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次次北伐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
诸葛亮一次次北伐,只是一个幌子,他根本不是为了匡扶汉室,而是另有目的,他的真实目的令人匪夷所思。
诸葛亮北伐,历来被众人称羡,因为当时的蜀汉国力远远不如曹魏,但诸葛亮出兵,却屡屡压着魏军打,要不是魏国有司马懿这种人才,估计蜀汉真有击败魏国的可能。除此之外,诸葛亮打出的“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口号也让众人动容,大家没想到,在刘备及大批精英猛将去世以后,诸葛亮并没有贪图享乐,而是时时刻刻想着匡扶汉室,完成刘备的遗愿,报答刘备的恩情,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岂能不让人心生敬佩?尤其是有司马懿做对比,这就更显得诸葛亮是多么的忠义了!
同为托孤大臣,司马懿选择的是架空魏帝曹睿,将大权集于一身,而是在死后还将权力给了自己的儿子,最终颠覆曹魏天下。司马家世受皇恩,曹家对他们其实是挺不错的,结果他却篡夺了曹魏天下,欺负人家孤儿寡母,想起来就令人不齿。而诸葛亮这边呢,人家也是托孤大臣,虽然也是大权在握,但人家对于皇帝刘禅,那可是相当尊重的,完全是当作自己的子侄辈培养,根本没想过篡夺刘家的天下,更重要的是,诸葛亮去世后,并没有将权力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还给了刘禅,相比于司马懿,诸葛亮的品德,那可是高尚得多了。
诸葛亮在对待刘备后人方面,做得非常得体,而且为了完成刘备的遗愿,诸葛亮屡次北伐,显得尤其悲壮。在荆州时,诸葛亮给刘备的规划是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然后等待天下生变,再两路出兵,共同北伐,这样的话,就可以击败曹操,匡扶汉室了!
原文: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可以看到,诸葛亮提出的规划是从荆州和益州同时出兵,才能够北伐成功,可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掌握的蜀汉却只有益州,没有了荆州,这完全和诸葛亮的北伐规划不同了,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的北伐注定是不会成功的!那么既然诸葛亮自己都知道北伐不一定成功,他又为何还要执意北伐,而不是重新夺回益州呢?
事实上,大家都被诸葛亮给骗了,北伐只是一个幌子,他是另有目的!隆中对时,诸葛亮已经提出了自己的战略规划,要从荆州益州同时出兵,才有击败曹魏的可能,可是荆州已经丢了,自己独掌一个益州,是完全无法击败曹魏的,诸葛亮何其聪明,他自然是知道只从益州一路北伐,是万万打不赢曹魏的,可是他也没有办法,只能出兵北伐。一方面,刘备伐吴已经证明了重夺荆州这条路走不通,另一方面,蜀汉国内也有各种不同的反对声音。
刘备集团本来就是外来势力,当时的益州已经有了东州势力和益州本土势力,再加上刘备带来的荆州势力,三方势力同台竞技,少不了各种摩擦,而之所以暂时没有表现出来,只不过是因为刘备军力强大,能够压制住另外两方,而且刘备仁义,还打赢了汉中之战,让其他两方势力看到了希望,认为跟着刘备有更大的前途,所以三方势力暂时同心协力,一致对外。可是当刘备打输了夷陵之战后,一切都变了。
夷陵一战,蜀汉最精锐的军队、人才,大部分殒命战场,这使得刘备失去了弹压另外两方的军力,而且另外两方势力也敏锐感觉到刘备不行了,没有了争夺天下的希望,所以大家都在想着争权夺利,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这也是为何刘备在临死前,让诸葛亮可以便宜从事,要是刘禅不行,诸葛亮就自己做皇帝。当时三方势力都在盯着刘备,蜀汉内部人心惶惶,各地反叛不断,只要刘备一闭眼,另外两方势力必定起来夺权,所以刘备才会将大权全部托付给诸葛亮,因为他认为只有诸葛亮才能够成功稳定蜀汉。
诸葛亮不负刘备所托,成功稳定了蜀汉的局势,但诸葛亮也并没有能力彻底扫灭另外两方势力,对于诸葛亮来说,他能做的就是对外作战,转移内部矛盾,把另外两方势力的争斗之心吸引到战场上,只有这样,蜀汉内部才能实现和平,要不然蜀汉早晚会在三方势力的争夺中,土崩瓦解!
