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投降后,为什么日本还在坚持呢?

二战,日本是日本,德国是德国,欧洲的德国被打崩了,不代表亚洲的日本必须跟着投降。

当时的日本是个独立的强国,它一开始就没有捡到德国多少便宜,又不是德国的仆从,还是个易守难攻的岛国,为什么不能坚持呢?

虽然当时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变化,明眼人都看得到反法西斯的盟军阵营越战越强,世界形势完全是一边倒,整个欧洲的法西斯势力被连根拔起,日本只是独木难支。

日本自有自己的小99,首先咽下去的战争果实吐出来很难,尤其是东南亚、中南半岛和东亚的那些地盘。日本很明白它一投降,作为盟军的中国必然大翻盘,英国、法国、美国甚至荷兰都会捞回自己战前的利益,并在日本身上狠狠的割一刀。这是国运之战,不见棺材怎么能落泪呢?

其次盟军的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随着战局的日趋明朗,各国间的龌龊也开始集中爆发。比如中南半岛与法国的龌龊;美国觊觎这块土地,却怂恿中国以前宗主国的身份与法国斗,但那个中国自信心不大,也确实不想掺和便装聋作哑。美国与苏联的矛盾也是巨大的,二者差不多已经到了一言不合马上开抡的地步,抢钱抢技术抢地皮,德国都给抢成了两半。

这种敌人内部的龌龊让日本人很抱有希望,在他们看来无非战争继续扩大罢了,反正当时的世界大战已经打得天下大乱,美苏互相开片并不是不可能。再说战后的世界很明显是要洗牌的,那么多前列强们留下的真空地带,都是一片一片的大肥肉,它们争夺这些都来不及,何必要苦苦为难日本?

日本人的这种幻想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它们始终不愿意接受“无条件投降”,并且坚持要以“一亿人玉碎”为代价战到最后。背后的潜台词其实就是想“有条件终战”,日本人把吃进来的吐出来,然后大家回到1938年前,各找各妈各回各家。

这样的话,日本人至少保留了在中国的利益,它们当时实质上已经将满洲给割裂了出去,只要能继续控制东三省、半岛和琉球,那么你拿你们的东南亚和太平洋,我继续走的我大陆政策,互不影响。

甚至日本人在挑动美苏关系的同时,还寄希望于能在“事变”后加入其中一方,博取翻盘的机会,如此这般,日本并未走到绝路嘛!

要知道,直到苏联对日宣战,苏日合作的北库页岛萨哈林油田(日本称其为北桦太)仍然在位日本提供战争油料,日苏方面虽然因为“诺门罕战役”大打了一仗,但实则没有真的撕破脸皮,苏日双方都在利用对方开发远东和分润油田产量并稳住对方不给自己的后方捣乱,所以实际情况与我们电视上看到的那种剑拔弩张不同,苏日虽然一直都互相龌龊,苏联还派过大规模的军援和“志愿航空队”帮助抗战,官面上却与日本是笑脸相迎的。

1941年的《苏日中立条约》让苏日之间更是亲密了一层:1.保障和平友好关系,尊重对方领土完整。 2.缔约国成为第三者的一国或几国战争对象时,双方保持中立。这个条约还同时给出了日本对“蒙古国”的所谓地位支持。此后苏联停止了对华援助。

二战末期的日本很看重苏联这棵大树,它很寄希望于苏联对远东的控制欲,并产生与美国的冲突(实际上确实产生了,但矛盾爆发推到了50年那场战争。),但结果不如人意,美国在苏联出兵当天把核武器抢先甩到了日本人头上。

杜鲁门憋了很久的一石二鸟之策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一方面震慑了苏联,一方面彻底压垮了日本。

苏联开始犹豫自己的吃相是不是得收敛点,美国则拉出个“大家一起占领日本”的标题诚邀各路嘉宾。但连常凯申都知道美帝只是“说说而已”,已经一屁股坐到日本本土,并顺势啃下了38度线的白头鹰怎么可能让人染指远东?

这些战前战后的东西联系起来,我们其实能很好的看到日本的末日败亡之路。其实1945年他们的高层已经准备的很充分,但在国内疯狂的军国主义面前妄谈“终战”可能谁都付不起代价。直到原子弹爆炸,这才打碎了一切高层的幻想,也给了议论和平的“台阶”。

但日本人的拖延和活动并非有错,后来50年代的历史究竟怎么发展我们也看到了。只是一切都显得急促了些,而本该急促的却让核弹给炸怂了。

只怪日本人真的没猜到这世界上有原子弹这种不讲理的东西。

二战德国投降后,为什么日本还在坚持呢?

关于日本投降,在二战结束后,曾经有日本学者对日本投降的原因做出过总结。大体上是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以天皇为代表的皇族成员以及部分的军政高层怕死。千万不要觉得这很可笑!别看日本鬼子兵不畏死,但真正敢破腹自杀的高层官员实际上没几个,都是在忽悠老百姓去送死罢了。特别是苏联进攻东北以及美国投放原子弹后,天皇已经无路可逃。继续顽抗到底,天皇只有死路一条。

第二、以天皇为代表的好战分子希望以投降为谈判条件,尽可能的保存实力。因为日本如果再继续战斗下去,最后还是会战败。与其输个精光,不如主动投降,保存实力,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这也说明日本并没有真正的反思战争,无时无刻都在盘算翻盘。后来右翼分子不是又复活了么?

