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操距帝位只一步之遥,为何没有迈出那一步?
曹操是绝对不可能称帝的,这有两个必然因素,是曹操这一辈子都没有迈过去的门槛:第一是曹操的身份地位以及人物设定,第二点则是曹操所统领地区的大军阀。
事件回顾在曹操统治曹魏的最后几年里,曹操理论上来说已经与皇帝没有任何区别了,无非就是一个口头上的称号没有改变罢了。
曹操在整个曹魏集团当中,名义上是第二位,可实际上早已经超越了汉献帝,而之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在曹操的中后期基本没有任何用处,因为曹操的自身实力已经不需要挟天子了。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之下,曹操也曾经想过要去成立曹魏政权,可是他的一番试探之下,发现自己手下的大部分军阀非常不愿意出现这样的结局,尤其是一些年长者的士族大家,他们对于汉帝国还是有着很深厚的感情的。
所以曹操如果想要称帝,那就只能去等,等到这些忠心汉帝国的老人去世,等这些大军阀们不再掌权,自己就可以顺利称帝了。
可惜的是曹操等了一辈子也没有等到这一年出现。
没错,这就是事实曹操想称帝不假,可是背着一个人物设定的担子,就很难大展拳脚。而这个人物设定在一些情况之下是致命的,这一点可能很难理解和体会,举一个最为简单的例子:三国时期刘备的人物设定就是以仁义著称,而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张飞在桃花源结拜为异性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所以当关羽去世之后,刘备顶住了所有的压力去进攻东吴。
当然刘备进攻东吴还有着另一层政治印象,那就是希望借此机会能够再次收复荆州,只不过火烧七百里连营彻底让刘备失去了所有的希望。曹操的人物设定那就是忠君爱国,无论是最早些时候想要消灭董卓以及迎汉献帝等诸多行动,曹操都走在了最前方,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北方的一些军阀愿意归顺曹操,愿意让曹操去打理天下。
而曹操在位期间一旦去打破这样的一个人设,就很难再得到大家族、大军阀的信任,给整个曹魏政权也会带来一定的冲击。
可曹丕就不一样了,曹丕存在的那个年代,蜀国和吴国已成气候,而所谓的大汉政权也早已正式消亡,所以曹丕有理由也有能力称帝。再加上少了乱世忠臣的称号,曹丕做事情自然少了很多顾虑。
三国时期,曹操距帝位只一步之遥,为何没有迈出那一步?
我是小司马讲史,为您作答。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曹操是如何一步步握有大权的:213年5月,曹操被汉献帝册封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曹操拥有在魏国设置文武百官的权限;216年4月,曹操被汉献帝册封为魏王,这时候曹操的权力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几乎和汉献帝平起平坐了。汉献帝在手握军权的曹操面前如同傀儡一般;217年10月,汉献帝又赐予曹操王冕十有二旒,以示尊崇。曹操立曹丕为魏太子。
曹操以魏代汉就差最后称帝一步了,但他却收手了。缘何曹操没有直接称帝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曹操南征北战了一辈子,身心俱疲,如果他借此机会以魏代汉,会受到舆论的强烈谴责,袁术、董卓的前车之鉴让他心有不安。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到头来落个里外不是人不划算。
- 二、曹操已立曹丕为魏太子,等于说已经选好接班人,已魏代汉的差事还是曹丕去做的好。一是曹丕有这个能力;二是曹丕称帝后,可以新建自己的领导班子,排除异己,巩固曹魏政权师出有名。
- 三、以荀彧、荀攸为首的谋臣曾经强烈反对曹操以魏代汉,让曹操感受到以魏代汉的时机还不成熟。如果自己一意孤行,他唯恐落个似董卓一般的下场。
四、曹操已是风烛残年,身体欠安,心有余而力不足。况且外有强敌环伺,让他心有所虑。
曹操久经沙场,大局观意识超强,在以魏代汉的问题上,他是持谨慎态度的。事实证明,曹操没有直接称帝而是交由儿子曹丕来完成他平生的夙愿,这一步棋走得很正确。
文:小司马讲史 图:来源自网络与站内,侵删三国时期,曹操距帝位只一步之遥,为何没有迈出那一步?