结语
诸葛亮北伐,其实并不是为了击败曹魏,匡扶汉室,这只是一个幌子!诸葛亮的真实目的其实是转移蜀汉的国内矛盾,是不是有点匪夷所思呢!蜀汉内部有荆州、东州、益州三大势力,如果不对外发动战争,这三方势力在国内互相争斗,将会加剧矛盾,最终使得蜀汉越来越弱,最终分崩离析。而若是将三方势力的重心都吸引到国外,那么蜀汉至少可以多存活数十年!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诸葛亮一次次北伐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
虽然促使诸葛亮五次北伐(演义六次,三国志五次)的因素很多,但是战略国策、朝廷集权两大方面出现的问题,应该占据北伐的主导地位。
一、战略国策出了问题
据《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记载: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冬至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春,刘备于南阳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隆中)三次拜访诸葛亮(后世称为“三顾茅庐”)时,君臣间进行了一次深入交谈(后世称为“隆中对”)。
通过交谈,初步制定了刘备集团的发展战略,即:占据荆、益二州。安抚益州西北诸戎、南部夷越。整顿内政,外与孙权结好,待北方有变,荆州军攻洛阳、南阳,益州军出秦川一带,人心附归,天下可定,汉室可兴。
可以说,当时诸葛亮对于天下形势及刘备所处的实际情况,把握的十分精准,一针见血地撮到了刘备的痛处。
也许,当初刘备还处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迷局状态,正在为自己的发展出路苦恼不已之时。而这时诸葛亮的“隆中对”,犹如黑暗中的使者,为刘备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
毕竟,对于拼搏半生的刘备来说,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是否可行,这份判断力和见识绝对是有。虽然,对于“荆州军攻洛阳、南阳,益州军出秦川一带,人心附归,天下可定,汉室可兴。”的说法不一定认同,但是策略前半部分的内容正好可解刘备的燃眉之急。
为此,刘备集团便按照“隆中对”的发展战略,人人行动,向目标靠近。
果然,于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刘备与孙权联盟,大败曹操于赤壁,并乘机收取荆州南部四郡,接着又向孙权借到荆州半个江陵(南郡),从而占据了荆州的五郡之地,因此集团有了一块发展的革命根据地,走出了霸业起航的第一步。
之后,又于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攻占益州;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在汉中争夺战中击退曹操,又占据了汉中。至此,刘备集团“隆中对”提出的战略目标已达成了一半。
然而,这时出现了一个非常诡异的问题。
按照当初的战略布局,关羽在刘备夺取汉中之时,已然从荆州出军,向洛阳、南阳之地发动了进攻。按理来说,这时的汉中也应出兵秦川和关羽的荆州军相呼应才对。就算为了稳定新取之地,也应装装样子,策应一下关羽才是呀。然而,当时的刘备却选择了麾下综合素质较强,又善守的魏延防御汉中,而非善攻的张飞。最终,造成关羽孤军面对两大巨头,被算计而灭。
公元221年(章武元年),刘备为给关羽报仇,执意攻打东吴。这时,问题又出现了。对于刘备这样的枭雄人物来说,一生颠沛流离,意志何其坚定,又怎么可能头脑发昏,去做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蠢事呢?
同时,又为何不带上胸怀锦绣的诸葛亮呢?难道仅仅是为了让其坐阵后方吗?应该不是。因为,经历了夷陵大败的刘备集团,更应该是危机重重才是,而这时刘备却将其从成都诏至白帝城进行托孤。
难道是因为诸葛亮反对刘备征伐东吴吗?当然更不是。对于枭雄人物刘备,这点轻重应该能分得清。
其实,从汉中之战后,就可以看出。刘备、诸葛亮君臣二人就集团发展的第二步战略产生了分歧。
所以,通过以上现象分析,刘备之所以要坚决伐吴,确实有关羽被害的因素,但是主要因素应该是刘备临时改变了集团战略,由联吴抗曹转为灭吴,以整个长江之南与曹操对抗。这样,就可以想通,刘备对于荆州之地为何一定要守住了。若非关羽之败,若以荆州之利,刘备如果攻打东吴,孙权将其极危险。
对此,可能有四个方面的原因吧。一方面,联盟是最不可靠的,只有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才最可靠;另一方面,只有划江而治才有和曹操对抗的资本;第三方面,刘备连连取得西川、汉中大胜,认为自己有取胜东吴的可能,所以当东吴求和之时,刘备才没有答应,而是一定要灭了东吴;第四方面,认为自己的策略强于诸葛亮“隆中对”后半部分的策略。
当刘备夷陵大败后,在托孤之时,也曾向诸葛亮承认自己没有听其相劝之过。相对诸葛亮来说,这也足以证明刘备战略是错误的,而自己的策略是正确的。
所以,诸葛接掌蜀国后,并非为了向世人证明谁对谁错,而是为了追求最初的战略梦想,才要进行北伐。
二、朝廷集权出现了问题
可能大家都非常清楚,刘备托孤之时,将朝廷的政权委予诸葛亮,军权赋予李严。这时,蜀国便出现了两大军中巨头,一是先主托孤的李严,二是汉中的魏延。
虽然,这样一来,谁也没法独霸蜀国,两大军中巨头可以相互牵制,军政之间又可以相互牵制,确保了蜀国的稳定。但是,同样也会造成了蜀国军政之令的执行不力。
更重要的是,如此下去,诸葛亮曾经“隆中对”的人生梦想就无法实现了。为此,诸葛亮先以刘备临终托孤为由,将防御东吴的“重任”交予了李严,其令驻防江州。其实,这时蜀国已同东吴修好,那里需要重点防御。接着,对于南中的孟获叛乱,本可令一大将率兵平之,但是诸葛亮为何却要亲征?一是通过战争树立自己军中的威信,毕竟自己一直未曾有过独自领军的机会,军中威望不足;二是通过调兵遣将,树立自己在蜀国的绝对权威地位;三是将蜀国军队的调遣权,从非其职限,变为既成事实。从而,实现蜀国军政的高度集权。
若非如此,自己说出的话谁会听,又如何去实现心中的抱负呢?