通过以上两点投降原因的总结,大体就可以勾勒出德国投降后,日本方面的心态了。

1945年4月1日,美军发动冲绳战役。此时的日本,海军已经全军覆灭。

1945年4月16日,苏军发动柏林会战,此时的德国,精锐已经全部打光。

十一天后,希特勒扶持的墨索里尼伪政府彻底垮台,墨索里尼在逃亡德国的途中被游击队俘虏,第二天被枪毙。尸体随后被运到米兰,并被倒吊在米兰洛雷托广场的一个加油站顶上示众。

又过了两天,希特勒在自己总理府的地下室开枪自杀。随后尸体被侍从用军毯包上,抬至总理府的花园里,浇上汽油一把火给烧了,遗骨被埋进一个炮弹坑。(后来又被苏联秘密组织挖出)

看见自己两个盟友的惨状,当时天皇都快吓尿了。他知道如果再打下去,自己也一定会跟那俩人一样的下场。必死无疑!只不过日本比意大利和德国的情况稍微好点,意大利和德国都被盟军打到了本土才覆灭,而日本当时没有这个问题。虽然精锐净丧,但是美军暂时还没有能力打倒本土。

因此在冲绳岛战役期间,裕仁天皇就已经投降的想法了。只不过裕仁这个老鬼子当时不想无条件投降,因为无条件投降,意味着他的命运要掌握在盟军手上,他自己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惨一点的下场,美军会把他像墨索里尼那样枪毙!稍好一点,美军会把他像希特勒那样威逼自杀。总之就是没好死就对了。因此裕仁希望美军能有条件的接受自己投降,就像一战时期的德国一样,赔款割地都可以,但是不能拆分日本,自己的生命安全也要受到保障。

裕仁老鬼子这么盘算,有他的理由。因为一是满洲国有相对完整的基建和纵深;二是苏联与美英存在分裂的可能性,比如巴顿在德国投降后就叫嚣要跟苏联干仗;三是冲绳岛战役还在打,美军的死伤很惨。据美国智囊团估算,如果按照冲绳岛的战损比,美军要占领日本全境的话,最少需要动员六百万军队,花费三个月的时间,付出五十万人阵亡,约一百二十万人伤亡的代价才能拿下日本!为此美国联邦政府还提前预定了50万枚紫心勋章。为的就是日本不投降,美军要登陆日本岛作战。

然而这毕竟是大事,偏偏美国又是死不起人的国家。于是在1945年6月底,也就是美军拿下了冲绳岛后,暂缓了进攻日本本土的计划,寻求损失更小的办法。

在1945年7月,美国没有什么大行动,裕仁的心稍微宽了一点。当时日本高层想出了一个很恶心的策略——全体国民总玉碎。想依靠这个办法恐吓美国,让美国不敢轻易的动日本,争取有条件谈判的资本。

然而美国不吃这一套,当时杜鲁门总统策划了三个方案:一是拉苏联入伙,斩断了日本借苏联翻身的念想;二是将新研制的原子弹秘密运到提尼安岛(塞班岛附近),装备使用大杀器威慑日本;三是计划在日本九州岛南部和关东平原的两栖登陆作战行动,代号分别是“奥林匹克”和“冠冕”。

到了1945年8月6日,美国投放的第一枚原子弹炸毁了广岛。

两天后,苏军对日宣战,整个东四省和朝鲜半岛东北部都被苏军的攻击范围内。

又过了一天,美军投放的第二颗原子弹轰炸了长崎。

苏联和美国的连续打击,压垮了裕仁身上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他是真的被吓尿了!尤其是日本陆军元帅畑俊六在广岛目睹了原子弹的威力后(在核爆炸中捡了一条命)。回到东京就对裕仁描述原子弹的恐怖,并强烈主张停战。这一下裕仁算是彻底服了。他不再奢求有条件的投降,只希望美国能饶他一命就行,其余什么都可以答应。

但是牛皮已经吹出去了,特别是六月份的全体国民总玉碎口号,对狂热军国主义分子极具煽动性。当裕仁对首相铃木贯太郎说出自己打算投降时,铃木都要晕菜了。早干嘛去了啊!现在要是宣布投降,倒希望美军快点来救命,因为少壮派军官全疯了,局势已然失控。谁敢投降,少壮派绝对要发动兵变。

事实证明,铃木的担心是非常准确的。当投降的小道消息传出后,东京的驻军立即发生了叛乱。近卫师团师团长森鸠因拒绝参与叛乱,被少壮派军官杀掉。并且叛军还闯入皇宫,寻找投降的录音盘,想阻止投降广播的播出。与此同时,少壮派还派出了前往首相铃木的家里刺杀他,想顺便把主张投降的内阁都消灭。铃木贯太郎因为提前得知消息,靠跑的快才捡了一条老命。叛军没能找到首相,转而进攻枢密院长的住宅,枢密院长平沼也趁乱溜走,侥幸逃脱。经此事变,铃木内阁全体辞职。

