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海战,中国舰队输在什么地方?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输得很惨,同时也输得很莫名其妙。那么,清朝输掉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说起来,当时清朝的战舰实力,是不输于日本战舰的。清朝建造北洋舰队花了不少钱,有一种说法认为,清朝的战舰当时的实力,可以排到亚洲第一。既然能够排到亚洲第一,显然,清朝的水平,是超过日军战舰的。

可是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清朝的战舰毫无还手之力,被日军打得那么惨呢?

(中日甲午战争)

一、害怕。

清朝在和日军打甲午战争之前,清朝一直害怕和日军作战。就算当时清朝的战舰配备不输于日军,北洋舰队依然心中充满畏惧。

清军之所以害怕,其实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定式。

从中英鸦片战争开始,打到甲午战争,清朝先后和英国、法国、俄国等很多西方列强都打过仗。这些仗几乎都是败仗,从来没有打赢过。就算中国和法国进行的“中法战争”,中国占有一定的优势,打胜了,但清朝也不敢继续打下去,很快就和法国讲和了。

清朝和法国作战,明明打赢了,为什么却不敢打下去呢?

根本的原因,也就是一个“怕”字。

只要我们看一看甲午战争的全过程,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北洋舰队确实充满畏惧。整个战争,都是日军主动寻上门来打北洋舰队,北洋舰队一直在躲避。躲避和日军作战,想把自己藏起来。但是日军就是要和清军作战,寻清军来打。他们的心中,也充满必胜的信念。两相比较,清军怎么打得赢日军呢?

(北洋舰队资料照)

二、混乱。

清军和日军作战的整个过程,显得非常的手忙脚乱。

可以看出,他们并没有做好充分的战斗准备。他们虽然买了舰队,但是该怎么使用这些舰队,并没有任何详细的规划。没有想过这个舰队该怎么用?一旦战争打起来,应该是怎样的步骤,应该是怎样的程序?全都不知。

如果清军在把北洋舰队建立起来以后,做过详细的预案,有极好的方法步骤,前方将士拼命厮杀,后勤保障及时到位,凭借清军庞大的体量,和日军作战,未必不能打败他们。

战争一开始的时候,清军甚至认为,日军并没有想要和清军进行大会战的想法,双方只不过是起了一些小冲突。只要误解解除了,日军就会停手。甚至清军还认为,只要忍一忍,日本也就算了。所以,才在接触的时候,一退再退。

等到后来,他们发现日军大举进攻,日军试图灭掉北洋舰队的时候,他们已经被打开花,已经来不及了。

(李鸿章)

三、分裂。

日军准备和清军作战的时候,日军上下是非常团结的。一开始,日军在建造舰队的时候,就非常团结。他们为了买吉野号,由日本天皇带头捐款和募捐,连皇后都把自己的首饰大量捐出去了,天皇甚至宣称,如果买不到吉野号,他一天就只吃一顿饭。直到大家把钱捐起来,买到吉野号为止。由此可见,日本人多么团结。正因为天皇带头,结果他们募捐起来的钱,可以买三艘吉野号。

到了甲午战争开战的时候,日军上下更加团结,一心要摧毁清朝的海军,国内几乎没有什么杂音。所以,日军勇往直前,打得有章有法。

可是另一方面,清政府却很不团结。李鸿章在建造北洋舰队的时候,朝廷上的意见就很不一致,很多人都反对李鸿章这样做。一开始是左宗棠和李鸿章发生分裂。左宗棠认为,清朝防守的重点,应该在西北的新疆,而不是海边。而李鸿章的观点刚好相反。这就是“疆防”和“海防”的区别。

后来,反对李鸿章的人更加多,包括很多皇室成员,都很反对。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声音,其实并不是对于重要性的看法,而是利益的争斗。很多人认为,李鸿章建立北洋舰队,就是捞取政治资本,就是想上位。为了保住自己的权位,所以要反对李鸿章。

包括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对李鸿章的支持也是不够坚决的。慈禧在办她的60大寿的时候,曾经挪用过北洋舰队的军费。连军费都敢挪用,可见慈禧对北洋舰队有多么不重视。日本天皇把口粮腾出来,用在军舰装备上,慈禧太后却糟蹋海军的军费。两相比较,各自的海军所得到的支持是什么样的,就已经非常清楚了。

总之,在甲午战争之前,清朝的实力并不弱。但因为指挥这场大战的人存在问题,因此才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中日甲午海战,中国舰队输在什么地方?