所以,当诸葛亮兵出汉中进行北伐时,便将魏延再次收到了自己的麾下,从而成了蜀国军政权力说一不二的绝对代言人。因此,在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时,诸葛亮毫不犹豫就给否决了,岂能再让军权旁落。
同时,从诸葛亮《前出师表》中的第一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就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已看出蜀国处于积贫积弱的形势。但是,他却以先帝遗志为由,坚决北伐,最后还要选一个能够继承其志的姜维为自己接班人。
归根到底,诸葛亮就是不想令自己的“隆中对”在蜀国的发展中出现转折。否则,“隆中对”还会成为后世传唱的佳话吗。
图片来源网络
诸葛亮一次次北伐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
谢谢邀请。
关于诸葛亮北伐的问题,一直是个很大的争议。
有人说是“兴汉室,成霸业”完成刘备托孤时候的遗愿,是忠心耿耿和鞠躬尽瘁。
有人说是,穷兵黩武,劳民伤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个愚蠢的军事行动,拖垮了蜀国。
阿呆暂时不下结论,咱们来分析分析。
背景情况:
公元228年正月,也就是刘备去世之后6年。诸葛亮在平定了南中叛乱,重新与东吴建立了联盟。一年前魏武帝曹丕去世,曹睿登基。东吴趁机进攻江夏和襄阳等地,均未成功。227年西平(今青海西宁)麹英起事反魏。227年12月司马懿攻克新城斩蜀将孟达。
这说明了四个问题:1、蜀国经过六年的调整,基本稳定了。2、魏国内部政权交替,出现混乱。3、东吴趁机发起进攻。4、魏军一直是个威胁。
这四个问题说明一个字:乱。魏国内部乱,整个局势乱。
诸葛亮这个时候起兵北伐,似乎是有机可乘的。所以诸葛亮上表出师,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北伐。
阿呆要说的是,这次北伐是真的北伐,毕竟是有可能成功的。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不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突袭长安呢?因为诸葛亮这次北伐的目标不是长安,而是陇右。是要切断魏国与凉州的联系,从而获取凉州,为下一次图谋中原打基础的。"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
众所周知,这次北伐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却因为马谡的街亭失守,不得不退回汉中,以失败告终。
阿呆要说的是,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在于两点:
1、 保命。
刘备在永安托孤的时候,是两位托孤大臣,分工也是很明确的李严负责军事,诸葛亮负责政务。但在随后的几年里,诸葛亮逐渐从李严手里夺得兵权,将军务、政务都揽于一身。
平叛原本是李严的事情,况且李严还有两次成功平叛的经验。诸葛亮却要亲自平定南中叛乱,从而获得兵权。平叛南中后,又驻扎汉中。为什么?手中握有兵权,拥兵在外,才是最安全的。这是在保命。为什么呢?自从夷陵之战失败后,原来控住蜀国的主要力量“荆州集团”没落了,东州集团(以李严为代表的刘璋旧部)获得了主导地位,加上以谯周为代表的蜀地本土集团的势力,整个蜀国其实是存在很大危险的。谁拥有兵权,谁就是实力派,枪杆子说了算。要想把兵权抓牢,就必须北伐,不北伐就没有理由掌握重兵。
所以说,诸葛亮是为了保命,只有北伐,拿着兵权,自己和家眷的命才能保住,要不然东州集团和蜀地集团,早就翻了身,鹿死谁手很难说了。
2、 保名。
诸葛亮的英名在外,帮助刘备从新野的丧家之犬,成为坐拥荆州、益州、汉中的三分天下的霸主,那是功不可没。夷陵之败后,通过七年时间,内部治理,平定外患,总算让蜀国走上了正规。那么,刘备托孤时候,诸葛亮的承诺“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不能是空谈啊。完成先帝光复汉室的遗愿,是诸葛亮作为托孤大臣,作为丞相,作为手握兵权的权臣的义务和责任。如果手握兵权,却没有实际行动,那么就会落一个“图谋不轨”的名声,一旦这个名声坐实了,不光前功尽弃,还有个身首异处满门斩首的后果。北伐,只有北伐,才能名正言顺。哪怕不成功,也是成仁。所以,诸葛亮不顾反对,一次次地北伐,一次次地无功而返,最后病死在北伐的岗位上。北伐虽然没成功,却成就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千古英名。
所以,阿呆认为,诸葛亮的北伐,除了首次北伐是有一丝希望的,其他的几次北伐都是勉强而为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为了保命和保名。
“初出祁山,任谡为敌破,五丈原,呼呼兮萧风过,国弱,一隅之地,抗曹魏,徒自取祸,东西川,山和谁是主,枉为尸裹。”
有人说:诸葛亮的北伐,是将曹魏兵马挡在国门以外,是积极的防御。
阿呆认为,诸葛亮如果真是这个目的,那他就太笨了,真的是不懂军事战略。放着秦岭300里高山的天然屏障不防御,而出门去防御,岂不可笑?秦岭的蜀道,都是异常难行,只要守住关口,曹军就是百十万大军也是无可奈何的。
诸葛亮一次次北伐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
诸葛亮之所以一次次北伐,真正的目的根本不是匡扶汉室,而是另有所求!在出师表中,诸葛亮用四个字给出了他真实的答案!