到了8月15日的中午12点,裕仁在广播中发布终战诏书,接受《波茨坦公告》,并宣布无条件投降。

无条件投降之后,日本高层的表现,非常非常的不要脸。先前嚷嚷着要一亿国民总玉碎的高层,大多故意装疯保命,没几个敢真正破腹自杀。倒是受军国主义蛊惑的草根官兵自杀的非常多。比如东条英机这厮就是因为怕疼,不敢切腹而用手枪自杀,结果手软还打偏了,没死成。再比如裕仁的叔叔东久迩稔彦亲王为了讨好美军,模糊裕仁天皇的战争责任,把当年吹牛的“一亿玉碎”的口号改成“一亿总忏悔”。十足的不要脸。

美军进驻日本岛后,一是觉得日本人都是特么的疯子,虽然投降了,但是如果真的杀了裕仁这厮,难保会有大动乱;二是裕仁认罪态度比较好,麦克阿瑟很满意,便没有清算这帮衣冠禽兽的皇族,保住了他们的荣华富贵,只吊死了几个头面人物走走过场。

总的来说,德国投降后,日本大势已去。包括裕仁在内的很多人日本人都心知肚明,仗打不下去了。但是美军还没有进攻到日本本土,苏联与西方也有矛盾,因此日本方面便幻想借助这两点有利因素与美国谈判,争取有条件的投降。然而美国不接受日本的有条件投降,日本又打算绑架全体国民,用一亿日本人(包括朝鲜和台湾)的性命与美国做最后一搏,再争取有条件投降。

就这么僵持了两个月后,随着苏联出兵,美国投放原子弹,日本高层真心畏惧了,才决定接受无条件投降。事实也证明了,日本的负隅顽抗是有效果的。咱们的教科书上说日本是无条件投降,但其实日本是有条件的投降!天皇没被追究责任,战犯也就绞死了那么几个。当年策划南京大屠杀的朝香宫鸠彦亲王没有受到任何惩罚,战后依然是花天酒地,后来还成为“日本高尔夫球俱乐部”的名誉会长,轻松挥杆于青山绿水之间,活到94岁才自然病死。至于最大的元凶裕仁,他则是因为十二指肠癌,以88岁高龄病死。

请问这算哪门子的无条件投降?就是因为连元凶都没有受到惩罚,也直接导致了如今日本的军国主义复苏和种种历史问题。

二战德国投降后,为什么日本还在坚持呢?

从时间上对比,的确是日本坚持到了最后。但是从两个法西斯轴心国投降的过程看,德国才是真正战斗到了最后一刻那一个——希特勒自杀后还硬扛了一个多礼拜,后期经历了惨烈的本土城市攻防战,首都和各大城市被打了个稀烂;反而天天嗷嗷叫着要“为皇国玉碎”的日本,被两颗原子弹吓唬的最终放弃了“一亿玉碎”计划,宣布终战,避免了与美军的本土作战。

首先看的是两个军国主义国家的精神寄托。一个是有历史传承的“玉碎”民族;另一个大部分军民被纳粹思想疯狂洗了脑。

但是,毕竟希特勒和纳粹思想只影响了十几年,一两代人的功夫,而且,那些自愿与第三帝国共存亡的人更多是体会到了希特勒和纳粹复兴经济、改善民生的显著成效,进而接受其思想理念的,纳粹思想并没有根植于德意志民族的骨髓之中。

这样可以部分解释为什么战后的德国去法西斯化进展相对顺利,反省态度这么好。因为,当时的德国人都被希特勒的宣传催眠和蒙蔽了,去纳粹化帮助德国人清楚的看到了希特勒的魔鬼本质;

再看日本,武士道的“尊君、报国、玉碎”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已经深深植入大和民族的精神理念之中,甚至“玉碎”都成了日本有身份人士的本能反应——战败了“玉碎”,想不开了”玉碎“,想明白了释然了也“玉碎”,表忠心”玉碎“,表悲痛也要“玉碎”,在日本文化中,玉碎,尤其是“为皇国玉碎”成了最有尊严的死法。

比如,1912年,明治天皇病逝,当时被称为“军神”的乃木希典(日俄战争的总指挥官)居然和妻子双双在家中切腹自尽,为明治天皇殉葬,以此来表示自己的忠诚和悲痛。

而且,乃木希典两口子使用的还是非常残忍的“十字切”(切腹分“一字切”、“十字切”、“三字切”。这个顺序是按痛苦程度排列的,越高贵的武士会选择约痛苦的切腹形式,以彰显自己的身份和忠心,换句话说,就是你身份越高,死的就得越痛苦。)

(下图,对自己下手够狠的乃木希典夫妇)

虽然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一直嗷嗷叫着“脱亚入欧”,但东亚文化中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烈思想境界对其影响却是最深的。

