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军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兵源?

答:二战时代的日军,一桩常叫后世军事迷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就是“兵太多”。

虽然我们今天说起发起那场罪恶战争的日本,常习惯性说他们“地小兵少”。但如果细看抗日战争史,就可以看到日本军队恐怖的“增兵”速度。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日军一共才有17个师团,但到了1938年夏天,日军就有了34个师团,兵力扩展到113万人。甚至到了日军垂死挣扎的1945年,日军的总兵力达到了789万,仅在中国驻军就保持在二百万以上的规模,越是节节败退,他们居然兵越多。

那么问题来了,在这场罪恶的战争里,日本又哪来的这么多兵呢?首先一个原因,就是日本对其本国国民,极度狂热且力度空前的征发。

在全面侵华之前,日本就推行极度严格的军国主义教育,每个日本人从读书上学开始,接受的就是各种狂热的军国主义思想。在当时的日本人看来,日本的侵略战争是“伟大的战争”,成为一名侵略军,更是一件光荣的事。所以在整个二战时代,“狂热参军”就是日本男子的常态。

比如1938年时,一名因健康状况参军被拒的日本青年,竟然就因此妒火中烧,深夜里入侵11座民宅,杀害了包括自己亲人在内30人。如此耸人听闻的真实血案,也缩影了当时日本人的“战争观”。

所以,到了1944年2月,日本征召入伍的士兵,就有四百万之多。到了1945年日本投降前,全日本参加“军务”的男子有719万人。二战后期日本那“巨量”的军队,就是这么凑出来的。

值得一提的,还有日本在战争期间的“学徒动员”,即动员大量日本青少年学生参军。这些大多十几岁,好些还未成年的学生兵,在当时也被称为“学徒出阵”。到了二战后半段,由于前线伤亡惨重,日本猴急着煽动更多的“学徒”们赶快上战场。1943年10月21日,日本就在明治神宫外苑竞技场,给“学徒”举行了盛大“壮行会”,仅这一场活动里,就有25000多“学徒”接受了“壮行”。

另外在1943年的爱知、大阪等地,也举行了多场轰轰烈烈的“壮行会”,每次都有上万“学徒”参加。那这些满脑子狂热的日本小青年们,接下来的战场遭遇又是如何?

最典型的,就是1944年的吕宋岛战役,这场战役里,日本有990个“学徒”参加,残酷的战斗打完后,总共有90个“学徒”生还,可谓九死一生。这样的伤亡率,在日本各个战场上,这样的伤亡率也不罕见。特别是在臭名昭著的“神风突击队”和“海上挺进队”里,那些执行“自杀式攻击”的日本兵,好些也都是“学徒兵”。对于他们来说,百分之十的生还率,有时都是奢求。

而在中国东北,日本还组建了十万人规模的“满蒙开拓团青少年义勇军”,作为其战场上的预备兵力。等着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时,这些狂热的“开拓团少年”也被日本征服投入战斗,成了日本战败前的最后一批炮灰……

而除了这类“狂热征发”外,日本的“兵源”,还有另一个重要来源,从朝鲜等殖民地征兵。

随着日本侵略战争的扩大,日本开始从朝鲜半岛等地大量征兵。特别是前面说到的“神风突击队”,其中相当多的人,都是来自朝鲜的“学生志愿兵”。以日本官方数据,二战期间,日本从朝鲜半岛前后征发了二十多万人从军,还征发了十四万人充当“军务员”。朝鲜半岛的“亲日派”,当时也十分配合。特别是朝鲜王储李垠,后来还官至日本中将。

而在二战结束后,日军里被列为“战犯”的朝鲜裔军官,也有一百二十八人之多,其中有二十三人被判处死刑。许多侥幸逃过审判的朝鲜裔日本军官,还在二战后摇身一变,成了韩国政坛上的“红人”。

