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不从政也没实权,那每天都干什么?

日本在1889年颁布宪法,代表着日本政体形式上从君主专制变成了君主立宪制。所谓君主立宪制,就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法,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务上的共和主义理想但不采共和政体。日本的天皇、欧洲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女王、国王以及亚洲、非洲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国王等都是各国君主立宪制政体所规定的最高“精神领袖”,是超越“纯粹的政治”并象征国家统一精神的最高领导者,但是他们往往没有实权,实权一般都掌握在这个国家的总统、总理或者首相手中。

日本德仁天皇夫妇

日本天皇制是世界历史上最长君主制度(包含君主专制阶段,所以时长超越了英国,但英国是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在百年的历史中天皇的权力大小也是历经波折,从最初至高无上到被架空,再到明治维新之后逐渐拥有实权,再到二战战败之后失去实权,只作为一种精神象征继续在日本延续着。没有实权的天皇每天都在做什么?按照日本宪法规定,天皇如今主要职责有:任命内阁总理大臣,批准法律、政令及条约(盖玉玺印),召集国会,批准国务大臣的任免,出席礼仪性外交事务活动和国家仪典等,从表面上来看,天皇还是有着很大的权力,实际上不过是个“空壳”,他的存在只不过是让已经敲定的国事多一道程序,可尽管如此,他也得兢兢业业的去做,毕竟这是日本宪法所规定的。

与欧洲国家的皇室家族差不多,日本天皇家族也算得上是日本上层社会的名流,而且由于延用君主世袭制,所以天皇的继承也变得相当简单,且基本找不到权力斗争的现象,毕竟天皇家族的实质权力还不如天皇家的姻亲家族权力大,没什么好争的,即便是争到了也还是逃脱不了“工具人”的命运,目前,日本更多的把“天皇”当做一种值得敬畏的文化,一种精神象征,而不是仅仅是一种职位。

日本德仁天皇“寒酸”的登基场面

如今在日本国内,天皇最多只能算得上给内阁打工的人,虽然刚才提到,日本宪法规定,天皇可以任命内阁大臣、批准法律、政令等,但是日本宪法还规定,天皇在参与国事时,必须得到内阁的建议与承认。这就有点意思了,与“古代的君王可以决定下属机构的构成与决策”不同,日本天皇对名义下属机构发号施令时,必须要经过下属机构的同意,日本政府这不明摆着在向世界宣布:天皇的决策就是个可有可无的人,这就有点像“公公”和“皇帝”的权力换了换一样别扭。

日本天皇每天最多就是喝喝茶,等内阁有事通知自己,有会议就去旁听,有仪式就去参加,他没有姓氏,没有名字,没有户籍,这个职位仿佛就在告诉日本全体民众,天皇是要被他们像神一样供着的。日本政府每年会给天皇拨款三亿两千万日元,约合人民币两千多万,看着很多,但其实这笔钱最后落到宫廷那些人手里的真没多少,大部分都被他们花了,所以毫不夸张的讲,日本天皇每天就只是在做一份如何什么也不干,然后去花钱的工作而已。日本天皇最风光的时候莫过于参与外交活动,这也是天皇在国事上唯一的直接价值体现,也是众多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君主”们最具有价值的活动。当下,日本德仁天皇才即位没多久,在正式即位之前德仁夫妇做的最有意义的活动之一也就是作为东道主接待了特朗普夫妇,其他的基本没有值得一说的。

德仁天皇夫妇接待特朗普夫妇

如此无所作为,日本为什么还要保留“天皇”?如果日本政体不发生变革,天皇依然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存在,没有哪个日本人愿意看着天皇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这是属于日本文化中的信仰,是日本民众的意志,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日本民族团结,给“统治者”避免了很多麻烦。

日本天皇不从政也没实权,那每天都干什么?

