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要是炮弹量充足,可以打败日本吗?

当年要不是清政府腐败、炮弹缺乏,北洋海军怎么可能会败

甲午中日战争中,两国海军交手多次,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两军主力舰队在黄海大东沟的那场遭遇战,我们就以这场战斗为例来分析一下炮弹是否能成为左右成败的关键。

首先,关于炮弹“真假”问题。

问题中假设炮弹都是真的,应该是针对北洋水师中很多炮弹内部倒出了砂石,而非炸药,被认为是假冒伪劣的炮弹。而实际上这种被装填砂石的炮弹并不是“假炮弹”,而是具有标准生产工艺的“真炮弹”,这种炮弹叫做实心弹。甲午战争之前的几十年间,火炮和炮弹工艺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木船时代,大部分炮弹都是实心弹,但随着铁甲舰的普及,传统的实心弹威力欠佳,为了增加威力,弹药专家在两个方面加强了炮弹的威力。一是增大实心炮弹的体积和重量,用巨大的势能重创舰体;二是研发出了威力巨大的爆破弹,俗称“开花弹”,这种炮弹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击中目标后能够爆炸的炮弹。由于当时正处于火炮和炮弹的迭代更替阶段,因此这两种炮弹是同时存在的,北洋水师当时就同时装备了这两种炮弹。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看到炮弹内部装有砂石呢?这是因为,尽管被称为“实心弹”,而实际上弹头内部并非钢铁实心,而是中空。钢铁的质量太重,无法达到较远射程,如果增加发射药就有炸膛的危险,因此弹头中空,中间填入砂石正好达到理想配重,打击效果达到最优。所以,北洋水师的炮弹全部是真的,不过实心弹造成的杀伤有限,只有在吃水线以下击穿舰体,才有可能造成敌舰进水沉没。实心弹的威力远逊于开花弹,而北洋水师所装备的开花弹却少的可怜。

开花弹的威力巨大,制造工艺难度也很大,当时的中国两大军工企业江南制造总局和天津机器局都还没有完全掌握开花弹的制造工艺,更遑论量产了。北洋水师大量装备了实心弹,开花弹主要靠进口,由于价格昂贵,所以数量很少。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细节需要特别注意,即便是当时主要军工强国英国和德国,他们所制造的开花弹内部装填的也是黑火药。而日本人自己研发出了一种威力更大的黄色弹药,被称作“下濑火药”,这种弹药爆炸之后还能继续燃烧,它在黄海海战中发挥了巨大威力。丁汝昌就是被炮弹引起的大火烧伤而撤下战场的。

“弹药”假设

那么,仅提高北洋水师的弹药水平,是否能取得大东沟一战的胜利呢?我们假设一下,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北洋水师的炮弹全部换成开花弹,对战场形势会有多大影响。先来看战果,北洋水师五艘军舰被击沉,日军方面条件不变,这个成绩自然也不变。日军方面,松岛、吉野、比叡、赤诚、西京丸遭到沉重打击,其中松岛是日军旗舰,被定远的305巨炮击中,甲板上的主炮被毁,士兵几乎全部阵亡,,在最后阶段松岛已丧失战斗力。吉野舰是日本海军的绝对主力,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舰,在战场上气焰极其嚣张也成为了北洋水师的主要攻击目标。据史料记载,吉野虽未沉没,但受损极重,甲板上的设备被全部摧毁,也已丧失战斗力。比叡、赤诚在战斗末尾受重伤仓皇逃离战场,奄奄一息的西京丸也随之撤离,侥幸逃过一劫。旗舰松岛撤离战场之后,大修了半年尚不能完全恢复,西京丸报废,吉野号勉强快速修复,其他各舰也不同程度受损。由此可见,尽管北洋舰队的主要弹药是实心弹,但依旧对日本军舰造成了严重损毁。如果,北洋舰队当时能够使用开花弹,哪怕比不过日军的下濑火药,至少可以将日军五艘重伤军舰击沉。

关于“胜败”

