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180万人拿不下110万苏军守的莫斯科,而苏军却全歼百万柏林德军,谁战斗力比较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我们先看看莫斯科会战。
莫斯科会战中,苏军总兵力并不是110万,而只是刚开始的时候为125万。
在当时的情况下,125万苏军确实难以抵挡180万苏军。
所以,在初期的维亚济马及布良斯克口袋中,苏军又被重创,仅仅被俘的就有50万人,伤亡惨重。
然而,苏军迅速调整了战略,采用了纵深防御,层层防御的战略。
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大胜以后,再向前推进就是苏军强大的莫斯科纵深防线,纵深高达300多公里。
苏联为了修建这条方向,征召了大量普通老百姓,包括妇女和老人,花费了巨大的精力进行修建。
因为苏军发现德军即便厉害,但在强攻苏联固定阵地时,也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而德军在攻打莫斯科纵深阵地时,由于对方防御过于严密,加上没有什么活动空间,无法执行装甲部队两翼合围的歼灭战术。
双方开始一个缓慢强攻,一个就地死守。
然而德军却有两个巨大的问题。
第一,德军表面上虽有180万,其中几十万人是仆从国军队,战斗力有限。
而德军由于一连串的作战,中央集团军群已经用光了预备队,现在兵力打一个少一个。
而苏军则还有大量的援军,从东部源源不断地赶到。
本来苏军只有125万,但到莫斯科战役结束时,已经猛增到270万,德军则锐减到100万,双方兵力存在两倍多的差距。
而且,苏军援军还在不断赶来,似乎用之不竭。在最后的反攻阶段,驻守西伯利亚的苏军仍然有30万赶来增援,德军则没有一兵一卒可以增援。
第二,恶劣天气的影响。
德军开始进攻没多久,莫斯科附近就开始有大雪和大雨天气。
公路变成了泥沼或者不规则的积雪冻土,野外气温降到零下20度以下。
而德军并没有在如此低温环境下作战经验,顿时出现大量冻伤冻死,武器装备因天气出现大量损失,更重要的是补给线几乎瘫痪,一些德军士兵经常几天吃不上热饭。
德军计算,恶劣天气造成的损失,同和苏军激战的战斗损失差不多。
虽然德军开始就预料到这种情况,却没有想到会如此严重。
在10月,德军就已经精疲力尽,只有33%的摩托车仍然可被正常使用,步兵师只有33%或50%的兵力,严重的后勤补给问题妨碍运送保暖衣服及其它冬季装备到前线。
虽然德军一度攻打到莫斯科近郊,却仅此而已了。
到12月初,德军被迫停止攻势的时候,仅仅冻伤无法作战的士兵,就有13万人以上。
每上一发炮弹均需将上面的防冻剂除去,以及车辆在使用前先要热车数个小时。
由此,德军攻势被迫停止。斯大林却趁机反击,以58个师的预备队为反攻主力。
德军措手不及,被迫向后撤退了100到200公里,由此莫斯科战役以德军暂时失败告终。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林彪当时在苏联养病,曾经参加过苏军高级将领会议,斯大林本人也参加。
当时林彪赞成朱可夫等人的莫斯科会战防御策略,认为无论如何艰苦,都要利用主力部队防御阵地,但不能死守,需要有计划的步步后撤,防止被德军合围。
同时,战况无论如何凶险,苏军必须保持一支数量庞大,有反攻能力的战略预备队,不能用于防御作战。等到德军因战力枯竭停止进攻时,苏军立即反攻,才能将德军彻底击败。
如果没有这些反攻部队,德军已经兵临莫斯科城下,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整,就可以继续攻击,莫斯科还是很危险的。
斯大林认可了林彪的说法,对他颇为赞赏,认为他是军事天才。
至于柏林战役,就完全不同了。
波兰战役的苏军有250万,全部是野战军主力部队。
相反,德军虽有100万,但至少三分之一是胡乱拼凑起来的部队。
这些部队多是德国防空部队(高炮部队),后勤人员,甚至希勒特青年团和超龄老兵临时征召入伍。一些士兵还不到17岁,一些则已经超过45岁,完全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
双方武器装备也差距巨大,苏军有6000多辆坦克自行火炮,德军仅有1000多辆。
更重要的是,柏林战役的德军没有补给,武器弹药只能坚持15天左右,甚至连粮食供应也断绝,只能有限提供给军人,无法管老百姓的死活,因为没有粮食。
所以,苏军其实兵力和火力都有四五倍的优势,此战是志在必得。
而德军在这种情况下,仍然坚持了20天之久,造成苏军高达30多万的伤亡。
柏林的激战中,很多德军死守每一个阵地,直到全部被打死。
德军180万人拿不下110万苏军守的莫斯科,而苏军却全歼百万柏林德军,谁战斗力比较强?