制度 ,孙中山先生说过,45000万同胞一盘散沙而已 ,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和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团结了全国各族人民,达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我的就是我的答案就是制度 !!!

中日甲午海战,中国舰队输在什么地方?

中日甲午海战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旅顺炮台上陆军逃跑,日本陆军占领炮台,用中国的大炮击沉了三艘中国军舰,包括J汝昌的定远号。导致中国海军全军覆没![玫瑰][祈祷]

中日甲午海战,中国舰队输在什么地方?

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是领导无方。中央集团畏战。兵也勇,船也坚。一味命令躲避保实力,这就是事违人愿的真实现像。

中日甲午海战,中国舰队输在什么地方?

甲午战争惨败源于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的战败。

当时,日本对战争的结果准备了三种预案:如果海战失利,日本退守本土,如果获胜,则在中国登陆,打平的话,就在朝鲜半岛和中国拉锯。可见,中日海上决战是一场决定两个国家未来命运的事件,可以称得上是历史上的“决定性会战”。正如以后众所周知的那样,我们在那场决定性的海上会战中严重受挫,从而完全丧失了制海权。接着在日本海陆进攻下,输掉了整个甲午战争,并以李鸿章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告终。

中日甲午海战,中国舰队输在什么地方?

中日甲午海战前海军实力对比(以1887年数据为参照对比)

清朝一共建设了四支海军:北洋舰队、南洋舰队、广东水师、福建水师。其中福建水师隶属福州船政局,以训练为主,在1884年中法海战后几乎全军覆没。广东海军有鱼雷巡洋舰两艘,其中一艘“广乙号”参加了丰岛海战并被击沉。南洋海军实力同样很弱,缺乏能在大洋作战的舰艇。这三支海军实力之和,尚不如北洋舰队一支。1887年,中国海军总吨位6.9843万吨,居世界第10,但超过日本海军总吨位。

据《德意志海军年鉴》1891年统计,1887年日本海军拥有战斗舰艇27艘,共3.9682万吨。但此后7年,到1894年中日海军开战前夕,日本海军总吨位已经达到6.1373万吨。而北洋水师则在4年中没有添置一艘新型军舰。

李鸿章根据丁汝昌、刘步蟾的建议给朝廷上奏折要求“添船更炮”,翁同龢等“清流”昏庸无知,慈禧腐败奢侈,朝廷决策者们居然在1891年中日海军竞争已经白热化时反向操作,不仅不追加军费,而且还停止海军拨款两年,并挪用海军衙门750万两白银,修缮“形象工程”颐和园以供皇室骄奢淫逸。临战前,北洋舰队准备花32万辆银子购买12门速射炮,居然因无法凑到这笔款子而放弃。

日本海军战前实现了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装备了最新式的大小口径速射炮共173门。如果战前750万两银子不被清朝廷挪用,可增添最先进的大小口径速射炮280门,这样一来,在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要比日本舰队多107门速射炮(原有小口径速射炮和“广丙”舰3门国产120毫米速射炮尚不计算在内),即使不能彻底击溃日本的联合舰队,起码也能在两军对垒中占据上风。

清廷先是战前停止拨款,继而要求北洋海军决战必胜,实际上陷入到“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荒唐逻辑中,这就直接决定了李鸿章和北洋将士们的悲剧命运。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海军此时第一线主力舰为13艘,总吨位3.72万吨。这些舰艇在航速、火炮数量、火炮口径、射击速度和弹药威力上几乎全面超越了北洋水师过去引以为骄傲的舰艇。

以1894年9月17日12点55分开战后一小时内双方实际参战军舰为基准,经过反复计算后发现:中日双方100毫米主战火炮的理论发射数据为,日军联合舰队为46242发,北洋舰队为2368发,双方的射速比是18.76︰1。显而易见,日方的军事火力几乎是中方的20倍。

并且,在战前,北洋海军的密码其实已经被日军破获,要命的是北洋海军一无所知,直到战争结束都没有更换密码。

也许有人说,如果不是昏君当朝,而是秦皇汉武当道,中国就不会有如此的历史命运。问题在于,几千年雄才大略的“明君”毕竟寥寥几人,国家长治久安岂能依赖人治?

