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给死去的亲人烧纸祭祀是民俗文化遗产还是迷信?

大多数人小的时候都会有一个疑惑,问过自己的爸爸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亲人去世后,总是到处寻找:他们上哪儿去了?为什么不回来了? 人生活在世界上是很孤独的,内心十分希望自己生有来处死有归宿。我是谁,我从哪儿来,将来会到哪里去,逝去的亲人在哪里?这个问题一直困拢着我们。人,就这么无中生有地来了,在地球上生活了七八十年,经历的喜怒哀乐,生离死别,欢声笑语,悲欢离合就这么又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这是令人恐怖的事,祭祀就是为了解决这个困扰的最好的办法。上坟去给死去的亲人烧纸,供奉祭品的人中,大多数人是不相信鬼神的存在的,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及精神安慰和寄托为什么无神论者也去烧纸供奉? 人都是有感情的,念旧情,特别是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人们在一起生活时,会发生各种冲突和矛盾,子女对父母也有许多不周之处,亲人活着时觉得没有什么或者认为来日方长。俗话说“子欲孝而亲不待”,等到亲人去世了,才发现自己愧对去世的父母和亲人,产生愧疚感,又无法补偿导致内心不安。 祭祀烧纸供奉供品,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可以给自己一个安慰。 同时这也是对子孙进行孝敬老人父母的教育,让子孙懂得要孝敬父母,懂感恩。

本人不想过多去解释,只知道“我是炎黄根,尊重民俗历史,哪怕是迷信”,我都要在清明上坟扫墓,“七月半祭拜”“冬至上坟烧纸”,除夕烧纸祭祖等中华民族“老传统”,与迷信根本达不到边,这是提醒后人,何时何地都不应该忘记先人!要缅怀过去,才能激励自己更加努力!

“民族魂”不是“迷信”,不能丢,应该发扬传承,不可愚者千虑,彻彻底底批判否定。

中国人给死去的亲人烧纸祭祀是民俗文化遗产还是迷信?

这个问题说不大清楚,你说是迷吧,中国有相当多的人都相信,人在死后都要为他烧钱化纸,寄托无比的哀思,并且每到死者的生日,年末岁尾,七月半,清明节,活着人的生日,婚丧嫁娶,起屋架梁,迁居等等都要给死去的亡灵打点打点,烧些纸钱敬些香烛。你说不是迷信吗,人们特别是现代人又不是不知道人死如灯灭,世上哪有什么鬼魂的道理,但却要为之,而且不少的人是代代相传,管它迷不迷信,要尽到自己对死者的一个心意,心里才能踏实,往往因由于心里的安慰而有逢凶化吉的巧遇。

这已成我们民间的一个风俗习惯,既不影响他人,也不扰乱社会。你说是迷信也罢,不是迷信也罢,你反对也罢,不反对也罢,作为民间风俗还是要尊重的。如果人们没有这类似风俗的传承,和动物死了又有什么区别呢?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不断进步,崇尚科学,移风易俗正在不断兴起,恐怕今后的祭祀活动就要更加科学化一些了。

回答完毕,仅个人观点,如不赞同可另发表意见,望勿喷!

中国人给死去的亲人烧纸祭祀是民俗文化遗产还是迷信?

您好!我是笨蛋爷爷,你提出的问题现在国家已经把清明节。中元节,十月一日作为非遗被肯定,是民俗文化遗产。不是封建迷信活动。

这三个祭祀故人为主的节日,是孝道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只是用烧纸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

养儿防老,可不光是在活着的时候儿女孝敬,还有死后逢节按气有人上坟烧香纸。

通过上坟烧纸,儿孙们知道自己的祖坟有几代人了,他们都在哪个位置,了解更多先人的生平事,受到启发,启迪。

来上坟也是向先人汇报一下生活,工作上的情况,捎给自己的先人知道,简称“捎知”。正好又和烧纸的形式谐音一致。

烧纸的过程也就是与故去的亲人的灵魂与思想的交流沟通过程。一缕青烟寄托哀思!说谁家的祖坟冒青烟,其实指有后人祭奠传承好的家风,好让他们安息!

