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元春在皇宫里受宠吗?

贾元春从女史晋升为贵妃,她是否得到了皇帝的宠爱?

很痛快地告诉你,不受宠,贾府的败亡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贾元春的突然死亡引起的,皇帝加封贾元春为贤德妃也是无奈之举。从最初贾府没有得到确切消息的惶恐,而后得到确切消息时候的欣喜。到最后宫里太监到贾府敲竹杠,都看得出来,贾元春这个贵妃不过是权宜之计,不做数。

这里也要指出的贾元春封的不贵妃,更不是皇贵妃。在清朝,将后妃分为八个等级,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这其中,皇贵妃至嫔为妾室,嫔以下的贵人、常在、答应仅为通房。贾元春的级别在第四级“妃”。正好在中间。贾元春肯定不受宠爱,这是红学界的共识,因为如果受宠,贾府也就不会落到那步田地。还有就是。如果受宠也应该给皇帝生下子嗣。可惜这些都没有。实际上,《红楼梦》一开篇为我们就知道贾府已经开始走下坡。冷子兴就已经说出贾府上下没有一个可以撑起贾府这么大家业的人。偌大的荣宁二府。只有贾政是唯一一个在朝廷做实职的人,也不过是一个五品的员外郎(司局级)。但贾政不是撑起贾府人物。真正的 撑起贾府的是荣国府的大女儿——贾元春。

不能说贾府没有远见,没有未雨绸缪。贾府早早地把嫡亲女儿送进皇宫,也就是为了“固宠”。但问题是,自贾元春入宫那天起,她就没有得到皇帝的一丝宠爱。贾元春晋升贤德妃很突然,没有一点消息,元春封妃这件事,来的非常蹊跷,突然,古怪。这个信息没有任何透露,如果受宠,应该事先有消息,后宫的大太监会以“讨喜钱”的方式透露消息,而实际,贾政等人入宫以后,包括贾母在内所有人等人的惶恐 不安的态势。也不像贾元春在后宫受宠的态势。加封为贤德妃的消息传出以后,贾府是风光无限,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然而,在贾元春省亲以后,贾元春再也没有露面,再无实质性的消息传出来。

贾元春从进宫应该是在《红楼梦》之前,到加封贤德妃是在第十六回。贾元春在封妃子之前是假受宠。封妃以后真失宠,曹雪芹用宫里的太监勒索、敲诈贾家的行为来暗示贾元春在宫中的失宠,如果贾元春还得宠,有哪个太监敢这样为非作歹?巴结都还来不及呢!一群太监敢到贾府讹诈银子,而且一要就是一千两。在第七十二回,有一段内容就是说,(贾琏)昨儿那个周太监,张口就要一千两,我回的略慢了些,他就不自在了。可见这时候贾元春已经是日薄西山了。也可见贾元春在皇宫是何其艰难,贾府把千斤重担压在一个弱女子的身上,不应该啊,贾元春在省亲时候的眼泪是多委屈,多无奈。多心酸。

 贾元春判词“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可以分析出,贾元春从入宫到死亡,大概是二十年,差一点有了孩子。元春一直没有怀孕,但出于对贾府一派(四王八公)的忌惮,不得不有所恩宠,这才有了元春封妃。不过是安慰和麻痹贾府而已。贾元春封妃对贾府来说,对当时的荣宁二府来说,的确是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光宗耀祖之事,但实际上不过是昙花一现,回光返照 罢了。贾府确保贾元春当成政治生命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但这不过是贾府的虚幻而已,在贾元春封妃后没几年就死了,而且死的很惨,应该是被缢死的。贾府也就此彻底失事。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贾元春在皇宫里受宠吗?