现在对于大东沟一战定义北洋水师战败的依据主要有两个,一是甲午战争最终清廷战败;二是大东沟一战日军无一艘军舰沉没,而北洋水师沉没了五艘,尤其是失去致远、经远两艘主力战舰,对北洋水师来说是巨大损失。但如果我们仅仅从一场战斗的角度来看时,结果或许并非人们现在所认知的那样。首先,日军舰队的主要作战目的是要一战消灭北洋水师主力,很显然日本人大大低估了北洋水师的实力以及水师官兵的作战意志;其次,从战场形势来看,北洋水师主力舰艇大部分坚持作战,除济远、广甲逃离之外,其余军舰即便受伤将沉依然在奋力反击。最为关键的一点也是被人们忽视的地方,这场战斗是怎样结束的?双方从中午战至黄昏,北洋水师军舰大部受损,只有定远、镇远、靖远、来远在坚持战斗,而日军方面还有八到九艘军舰战斗力尚存,于是将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围住妄图击沉北洋旗舰。

定远舰身中弹上千发,但是依旧坚持作战,主炮依然能够发射,也就是在这最后阶段,凭借定远和镇远的克虏伯巨炮将松岛和吉野击成重伤。北洋水师的总指挥已由刘步蟾接替,他决心和日军死战到底。此时,北洋水师受伤暂时撤离的部分军舰和鱼雷艇在修复之后又折回战场,同时靖远号升起指挥旗接替旗舰,北洋水师重新集结准备与日军决一死战。此时,松岛、吉野已丧失战斗力,其他各舰均受重伤。日本人这个时候非常清楚,如果再打下去,日本海军主力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因为定远、镇远的装甲实在太厚了,无论怎么打都打不沉,何况这两艘铁甲舰上的克虏伯巨炮依然可以开火,松岛只接了它一炮就基本报废了。再加之北洋水师的鱼雷艇也已开到,日本人根本就打不过北洋水师,于是立刻下令撤退。北洋水师重新集结之后立刻对日军发动追击,但是航速太慢跟不上,最终只能退回威海卫。也失去了击溃日本海军的最后机会!

甲午海战要是炮弹量充足,可以打败日本吗?

你好,很高兴来探讨这个问题,以下一点拙见,欢迎讨论。

甲午海战是近代中国与日本于1894年在黄海大东沟海域的一场海战,此次海战以清政府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结束,所产生的影响对中日双方都是巨大的,有史学家甚至认为清政府的灭亡不是因为辛亥革命,而是亡于甲午海战。

对于清政府为什么在拥有当时亚洲数一数二的海军装备情况下还会失败,各路观史者是众说纷纭,让我们一起回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坐而论之。

一、交战双方武力值

1.北洋水师

北洋水师成立于1888年,是当时中国唯一一支近代化的军事力量,其人才配置上都是接受过新式学堂教育的近代人才,有着先进的理念和西式素养的将官团体。

同时,北洋水师的硬核装备在当时的亚洲,甚至在欧洲都是首屈一指。典型的“定远号”战舰吨位在亚洲是第一,欧洲第八。

2.日本水师

当时的日本水师经历了“明治维新”后开始了转变,甲午海战之前已拥有了一支近代化的海军,其主力舰“吉野号”可是日本天皇卖了家当建造起来的,虽然在吨位上欠缺,但是胜在速度快,发炮远。

从表面来看,中日双方水师各有千秋,看起来北洋水师更甚一筹,但这只是表面的。

对比双方,当时的北洋水师军舰大多为旧船舰,很多都是组建之初购买的,老旧且长时间没有维修,同时也缺少快炮弹;而当时的日本水师大多装备新船,配有速射炮,战争胜利的天平已不在同一水平线。

二、交战双方领导层

经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从最高首脑天皇到政府幕僚,都在为日本的强盛贡献自己的力量,天皇为了强大海军,卖掉首饰买装备,政府幕僚们甚至制定了著名的“大陆政策”,将目标早早瞄向了大清朝。

而反观清政府,统治集团派系斗争,慈禧与光绪争夺最高统治权,面和心不和。下属官员贪污腐败,大臣们忙着争权夺利。

恰逢此时,即将迎来慈禧老佛爷的大寿,为了筹备大寿,将为数不多的海军军费挪用,重建圆明园,来讨取慈禧的欢心,根本没有意识到海军的重要性以及一触即发的大战。

一方积极备战,一方积极备寿,以有心算无心,清政府焉能不败。

三、交战双方进行时

甲午海战爆发后,在黄海海战上,日本挑起战事,北洋水师将官奋勇杀敌,但由于失去先机,遭到日本海军重创,只能退守。

而此时,李鸿章又出昏招,下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不许出海迎敌,日军乘机夺取了制海权。

虽然黄海一战损失惨重,但北洋水师主力尚存,可失去制海权,只能被动挨打,最终于1895年初,日本海军进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纵览以上,可见甲午海战清朝战败,不在于其他,关键还是统治集团的问题。反观现当今,中国已经拥有了强大的海军实力,无论是维和行动还是保家卫国,都已不再是清末那个卑微的时代。

甲午海战要是炮弹量充足,可以打败日本吗?