匡扶汉室
虽然大家都非常同情蜀汉这个国家,喜欢刘关张三兄弟,喜欢诸葛亮赵云,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蜀汉乃是三国中最弱的国家,它是最没有可能一统天下的国家!那么为啥诸葛亮要屡次北伐,进攻曹魏,至死不渝呢?
关于这个问题,一直是大家讨论的热点,有人认为诸葛亮一次次北伐,是为了完成刘备的梦想,为了匡扶汉室,这种远大的梦想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但是本文认为,其实诸葛亮北伐,真实的目的并非是匡扶汉室,因为诸葛亮自己都知道,蜀汉是不可能再一统天下了!
隆中对时,诸葛亮曾经给刘备规划过如何夺取天下,那便是占据荆州,夺取益州,然后等待天下生变,再从两路出兵北伐,最终定鼎中原!不得不说,诸葛亮的这个计划是非常有魄力的,而且是具有可操作性的,直接把刘备震惊了,而之后刘备集团的行动,基本也都是按照隆中对的计划在实施。到汉中之战胜利为止,刘备已经占据了荆州大部、益州全部外加汉中,刘备集团北伐曹魏的通道已经打开了,接下来就是等待,等到天下生变,便可以两路北伐,逐鹿中原了!
可以说,诸葛亮的隆中对是非常成功的计划,按照这个计划操作,是完全有机会争夺天下的!可就在大家养精蓄锐,等待着天下生变,要和曹操一决胜负时,关羽那边却出了差错!关羽出兵襄樊,刚开始打得非常顺利,痛击曹仁、水淹七军、俘虏于禁,使得华夏震动,响应关羽的人甚至到达了许都周边,然而就在这种大好的形势之下,孙权却脑子糊涂了,直接偷袭了关羽的后方,使得曹操成功的缓过劲来,关羽也最终遭到诛杀!
孙权偷袭关羽后方,占领了荆州,击杀了关羽,这对刘备集团乃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往小的说,刘备集团失去了荆州的人口、资源、粮食、税赋,往大的说,没有了荆州的北伐通道,仅从汉中出兵,刘备集团是很难击败曹魏的!隆中对早就规划好了两路出兵,进攻曹魏,结果现在荆州北伐的通道被阻断,这意味着隆中对的战略很可能破产,所以刘备在建立蜀汉后,立马着手进攻东吴,想要将荆州抢回来,重启荆州北伐的通道!
刘备伐蜀,最终失败,而且还损失了大量的蜀汉精锐,而自此一败,诸葛亮也彻底明白了,荆州是很难再抢回来了,也就是说,隆中对已经破产了!隆中对乃是诸葛亮提出的,他深知要想击败曹魏,只能从汉中和荆州两处一起出兵,才有获胜的希望,而现在荆州丢失,光靠汉中出口,已经不可能击败曹魏了,所以说诸葛亮内心深处,他是知道北伐击败曹魏不可能了,所以说,匡扶汉室已经是镜中花,水中月,永远达不到了!
既然诸葛亮知道单从汉中通道北伐,是击败不了曹魏,无法匡扶汉室的,为何他还要一次次北伐呢?他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呢?
诸葛亮北伐的真实目的
事实上,诸葛亮执意北伐的真实目的,他已经在出师表中明确说明了,只不过很多人都直接跳过,忽视了诸葛亮的话语!
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大家注意看出师表中的这第一段话,其实诸葛亮已经把他为何要北伐的原因直接写明了,只不过大多人直接一扫而过,没有重视这段话!大家想一下,在此之前,益州号称是天府之国,乃是繁荣富庶的地方,是刘备赖以开创帝业的龙兴之地,是被众人寄予厚望的创业之地,为啥在诸葛亮的出师表中,他却说“益州疲敝”呢?事实上,“益州疲敝”这四个字,就是诸葛亮北伐的真正原因!
很多人不理解,益州疲敝最多就是说益州穷嘛,穷的话就搞发展嘛,这并不是北伐的理由啊,相反,这应该是暂停兵戈的理由啊!接下来我们就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为何说“益州疲敝”乃是诸葛亮真正出兵北伐的原因!
一、字面上的益州疲弊
字面上的益州疲敝,其实很简单,就是益州这个地方的经济、人口都比不上曹魏!据《文献通考》所说,刘备章武元年(公元221年)时,蜀汉只有20万户,男女加起来一共只有90万人;蜀汉灭亡时,蜀汉户口28万,人口94万,而当时的曹魏共有户口66万多,人口443万。由此可见,蜀汉和曹魏的人口差距是有多大!
在三国那个时候,人口就是资源,人口就是经济,既然蜀汉的人口相比于曹魏差这么多,这就意味着蜀汉的国力相比于曹魏差距也是非常大的。按照正常人的思路,蜀汉此时应该闷声搞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蜀汉的国力。但是大家忘记了实力差距这个概念!打个比方,此时的蜀汉实力为20,曹魏实力为60,双方差距是40,十年后双方实力翻倍,蜀汉实力为40,曹魏实力为120,双方的差距已经拉大到了80,可见若是蜀汉闷头搞发展,他们和曹魏的实力差距会越来越大!