元春并不得宠,她的能力是女史,有才能,助皇帝政务上一臂之力。然而在情感上并不幸福。她被取中的也有贤,做后宫的榜样。经历两代帝王无子而封贤德,有对其做榜样的奖赏。还是先皇提出的,以弥补其才德付出,无实际多少女人幸福可言,得了空头名号。对于现任皇上她已失去魅力。

她的状况还不及王夫人,王夫人有子女,虽有赵姨娘相争,人生还算圆满。然内心仍不平以念佛持静。元春也信佛,省亲贾府建大观园买尼姑,又把妙玉拉来。省亲当日宫中拜完佛才来。贾母去清虚观打蘸也为她。文中说娘娘做好事。可见信得虔诚。一是内心不平,愿望不得实现,求企强烈。心有动念。内心矛盾生活无法安宁。以佛求静,求满足。与王夫人一样是情感上空缺之人。省亲诉苦。元春省亲也有求回家之兆。平常女子生活不幸跑娘家诉苦。元春有难解之愁也想见亲人。所以省亲与迎春差不多,不幸。

而且元春被封贤德妃与袭人处境差不多。受老皇帝皇后器重,新皇上不大喜。因为贤德被老人用来规劝新帝,原来为女史。给了新帝为妃。然而不受喜爱,没得到爱情。象袭人似的当了姨娘被王熙凤送衣风光一番回娘家。为宫中干了不少事,争了一番,得了一个空头号。

贾元春在皇宫里受宠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贾元春曾经受宠过,但只是昙花一现。

第一,贾元春的地位不低。

贾元春这个贤德妃,是贵妃。

根据清朝的制度,贵妃已经很大了。

康熙以后,典制大备。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贵妃二,妃四,嫔六,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清史稿·列传一·后妃》

如果贾元春是贵妃,也就是说排在皇后、皇贵妃之下,地位已经是非常高了,在后宫地位排行前10。

如果说贾元春完全不受宠,她是不可能爬到如此地位。毕竟贾家此时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不存在皇上为了拉拢贾家而提拔贾元春。

可见,贾元春曾经受过宠。

第二,贾元春在皇宫中很艰难。

大家注意,贾元春是不到20岁入宫的,被封为贤德妃是二十八九岁,前后长达近10年。

可见,贾元春在很长一段时间并不受宠,地位也不算高。

这也可以通过,她的父亲贾政地位看出来!

贾政的官职不高,长期闲职,后来曾经担任过学政。

要知道,学政其实是最容易当的官,类似于今天的教育厅厅长。他的责任就是负责科举考试,但具体事情都是下面的人去做,也不需要贾政自己看卷子,监督考场之类。

《儒林外史》中,周进、范进两个七老八十当官的老头子,才做学政这种工作。

而贾元春应该就是在被封为贤德妃前后,这才受了一段时间的宠爱。

因此贾政也受到提拔,被皇帝连续委任要职,包括江西粮道。这是清代的一种官员,督运各省漕粮。这是个肥差,也很重要。

因为粮食关系到国家根本稳定,可不是儿戏的工作。另外这个位置可以设法对交纳粮食的群众进行敲诈勒索,群众按照潜规则干脆直接私下行贿。

江西粮道负责一个省,贾政只要愿意就可以受到很多黑钱。

不过贾政是个书呆子,根本不懂做官。他自己不愿意收黑钱,却唯恐手下集体罢工导致无法工作,只能装聋作哑。于是贾政不收钱,可是手下则无所不为,收钱比过去还多,引起了群众愤怒,最终皇帝都知道了。

换成一般人,肯定直接坐牢了,但贾政也只是被免职而已,皇帝知道他不懂做官,过于迂腐,后来又继续让他做官,只是不负责重要工作。

说来说去,这还是看着贾元春的面子。

但是,这段时间并不长。由此可见,贾元春在宫内并不顺利。

第三,贾元春在宫中地位有限。

这可以从很多方面看出来,比如忠顺王府的无理态度。

因为一个戏子,忠顺王府长吏竟然来找贾政兴师问罪,说话非常不客气,几乎等于当面骂人了。

要知道,长吏只是王爷的一条狗,而贾政好歹是贵妃的父亲。长吏敢这么对贾政说话,也就变相说明了贾元春的地位,并不是后宫真正重要角色,只能是靠边站没有实权。

再看太监们对贾家的态度。

有人说太监都来贾家敲诈,说明贾家地位不高。其实也不是如此,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太监敲诈高官是寻常事,著名的李鸿章都被敲诈的很惨。