我认为曹操不称帝最主要的原因是:
1曹操的本性。他的初心就是要匡扶汉室。他从镇压黄巾军,到刺杀董卓,除吕布,灭袁绍,灭袁术,一步步走来,都是为了汉室江山。又将自己的女儿嫁与汉献帝。这一切都决定了曹操是不可能称帝的。
2,曹操的聪明睿智,也决定他不能称帝。秦朝的覆灭给了他很大的启示,想要建立一个新朝代,必须要消除内忧外患,内忧司马氏父子,外患刘备,孙权。
3,挟天子以令诸侯,从实际上来讲,他也经是最高权力的掌控者,何必要称帝呢?
三国时期,曹操距帝位只一步之遥,为何没有迈出那一步?
曹操事实上已经具备了称帝的所有条件。为什么这么说呢?
(曹操剧照)
其一,朝堂上下都拥戴曹操。那些在感情上倾向于汉朝的人,也都被曹操打压或者疏远。比如荀彧,他当年曾反对曹操称“公”,结果曹操送他一个空食盒,把他调离权力中心,他因此抑郁而终(也有史料记录他服毒自杀)。连荀彧这样的人,曹操都轻易就扳倒了他,其他人更不敢再说什么。所以曹操要是称帝的话,在朝堂上是不会有什么阻碍的。
其二,汉献帝不会反对曹操。曹操已经因为董贵人和伏皇后的事件,打击过汉献帝两次,同时又在他身边安插了三个女儿,汉献帝已经完全被曹操控制起来了,也没有了反抗的脾气。再说,汉献帝本身性格比较柔弱,也有点随遇而安,因此他不会反对曹操的做法。
其三,江山实际上是曹操打下来的。虽然江山本来是汉朝的,但是诸侯割据,四分五裂,汉朝早已经失去江山了。曹操从一穷二白开始,经过南征北战,虽然没有完全统一天下,也实现了三分之一的统一。如果从总的实力来说的话,曹操算得上是实现了二分之一的统一。不管多少,总之这些地盘都是曹操打下来的,他称帝显得理直气壮。
其四,曹操称帝会促进天下归心。有人可能会说,曹操称帝会遭到刘备和孙权更大的反抗,他们更有理由和曹操作战。实际上并非如此。曹操称帝不称帝,刘备和孙权都会对抗他。他没称帝的时候,他们也在反复说他“奸臣窃命”,和他拼斗。因此,他称帝,也不会引起什么特别的反抗。再说了,反不反抗,主要看能力,没有能力,反抗又有什么用。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曹操称帝,反而对天下具有更大的号召力,让天下有主,有奋斗的方向。
(汉献帝剧照)
其五,曹操称帝比曹丕称帝好。有人说,曹操不称帝,是为了让儿子曹丕称帝。事实上,曹操称帝比曹丕称帝好。因为曹操更有能力,其个人魅力更大,号召力更强。曹操身边的那些文臣武将,都是曹操的人,曹操称帝,让他们觉得更有前途,因此工作激情更高,打仗更卖力。曹丕称帝,不但个人能力没曹操强,而且朝堂里还将陷入权力斗争,整个国家的向心力反而会减弱。事实上,魏国后来朝堂陷入争夺,与曹操没有及早称帝有很大关系。
总之,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曹操都适合称帝。但是他最终没有称帝。那么,曹操究竟为什么不称帝呢?
我认为,曹操之所以在条件完全具备的情况下,依然不称帝,原因当然非常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曹操比称帝更完美的东西,什么东西呢?
