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训练新军,为什么清廷不能对其有效控制?
清朝末年的新军失控,表面上看是革命党与旧势力的矛盾爆发。实际上,在暗地里却是满汉官员之间的权力斗争。
清朝入关后,有一套比较完整的防备汉人夺权的军事体系。八旗在各地都有驻军,而各省的总督、巡抚和提督、总兵,相互之间又有牵制关系。这样一来,地方上的封疆大吏无法做强做大,军队的训练和调动,也能始终掌握在清廷的中央政府手里。(满人的手里)
但是太平天国之后,八旗形容虚设,绿营也不堪一击,原先吆五喝六的满蒙贵族,对军队实际上已经完全丧失了掌控。只不过当时清廷仍然还有点余威,慈禧老太婆靠着他的政治手腕还能镇得住地方的汉人实权派。
但是八国联军侵华,给了清廷中央政府和慈禧老太婆当头一棒。中央权威的尽失!地方的实权派完全不拿中央当回事。于是,清政府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立宪改革。
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一定会说,咱大清也搞君主立宪了,这是好事呀!然而事实的真相却并不是那回事。清末所谓的立宪,实际上是借着立宪这个借口,加强中央集权!把之前让给汉人实权派的权力再收回来。当时就有不少头脑清醒的人指出,慈禧搞立宪的目的,就是藉变法之名,以收集权之实。继续维持满洲人的统治地位。
既然立宪了嘛,那么军队的指挥权,自然就要收归到中央政府。当时的满蒙八旗和绿营都是垃圾,地方实权派训练的练军(比如湘军和淮军),通通都作废,统一改编为巡防营。朝廷另起炉灶,按照西式的标准,训练了一批新式陆军,也就是所谓的新军。
所以新军的建立,并不完全是为了巩固大清国防的需要,关键点在于:慈禧要把汉人精英官僚训练出来的那些什么湘军、淮军,全部裁撤掉!让满洲人重新掌握军队的指挥权,也就是掌控新军。
但是当时的新军普遍也是汉人训练的,比如袁世凯、徐世昌、冯国璋、段祺瑞等人训练出来的北洋六镇;张之洞鼎力支持训练出来的湖北新军。这些新军的指挥官,仍然都是汉人。等于军权还是掌握在汉人手里。于是慈禧想出了一个先砍头,再剁手足的办法。
1906年,慈禧前往天津阅兵,在阅兵场上逼迫袁世凯交出了北洋四镇兵权,并且辞去各项兼差,仅保留两镇的指挥权;
1907年,御前会议上,载沣等人又逼迫袁世凯辞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的实权职务,明升暗降为军机大臣和外务尚书。张之洞在同年也被免去湖广总督的职务,明升暗降随袁世凯一起调入京城。湖广总督一职,由汉军镶蓝旗出身的赵尔巽接任。
1908年,慈禧病死后,身为摄政王的载沣拿出了光绪遗诏,声称要杀袁世凯。所幸当场的张之洞等人极力维护,袁世凯才免于一死。但被免去了所有职务,赶回河南老家钓鱼,永远不准出仕。
罢免袁世凯只是第一步,紧接着还要收回其它部队的指挥权。比如载沣就自封为陆海军大元帅,名义上成为全国总司令;满洲正白旗出身的荫昌为陆军大臣,将北京附近各省的新军指挥权收归中央;满洲亲贵出身的载泽、毓朗和善耆等人掌管新军指挥权。其实就是让荫昌接替袁世凯,让载泽等人控制每一个镇,直接指挥各镇的行动。而原来各镇的统制,比如段祺瑞、曹锟等人则要靠边站,沦为名义上的指挥官。
另外,摄政王载沣还派自己弟弟载洵为海军部大臣,把原本一直就是汉人指挥的海军也收回到满人的手中;并且载沣还下令,从满洲八旗中抽调精干之人,编练为禁卫军,让他的另一个弟弟载涛为军谘府大臣,统领禁卫军;并在北京设立了专收满人的贵胄学堂,培养八旗自己的军事人材。
通过这一系列的调动,在太平天国和洋务运动之后崛起的汉人实权派,荡然无存!各省的汉人督抚,汉人军官,也基本上被满人和汉军旗人所取代。
如果站在满洲人的角度来说,载沣的这一套操作,是符合他们利益的。但是站在当时那个时代来讲,载沣简直蠢透了!据说当时袁世凯被撤换时,张勋就在一旁嚷嚷,干脆他娘的造反算了!只不过袁世凯觉得时机还不到,没有同意。但是让载沣这么一闹,地方上的新军指挥官就不干了!