关键不在于敲诈,而是贾元春竟然没有一个心腹太监帮忙。

大家注意,贾家对于皇宫内的情况是基本不知情的,连贾元春真实死因都不明。

这是为啥?因为贾元春并没有什么实权,无法让皇宫那些有权出去的大太监帮她。

而普通的小太监,是不能随便出宫的,也不敢说宫内的事情。

而那些大太监则是权倾一时,只有在皇宫内有实权的人才能操纵他们。

而贾元春显然不是,说明她没什么了不起。

另外,皇帝对贾元春也没有太多的照顾。

允许贵妃回家省亲,也不是只有贾元春一个人,还有另外两个妃子。同时如果贾元春真的非常受宠,就算不能提拔他父亲贾政成为有实权的高官,也可以给一定的爵位。现在贾政的地位很低,《红楼梦》从头到尾他都是个从五品的工部员外郎。

要知道,贾珍给贾蓉花一千二百两,就买了一个五品龙禁尉的官职,同贾政差不多了。

其实说来说去,贾元春在宫内多年,只是有几年受宠了一下,但地位也不高,并没有实权。

后来贾元春莫名其妙死了,可能是因为难产。古代妇女生产死亡也不稀奇,贾元春之前没有怀孕,此次可能是第一次怀孕生产,又是高龄产妇,死亡率比较高。

贾元春当时已经不太受宠,加上没有生下龙子龙女就死了,皇上也不是很高兴。所以贾元春死了很久,也没有什么封号。

同时贾元春死后,皇上对于恶整贾家也就再也没有什么顾虑,直接将他们抄家。

贾元春在皇宫里受宠吗?

《红楼梦》讲究真事隐,假语存,我认为贾元春就是曹雪芹手中最大的一个障眼法,表面看,贾元春晋升是因为自身贤良受宠,背后皇帝却醉翁之意不在酒,贾元春只是一颗棋子,是皇帝考察贾家的一面镜子,贾家自己看的是繁花似锦,皇帝看到的却是恶鬼丑陋!贾家的悲剧就是皇帝通过贾元春照出了贾家与自己不一条心,甚至僭越不法,最后动手灭了贾家!

一,元春晋升前的外部因素。

贾元春晋升的非常突然。就在贾家赫赫扬扬给一个重孙子媳妇办了一场超规格豪华的葬礼。这件事,半个官场都轰动了,老牌势力四王八公全部出席,北静王更是亲自高调出场祭奠,要是贾母死了这个规格勉强不过分,但秦可卿死了所这样大的规格,完全不符合为人臣子低调做人的为臣之道。皇帝不可能不注意到这个。尤其秦可卿的棺材板竟然是亲王规格的,这是大罪!可皇帝竟然没有追究,不但没追究,还立马给贾元春晋晋封贤德妃。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可深思之后就会不寒而栗。

皇帝分很多种,对待贾家这事,朱元璋的做法绝对是直接一窝端,不把老子放眼里杀了得了,比方胡惟庸、蓝玉。康熙的方法是养着,等自己有能力了再干掉他,比如鳌拜。雍正的做法是放任他们,麻痹他们,搜集证据,时机成熟后将所有有牵连的人员一锅端,比如年羹尧、江南织造曹家!我认为贾家遇到的这个皇帝是康熙和雍正的集合体。这主要体现在当时除了皇帝在,还有太上皇。不照搬历史,这表明皇帝继位不久,朝中贾家等四王八公老牌势力还没效忠新皇帝,秦可卿超规格葬礼,让皇帝不得已用贾元春做出试探。

二,元春封妃拉拢贾家。

皇帝越忌惮贾家后面的势力就必然要先拉拢这股势力为我所用!不能用才会拔掉。元春晋升就是试探。贾家什么反应呢?不是感恩戴德,而是宁、荣两处上下里外,莫不欣然踊跃,个个面上皆有得意之状,言笑鼎沸不绝。这是明显的小人得志。高兴是一回事,得意之状绝不是高兴的样子。曹雪芹这一笔暗藏深意,怎么看都像贾家认定皇帝必须要倚重自己,元春晋升是必然也是应该的。只有心中笃定的事实现了才会得意!言外之意就是小子,我就知道你需要我们!

