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伊朗人,为何开始怀念巴列维王朝?

霍梅尼再怎么天赐神力,也不可能单枪匹马带着一群教士集团推翻实力雄厚的王权统治,实在是巴列维国王志大才疏、执政不力,德黑兰的光鲜亮丽掩盖不了普通大众的饥寒交迫,经济发展的成就几乎被王室、贵族等利益集团侵吞,当几万、几十万、上百万伊朗人走上街头要求国王下台的时候,你能相信这些人都是被教士们教唆的吗?

当然,巴列维国王是个很有志向的君主,但执政能力实在平庸,不过这个也不能怪他,要统治这个拥有几千万的民众、被美苏势力深深影响的3千年文明古国,实在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他的父亲,礼萨国王,因为游走于德国与盟国之间,立场不坚定,最后被苏军和美军南北夹击,丢了王位,年纪轻轻的巴列维就这么登上了国王的宝座。

二战后,巴列维迅速抱紧了美国大腿,取得了美国的支持,政权得以稳固,在此基础上,巴列维展开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行动。

巴列维最著名的改革行动就是“白色革命”,这里包含了许多美好的未来:佃农制被废除,农民个个有地种,给妇女选举权,在农村开展免费医疗,进行全国性的城乡规划,改善国民教育,提高百姓收入,森林和水利资源归国家,加强劳动者的权益,所有的农村都建立公正的法庭等等。

改革取得了明显的发展成效:过了14年,到1977年,农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化肥使用量增长了20多倍,达到68万吨,粮食产量从400万吨增长到600多万吨,工业产值年增长15%,钢铁产量从3万吨增长到28万吨,汽车产量从7000辆增长到11万辆,GDP增长了5倍。

当然,这一切的发展有赖于石油工业的支撑,有丰富的石油,确实什么事情都好办。

而到1977年,伊朗的人口也增长到了3400多万,其中近一半生活在城市里,每年都有几十万的失地农民进城务工,成为城市的打工者。

而在网上也流传着当年的伊朗照片,年轻的德黑兰大学生们穿着漂亮的裙子,女孩子们不用戴着面纱,行为举止与西方女性无异,除了那张脸是伊朗式的。

但是,德黑兰集中了全国15%的人口,同样,这里也是国王构建理想社会的主要“试验场”,这座“超级”城市也像黑洞般,把全国的优势资源吸纳其中。

在这里,少部分中上层人士,过着和西方中产精英一样的体面生活,他们住着大房子,开着进口汽车,他们穿着时尚光鲜,自有出入于各种名流聚集之地,他们是德黑兰中的少数人,也是伊朗中的少数人。

当然,一半不到德黑兰的普通市民,在德黑兰都能过的还不错,在这里,1970年代的汽车普及率就超过了10%,他们享受着全国一半以上医生的服务,全国各行各业的主要精英也纷纷在这里聚集,当然,能自由享受生活的,比例还是很低,而至于另一半的德黑兰市民,他们则拥挤在条件简陋的贫民窟里,他们大多数都是历年来进城务工的农民,他们在家乡虽然很多有幸分到了小块土地,但是在地主统治根深蒂固的农村,一小块土地还是不能满足一家人的生活,大多数农民最终只能被迫卖掉土地,来城里讨生活。

对于大多数德黑兰市民来说,他们根本就不会在意自己有没有机会或权利去穿短裙或者华丽的服饰,他们关心的是生活。

而在德黑兰以外的地区,情况则要糟糕的多,很多人吃不饱穿不暖,100个人里才有一辆车,8个婴儿中就要夭折一个,随着伊朗的城市化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赤贫,生活无着。

进入1970年代,随着产油国纷纷大幅度提价,伊朗的石油收入从1973年的28亿美元暴涨到1975年的178亿美元。

手头突然有了这么多美元,巴列维一下子野心暴涨,他把经济增长的目标飙升为25%,建立了雄心勃勃的投资计划,还从美国购买了许多当时最先进的F14战机等,花钱几乎如流水,没过几年,当石油收入开始下降,立刻物价暴涨,失业率飙升,而王室和贵族在其中大肆捞取利益,腐败横行,而巴列维对此根本就控制不了。