很多人都天真地以为:甲午战败是因为炮弹不足,钱被慈禧拿去修颐和园了等等。其实当年甲午战败这个事跟炮弹量的充不充足关系不是太大。我认为:即使给北洋舰队再多的炮弹,最终的结果也差不多。说白了此次战败的核心原因还是:大清朝已经彻底的腐朽、没落了,外表的强大掩盖不了内部的虚弱。当时号称世界第八、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注定是一场悲剧之旅。

不得不说:甲午战败对大清朝的打击是巨大而致命的,此战过后大清朝彻底地沦为了各国列强的“盘中餐、筷中肉”了。

如果说以前打不过欧美列强也还情有可原,现在居然连自己上千年的“徒弟”也打不过,这样的大清朝也就必然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

甲午海战之前,大清朝和日本的国情其实差不多。同样都是受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同样签订了各种不平等条约、同样在自己自我变革:一个是洋务运动;一个是明治维新。还有一个相同点就是:两国同样在不遗余力的发展海军力量。

可是在1894年——1895年双方对赌国运之战中,大清朝完败给了日本,从此以后大清朝也就决定了其最后的命运——灭亡了。现在回头想想,真是让人不忍回顾这段惨痛的历史。

我们一起来分析两个问题:一是,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的炮弹到底充不充足呢?二是,甲午海战大清朝到底输在了哪里呢?

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的炮弹水平到底是个啥状态呢?

首先就来说说双方炮弹的问题,当时世界上流行两种炮弹:一种是穿甲弹,一种是开花弹。

穿甲弹的意思很明确:利用炮弹的重量和巨大的惯性来击穿敌舰,导致漏水或者爆破杀伤敌人;

开花弹的意思也很简单:利用火药的爆破来杀伤敌舰,属于爆炸性武器;

这样一看的话,高下立竿见影了——开花弹当然要比穿甲弹厉害一点了,起码是爆炸杀伤了、毁坏面积大、杀伤力更加强大一点了。

北洋舰队当时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穿甲弹过多而开花弹过少的问题。穿甲弹一般在江南制造局和天津机械局生产的,这种炮弹的供货是没有问题的。

可是开花弹当时大清朝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有限,大部分都是需要进口的。这也导致了一个事实:开花弹的数量远远地不足了起来。

反观日军这边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日军一门心思的要打败大清朝、要在亚洲称霸。于是乎,日军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装备了大量的开花弹了。

咋一看北洋舰队的根本问题好像就是:炮弹的选型有问题、炮弹的质量有问题、炮弹的爆炸强度和杀伤力有问题了。于是很多人就说:只要给了北洋舰队充足的开花弹的话,一定可以完胜日本的。

这样的想法未免过于天真了,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因素很多、很多。不过总体上来讲只有两点:一是,武器装备的水平如何;二是,战斗的意志力如何、有没有从上到下形成统一的、强大的必胜和战时动员。

不好意思:北洋舰队这两个方面都是严重缺乏的,所以败给了日本是偶然中隐藏着必然。

我们一起来探寻一下: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灭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呢?

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关键只有两个因素:一是,武器装备如何;二是,战斗意志力如何了。遥想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我们和美国人的装备总体上差了十万八千里路,结果一样取得了良好的战绩。

可是北洋舰队在这两个方面上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或者说无解的问题,失败也就是个必然的结局了。我们一起来简单的分析一下:

我们来分析一下: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一、貌似强大的北洋舰队存在着致命的缺陷

北洋舰队是洋务运动的产物,也是李鸿章手里的王牌,不过从一开始筹建就存在着巨大的问题。

总体上朝廷、慈禧、光绪的思路是:这支舰队可以建设得很强大但是绝不能过于强大了。大清朝打任何战争、干任何事情都不是那么纯粹的,一切都要为一个东西让路——政治局势或者说权力斗争。

