部由皇帝一人说了算,所以说,雍正是累死的也不为过。
雍正的晚餐的时间是下午一点半,然后就是批阅各部官员和地方大员的的奏折。下午三点以后,按皇帝旨意来安排是否进食。
下午在三点到五点之间,雍正还会专门检查皇子们的功课,也会开展一些娱乐活动,比如看个戏什么的。
有时候,为了缓解一下疲倦,雍正也会喝点酒,或者逗逗小狗。雍正好道,晚上还要留点时间来礼佛念经,然后接着批阅奏折,直到晚上十点左右上床睡觉。
然后就是另一天的重复。
综上所述,通过了解古代早朝的情况,我们发现古代官员的上班时间,不仅时间比我们早,而且休假也没我们多,衡量下来并不比我们的“朝九晚五”轻松。
古代上朝时间那么早,那些上朝的是住在哪里?上完朝又在哪里工作?
皇帝是住在皇宫当中,他们起床之后走个几百米,就可以走到大殿里和群臣议事了。不过,大臣肯定是不能住在皇宫里的。
皇帝和大臣都是要上早朝的,皇帝规定上早朝的时间,大臣们肯定也是要到的呀。而且他们都要早到,早到之后等待皇帝。
那么,大臣住在哪里呢?他们能够在皇帝规定的时间到吗?
我们以清朝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吧,毕竟清朝距离现在比较近,而且很多大臣的故居还有遗址,这样更方便我们理解一些。
先说乾隆皇帝和他的一些臣子的故事吧。
纪晓岚、和珅和刘墉的故居
纪晓岚的故居位于北京市珠市口西大街241号,这个地方步行距离到皇帝居住的天安门大概是3公里。
和珅的故居恭王府距离皇帝居住的地方是4.6公里,很显然和珅住的地方,相对来说是有一点远的。
不过,这个不难理解,和珅是后起之秀,祖上没有人在都城当官过,所以,等到他当官的时候,距离皇城比较近的房子已经没有了。他只能选择远一点的地方了。
和珅的官职比较大,为何他距离比纪晓岚远呢?
和珅比不了纪晓岚,是因为纪晓岚到了京城当官时,和珅还是一个娃娃,也就是说纪晓岚比和珅年龄大入仕早,所以,住的地方距离皇宫也就近了。
当时,刘墉所居住的地方是礼士胡同,这里距离皇帝住的地方是3.8公里。
刘墉距离皇帝近也不难理解,他的父亲刘统勋是康熙朝的宰相,有这样的父亲,刘墉住的地方肯定也差不了。
也就是说大臣基本上都是住在现在的二环内,距离皇宫5公里以内。事实上皇帝可不管你住在那个地方,到了上朝的时候,你只要到了就行了。
一般来说清朝的皇帝上朝时间,都是在早上5点左右。
大臣凌晨3点左右就要起床了,远一点的更早
大臣们上班,都是做轿子去的,所以,很有可能大臣在早上3点左右就开始起身了,甚至还有更早的,因为他们要打理自己的辫子,要整理自己的仪容。
所有的事情准备好了,再让人带着自己去皇宫上朝,一般来说路上花费的时间有30-50分钟左右。
说到他们距离皇宫远近,让我想起来了刘墉和和珅之间发生的一个趣事。刘墉看和珅不顺眼,想要惩罚一下和珅。
正好赶上过年的时候,和珅一般都是第一个去给皇帝拜年,他们家距离皇宫又远,还正好路过刘墉家。
刘墉过了晚上12点,就让家奴在门口等着,看到和珅的轿子路过,就往路上泼水,泼很多水。
等和珅到了他的门口,刘墉就直接跪在了刚洒的泥泞的水里,给和珅拜年。和珅一看刘墉年纪比自己大,都给自己拜年了,他也顾不得水了,直接跪下还礼。
刘墉拜年完后直接回家换衣服了,和珅只能打道回府,不能衣冠不整的情况下见皇帝,否则,就是大不敬。结果,那一年和珅是最后一个去给皇帝拜年的。
所以说整理仪容,是大臣见皇帝前必须要做的事情。
都有哪些大臣上朝呢?