三,皇帝热脸贴了冷屁股。

皇帝拿出诚意,贾家却认为皇帝落入自己彀中,向自己的势力就范,随后在省亲这个问题上再次将了皇帝一军。

皇帝“故启奏太上皇、皇太后,每月逢二六日期,准其椒房眷属入宫请候看视”。

皇帝的旨意很明显,一个月可以进宫看视六次。初二,初六,十二,十六,二十二,二十六,这是很重的洪恩浩荡了。皇后妃子们能经常见到家里人应该很开心。可意外出在太上皇竟然又下旨了,这是非常忌讳的事,曹雪芹通过贾琏之口看似轻描淡写,实则透露出非常紧张的政治氛围:

二位老圣人又下旨意,说椒房眷属入宫,未免有关国体仪制,母女尚不能惬怀;竟大开方便之恩,特降谕诸椒房贵戚,除二六日入宫之恩外,凡有重宇别院之家,可以驻跸关防之处,不妨启请内廷鸾舆入其私第,庶可略尽骨肉私情、天伦中之至性。

太上皇干预皇帝的旨意,是大忌!也没有几个太上皇会这么做,敢做的都是和儿子关系紧张的才可能!两个皇帝发出旨意,是乱政。皇帝对朝政掌控力的严重不足是《红楼梦》背后的政治现状。换成你是贾家,你会听谁的?皇后家听了皇帝的绝不响应,可贾贵妃家,吴贵妃家,周贵人家却听了太上皇的(这几家的姓都有意思:假,无,诌)大兴土木起来。换你是皇帝,你会怎么想?一定恨贾家入骨!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四,贾元春尴尬的地位。

元春在林黛玉来贾府之前入宫,多年无声无息,真要才貌俱佳皇帝宠爱早都晋升了,何至于突然从女史一步登天?突然晋升就明显表示有问题。贾元春能近距离接触皇帝,更了解皇帝,所谓伴君如伴虎,元春对皇帝的心思有所猜测,所以省亲之时她提醒贾政:只以国事为重!又叹息大观园太过奢废了。

皇帝的态度元春慢慢就会了解,体会也日渐加深。她的判词也好,曲子也好,都体会不出里边的幸福感。弓上挂着香橼,二十年来辨是非,虎兕相逢大梦归,都预示着元春不被宠爱,只是政治筹码。而曲子最后说她的心声: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啊,须要退步抽身早!元春最后明白了皇帝的真实用心,死前辨明是非,希望贾家要早认清事实,尽早抽身,皇帝已经剑指四王八公老牌势力,希望贾家不要趟浑水,只是可惜为时已晚!

就这样,说清楚了不总结。我把这个观点用在《红楼梦》真事隐上,经常提出,有同意,也有不同意。我希望有看到的朋友尽量平和点,理性探讨!一家之言,抛砖引玉,献丑了!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欢迎收藏转发。非常感谢 !

贾元春在皇宫里受宠吗?

首先送上我的答案:贾元春在皇宫里面是根本就不受宠的。通过红楼梦这本小说来看的话,贾家中后期最大的靠山就是宫中的贾元春,那么贾家最终的败落与贾元春的彻底失宠也有直接的关系。贾元春是贾政与王夫人的嫡长女,是贾宝玉的亲姐姐,小时候是贾母亲自抚养长大的。后因贤孝才德,被选入宫成为了女吏。不久之后,封为凤藻宫尚书,随后加封为贤德妃。

我们先来普及一个红楼梦的知识。红楼梦这本书本看做是:作者曹雪芹的自叙,也就是说这本书里面发生的事情基本以曹家的原型来写的。

曹雪芹的祖上是大清朝的有功之臣,到了曹寅的时候彻底雄起。曹寅是康熙帝的伴读,曹家与康熙的关系就非同寻常了。康熙下江南的时候先后多次直接就住在了曹家,曹雪芹的爷爷以及父亲先后多年担任江宁织造这个肥差。

可是康熙帝去世以后,曹家由于以前跟废太子胤礽的关系比较好。后来雍正上台以后,一朝天子一朝臣,曹家到了曹雪芹的时候也就败落了、落魄了。

红楼梦既然是曹雪芹的自叙之书,那么故事的背景也就是康熙、雍正时期的事情了。于是乎,我可以告诉大家,红楼梦写的是大清朝的那些事儿。

至于原著中为什么刻意隐瞒朝代呢?没办法,当时管的比现在都严,曹雪芹不这么写、估计这本书也就没了。

贾元春当时在宫里面并不是贵妃、更不是皇贵妃级别。清朝的时候皇帝的“老婆们”大概分为八个品级: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