什么意思?我们辛辛苦苦训练的军队,你们直接捡现成的?捡现成的也就罢了,起码给点补偿啊!直接派满八旗来接手,我们这些汉人怎么安排?给你们白白打工了?以后孙文的炮党再闹事,你们满人去镇压吧!我们不会再给你们卖命了。
所以在武昌起义时,荫昌根本就指挥不动北洋军!段祺瑞被冯国璋等人故意磨蹭,就是要逼清政府,让袁世凯重新出山。因为袁世凯这个总司令不出山,他们这些师一级的将领迟早也会被撤换掉。落一个兔死狐悲、鸟尽弓藏的下场。
紫禁城的那帮满洲贵族,最早还没把武昌起义当回事,原本以为只是小股刁民闹事,派军队去镇压就可以了。谁也没想到,武昌新军只是在湖北那么闹腾了一下,大清朝各省都跟着闹独立了。势头之猛,超乎载沣等人的想象。
江苏巡抚程德全、广西巡抚沈秉堃、安徽巡抚朱家宝、两广总督张鸣岐、山东巡抚孙宝琦等人,这些人可都是朝廷命官。面对载沣等人卸磨杀驴的新政,最后也跟着反了!他们认为反正也会被撤职,还不如搏一把。
后来迫于无奈,载沣等人只得把袁世凯又重新请回来。袁世凯这次回朝,心里面门儿清,要不把那帮满族亲贵彻底搞死,自己肯定也是白白替人家打工。最后还是落个明升暗降,赶回老家的下场。而且老冯和老段跟中央政府顶着干,肯定也没有好果子吃。那么,干脆把这个大清朝灭了算了吧!
所以清末新军不服从指挥,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新军将领对满洲贵族卸磨杀驴的做法不满!
当然了,因为利益分配不公导致反满,这个现象主要集中在北洋六镇。而在南方各省的新军中,情况与北洋新军又略有不同。
比如湖北新军,当年张之洞在位的时候,他对湖北新军非常重视,投入了非常大的资金。但是当张之洞离职后,削减开支成了常态。这样一来,新军对清政府的不满就可想而知了。在当时的湖北新军中,革命党的排满宣传基本处于公开化状态!
举几个例子。在当时的湖北新军中,像《扬州十日》、《嘉定屠城》、《孔孟心肝》这些痛斥满洲人欺压汉人的刊物,是可以在士兵中公然传阅的。而像《商务报》、《大江报》等这些革命党控制的报纸,因为他们经常会报道一些军官克扣军饷、满人欺压汉人的报道,赢得了很多士兵的支持。以至于声誉日起,报纸的销量日增。
据当时人回忆:部队里的革命气氛较浓,几乎所有的士兵都剪了辫子,表示对清朝统治的反抗,谁要不剪,就会被骂作猪奴才。
而且新军的来源主要是两部分:一是破产农民和城市游民;一是小知识分子,尤其是海归留学生。
这第一类人员本来就对满洲人的统治没什么好感,再加上里面有很多人都是穷人,很容易受革命派鼓动;第二类人员是因为受到西方和日本新思想的影响,对满州人的独裁统治也非常痛恨。
除了湖北新军之外,云南和广西新军也是反满的重要据点。据朱德回忆:当时云南新军和讲武堂的官长,李烈钧、唐继尧、刘祖武、顾品珍等人,大多都是同盟会员,其他一些教官或者是同盟会员。有时候教官在上课时,说着说着就站在椅子上大声高呼,让满州人的统治滚下去,大家不要当亡国奴!
南方新军都是这种调调,新军要不失控,还听满洲人的指挥,那才有鬼呢!
有人或许要问了:难道清政府不管吗?
是的,清政府的各级官员还真的不管!上面不是说过了吗?载沣一上台就是各种理由收回权力,地方督抚谁敢当这个出头鸟?要是被抓住了小辫子,丢官是小,丢命可就亏大了。而且还有一点,因为中央要集权嘛。所以地方督抚的任期都很短,通常就是几个月或者一年,官员就要调走。这种流水官,他们才懒得管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呢。
所以新军中的反满革命宣传,地方当局基本上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即使发现了,顶多解散组织、开除军籍,采取的是息事宁人、不予深究的态度。
所以归根到底的说,清廷对新军的失控,其实是对官员的失控。虽然满洲贵族一直在强调满汉一家亲的概念。但说的和做的,完全是两码事。在汉人官员看来,你吐出来的东西,还能再吞回去?如此厚颜无耻,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另一方面,接受了革命思想的新军士兵也是对满洲人的统治早就不满了。当南方的新军和北洋新军达成了共同目标后,清政府的完蛋,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清朝末年训练新军,为什么清廷不能对其有效控制?