巴列维执政最后2年,国内的矛盾空前激烈,而王室却继续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当老百姓的生活看不到好转的希望后,巴列维就彻底丧失了民心,被人民所抛弃。

而当教士集团掌权后,虽然也形成了垄断集团,但在伊朗全国,政府实行了相对公平的分配政策,全国民众都能在石油财富中获得生活保障,相对要比巴列维时期好不少。

当然,政教合一国家确实有不少弊端,但是若让伊朗人再回到王权统治下,必然也没多少人愿意,进入21世纪,民智普遍都开化了,什么样的制度好,老百姓心里都有一本账,但至少不会再愿意回到国王时代。

纵观中东世界,政权掌握在一个家族或者一个统治集团里的比比皆是,即使到今天,也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共和政府,中东的路,还要走很久,很久。

越来越多的伊朗人,为何开始怀念巴列维王朝?

当然是因为日子过的不如意喽。

伊朗现在被美国制裁,伊朗已经有过多次游行示威活动,毕竟在美国的制裁之下,伊朗许多外资企业纷纷撤出伊朗,伊朗失业人口陡然上升,物价也越来越高,最后不满的情绪爆发,游行示威在所难免,这种情况和伊朗的巴列维王时相比,确实有差距。

彼时的伊朗还是一个很世俗化的国家,巴列维王朝和西方国家亲密,国王一心想要学习西方,而且生活奢靡,引起了伊朗保守势力的不满,所以组织力量推翻了巴列维王朝。

但那时候的伊朗日子过的不错,因为和西方关系不错,因此经济上并没有被封锁,礼萨汗是发动军事政变上台,推翻了卡扎尔王朝,把自己塑造成了国家最有诠释的人物,后来被任命为伊朗的沙阿。

礼萨汗雄心壮志,想要干一番大事业,他认为只有有文化的人才有可能建设好国家,所以积极的派人到欧洲留学,学习专业知识,连自己的儿子也派出去了。

与此同时,他在伊朗一大力发展教育,改善医疗环境,发展工业,很快,伊朗就出现了一批有专业技能的中产家庭。但是伊朗的部分石油却被英国公司控制,礼萨汗并不愿意和英国,苏联合作,更加愿意和德国,意大利合作,伊朗有不少德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但是因为二战的原因,伊朗英国强行表示伊朗境内的技术人员都是间谍,要求伊朗驱逐,被礼萨汗拒绝,他惹毛了英国,英国派人控制了礼萨汗,并且把他流放,英国,苏联和美国控制了伊朗,在他们三国的同意之下,礼萨汗的儿子巴列维才得以继位。

巴列维同样有雄心壮志,一心想要把伊朗打造成一个强大的现代化工业国家,摆脱伊朗半个世纪以来伊朗落后的局面,他的白色革命就是为了发展伊朗而特别进行的,包括土地改革,免费医疗等众多领域,但结果没有想象中那么有效,受到了来自保守势力的阻挠,但伊朗仍然是一个世俗化的国家。

人们穿着时髦,女性可以穿比基尼晒太阳,街上到处都是西方国家玲琅满目的商品,没有现在这样女性被各种宗教教义所拘束,但是奢靡的生活容易滋生腐败,特别是皇室成员,而这些都令保守派极为不满,最终巴列维王朝被推翻,礼萨汗创立,巴列维发展的现代化世俗化伊朗终结。

本文由风云一点通原创。

越来越多的伊朗人,为何开始怀念巴列维王朝?