例如:后来的慈安就是皇后、慈禧就是皇贵妃了。看过甄嬛传的人估计更是一清二楚了。

贾元春剧照

贾元春当时在宫里的地位只是一个普通的妃子贤德妃而已,基本上处在中间位置。其实从这个品级也可以看出来:贾元春在宫里混得也不咋地,要不然早就是贵妃甚至是皇贵妃级别了。

退一万步说,如果贾元春极度得宠的话,也就没有后来贾家衰败的故事了。这本书既然是曹雪芹以及曹家的真实写照,那么贾元春也就不可能得宠了,这与作者的本意是相违背的。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红楼梦这本书的内容找出:贾元春在宫里不得宠的种种证据和线索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第一个线索,贾元春被封为贤德妃的时候,贾家的人事先一点消息都没有得到。当时贾政等人入宫以后,包括贾母在内的所有人,都是一副惶恐不安的态势。

如果贾元春在宫里非常得宠的话,必然会派人通知贾家、宫里的太监们也会来讨喜钱的。可是事先一点消息都没有,只能说明贾元春封妃这个事情很突然、里面恐怕有很多外人不知道的内幕。

第二个线索,贾元春封妃以后回来省亲的时候,发生很多不好的事情。

贾家得知元春封妃了以后并准备回来省亲了,不惜花费重金修了一所豪华无比的园子——大观园。这一次的高考题目中就有这个场景,贾宝玉给大观园中的一所亭子取名为沁芳二字。

但是据考证沁芳二字的意思是:一切俗世的繁华富贵,一切的美好的事物,终究会象飘落的缤纷一般,没入水中,既而流水携其流逝,消失在这个美好的世界!

这表示作者从侧面直接预告了大观园的结局、贾家的结局,都是繁华之后的过眼云烟而已。那么作为贾家最大的靠山,贾元春必然会先贾家一步而去了。

书中描写了贾元春看到大观园以后,都默默叹息大观园太“奢华过费”了。这其实也预示着贾家已经开始是盛极而衰了。

如果大观园的题字以及元春的叹息还是暗喻的话,那么省亲时,贾元春直接就说一句,哭一句了。贾元春直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

大家请注意这两句是贾元春直接说出来的。大家试想一下,贾元春必然是不得宠才会这么看皇宫、才会如此感慨自己的处境和现状的。

如果贾元春在宫里混得跟慈禧太后一样风生水起的话,她是根本不会说出这样的话的。

除了以上直接描写贾元春在皇宫里面不得宠的状态以外,曹雪芹还多次从侧面写出了贾元春不得宠的现状,例如:宫里的太监经常到贾府来勒索钱财、宫里的赏赐很少,在书中几乎没有看到等等。

反过来推倒一下,如果贾元春在宫里混得非常好、皇帝非常宠爱的话。宫里面的太监都是见风使舵的专家,他们难道还敢来贾府勒索钱财——巴结还来不及。这完全就可以证明:贾元春在宫里的处境并不好,也没有得到皇帝的宠爱。

总之一句话,无论是结合曹雪芹本身的亲身经历还是红楼梦原著的描写来看,贾元春在皇宫里面那都是没有很得宠甚至是活的比较悲哀的一个普通妃子而已。

那么贾元春在皇宫里面的结局是什么呢?

看过红楼梦的都知道,贾元春最后是暴病而死的。前面八十回没有交代贾元春是怎么死的,后面是别人续写的,所以很大可能按照曹雪芹的写法,贾元春并不是病死的。

贾元春的判词是: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蕊。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虽然目前对这种判词的具体解释还有争议,但是“大梦归”这三个字是毫无争议的。这就是说:贾元春最终的结局是大梦一场空、一切都烟消云散了。

贾元春封妃后没几年就死了,而且死得很不简单,大概率是宫斗失败、孩子也没有保住,最终被缢死的。贾府在失去了贾元春这个最大靠山以后也就轰隆隆楼塌了——就此彻底失事。

如果结合曹家的实际情况来看的话,应该是康熙去世以后,雍正即位,导致曹家送到宫中的女子失宠、最终在宫斗中被害死了。

最后我想说,贾元春在红楼梦中是一个命运比较悲惨的女人。她只不过是贾家的一个棋子而已,贾家把她送进宫也只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其实对贾元春来说,皇宫也只是一个金碧辉煌的牢笼而已。贾元春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郁郁寡欢中度过的:他的夫君不爱她、她的家人也只是利用她而已。外人羡慕的是她的富贵荣华,而她自己心中且是无穷无尽的苦涩,在那幽幽深宫之中又去对谁诉说、又有谁懂呢?有时候想想:也许贾元春才是贾府里最苦的女子——自始至终只是被当成了一枚棋子、根本就没有人去真正关心过她。

贾元春在皇宫里受宠吗?