这个的得从曾国藩创建湘军说起。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朝政府赖以生存的江南钱粮之地都被太平军搅的一塌糊涂。曾国藩奉命创建湘军部队,但是朝廷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来供养这支军费远超现役的八旗、绿营兵部队的民团武装。出不了钱只好出政策,允许曾国藩在南方以各种名目自筹资金。于是曾国藩依靠在占领区向过往的本地商人课以重税的方式以及抢掠太平军占领区的钱粮来维持湘军庞大的资金运转。后来的李鸿章部淮军、左宗棠部楚军也都如法炮制,收复新疆的军事行动所需军费基本是靠商人胡雪岩通过借贷筹集而来。久而久之,内地各省均开始效仿,清朝统一的财政、人事制度逐渐被破坏。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满清王朝绝对控制下的最后一支军队——满洲贵族荣禄统率的武卫军消耗殆尽,连首都北京都处于不设防状态。于是,清王朝决定仿照西方军制组建一支新式军队,具体由精通西方军事理论学说的汉人袁世凯主持。
在袁世凯的精心安排下,确定了在全国编练36镇(每镇1.2万人)新军的练兵大纲。同样因为中央财政吃紧,依然是由朝廷出政策、各地自筹资金的模式。
历时两年,全国各地总共编练出23镇的新军部队,其中围绕首都北京的直隶省有6镇,因为是由北洋大臣袁世凯统领,因此这6镇新军习惯上被称为“北洋六镇”,无论是装备及军饷都优于全国其他各军,成为袁世凯后来纵横天下的一柄利剑!
全国各地的新军基本上由当地的地方军政大员组建,因为中央财政拿不出太多的钱,只好向地方政府让渡人事权,由地方政府自筹军费。由于革命的思潮在全国逐渐蔓延,再加上近几十年朝廷不停的向海外派遣的留学生接受了新思想后归国,形成了一支具有新思想、新眼界、新政见完全区别于愚昧皇权的新式文化青年队伍。在一些开明大员如湖广总督张之洞的号召下,纷纷加入地方新军并成为基干力量,成为引爆清王朝的定时炸弹。后来20世纪初纵横中国大地的军阀大佬阎锡山、蔡锷、许崇智、李烈钧这些人就是在当时以进步青年的身份加入了地方新军队伍。
1908年,满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先后去世,年仅4岁的宣统帝溥仪在24岁的父亲摄政王载沣扶持下爬上帝位。血气方刚的载沣一上台就玩起了历代封建统治者那一套——排除异己、掌控权力,完全将国家权力置于满洲皇族的控制下。在载沣的摆弄下,袁世凯、萨镇冰这些兢兢业业为大清军兴不懈奋斗的老资格军界领袖被迫因病退休,代之而起的是他的弟弟、青年派领导人载洵、载涛和一位叫荫昌的满洲贵族。
整个新军部队上上下下被载沣这一任人唯亲的举动感到心寒,特别是北洋六镇,其中有五镇的军官团均是由袁世凯一手栽培,袁世凯虽然不掌权但却完全可以做到遥控指挥。从这个意义上说,载沣的这一举动对军队的控制力不但没有加强反而更加减弱。
武昌起义爆发后,由湖北新军演化而成的革命军迅速控制了武昌城,打出了革命军政府的招牌。载沣急忙命令荫昌、载涛、载洵率北洋六镇陆军南下镇压革命军,出于实际需要,又将被自己下令退休的海军将领萨镇冰请出来指挥海军配合陆军作战。
武昌前线,北洋六镇陆军根本不听从荫昌等人的指挥,基本上是处于出工不出力的磨洋工状态。海军更绝,萨镇冰干脆和革命军搞了一个相互停火的协议。
中央军部队尚且如此,那地方军呢?
武昌起义可以说是革命思潮的大爆炸,其冲击波迅速蔓延到了全国各省。仅仅12天后,南方大部和北方一部纷纷宣布独立,成立各省自己的革命军政府。而很多省的军政大员都是被本省的新军中基层军官杀死后自己取而代之,比如统治山西长达38年的阎锡山,当是就是山西新军的一个相当于团级干部的标统,杀了巡抚和协统,自己当了革命军政府的都督。在云南,当地新军协统蔡锷在革命党人唐继尧帮助下发动兵变,拿下总督府,宣布云南独立。而第一个冲入总督府的则是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人、开国元帅朱德!
到12月底,大清帝国治下的23个省级行政单位有15个宣布独立,帝国完全陷入土崩瓦解的状态。无奈之下的载沣只好重新请袁世凯出山指挥北洋六镇继续镇压革命军。袁世凯掌握军权后,其实也毫无回天之力,只是以此逼迫清王朝解散皇族内阁实行宪政,然后攫取了清朝皇室最后一点家当——300万两白银壮大自身实力并最终成为清王朝的送葬者。
清朝末年训练新军,为什么清廷不能对其有效控制?
原因很简单,清朝已无人才可用。
各位可能要说,清朝人才满地跑,中期到晚期,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些,不都是人才嘛?
差一点的,还有刘铭传,郭嵩焘这些人。
然而,你仔细看看,这些人,有满族亲贵吗?没有,一个都没有!