所以,从根本上讲,封建专制制度导致军事的失败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中日甲午海战,中国舰队输在什么地方?

甲午海战是铁甲舰时代,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场海战,这场海战中,被认为实力更强的北洋海军却惨败在日本舰队手下。过去,人们常找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体制上的问题等,但是其实,如果具体到一场战役来看,经过海研会等军事历史协会的多年研究,发现事情其实很简单,主要就是北洋海军在装备技术上的落后,以及在军事理论上的“不幸运”,毕竟北洋海军的军事理论不能说是错误的,只是不幸的恰好遇上了变革的节点。

图为定远级铁甲舰,他在当时的世界上应该是排名第三的先进铁甲舰,但是铁甲赖以出现的军事理论已经过时。

北洋海军的主力是“八大远”,定远舰是旗舰,还有定远级铁甲舰二号舰镇远舰,然后还有新锐的英式穹甲巡洋舰致远舰、靖远舰,德式装甲巡洋舰经远舰、来远舰,德式穹甲巡洋舰济远舰,以及国产的平远舰,这八大远也是当年中国海军最先进的八艘军舰。另外,北洋海军还有超勇、扬威等二艘撞击巡洋舰,以及镇东南西北中边等6艘小吨位的蚊炮船。这些军舰的一大特色就是:舰首对敌、航速偏慢、防护偏重。

图为定远级铁甲舰。

但是这种配置的舰队在当年非常盛行,除了北洋海军之外,英德海军在铁甲舰时代也是这样的,按当时北洋海军各舰航速来看,平均最大航速只有14节左右,机动性严重不足。看到这里,很多军迷就对所谓的“撞击巡洋舰”目瞪口呆了,怎么在海军进入大口径舰炮交战的时代,还有撞击型的军舰呢?事情就是这样,这也是北洋海军不幸的一点:在那个海军技术和理论发展飞速的年代,一开始还非常符合潮流的撞击军舰,很快在10年内就被淘汰掉了。

图为被日军缴获开走的镇远号铁甲舰。

甲午海战是铁甲舰时代爆发的最大规模海战,而在此之前,世界上能够有研究价值的铁甲舰时代海战,只有意奥利萨海战,这场海战也是风帆战列舰时代过渡到铁甲舰时代的一场海战,这场海战之后,风帆军舰就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全蒸汽动力、铁肋钢壳的新型军舰了。利萨海战作为铁甲舰时代的开篇海战,意大利和奥地利双方都有几艘铁甲舰参战,但是由于他的过渡时期色彩,他也迷惑了很多国家,一定程度上引偏了海战理论的发展。

图为反映甲午海战的绘画作品,图中是定远和镇远(近处)迎战日本的“一游”,也就是吉野、秋津洲、浪速等舰。

在利萨海战中,奥地利海军的“费迪南德”号装甲舰,以撞击的方式击沉了意大利海军的旗舰“意大利”号风帆铁甲舰,成为了这场海战的转折点,海战中发生的两次重要撞击,直接影响了海战的结果,使得此后很长时间内,人们复活了撞击这一古老的战术,给铁甲舰、巡洋舰都装上了撞角,甚至还研发了专门的撞击巡洋舰,也就是拥有利刃一样舰首、结构装甲较厚、火炮力量较弱的一种向舰首近距离作战的军舰。

图为法国海军排水量10600吨级的玛索级铁甲舰,主炮口径340毫米,无论是吨位还是装甲还是火炮,都胜过定远级一筹,但是依然是舰首迎敌的思路。

同样,奥地利海军以舰首应敌,取得胜利,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军舰的舰首方向迎弹面积较小,在火炮精度不足、射速不够快的年代里,舰首迎敌比舷侧迎敌更加安全,一度成为教科书式的作战理论。于是包括北洋海军在内的世界各国海军,比如英国、德国海军等,都开始发展以舰首迎敌为主、以重甲军舰和大口径火炮为主的新型铁甲军舰。这在1860年代开始到1890年代都不算有错,也是正确的,毕竟任谁也无法穿越,无法预测后来海军军舰的技术和理论发展的变化能如此彻底。