通过这一系列手段,日本在二战战败前夕,还保留着极其庞大的军队,哪怕德国已经战败,他们都还很有底气,许多日本军国主义的死硬分子,1945年时还嚷嚷着“本土决战”。但实际上,日本战败前的“庞大”军队,已经十分注水。以《日本陆军史》记载,当时这“几百万日军”,真正的现役军人不到百分之十五,而且连人手分一支枪都做不到。而且充斥着大量的低龄士兵,名副其实的乌合之众。

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时,号称日本精锐的关东军会一触即溃,不但战斗力奇差,战斗精神也令人发指,好些关东军部队仓皇撤退,把本该被他们保护的“日本开拓团”们,活活扔给苏联红军去收拾。

当然,要说抗战末期的日军都不能打,也不尽然。日本宣布投降后,中国境内的许多日军,依然脑袋冥顽不灵,甚至很快就和不久前的敌人——国民党军队勾搭连环,非要在三年解放战争里掺和一把。比如“民国精英”阎锡山就敞开怀抱,收编了上万日军帮他打内战。在精明的“阎老西儿”看来,这些日本兵作战凶悍,用来对付人民解放军,可谓稳赚不赔。

但接下来的战斗,却好好给这类“民国精英”上了一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山西的战役里,这些长期和晋绥军交战,自我感觉良好的日军,几仗下来就稀里哗啦。还有的连“武士道精神”都不讲,听说人民解放军打来了,慌不迭的就缴枪投降。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的日军高级军官们,也悲戚戚切腹自尽……

说起来,他们原本可以享受战俘待遇,平安回到日本家乡,可就因为这“战败也要秀存在感”的顽固精神,反而狼狈送了命。

看过日本二战时的兵源,以及战败后的死硬和狼狈,除了唏嘘,恐怕还有警示:清算军国主义的罪恶,并非过去时,却是个任重道远的事情。

参考资料:梁福昌《日本投降后,上万日军帮阎锡山打内战揭秘》、刘曦倩《二战时期日本学徒动员研究》、张箭,张堂贵《二战前和二战时期日本兵力规模考略》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二战日军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兵源?

二战时期,日本在中国战场上一再受挫,被拖住了许多兵力,没等结束就想去打苏联,失败后开辟太平洋战场,侵略东南亚诸国,又和美军在太平洋上展开大型海战,打得硝烟四起。

那么问题来了,这一个战场那一个战场,小日本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兵源四处开战?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指出一个误区。咱们总说小日本,感觉日本是个弹丸小国,这也没错,但并不是绝对的,要看和谁比。日本国土总面积37.8万平方公里,英国本土24.41万平方公里,德国35.74万平方公里。换言之,咱们印象中的小日本,比日不落帝国英国的本土还要大,也大于二战欧洲策源地德国。

而人口基数方面,日本也有优势。1941年日本人口普查结果是7800万,如果再加上殖民地和占领区人口,足有1亿372万7610人。同一时期,英国人口4700万,法国人口4100万,德国7200万,都不如日本。苏联略多,人口是1.6亿,美国人口则是1.3亿。

庞大的人口基数,为日本的征兵提供了客观条件。如果说人口方面日本不敢自称第一,那么征兵方面日本若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连希特勒都比不上。

自明治维新开始,日本就执行义务兵制度,所有成年男性都有义务服兵役。虽然非战时不需要每个成年男性都当兵,但日本侵略别国的野心从唐朝时就存在,因而从很早前便有意识地储备兵员、动员士气。

1927年,日本制定了《兵役法》,规定所有19岁男性必须通过征兵检查,等待军队挑选。入伍前的体检将待选民众分为5类,只有最后两类不需要服役:患有严重疾病或传染病,以及体力严重不合格者。

其余三类中,第一类立即进入现役部队,另外两类服补充役和国民兵役。都是强制性的,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服现役的士兵必须经过两年的严格训练,如果到期不需要服役,将转为预备役,属于准军人,依然要参加一定的训练,期满后转为后备役,训练没那么多了,可能一年就几次。