当年清朝入关之时,满清的人才之盛,真是个个栋梁,多尔衮,阿济格,索尼,鳌拜,代善,都是一流的武将,加上洪承畴,范文程等文臣,硬生生以东北一隅的基业,入主中原打下了花花江山。
然而,八旗就那么点人,要占领如此广大的中原地域,怎么分都不够。所以,八旗之外,清朝后来设立了绿营。八旗兵们,在入关之后不久,由于旗人待遇太好,生活腐化,导致战斗力就迅速衰落,其后清朝打仗主要靠绿营。
到了太平天国时期,绿营兵的战斗力也衰落了。此时,曾国藩顺势而起,依靠办团练,召集的湘勇,打赢了太平天国。湘军将领立功无数,拿下了全国一半的提督位子。
可是皇帝也不放心湘军一枝独秀啊,所以,又有意扶持了李鸿章编练的淮军,左宗棠编练的楚军。曾左李三人并称,就是因为这几位,都是文能锦绣文章,武能征战沙场的全能型人物。
左宗棠像
等到各地战乱平定,清政府对于这些湘军,淮军,又起了戒备之心。因为这些军队的组成,更多是依靠曾左李这些人的个人威望和人际关系来维持的。比如曾国藩的湘军,各个将领多是他的门生故旧。
所以,清廷就有心编练一支新的国防军,来改变依靠湘军淮军作战的尴尬局面。尤其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军队完败: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大败而回;在朝鲜,清朝陆军也败于日本陆军之手,将领叶志超逃回,左宝贵阵亡。
左宝贵像
浓重的危机感,笼罩在大清朝堂之上。面对着世界陆军的新装备,新战法,清廷觉得,依靠李中堂的淮军,已经无力应付得来了。于是,以罕见的速度和效率,清廷迅速决定,编练新军!
新军的编练,起始于胡燏棻(燏棻的读音是玉芬),当时他是一个道员,大致等于如今的地级市长。1894年11月,先在天津马厂,后来移到天津小站,聘请德国人员汉纳根开始按照西方陆军训练法,对清军人员加以训练。
胡燏棻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共训练成十营新兵。按照清朝兵制,一营兵力为500人,这十营兵力,总计也就在5000人左右。其中有步兵三千,炮兵一千,骑兵二百五,工兵五百,称之为“定武军”。
然而胡燏棻终究是个纯粹文人,没有曾左李那号本事和志向,所以,一年之后,胡燏棻就卸任了,练兵之职,由袁世凯接任。
袁世凯时年三十七岁,正是年富力强。这是个枭雄式的人物,有大才,也有野心。他以定武军的这不到五千人为基础,继续扩充,按照当时的德军,日军的陆军操典加以训练,先练成了7300人,定名为新建陆军,后称北洋新军。这也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北洋军的肇始。
看到这里大家明白了嘛?这个7300人的北洋新军,就是清朝末年打造的一支“种子部队”,清廷准备把来个复制,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在未来把全国陆军都打造成北洋模式,从而达到提高战斗力,保卫大清国防之目的。
只是,练兵这事儿,是需要人才去做的。练兵的过程,各级官佐们,也是要风餐露宿,摸爬滚打的。在这方面,满清贵族子弟们,就没有尝试的勇气了。
当时的旗人子弟,流行的是逛园子听曲,养鸟养蛐蛐儿,最不济,哪怕在四九城要饭打秋风,也坚决不去当大头兵!守着旗人的钱粮有吃有玩多好!
所以,清朝末年,二百多年前纵横无敌的八旗子弟,早已经从张牙舞爪的老虎,蜕化成了乖乖猫,旗人之家,从上到下,从爹到妈,从七大姑到八大姨,都不希望一个旗人子弟去当兵!
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北洋军的最高权力,也就落于袁世凯之手中。在李鸿章死去之后,袁世凯更是担任了北洋大臣这一要职,羽翼自此而成。
前面我已经说过,北洋军的发展模式就是以最初的7300人为基础,不断扩充,复制粘贴。那么,如果是最早进入这7300人队伍的人,哪怕最早是个小官儿,其职务也会慢慢晋升。
北洋军历史照片
数数袁世凯最早的这批手下,徐世昌,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在后来的岁月中,都成为民国的总理总统,权倾一时。
北洋军剧照
这些人里面有旗人子弟吗?一个也没有。所以清廷要有效控制北洋军,需要的是北洋军的首领袁世凯忠于大清。当清朝末年,宣统时代的时候,面临大变局,袁世凯选择拥护共和,宣统和隆裕太后也只能黯然宣布退位,大清就此亡国走入历史。
当然,袁世凯后来开历史倒车,自己又登基搞帝制,把自己纯粹搞成了一个笑话,这是后话。
假设,当初编练北洋军的时候,由旗人精英来做,选择旗人子弟能吃苦耐劳的入编,加以训练,则北洋军应该更忠于清廷吧。但是你们就看我上文所叙述的,这种情形,可能会发生吗?绝对不可能!