1888年的时候,光绪帝终于大婚了,大婚之后的光绪帝也就可以亲政了。北洋水师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成立的。此时朝廷的局势很微妙、可以说是无比复杂的。不过复杂的表面藏着两大派系:光绪派和慈禧派。

李鸿章是慈禧的人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于是乎,北洋舰队也就是慈禧的舰队。

光绪这一派不可能让北洋舰队过于强大的,因为李鸿章是慈禧的人。后面就有了翁同酥各种克扣军费、各种为难李鸿章的情况了。

那么慈禧就完全信任李鸿章了吗?很显然不可能,慈禧的本质目的是——权力的安全问题。李鸿章是汉人、李鸿章手里还有强大的北洋舰队,所以慈禧也是不得不防了。

慈禧害怕两样事情:一是,李鸿章的北洋舰队实力过强的话会不会拥兵自重呢?二是,万一强大的李鸿章、强大的北洋舰队倒向了光绪怎么办呢?

这样一来,北洋舰队就在夹缝中求发展、夹缝中壮大了起来。由于朝廷的拨款实在是有限,导致北洋舰队存在严重的武器装备问题。

其中最大的问题还不是炮弹的问题而是炮的问题。当时世界的主流炮已经发生了变化了,速射炮已经出现了。这个很好理解,一艘舰船在同样的时间内发射的炮弹更多,这艘舰船的战斗力肯定越强了。

这就好比:一艘航母起降的飞机越多,这战斗力也就越强了,这也是各国都在研发弹射器的原因。

日本人已经在自己的舰船上大量的装备了新式的速射炮了,可是北洋舰队还是老式的慢射炮。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由于经费问题,北洋舰队的很多船只都是超龄服役了,各种军舰出现了年久失修的问题。

那时候的军舰动力主要靠蒸汽机带动,也就是必须要烧煤的。在这上面北洋舰队问题就更加严重了,例如:锅炉是年久失修、又没有及时更换新式锅炉;煤也是个问题,当时供给北洋舰队的煤,都是些碎煤渣而已。

至于原因很简单:把碎煤当作好煤来卖的话,可以赚得更多。大家都有钱赚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一句话,当时北洋舰队虽然号称是“亚洲第一”舰队,但是其内部存在着无解的缺陷。在甲午开战的时候,实际情况是:北洋舰队的武器装备、作战实力已经远远落后于日军舰队了,例如:炮的问题、锅炉导致的航速问题等等。

原因二:思想上不统一,总体上属于被动应战的状态

先来看看:日本人在甲午之战以前是个什么状态呢?一句话可以形容:上下同心,不打败大清那是誓不罢休。

明治维新让日本的国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经济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于是乎,一贯都有巨大野心的日本开始积极准备武力扩张之路了。

当时的日本还没有和欧美列强一战的实力,他们的目光自然而然地就集中在了曾经的师傅:大清朝身上了。

日本人为了建造一支可以打败大清朝的舰队,可谓是倾其所有了,例如:天皇为了建设海军把自己的私房钱拿了出来、所有的日本官员都主动降薪、无数的日本人纷纷开始捐款买军舰等等。

总之一句话,当时的日本是不顾一切的发展出一只强大的海军来打败大清朝、实现自己的扩张之梦。

反观大清朝这边也就没啥好说的了,一切都是照旧。慈禧每餐饭还是要吃200道菜、大清朝的官员们该贪的还是贪、内部的派系斗争该斗还是斗、总之是没有任何的改变——稳定的走在老路上。

还有一个更加搞笑的事情就是:大清朝根本就不愿意和日本作战的。当日本在朝鲜挑起事端的时候,大清朝只是一味地避让,例如:日本攻占琉球的时候,大清朝忍了;日本要在朝鲜搞事情的时候,大清朝还是忍了等等。

当战争不得不打的时候,李鸿章居然还搞起了老套路“以夷治夷”的办法。当时李鸿章是找英国来警告日本的,意思是让日本不要和大清朝开战。可是大家都是为了利益,英国人最后居然变成了大力支持日本开战的。

这样的情况下,双方的作战意志力、战前的准备都不在一个档次上面,大清朝失败也就是个必然的了。一个是腐朽没落、一个是蒸蒸日上,哪个会赢就不用说了。

三、甲午海战过程中,指挥凌乱、怯战避战思想严重

战争和别的事情不一样,临场指挥、战争过程中的决心和意志那是极其重要的。说白了应该是这样的:战争发生之前大家可以争论、可以讨论甚至可以互相攻击等等。但是战争一旦打响的话就应该各司其责、英勇作战、孤注一掷了。