在一些人看来,现在的日本天皇没实权,所以是不是每天睡大觉就行?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从1947年5月起,日本开始施行新宪法,自那以后,日本的天皇从神变成了人。在新宪法框架下,日本是一个虚君君主立宪国家,权力由民选的日本政府掌握。天皇的皇位虽然可以世袭下去,但只是作为国家和国民的象征,不具有统治权。

为了照顾日本皇室的面子,美国在推动日本新宪法制定的时候,也规定了一些天皇的职责,主要是国事行为方面的十三项工作,这里总结概括为5条:

(1)根据国会提名,任命内阁日本首相和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

(2)公布修宪,法律、政令及条约,召集国会和解散众议院;

(3)公布国会选举结果,并对国务大臣和内阁官员进行任免;

(4)派遣认证驻外大使,对日本的特赦、大赦和减刑等进认证;

(5)授予荣誉、批复外交文件、接见各国驻日大使,执行仪式;

从上面的内容看,天皇的日常工作还真不少,看起来日本的国家大事都是需要天皇参与并点头。但是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因为新宪法规定天皇没有否定权,也就是所有的文件虽然上报给了天皇,但是天皇只能签字通过。

实际上日本天皇经常会收到内阁的决议,光是2017年就有近1000份,天皇必须把决议的内容全部看完,然后毫无例外地签字同意。虽然每天看很多决议,但是天皇不能发表任何反对意见,这让天皇成为签字机器人。

除了要看大段的决议,天皇还要出席政府高官的任命仪式,他要亲自任命首相以及各种部长(内阁大臣)高官。好在日本大选几年进行一次,天皇可以一次性任命几十名内阁成员,但是在2012年以前,日本六年换了6次首相,天皇每年都要搞仪式任命新的日本政府高官,也是挺忙的。

而对于国会里面的各种琐事,日常的修法条文,按理说都跟天皇没有关系,但是每次召开国会,以及解散国会,这些事情还是要天皇出席的。日本的参众两院有732名议员,这七百多人的任命和辞呈批准,也都是要天皇来认证的,虽然天皇决定不了结果,但是认证的仪式少不了。

上面提到的都是日本内部的一些国事,尽管很多,但是只要天皇在工作日加加班,基本上都能干完。然而周末对天皇来说,也不一定是自由的,因为周末的时候可能要搞接待活动,什么茶会、午餐会、晚餐会,都要天皇捧场,甚至是当主持人。

据统计,天皇每年要参加超过200场仪式,在仪式上天皇还不能打酱油,要保持对每一个参加活动的日本国民微笑,这样才能体现出天皇的亲民。对于普通人,天天参加这些活动,可能担心自己要患上社交恐惧症,那时候我们不参加就行了,但是日本天皇不能拒绝这些。

如果跟自己的国民一起,没有语言隔阂,还能谈笑风生,那么跟外国使节见面,那就尴尬了。日本自己的驻外大使出国前、回国后都会按照惯例拜见天皇,而那些驻日本的外国大使在离任前,以及首次驻日后,也都会跟天皇见面。光是在2017年,天皇就接见了62个国家的驻日大使,以及日本驻73个国家的本国大使,平均每5天就要见一个国家的使节,语言切换起来就很困难,估计都是点头哈腰走过场而已。

除了日常活动,天皇也要举行一些祭祀活动,比如说每年在皇宫里面的18次祭祀,或者在日本的一些公共假日举办活动。由于天皇是日本对外的一张名片,所以日本天皇基本上每年也要出国访问,明仁天皇就访问了28个国家,还在1992年访问了北京。

上面提到的基本都是天皇的日常工作,这部分工作虽然繁琐,但是都是由专门负责皇室事务的宫内厅安排,天皇并不需要操心日程。而日本天皇们在工作之余,也会培养自己的爱好,比如说明仁天皇就喜欢鱼类学,经常在没有活动的时候搞研究。

作为日本的天皇,还有一项最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延续日本的皇位,这个就要求天皇必须要生儿子,因为目前皇位不能传给女性。2019年登基的德仁天皇,目前没有儿子,早年间还是太子的时候,就被天皇要求一定要生儿子,但是一直没能如愿。

虽然德仁天皇没有完成生儿子的任务,但是还好德仁的亲弟弟有个儿子,现年15岁的悠仁。在这种情况下,百年后的德仁可以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侄子,这算是曲线救国,完成了延续天皇皇位的重任。

随着日本社会少子化,皇室也一样不愿意孩子,就算暂时可以把皇位传给了悠仁,但是等悠仁接位后,一样会面临困境。所以不管谁是日本天皇,按照现在的制度,天皇至少生一个儿子,并且把这个儿子培养成天皇的接班人,这才是他的首要任务。

由上面可见,日本天皇并不是每天睡大觉就行,而是要处理很多工作,也要兼任各种仪式的主持人,甚至还担负着传承皇室的重任。正是因为压力大,所以对天皇本人的体力要求也很高,不然87岁的明仁也不会退位,当起了逍遥的太上皇。

不过虽然现在的日本天皇制度是被美国阉割后制定的,但是这种做法其实也保留了天皇一家的荣华富贵,跟战后许多战犯被惩治相比,天皇一家十足是十分幸运的。天皇现在每天忙于各种活动,虽然没有统治权,但毕竟还是日本的精神象征,也比大多数日本国民过得好。

日本天皇不从政也没实权,那每天都干什么?