所以,后来北洋军自成势力,尾大不掉的情形,并不是个偶然,而是一个必然。满清旗人生活腐化斗志丧失,导致无人可用,是清廷不能有效控制北洋军的很重要的原因。
这个,和明朝末年的情形何其相似!明朝末年的既得利益者,是地主官僚阶级,他们有着庞大的资产,却千方百计逃避税赋;而广大农民日益贫困,却要承担越来越多的税赋,到了无力承担的时候,那就只有抛开土地去造反了。
而这些税赋,是明朝用来养兵保卫国家的来源啊。明朝的大地主大官僚们,是只享受明朝的发展成果,不承担保卫明朝的义务。
放到清朝末年,这个推论一样适用。满清贵族,旗人们,只享受清朝的发展成果,不承担保卫清朝的义务。当这种情形出现,满清的亡国,也只是个时间问题罢了。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
文字原创,配图来自公共网络,侵删。
清朝末年训练新军,为什么清廷不能对其有效控制?
清朝末年,大清尽全力建设新军,企图维护其统治。
然而,大清却无法真正控制新军,最终埋葬大清王朝的,正是新军。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不惜血本打造新军大清原本以八旗、绿营为主要军事力量。
然而,承平日久,八旗、绿营都已堕落,不堪用。
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期间,八旗、绿营不堪一击,湘军、淮军崛起,为大清续命。
此后,大清仿湘军、淮军的军制,打造了防军、练军,并配备了不少西方先进武器。
然而,甲午战争中,大清的防军、练军又是不堪一击。
因此,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仅仅只是仿湘淮军制,引进一些西式装备,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仿照西法,改革军制,创练新军。
于是,自1895年开始,大清陆陆续续开始尝试创练新军。
经过袁世凯等人的摸索,大清练新军取得了一些成绩,北洋六镇成军,陆军的营制、饷章、训练、军事学堂等基本情况确立。
1904年开始,大清开始在全国大规模编练新军。
以大清的计划,是要在全国编练出36镇常备兵,并规定依照成镇先后,统一编定全国军队的番号序列。
不过,大清效率不高,到辛亥革命前,只编成14镇、18个混成协又4标及一支禁卫军(辖两协)而已。
尽管如此,大清为建设新军,算是倾尽了全力。
辛亥革命前,大清花费在新军上的开支比其他各军军费开支的总和还要多近一倍!
然而,大清花费巨资创立的新军,不但没有替大清续命,反而成了大清的掘墓人。
这是怎么回事呢?
企图加强控制,却适得其反既然要创建新军,大清自然要想方设法加强对其的控制。
原本,练兵之事,由练兵处负责。
练兵处与兵部并存,极不利于统一军政,而且,练兵处为袁世凯所控制,权势极大。
因此,1906年,慈禧将兵部改为陆军部,练兵处、太仆寺并入陆军部,并以铁良为陆军部尚书。
后来,大清又增设了军谘府。
此后,各地新军的指挥权、调遣权,均统一由军谘府、陆军部直接掌握。
而军谘府、陆军部,皆由满清贵族直接担任。
显然,大清此举,是为了加强大清皇室的军事集权。
然而,结果确实恰恰相反,此举使大清失去了对新军的控制。
新军的创建,多赖汉族官员。
然而,在随后的岁月中,满清贵族自己把持高位,排挤了在军中影响力较大的汉族官员。
而且,在慈禧死后,摄政王排挤了铁良等能力、资历较佳的满清官员,任命自己的胞弟等人把持军谘府、陆军部。
排挤了汉族官员,又排挤了较有能力的满清贵族,结果,能够直接掌控新军的军谘府、陆军部,皆由能力、威望不足的人物来掌握。
而且,由于新军直接由军谘府、陆军部管理,地方督抚根本插不上手,无法对各地新军进行协助管理、监督。
有能力管的管不上,方便管的管不着。
如此,表面上是加强了集权,实际上是自己削弱了自己对新军的控制。
对大清没有愚忠的新军新军将士,尽管得到的军饷要高于其他各军,但他们大多对大清天然没有忠诚度。
一般来说,军队的来源主要是两部分:士兵多由贫苦农民组成;军官多由知识分子出身。
新军也是如此。
《辛丑条约》等条约签订后,大清为支付赔款,将各种苛捐杂税加到贫苦农民身上。
因此,许多新军,本就是为了维持生计而加入新军的。
他们的家庭受尽剥削,对大清天然有反抗要求。
原本,受到忠君思想熏陶的知识分子,是愚忠于大清的。
然而,在科举制度被废后,这些知识分子已不可能通过科举出头,遂纷纷投笔从戎,或加入国内讲武堂,或到日本等地留学。
这些知识分子军官,与当年曾国藩时期的知识分子在知识结构、视野上早已不是一回事了。
有理想的青年,更关心的是民族的复兴,而绝不仅仅是“报皇恩”了。