我首先来坚定地表明自己的观点:二战期间,德国人的战斗力那一定是强于苏军的,直到最后一刻也就是柏林攻坚战的时候,德军依然给苏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二战期间的苏、德战争,应该算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战况最惨烈、伤亡人数最多的战争——没有之一。这场战争中苏军直接死亡916万人、受伤1520万人,总计伤亡2400万人以上;德军在整个二战中死亡500万人、苏、德战场就死了430万。反观太平洋战争那就简直是:“小儿科”的状态了,美、日双方一共才死了100多万人。
1939年9月1日,德军集中强大的兵力,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袭击。这也是二战中德国人最经典的战略——闪电战。
波兰人虽然经过了激烈的抵抗,可是最终还是被德国人占领,由此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的序幕。
1940年开始,德国人把闪电战发挥到了极致,4月9日攻击丹麦和挪威,
5月10日迅速完成对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等国的占领。
同时,德军绕过法军重兵设防的马其诺防线,侵入法国境内。法国在二战中表现特别的差,德国人只用了几十天的进攻,法国人就彻底投降了——1940年6月22日,法国宣布投降。
此时整个欧洲大陆上也就剩下两个军事大国没有被德国人搞定了:英国和苏联。
丘吉尔视察被轰炸的伦敦街道
不过当时的英国人已经基本困守在英伦三岛上面了,德国人随后发起了“海狮计划”对英国人开启了战略轰炸与潜艇战。英国人当时用一句话形容叫做:自身难保下的顽强抵抗。
不过由于德国人最强大的是陆军,所以一时半会儿还不能彻底地攻下英国本土。
按照希特勒的设想是:既然英国暂时已经不具备任何威胁了,而且当时确实也没有短时间完全拿下英国的希望。德国人开启了自己的另外一项宏大计划——彻底地摆平苏联。苏联被打败以后,英国人就会陷入完全的孤立状态——从而不战而降。
苏、德战争一开始的时候,苏联人完全是处于被吊打的状态的1941年6月22日,这一天,希特勒出动了550万大军、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从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开战以前的苏联或者说德国人进攻之前,苏联人犯了两个无比重大的错误:
第一个错误,苏联内部在大战爆发前,自己先打了一场内部惨烈的战争——大清洗运动。这场运动几乎将苏联的优秀将领洗劫一空,苏军的战斗力无疑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第二个错误,苏联人直到德国人发起全面进攻的前一天,还始终坚持:德国人不会进攻苏联、德国人的目标还是英国。他们当时还真的以为德国人会遵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了。
当时有句笑话是这么说的:当时全苏联人都知道德国人要打来了,可惜有一个人不相信——斯大林不相信,结果就是苏联就按兵不动了。看来苏联也就是斯大林、斯大林也就代表苏联了。
苏、德战争一开始的时候,战场形势几乎是一边倒的状态,苏联人几乎是被德军完全“吊打”的局面。
苏、德战争开始的第一天:苏军就损失了1200架飞机,其中800架还未起飞就被炸毁、几十万苏军被无情地歼灭了。
苏军几乎在所有的战场上都是全面溃退的:
西北战场,苏联24个师被彻底击溃,20个师损失60%的人员和装备,德军很快进抵列宁格勒城下;
西部战线,30个师被歼灭,70个师损失50%以上的人员。