可是大清朝在整个甲午海战过程中可谓是一团乱麻的存在。北洋舰队的总指挥是一个根本就不太懂海战的人,这哥们以前是个陆军将领——丁汝昌。李鸿章之所以选择他,核心原因只有一条:听话、老实好控制。

当然了,站在李鸿章的角度这也没有问题,自己不能天天到北洋舰队现场负责,那就找个忠诚可靠的了。这样起码不会被架空、不会大权旁落了。

丁汝昌

丁汝昌这个人总体上还算勇敢,可是指挥水平那是严重的不咋地了。大东沟海战中,开战之初丁汝昌的旗舰“定远”舰就被日舰击中导致:丁汝昌摔伤,信旗也被毁了。这样的突发情况下就产生了一个重大的问题:没有统一指挥了、各舰之间如何协同作战呢?

比这个事更加坏的是:丁汝昌在战前居然没有做应急预案,例如:他死了谁是第一负责人、第二负责人死了第三负责人是谁等等。也就是说,大东沟海战一开始北洋舰队就失去指挥了。

李鸿章的保船避战思想也是甲午战败的一个核心原因。黄海海战也就是大东沟海战之后,日本人迅速占领了旅顺,然后日本人的目标就是:向威海发起进攻,旨在与北洋水师决战。

日军登陆后,经过几天激战,相继占领了威海及沿岸各炮台,将北洋水师围困在刘公岛。这时候按照常理应该是主动迎战,可是李鸿章的指示却是:不要主动出击以保船为主。这样一来,大好形势完全送给了日军,日军完全可以慢慢的围困、慢慢的攻击刘公岛的北洋舰队了。

最终的结果是:北洋舰队的鱼雷艇选择了逃跑,极大的影响了本就不太坚定的作战意志力。从而导致刘公岛的北洋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了。

丁汝昌在给李鸿章最后的报告中痛心地说:“自雷艇逃后,水陆兵心散乱。”在北洋水师鱼雷艇逃跑后的第四天,丁汝昌自杀,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当然了甲午战败的原因还有很多,例如:将领逃跑也是一个主要原因,海战中方伯谦率先跑路;陆战中叶志超一口气从平壤跑到了鸭绿江;还有一个比较搞笑的是,当时清朝有四大舰队,可是其他三大舰队几乎在甲午一战中毫无作为等等。

最后我决定简单的写一下:甲午海战中的另外一种人

有一种人在战前的时候可能是反战的、可能是认为不应该打的、也可能是觉得打不赢的。可是这种人一旦上了战场之后就抛弃了所有的私心杂念、抛弃了所有的幻想,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血战到底,哪怕最后与敌人同归于尽也在所不惜。

甲午海战中就有这样的一种人,其中最伟大的代表就是:致远舰的舰长邓世昌。

当大东沟海战一开始丁汝昌被炸伤,整个舰队六神无主的时候,邓世昌毅然决然的在致远舰上升起了帅旗。其实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好处的行为:

一是,日舰的主要进攻对象就变成了自己;

二是,万一战争打败了的话,升起帅旗这个锅是背定了;

可是邓世昌就是邓世昌,他认为:事后有人攻击我又怎样?有人找我当替罪羊又怎样?我邓世昌只知道要战斗到底,不知道那些乱七八糟的套路。

升上帅旗的致远号果然成为了日舰的重点打击对象了,日军的速射炮对致远的打击是致命的。致远舰本来就不是旗舰、不是主力,所以装甲厚度很差。没过多久在日军速射炮的攻击下:致远舰水线多处被击穿、海水疯狂的涌向了军舰内部。

此时的邓世昌只有一个念头:既然自己已经活不成了,那就是死也要拉一个敌人垫背。他选择的目标就是:整场海战中最嚣战的吉野号。

致远全速地冲向吉野,意思很明确:我要和你同归于尽。一向不惧生死的日本人也被这打法惊呆了,反应过来以后他们近乎疯狂的向致远开火,炮弹如雨点般的砸向致远舰。

最终的结果大家在教科书和电影里都看了无数遍了,致远被鱼雷击中,然后葬身海底。事情还没有完……

海浪中,仆人给邓世昌抛来了一个救生圈,邓世昌拒绝去拿;北洋舰队的鱼雷艇来救,邓世昌再次拒绝;最后自己的爱犬用嘴叼住了邓世昌的发辫,邓世昌把爱犬按到水底,然后一同沉入了黄海那冰冷刺骨的海水之中。

这就是邓世昌的事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多么困难和绝望之时,总有一种人他们可以抛开一切、甚至于自己的生命去完成那必须完成的使命。

也许他们并不是完美的人、也许他们也有很多缺点,但是在事关民族和国家存亡的时候,他们可以义无反顾的献出自己的生命。这种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叫做:英雄!