因此,新军,从军官到士兵,普遍都没有愚忠于大清的思想。
他们最终,都走上了反清的道路。
只不过,由于际遇不同,他们是以不同的方式,走上反清道路的。
革命化的南方新军新军的军官,多为武备学堂的毕业生和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知识分子。
受到新式教育,这些军官多有胜过常人的视野,许多人在求学期间,已经有了民主革命思想,一些人还加入了同盟会或其他革命团体。
而且,对于南方新军来说,他们也没有如袁世凯一样的强势领袖,容易接受其他影响。
同盟会看中了这一点,并积极采取行动。
原本,同盟会多依靠会党的力量发动起义。
然而,由于会党成分复杂,纪律松弛,缺乏训练,难以成事,屡屡失败。
同盟会遂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新军。
革命党人加强对革命思想的宣传,印《猛回头》、《警世钟》等小册子散于新军中;又通过加入新军的方式,在新军任职,加强对军队的影响力,又设立了各种会社,在队一级设立基层组织,加强对新军的领导···
通过各种方式,南方新军多倾向革命,或同情革命。
忠于袁世凯的北洋军与南方新军不同,北洋新军创建较早,继承了湘军淮军的许多特点,具有封建军阀的特点。
袁世凯本人就与淮军的关系千丝万缕。
北洋军的军官,主要来自两部分:一为袁世凯招募的淮军旧将,如姜桂题、张勋等人;一则出自北洋武备学堂(李鸿章所办),如段祺瑞、王士珍、冯国璋、曹锟等人。
因此,北洋新军就与淮军一脉相承。
所以,北洋军中,“敬长官如子弟之敬父兄”,各营供设袁世凯长生禄位牌,士兵每天要对之叩头行礼···私人军队的习气极强。
在经营北洋军过程中,袁世凯又通过政治联姻、义子门生、拜把兄弟等方式,与中高级将领建立极为密切的私人关系。
因此,北洋军更像是袁世凯自己的部队。
所以,辛亥革命时期,北洋军既不积极响应革命,也不盲从朝廷调遣。
他们只忠诚于袁世凯。
当袁世凯放弃对大清的忠诚时,北洋军也跟着成了大清王朝的掘墓人。
大清尽力打造新军,是为维护其统治。
然而,正是这支新军,埋葬了大清王朝。
南北新军,各不相同,然而,大家最终一起选择埋葬大清。
这一点也不奇怪。
以封建王朝论,此时的满清皇族已不具备君临天下的能力,不是袁世凯对手。
以时代潮流论,屡屡丧权辱国,甚至靠“的大清王朝,已失人心,也确实到了该被历史淘汰的时候了。
清朝末年训练新军,为什么清廷不能对其有效控制?
其实清朝末年训练的新军有好几支,前期也并非不受控制,比如甲午中日战争啊,八国联军入侵啊,那些参战的新军,都还是受清政府控制的。
真正清廷控制不住新军时,已经到了袁世凯时期了,下面我们就来讲讲这个阶段,为什么不受控了呢?
在中国最早的兵法书《孙子兵法》中,关于“兵势”的解释,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对于善于指挥打仗的将领来说,他所能造就的“势”,就犹如高山上的圆石一样,从又高又陡的山顶滚下来,势如破竹,无人能挡。
用这句话来形容袁世凯,并不过分,他之所以能在晚清政坛上异军突起,并最终迫使宣统帝退位,所依靠的就是这种“势”。
那么袁世凯是如何做到北洋军死心塌地只效忠他一个人,从而架空清政府的呢?
一、
小米的创始人雷军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可是当猪容易,但能找到合适的风口,且有足够的风量,却很难,当年的袁世凯就是在一直锲而不舍地寻找能让自己起飞的风口。
袁世凯最早的辉煌是在朝鲜创造的,他在那边的身份比朝鲜国王都要高,可惜甲午中日战争一起,一下子把他打入谷底。
也正是甲午战争的惨败,让清廷痛下决心,要锻炼一支新式陆军,作为清朝廷维持统治的最后王牌部队,以李鸿章的北洋各军为基础,成立了武卫军。
后来支撑袁世凯一扫天下其实就是武卫军,后来被他整合成了北洋军。但是要知道,当初武卫军成立的时候,袁世凯可不是唯一的将领,实际一共有五个:
“聂士成武卫前军、董福祥武卫后军、宋庆武卫左军、袁世凯武卫右军,荣禄武卫中军。”
如果武昌起义提前个十几年,在武卫军刚建立之后发生的话,清廷根本就不会“尿儿”袁世凯的,因为可用的将领并非他一个。
但历史就是这么巧,慈禧太后这个疯婆子把这一切都给毁了,从某种意义上讲,大清确实葬送在慈禧手中。不管什么原因,慈禧太后利用“神功护体”的义和团对抗洋人的事实摆在眼前,并最终酿成庚子之祸。
也正是由于慈禧的“宣战”,导致了武卫军精锐部队几乎损失殆尽。当然,袁世凯这个老油子,此时主政山东,一改前任巡抚毓贤扶持义和团冲击洋人的做法,改为讨好洋人,大肆打压义和团,反而保存了实力。
二、
我们再看一下,八国联军入侵之后,武卫军的五个将领还留下几个?
