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舍得牺牲数百万军队的代价强攻莫斯科和斯大林,为什么却不舍得强行登陆英国?

希特勒又没有未卜先知的本事,他哪里知道攻打苏联会付出380万德军官兵的生命,在他看来:“我们只要在门上踢一脚,整个破房子就会塌下来”,哪怕在1942年初,他还认为苏俄就快完蛋了。而对于入侵英国,按照军史学家们的说法,德国人心中是只有陆地没有海洋,对于如何进行三军联合的登陆作战更是不知所措,希特勒私下里对龙德施泰特承认:“我在陆地上是英雄,但在水里是懦夫”。

(希特勒和约德尔)

纳粹德国的武装力量是有点瘸腿的,对此包括希特勒在内的高层心知肚明。在二战爆发之初,德国比较强大的是以装甲部队为核心的陆军,戈林的空军也具备相当的优势,而海军实力尤其是水面舰艇力量非常薄弱,其吨位和战力仅是英国皇家海军的七分之一,尤其是入侵法国之前的北欧挪威之战,让德国最高统帅部心有余悸。

在1940年4月德国入侵挪威的“威瑟堡行动”中,参战的德国海军30艘舰船损失惨重,连旗舰“布吕歇尔号”巡洋舰也被击沉,挪威军队在英法远征军的协助下重创德国陆海军,德军伤亡5700余人(超过英法联军的5000人)。只是由于德军装甲部队横扫西欧,急剧恶化的法国战局才迫使英法联军撤出挪威,德国人能够最后取得胜利,还因为掌握了北欧地区的制空权。

(英国战时首相丘吉尔)

所以这次小型两栖作战极大影响了德国陆军总参谋部的判断,即德国空军还算靠谱,而德国海军根本无力保证大规模海上登陆作战的安全。而若想登陆英国实施《海狮计划》,德国陆军再强大也无济于事,渡过英吉利海峡必须依赖海军,有鉴于挪威战役的教训,从希特勒到陆军高层都有点心里没底。

仅就对手的陆军实力而言是不足为惧的,德军情报部门估算英国还有15到20个有一定战斗力的师,实际上英军在1940年8月虽然有29个师的番号,其中具备“战斗价值”的只有6个师,严重缺乏火炮和坦克,德国人高估了大约8到9个师,如果情报再准确点,希特勒也许真的会孤注一掷。但若想打垮预判中的十几个师,就至少要一次性登陆十万人以上的部队(德国人为第一波攻击准备了13个精锐师)。

(无敌的德国陆军)

如果德国军队能在陆地上抓住英国陆军,那差不多一周时间就可以彻底击溃之,然而面前是白浪滔天的海峡,他们显得无能为力。不仅是陆军总参谋部,德国海军也被这个巨大的任务吓住了,面对英国强大的海军和仍然活跃的空军,海军总司令雷德尔认为北海天气不稳定、德国海军运输船只不足、会遭遇英军强有力的反击,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筹备。

雷德尔估算,他需要征集1722艘驳船、1161艘汽艇、471艘拖轮和155艘大型运输船,他认为这个数字是不可能的,那意味着整个德国的内河运输将陷于瘫痪,并且宽大的进攻正面会使“德国海军失去全部军舰”,总而言之,现在不成,因此海军方面认为:“从一切情况考虑,最有利的作战时间是1941年5月”。

(希特勒看海)

但是以约德尔为代表的陆军则认为,如果再给英国人八到十个月的时间,他们的陆军将恢复到35个师的规模,都摆在有限的入侵区域,德国陆军第一波次的登陆行动无异于自杀行为。在陆海军不停的争吵中,希特勒脑袋嗡嗡作响,最后习惯性采取了折衷办法:“至于海狮行动是9月进行,还是推迟到1941年5月开始,将在空军对英国南部进行一个星期的密集轰炸后决定,如果空袭的效果很好,敌人的空军、港口和海军等遭受重创,那么入侵将在1940年进行”。