到了灯枯油尽之际,还在用武士道精神循环洗脑,搞出了一个“一亿玉碎”。

40年代的日本人口加一起大概正好一亿,到了45年初,喊出了个“一亿玉碎”的口号,说白了就是全民皆战死。

这个计划最重要的部分是——本土大决战(应对美军登岛作战,全民武装进行巷战、游击战)。包括全力保卫东京,以自杀战术阻抗盟军。

比如,日本海军研制了很多海上的自杀式袭击方法——利用军用船只,甚至民用的渔船来靠近撞击美国舰艇,同归于尽。

同时,准备了大批的神风特攻飞机,驾驶这些飞机多是十六七八岁的少年,飞机只装了单程油料,没有伞具的樱花机(零式战机),按“一人、一机、一弹换一舰”的要求,对美国舰艇编队、登陆部队及固定的集群目标实施的自杀式袭击。到了45年春夏,因为战略资源极度匮乏,一些少年甚至都没有进行过实际的飞行训练,只是看了教学视频电影,就给绑到樱花机上,被其他战机抛出,作为飞行的人肉炸弹。

日本各大媒体也纷纷树典型,号召国民勇于“为皇国玉碎”。报纸上布满了对自杀式进攻和全军覆没式死战的表彰,还用大篇幅表扬了因为负伤而主动自杀的伤兵(左下方)。日本政府开始“从根源上动员”,要求年龄在15到60岁的男性国民和17到45岁的女性国民都要无条件参军,组成“国民义勇战斗队”。不仅如此,参军的国民需要自己准备武器,鼓励老百姓自制火绳枪和竹枪,枪不够用了用刀剑冷兵器,比如弓箭、铁锹等、棍棒等等。甚至大批的儿童连冷兵器都轮不上用,只能拿一根竹竿天天嗷嗷的比划。

45年的日本,大街上的站牌,老百姓家的门锁、炊具,甚至家具上的螺栓都被征用,回炉做武器,街道、学校天天组织一帮家庭妇女、老年人、和学龄儿童练习“万岁冲锋”。中学女生被训练“万岁冲锋”,其中最有名的是男中学生组成“铁血勤皇队”和女中学生组成的“姬百合队”(下图),天天训练如何在巷战、游击战中与登陆的美军同归于尽。官方循环洗脑式的对老百姓进行宣传“一旦日本本土被美军占领,那么国家将不复存在,国民的生命也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再加上长久以来武士道思想的影响,日本老百姓们自然认为很有道理——既然横竖都是死,不如大家一起统统“为皇国玉碎”,投降就等于亡国灭种,那简直无法想象的。

第二‘、1945年的日本,仍有大量占领区。这些海外占领区也是日本继续战争的筹码和条件。而德国在投降时一无所有,已经在东西两线被盟军和苏军死死的包围,只能如刀俎上的鱼肉一般,任人宰割。第三、盟友德国“无条件投降”的惨状极大的刺激了日本,更加坚定了日本尽可能地抵抗,争取“有条件终战”而不是“无条件投降”。

再看看,为什么日本的死战为什么没有执行,最终还是乖乖的“无条件投降”。

先讲个几年前的事,2016年5月10日,白宫发出消息,奥巴马将于5月27日去广岛参观广岛和平纪念馆。消息一出,引得各方开始不断猜测,美国总统广岛之行尚属首次,而且还指名参观这么敏感的和平纪念馆,还要发表演讲,这不会是效仿一些西方领导人,针对二战时期对平民的伤害做出某种形式的道歉吧?尤其是日本媒体,显得特别激动。没多久,白宫赶紧补充了一段话,告诉大家——各位,你们真的想多了。白宫表示,我们那两颗原子弹是正义性的,当然不会对日本道歉,今后也别指望“道歉”相关的事儿。此访问目的是悼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所有遇难者,倡导“无核世界”。

抛开那些客套话和外交术语,说白了就是:美国历届政府从未后悔在日本投下的两颗原子弹,因为这两颗原子弹的威慑力大大缩短了战争的进程,使战争得以尽早结束,让耸人听闻的“一亿玉碎”没有真正实施。因此,原子弹避免了更多的伤亡和经济损失,甚至帮助保全了日本的“大和民族”,所以,某种角度上看日本还应该表示感谢呢。

的确,“一亿玉碎”的破产,让大量的“海龙”(自杀式袖珍潜艇)、“回天”和“震洋”(人操自杀式鱼雷),还有各种拼凑起来的“樱花机”和自杀式船舰都没派上用场。不然,一旦美军驶入日本近海,它们将如蚂蚁般自洞穴涌出,冲向滩头附近的美国舰船。日本的大好青年都将驾着上述这些古怪的特攻兵器,发起“万岁冲锋”,“玉碎”在海洋、沙滩、田野和城市街区之间........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二战德国投降后,为什么日本还在坚持呢?

1945年5月5日纳粹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5月23日,美国空军562架“超级空中堡垒”轰炸机再次轰炸东京,但美军飞行员们得到命令不要把炸弹扔到日本皇宫里,因为“天皇将来也许还有用”;两天后又有512架轰炸机光临,投下了3262吨燃烧弹,整个东京市中心已经是满目疮痍,首相官邸、外务省、海军省等建筑灰飞烟灭,美国人同时投下了百万份传单,敦促日本人从速无条件投降。

如果准确定义二战日本的投降事实,其实是“军队无条件投降,国家有条件投降”,而日本在军事盟友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后,明知大势已去却仍然在坚持,主要是在谋求与西方讨价还价,以便“体面的投降”,尤其是保留天皇制度,而后来的历史证明,由于美国为了一己之私,狡猾的日本人基本达到了目的。

