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专权47年,她有哪些过人之处?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慈禧?慈者仁爱和善,禧者吉祥福气。这俩字拆开了挺好,可凑一起哪有仁爱,哪有福气,整个就是一祸国殃民的主。

虽然如此,但作为一个女人,能在一个男权社会里掌握实权,戏弄了咸丰,架空同治光绪,临门一脚还捎上了一个溥仪,这没点过人之处,这要是一般人压根就办不到。

咱从俩数字就能看出这一点,慈禧足足活了七十三岁,就这岁数都赶上她最崇拜的乾隆了,掌权就掌了四十七年,满清风起云涌的晚期就是在她的手里上渡过的。

她这辈子,一辈子都在算计别人,到死的那天都没有放下算计这俩字,咱就说这都七十三了,这脑袋瓜还是那么的好使,一帮子大臣依然围着她转。

所以慈禧要是没有一点子过人之处,就这局面压根就办不到。

那么她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第一,揣摩人心的能力。

第二,心机和城府不是一般所谓的精英权臣可比的。

第三,帝王的平衡之术玩弄的很溜。

尤其是第三条的帝王的平衡之术,是她可以纵横半个世纪的致命法宝。

咱想要更加深入的了解,不妨从事情的本身中剖析一下。

慈禧十七岁入宫,她和慈安也就是后来的东太后一起在咸丰二年的二月份入的宫,但到了六月份慈安已经被拟定为皇后。

这俩人的差别不可谓不大,毕竟慈安的姓氏是钮钴禄氏,那可是满人八大姓之一,满清小三百年的历史,就这姓出的皇后就有六位。所以慈安一出生那就是带着主角光环的。

慈禧和人家那叫没得比,她家是下五旗最末的,老爸为了自己那点子前途到处给人打点。至于帮忙?拉倒吧,只能各顾各的,家里条件压根就帮不上慈禧一星半点儿。

话说后宫这块历来就是美女扎堆的地,要想从这帮子美女中脱颖而出,您没有显赫的娘家人,再没点手段可不成。尤其是这咸丰还特别的好色,今天和你甜如蜜,明天也许就奔着别人甜如蜜去了,八头牛都拽不回来。

也就是说在咸丰这里,相貌只能留一时,却留不下一辈子。那慈禧咋办呢?在这后宫里四四方方的天空之下,人能嫌贵,这就得往皇帝的身边凑,这是唯一的出路。

就在后宫里的女人们,为自己捯饬打扮的时候,慈禧开始了学习咿咿呀呀的江南小调,目的只有一个——留住咸丰,不仅如此她还阅读了不少的历史典籍,学习书画。

至此慈禧将那帮子只知道女红的后妃们,在才学上拉开了一大截,也就是在这个时间上,她为以后积累丰富的政治手段。

留住了咸丰的心,也就留住了咸丰的身,至此为她慈禧能在后宫中站立奠定了基础,但这还不够,必须有一个娃,一个男娃才成。

您还别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同治就是在这种环境中,种到了慈禧的肚子里。

母以子贵的道理大家都懂,这成为了慈禧第一笔政治资产。

其后咸丰这个贪色的皇帝,加上本来身体就不好,再前脚被太平天国挤兑,后脚又被列强欺负,这直接就垮掉了。

病恹恹的这就成了一号喘气都困难的病人,得咧,这个时候,就显示出了慈禧的准备,会写字又会伺候人。

打这里开始慈禧就代咸丰批复奏章,咸丰还允许她发表个人意见,那么帝王的平衡之术就此练成。

所以从这些个事当中,大家伙不难发现慈禧的心机和城府,以及她揣摩人心的能力,没这两样东西,她压根留不住咸丰,也不会有同治这个男娃。

平衡之术

此后慈禧就和三种人捆绑在了一起,第一种,太监,第二种,贪官,第三种,汉臣。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就要歪嘴要说了:“啥玩意,汉臣咋就和这两种人放在一起,还放在最后,啥意思啊?压轴呢?”

别,没那意思,大家伙听俺接着说,就明白是咋回事。好接着说。

首先大家伙都知道慈禧是个极度恋权的人,权利不在她的手上,她就浑身的不自在,就想着法的把这东西弄到手上。

当年咸丰崩了,给同治留了八个辅佐大臣,就这数,那就是为了防止辅佐大臣过于少,造成一家独大的局面,就这他还不放心,把披红的权利交给了慈禧和慈安,形成两强对峙的局面,就等着他们破局的时候,同治也就长大了,这心思不可谓不重。

但就是这披红的权利,让同治的这小心思几十天的时间就破了干干净净,满清再也没有出现一个实权皇帝,谁让他培养出个慈禧呢?

而慈禧想要把胳膊伸出这被祖制重重包围的紫禁城,想利用娘家人,几乎不可能,他们那娘家人压根就没进入紫禁城的资格。

那么慈禧身边能用的人有谁呢?就剩下一窝子太监了。

所以慈禧能把胳膊伸到外边,太监的功劳功不可没,这不后来不就有了安德海给牵线搭桥,引了鬼子六恭亲王奕欣出来。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慈禧为嘛要找鬼子六呢?找别人不行吗?”