整个武卫军中聂士成的部队最能打,最响应慈禧太后的号召,也是最早被八国联军和义和团干掉的一支部队,作为将领的聂士成并非死于洋人手,而是死于义和团。
董福祥被洋人追究责任,本来要处死的,后来被撤职在家;宋庆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头子了,挣扎又挣扎,于1902年死在军中;荣禄其实是他们的头儿,继李鸿章后的又一重臣,也能镇得住袁世凯,可惜也是死于1903年。
实际上武卫军五大将领中,年龄最小的也是袁世凯,比第二小的董福祥还小19岁呢,那肯定是他笑到最后啊。
所以,庚子之变后,清廷打算重建北洋军的时候,唯一能办事的将领只剩下了袁世凯。倒不是说除了袁世凯,其他人就不行了,而是只有袁世凯经验最足,威望最盛,练兵的效率也最高,况且是武卫军仅剩的一名将领。
也正是这次整编机会,才创造了北洋军后来的辉煌,并成就了袁世凯!
袁世凯的厉害之处也就在这里,他对待人才是培养加利用,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要知道在袁世凯的培养下,除了他自己以外,还出了四个总统、九个总理:
“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 、曹锟、唐绍仪、赵秉钧、段祺瑞、徐世昌 、王士珍、靳云鹏、萨镇冰、张绍曾、杜锡珪。”
三、
那么回到我们的题目了,袁世凯究竟是如何做到北洋军只效忠他一个,而非清政府呢?
可以说袁世凯练兵真的是亲力亲为,简直像对待自己的公司一样运营,事无巨细:
“凡军中一号一令,无不心摩手订。”
一句话,先把规矩定下来,也就是制度,这一条是基础,不管后来的人事怎么变化,规矩摆在那里,大方向就不会错。当然,规矩也能改,可是改规矩的难度,可比定规矩难得多得多,参考晚清的变法困局吧。
袁世凯制定规矩,可不是一纸空文,而是要切实有效果的。在《走向共和》历史剧中,袁世凯枪毙了李鸿章的亲信马三俊,这并非是完全杜撰,事实上袁世凯确实是这样在控制北洋军的。
而且,这种有法必依,有错必罚的态度,确实一改绿营兵啊,八旗兵的腐败,举个例子:
八国联军入侵期间,天津被洋人接管,后来袁世凯派了由3000士兵改编的警察进驻维持秩序。为了验证自己维持秩序的效果,也为了检验一下手下有没有依规办事,袁世凯曾有一次深夜“微服私访”。
很巧,一身破烂衣服的他被巡警发现了,巡警呵斥他:
“晚上十二点后出行必须带灯具,你违反了,现在跟我到警察局登个记吧!”
一路上袁世凯一直想贿赂这位巡警,但都被拒绝了,直到到了警察局,才被另外一位警察认出来是袁大帅。
第二天,这俩警察都升官了……
甚至于,袁世凯有次去视察官兵操练,正赶上天降大雨,士兵本以为他会找地方躲雨。却没想到身为太子少保的袁大帅,竟然就这样笔直地站立在雨中,一动不动。
四、
有了这些规矩,就能做到令行禁止了,再有就是控制军官了。
武昌起义爆发的时候,袁世凯早就赋闲在家了,为什么北洋六镇的军官还是异口同声地讲,除非他出山,不然不会镇压起义?
从这一点上看,袁世凯控制这些军官是有着独门绝技的,而所谓的独门绝技也很简单。那就是他们没得选,只能选袁世凯,也就是说,只有袁世凯才能给他们依靠。
北洋军分为六个镇,每个镇都有一个军官,而这些军官都是袁世凯亲自挑选出来的。而他选人的标准是,这个人一定要有才能,而且出身都不太好,也就是有能力没背景,朝中无人可依赖,只能依仗袁世凯。
那么清廷就任由袁世凯这样折腾,不会自己也安插人员吗?
清政府又不傻,当然也会安插自己的人啊,但是,北洋军属于新式军队,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是有门槛的。原先的八旗子弟也好,绿营兵也好,符合条件的几乎没有。而当年选择去留洋的,基本都是汉人,且没背景的,满人权贵哪舍得把孩子送出去受苦?