1945年4月30日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杀,意大利早在两年前就已退出战争,这意味着同盟国会联合起来倾全力对付最后一个法西斯国家,战败已不可避免,对这一点,日本军政高层倒是看得清楚,他们当中的某些人虽然是战争狂,但不是智障。

在东京的漫天大火中,日本内阁和军部召开联席会议,主要内容已不再是如何作战,而是怎么样媾和。

注意,此时日本人讨论的不是投降,而居然是“谈和”,即日本在一定的条件下如何退出战争。

狂妄的日本军部之所以还抱有幻想,是因为日军仍然是在海外作战,盟军尚无一兵一卒登陆到日本本土,尚不似德国那样被苏军攻陷首都,所以拼命叫嚣“本土决战”的口号,就是希望以此让美军知难而退,双方能够开启谈判,目标是日本退出战争,但一不能无条件投降,二要保证日本的所谓“国体和政体”。

联席会议的讨论结果,居然是请苏联出面,充当日本与美英之间的调停人,二战日军最后一任陆相阿南惟畿、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首相铃木贯太郎一致认为是可行的,因为“日本人对苏联是有情有义的”,至少,他们没有在苏德战争爆发时从背后捅刀,换句话说,日本人天真的认为:苏联能在与德国的作战中避免两线作战从而取得最后的胜利,其中有日本的功劳,现在应该还还人情了。

穷途末路的日本人还探讨了请苏联帮忙的条件与“回扣”,比如返还南库页岛、转让北满铁路、旅顺继续由苏联管理(日本人真是无耻)等等。当时的苏日仍有外交关系,苏联驻日大使马立克就躲在箱银温泉疗养,当日本政府转达上述意见后,更加狡猾的苏联人答复说:需要时间来考虑,结果是迟迟没有回音。

日本人又联系中立国瑞典,希望它们出面接洽和谈,依旧没有成效,在此时期美国海空军的攻击日甚,就在日本人神经即将崩溃的时候,1945年7月中美英向日本发出了最后通牒的《波茨坦公告》:日本政府应立即宣布所有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

日本人发现公告中并没有苏联的身影,于是绝望的政客和疯狂的军人都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苏联的表态上,他们认为只要苏联不参战日本就还有希望。

苏联政府以“日本政府和天皇的媾和表述含糊不清”为由继续拖着,其实是在同时跟美英讨价还价,被折磨的精神崩溃的日本人一边于7月30日拒绝了《波茨坦公告》,一边只好做“本土决战”的准备,拼凑了53个师团、25个旅团和3000多架飞机,聚集东洋三岛的陆海军总兵力仍然达到了370万人,但素质已严重下降。

可惜美国人已经没有耐心了,1945年7月24日,杜鲁门签署了使用原子弹袭击日本的命令,拟定的时间是8月3日以后,同时又要求一定要在苏联对日出兵之前。

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8月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在广岛,8月8日苏联政府通知日本大使将在次日与日本进入战争状态,8月9日第二颗原子弹扔在了长崎,8月15日,裕仁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

日本人坚持不投降实际是错判了形势,从而被苏联政府玩弄了,并且对此深感屈辱和愤怒,服部卓四郎悲哀地写道:“真是令人震惊,过去两个月拼死拼活进行的外交努力,结果不仅全成泡影,而且得到的是以铁锤代替了答复”。

二战德国投降后,为什么日本还在坚持呢?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进入尾声,轴心国的失败已几乎是不可逆转了:2月3日苏军进抵奥得河,波兰全境获得解放。一天之后旨在确定战后国际格局的雅尔塔会议就正式召开了。3月4日美军从日军手中收复菲律宾。3月26日美军肃清了硫磺岛上的残余日军,随后美军将硫磺岛建设成供战斗机和轰炸机起飞降落的机场,从而大幅提升了对日本政治和经济工业中心进行战略轰炸的效果。3月30日中国远征军攻克乔梅并与英军胜利会师。4天后中国远征军收复了全部滇西缅北失地并成功与美英盟军会师。仅仅只是又过了一天之后美军发起了冲绳战役。4月16日苏军开始发起柏林战役。4月25日从东线攻入纳粹德国境内的苏联红军与从西线攻入的一支美军侦察队在易北河会师。4月30日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自杀,苏联红军占领德国国会大厦。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至此二战的欧洲战局已圆满画上句号,与此同时亚洲战场上的日本仍在负隅顽抗。

事实上德国和日本尽管是战时盟友,然而在整个二战过程中双方基本没任何统一的军事行动,这和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的战略协同可谓相距甚远:当日本试图南下太平洋与美英军队作战时不仅遭到中国战场的牵制,中国方面甚至组建了中国远征军出国配合美英盟军作战;在欧洲战场美英盟军与苏联红军也较好实现了战略协同,从而使纳粹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然而相比之下德国和日本从来都没能实现过类似的战略协同——在1942年德国和日本曾试图实现中东会师的战略协同:日本自海路席卷印度洋,同时从陆上攻击印度;德军则在全力争夺乌克兰油田的同时强化在北非的兵力,从而最终实现双方会师于中东的格局。这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宏大计划——如果这一计划得以落实,那就意味着德日同盟将得以成功把反法西斯同盟国成员里的中国和苏联两个领土人口大国同美、英两个海权经济大国隔绝开来,从而使同盟国的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无法实现有效配合,这无异于是一招釜底抽薪之计。然而这一计划到底忽略了中、苏两个领土人口大国的抵抗意志和抵抗力度,事实上这时已深陷苏德战场的德国和深陷中国战场的日本都没多余的兵力完成这一计划。