皇帝在我们中国那可是人人羡慕的职业,全天下都是他的,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有数不尽的美女陪侍,整天醉生梦死,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自己无数次的梦中意淫,只怪自己命不好,还没有出生,皇帝一职在中国已永远的消失了。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不仅仅只是中国有过皇帝,现在还有很多国家也有皇帝存在,只不过他们的叫法与我们不一样,比如泰国叫国王,英国叫女王,日本则称天皇。

日本这个国家算是很奇葩的,他们到现在都不知道自己是从哪来的,有的说是徐福带来的500童男童女的后人,还有的人竟然承认自己是杨贵妃的后代。

日本的天皇制度存在很久,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长的朝代,从未改朝换代过,都是他一家人传承下来的,这与中国截然不同,在中国,一个朝代长的两三百年,短的一二十年,经常为了改朝换代拼得你死我活的。

日本现在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他们的裕仁天皇在二战时发动了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犯下了滔天罪行,战败之后完全被剥夺了实权,被架空了,直到现在,天皇仅仅只是个没有权力的虚位。

天皇虽说没有了实权,但他还是有很多象征性的权利,根据《日本国宪法》,天皇如今的主要职责是任命内阁总理大臣(日本称首相),批准法律、政令及条约,召集国会,批准国务大臣的任免,出息礼仪性外交事务活动和国家仪典等。

看起来在日本的许多场合还是需要天皇的存在,虽说是摆设,但是程序、过场还是要走完的。

天皇作为日本的最高统治者,虽说国家的大事小情不用他操心,但他和普通人一样,每天也是要按时上班的,他每天上午九点钟准时到达他的办公室,里面的文件堆积如山,他同样是一边品茶,一边悠哉悠哉批阅,在需要盖章的文件上盖下他最具有体现价值、最有存在感的玉玺。

每周二、五还要出席内阁会议,充其量算个旁听者吧,最有意义的要数由他亲自主持仪式欢迎外国元首,这个活动最能体现天皇的价值,这也与他的身份相匹配,当然了还要在适当的时候,会见一下来访的外宾。

还有一些重要的场合需要天皇出席的,天皇也必须到场,天皇还会抽时间下乡走透透,到各地视察,会见他的臣民。

天皇的工作虽说是个美差,但实际上就是一个“工作奴”,没有实权,但他分内的工作一件也不能少。

有许多人说天皇这样的美差,普通人干十天就受不了,但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天皇这样的美差干起来挺舒服的,虽说作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但国家的大事小情从不用他操心,也不用担心哪个人有野心来谋权篡位,千百年来皇位都是他一个家族的,也没有后宫的烦恼,每天按部就班的批阅对他来说不痛不痒的文件,时不时的把他显示权力的玉玺拿出来显摆显摆一下,吃喝拉撒的费用都是国家的,这样无忧无虑的生活怎么就受不了,有点矫情。

如果是外国元首来了就更有意思了,可以亲自主持欢迎仪式,这样的仪式天天有就好了,万人瞩目,多么的风光,如果是政府首脑来了,只是礼节性的接见一下,走走过场意思一下就行了。

也许有人要说,日本天皇既不从政,也没有实权,不如废掉算了,其实也不能,存在即是合理的,日本天皇虽说是日本的最高统治者,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但他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是日本臣民的精神领袖,对外代表日本,成为日本人的信仰,已经深入到日本人的灵魂深处,天皇的存在对于许多日本人来说就是精神寄托,是日本民族力的核心。

如果废除天皇制度,那无异于是摧毁日本的民族信仰,对日本来说是不利的。

天皇是国家的象征,所以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倍受瞩目,都要有严格的自我约束,不能任由自己胡来,他们没有姓,没有个人财产和土地,只有被规划好的人生,皇室听起来是那么高贵的身份,令人羡慕,但其实他们也必须遵守《皇室宝典》的规定,谨小慎微,处处低调,活的也没有平常人自由、快乐,因此也没必要羡慕。

日本天皇不从政也没实权,那每天都干什么?