也就是说,陆海军的争论结果将完全取决于戈林空军的战果,由此爆发了著名的“不列颠空战”,最后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了,希特勒不得不无限期搁置了《海狮计划》,尽管他对占领英国一度是认真的。另外他认为,只要粉碎了苏俄,那么英国将失去最后的希望从而求和或者投降,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希特勒才把目标转向东方,于1940年12月18日下令筹备对苏作战计划。

(戈林指挥空战)

德军总参谋部判断苏军拥有大约200个师,他们将在150多个德国师的打击下迅速崩溃,战争将在五个月内结束。尽管在战后审判时这些将军们失口否认,而实际上约德尔、哈尔德他们在酝酿和制订对苏联的军事冒险计划时“充满了热情”,这种热情源自于德军在广袤的陆地战场上所拥有的自信。

从根本上说,德国终究是一个大陆国家,对海权的认识和海战的前景都比较模糊,希特勒也不例外。

德国人还有一种想当然的判断,也是个错误的估计,用装甲军团司令克莱斯特的话来说:“我们胜利的希望还在于,入侵必然使俄国发生政治混乱,我们把过高的希望放在这样的信念上,斯大林一旦遭到重大失败,必然被国内人民推翻,这种想法是元首的政治顾问们制造的”。

而事实证明,这样的情况根本没有发生,在严重低估苏联军事和政治能力的情况下,德国盲目地陷进了一个巨大的战争泥潭,并且最终被它所吞噬。

(丘吉尔和斯大林)

希特勒舍得牺牲数百万军队的代价强攻莫斯科和斯大林,为什么却不舍得强行登陆英国?

因为陆军是德国的强项,欧洲大陆几乎无人可敌。可强渡英吉利海峡非得有制空权和强大的海军输送能力,德国的海军相对于英国来说是弱项,不列颠空战又未能取得制空权,再强大的陆军也填不满英吉利海峡。

希特勒舍得牺牲数百万军队的代价强攻莫斯科和斯大林,为什么却不舍得强行登陆英国?

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想问:希特勒为什么不强行登陆英国,然后彻底搞定英国,而非要花巨大的代价去突袭苏联呢?其实后来很多人分析:希特勒在没有完全搞定英国的情况下,又跑去突袭苏联导致德国人两线作战,这是德国二战失败的关键原因之一。但是如果站在当时希特勒的角度去看的话,也许这就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无奈的选择了。

历史上一般认为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国宣战,直接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从1940年开始,德国人在欧洲大陆上把闪电战发挥到了极致,

4月9日攻击丹麦和挪威;

5月10日迅速完成对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等国的占领。

1940年5月27日已经越过马奇诺防线的德国人,把33万英法联军逼退到了敦刻尔克地区——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上演。

随后德国人开启对法国的全面战争,法国人只坚持了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就投降了——同年6月22日法国投降。

此时欧洲大陆上还剩下两个可以与德国抗衡的国家或者说:德国人要想完全搞定欧洲必须要打败英国和苏联。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为啥德国人在没有完全登陆并占领英国的情况下,就匆匆地发动了突袭苏联之战呢?

我们先看看:德国人横扫欧洲各国的时候,苏联人在干什么呢?其实苏联人也没有闲着,他们干了两件事:一是,积极地扩大自己的地盘;二是,保持好与德国人的关系。

当德国人闪击波兰的时候,苏联也进攻了波兰地区,实际上波兰是被苏、德两国给瓜分了。往后苏联人又发起了:苏芬战争。

1939年11月30日,苏联方面23个师共45万军队攻入芬兰。芬兰当时其总人口只有440余万,常备陆军只有3.2万人、武器装备也是一塌糊涂。

这一战把一种“酒”给打出了名——“莫洛托夫鸡尾酒”。由于芬兰缺少反坦克的武器,所以无数人拿着这种自制的燃烧瓶扔向了苏联的坦克。

不过这一战暴露出了一个重大的问题:苏联的战力不咋地的问题。这场大国侵略小国的战争,芬兰军队创造了以牺牲2万余人的代价,消灭苏军20余万人的辉煌战绩。

虽然当时苏联与德国已经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是此战过后希特勒看到了一个本质问题:原来苏联是如此的虚弱、原来是一个“纸老虎”而已。这为希特勒后来发起突袭苏联之战奠定了坚实的信心。

英国人就没啥好说的了,敦刻尔克大撤退以后,就开始退回到英伦三岛了。德国人要想进攻英国本土必须要——横渡英吉利海峡。

我们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为啥德国人不强行登陆英国呢?