导致德日之间未能实现战略协同的原因之一当然是反法西斯同盟国的抵抗,但另一方面事实上德日之间在主观上也难以达成战略协同,这是因为双方都是各怀鬼胎——就各自的战略意图而言:简直差了十万八千里。希特勒念念不忘的”大德意志帝国“其实不过是拿破仑大陆封锁体系的翻版,就其本质而言:只是希望通过独占黑海以西的欧洲而建立起一个自给自足的的帝国。而日本所要构建的所谓”大东亚共荣圈“是要囊括中国、东南亚以及西太平洋地区,必要的话还应当将印度、澳大利亚以及苏联的西伯利亚纳入其中。无论德国或是日本都没同盟国那种将这场战争置于全球格局下看待的境界,在战争过程中德国和日本其实都只是着眼于自己的眼前。尽管早在1936年11月德国和日本就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可当德国围攻苏联首都莫斯科在即时一再要求日本履行《反共产国际协定》的义务而进攻苏联,然而日本由于此时正深陷中国战争而无法自拔,于是没过多考虑就拒绝了德国的要求。由于西方中心论的作怪总使人感觉:德国是二战轴心国的老大,如果单纯就实力而言这么说也没错,但日本从来都不是德国的仆从国,事实上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就已展开了侵华行动,这比欧洲战事爆发的时间要早得多。而从整个二战过程来看:德国和日本都没从对方那儿得到多少配合,因此欧洲战场德国的战败对亚洲战场的日本而言:其实影响有限,德国的投降也并不代表日本必须跟着投降。

日本的天皇和其他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君主所不同的是:日本天皇是真正具有最高军事决策权的国家元首。那么裕仁作为最高国家元首肯定是要为本身及皇族的利益考虑的。即使当德国投降时日本战败的结局也已日益清晰起来,然而这时日本仍不愿接受无条件投降的结局,而是仍幻想可以实现有条件的终战。这时日本人仍幻想能保持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前的既得利益,也就是说让出实际上已然失去的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以及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占领的中国山海关内的土地,但仍妄图占据琉球群岛、台湾、朝鲜半岛以及中国东北等地,而这些地区在当时也的确还处于日本的占领之下。然而到了6月21日战局开始朝着对日本不利的形势发展了一大步:冲绳战役以美军的胜利告终,这场战役导致日军伤亡11万人、被俘9000人,损失飞机7830架、舰艇20艘,更为严峻的是冲绳战役的失败使日本本土直接暴露在美军的攻击之下。不久东条英机内阁被迫辞职下野,铃木贯太郎继任新一届政府。直到此时日本仍寄希望于苏联的调停之上——他们指望着通过苏联的调停使日本得以较为体面地结束战争状态。事实上在3月份的雅尔塔会议上苏联与西方国家就战后国际格局的分歧就已然表现出来了,而这也被日本敏锐捕捉到了,这就使日本萌生了利用美苏之间的矛盾从中渔利的想法。本来按雅尔塔会议上苏联与美、英等国的约定:苏联将在对德战争结束后2—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但与此同时又提出了维持外蒙古的现状;库页岛南部及邻近岛屿交还苏联;大连商港国际化;苏联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苏、中共同经营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千岛群岛交予苏联等一系列条件。

此时苏日合作的北库页岛萨哈林油田(日本称其为北桦太)仍在为日本提供战争油料,日苏之间虽曾在张鼓峰和诺门罕两度交锋,但都没真正撕破脸皮。尽管苏日之间一直相互提防,苏联还曾派遣大规模的军援和援华“志愿航空队”帮助抗战,但至少在官方层面一直是和日本保持着正常的外交关系的。1941年日本和苏联还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在日本看来:在苏联最危险的时刻日本并没撕毁《苏日中立条约》而配合德国入侵苏联,而美苏之间日益表现明显的矛盾分歧使日本进一步相信自己完全可以利用美苏矛盾渔利。8月6日美军飞机在日本广岛投下了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实际上这时美国的一石二鸟之计:一方面对日本产生巨大的心理震慑作用,另一方面使苏联意识到即使没苏联出兵配合美国也能迫使日本投降。苏联方面也的确意识到了:日本投降已成定局,如果苏联再不参战将完全失去战后的远东话语权。这时日本也意识到了苏联可能对日宣战,然而此时早已走投无路的日本当局只能死马当活马医地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苏联的调停上,很快他们这一指望就破灭了——因为他们被苏联方面告知:即日起苏联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8月8日苏联红军及蒙古军队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开始展开对日本关东军的“八月风暴”军事行动,一天之后美军在日本长崎投下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