基辅战役被俘的苏军士兵
1941年9月15日,苏军百万大军被德国人彻底包围在基辅地区了。苏军只坚持了十天的战斗就全线溃退,66万余人被歼灭、其中还包含了6万以上的军官。此战被希特勒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歼灭战”。
苏、德战争开战的头四个月里,苏联损失兵力在300万人以上,武器装备的损失更是不计其数。坦 克、自行火炮、各种火炮、作战飞机加起来有十万个单位被德国人彻底摧毁。
整个苏、德战争发展到这个时候,大家实话实说——谁的战斗力更加强大一点呢?毫无疑问的是:德国人的战斗力那几乎是全面碾压苏军的,德国人只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就打到了莫斯科城下了。
莫斯科包围战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才导致:德国人没有彻底拿下苏联的首都呢?首先来看一下双方的交战兵力:
德国方面:投入的兵力有74个师左右,180万人,1700辆坦克,1390架飞机,一万四千多门大炮和迫击炮。
苏军方面:总共有95个师,120万人,1000辆坦克,700架飞机,8000门大炮和迫击炮。
毫无疑问的是:这场莫斯科保卫战关系到了整个苏、德战争最后鹿死谁手的问题了,于是双方几乎把所有的主力部队都投入到了这场战役中来了。
不过苏联人除了投入正规军以外,还将整个莫斯科的市民和所有能劳动的人全部动员了起来。
从1941年9月30日开始的莫斯科保卫战。一开始的时候德军依然是势头很猛,到11月7日的时候,德国人已经完全占领了莫斯科外围的苏联阵地,几十万苏军又被无情的歼灭了,例如:德军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中俘虏苏军58万人。
战役打到1941年11月7日的时候,德国人已经完全占领了莫斯科外围的苏联阵地,几十万苏军又被无情地歼灭了。
最前线的德军此时距离莫斯科城区仅仅只有20公里左右的距离了,眼看着莫斯科将被德国人彻底地攻下了。
不过最后的这二十公里的距离成为了德国人永远的噩梦,莫斯科也成为了希特勒的又一次滑铁卢之战。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苏军为什么能守住莫斯科呢?到底是德军的战斗力有问题,还是什么别的原因呢?苏联人之所以能够守住莫斯科,无非以下几个原因:
原因一:苏联虽大可是已经无路可退了,莫斯科不守住的话——苏联也许真的就亡国了
前面分析过了,在苏、德战争开打的前三个月里面,苏联人几乎是被德国人吊打的状态。当时流行一句话叫做:开战仅仅三个月之后,苏联已经没有老兵了。因为几乎所有的老兵都被德国人消灭了。
此时的苏联已经几乎无路可退了,再往后退一步的话,整个苏联也许真的就不复存在了。在这样一种绝地求生的状态下,苏联的所有人都爆发出了巨大的战争决心和勇气。
整个莫斯科的市民全部被发动起来了,无论男女、管他老幼。他们在3天之内,组织了12万人的预备队、160多个战斗小组,另外还发动了60万人来修筑莫斯科外围的工事,其中四分之三以上的是妇女和儿童。
到了10月末的时候,仅妇女儿童就构筑了700公里反坦克堑壕,修筑了3800余个临时和固定火力点……此战之中,大量的苏联妇女们也毅然决然地拿起本不属于自己的枪、炮,走向了战场。
此时的莫斯科已经成为了一个决战的战场,德国人将要面对的是整个苏联的同仇敌忾。这样的状况之下,也就不仅仅是德军战斗力的问题了,而是180万德军要面对整个苏联的防守。
原因二:德国人错失了攻下莫斯科的良机,苏联最强大的武器到来了——酷寒
按照战前德国人的计划是:开战三个月之内就拿下莫斯科,然后迫使苏联投降的。可当时希特勒犯下了一个巨大的战略错误:其实德军在8月份的时候已经快要包围莫斯科了,结果希特勒又分兵去发起了基辅之战。