其实原因非常简单和直接,按照德国人当时的海军水平,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德国的前“无畏级”

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在凡尔赛会议上遭到了空前的大制裁——海军也不例外。当时德军只允许保留了两艘稍微大一点的舰艇:两艘老旧不堪的前“无畏舰——“西里西亚号”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

虽然后来德国人在希特勒的带领下开始积极地扩军备战,但是资源、资金是有限的,海军这一块的发展根本就没有跟上。

德国人后来不得不搞潜艇战

整个二战期间,德国海军建成服役的大型军舰中:战列舰总共只有9艘、此外还有10艘巡洋舰。德国人后来实在是没有太多的资源来发展水面大型舰艇了,只有采取了制造水下潜艇来对抗盟军了。

相比之下,作为老牌海军强国的英国虽然已经今非昔比,英国海军也没有了一战前“日不落”的风范。但是在二战爆发时,还是有着足足13艘战列舰和3艘战列巡洋舰的。

说白了就是:当德国人占领法国以后,面对英吉利海峡对岸的英国人,德国是没有能力去发起强行登陆作战的。何况当时德国也并没有完全掌握制空权,贸然地发起登陆作战无疑于——自杀行为了。

往后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了——德国人发起了《海狮计划》,一场不列颠上空的空战打响了。

可是在整个不列颠空战里,德国空军除了大把的飞机变成燃烧的火球摔倒地上,外带报销了上千名飞行员之外,就再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了。

1940年9月17日,希特勒不情愿地宣布推迟“海狮计划”。

到了1941年7月,希特勒宣布将“海狮计划”推迟到1942年春天,那时“对苏联的战争将结束”。

随着美国人在1941年底参战以后,英国人的舰艇、飞机都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希特勒再也没有任何可能去横渡英吉利海峡了,制空权也开始向英国方面转移了。

以上就是德国人没有强行登陆英国的核心原因,说白了就是:海军没有英国强、制空权又没有取得。

不好意思,这根本就不是舍得不舍得的问题——德国人的闪电战再厉害总不能徒手游过英吉利海峡吧!

那么德国人在没有完全搞定英国的情况下,为什么又要去突袭苏联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当时突袭苏联是希特勒的最优选择了。

1941年6月22日,德国人 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集结了190个师共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从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那么希特勒为什么要义无反顾地去突袭苏联呢?主要有三个原因或者理由吧:

原因一:希特勒认为拿下苏联以后就能搞定英国了

前面分析过了,当时德国实在是没有实力拿下英国,英吉利海峡成了一道横在德国人面前的天堑了。

按照希特勒的想法,反正英国人已经被困守在了英伦三岛了,只要自己快速地拿下苏联的话,完全可以回过头来集中力量对付英国。

到那个时候,英国人属于孤立无援、孤军作战的情况,想不投降都难、耗都能把英国耗死。

原因二:希特勒出现了严重的误判

前面说过了,由于苏联在苏芬战争中的糟糕表现震惊了全世界,希特勒同样也看出了:苏联原来不咋地。

于是乎,按照希特勒最初的想法,如果德国人以雷霆之势突袭苏联的话,最多只要三个月就能占领苏联大部分地区,从而迫使苏联投降。

如果说苏、德战争一开始是斯大林的误判的话,那么苏、德战争打响以后就变成了希特勒的误判了。由于苏联的领土够大、气候够寒冷、抵抗够坚决,外加上后期美英的大量援助等等。

这些因素导致:希特勒并没有把闪电战的优势在苏联上演。前期德国人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可是后期还是深深地陷入了苏德战场无法自拔,一直打到自己完全失败为止。

原因三:苏联人也没有闲着,如果德国人不打苏联的话,有可能被反杀

德国人在欧洲上演闪电战、攻城略地的时候,苏联人一刻也没有闲着。先是与德国一起瓜分了波兰、后来又发起了苏芬战争,最不能让德国人忍受的是:苏联居然进攻了罗马尼亚地区。