但以上说的是和平时期,一旦进入战时,只要有需要,预备役、后备役、补充役、国民兵役都有可能被调往前线。通过这样的方式,日军在全国范围内动员起了大量的兵力。

前面提过,1941年时日本本土有人口7800万,假设一半是男性,将有3900万,再假设青壮比例是四分之一,兵力将达到975万,去除不合格者,7、8百万是有的。

再加上殖民地的附庸,兵力就更多了,比如朝鲜半岛就有许多青壮年被填充进了日军队伍里。

有朋友大概会问,这个比例太高,总不能把全国的男性青壮都调走吧?那其它岗位的工作由谁来负责?这么说吧,二战时的日本,在穷途末路时还真有可能这么干,其它工作可以由女性承担。说句题外话,那个时代的日本女性,生活得真是有点惨。

还有,日军在东北有百万屯垦团,这些人表面上是种地的平民,或退役的军人,但他们配发武器,一拿起枪就是日本鬼子。能说他们不是士兵吗?

另一方面,为了让征兵进行得更顺利,内阁大肆鼓吹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鼓励民众主动参军。日本天皇裕仁也在其中发挥了作用,授意内阁宣扬皇权的重要性。

在他们长时间的洗脑、操控下,日本民众渐渐形成一种信念,以武士道的精神为天皇而战、为天皇而死是荣耀,反之则是种耻辱,能让人羞愧得无地自容,精神崩溃。

举个实际的例子,1938年5月13日,日本发生了一起灭村恶性案件。一个名叫都井睦雄的青年,头挂电筒、身系全副武装,屠杀了祖母及村中11户共30人,最后以猎枪自尽。这被形容为“日本犯罪史上的空前惨案”,曾被改编拍成电影。

为何他要这么做呢?因为他患有肺结核,1937年应征的时候被刷下来了。在此之前,他在村中小有名气,众多女性都喜欢和他来往,之后他受到村中人的奚落和嘲笑,大家都骂他是个没用的人,曾经和他相好的女性也拒绝了他。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没能顺利入伍,让都井睦雄的生活从天堂掉入了地狱,大概他也相当嫌弃自己,才计划了这桩拖着整个村的人一起死的恶行。

虽然不是所有日本人都像都井睦雄那么极端,但从这件事上能看出,由于受军国主义洗脑,当时日本的社会大环境支持战争,这从主观上保障了日军征兵的高效率。

二战日军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兵源?

日本就是一个岛国,二战期间仿佛有打不完的兵力,不仅能侵略中国广袤的土地,还能一路打到东南亚,甚至与美国掀起太平洋战场。所以,很多人也奇怪二战时候日军怎么有数量众多的士兵,能在东亚、东南亚与太平洋战场上兴风作浪?

要解释这个现象也是很简单,那就是日本一直都是采取“以战养战”的策略,除了现代的义务兵制度之外,很多都是殖民地与沦陷区的伪军、汉奸为源源不断的兵力补充。

一 日本军队人数本来就多

日本虽然是一个岛国,土地面积在世界主要国家来说也不算小。如日本国土总面积37.8万平方公里,英国本土24.41万平方公里,德国35.74万平方公里。简单来说,虽然我们经常叫的小日本是弹丸之国,面积与云南省都差不多。但比日不落帝国英国的本土还要大,面积也大于二战欧洲的发起国德国。

发动战争需要人口为补充,日本也有人口的优势,如:

1941年日本人口普查结果是7800万,如果再加上殖民地和占领区人口,足有1亿372万7610人。同一时期,英国人口4700万,法国人口4100万,德国7200万,都不如日本。苏联略多,人口是1.6亿,美国人口则是1.3亿。

可以看到,日本国土面积不大,人口基数也不算小。

根据统计:

在1937年7月,在长时间兵役制度下,日本拥有现役兵员38万人(17个师团),预备役兵员73万8千人,后备役兵员87万9千人,第一补充兵157万9千人,第二补充兵90万零五千人,合计448万一千人。根据联合国可劳动人口占劳动人口60%的算法,二战时期日本的可劳动人口大约为4200万左右,根据男女比例1:1计算,日本一共有2100万的战争人口潜力。

所以, 二战末期,整个日本都是全民皆兵,成年男子都参军,就连十几岁的娃娃或者女性都去参加军队,所以参兵的人数是很多,可谓整个国家穷兵黩武。

二 日本有现代化的义务兵役制度,全民皆兵

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也建立现代化的义务兵役,也就是所有男性都有义务服兵役的义务。

日本在唐朝时候就存在侵略别国的野心,古代中国“士大夫”阶层社会地位比较高,古代日本却是武士阶层社会地位比较高,尤其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就走上了建立军事强国的路子,整个国家穷兵黩武,为战争而战!在1927年,日本制定了《兵役法》,规定十九岁男性必需通过征兵检查,等待军队挑选为士兵,只有患有严重疾病或者传染病、体力不合格的人才不需要服兵役。

相比之下,我国实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募兵制”,就是对军队招募士兵与民众的“应募”,这是一种自愿而非强制性的行为,也很难提高士兵的军事素养。当时,国民革命军除现役的170余万人之外,没有预备役补充,后备兵员仅仅在1936年才完成训练,也就是仅仅50万壮丁。

当时日本服役的士兵都经过两年的严格训练,可谓是作战能力相当强。再加上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洗脑与灌输,为天皇肝脑涂地,在战场上也是骠勇善战。在八年抗战中,日军损失不过一百多万人,也就是说日军每年训练的部队用来补充侵华战争的士兵伤亡也是足足有余。由于日军数量多,训练有序与战斗能力强,死伤人数也少,自然也能有充足的兵源。

三 日本有着殖民地的伪军为兵源

日本充其量也是一个岛国,能从明治维新之后走上持续发动战争的道路,依靠也是殖民地国家的民众作为战场的兵员补充。

如日本占领了朝鲜半岛之后,就对朝鲜的征兵就是志愿招兵,给予加入日军的朝鲜人享受很多特权,并堂而皇之宣城赋予就是皇民的特权。在日本投降前夕,日本在一共征集了61万朝鲜籍士兵,以及由24万台湾人组建的“台湾青年志愿军”,这些殖民地的军队战斗力可以与日本皇军相媲美,不仅效忠日本天皇,也是残暴无比。

如韩国前首相朴槿惠的父亲朴正熙也就加入到日本的皇军之中。又如台独分子李登辉的哥哥就是日本的台湾伪军,在死后也一直被敬供在日本靖国神社,为的都是日本皇军效力。

此外,1931年日军占领了东北三省之外,也招募了大量伪军。这些伪军不仅帮助日军管理殖民地,也充当日本的皇军侵略其他国家。在日军进入中国之后,采取都是“以人制人、以战养战”的方法,都是依靠伪军来剿灭抗日的力量。

(李登辉与哥哥)

由于伪军的谄媚与为虎作伥,主动当汉奸,靠的就是“中国人管理中国人、中国人打中国人”方式,这也算是日军能统治中国广大沦陷区的条件。如根据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公布数据,在抗日战争时候伪军数量,估计人数为200万,胜过了侵华战争的日军数量。

所以,由于沦陷区与殖民地的伪军为虎作伥,这也使日本有了源源不断的兵源上前线作战。

二战日军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兵源?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第一是人口基数。