贾元春封妃,不过是皇帝别有用心罢了,实际上这个姑娘很可怜,跟本不得皇上的真心。

元春封妃时,起码也有20了,从清朝入宫年龄13-17来看,元春大约在宫里待了好几年才被皇上发现,加以封妃,而且“才选”,说明元妃并没有让皇上见之忘俗的容貌。而元春之前不过是个宫里的女官,连个小主都算不上,默默无闻几年突然被加封妃品等级,坐火箭一样上升速度,有违常理。事出异常必有妖!

其次,如果元妃正当盛宠,忠顺王也会对贾府客气几分。蒋玉菡一个小戏子,论理,跑了就跑了,可是忠顺王却因此加难于贾府,若说他与北静王之争大可不必将战火延到贾府,只能说因为贾府他根本不放在眼里。而且其手下对贾政的态度实在傲慢无礼。试想元妃得宠,一个太监还敢如此对待国丈?

还有,记得那个天天到贾府敲竹杠的夏守忠吗?每次过贾府都要带走几百两上千两白银,美名其曰:借,可惜从来有借无还,贾链夫妇叫苦不迭还得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吞。如果元妃得宠,一个太监敢如此胆大妄为敲国舅竹杠?而元妃知道家里被太监欺诈却无能为力,是不是也是说不上话的原因?若说元妃不知此事,身处皇宫,耳目全无,更无异于坐以待毙。

可是,即便皇上不爱她,还是把她封妃了,元春并非愚人,大多能猜出皇帝发几分算计,所以在众人欢庆不已,花团锦簇,烈火烹油之时,非常扫兴的再三流泪,又是怪皇宫是“见不得人的去处”,又是叮嘱贾政人等:“倘明岁天恩仍许归省,万不可如此奢华过费了”。

元春在省亲时提及“今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终无意趣”。此时刚加封妃子,正应志得意满,如果与皇帝稍微恩爱点,大抵不会这般垂头丧气,归心似箭般。而贾政的回复更有意味:

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愤懑金怀,更祈自加真爱,唯业业兢兢,勤慎恭肃以侍上,庶不负上体贴眷爱如此之隆恩也。

这对话很有意思,元春在说:“我想回家,家里好”,贾政回:“闺女啊你可别再抱怨了,家里都靠你了,你就好好在宫里待着讨讨皇上的欢心,就是最大的孝顺啦,想那么多又不能吃”……元春只能含泪告别。

这时候就有人要问了,既然元春不受宠,皇上为何还让她大排场省亲呢?答案是:

首先,让妃子们回去省亲,是皇上他老爹老妈下的旨意:

因此二位老圣人又下旨意,说椒房眷属入宫,未免国体仪制,母女尚不能惬怀。竟大开方便之恩,特降喻诸椒房贵戚,除二六日入宫之恩外,凡有重宇别院之家,可以驻毕关防之处,不妨启请内廷銮與入其私第,庶可略尽私情,天伦中之至性。

所以,能省亲的除了元妃外,听贾链和王熙凤谈话可知还有一个周贵妃家在盖省亲别院。而皇上当了皇帝还得受太上皇的旨意,这种局势很是不妙,历史上太上皇就是一种尴尬的存在,皇上会因要完全宣誓主权将采取什么样的手段,会不会殃及元妃所代表的势力,都很难说。

还有一个,很多人会问,元春的判词提到石榴,古人多以石榴暗示多子,说明元春怀孕了,怎么会不受宠呢?

其实,我们看过的各种后宫剧可以告诉我们,皇帝让人怀孕有很多情况,比如喝醉了,发春了,被洗脑了,情难自禁了……像明孝宗他爹就是某天无聊在后宫闲逛时看到明孝宗他妈纪氏,一时兴奋便那啥了,后来才有的他。

当然,元春也没能坚持到能生子,因为在怀孕的时候便被迫自尽了,所以梦里相告爹娘:“需要退步抽身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