在晚清那腐透顶的朝廷里、在晚清那官僚集团互相甩锅和内斗的环境里,邓世昌是一道光、一道闪电。他划破了那万里乌云、划破了晚清那深不见底的黑暗,去完成自己作为一个军人应该完成的使命——战死沙场、哪管其他。最后引用光绪帝在战后写给邓世昌的两句诗:此日漫挥天下泪、用公足壮海军威!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正是有了无数个像邓世昌一样的人物,才能历经劫难,一步一步一步的走到了今天。

甲午海战要是炮弹量充足,可以打败日本吗?

什么叫“炮弹都是真的”?你确定假的炮弹能打的出去?中国有句话叫败军之将,不敢言勇,但这不意味着什么可笑的谣言脏水就都可以往失败者身上泼。你说的清政府腐败,炮弹缺乏,这都是事实,但所谓的北洋海军使用假炮弹,这个真的就有点异想天开了。说炮弹是假的其实不就是两个说法吗,一个是北洋海军往炮弹里掺沙子,一个是说北洋海军用的都是实心弹没有开花弹。

北洋海军用的都是实心弹,没有开花弹?假的

有人拿甲午海战日本没有一艘军舰被击沉,来说明北洋海军开花弹极少,大多数都是实心弹。其实这种说法站不住脚。所谓的实心弹其实指的就是穿甲弹,而穿甲弹并不是我们以为的实心,而是有少量装药的。但在北洋海军那个时候,全世界的穿甲弹都不怎么靠谱,经常出现不炸的情况,而不炸的时候就跟实心弹没什么区别。北洋水师使用的穿甲弹,是德国克虏伯生产的,也就是下面这张图里的穿甲弹:

你要是眼尖的话,就会发现,这枚炮弹的居然连引信都没有,而那个时候的穿甲弹可是没有什么风帽的,就是一体的钢壳。只是那穿甲弹靠什么引爆呢?靠的是黑火药自己摩擦出火花来爆炸。但是黑火药摩擦生火,那得是多么苛刻的要求?所以这种炮弹是极为不靠谱,炸不炸都得看心情。而且黑火药的爆炸效果并不好,爆速只有500m/s,这种程度的爆炸对装甲巡洋舰也构不成太大威胁。穿甲弹所需要的引信要有比较好的延时效果,而且延时精度要求很高(否则不是早炸就是过穿),而当时德国人也搞不定这个技术。难道这也要赖到北洋水师头上?

不要说北洋海军,就是到1916年日德兰海战那会儿,英国有一大半的穿甲弹也都不靠谱,未能有效击穿德国军舰的装甲就炸了,结果德国的损失远远小于英国。事后英国人分析,如果这些炮弹的延迟引信没有问题,当时至少能击沉德国6艘军舰。

炮弹掺沙是各国海军的正常操作

至于说北洋海军的炮弹里掺沙子,糊弄自己人,其实这是各国海军的基本操作。不是为了糊弄人,目的是为炮弹进行配重。我这手上有一份过去美国战争部年度报告,上面就有提到给海军炮弹填充沙子,以达到固定的180磅重量。这是因为炮弹的重量和重心要求有较高的一致性,如果一致性较差,打出去的炮弹弹道就不一样,那么已经调整好的射击诸元就失去意义了。所以北洋海军的炮弹里掺沙子当然也就没什么问题,更不是什么假炮弹。

甲午海战要是炮弹量充足,可以打败日本吗?