再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和王思聪两个人,你资产只有1万,每年可以挣5万,一年后你的资产翻了5倍,而王思聪资产有一个亿,每年挣一个亿,一年后他的资产只翻了一倍,你会不会认为你和王思聪的实力差距缩小了?
所以说,要是双方都埋头搞发展,蜀汉绝对是搞不赢曹魏的!蜀汉要想缩小和曹魏的实力差距,只能不断的北伐,骚扰攻打曹魏,这样曹魏就不能安心搞发展了,双方可以一起比烂。
二、背地里的益州疲弊
背地里的益州疲弊,其实指的是蜀汉的权力关系!其实不仅仅是蜀汉,就是曹魏、东吴,也摆脱不了当权者和世家大族的关系!在整个三国时代,真正决定天下走势的并非是那些明面上的枭雄,而是背后的世家大族,我们可以看看,那些诸侯的背后,哪一方不是众多的世家大族在站队?不说曹魏的荀氏,就拿蜀汉的诸葛亮来说,他大哥诸葛瑾在东吴为官,堂弟诸葛诞在曹魏为官,这就是家族力量啊!
每一个诸侯的背后,都站着不少的世家大族!形势好的时候,这些世家大族会倾力相助,帮助你争夺天下,比如荀彧、荀攸,形势差的时候,这些世家大族会立马当起投降派,直接架空甚至逼迫主公投降,比如曹操南下时,荆州刘琮的表现;再比如曹操兵临长江,东吴众臣的表现。说白了,这些世家大族是可以和你同富贵的,但绝对不会跟你共患难,因为他换一个主公,照样可以过潇洒的日子!这一点,鲁肃其实说得非常明白!
原文: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刘备之于益州,本来就是外来势力,他们从一进入蜀汉,其实就一直在和益州本土的世家大族做斗争!有些人刘备在拉拢,比如李严、吴懿,有些人刘备则是在打压,比如法正杀伤当地士族,但刘备丝毫不管。说白了,益州的世家大族和刘备集团,一直在互相较量,从来没有真心臣服。尤其是当荆州丢失、夷陵战败以后,明眼人都能看出天下形势,知道蜀汉不可能夺取天下了,这更让益州本土的那些世家大族蠢蠢欲动,因为在这些人看来,跟着蜀汉还不如跟着曹魏呢。
对于这些世家大族的想法,诸葛亮也是心知肚明的,所以他才会说益州疲敝,意思是说益州的这些世家大族,人心浮动,想法太多!为了解决打压这些人,诸葛亮要不断的北伐,一方面将这些不听话的世家大族的人派上战场,借敌手消灭,一方面可以从战争中磨炼新一代的掌权人,让他们持续打压益州本土势力,以此保证蜀汉的权力,一直在荆州一派!不得不说,诸葛亮的这个套路玩得非常成功,在他有生之年,甚至他死后十多年,蜀汉的大权一直在荆州一派的手中,蜀汉成功的续命数十年!
不过随着时间的拉长,益州的本土势力也在不断的抬头,掌控了不少的权力,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当邓艾打进来时,明明蜀汉国土未失,军队仍在,国都城墙高大,粮食充足,刘禅却选择了投降,因为益州本土的世家大族根本就不想再打了,他们一贯的操作都是投降,反正这并不影响他们家族的前途!
结语
综合来看,诸葛亮之所以执意北伐,其实并不是为了匡扶汉室,因为自从荆州丢失以后,诸葛亮就知道北伐无望了。而诸葛亮在明知夺取天下无望,却仍然坚持北伐,其实就只是因为这四个字:益州疲敝!一方面,益州的人口资源不如曹魏,如果双方都和平发展,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益州的本土世家大族想要争权夺利,且有投降倾向,所以诸葛亮需要借北伐之机清除打压那些投降派,以此保障蜀汉的权力一直掌控在荆州派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蜀汉能够多维持一段时间!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诸葛亮一次次北伐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
历来诸葛亮是忠贞贤相的楷模和智慧的化身,深为后人崇敬和喜爱,也为他大业未成而身先死,深为感叹。那么诸葛亮在刘备白帝托孤后,南征北伐,连年动兵,特别是六出祁山,最终徒劳无功,盍然长逝,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其一为了蜀汉立国的需要。蜀汉立国的旗号就是“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北伐曹魏,恢复汉室,是蜀汉的终身使命,就是哪一个当权者上台,都要奉行这一使命,否则,就是悖逆。蜀汉伐曹魏,是立国的需要,也是稳固统治的需要。本身刘备是外来户,占据了益州,如果安心川蜀,追随刘备的人不答应,益州本土的人也嫌气,长此以往必将陷入人心离散,勾心互斗之中,不但统治软弱,经济凋敝,人才短缺,军队也将日削月弱,更难敌曹魏和东吴的征讨,灭国也就会更快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当人无理想,人就没了奔头;国无目标,国家也就没了希望。蜀汉如果不履行兴复汉室的职责,地辟国远,内斗外侵,亡国无日矣。国家如果没有一个远大目标,很容易陷入享乐安逸之中,朝政也很容易陷入勾心斗角的内斗中。蜀汉不北伐,只满足于偏安一隅,其国势颓败得就会更快,灭亡得也会来得更快更迅速。其二为了实现刘备遗愿和自己的胸中抱负。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白帝托孤,给诸葛亮施展政治抱负提供了创业平台。诸葛亮为报刘备知遇之恩,完成刘备光复汉室遗愿,才奋力北伐的。