虽然基辅之战消灭了苏军66万人以上,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歼灭战”,可是也彻底地失去了攻占莫斯科的最佳时机。
当德国人再一次进攻莫斯科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无比巨大的问题:苏联漫长而酷寒的冬季到来了。德军全面攻打莫斯科的时间是1941年11月7日,此时正当苏联一年之中最严寒的时刻到来了。
此时的德军冬装补给不足,战士死伤、冻伤惨重,并且兵器和装甲战车的防冻措施没有做好,装备自然大量损失。一时间整个德军都处在一片哀鸿之中了。
不得不说是:苏联的酷寒的天气那是帮了苏军大忙的,希特勒也不得不变成:第二个拿破仑了。
原因三:德军的后勤补给线出现了问题
苏联人在前期虽然抵挡不住德国人的疯狂进攻、领土也是被大量的、无情的占领。可是苏联人却采取了这两招:
一是,苏联人实行了“坚壁清野”的战术。说白了就是:把所有能用的、能吃的、能喝的东西全部破坏掉。德国人占领的地方往往是一无所有,除了难民以外啥也没有,这样德军的后勤补给就是个无解的难题。
苏联人转移物资的火车皮
二是,苏联人开始大量的转移物资和装备。在莫斯科保卫战之前,苏联人就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物资转移行动。例如:当时转移的设备、物资超过100万节车皮。
我觉得苏联在遭到德军疯狂打击之下,还是保存了一定的实力的,这也为后来的坚守和反击提供了一定的物资保障。
原因四:苏联人的外援到了
早在德国人闪电进攻波兰的时候,美国人就切断了一切与德国的贸易往来了。当德国人在攻打英法之时,美国人就开始全面的制裁和封锁德国人了。
很多人肯定知道一个事实那就是:美国人通过《租借法案》在二战中大量地援助了苏联,甚至到后期的时候,美国人援助苏联的物资都超过了他们自己家生产的总量了。
但是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一个事实,那就是:早在1941年9月份的时候,美国人就开始援助苏联了。1941年9月29日,也就是莫斯科战役全面开打之前。美、英、苏,四个国家在莫斯科举行了会议,签订了援助协议。
协议规定:从1941年10月开始,美、英两个国家,必须每一个单独援助苏联400架飞机、500辆坦克,还有其他的战争资源、武器装备。
这样一来也就是说:苏联人在莫斯科会战最惨烈的时刻,还是接受到了美国人的大量援助的。
另外苏联人在兵力上也得到了极大的补充。莫斯科会战全面爆发以前,苏联人得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情报:远东地区的日本无意进攻苏联,从而不会和德国人来进行左右夹击。
这个情报对于苏联来说无疑是救命的情报了,因为当时苏联在远东驻扎了几十万装备最精良的远东军。这些人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防住日本、防止日本和德国一起夹击苏联。
当时苏联一共从远东地区回撤了:25个步兵师和9个装甲旅的精锐之师,外加上500架以上的战机。这些精锐部队回到莫斯科以后,成为了苏联最后反击德军的主力军和生力军。
如果总结一下,德国人之所以没有彻底地拿下莫斯科,其实并不一定是战斗力不行而已。核心原因是:苏联的战斗力确实也不错,没办法真的无路可退了;苏联获得了强大的外援,除了武器装备和生力军以外,苏联人还得到了上天的眷顾——酷寒的天气。
说句良心话:柏林攻坚战中,苏军的表现并不是很好柏林战役发生的时间已经是1945年4月底的时候,此时的德军已经大势已去了。当时德国人已经在欧洲战场处于全面失败的地位了,美、英两国也已经开始彻底的反击了。当时的德军是两面作战,两面都已经溃败了。