题主问的问题描述有点奇怪,估计是想问炮弹是否足够。北洋水师确实有部分军舰的炮弹数量不足,不过即使炮弹数量多一些,也很难打败日本。

在甲午战争的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损失了“致远”、“经远”等五艘军舰,实力大损。日本海军夺取了黄海的制海权。在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很多官兵和洋员都批评炮弹不足,而且炮弹的质量有问题,严重影响了北洋水师的发挥。

这个批评当然并非空穴来风,北洋水师在当时的炮弹供应确实有问题,而炮弹威力不足更是海战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过这两个问题对海战结果的影响需要具体分析。

首先,北洋水师即使炮弹充足,也不会改变海战结果

在北洋水师所装备的主炮和副炮中,数量最多的210毫米克虏伯炮和150毫米克虏伯炮因为在陆路炮台上也装备了不少。因此在天津军械局的库存中,这两种炮弹储存非常充足。北洋水师这两种炮弹自然不会数量不够。

北洋水师炮弹不足的,首先是“定远”、“镇远”所需的305毫米开花弹,其次是“平远”主炮的260毫米炮弹。

由于当时的北洋水师所用的旧式穿甲弹不装引信,有些干脆是实心弹,在击中目标时经常不会爆炸,只能在对方舰体上打个洞,杀伤力有限。加上日本军舰大多是装甲薄弱的巡洋舰,所以当时认为对付日本海军最有效的炮弹是开花弹。

“定远”、“镇远”当时共有305毫米开花弹217发,按照每门炮备弹50发看,“定远”、“镇远”的开花弹配备数量只有一半多一点,显然数量不足。“平远”的260毫米主炮则更糟糕,总共只有45发260毫米穿甲弹,开花弹一发都没有。

在海战中,日本军舰“比叡”曾经中了305毫米穿甲弹、开花弹各一发。其中开花弹在舰尾爆炸,17人被击毙,30多人受伤,后部部分结构受损。“比叡”一时岌岌可危,不过随后击中“比叡”的305毫米穿甲弹没有爆炸,“比叡”得以脱身。

因此开花弹数量不足,确实对海战结果有一定的影响。不过毕竟北洋水师真正缺炮弹的只有“定远”、“镇远”、“平远”,并非北洋水师所有军舰,因此其影响不具备决定意义。

所以即使北洋水师所有军舰的开花弹数量都充足,最多也就是能击沉一两艘日本军舰,对于海战结果不会有太大改变。

其次,北洋水师缺的不止是炮弹

在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除了弹药补给不足外,还有一个问题是维修跟不上。在筹建北洋水师时,李鸿章在旅顺建立了一个船坞,以方便北洋水师日常维护、保养。不过由于经费有限,旅顺船坞的规模和工人数量有限,因此不具备同时抢修大量军舰的需要。

在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受伤各舰只有伤势最重的“来远”可以进坞修理,其他各舰只能在泊位上由工人进行简单的处理,把一些受损的部件拆除。至于受损的炮械、打坏的装甲和其他部件根本无力处理,只能等以后再说。

因此在黄海海战一个月以后,北洋水师的“定远”等舰才勉强具备出海能力。而日本海军则在海战后的第三天,大部分军舰就已经恢复了作战能力,双方的维修能力差距可见一斑。

很显然,即使北洋水师炮弹充足,在黄海海战后还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失去战斗力。此时日本海军可以自由行动。

而在北洋水师恢复出海能力以后,由于所受损伤没有完全修复好,战斗力肯定比之前更差。加上损失了五艘军舰,此时的北洋水师一样无法和日本海军决战,自然也不可能改变战争结果。

所以北洋水师炮弹充足,最多也不过是多击沉一些日本军舰,但是对于海战结果和甲午战争的结果不会有决定性影响。

甲午海战要是炮弹量充足,可以打败日本吗?

答:在让多少人扼腕长叹的甲午海战里,北洋水师一桩被各类影视剧演绎了千百遍的难题,正是“缺炮弹”。从电影版的《甲午风云》到电视剧版的《北洋水师》,都有一些让历史票友们熟悉的场景:炮火连天的黄海海面上,日军战舰被北洋水师的炮火打得摇摇欲坠,偏偏关键时刻,北洋水师战舰上的弹药仓见了底,只留下一堆炮弹壳。没有炮弹的北洋水师将士,只能眼睁睁看着日舰逃出生天……

如此虐心场景,也让“北洋水师如果炮弹充足该多好”的叹息长期流传。但事实是,北洋水师真的缺炮弹吗?