很多人认为日本是小日本,其实日本领土面积比法国、英国都要大,并不小了。

就人口来说,日本早在古代战国时期就有1000多万人口,在世界上来说也不少。

二战期间的1941年,日本人口普查结果是1亿372万7610人。而不是我们所知道的7800万,这主要是包括了朝鲜、台湾等殖民地人口。

而同一时期,英国人口4700万,法国人口4100万,德国7200万,都不如日本。

只有领土面积辽阔的苏联和美国人口比日本要多,苏联人口1.6亿,美国人口1.3亿。

而苏联在二战中,仅仅战死的年轻男人就有1000万,负伤高达2000万,总数达到3000万,占到苏联人口的五分之一。

由此可见,苏联征集了多少人民加入部队。

按照苏联这种标准,日本凑齐一二千万人参军也是没有问题的。

第二是兵役制度。

不是说所有的男性老百姓,发一支枪就能打仗的,还要经过训练。

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就执行义务兵制度,所有成年男性都有义务服兵役。

当然,和平年代不需要每个人都当兵,但日本仍然大量招收士兵,目的是进行兵员储备。

1927年日本制定了《兵役法》。规定所有19岁男性必须通过征兵检查,等待军队挑选。

体检分为5类,其中最后两类为有病或者体力严重不合格,不需要服役。

剩余三类,除了第一类必须进入现役部队,以外,另外两种必须服补充役和国民兵役。

服现役的日军士兵必须经过2年的严格训练,服役满了军队又不需要打仗,他们才会退伍转为预备役。预备役也是需要进行训练的,等于是准军人。

预备役期满后转入后备役。后备役每年只需要训练几次,相对轻松。

但只要一开张,预备役和后备役都可以迅速成为作战士兵,编入一线部队。

在1937年之前的10年,日本每年的现役士兵就有10多万规模,10多年就训练了200万人。这200万人随时可以作战。

另外,日本每年还有数量相同的服补充兵役的士兵。这些士兵需要在兵营内接受4个月的短期训练即可,训练结束后即返回家中。

虽然他们训练较差,但毕竟是有过初期训练的。

一旦爆发大战,这些200多万人会被紧急招入部队,进行几个月的强化训练后就可以作战。

所以,在1937年抗战爆发时,日本单单预备役和补充兵役可以随时作战的士兵,就有400万以上。

而日军本来就长期保持较大规模,可以轻松编组四五百万大军。

这种部队,对于侵华来说就足够了,毕竟战争爆发式,国军也就100多万人。在国军兵力最鼎盛时期,也不超过400万,其中一线作战部队也就200万人。

第三,强大的现役部队训练能力。

一般认为,最适合服兵役的年龄是18到22岁。这个年龄段的青年体力最好,耐力最强,更重要的是通常没有接触社会,思想简单,容易服从命令。加上没有妻儿老小,作战敢于拼命。

日本在1937年开战的时候,就立即征召符合年龄的青年入伍,将体力符合要求的编组为现役军队。

在1937年第一年,日本就训练了30多万人,随后每年都增加。

日本当时人口基数巨大,基本每年都有60万以上的男青年达到18岁,满足了服役的需要。

而整个八年抗战,日军损失不过100多万人。也就是说,日军每年训练的部队,用于补充侵华战争的伤亡绰绰有余。

而太平洋战争,是从1941年底才开始的,当时日军已经训练了大量现役部队,准备和英美开战了。

就兵役上来说,军国主义的日本做的非常不错,比很多列强做的都要好。

二战日军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兵源?

二战时期的日本人确实很狂躁,几乎打遍了大半个亚洲,无数国家都饱受了日军的侵略。要不是最后在太平洋上碰到了凶悍的美国人,估计二战日本人还要继续狂躁好久了。日本二战时期,人口一共才7000多万,可是征兵人数达到了创记录的700万人。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日本人到底哪里来的如此巨大的兵源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如果二战各交战国的征兵能力有排行榜的话,日本一定稳居前三位,估计和苏联、德国也不分伯仲了。

二战全面爆发的时候,日本本土大概有7400万人口了。其实这样一比的话,日本也不一定能算“小日本”了,例如:当时英国人口才4700万,法国人口才4100万,德国也才7200万人,都不如日本。