就在长崎原子弹事件第二天的1945年8月10日凌晨5点日本皇居吹上御所背后小土丘下的地下防空洞内日本裕仁天皇正在召开御前会议,而这次会议的主旨在于讨论是否接受美、中、英、苏等同盟国提出的《波兹坦公告》。日本陆军的代表叫嚣要执行所谓“一亿玉碎”的本土决战计划,然而首相铃木贯太郎却在赴会之前就已下定决心要尽一切可能结束战争。会后日本政府于七点左右电告同盟国方面:日本政府了解到《波兹坦公告》中不包含改变天皇治国大权的要求,故决定予以接受。直到这时日本仍始终坚持将不得妨害天皇治国大权作为接受《波兹坦公告》的先决条件,与此同时日本还厚颜无耻地提出另外两个条件:自主处理战犯;不允许多个国家同时入驻日本。最终主导对日占领的美国驳回了日本关于自主处理战犯的要求,而是与中国、英国、法国、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印度、菲律宾十个战胜国一起组建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不过美国出于自身的战略利益和对日占领政策仍有意识地包庇了部分日本战犯,同时也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制。正因为如此日本方面始终坚持认为他们不是无条件投降,事实上在当时日本天皇颁布的《终战诏书》也采用了极其模糊的说辞——只提及终结战争状态,而并未公开声明投降。即使如此也仍引起了当时日本国内顽固的军国主义分子的抵制——直到《终战诏书》公布前一天(1945年8月14日)上午10时许包括土肥原、田俊六、阿南惟几等人在内的日本陆军高级将领才终于同意签署停战协议。这时仍有一小撮青年军官仍妄想做无意义地抵抗,为此他们甚至不惜发动政变以阻止投降命令的发布。事实上早在13日这群青年军官就曾造访阿南惟几的宅邸,希望寻求阿南惟几对他们的支持。其实这群青年军官也很清楚日本已不可能再将战争进行下去,但仍试图通过与同盟国达成某种协议而实现有条件的停战。阿南惟几并没对这群青年军官给予明确答复,而是在第二天带着他们去同总参谋长梅津美治郎会面,然而梅津美治郎对这群青年军官明确表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阿南惟几也就顺势应和了梅津的看法。

8月14日上午10时50分铃木贯太郎召集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全体成员和内阁全体成员以及枢密院长平沼骐一郎、陆海军军务局长等共计二十三人再次召开御前会议。在会上铃木再次请求天皇下达“圣断”,天皇表示将认同盟军答复并愿意亲自向国民和官兵进行广播,会议随即结束。这次御前会议是将阿南惟几、杉山元、畑俊六、梅津美治郎、土肥原贤二等陆军高级将领排除在外的,以便排除来自军方的干扰。而当御前会议进行的同时这些高级将领们也私下召开了一次会议,这些高级将领最终达成一致意见:通过政变阻止投降是不明智的。参谋次长河边虎四郎提议:所有与会者应该联署一份协议,以表明坚决执行天皇关于终战的圣断。下午1时许日本广播协会的会长大桥八郎等人接到通知赶到内阁情报局,被命令尽快为天皇的终战诏书广播作准备。尽管这时日本政府和军方高层均已就投降达成一致意见,但在关于投降诏书的具体措辞上仍出现了争执,以致于直到夜间11时50分天皇的停战诏书录音才录制完成。录制完成的录音盘由侍卫德川义宽等人保管在了皇后宫事务所的轻金库内。当政府和军方高层就投降诏书的具体措辞争执不下时那群主张以政变阻止投降的青年军官扔在四处串联:14日下午3点以畑中健二少佐为首的青年军官面见了日本本土东部军司令官田中静壹,结果不仅未能得到田中静壹的支持,反而受到了严厉斥责。在被田中静壹拒绝后畑中健二又做起了负责皇宫安保工作的近卫师团的工作——东条英机的女婿、近卫师团参谋古贺秀正少佐被他拉拢加入到政变计划之中。

8月14日与15日的皇宫警备是由近卫师团的步兵第二联队负责的。该联队下设三个大队,本来采取轮流担当皇宫警备的方式,但在8月14日下午除原定执勤的第一大队外,原本在司令部待命的第三大队也进入皇宫加强警备并由联队长芳贺丰次郎直接担任指挥。虽然芳贺后来否认知悉政变军人的阴谋,但这一反常的调度表明这时芳贺可能已经同意了畑中等人的计划。即使芳贺这时当真已站在畑中等人一边,但芳贺只是近卫师团下辖的步兵第二联队的联队长,为确保政变的万无一失畑中带着井田正孝、椎崎二郎面见了近卫师团的师团长森赳。也许这时他们已得知了当天要录制停战广播一事,他们决定无论如何都要拿下近卫师团的控制权。在会晤中森赳坚持反对发动政变的想法,但为避免过分刺激畑中等人还是承诺“会到明治神宫参拜后再作最后决断”,然而就在他说出这话之时畑中突然向他开枪,森赳的弟弟白石通教中佐也被与畑中一起来的上原和洼田两人斩杀。杀死森赳之后畑中等人不得不提前展开他们的政变计划:一方面由于他们已拉拢了近卫师团中的一部分人,这使他们得以利用近卫师团稳住皇宫附近的态势,同时切断对外联络,以保证政变消息不会外传;另一方面他们派人占领皇宫所处行政区内的广播会馆,以防广播按时播放。在占领广播会馆的过程中畑中等人得以证实天皇投降诏书的录音已经完成,于是他们派人进入皇宫搜寻录音盘。然而近卫师团是负责皇宫外围的安保工作,而皇宫的内部防卫是交给专职的皇宫警察,因此进入皇宫搜寻的近卫士兵并不熟悉皇宫的内部构造,以致于他们搜寻了一整夜也没找到那份存放在皇后宫事务所的轻金库内的录音盘。