大家也许不知道的是:罗马尼亚地区是德国人在欧洲主要石油来源地。苏联人这么干,有严重的针对德国的嫌疑。苏联人后来又搞出了一个东方防线,企图与德国抗衡。

说到底就是:虽然苏德当时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但是希特勒知道:这个条约就是废纸一张,只要苏联认为时机成熟的话,很有可能会进攻德国。那么希特勒还不如先下手为强,率先突袭苏联了。

如果总结一下,希特勒突袭苏联的原因就是:误判了苏联的实力、想发起先发制人的进攻、外加上搞不定英国只有先彻底摆平苏联了。

不过战争的局势在1941年12月7日这一天产生了突变。这一天,日本偷袭了美军的珍珠港基地,第二天美国同时对德、日宣战了——一个庞然大物的到来,彻底地改变了二战各方的实力对比。美国人到来了以后,一口气援助了英国300亿美元的军火,援助了苏联1642万吨的物资。往后的希特勒也就剩下一条路可走了:失败、彻底的失败!

希特勒舍得牺牲数百万军队的代价强攻莫斯科和斯大林,为什么却不舍得强行登陆英国?

这个还是与希特勒的生存空间观有联系,希特勒发动战争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战胜英国或者苏联,而是为了获取更广阔的生存空间,英国巴掌大的地方,占领了,也没有什么发展空间。

因此,希特勒舍得牺牲数百万军队的代价强攻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却不舍得强行登陆英国,如果能够仔细分析,事实上还上这么三个方面的原因!

1地缘政治深刻影响希特勒的战争方向

一百年前,当时的世界流行一种地缘政治理论,认为世界的中心在亚欧大陆,因为亚欧大陆是世界最大的地方,所谓“世界岛”的中心就在苏联所在的地缘政治中心!

而且,当时的战略家认为谁控制世界的地理中心,谁就可以主宰世界!

希特勒当然知道这个道理,而且深受这个理论的影响,所以德国认为英国的地理位置不重要,占领英国没有什么全球战略意义,英国就是可有可无的地方。

占领英国不能获得广阔的土地,也没有任何地缘政治上的好处!

2德国海军不行,没有把握战胜英国海军,只要发挥德军陆军的优势,占领苏联就可以让英国投降了

事实上,希特勒认为英国就是一个没有什么“肉”的地方,占领它很难,而且还没有什么肉吃,捞不到什么好处!

万一海战失败,或者登陆失败,情况就不乐观了,二战时期的英国名义上还是世界第一强国,军事力量还是比较强大的,特别是海军还没有失败的先例,德国海军未必能够战胜英国海军。

即使战胜英国海军 ,登陆作战也是一个危险系数很高的战争,英国可以从四面八方的殖民地调动很多军队回来保卫英伦三岛的本土,守住英伦三岛应该不成问题。

事实上,二战初期,希特勒最自信的是其强大的陆军,认为自己的陆军是天下无敌手,而且希特勒不是海军出身,他对大海一无所知,没有指挥海军作战的经历。

人家也是“战略家”,当然懂得一些兵法,知道初战必胜的道理,一旦失败,就无法挽回损失,也就是说希特勒的军队只能胜利,不能失败,事实上打败法国,就是因为前面一系列的胜利才造成的有利态势。

况且,希特勒认为战胜苏联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儿!

只要战胜苏联,德国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让英国投降,挟英国而令四海的殖民地,其它的殖民地国家,比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印度,等等国家和地区都会投降德国!

这样损失会小很多,可以说是势如破竹!