当时德军防守柏林的兵力在100万左右,其中火炮和迫击炮104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1500余辆、作战飞机3300架;
苏联人当时的兵力和装备已经远远的在德军之上了,苏军一共出动了250万人、火炮4.2万门、 坦克和自行火炮6250余 辆、作战飞机7500架。
这样看来的话,苏军当时无论是兵力上还是武器装备上都是完全碾压德军的。这其实还不算最大的问题,最核心的问题是:德国人的士气已经几乎没有了,因为他们已经到了强弩之末了。
可是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绝对优势的武器装备的苏军,在柏林战役中仍然有35万人直接死亡。
反观德国人这边来看的话,由于实在是弹尽粮绝、无以为战了,外加上希特勒已经自杀身亡了。于是乎,德军大部分选择了投降。
总之我个人认为:苏军最后时刻进攻柏林,此时的德军已经是强弩之末的状态了。无论是兵力、还是武器装备以及作战决心都不行了,这也许并不能体现苏军到底有多强大。
如果我们回看整个苏、德战争的话,会发现一个问题:几乎苏军的伤亡总是远远大于德军的(如上图统计)
最后我想说,二战期间德军的战斗力、战争意志力那是远远的大于苏军的。大家永远不要忘了一件事情:苏军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背后还有美利坚的强大后援;德国人从开战一直到最后,那是真的是凭一己之力在单挑“整个世界”的。德军180万人拿不下110万苏军守的莫斯科,而苏军却全歼百万柏林德军,谁战斗力比较强?
德军用180万人,都未能拿下莫斯科,苏军却为何能“推平”柏林?
袁载誉/文
1941年10月出于拿下莫斯科,进而迫使苏联彻底投降的考虑,约由百万大军组建的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执行了著名的“台风行动”。
按照德国参谋总部的构想,德军这次进攻依旧是“闪电战”的老把式,德军将利用自身在机械化部队上的实战经验,进行强有力的快速突击,将以阵地战方式迎战的苏联大军分割包围。
待到德国大军在莫斯科城外,用坦克发动机“轰轰”的轰鸣声,强行从苏军主力防线上撕开一个口子,然后迂回包抄,进而全歼守军之后。
德国士兵将身穿礼服、胸配勋章,在苏联的国家象征红场,举行盛大的庆祝游行,且为了防止到时庆祝用的勋章不够发,德国后勤部在莫斯科战役进行之时,赶工了大量“十字勋章”。
然而从历史的结果来看,德国人是真的想多了,虽然德国大军压过苏德在波兰的势力分割线之时,可谓是势如破竹。但是在苏联人民的众志成城之下,莫斯科并没有沦陷。
反而因为靠着莫斯科这座城池的吸引,苏联这边打起了迂回包抄。大量苏联增援不是冲进莫斯科协防,而是在德国驻扎的外围进行驻军,对德军形成一个反包围的态势。
12月初苏军依靠着从东方地区运来的补给,向德军发起了猛烈的反攻,而此时为了拿下莫斯科,德军已经在莫斯科周边集结了约180万的大军。但因大雪封路,后勤完全跟不上,这群数量庞大的德军,在饥寒交迫中连连败退。
面对如此的失败,纳粹名将古德里安在他的日记中写道:“对莫斯科的攻势失败了,我们低估了敌人的优点,包括他的面积及天气……。“
也正是因为在莫斯科城下,苏军第一次彻底的击退了德国,苏军军心里原本对德军的恐惧一扫而空,当时间转到1944年之时,苏联以十次斯大林突击为攻势,将军队推进到了柏林城。
为了能够完美的打赢战争,苏军在1945年4月进攻柏林之前,集结了约250万名苏联士兵。在天上飞机轰炸,地上坦克虎啸的加持之下,这些士兵一个个不怕死的往柏林冲。
而此时的德国也没有完全放弃,宣传部门是一个劲的强调,已集结约100万部队布防柏林城,在苏联人的攻击之下,柏林将如同前几年的莫斯科、斯大林格勒等城,成为拖垮进攻方的天然壁垒。