起初,诸葛亮通过分析当时天下形势,对比曹操、孙权等割据势力的情况,为刘备提出了隆中对策,该对策要求刘备分三步来实现,第一步要取得荆州,作为根据地,集聚实力;第二步要占领益州、汉中,保其险阻,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第三步要从荆州和汉中,两路出兵北伐,收复中原,占领洛阳,恢复大汉统治。但是,随着关羽大意失荆州,刘备夷陵大败,蜀汉元气大伤,隆中对策已不能实现,诸葛亮审时度势,及时调整了北伐战略规划,那就是,以益州为大后方,建立汉中第一根据地,结盟东吴,实施北伐,占领陇右雍、凉地区为第二根据地,然后再以这两个根据地为基础,从汉中和陇右两路出兵伐魏,占领关中,进占洛阳,横扫中原,恢复大汉统治。为了实现这一战略规划,诸葛亮结好东吴,进行了南征,平定了南中之乱,接着就开启了五次北伐。本来第一次北伐是最有希望的一次北伐,差一点儿就实现了攻取陇右之地,但因马谡失街亭,情势急转直下,诸葛亮只好撤兵,第一次北伐失败。从此刘备遗愿和诸葛亮抱负就很难实现了。其三以攻代守的需要。由于曹魏吸取了第一次抵御诸葛亮北伐的教训,加强了对陇右雍、凉关隘之地的防守,诸葛亮知道,再攻取陇右已经不可能,但北伐再无处可用兵,这时的诸葛亮已抱着两个打算:一个是最好的,那就是还能攻占陇右,另一个是保守的,那就是以攻代守。每次北伐,能达到最好的目的,那当然是最好了,但达不到最好的目的,能达到阻扰曹魏国力发展,那也是不错的。诸葛亮深深知道,如果不实施北伐,曹魏的综合国力提升,会比蜀汉快好几倍,等若干年后,再无北伐雄心的蜀汉,国弱兵疲,更无战力。曹魏挥师伐蜀汉,蜀汉也只能坐以待毙了。因此在不影响国力的情况下,适当适时地进行北伐,是蜀汉励志增进团结的需要,也是诸葛亮实现心愿的希望所在。其四夺取军权的需要。诸葛亮接手的蜀汉,内忧外患,刘备虽任命诸葛亮为丞相,为主要托孤大臣,但他却将军权交给了副托孤大臣李严,让李严为中护军,尚书令,掌内外军事,并让李严驻守永安。知人知面不知心啊,刘备这样做的目的,其实就是害怕诸葛亮在成都权力过大,做出什么不可预知之事,一旦有什么,掌握着军队的李严就能勤王。反过来,如果李严有什么不轨,在成都的诸葛亮和刘禅就能名正言顺地免掉李严的一切职务并号召各地讨伐李严。只要李严手下大部分是刘备的亲信,相信李严想反叛也是成不了气候的。但是面对刘备留下的烂摊子,内忧外患,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蜀汉是很难转危为安的。蜀汉的政治军事变革需要权力,经济文化发展也需要权力,社会稳定更需要权力,诸葛亮如果没有足够的权力,是很难将蜀汉转危为安的,是很难推行自己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变革主张的。如何能得到最大的权力?那就要抓住军队,有了军队,有了军权,各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那如何才能掌握军权呢?那就得自己亲自南征北伐。先帝临终有遗言,让你李严留镇永安,那你就带着在永安的兵留镇好了。我诸葛亮可以另外组建训练军队,可以亲自带兵南征北伐。诸葛亮是丞相,并开府治事,又是益州牧,益州的军政诸事,尽在诸葛亮的掌管中。而且呢,南中叛乱,要想北伐,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后方,南征自然出师有名。平定南中后,蜀汉经济军事得以恢复,有了一定的国力,因为蜀汉的立国口号就是“恢复汉室,还于旧都”,和“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出兵北伐,恢复汉家统治,是蜀汉立国的需要,又是激励蜀汉奋斗不懈的需要,自然合情合理合法。不断南征北伐,名正言顺,就是李严后来也得听从诸葛亮的调动,这样蜀汉的军权自然而然就完全落在诸葛亮的掌控之中了。
“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诸葛亮南征北伐,是蜀汉立国的需要,是实现刘备遗愿和诸葛亮平生抱负的需要,也是诸葛亮抓绝对领导权以攻代守延绵蜀汉国祚的需要,无论是出于什么目的,我们可以说,诸葛亮完全都是为了蜀汉,决没有私心。诸葛亮的忠心可耀日月,诸葛亮的精神可垂万年。
诸葛亮一次次北伐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
简而言之,就是北伐能为蜀汉续命。
诸葛亮北伐,前后共进行了五次,所谓“六出祁山,五伐中原”,说的就是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带领蜀汉大军挥师中原的典故。
如果单从表面上看,诸葛亮一次又一次北伐,是为了“匡扶汉室”,恢复大汉基业,但实际上,诸葛亮北伐的原因并非这么简单。
那么,诸葛亮五伐中原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很简单,一次又一次的北伐,就如同给当时的蜀汉打了一剂又一剂的强心针,靠着这种方式,诸葛亮才得以给蜀汉续命。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时蜀汉所面临的局势,已经到了不北伐不行的地步。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曾说了这么一句话,十分生动深刻地描绘出了当时蜀汉面临的复杂局势。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这其中,“益州疲弊”四个字尤为扎眼,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益州会“疲弊”,它又“疲弊”到什么程度了呢?