(曹丕剧照)
曹操在生涯中,多次遭遇信任危机。多次有人议论纷纷,说他想做大,想称帝。这些议论不只是来自于敌对阵营的袁绍、刘备、孙权等人,也来自于曹魏集团内部。所以,曹操曾多次表示,自己不会做出做大称帝的行为。比如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就明确表示,自己要向周公、蒙恬、乐毅学习。周公一心辅佐年幼的周成王,虽然遭遇了管叔蔡叔等很多人的诽谤,但是他依然要尽心尽力地辅佐,而且不做称帝之事。蒙恬手握三十万大军,要想反抗朝廷,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蒙恬宁愿被逼死,他也不领兵造反。乐毅一生不背叛旧主,他被国君猜忌,从燕国逃到赵国,但是他依然不愿意带着赵国的部队攻打燕国。这三个人都是自己的榜样,自己也要做像这三个人那样的人。
尤其是周公,可以说是曹操最好的人生模板。曹操曾写过一首千古名篇《短歌行》,里面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的句子。他这首诗一些出来,就已经天下传抄,大家都知道了。
曹操是一个文化人,文化人都是有理想的。在文化人心中,理想的价值大于生活的价值。对于曹操来说,反正江山已经是他曹家的了,别人也夺不去。称不称帝,都不会改变这个事实。不过,如果称帝,他留在历史上将是个谋朝篡位的名声;不称帝,他将获得“周公”那样的贤名。为了两全其美,曹操当然会选择不称帝。
(参考资料:《三国志》)
三国时期,曹操距帝位只一步之遥,为何没有迈出那一步?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几乎完全架空了汉献帝刘协,甚至公然幽禁汉献帝的原配皇后伏氏并杀光了伏氏与汉献帝所生的嫡子。后来又进位魏公、加九锡,最终裂土封王,成为了名义上地位仅次于皇帝的“无冕皇帝”。距离皇位仅剩一步之遥的曹操,晚年脚步却戛然而止,直到去世也没有篡汉自立,这又是为什么呢?
或许有人要说了,曹操不敢啊!这话如果搁在曹操迎汉献帝入许都时或许还能说得通。毕竟彼时军阀林立,曹操一旦篡汉无异于将自己置于众矢之的的位置,得不偿失。但是,曹操晚年三分天下的格局已经基本成型,曹操作为最强的一家,他篡汉称帝并不会对自身造成什么严重的影响。在曹操去世之后不久,他的儿子兼继承人曹丕便正式篡汉自立了,而且的确没有遇到太多阻力。可见,曹操晚年称帝的时机还是成熟的,只要他想称帝,完全没有问题。那么,只能有一种解释,曹操不想称帝!可既然都走到最后一步、就差捅破那层窗户纸了,为什么曹操又不想称帝了呢?
首先可能还是曹操的“忠臣情怀”在作祟。什么?曹操、忠臣?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怎么着都让人觉得别扭,不是吗?一个架空皇帝、即将改朝换代的权臣会有“忠臣情怀”?别开玩笑了!不是开玩笑,曹操年轻时曾多次表达过愿为汉室忠臣的想法。虽然这有可能是一种伪装,但是起码说明曹操内心还是非常重视“汉室忠臣”这个名声的,不是吗?后来,曹操那句“若无孤,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同样是将自己视为了“汉室忠臣”。可见,在曹操内心多少还是有那么点儿“忠臣情怀”的,他不愿意背负一个篡位逆臣的千古骂名!
其次是没有必要。对于晚年的曹操而言,除了一个皇帝的名分,他俨然就是皇帝一般的存在了。称帝对于曹操而言现实意义并不大,无非一个名分而已。即便不称帝,这个皇帝的名分将来儿子或者孙子依然是会追尊给自己的!又何必为了这虚无缥缈的名分而担负一个篡位逆臣的恶名呢?事实也的确如此,曹操去世之后从魏武王最终变为了魏武帝!