中国人给死去的亲人烧纸祭祀是民俗文化遗产还是迷信?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起了杨士奇。

杨士奇一岁时父亲去世,他随母改嫁到罗家,随即改姓罗。8岁那年,罗家祭祀祖先,把丰盛的祭品摆在供桌上,一家人恭恭敬敬地叩拜先人。小士奇触景生情,想起自己生父,就偷偷跑到一个没人的地方,用土堆成一个牌位,像模像样给逝去的父亲磕头。他这一举动,偏巧被他的罗姓养父看见了。

第二天,养父把他找去对他说:你小小年纪就知道不忘先人,将来必成大器,从现在开始,你还改回杨姓不必姓罗了,从今往后你到学堂读书吧。然后他又说,我的几个孩子都没有多大出息,如果将来你发达了,还望你能照顾他们,给他们一碗饭吃。

果不其然,杨士奇后来做了首辅大臣,是明朝著名的三杨内阁的灵魂人物。

你或许说,我没有问这些,我只问祭祀烧纸是民俗还是迷信?且慢,如果你心中没有先人,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谈何民俗?何用烧纸?

烧纸祭祀先人,在中国已经流传几千年了,用鲜花去祭祀先人是从西方学来的,我们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技没有错,学习一些西方民俗也没有错,谈不上谁高谁底。如果说,烧纸是迷信,你放的鲜花,先人能看到吗?其实,不过是表达哀思的方式不同罢了。正如西方人用刀叉,中国人用筷子一样,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饭菜送到嘴里。

从民国开始,一些人生搬硬套西方民俗,认为只有模仿西方才是先进的,于是,下令废除春节、废除中医,结果不了了之。

在文学界热衷于模仿外国文学时,路遥先生有一句名言:在别人用刀叉进餐时,我不以用筷子吃饭为耻。

是的,不要把一切自己不懂的东西,或者科学尚末揭密的东西,

统统斥之为迷信,也不要认为西方科学先进,什么都是好的,结果,真正的东西没有学到,自己几千年的传承,却丢的差不多了。

中国人给死去的亲人烧纸祭祀是民俗文化遗产还是迷信?

烧纸祭祀不是迷信,它是对逝去的先人敬仰载体,正如向英雄墓地敬献花篮一样。不能什么都是迷信,如果是这样,五千年文明的内容和载体都不复存在了。

中国人给死去的亲人烧纸祭祀是民俗文化遗产还是迷信?

我们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民间有许多优秀的美德、习俗、礼节等都给传承下来了。我们通常给死去的亲人烧纸祭祀,是历史遗传下来的民俗文化遗产,并不是什么迷信活动。

历史的发展进步,是一代一代人智慧的传承。人间的生离死别,使一些幼稚的少年儿童,总对父母提出一些好奇的疑问:“人老了为什么会死呢?人死后他们又去了那里哩?”而父母只能简单的解释说:“人老了,身体的各个器官就会衰老,因而生病,以致失去维持生命的功能,所以就会死去。人死后,什么都失去了,尸体埋在地下,灵魂去了另一个世界…阴间。”

我们的长辈,以自己勤劳朴素,孝敬先辈的一言一行,严慎的影响着后人们。他们做事认真,吃苦耐劳,长年经受着酷暑严寒,风吹日晒。为了让家人能过上好日子,日夜操劳,不停地为生活而奔波。长辈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和影响着年轻人,为了生活,要不停地努力奋斗,要有自己的追求和奋斗目标。要敢于吃苦,努力创造财富,使家人过上美满的幸福生活。

我们的长辈,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晚辈们竖立了孝道的美德。长辈们为了孝敬他们的父母,宁愿自己少吃点、穿差点,也要把最好的留给先辈们,使其父母吃好穿好,让先辈们眉开眼笑,心情舒畅的度过自己的晚年。

随着岁月的流逝,长辈们总有一天会离我们而去的,都怀着沉痛的心情,送别了亡故的亲人。为了缅怀亡故的先辈们,每年的“清明节”和“大年三十”,人们都要大包小包的提着烧纸、冥币、爆竹、香烛等去先辈坟头烧纸钱,以祭祀先辈的亡灵,悼念先辈生前的功绩,缅怀先辈生前的音容笑貌。晚辈们通过烧纸钱、挂冥币的方式来释放自己对死去亲人的思念。也是继承祖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一种体现。

随着现代葬礼业的改革,由原来的土葬,变成了现代的火葬。这样不但减轻了年轻人对亡故先辈,产生的一种恐惧感,而且还大大节约了土地,节约了开支,这是新时代的一项重大改革。以后对人们对缅怀亡故先辈,也会出现一种新的悼念方式。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总是以新的生活方式取代旧的生活方式。

我们给死去的亲人烧纸与及冥币、祭祀,是继承传统民俗文化遗产,也是传承民间风俗的一种体现,并不是什么迷信活动。所以这种民俗文化遗产将会继续延续下去。

谢谢阅读,我的原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