一个因为本国女权抗议不可以日常摘掉头巾而绝食就被判刑38 年的独裁国家!你还如此支持他拥有核武器? 美国制裁独裁国家! 你不独裁你怕啥呀?伊朗人权女律师 遭判38年 鞭148下! 2019年3月13日 (德黑兰13日综合电)遭到伊朗当局拘押的伊朗知名人权律师索托德(NasrinSotoudeh),她的丈夫周二在FB贴文说,索托德已经被判处38年徒刑,外加148下鞭刑。不过,汉德安没有说明索托德被定的罪名。 索托德的律师德拉富山曾在去年12月向国营的伊朗通讯社表示,索托德在去年6月被捕,并被以散播反国家的讯息、以及侮辱国家最高领导人的罪名起诉。 索托德。 索托德。 在索托德这次被判刑的几天之前,伊朗强硬派教士莱西在7日被任命为司法部长。 索托德也曾在2009年,因为代表参加群众示威的异议人士,在2010年被判处6年徒刑,罪名是散播宣传和阴谋破坏国家安全等罪名。这些异议人士主要在对当年总统阿玛丁雅当选连任的争议大选表达抗议。索托德始终否认这些罪名。而在服刑3年后,索托德于2013年获释。 根据总部在美国纽约的伊朗人权中心,索托德去年代表多名妇女被捕的案件,这些妇女因为抗议伊朗强制实施的穿着规定,在公共场所没有围头巾,因而遭到逮捕。 索托德曾在2012年因为抗议她女儿被下达旅游禁令,展开长达50天的绝食抗议。她也因为代表多位反对派活动人士的表现,在2012年荣获欧洲议会颁发声望崇高的沙卡洛夫人权奖,这些案件中包括,因为未成年时期犯下的罪刑而被判处死刑者。 索托德的案件已经引发国际关注,美国和国际特赦组织等人权团体,纷纷指责伊朗

越来越多的伊朗人,为何开始怀念巴列维王朝?

任何一个政权的兴衰都不是无缘无故的,一个政权被推翻至少是因为它犯错太多,人民对它的表现感到失望或绝望了,巴列维王朝被伊朗人民推翻也是这样。

在伊斯兰革命之前,伊朗人民对巴列维王朝也是比较痛恨的。

巴列维执政时期实行亲美政策。在美国人的帮助下疯狂扩充军备,建立秘密警察组织,大搞独裁统治,对反对他统治的宗教人士疯狂迫害,反对他的异议人士都会被关押,监狱人满为患。

(巴列维王室)

由于巴列维执政时期政策失误,导致大量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城市贫民,国家经济过度依赖石油。随着七十年代末的油价下跌,很多工人失业,物价飞涨,贫富矛盾加重,社会矛盾爆发,最终导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巴列维王朝被推翻。

在巴列维王朝时期,德黑兰占据了全国15%的人口。但作为首都,德黑兰一个城市几乎集中了全国所有的精英和大部分的资源。全国一半以上的医生在德黑兰,几乎所有的富人都住在德黑兰,德黑兰与伦敦、纽约等城市是同一个画风,而德黑兰以外的伊朗小城市和农村则与中东其他各国的农村处于同一水平。

(巴列维王朝时期的德黑兰街头)

巨大的成乡差距,与巴列维王朝统治者的闭目塞听,让伊朗逐渐滑向了革命的深渊。

但巴列维王朝也并非一无是处,它有值得让伊朗人怀念的地方。

伊朗在巴列维执政时期,真正融入了国际社会,伊朗和中东的伊斯兰兄弟们虽然不能说亲如一家,却也相安无事。

在巴列维国王统治时期,伊朗的国家经济是相当繁荣的。那时候巴列维国王把几千年来由教会控制的国家土地、税收资源收归国有,让伊朗人民受益匪浅,伊朗人均国民收入一度达到至2000 多美元,进而列入发达国家行列。

在政治领域,巴列维王朝剥夺了由宗教势力控制的司法大权,对司法系统进行现代化改革,尽可能保证了司法公正。作为一个三千年历史的宗教国家,伊朗在政治建设上逐渐向西方靠拢。

(巴列维王室)

最可贵的是,在精神文化领域,巴列维王朝大力推进世俗化,让伊朗妇女摘下面纱,走出家门。伊朗妇女还获得了上学、就业的权利。那时候的伊朗大街随处可见伊朗美女开车出行;在伊朗海滩,身穿比基尼的伊朗妇女更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伊朗女人甚至有了选举权,基本实现了男女平等。伊朗在文明现代化的道路上,走在了伊斯兰国家的前列,在国际上被成为“文明之光”。

(巴列维王朝时期的女人们)