如果先打英国,十有八九会是持久战,英国人守不住,还可以做流亡政府,随便到哪个殖民地都行,苏联没有殖民地,输了没有地方跑,德国人认为可以彻底征服它。

3丘吉尔上任后采取了“铁血政策”,英国是一块硬骨头

丘吉尔上台后,首先访问法国,敦促法国坚持抵抗,并实施了历史上被称为“战争史上奇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撤回30多万人,这为后来的战争保存了一个强大的力量。

接着,他又积极组织英国的本土防御,在不列颠之战中重挫德国空军,粉碎了希特勒进攻英国本土的企图。

他竭力促成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并且在整个战争过程中能够以大局为重,与其他盟国进行了较好的合作。

众所周知,丘吉尔是殖民主义者。

然而在面对法西斯的挑战时,他却能够以国家的根本利益为立足点。

此人有很强的号召力。

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面对希特勒的进攻,英国节节败退,人心彷徨,很多士兵的士气非常低沉。

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觉得有必要做一场演讲,来激励士兵的士气,挽救国家的命运。

丘吉尔拄着拐杖,戴着草帽,慢步走向讲台,这个老头子先把草帽放在讲台,然后从左到右横扫了整个军营,说:“永不放弃!”

然后,又从左到右横扫了整个军营,说:“永不放弃!”

当时整个军营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够听见。

这样的简单动作,已经把士兵们的厌烦心理、逆反心理减到最低,到那时,他才能具备语言的威力。

托尔斯泰说过:“人的智慧越是深奥,其表达想法的语言就越简单”。

其实,真正激动人心的语言,往往不是长篇大论,而是那些简洁有力的一句话。

事实上,这种超限效应,让人感受到一语千金的力量。

在紧张的战争年代,空洞地讲大道理没用,声嘶力竭地号召没用,恩威并举地威胁更没用。

后来,希特勒轰炸英国,乘英国无暇南顾之机,占领了英属索马里和肯尼亚的部分领土,以及苏丹的许多战略据点,并从利比亚向埃及发动了进攻,深入了埃及的腹地。

因为丘吉尔的抗战,到1940年末,英国在北非战场开始反攻,以埃及为基地的英军,迅速收回失地。

到1941年初,英军经过两个月的激战,歼灭了在北非的意军10个师,其中生俘12万人。

与此同时,英军从肯尼亚出兵,收复东非失地,并乘胜攻入埃塞俄比亚,在当地游击队的配合下,于4月6日占领了亚的斯亚贝巴。至此,英国控制了整个东非和北非。

1941年,阿道夫·希特勒进攻英国不成,才决定改变战略方向,挥兵直逼苏联。

总之,希特勒舍得牺牲数百万军队的代价强攻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却不舍得强行登陆英国,还是海军不行,以及地缘政治的考量,更为重要的是丘吉尔上任后采取了“铁血政策”,坚持抗战到底,希特勒怕啃不动这块硬骨头。


一起聊一聊二战中的希特勒为什么没有全力进攻英国,而是发动了入侵苏联的战争。

作者|龚柳辉

希特勒舍得牺牲数百万军队的代价强攻莫斯科和斯大林,为什么却不舍得强行登陆英国?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点,德国靠什么登陆英国?

安装德国的最初设想,那将是从拉姆斯格特延伸到怀特岛以西的广阔战线上进行的一次击袭性军事行动。以挪威、荷兰、比利时和法国为基地的大机群——总共三千架飞机——将摧毁防御工事,在空战中击落皇家空军,并用火力压制住皇家海军。

德国的护航运输队将从两边布雷区的航道中开过去。希特勒打算派二十五个至四十个师在尽可能宽阔的战线上登陆,这样,入侵部队就能有一个辽阔的战场。陆军要求海军第一批运送十万人连同重型装备及防空武器,在随后的三天内,接着运送十六万人。

结果第一步,德国空军夺取制空权的战斗就被英国人打得焦头烂额。英国部署了1200门重型高射炮,还有雷达网络,以及一支善战的空中力量。此外,他们还破译了德国昼夜轰炸机的控制系统,并找到了扰乱它的办法。

在十八天内,德国空军出动七千五百架次,在8月31日一天内,就出动了七百九十架次。英国的防空兵器火力强大,在敌机飞抵目标前就击溃其一部分。喷火式战斗机则收拾余下的敌机,击落将近五百架。

从10月起,英国沿岸都设立了雷达站,更重要的是,由于电子学的应用,这些雷达站都能精确地把音响标图显示在显像管上。此外,到了1940年12月,英国已有高射炮两千一百门,超过了空袭前的数目。