看到这个问题,让我不禁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日本天皇真的只是一个象征性职位吗?这两个问题,实际上都是相差无几的。

首先来说,日本天皇的存在确实不只是象征而已,至于不从政,没有实权,我觉得还是得分情况讨论,而且也更多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忽视日本天皇存在的实际价值。

在我们多数人看来,日本天皇不过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职位而已,并没有什么职权,如果和英国的女王比起来,其权力确实要小得多。

首先最明显的一点,日本天皇的工作都是“仪式性”的,比如说公布法令、颁布荣誉、会见外宾等等,甚至在日本的宪法里,还有一条天皇的工作就专门叫做:“执行各项仪式”。

说实话,刚开始我觉得这一职位完全没有任何意义,不过就是一个象征性职位而已,并不能像古代的皇帝一样还可以行使权力。但是当我看到邵恒老师在对其讲解之后,我的看法完全改变了。

裕仁天皇

虽然日本天皇没有参政的权力,但是这个职位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形象工程而已。与之相反的是,天皇在日本政治中起着一个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日本可能存在的军国主义苗头进行制衡。

如果你熟悉日本的历史,那么你就不难知道,日本军国主义的兴起,实际上和天皇制度是密切相关的。按照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里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都归天皇,包括立法、行政、司法、军事统帅权,乃至天皇还可以解散国会。

而正是这样的制度,为军国主义的产生和扩散创造了很好的政治条件。所以在后来,日本军部的势力就开始逐渐增大,并对其他国家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要知道,这些战争都是以维护天皇的旗号发起的,

所以,当日本战败的时候,在当时的美国国内就有很高的呼声,要将当时在位的裕仁天皇当成战犯来进行公开审判定罪。甚至在当时还有人提出,要将天皇制度给彻底废除掉,以此来掐灭日本的军国主义。

不过在当时有一个人并不这么看,他就是麦克阿瑟。他认为要想实现日本的去军事化,那么天皇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因为天皇是唯一能够团结整个日本的重要人物。

麦克阿瑟让裕仁天皇继续当天皇,但是要求他必须公开宣布,自己不是神,而是一个普通人。因为在二战以前,天皇在日本社会里的地位是神一样的人物,日本民众对他是十分敬畏的。

在1947年的时候,美国还让日本改变了皇室是继承规定:只要现任天皇直属的男性后裔,或者是他的兄弟、叔伯才能继承天皇的位置。这一条款的出现,很好地避免了日本皇室利用家族的其他分支,来重新唤起军国主义。

此外,美国还有新的计划,那就是在裕仁天皇的儿子“明仁天皇”上面下功夫,其原话是这样说的:

“明仁天皇要被当作一个能够传播价值观的渠道来培养,这些价值观是美国要用来重建日本的。”

所以第一件事,就是要让他来接受美国式教育,不过也正是这样,才使得明仁天皇形成了和平主义的政治倾向。关于这一点,我们从他的很多行为上都能看出来。

明仁天皇

比如在结婚这件事情下,过去日本皇室都只能和皇室的成员结婚,但是明仁天皇并不是这样,他打破这一惯例,和一个在网球场上认识的普通姑娘结婚。他们两人不仅志趣相投,同时也还经常和公众互动。

但是问题来了,就算日本天皇在价值观上接受了和平主义,但他还是没有实际权力,这又怎能制衡日本军国主义的苗头呢?

关于这一问题,邵恒老师说到了——其实答案就是在上述进行的那些仪式性活动中。明仁天皇在任期间,持续不断地通过公众活动来宣扬和平主义,大力呼吁日本对战争当中的暴行进行反思。

2015年的时候,安倍政府通过了一条能让日本军队参与到海外冲突当中的条款。明仁天皇虽然不能直接给予优回击,但是他特意在当年日本投降纪念日的演讲中说了这样一句话:“希望战争的野蛮永远不被重复”。

我们千万不能小看了这些公众活动,虽然说天皇不能直接参政,但其公众影响力,也是不可忽视的权力。通过一系列的公众活动,明仁天皇实际上为自己塑造出了一种道德权威。

所以,现在你还觉得日本天皇只是一个象征性职位吗?