其三是照顾内部一些下属的感情。众所周知,曹操进位魏公、加九锡时,其麾下的首席文臣荀彧就表示了激烈的反对!为什么?荀彧反对曹操专权?显然不是。曹操之所以走到这一步,荀彧功不可没。迎立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很难说这背后没有荀彧的影子或建议。说到底,荀彧根本就不是什么“汉室忠臣”!那么,荀彧又为什么要反对曹操进位魏公、加九锡呢?原因很简单,他想要在青史中留下一个好名声,不想背负一个逆臣、貳臣的骂名!仅此而已。封公、加九锡是王莽当初篡汉时玩剩下的,在王莽之后,这一待遇被赋予了特殊含义,基本上就是篡位的前奏了……在荀彧看来,主公你怎么弄权、怎么不把汉献帝当回事都无所谓,但是你不要迈出篡位这一步。如此一来,不仅你成了逆臣,我们也跟着成了逆臣、貳臣!虽然曹操最终并没有放弃进位魏公、加九锡,但是荀彧的话他多少还是听进去了。放眼朝堂,又何止一个荀彧呢?这或许也是曹操最终放弃称帝的原因之一。倒不是说他怕这些老部下会造反,荀彧激烈反对,曹操不照样进位魏公、加九锡了吗?这些人都是曹操一手带出来的,他们不可能为了汉王朝、汉献帝而反对曹操!更加不可能为此走上反叛之路。说白了,他们这些人只是想在青史中留下个好名声,曹操又为什么不做这个顺水人情呢?
其四是为了给儿子一个收买人心的机会。曹操手下的这些人对曹操死心塌地、忠心耿耿不假,但是对于少主曹丕,他们并没有太多感情。说白了,曹丕除了自己的嫡系与曹操这帮下属之间完全是赤裸裸的利益关系。但是,这些人大多已经位极人臣了,还怎么拉拢?唯有更进一步,我曹丕当皇帝,你们不就都可以跟着进一步了吗?这种普惠式的收买人心,比小恩小惠可大多了!官僚及世家大族为了自身及家族的未来和利益,还有谁会去反对曹丕篡汉自立呢?私下里恐怕早就在弹冠相庆了。
至于什么忌惮刘备、孙权和忌惮百姓之说,根本站不住脚。中国古代的百姓,只要有一口饱饭吃,谁管皇帝姓刘还是姓曹?百姓从来都是没饭吃才会揭竿而起!根本没有谁为了皇帝姓什么而拼个头破血流、鱼死网破……忌惮刘备就更加无从说起了,曹丕都敢视刘备如无物、公然篡汉自立,曹操有什么可忌惮的?称帝了刘备又能如何?无非跟着一起称帝,多个皇帝一起“玩游戏”罢了……至于孙权,他更加巴不得曹操称帝呢,只有曹氏篡了汉,他这个“三无政权”的领袖称帝才能名正言顺!刘备最起码还有个刘姓,孙权有什么?什么都没有……
三国时期,曹操距帝位只一步之遥,为何没有迈出那一步?
曹操之所以不称帝,是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的,与其个人经历和当时局势的政治考量有着很大关系。
我是长史如歌,我用心聆听岁月里流淌的旋律,以文章再现历史中跳动的音符。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击右上角关注,我将继续奉上自己对历史的见解。一、曹操曾经是忠于汉室的热血汉子曹操在东汉末年虽为权臣,飞扬跋扈,手段狠辣,把汉献帝压制得死死的,并且诛杀了很多忠于汉室反对自己的大臣,十足一个即将篡位的大奸臣。但在早年曹操却是一个忠于汉室的热血汉子,为维护汉室朝廷作出了不少贡献。
曹操年轻时曾经担任过掌管洛阳北部区域治安的洛阳北部尉。洛阳乃天子脚下,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多如过江之鲫,即老百姓说的一块砖头掉下来都能砸着三个大官。有些大人物及其亲属仗着身份为非作歹,而无人敢管。曹操上任后,严厉执法:
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十常侍之一蹇硕的叔父违反宵禁规定夜行,被曹操打杀,于是“京师敛夡,莫敢犯者。”
后来,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即后来官渡之战时弃袁归曹的那位)、沛国周旌联合了一众人物想要废黜汉灵帝,改立合肥侯为帝。将这件事与辞官隐居的曹操商议,想要曹操加入他们,曹操坚决拒绝,后来王芬事败自杀,许攸逃亡。
董卓入京后,废少帝改立汉献帝,因董卓长期在西北,于京师内没有自己的人脉,于是封当时已广有名望的曹操为骁骑校尉,想要拉拢曹操,曹操于是更名换姓逃出洛阳,到陈留散尽家产,募集义兵,起事讨伐董卓。
从这些事上来看,曹操在早年是个不畏豪强(当然以曹操自己的出身背景,他也是豪强之一)、执法严明、深明大义、忠于汉室之人。这样一个人为什么成为正统史书上唾骂的奸臣,演义小说中讥讽的大白脸呢?