时间来到了15日凌晨3点左右参与政变的井田和近卫师团参谋长水谷突然向东部军报告了政变一事,接到消息的东部军参谋长高岛辰彦觉得事情非同小可,于是立马向司令官田中静壹报告。凌晨3点半高岛辰彦命令近卫师团所有指挥官到东部军司令部报到。结合完毕后高岛宣布东部军接管近卫师团指挥权、取消一切命令、解除对皇宫的包围。这时芳贺丰次郎也许是一开始确实是被畑中等人蒙蔽,也可能是发现畑中等人大势已去,于是立马将畑中等人赶出了皇宫。5点10分田中静壹带着东部军高层指挥来到皇宫,宣布政变已被镇压。这时畑中等人还在进行最后的挣扎:畑中先是来到稍早前已被政变军队占领的广播局,以武力威胁广播员,要求由自己向全国进行广播,反对接受波茨坦宣言,而广播员则一再以技术原因为借口加以回绝。无奈之下畑中和椎崎二郎两人分别骑着马和摩托车沿着皇宫四周散发号召继续抵抗的传单。在被逮捕前这两人于皇宫前二重桥和坂下门之间的草坪上各自切腹并开枪自杀。不过这样的垂死挣扎是不能阻挡历史前进的脚步的——日本的战败投降已是任谁也改变不了的事实:就在畑中和椎崎二人自杀的这天中午日本天皇的停战诏书录音终于向全世界公布,对历经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的中国人民而言、对全世界热爱和平的反法西斯人民而言:这一天已等了很久。

二战德国投降后,为什么日本还在坚持呢?

日本之所以不肯投降,倒不是心存侥幸觉得还有胜利的机会,只是当时日本高层希望用普通日本人的命,换取自己的宽大处理。当然最后这一企图以失败告终了。

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向盟军投降。二战的欧洲战场就此宣告胜利。不过日本并没有打算承认失败,而是积极准备本土作战。

早在菲律宾战役打响的时候,日本意识到败局难以挽回,开始考虑本土作战。1945年2月26日,日本大本营正式通过了《本土决战实施基本纲要》,决定利用外围诸岛屿的抵抗,为本土作战争取准备时间。而日本海陆军也为了这一目标各自开始了准备。

在1945年1月的时候,日本陆军共有大约400万人,其中部署在本土的只有45.6万,只有总兵力的11.4%。其中只有近卫师团、第11师团和第7师团战斗力较强。即使加上军校学员、后勤工作人员等,兵力也不足以守卫本土。

所以日本大本营陆军部一方面积极扩军,一方面从其他地区抽调尽可能多的部队和装备返回本土。

为了扩编军队,日本陆军从2月28日起,就开始大规模征召15到60岁的男性和17到40岁的女性服役,打算征召150万到200万的新兵,组建56个师和38个混成旅,用于本土决战。此外日本政府还喊出了“一亿玉碎”的口号,蛊惑日本平民进行坚决抵抗。在军队之外,号称要组建2800万的国民义勇队,和美军战斗到底。

然而由于美军对日本海上运输线的攻击,从海外调部队返回本土的计划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还影响了新部队的组建。因为按照计划,新扩编军队需要34万名军官,但是实际上只有25万人,其中绝大部分还是预备役军官。真正军校毕业、还有一线作战经验的军官,只有1.8万人,这严重影响了新部队的战斗力。

日军遇到的另一个麻烦是因为美国的战略轰炸,兵工厂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加上美军轰炸对交通的破坏,海上封锁造成的原料紧缺,兵工厂工人为了躲避空袭经常要疏散,出勤率也降低到了50%。所以军工生产大受影响,新编部队武器和弹药严重不足。

根据统计,到日本投降时,新组建的部队步枪装备率不到一半,轻机枪只能满足23%的需要,至于火炮、迫击炮等重武器装备率就更低了。军队尚且如此,义勇队的装备就更不要说了,最后只能用土枪、弓箭、竹枪等凑数。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日本用于本土作战的部队战斗力低下,加上美国的封锁导致日本国内粮食短缺,本土作战其实毫无胜算。

对此日本政府的高层当然也是心知肚明,他们坚持要进行本土作战,目的根本不是击败美军,而是知道自己作恶多端,如果无条件投降的话势必没有好下场,因此希望在战斗中让美军遭受惨重伤亡,迫使美国和日本和谈,给自己争取一条出路。

如果不行的话,就干脆拖着整个日本和自己陪葬。一些军国主义分子甚至提出老人和孩子在未来的战斗中没有用处,应该全部杀掉,可见他们的疯狂。

好在美国此时已经开发出了原子弹,两颗原子弹扔下以后,日本政府的头脑清醒了一些。加上苏联对日本宣战,日本政府终于明白已经根本不可能把美国逼到谈判桌上,这才无奈投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