1979年伊斯兰革命之后的伊朗,在政权建立之初就把输出伊斯兰革命定为基本国策。不遗余力支持中东地区的哈马斯、黎巴嫩真主党和也门分裂分子武装;并处心积虑进行核武器开发。

伊朗在中东地区穷兵黩武,处处插手的外交政策被国际社会诟病,引起西方世界不满,导致了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长期制裁。伊朗的军工和民营企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制裁,外国公司纷纷推出了在伊朗的投资。

长期的制裁严重打击了伊朗经济,伊朗的石油出口在今年6月减少了一半以上,伊朗货币贬值达到了300%,伊朗国内食品短缺,老百姓街头排队买生活必需品已经成为常态。伊朗物价飞涨,老百姓生活水平倒退了几十年。

伊朗伊斯兰革命后,伊朗妇女的地位也一落千丈,伊朗妇女不仅被迫重新戴上了头巾,而且妇女的社交自由也被限制,在公交车上也把男女前后隔开。女人如果犯了通奸罪,会被原始野蛮的“石刑”处死,而当事的男人则平安无事。伊朗革命后,原先被取消的一夫多妻制成为合法,女人结婚年龄下降到13岁。女人的离婚权也被剥夺,女人在刑事案件里甚至连当证人的资格都没有。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伊朗人又不是傻子,经历过两个时期的伊朗人怀念巴列维王朝再自然不过了。

越来越多的伊朗人,为何开始怀念巴列维王朝?

我的好几个朋友长期和伊朗做生意,其中一位(他在网络时代早期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不点名了)在伊朗开设分公司已经十多年了,和他们聊过许多关于伊朗的事,很奇怪提问主“越来越多伊朗人开始怀念巴列维王朝”的结论从哪里来,以及依据何在。

巴列维时代、尤其末代国王礼萨.巴列维二世时期,伊朗的确推行了一些世俗化改革,妇女不用戴面纱,街上也没有宗教警察监督人们是否遵循清规戒律,和西方关系也比较好。但那个时代同样也是伊朗贫富差距最悬殊、王权独大和贪腐最严重的时代,上述改革的结果是绝大多数红利被极少数特权者所攫取,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贫民,青年学者甚至工商业者和中产阶级都怨声载道,最终导致各阶层民众起来赶走国王夫妇,而当时在国外的霍梅尼其实是“摘桃子的”。

对于霍梅尼时代,伊朗许多人,尤其城市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是不满的,但他们同样或更加不满巴列维时代,如伊朗第一任总统巴尼萨德尔,就是既参加了推翻巴列维又很快和霍梅尼翻脸的典型,而后来在伊朗政坛扮演改革者或反对者角色的蒙泽塔利、拉夫桑贾尼等,也都是当年推翻巴列维的参与者、骨干,甚至领导者,曾有一位伊朗朋友在前几年伊朗社会动荡时跟我说“如果处在一个平行的时空,上街反内贾德和扣留美国使馆人质的,会是同一批年轻人”,这话正说在了点子上。

今天的情况也是如此:许多伊朗人对现状不满,希望伊朗社会更开放,更自由,更少清规戒律的干扰,对内贾德时代的莽撞导致许多严重后果更是怨声载道,但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同样反感美国的霸道,更不会对只知自费、贪腐成遗传的巴列维时代有什么怀恋之情。不久前美国宣布把伊朗革命卫队列入黑名单,伊朗议会里包括所有自由派在内的全体议员都穿上该卫队制服合影表示抗议,就说最突出的例子——打个比方吧,很多人讨厌民国,但您打算因此就说这些人都在怀念“我大清”么?

越来越多的伊朗人,为何开始怀念巴列维王朝?

伊朗巴列维国王给中国人印象最深的是第七届亚运会,宣布亚运会开始,刚刚恢复亚运会资格的中国获得了金牌总数第三。全国各地都能通过简易的宣传栏看到《人民日报》刊载的那届亚运盛会,和尚在文革时期的中国运动员。衣着简朴的中国人看到了伊朗亚运会入场式衣着光鲜的举牌帅哥靓女,看到了西装革履的伊朗巴列维国王。从那以后,看见蒙面的伊朗女运动员,只能发动记忆的引擎,在奔跑中回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