当然了苏联和美国的人口比日本多,一个是1.6亿人;一个是1.3亿人;

我们自己就不说了,人口多是多,可是由于生产力过于落后,所以这战斗力却是严重的不咋地。

我们再来做一个测算:日本7800万人口,如果一半是男性的话,也就是有3900万人。除去岁数太大的老年人、岁数过小的小朋友,再除掉一些残疾人或者严重不适合当兵的人。

保守估计的话,日本本土可以征兵的人数为800万左右。

以上只是根据测算日本本土可以征兵的人数而已,但是大家别忘了一个事实,这些男人们也不能全部上战场吧!总要有人从事生产、在后方从事各种工作吧!

全部都去打仗了的话,这些士兵们吃什么、喝什么、武器装备谁来制造呢?由此可见,日本人在二战中的兵源还是很值得研究的。

说完了二战时期日本的本土人口基数和恐怖的兵源情况以后。一起来看看:二战时期,日本人到底是如何获得巨大的兵源的呢?

原因一、除了还可以的人口基数意外,另外各占领区为日本提供了充足的兵源上前线作战的

前面已经分析过了,日本本土当时的人口并不少,如果竭泽而渔的话能派个700万—800万人上前线作战的。当然了,这些人是不会全部去上前线的,要不然家里就没人生产了。

大家不要忘了一件事情:二战全面开打以后,日本人可已经占领了很多、很多地盘了。

例如:东北在1931年底算是全面占领了、20世纪初期的时候朝鲜也已经被日本占领了、外加上日本还占领了大半个中国、还有东南亚的一些地方等等。

日本人在二战全面爆发之前就提出了一个战略思想:“以战养战"的思路。这样一来,不光被日军占领区的物资被大量的掠夺了、被占领区的人员也被日本人大量征发走上了前线去为日本战斗了。

我们在抗战胜利的时候光伪军就俘获了100万以上,外加上消灭的伪军人数,加起来最少超过了200万以上了。

抗战期间日军正规军,在我们这里最巅峰的时期也不会超过200万人的。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本更是把大量精锐抽到了太平洋战场上去了。

我个人估计,在抗战后期的战场上伪军的人数远远多余日本的正规军的。

除了我们这里有伪军来充当日本的兵源以外,朝鲜、东南亚地区日本人广泛的进行了征兵。

这样一来,日本在二战期间的兵源除了包含本土以外,还有其占领的地方也为日本贡献了不少的兵源。

二、整个二战期间日本已经为了兵源在国内进行竭泽而渔的征兵了

早在明治维新的时候,日本人就开始实行募兵制了,也就是说:当兵是自愿的。可是随着日本对外战事的越来越多、侵占的地方和国家与日俱增,这种募兵制已经不能保证充足的兵源了。

于是乎,1924年以后,日本开始在全国推行义务兵役制度。一直到我们抗战全面爆发的时候,日本人已经基本完成了从募兵制到义务兵制的变革了。

日本除了正规军以外,还实行了:预备役、后备役、第一补充兵和第二补充兵。其中,预备役和后备役,每年都要接受军事训练;预备役和后备役成员,要么是退役官兵,要么是强壮的男性。这些人平时是群众,战争只要一扩大的话那就是立马上战场的兵源了。

至于第一补充兵和第二补充兵,则是广大的适龄青年和即将成年的学生,这些人没有接受过军事训练,属于储备兵源。这样一来的话,几乎所有身体健康、条件符合的日本人都是潜在的兵源了。

以上还是在正常情况下的征兵模式,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前线的战事不断的扩大以及消耗越来越大。日本人的征兵条件也变得越来越离谱了。

举几个例子:1940年以前,日本人规定现役士兵的升高必须要达到1.55米以上。可是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这限制就不断的往下降了,先是变成了1.5米就行、最后变成了1.45米以上就可以了。