图为英国海军英弗莱息白级铁甲舰,他是一艘排水量11800多吨的大型铁甲舰,主炮口径406毫米,定远级就是参考他的火力布局,但是要弱上一个档次,不论如何,当年的铁甲舰设计就是这样的,不光是北洋海军是这个舰首迎敌、重甲重炮的思路。

日本海军也不知道舷侧迎敌、速射炮攻击、高机动军舰会是未来的主流和发展方向,他们也认为军舰就应该是舰首迎敌的,只不过他们没有足够的财力发展和北洋海军一样强大的铁甲舰,于是他们选择了更为稳妥的办法:两种方式相结合。在日本舰队中,被寄予厚望、被认为可以和八大远较量的主力其实是“三景舰”和扶桑号铁甲舰。三景舰也就是松岛、严岛、桥立号三艘防护巡洋舰。

图为1890年的法国海军奥什号铁甲舰,他还依然是舰首迎敌思路,不过已经增设了一大堆的二级口径速射舰炮,这就是技术和思路进步的产物。

这三艘军舰为了打击定远和镇远两艘铁甲舰,把自己变成了“大型蚊炮船”,也就是在舰首方向布置了一门320毫米的大口径舰炮,这种舰炮转动困难,需要军舰调整自己的舰首指向来协助瞄准,非常笨重。但是在舰首迎敌、重甲防护盛行的年代,这3艘4000多吨的铁舰是事实上日本海军寄予厚望的核心绝对主力。只不过,他们的大口径舰炮在海战中,竟然一炮未中。日本未来强调军舰的近战效果,较有前瞻性的为军舰配置了速射炮,也就是管退式火炮,在其左右两舷,各配置了1门120毫米速射炮和1门47毫米速射炮。

图为日本海军当年的秋津洲号巡洋舰。

而在甲午海战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吉野”号、“秋津洲”号、“浪速”号等新锐的快速巡洋舰,则只是作为“游击舰队”,也就是机动的辅助舰队来使用,在日本海军的主力本阵中,其实是扶桑号铁甲舰为主,三景舰为辅的大口径舰炮、重甲舰队。谁也没有想到,第一游击舰队竟然能把北洋海军侧翼彻底打垮,以至于北洋海军舰首迎敌的几艘主力舰,纷纷在舷侧受到了日本游击舰队的重创,而在舷侧缺乏速射炮火力的北洋海军,则几乎陷入了甲板以上被清空的困难境地。

图为吉野号巡洋舰,其实是一艘很小、很简单的小军舰,不过是速射炮比较多,航速很快,在实战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也就是从甲午海战开始,舷侧迎敌以增强打击火力,T字阵接敌以实现火力上的绝对优势,这一风帆战列舰时代的复古战术,忽然又成为了变革性的全新军事理论,英国、德国等国迅速跟进,放弃了此前建造的超过万吨级的“英弗莱息白”级铁甲舰等“还较为新式”的军舰,直接转为建造以“君权”级战列舰为开端的前无畏战列舰。

图为1比1复原的定远号铁甲舰。

说到底,谁也不会穿越,谁也无法预料,重甲重炮的时代竟然过时的那么快,高速、机动、速射炮、舷侧迎敌的时代竟然来的那么快。事实上,即便是甲午海战爆发之前的英国海军,也没有完全预料到转折会这么快到来,也就是在甲午海战之后,各国的铁甲舰才开始纷纷退役,前无畏战列舰才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当然,每一次转折之前总是有预兆的,英国海军作为当时的全球首强,在1892年就建成了“君权”级前无畏战列舰,只不过当时距离甲午海战爆发只有2年时间,北洋海军就算是跟踪先进潮流也已经来不及了。

图为日本的三景舰,其实就是大型的蚊炮船。

所以说,海军终究是一个技术军种,技术和理论是决定性的,甲午海战北洋海军败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技术和理论上,我们无法责备北洋海军能做到更好,毕竟在那个全面落后于世界的晚晴时代,北洋海军还算是一个比较近代化、比较进步的武装,他们也是拼尽全力去迎战日本海军的,也是非常不幸的遇到了军事理论变革的时期,就慢了那么一步,就差了那么多,在那时也是无法设想周全的。带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就是:海军一定要随时更新,海军建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要牢记那句话,“海军的主力舰,是在船台上开始过时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