但遗憾的是,德国宣传的美梦并没有实现,4月30日下午3时30分,希特勒夫妇自杀。4月30日21时50分,苏军将胜利旗插上柏林国会大厦圆顶。
事后由于同样是守首都,柏林城德国人没有守住,苏联人却守住了,很多军迷为此一个劲的问道“为什么?”对此小袁认为,强弩之末跟众志成城比结果显而易见。
苏联人守首都之时,因是本土作战,老百姓都被最大限度调动了起来,同时工业基础转移顺利,美国也承诺支援物资,又让老百姓有了打赢战争的信心,所以守莫斯科的苏军,精神面貌是众志成城。
而德国则相反,在英美苏三国的夹击之下,德国失去了几乎所有工业基础,整个本土满地疮痍,老百姓是看不到一丝抵抗下去的信心,因而守柏林的德军虽是本土作战,但在毫无希望的前景下,满满的强弩之末姿态。
德军180万人拿不下110万苏军守的莫斯科,而苏军却全歼百万柏林德军,谁战斗力比较强?
毫无疑问,苏军更牛。原因很简单,一直充满仇恨的军队和一支充满贪婪的军队相比,前者的战斗力显然更强,更重要的是后者还是处在末日来临的前夜。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莫斯科战役还是柏林战役,苏军都是上下齐心协力、同仇敌忾,军民齐动员,而德军只是单纯的依靠军队作战,战斗力自然十分有限。
莫斯科战役一开始,180万德军在1700辆坦克、1300架飞机和1万门火炮的掩护下可谓气吞万里如虎,而苏军自开战以来屡遭惨败,惊魂未定,虽然有100多万大军布防在莫斯科以西,却仍然难以招架德军的攻势。但是苏联因为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广大的苏联人民面对法西斯德军的烧杀抢掠,激起了无限的愤慨。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与军队一道加入卫国战争的洪流。
在莫斯科战役中,苏联老百姓得到彻底的动员,他们自发的进行坚壁清野、修筑防御工事、生产武器弹药、配合苏军作战。据不完全统计,在莫斯科以东构筑防御阵地的苏联平民约有50万人以上,其中妇女超过2/3。为了支援前线,苏联人民几乎贡献了一切,正如在维亚济马一位苏联老人对时任苏军第16集团军司令罗科索夫斯基中将说的那样,“为了胜利我们把最后一件衬衣都给了红军。”
反观德军,战斗力强悍数遍全球也无对手,但是人再多、炮再猛没有给养也不行。几百万大军的给养通过数千公里转运,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因此,莫斯科战役所体现出来的场景就是,苏军因为遭遇围歼战,从一开始的强大变弱,随着战争动员的深入,全国的力量迅速向莫斯科方向聚焦,因此越靠近莫斯科越强。
德军一开始很强大,随着部队的快速推进,后勤跟不上,越靠近莫斯科越弱,最后在莫斯科城下完全卡壳。
打个比方就是,苏德两军一开始都是一个水池,然后苏军从一个水池流到另一个更深的水池,而德军则没有,从水池流出来后慢慢的就断流了。
柏林战役的德军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因为燃油供应断绝,曾经发动闪电战的的飞机、坦克几乎都无法开动,能征惯战的雄兵猛将也大部折损,队伍中充斥着无数被战火摧残到妻离子散的老年人、失去双亲的少年,龟缩在残垣断壁间惶惶不可终日的等待着战争的惩罚。
而解放了东欧大片被法西斯摧残后的国家和人民后,士气高涨,军需后勤基本上都不成问题。更重要的是,曾经目睹法西斯德军暴行的苏军进入了德国领土,所谓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战斗力膨胀自然不在话下。于是很多人诟病苏军进入德国后暴行不断,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一个曾经目睹亲人朋友被敌人杀害的人进入了敌人的家园,如何能抑制这个人不报仇雪恨的心理?