其实,北洋水师当时需要的炮弹,绝大多数都是由江南制造局和天津机器局提供,以学者陈悦《沉没的甲午》一书里记载,在甲午战争爆发前,当时的江南制造局和天津机器局也是加班加点,昼夜生产炮弹。理论上说,当时北洋水师需要的炮弹,还是“供得上”的。

但更大的问题是,当时北洋水师所用的炮弹,只是普通的实心弹。这种炮弹弹头不装炸药,甚至有时候要填充沙土,靠砸穿敌舰来杀伤对手。而对于胜负至关重要的“开花弹”,北洋水师却是急缺。为北洋水师提供炮弹的江南制造局和天津机器局,生产开花弹的能力有限。所以一直到黄海大战前的一个月,北洋水师的主力舰“定远舰”也只有55颗开花弹。在惨烈的黄海大战里,北洋水师的“开花弹”,也很快就消耗殆尽。

反而是作为对手的日本联合舰队这边,他们不但装备了大量烈性开花弹,而且其100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是北洋水师的一倍,还装备了大量射速强大的速射炮。仅仅是“火炮”这个环节,日军当时对北洋水师,就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即使北洋水师的炮弹再多一些,这一仗依然难打。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这样的劣势里,北洋水师的炮手们,依然打出了极高的命中率:以《布雷赛海军年鉴》统计,仅在黄海大战里,北洋水师的命中率高达百分之二,超出日本舰队一倍。日本的资料也证明:黄海大战日军的十二艘参战军舰,中弹部位都集中在舰尾、水线下、烟囱等要害区域。特别是日军旗舰松岛号,其“舰体水下部分被击中数弹……侥幸未进水沉没”,其他的军舰也是“业已无一瓦全”。

以这个意义说,如果北洋水师多一些“开花弹”,至少击沉几艘日舰,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但即使这样,甲午战争的胜负能不能改写呢?说实话还是难。当时顶着“亚洲第一舰队”名号的北洋水师,与日本舰队的差距,远远不在几门炮和几发炮弹。由于多年来清政府不思进取,看似火热的洋务运动,也没有为中国建立起成熟的造船工业,只靠买来的几艘战舰,根本无力佑护海疆。当时的日本舰队,在航速、火力等各个环节,都已经对北洋水师实现了反超。

而且原本就技术落后的北洋水师,还横遭着各种人祸:由于甲午战争前,清政府常年停拨北洋水师的经费,各艘军舰年久失修,就连军舰所用的锅炉都是超期服役。本该供应给北洋水师的优质燃煤,也被各级不法官员克扣倒霉。在惨烈的黄海大战里,给骄横日军重创的北洋水师,其实一直都是用着劣质锅炉,烧着劣质燃煤,苦苦抗击着武装到牙齿的日本舰队……

这一系列的悲剧,已经不是北洋水师“缺不缺炮弹”的问题,更不是“北洋水师和日本舰队谁强谁弱”的问题,它缩影的,正是当时清政府无可救药的腐朽。多几发炮弹,基本无法改变北洋水师的命运。

甚至退一万步说,即使北洋水师能够创造奇迹,在海战里击败甚至摧毁日本联合舰队,甲午战争的结局也难以改写。因为比起“高光”的北洋水师来,真正决定甲午大战命运的,却是陆战。

其实,比起顶着“亚洲第一”光环的北洋水师来,清军陆军看似知名度不高,但以装备来说,清军陆军对比日本陆军,却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以枪械来说,清军在1890年时,就装备了射速更好的快利枪,远远强于日军部队。1891年时,清朝又成功仿制成功了马克沁机关枪。清军的大口径火炮生产技术,当时更领先日本九年以上。作为洋务运动的重要成果,当时清王朝的枪炮产业,已做到了“工人技艺不下欧洲工人”。

可是,装备这些先进武器的清朝陆军,又是什么样子呢?比起北洋水师将士在装备严重劣势情况下的拼死搏杀来,清军陆军常见操作,就是战场上枪炮齐发,乱打一气,等着日军冲到近前,就扔下枪一溜烟逃跑。把多少耗尽国内军工人员心血的装备,白白都扔给了日军。当北洋水师的将士依然在苦苦坚守时,清朝陆军早已一溃千里,被日军用刺刀追着打……

大局如此,就算海军打几个漂亮仗,也是挽救不了整个战局。这,当然也是“炮弹充不充足”能解决的问题了。

参考资料:陈悦《沉没的甲午》、戚其章《甲午战争史》、新京报《黄海炮之殇》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