益州之所以会“疲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刘备造成的。
夷陵之战中,刘备带去的一大堆蜀汉人才尽皆战死,之后,刘备本人也去世,而他一死,留给诸葛亮的,就是一个巨大的烂摊子。
从人口上看,当时的蜀汉所辖地区,仅有20万户,而曹魏则有近一百万户,即使是东吴,也是蜀汉的近三倍,足有52万户。
俗话说人口是第一生产力,单论人口就没有对手多,要想战胜对手谈何容易?
而人口仅仅只是一方面,所辖地区也是制约蜀汉发展的因素之一,像曹魏所占的地方,是中原和北方大部,这里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而东吴则是占据着相对富饶稳定的南方。
这么一对比下来,蜀汉要多惨就有多惨,而这还不是最致命的。
最致命的,是刘备通过夷陵之战,把辛辛苦苦积攒了几十年的家当,几乎都给打光了,这其中包括治国带兵的人才,还有刘备累积起来的威望。
当初,刘备能够顺利入川,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身后威风凛凛的大军以及众多优秀的将领和治国之才,另外还有他无与伦比的声望,这才让他得以入川,并迅速打开局势。
并且,在刘备入川后,诸葛亮最初治理川蜀的政策,是以“严峻”闻名,而严峻的背后,同样也是依靠强横的实力支撑。
再加上刘备与诸葛亮的紧密配合,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用“打一个巴掌再给一个甜枣”的策略,这才算是彻底稳住了益州的旧世家集团。
但需要注意的是,刘备活着的时候,以他的威望,尚能保持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但他伐吴失败,紧接着病逝,蜀汉内部的矛盾就开始显露出来了。
而这矛盾的根本,就是益州的世家集团与诸葛亮的荆州集团之间的斗争。
我们都知道,在三国时期,真正影响历史走向的,并不是所谓的英雄人物,实际上,能够影响历史走向,甚至改变历史进程的,往往是世家大族。
不管是曹操还是孙权,包括刘备在内,他们想要稳固自己的统治,那么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亲近当地的世家望族。
只有世家望族支持他们了,他们才会站稳脚跟,并打开局面。
刘备也是深知这一点,因此才会在入川之后,利用自己的声望,去笼络益州当地的世家大族,而诸葛亮则趁着刘备笼络世家的这股子劲头,马上用严峻的刑典进行治理,而在君臣二人这般配合下,蜀汉才得以风生水起。
但当时的世家望族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今天可以顺从你,明天也可以顺从他。
东吴的鲁肃,曾经推心置腹的与孙权说过一番话,他以自己为假设,生动的表述了世家在改投他人后的情形。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辇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不失州郡也”---鲁肃。
什么意思呢?就是鲁肃即便是投奔曹操,曹操也会以礼相待,鲁肃也照样还是有官做,只不过是换了个老板而已。
当然,这只是鲁肃劝解孙权的话,但这其中的道理,放在蜀汉的世家上同样适用。
对于蜀汉的世家而言,治理和管辖川蜀的,可以姓刘,也可以姓孙,甚至姓曹也不是不行,总之对他们区别不大。
因此,刘备兵败夷陵,再加上他去世,在这些世家中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原本,他们看到刘备赢了汉中之战,就觉得跟着刘备有前途,但如今看来,显然不是这么回事,最重要的是,他们认为曹魏是一个不可能战胜的强敌。
而所有世家在面临无法战胜的强敌时,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投降。
这一点,曹操最有发言权,当初他在兖州时,就被陈宫联合兖州的豪门给他下过套,另外,官渡之战时,曹操还在发现了不少世家中人偷偷写给袁绍的书信。
对此,曹操怎么做?他只能是看都不看付之一炬,不然还能怎样,总不能将这些人杀光吧?杀光了他们,以后靠谁来治理天下?
