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国营的店员为什么态度很“牛气”?

六七十年代不仅是国营店员牛气,其他的人谁又不牛气?工人阶级牛气,贫下中农牛气,解放军更牛气,一言以蔽之曰,广大的工农兵最牛气,因为他们是当家作主的国家基石,是主人,能在人前说得起话,谁也不认为自要比别人低一等。

比如,岀生在工人阶级家庭的子女在学校,他可以对老师和同学们非常骄傲地说:我的爸爸是老工人,老师、学生会投向非常羡慕的眼光;农民生了病去医院看病,他的身份是贫下中农,医生对他们的态度是非常和蔼可亲,尽心尽力,如果重病住院还要给减免医疗费;特别是在进驻管识学校的日子里,来到学校一站,老师们急忙给他们让坐、搬凳子;人们对解放军也非常崇敬,对军烈属不但事事尊重,而且在生产队照顾有佳,如果有谁对他们不敬将会受到领导和群众的遣责。

在那个年代,唯一不牛气的是接受劳动改造的地富反坏们,他们在公开场合不敢粗声粗气的对人讲话,往往是低着头做人,态度比现在的公务员好得多,处事格外小心,生怕惹怒了贫下中和队干部,特别是民兵连长。

至于商店的服务人员,如果不找他开后门卖东西、不求他,牛气个屁。如果惹怒了工人、贫下中农,也是个找骂的嘴儿。如果他们是学生家长,在学校教师特别是在班主任面前,还不是照样认输。

结论,无论什么年代,无论什么人,只有实力和权利才是牛气的本钱,没有实力和权利想牛气也是牛气不起来的。

六七十年代,国营的店员为什么态度很“牛气”?

六七十年代,能进大型国营单位工作本身就牛!我们那里有个转业的刘团长(参加过渡江战役),北方人,南下干部,担任清江氮肥厂的党委书记,娶了个小他十岁的在银行工作的美女,一口气生了五朵金花……

五朵金花像貌不错,但读书都不行,三个初中毕业,两个高中毕业就陆续参加了工作!2个分在百货公司,一个分在国营粮店,一个分在供销社,一个分在氮肥厂……在那个年代,这些都是响当当的单位!

五女长成开嫁,二女婿是食品公司(下辖全区各乡镇屠场和县肉联厂)的科长,三女婿在百货公司销售科,四女婿在粮站,幺女婿在氮肥厂上班,尽是好单位,唯有大女婿陈涛是个教师,华东师大毕业,父母是农民,用丈母娘的话说,“是我们家条件最差的,但老头子喜欢读书人”!

当时教师社会地位排名垫底,被称为“臭老九”。在老丈人家,大家当面称老师女婿为大哥,背后却戏称他为“九哥”!

攀上这家人后,陈涛是学校里第三个(只有校长和教导主任有自行车)骑自行车上班的!当时自行车凭票供应,普通人买不到!那个年月,农村人每人每月供应半斤猪肉,可他父母及弟妹们,每月要比别家多吃两次回锅肉,那香喷喷的肉味随风飘散让邻居羡慕不已,以后又是村里第一个买黑白电视机的……

计划经济年代,物质匮乏的年代,国营店员工有多牛可见一般……不过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改革开放后,百货公习,食品公司,粮站和氮肥厂等单位相继破产,原来趾高气扬的金花们相继成为下岗工人,自谋出路……

大哥真正成了大哥,先后评为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还出版了几本教学专著,后来在正高的职位上退休……这是后话。

六七十年代,国营的店员为什么态度很“牛气”?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六七十年代,凡在国营或集体单位工作的人员自豪感很强。每天工作轻松,工资旱涝保收,相对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真有天上地下之差。

六七十年代,国营的店员为什么态度很“牛气”?

六七十年代,国营的一切端铁饭碗的在广大农民面前的态度都是很“牛气”的!

因为他们工资有保障,生活就有保障,所以他们在广大农民面前就显得特别很有“牛气”!

六七十年代,国营的店员为什么态度很“牛气”?

本人是那个伟大时代走过来的,那个时代各行业,各单位服务都很和气,都很贴心,一个原因,都秉承毛主席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从党员干部做起,我举两个小小的例子加以证明那时代的服务态度,第一个例子我们村有个残疾人,右脚板向上翻起,他买不到雨胶鞋,消息传到益阳市胶鞋厂,厂长派设计专家到两百里外的山村,找到这位残疾人,给他设计了一双胶鞋,又派人把特制的两双胶鞋送到残疾人手中,当时残疾人及家人感激涕零!第二个例子,七几年我儿子三岁感冒发烧,到医院治疗,打针硬不肯,那时看病是医生打针也就是医生,姚医生忙从白大袿袋子里拿出几颗糖哄孩子,儿子接过糖接受了打针,当时感激得不知怎么谢,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为什么网上总是说那时代伟大的时代,就是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六七十年代,国营的店员为什么态度很“牛气”?

铁饭碗,职工没有原则错误,用人单位不得开除,即使开除工人权限在劳动局,干部在人事局,党员干部在组织部。

当然文革十年内乱时期,以上职能部门都停止了运转,所以做为革命群众的职工,是谁也开除不了的(地主富农成分的例外,造反派就能把他们开除)所以他们才有至高无上的优越感。

这些人现在老了,但是在网络上他们才喊今不如昔,想回到过去那高人一等的时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