一般来说官职在三到四品的人,都是要去上早朝的,只不过一品大臣都是在殿上和皇帝议事,二品就在院内,三四品距离皇帝就更远一些了。
这些官员到了之后,就是方便皇帝询问事情,处理不同的事情,就要找不同的官员了解。
一般来说议论的事情,都是要当场安排给不同的官员直接解决掉的。
他们上朝的时候真的是站着吗?
宋朝之前的时候,他们是坐着上朝的,皇帝对他们是很尊敬的。但是,宋朝赵匡胤开始,他上朝的时候,把大臣的座位给撤掉了,之后,就改成了皇帝坐着上朝,臣子站着上朝。
上朝的时间是不固定的,一般来说上午处理完事情,大臣就可以回家了。若是在有事情,大臣也可以在家处理。
紧急的事情可以去给皇帝报告,不紧急的第二天早朝的时候再议。
古代的时候,因为没有电灯,大臣睡觉都是很早的,一般来说晚上7点他们就开始酝酿睡觉了,只有睡的比较早了,才能在凌晨的时候起床。
当然了有一些大臣,白天也是可以睡的。
不过,他们并不是每天都需要上朝的,这个是因皇帝而异的,比较勤的皇帝,可能是每天都要上朝,也有三五天上一次的,甚至还有三五年不上一次的。
古代上朝时间那么早,那些上朝的是住在哪里?上完朝又在哪里工作?
当然是住在家里,工作在单位了。你是哪个单位的,问这样的问题?哈哈哈!开个小玩笑,我们以清朝为例,来说说古代官员的居住与办公。
京城居,大不易
清朝的官员是没有官邸的,除了个别王公大臣,皇帝会赐给宅第,绝大部分官员的住房问题要靠自己解决。可是,要在北京弄套房子,虽然不像现在这么难,但也还是很不容易的。
京师有谚:东富西贵、南贫北贱。清朝实行满汉分居,满人居内城,也就是东城西城,基本非富即贵。而汉族大臣,大多数都住在南城。乾隆年间大臣钱大昕有诗云:
客居燕台两寒暑
有似泽雉游樊笼
虎坊菜市三易寓
去住踪迹风转篷
诗中所说的虎坊、菜市都在今天的南城(原宣武区)。
举个大家更熟悉的例子,和珅与纪晓岚。
和中堂的府第在西城区的什刹海,占地6万多平米,后来被充公做了王府;而纪才子的家则在南城宣武门外,普通宅院,寒酸很多。
实际上,京官的房子很多都在宣南,原因很简单,内城住不起啊。此外,宣武门外离中央六部所在地(今天安门广场附近)不远,上班方便。《旧京琐记》记载:旧日汉官,非大臣有赐第或值枢廷者,皆居外城,多在宣武门外。
现在宣武门外菜市口胡同,清朝时住过30多位重要人物:“四大中兴名臣”之一的左宗棠、著名诗人龚自珍、“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翰林编修蔡元培(后来的北大校长)……
没想到你这么忙?
除了个别在宫里工作的(不是太监,而是重要岗位、皇帝心腹,比如军机处在养心殿附近),大部分都在六部办公,也就是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六部所在的位置大概在天安门广场一带,并按照文东武西排列:东边(今国家博物馆一带)是礼部、吏部、户部、工部、宗人府、钦天监;西边(今人民大会堂一带)是五军都督府、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等武职衙门。
清朝的正经官员还是比较忙的(当然吃闲饭的也很多),主要是人少事情多,而且很多大臣都是身兼数职。美国传教士明恩博1872年来到中国,他记载了一个大臣的日程安排:凌晨2点出门,3-6点在皇宫值班,6-9点去军机处上班,9-11点去兵部处理公务,12-14点去刑部办公,14-18点在总理衙门忙活,而回到家都要晚上8点多了。
从日程表上看,真是日理万机,不过,他忙活些啥,是为民生操劳,还是蝇营狗苟,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