所以,柏林之战对于德军来说是一场还债的战役,并且器不如人,十分心虚。对于苏军来说是讨债的战役,兵力兵器都占绝对优势,因此底气十足,胜负也就立见高下了。
德军180万人拿不下110万苏军守的莫斯科,而苏军却全歼百万柏林德军,谁战斗力比较强?
决定战争胜负的不仅仅是对阵双方的兵力,更要靠天时地利人和!
德军进攻莫斯科时已初显疲态,但也骄傲到了极点,骄兵必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当百万德军攻到莫斯科城下时,莫斯科城内不仅仅有125万苏军,还有全城数百万百姓鼎力支持!当苏联红军抵抗住德军的第一波攻击后,德军的攻击力已明显减弱,而城内苏军却是背水一战,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这场经典战役与二战中国战场上的长沙会战很相似,如果不是指挥官薛岳将军坚毅的性格和高超的指挥艺术,长沙会战可能坚持不到胜利!同理,莫斯科保卫战如果不是朱可夫元帅的铁腕指挥,很可能会功亏一篑!
二战期间这两场保卫战的胜利对中苏两国乃至整个反法西斯的胜利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战争一旦进入相持阶段,战争资源就是决定胜负的唯一条件,日德在二战后期资源极度匮乏,根本无力支撑漫长的战线,收缩防守的后果就是兵心涣散,兵败如山倒,攻克柏林也是水到渠成、势不可挡啦!
德军180万人拿不下110万苏军守的莫斯科,而苏军却全歼百万柏林德军,谁战斗力比较强?
这些兵力数字您都是打哪弄来的?就没有一个是准确的,咱不是德粉,但也不能如此埋汰二战德军的战斗力。其中最错误的认知,就是莫斯科会战期间苏德两军的兵力比,“台风行动”发起时,包克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得到加强后拥兵76个师1929406人,确实要超过如题180万的数字,但问题是,苏军绝不是简单的110万人,否则的话德国坦克完全可以在红场开party了!
一定要清楚,德军进攻莫斯科的“台风行动”是分为两个战役阶段进行的,并且其战役实施也不是简单地“由西向东”平推,而是企图在维亚济马-莫斯科、布良斯克-莫斯科两个方向上重创苏军防御兵团,然后从南北两侧迂回莫斯科,原因很简单,在莫斯科以西的近郊地区,布满了苏联军民挖掘的各种壕沟和反坦克障碍,别说装甲集群,人走过去都十分困难。
这样也就爆发了莫斯科会战第一阶段的两场重要战役:“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从1941年9月30日打到了10月23日,此时天气还不太冷,德军也是齐装满员供应充足,而朱可夫还在列宁格勒忙活,所有的条件均对德军有利。战役结果不出预料,德中央集团军群彻底粉碎了苏军6个集团军、重创3个集团军,俘虏苏军673000余人(这个数字存疑,现在多修正为50万左右),总之是为大胜。
也就是说,在莫斯科会战的第一阶段,德军就面对着苏联三个方面军125万大军,德军干掉了(毙伤俘)其中的大约80万人,但是连同突围部队(大约85000人)和没有被合围的后方部队,苏军这三个方面军仍然保留下来40多万人马。可是德国人也不是铁打的,仅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中的伤亡即达155000余人,尤其是克鲁格第4集团军伤亡非常惨重。
然后就是苏军拼命给前线补充兵力,朱可夫要求斯大林将预备队第10集团军、第20集团军和第1突击集团军转隶给他的西方面军,从其他地区甚至远东抽调的预备队源源不断到达莫斯科战场,莫斯科市也紧急组织了12万人的民兵部队,到莫斯科会战的第二阶段时,苏军实有兵力已达110万人。换句话说,算上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中损失的,以及临时组织的非正规部队,苏军投入莫斯科会战的总兵力接近200万人!