通过看邵恒老师的讲述,对我来说启发还是很大的,因为以前对日本天皇这一职位的认知还是比较浅显的。

日本天皇不从政也没实权,那每天都干什么?

日本天皇是日本的国家元首,同时也是日本神道教的最高精神领袖,作为日本国和日本人团结的象征而存在。

由于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使得日本天皇成为一位虚职元首,日本的最高大权掌握在内阁首相手里,天皇不能干预内阁首相依法行政。

而且日本战败投降后,在美国的主导下,日本通过的和平宪法也没有赋予天皇任何权力,日本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宪法没有赋予君主任何权力的君主制国家,以至于天皇连名义上的日本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的头衔都被剥夺了,日本内阁首相才是日本自卫队的最高领导者。

放眼全球,除了日本外,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首脑担任国家军队最高统帅的先例。

关于日本天皇没有实权的问题,完全是天皇一手造成的。在历史上,日本天皇先后经历了“有实权→无实权→有实权→无实权”的四个发展过程。

在1192年的后鸟羽天皇之前,日本天皇拥有最高大权。这一时期的日本天皇犹如中国封建时期的皇帝一般,以天皇为首的日本贵族掌控统治权;

1192年-1867年,日本天皇的权力被架空。1192年,源赖朝出任征夷大将军(日本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在后鸟羽天皇的朝廷之下建立了武家政权,标志着日本幕府制度正式确立,在天皇贵族时代地位低下的武士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以将军为中心的幕府取代了以天皇为中心的朝廷。

1867年-1945年,日本天皇重获最高大权。1867年,德川幕府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把政权交给了明治天皇,标志着日本封建时代结束,正式进入近代社会。明治天皇掌权后,对国家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展开资产阶级革命,迅速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然而到了昭和天皇时期,日本却走上了对外侵略道路,葬送了日本天皇的权力。

1945年至今,日本天皇再度失去权力。二战中,日本战败投降,在日本强烈要求下,美国允许日本天皇制度继续保留,但是剥夺了日本天皇的任何权力,仅仅作为日本国的象征,并在1947年实行的和平宪法中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天皇虚职元首的地位。

既然天皇成了虚职元首,是不是就意味着天皇就无所事事了呢?

其实,天皇还有很多事务需要处理,甚至比某些日本官员还要公务繁忙。关于日本天皇的工作,我们可以总结为三大类:

天皇的第一类工作:宪法规定的“国事事务”

依据宪法规定,天皇是无实权的,他要行使国事相关的工作,必须由内阁负责,接受内阁的建议,才能以日本国元首的角色行使相关权力。

比如公布宪法修正案、条约法律;接受外国大使或公使递交的国书;认证内阁任命的日本驻外大使;认证国务大臣等内阁高级官员的任命;发布日本的特赦令;授予荣誉称号;召集国会……

以上都属于日本的国家级事务,需要日本天皇以国家元首的名义处理,而且天皇仅仅是走个程序而已,因为这类事务基本是由国会或者内阁决定了的,天皇没有权力进行反驳或作出违背内阁以及国会意愿的决定。

天皇的第二类工作:象征仪式的“公共事务”

日本天皇除了履行国事礼仪义务,还要做象征仪式的公共事务,像审阅内阁文件,会见外宾、视察地方、出访他国或接待外来元首来访都是天皇的工作。

比如已经退位的明仁天皇,在2015年时,就审阅处理了内阁政府送来的1060件文件,接受授勋者拜谒及会见外国来宾等100多次,光视察地方城市就高达17次,仅仅这些公务就耗时约260天,此时他已经81岁了。

2016年9月,明仁天皇与皇后一同视察日本3·11大地震灾区岩手县。在5天4夜的密集行程中,汽车行驶里程约380公里。两位老人在车内几乎无暇休息,一直微笑着向民众挥手致意。

面对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的来访,繁杂的礼仪接待工作,也是已过杖朝之年的明仁天皇必须经历的事。

这些象征仪式的工作基本都是耗费体力的工作,同时也关乎着日本尊严和礼仪,马虎不得。

天皇的第三类工作:宫中祭祀的“私人事务”