而说回益州,情况则更加复杂,刘备一死,压制益州世家集团的力量就不复存在,同时,荆州集团中,曾经追随刘备创业的精英们逐渐谢幕,那么接下来的局势,显而易见的就是益州本地的世家集团,会逐渐掌控蜀汉的政权。
而他们一旦掌权,只能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投降,多年之后,邓艾兵临城下时,他们就是这么做的。
这才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益州疲弊”的根本原因,也是他为什么会说出“此诚危急存亡之秋”这样的话。
既然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并且问题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那么就需要做出行动。
那么该如何行动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北伐。
北伐是一个很好的理由,只有用北伐做题目,才能把蜀汉内部的矛盾转移到外部,让益州集团与荆州集团之间的摩擦暂时放下,双方同仇敌忾一致对外。
只有这样,诸葛亮才能完成政、军令的统一。
不然的话,蜀汉早晚会在两方势力相争之下,提前谢幕,诸葛亮正是知道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才会发动五伐中原之战。
除此之外,在诸葛亮的设计中,北伐还有一个巨大的好处,那就是牵制和消耗曹魏。
前文提到,曹魏在当时的人口,近乎蜀汉的五倍,并且占据发展较好的地区,如果曹魏卯足了劲去发展经济,那么很快就会让蜀汉望尘莫及。
虽说当时蜀汉已经与曹魏差距很大,但诸葛亮的计划是,不让这个差距继续扩大,能缩小是最好。
而不让曹魏专心发展经济的唯一办法,就是主动挑起与曹魏之间的战争。
但如果战争规模过大,以至于曹魏举全国之力还击,那么依蜀汉那点兵力,又不是曹魏的对手,甚至有可能会损失惨重。
所以,诸葛亮需要做的就是,把战争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既能牵制曹魏,又不至于对方倾巢而出。
因此,我们看到诸葛亮的五次北伐,所出兵的方向,均是相对偏远的“陇右诸郡”,而不是曹魏的核心地带。
为什么要选“陇右诸郡”?除了相对偏远之外,还有两个原因,一是这里盛产精兵强将,二是这里出好马。
也只有选这个地方,才能完成诸葛亮“持续骚扰”的战略目的,同时有机会的话,还能捎带回来一些“地方特产”。
理解了这一点,就能理解为何魏延一直建议诸葛亮“出子午谷”却被拒绝的原因。
毕竟从魏延的角度出发,他认为一鼓作气、北进中原才是终极目标,但诸葛亮显然清楚蜀汉已经没有冒进的实力,只能是以务实为主,靠着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来达到北伐的战略目标。
而诸葛亮这种务实的打法,确实让曹魏上下十分头疼,据史料记载,当时只要诸葛亮带兵前来,曹魏方面就不得不摆出一副如临大敌的态势。
“每逢诸葛亮入寇关中,边军不能敌,中军奔赴,又预选步骑二万,为讨贼之备...令遣农丁五千屯于上,秋冬习战阵,春夏修农桑,待贼有备矣...每大军征举,运兵过半,功费巨亿。”---《魏书》
通过这段记载,就知道当时曹魏为了应付诸葛亮所做的海量准备工作,而这仅仅是冰山一角,还有两军对垒,以及整场战阵下来之后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那绝对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而最让曹魏不胜其烦的是,诸葛亮前后北伐了五次。
从公元228年到公元234年,整整七年的时间,曹魏上下都在不停地调兵、运兵之中,而整个国家的大部分精力都因为诸葛亮一个人,被迫投入到战争上面。
在这种情况下,还谈什么发展?同时从上述资料中也能看出,诸葛亮确实达到了牵制曹魏的战略目的。
当时有一个相当有意思的史料,就是魏明帝曹叡在继位后,一直都在疲于应付诸葛亮的北伐,因此,在他的前半生,可谓是兢兢业业和忧国忧民,妥妥的一个千古明君形象。
但诸葛亮在五丈原死后,曹叡就如同换了一个人,大肆营造宫室,并迅速地完成了从明君到昏君的转变。
通过曹叡的转变,就能够想象得出,当时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带给了曹魏多么大的压力。
而这,就是诸葛亮想要的结果,也是他北伐的目的之一。
除此之外,诸葛亮北伐还有一个隐藏目的,那就是以战养战,通过战争的洗礼,来培养蜀汉的下一代人才梯队。
前文提到,夷陵之战后,蜀汉人才凋零的十分厉害,而这些凋零的人才中,又大多数蜀汉的中坚人物。
不仅是在夷陵之战中人才有伤亡,还有不少中流砥柱也日渐老去甚至已经去世。
而没有了人才,即便是诸葛亮再神通广大,也会面临“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况且,诸葛亮自己也是一把年纪。
因此,蜀汉的人才梯队,就遇到了断层的情况,已经没有太多的后起之秀来帮助诸葛亮了。
没有人才怎么办?除了吸纳之外,那就只剩下培养这一条路,但问题是,蜀汉还有这个培养人才的时间吗?
没有,三足鼎立的局面,让蜀汉已经没有时间再慢慢培养出一批人才了。
因此,也就只能加快和缩短人才的成长时间,而通过战争的洗礼,在战争中边学习边成长,就成为唯一的,也是最有效的出路。
诸葛亮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骨干,才能在自己不在之后,让蜀汉能继续走下去。
归根结底,诸葛亮之所以一次又一次的北伐,都是为了帮助蜀汉续命,转移国内矛盾也好,消耗曹魏实力也罢,乃至培养人才骨干,其最终目的皆是如此,而这么做,就是因为蜀汉已经到了“危急存亡之秋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