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德国的国力都投入到了装甲部队和空军建设,导致,德国海军没有能力,掩护登陆船队登陆英国。英国海军可以轻松把德国所有登陆船队都送进大海游泳。

在1940年4月,登陆挪威的战役当中,德国出动了沙恩霍斯特号等2艘战列舰,还有重巡洋舰和10艘驱逐舰,这基本上就是德国海军水面舰队的几乎家底了。结果英国一个小小的分舰队,就打爆了德国海军主力,追着德国海军满北海的逃窜。

德军不光2艘战列舰被打伤,还几乎损失掉所有驱逐舰,从此一直到战败,德国海军再也不敢出动主力参战。这种水平,德国海军还敢掩护数十万人去登陆英国,遭遇英国主力舰队海上决战吗?那纯粹是把德国陆军主力往大海里直接送。

希特勒舍得牺牲数百万军队的代价强攻莫斯科和斯大林,为什么却不舍得强行登陆英国?

其实,没有美国人帮忙,英国到1942年就得投降希特勒了。你说,希特勒有必要派出大军强攻英伦三岛而将后背交给苏联人吗?

我在其他回答中提到过,当初丘吉尔在乞求罗斯福帮忙对付希特勒的时候,是出卖了大英帝国众多利益的。当时,大英帝国在大西洋的海空基地完全向美国人敞开不说,百慕大群岛、牙买加群岛、巴哈马群岛等很多战略要地几乎白送给美国人,这等于是说交出了英国人把持了几百年的大西洋霸权。

(曾经的百慕大海军基地,二战之后废弃)

那么,以鸡贼著称的英国人这么大放血,肯定不是因为闲的,原因是当时英伦三岛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与出让大西洋霸权相比,本土的安危才是最紧要的。

丘吉尔1941年初在发给罗斯福的电报中,就明确指出过,英伦三岛危在旦夕,如果得不到美国帮助,到1942年初,大英帝国将会向希特勒投降。

你看,根本不需要希特勒派军队登陆英国本土,他们就坚持不下去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虽然希特勒在不列颠空战之后,停止了对英国本土的攻击,但在海上双方的大战却愈演愈烈。

希特勒深知英国是一个资源匮乏人口稠密的岛国,他有很多物资,包括粮食、石油、钢铁等战略物资是无法通过岛内的资源自给自足的。当时,英国为了维持岛内的基本生活,每周要向海外进口100万吨物资,所以海上航线的安全显得至关重要。

(正在大西洋上航行的英国船队)

而早在战争初期,邓尼兹就呈报过一份作战计划,他认为英国严重依赖海外进口,依靠潜艇封锁英国将会使这个国家陷入瘫痪。为此,邓尼兹认为使用潜艇侦查,发现目标后,通知附近潜艇共同攻击,以保证最大限度击沉英国商船,这种战术将会是一种打败英国最有效的手段。

邓尼兹还认为,只要有300艘潜艇,就可以完全封锁英国。

(邓尼兹)

所以,结束法国战役后,希特勒就开始命令海军攻击英国补给线。

从1940年7月到1940年10月,仅仅3个月时间里,德军就击沉了148万吨商船,所以到1941年初,英国几乎已经难以支撑下去,丘吉尔只好向罗斯福请求帮助。并告诉他,在缺少外援的情况下,英国支持不到1942年。

(被击沉的英国货船)

当然,美国人不是慈善家,他们帮助英国人的时候,也希望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于是丘吉尔只好代表英国把大西洋让给美国。

罗斯福也不能收到好处不办事,于是在1941年夏天开始帮助英国人,除了送了一些老旧驱逐舰之外,还帮助英国人运送货物,就这样德国和美国有了交锋,但双方还算克制,直到日本人偷袭珍珠港,美国人和轴心国彻底撕破脸。大西洋海战也开始白热化,因为美国将主要力量放在大西洋。

经过血战,德军不敌美军,封锁战略失败,大西洋航线彻底贯通,英国得救了。

所以,如果没有美国人的帮助,没有日本人捣乱,德军只需要潜艇战就能让英国人跪下唱征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