身高是这样,年龄也是如此了:一开始的时候,规定必须是成年男子才行。可是到1944年,日本日薄西山的时候,征兵年龄再次下降。当局规定,17岁以下也可以成为“特别志愿兵”,就这样,“娃娃兵”也要被送上前线。

到最后,日本叫嚣“一亿玉碎”的时刻,连大中小学生也被鼓动参军,千方百计送至前线,简直荒腔走板。

总之一句话,日本战斗到后来无以为继的时刻,只要是能够拿起武器的男人都要上前线去作战的。

三、不得不说,二战期间日本人的宣传做的还是很不错的,无数日本人都是踊跃参军的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国力不断的增强,于是乎再也按耐不住内心的侵略冲动了。不得不说,日本一开始的路还是很顺利的:

1894——1895年期间,日本战胜了那个让他们垂涎了很久的国家——大清朝。

1905年的时候,日本人开始寻找新的战争突破口了,亚洲没有对手那就拿欧洲列强练手了——日、俄战争中,日本人又完胜了欧洲列强沙俄。

从此以后,日本几乎所有的人,甚至连普通群众都产生了一种幻觉:日本是不可战胜的,只要敢于战斗将无往而不利。

随后日本就开始了侵华战争、侵略东南亚的战争……这些战争的进程又一次验证了日本民众和高层的看法——日本真的是不可战胜的。他们也许真的认为:只要团结一致、敢于亮剑、敢于牺牲、发挥大无畏的精神,日本人是可以战胜任何对手的。

当日本人开启对美、英作战以后,日本当局的整个宣传就更加符合日本人的理想了。他们当时号称要:带领亚洲人打败西方侵略者、建立属于亚洲人的亚洲。

当时无数的日本民众被彻底的洗坏了大脑,感觉自己不是侵略者而是反抗者甚至解放者了。

于是乎,也不要什么征兵广告了、也不要什么待遇了,无数的日本男人义无反顾的走向了战场;无数的日本女人义无反顾的要求自家男人赶快去战斗。

男人们去战斗了,女人们也没有闲着。她们除了不断的鼓动男人们去战斗以外,自己也是积极为战争做出一切的贡献,例如:二战期间无数的日本女人到前线或者本土去充当“慰安者”。

她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身体让男人们更加勇猛的战斗。有人说过一句话:原子弹下无冤魂,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情况来看的话,这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总之一句话,当时整个日本国家、整个日本民族都疯狂了。他们坚定的认为:自己是不可战胜的、群众们也甘愿为战争奉献自己的一切。我想这也是日本可以无限暴兵的一个主要原因了。

我认为以上三个原因就导致了:日本人可以在二战期间征发700万以上军队了。

不过日本人的征兵能力与苏联和美国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了,这两个国家到二战末期的时候军队人数都达到了1000万人以上了。

延伸阅读一件小事情:二战的时候日本为什么没有把大量女性派往世界各地的战场呢?

很多人都问过我这样的问题,为啥苏联把几百万女性都武装成了苏军,可是日本即使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也没有这么做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1、日本的传统观念还是:女人应该相夫教子、做好后勤工作,所以战争爆发之前,很难想像日本女人也会走上战场。

2、日本女人虽然没有大规模的拿起武器去侵略别国,可是她们也为侵略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的,例如:为上前线的男人们献身、后方由于缺少壮劳力,留下来的日本女人们从事了繁重的生产工作。

3、太平洋战争后期的时候,日本实在是无兵可派了。日本的女人们也走向了战场,不过主要还是从事后勤保障、医疗救助、通信工作等等,例如:至日本投降时,女子通信队员总人数达300万左右。

不得不说的是,日本女人虽然很少拿起武器直接在战场上战斗,但是她们依然为日本的侵略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负有很大的战争责任的。

最后我想说,二战时期的日本就是一个血淋淋的教训。正是整个日本国民的集体失智、集体疯狂才造就了日本这个战争狂人的产生。最终他们也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差一点日本也就不复存在了。

二战日军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兵源?