而德军在1941年9、10、11等三个月仅阵亡即达128000人,按通常情况下三对一的伤亡比率,中央集团军群以及配属给它的部队伤亡总数不低于50万人,在得不到有效补充的情况下,莫斯科前线德军至多还有150万人(第4集团军干脆没有参加第二阶段的作战)。根据朱可夫的回忆,德军在接近莫斯科近郊的战役第二阶段,所拥有兵力优势大约是1.4:1(朱可夫只会多说),按苏军110万人计算,德军实有兵力应该在154万人左右,基本对得上数。
如此结论就比较清晰了,在莫斯科会战中,德军累计投入兵力190余万,其中到第二阶段尚余150余万;而苏军累计投入兵力200余万,其中到第二阶段尚余110万。然后俄罗斯的冬天、漫长的补给线和糟糕的物资供应,都使前线德军成为了强弩之末,许多步兵连只剩下40到50人,已经失去了攻击能力,所以最后也攻不进莫斯科、甚至遭到朱可夫在12月初的反攻,都在情理之中。
而到了1945年的柏林会战时,情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苏军三大主力方面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白俄罗斯第1、第2方面军投入作战的总兵力高达250万之众,并且拥有绝对的陆空火力优势。而德国人能够拼凑出来的正规部队其实只有80多万人,兵力对比是在3比1以上。德军的所谓“百万大军”,还要包括临时武装起来的“人民冲锋队”、警察和党卫军补充人员,有战斗力的部队真心不多。
并且苏军的战役指挥水平和部队战斗力也今非昔比,双方的心气已经逆转,朱可夫挟大胜之势而来,带着6000多辆坦克、42000门大炮和7500架作战飞机。柏林会战发生在1945年的4、5月间,地处中欧的德国已是春暖花开,非常适合于大兵团作战,而经过将近四年的血火厮杀,苏军的战斗能力和诸兵种配合能力已经有了质的提高,不能再用1941年的状态来评估了。
尤其关键的是,苏军属于稳扎稳打来到柏林城下的,从统帅部到方面军都非常重视后期供应的问题,他们甚至有时间有条件把波兰、东普鲁士的铁轨改成了跟苏联一样的宽度,军需列车可以从苏联后方一直开到奥德河。柏林会战期间苏军光大口径炮弹就运来了7147000发,基本上就是想怎么轰就怎么轰,火力密度跟四年前德军在莫斯科城下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苏军后勤物资的铁路运输达到什么规模呢?倘若把战役期间所有开来的火车排成一条直线的话,其长度将超过1200公里,能塞满从莫斯科到柏林的铁道线。苏德战争那是现代化的大兵团作战,没有充足的作战物资比如粮食、弹药、油料等等,那是无法遂行作战的,而德国人在1941年的莫斯科,就吃了后勤供应跟不上的大亏。
总体而言,1941年的德军,是以“相对优势”的兵力兵器发起的莫斯科会战,由于不适应俄罗斯的天气以及糟糕的后勤补给,最终功败垂成,这一时期必须承认,德军的单元战斗力还是高于苏军的。但是在1945年的柏林,苏军则是以“绝对优势”发动的报复性作战,天气、后勤都满足了作战需要,并且苏军的单元战斗力也不输于穷途末路之德军,所以小胡子只能自杀拉倒。
研究军史也不能完全以兵力数字为基准,战争的胜负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尤其是钢铁和炸药铺天盖地的苏德战场,综合国力的升降才是最终影响战争走势的决定性因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