名义上属于袁世凯上司的军机大臣铁良,是打算去袁的,于是下定决心重用留学士官,以此来替代武备系将校。
可是,刚才也提到了,北洋军是以袁世凯的武卫右军为基础创建的,而且里面还有当年李鸿章的淮系部队。关系可谓是盘根错节,你空降个年轻的士官,哪里镇得住这些士兵?
而且,这些出国留学的士官,大都没啥背景,又不是官宦世家,所以几乎都有革命思想,用他们,并不比用袁世凯的人安全。
五、
除了控制军官以外,袁世凯还直接跟士兵对接,确保兵认识帅!
在袁世凯练兵之前,清朝的主要兵种是八旗兵和绿营兵,包括练兵之后,这两类兵种待遇一直不高,比如绿营兵:
“马兵、字识月支银二两,战兵月支银一两五钱,守兵月支银一两,均每月支米三斗。”
实际上,就算是一个月不到二两银子的待遇,真正到士兵手中还得打个折扣。旧式军队太腐败了,层层剥削,尤其是慈禧太后修颐和园时开了个特别愚蠢的头,导致下面的军官克扣兵饷,那叫一个肆无忌惮。真正到士兵手中的兵饷已经寥寥无几,军队失去战斗力也就有情可原了。
而袁世凯咋做的?
他在绿营兵的基础上,提高了好几倍的待遇:
“士兵每月4.5两,军官副头目5两,正头目5.5两;哨长15两,哨官20两……”
而且这笔钱并非是全部给到官兵的,而是有相当大一部分给了他们的家人,另一部分是袁世凯亲自发给士兵。
而且每次发饷银的时候都要重复一遍,是谁给大家的钱,士兵齐喊:
“袁大帅给的钱!”
这样的结果就是,不仅绿营兵羡慕不已,连北洋军的家属提到袁世凯都得竖个大拇指。跟着袁大帅干,倍儿有面子,还不克扣军饷,有句老话叫:
“不怕不识人,就怕人比人!”
而且袁世凯的北洋军并非全部由朝廷拨款,实际上清廷已经穷得一清二白了。各地方的新军都是靠各地方自己筹钱练,袁世凯跟盛宣怀是把兄弟,盛宣怀又会做生意,互帮互助,钱就源源不断地来了。
六、
这样一对比的话,袁世凯在士兵心目中的威信,那不是一般的高,跟着他混比跟着清政府混,更能升官发财!
难道清廷就任由袁世凯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干这种暗度陈仓的买卖?
当然不会啊,晚清重臣中最后的摄政王载沣,早在庚子之变后,慈禧太后就派他去跟德国道歉。正是这趟德国之行,使得他明白,军队是一定要控制在自己手中的,所以等到溥仪即位后,载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罢免袁世凯。
历史书中说是因为光绪帝恨袁世凯,所以他才罢免了袁世凯,其实这不过是拿前皇帝当幌子罢了。真正让他做出罢免袁世凯决心的,并非是因为戊戌变法袁世凯的“背叛”,而是因为袁世凯有兵权。
可是,载沣的动作太迅速了,意图太明显了,不仅换掉了袁世凯,而且还要给整个北洋军换血。
作为袁世凯一手打造的北洋军,那些将领都是其心腹,眼睁睁看着老大被整,随后就是自己,当然不会坐以待毙。
因为袁世凯对北洋军的控制已经深入骨髓,作为这些朝中无人的将领,仍然是认可袁世凯。甚至于武昌起义爆发后,第六镇的吴禄贞企图也支持革命,都被袁世凯一个指示,吴禄贞的手下就替袁世凯办了。
没了袁世凯坐镇指挥,对于这样一盘散沙的北洋军,实在是找不出第二个能控制的了,最终载沣也不得不认命,继续任用袁世凯。
就这样,北洋军又回到了袁世凯的手中,而且不久后,他就调转了枪口,意图对向紫禁城,而隆裕太后也在瑟瑟发抖中宣布了溥仪的逊位。
清朝末年训练新军,为什么清廷不能对其有效控制?
清朝末年训练新军,清庭却没能彻底掌控新军。个人认为原因是:
1,太平天国动乱和一大堆割地赔款的丧权辱国条约的签定,使国民对清庭极端失望,人心已失,当然军心也不向着清庭了,清庭已经对军人没有内心感召力了。
2,由于清朝签了一大堆丧权辱国的条约,大幅让渡国内利益,使国内各大既得利益集团受到了根本性的损害,使清朝作为各大既得利益集团的共主的地位已经荡然无存,因而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受了毁灭性的损害。
3,由于清朝是农业文明帝国,而随着西方势力的到来,工业文明的光芒已经普照华夏大地,社会转型已成定局,清朝若不交权维新,就必定会被革命运动推翻。
清朝灭亡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人心所向,汉人、满人…,各民族各阶层的民众都从内心中抛弃了清朝。不得人心就不得军心,不得军心就无法控制军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