在日本有三大祭祀活动,分别是祗园祭、神田祭、天神祭,这三大祭祀活动属于全日本范围内的祭祀,但在日本皇室还有众多祭祀礼仪。

比如明仁天皇的退位仪式、德仁天皇的继位仪式,都需要进行祖先祭祀活动。明仁天皇退位时,先是参拜了位于奈良县橿原市被视为初代天皇的神武天皇陵,而后参拜了位于三重县伊势市的伊势神宫,最后参拜了位于东京都八王子市的昭和天皇陵等。

德仁天皇继位时,在皇居的宫中三殿,分别是供奉天照大神的贤所、供奉皇室祖先的皇灵殿、供奉日本国内众神的神殿完成了宫中祭祀仪式。这些都是属于天皇私人的事务。

所以,从以上可以看出,天皇虽无实权,但工作并不轻松,年龄大了处理工作时甚至还可能会面临有心无力的局面,并非外界想象的天皇无所事事那么简单,以至于明仁天皇会多次提出要提前退位。

根据2017年日本参议院通过有关日本天皇退位的《特例法》中第一条就明确记载了83岁的明仁天皇决定退位的原委:他已届83岁高龄,难以继续处理公务,为此“深深感到担忧”。

最终在2019年明仁天皇正式退位,成为日本200年来第一位在生前退位的天皇。时年58岁的德仁皇太子继位,成为明治时期以来登基年龄最大的日本天皇。

日本天皇不从政也没实权,那每天都干什么?

同如今的英国一样,日本是君主立宪政体,顾名思义既有君主又有宪法。日本的君主就是题目所涉的天皇,日本政治实权掌握在内阁手中,真正的国家领导人是首相。日本天皇充当的角色和英国女王类似,主要是百姓的心里寄托和国家的形象大使。但吉祥物也不是好当的,这个任职期为终身的“美好”职业也要承受许多常人所不能忍。

1.选择重要领导人,阅读盖章

神一样存在的天皇在选择国家领导人上有莫大的发言权,其中主要包括内阁大臣和最高法院院长。选择看似简单却不能草莽,尤其是像内阁大臣这样的重要职位,天皇需要在众多的利益斗争中角逐,担负着莫大的责任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天皇的另外一个繁忙工作就是盖章,内阁周一到周五开会,基本每天都会有文件。根据统计,天皇一年需要过目一千多个文件,评论每天看三个。政治类文件可以说就像是老婆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天皇每天像做阅读理解一样面对着这些文件内心也非常煎熬。而且盖章对于天皇来说是风雨无阻的,不论在干什么都需要例行公事立马停下来去看。盖章不易,且行且珍惜。

2.参加各地活动,出席重要场合

日本是一个非常看重节日的国家,有非常多重要的节日。身为吉祥物的天皇每年必须参加的例如植树节、海洋大会、儿童节、新年庆典等就有十几个。日本的每一个县也都有自己特色的节日,百姓都把天皇视为自己的心里寄托,都想邀请天皇来参加。天皇也不好拂了百姓们的心意,所以基本一年四季在各个县城都能看到日本天皇被左右簇拥着的身影和纯朴的笑脸。日本一年大概还有三十余场祭祀大典,祭祀的类型多种多样召开的时间也各不相同。天皇有时需要凌晨就起床有时甚至半夜就要出动,年轻一些还好,到了一定年纪的天皇就显得很吃力了。天皇还会被受邀去参加各种盛典,被放在最瞩目的位置,无数摄像头聚集,必须注重自己的一举一动。每天生活在显微镜下,想必压力也非常大了。

3.接待外国友人,出访外国参观

国家之间的往来也特别多,作为日本门面的天皇也自然要接待外宾。接待外宾不是吃个饭喝个酒那么简单,天皇需要做足功课,接见人的名字国家习俗此行目的等,天皇都需要了解的明明白白。而且,穿着得体是对外宾的最起码尊重,天皇每天可能需要梳洗打扮数次,每天重复机械一般的生活,还得坚持一辈子。天皇也需要出访,出访除了有生命危险外更得时刻注意礼仪,不可迈错一步更不能说错一句。

冰心曾说:“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艳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天皇又何曾不是,他看似风光伟大,是镁光灯下的宠儿,但他背后的压力和努力却只能在夜晚独自诉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