二、曹操是在腐朽黑暗的东汉末年社会中一步步转变的但凡一个人从一个思想跨越到另一个思想,有许多内因和外因共同施力,而外因往往是促进内因转化的动力,正所谓量变导致质变。腐朽黑暗的东汉末年社会就是导致曹操从忠臣一步步走向权臣的外因。
曹操由于在担任洛阳北部尉时,执法严明,不徇私情,于是得罪了不少达官贵人。如果是一般人,达官贵人们要摆布他,如同捏死一只蚂蚁般。但曹操父亲曹嵩官至太尉,养祖父曹腾是著名宦官,曹操背景深厚,达官贵人们不敢过分,只好把他明升暗降,调离洛阳。
汉灵帝光和三年时,大将军窦武与太傅陈蕃联合密谋诛杀专权乱政的宦官,结果泄密反被宦官所杀,曹操上书朝廷,言窦武等人为官正直而被杀害,朝廷遍布奸臣,好人没有出路,言辞痛切,而汉灵帝却无视。再后来虽然曹操也多次上书朝廷进谏,但朝廷越来越昏乱,曹操知道汉室已经无法匡正,于是不再进谏。
再后来,曹操目睹讨伐董卓的诸侯庸碌无能,争权夺利,又互相攻伐,以至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更是进一步促进了他思想的变化。
曾经热血正义的曹操就是在这样黑暗的环境下,一步步走向了原本思想的另一端,
三、曹操之所以终其一生未篡汉称帝,有着复杂的原因曹操虽然据丞相位,总揽军政大权,架空皇帝,最后称魏王,加九锡,距离皇位仅一步之遥,但始终没有迈出这关键性的一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汉室虽然衰微,但由于时间尚短,仍是天下人视为正统所在,许多士大夫对汉室仍怀有深厚感情,就连曹操自己的部属也不乏有这种心理的人,如荀彧。曹操如果推翻汉室皇帝,必然天下大哗,成为众矢的之,上一个这样做的袁术已经成为愚蠢的榜样了。所以,当孙权上书不怀好意地劝曹操称帝时,曹操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
2.“挟天子以讨不臣”正是曹操在政治上的法宝,汉室天子在手,正可以利用他的名义下达各种命令,但凡不从命者,即为对汉室的不臣,讨之有名。这样一个有力武器在手,如果轻易就废了,无异于自废武功,得一皇帝虚名而失去大义,对精明的曹操来说,极不划算。
3.从曹操个人来说,虽然曹操最后视皇帝为无物,多加欺凌,但由于早年作为汉室忠臣的经历和思想,难免会在灵魂深处留下烙印,自己取而代之称帝,只怕有心理上的障碍。
其实,曹操对于称帝有着自己想法,其对属下群臣劝进时就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周文王奠定了周王朝的基础,其子武王推翻了殷商而代之。曹操以周文王为例,是希望自己儿子代汉称帝,自己为后代打下基业,死后追封皇帝就可以了。
至于后来曹丕逼迫献帝禅位,登基称帝,是因为天下大势已定,汉室衰微多年,人人都知道匡扶不起,朝廷内的异己也铲除殆尽,称帝的条件业已成熟,至于东吴孙权,川蜀刘备是否称帝,已不影响大局了。
长史如歌评说:曹操作为高明的政治家,对于称帝一事有着极为清醒的认识,注重实际,不因虚名而迷惑,为后人立下基业,仅求死后得一皇帝虚名足矣。这一点上,胜过在汉室仍在,群雄环伺的情况下就急于称帝的袁术多矣!本文为长史如歌原创,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经长史如歌二次创作,如有侵权,通知后定当删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