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国有四亿五千万人口,日本约有一亿零五百万人口(含殖民地),如果简单的推算,中国的“可动员人口”是日本的四倍有余,其实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因为日本是亚洲第一个实行现代兵役制度的国家,采取的是“征兵制”。而国民政府虽然也颁布了《兵役法》,但由于内乱和执行不力,实质上仍然沿袭唐朝以来的“募兵制”,这就从根本上造成了差距。

(海军陆战队少年兵)

所谓“征兵制”就是军人征召制度,日本以法律规定全国从17岁到40岁的适龄男子,除不符合体检标准或特殊情况外,一律要服兵役,如此使接受过军事训练的男丁数量庞大。1937年7月,在长时间兵役制度的培训下,日本已拥有现役兵员38万人(17个师团),预备役兵员73万8千人,后备役兵员87万9千人,第一补充兵157万9千人,第二补充兵90万零5千人,合计448万1千人。

而如果在战争时期将征兵年龄上下浮动一些,则可动员人口即可迅速膨胀,日本前后动员数量超过1000万人,因此尽管日军在战争中阵亡200多万,按因伤致残1:1计算,到战争末期日本陆海总数仍然有700多万人,是基本合理的。因为在1945年初日军大本营筹划“本土决战”时,再次放宽了征兵年限,一口气新建了69个师团,已经达到了男子“全民皆兵”的状态。

(这身高也是醉了)

而我国几千年来沿袭的“募兵制”,是指军队进行招募和民众的“应募”,完全是一种自愿性而非强制性行为,并且募来的兵员质量也无法掌控,同时“好男不当兵”的封建思想也使军人成为一个并不高尚的职业,与日本的军人地位存在天壤之别。国军革命军除现役的170余万人外,没有预备役部队,后备兵员仅是1936年才完成训练的区区50万壮丁。

如此巨大的反差造成的恶果就是,一旦战争进入长期化时,日军有充足的预备役和后备役兵员来补充战损,基本能迅速恢复野战部队因伤亡而下降的战斗力。而中国军队只能以毫无军事训练的壮丁、匆匆培训一二个月的新兵补充缺额,各野战军或师战斗力直线下降,因为有作战经验的老兵甚至放过枪的士兵越打越少。

更要命的是,由于民国军队的迅速溃败,东北、华北、华东、华中等人口密集区很快沦入敌手,丧失了大片可征兵基地,也从根本上影响了可动员人口的基数。抗战期间四川兵、河南兵、贵州兵、湖南兵、陕西兵数量较多,那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其它人口大省都在日军控制之下,总不能去敌占区招兵吧?

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到1945年日本投降,共有1335万壮丁被国民政府送往前线,加上战争爆发前的不足200万军队,堂堂人口大国其实动员起来的总兵力只略多于日本。如果再考虑单兵素质和武器装备的巨大差距,双方的战斗力总和是显而易见的,到日本投降时,关内外日军总数约204万人(山海关以南109万人),其它都在本土和太平洋战场。

(日本陆航少年飞行员)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军总兵力约241万人,还基本能够保持18到25岁的现役动员年限;到1943年总兵力达到381万人,动员年限已经扩展到17到45岁,已经是穷兵黩武了;到1945年又突击扩军240万人,加上1944年征召的90万人,总兵力高达715万人,征召年限已经扩大到15到60岁,如果加上伤残数字,动员人口肯定超过了1000万,这个国家已经整个的疯狂了。

1945年6月,日本人干脆颁发了最新的兵役法,规定17到40岁的女子也有服兵役的义务,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也充分说明了其实日本的战争动员能力也到了极限,士兵素质急剧下降。而现代战争毕竟不是数人头,精壮男子和战争资源的枯竭,使日本战败已经不可避免。

(美国大兵来帮忙)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