你还别说,还真不行,毕竟这事可是掉脑袋的事。而鬼子六是甘愿为这事出力,想当年这鬼子六原本是最有资格在道光之后当皇帝的,结果道光就瞅着咸丰,感觉这娃孝顺,就把皇位给了咸丰。

咱就说了,您那满清都快成筛子了,你不选个有才能的出来,您选个孝顺的出来,结果也证明了让咸丰潇潇洒洒过一生还成,他压根就撑不起皇帝的字号。

所以这鬼子六老早就憋着一肚子气,慈禧给点火星子,这一点就着,他就等着像当年的多尔衮当个摄政王,尝尝权利的滋味。

这不有这鬼子六在外围整顿备战,慈禧搁边上行事她的披红权利,只要时间把握的好,这八大臣迟早就的玩完。

结果大家伙都知道,慈禧就是通过这场辛酉政变成为了满清的实际权利拥有者。

好吧,鬼子六这就准备当他的摄政王,开头慈禧也确实如他的愿望给他一个议政王的字号。

那么鬼子六的愿望能达成吗?您觉得在慈禧的手上,他能玩出花来吗?

慈禧历来都是拉一派打一派,当这一派成长起来有了威胁的时候,她又会启用另一派打击这起来的这一派,历来如此。

当鬼子六志得意满感觉自己能再进一步的时候,一个编修的弹劾,鬼子六分分钟钟就被拿下,免去了他所有的职务。

鬼子六在成长,慈禧何尝不是,毕竟最关键的披红权利依然在慈禧的手里,这就是绕不开的坎。

那么作为他们之间争斗的牺牲品就是那个胆大妄为的安德海。其实除掉安德海又何尝不是她慈禧心里的想法。

安德海知道的太多了,而且为人也开始跋扈,要知道人一旦跋扈了很多的秘密可就守不住了,有些个事是不能捅破的,一旦捅破你有披红又如何,外界的力量足够压垮慈禧的。

鬼子六为了报复,慈禧为了除根,安德海就没有活下去的理由,不然杀死安德海的丁宝桢事后为嘛一点事都没有呢?

毕竟慈禧可不是一个心大的人:“你让我一时不高兴,我让你一辈子不快乐。”这话可是慈禧自己说的。

这何尝又不是拉一派打一派的局面呢?后来伺候慈禧的大太监那个不是小心翼翼的藏起了小心思,嘴巴严的连根针都插不进去,这就是效果。

鬼子六走了,这又有新的势力崛起,朝堂上掌权者能玩的就只有平衡,这俩字玩脱了,慈禧分分钟钟就得离开她的座位,还政给同治。所以鬼子六就在这种局面当中,起起伏伏给慈禧当了一辈子的奴才,到最后都没能玩的过慈禧。

但一条线永远是不行的,毕竟慈禧是个女人,她不可能真正的坐上龙椅。这掌权的时间久了,难免会引起满人宗室的不满。

而此刻汉臣势力的崛起成为了必然,毕竟这个时候,就算是压制汉臣那也是不可能了,兵权因为太平天国的原因已经流到了汉臣的手里边。

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左大人的甘军,已经开始代替绿营成为了满清的主力部队。

用汉臣压制已经高高在上两百多年的满臣,形成了新的平衡,就成为了慈禧底牌。

好吧,慈禧毕竟是满人,不可能让汉臣一家独大。

所以曾国藩和左宗棠左大人的双簧开始上演,至于李鸿章和曾国藩以及左宗棠左大人的矛盾,那是真的,这里不提也罢!

从这些个事情,大家伙其实不难发现,慈禧能够统治四十七年,最为重要的就是帝王的平衡之术弄的还可以。

后来的溥仪之所以能上台,慈禧是感觉自己还能撑上几年,就想着像当年的乾隆一样,不舍得撒手手中的权利,所以弄了啥也不懂的毛孩子,搭配了一个根本玩不了政治的载沣。

载沣这人压根就没啥主见,慈禧就是为了方便控制而已,结果没成想,慈禧毒死光绪之后,她自己连一天都没有撑下去。

所以这架子是搭起来了,瞅着能用,实质上是一副瘸腿架子,压根撑不下去,走不远的。

事就是这么个事,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慈禧专权47年,她有哪些过人之处?

自古贵师出有名。

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最好能有个由头。由头越大,助力越多,阻力越少。

陈胜、吴广起义,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呼百应;刘备多年颠沛流离,终成帝业,靠的是“复兴汉室”大旗不倒;就连朱棣起兵夺侄子皇位也得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而那些公开声称为钱为权抢地盘而挑起战火的,从开始就low了,结局自然与流寇无异。

同理,如果想反对什么事,最好也能搞个大帽子,弄个大盾牌,一扣一挡,效果杠杠滴。

在最爱君看来,晚清帝国中枢,“祖宗之法”就是这样一个存在。

1898年,维新派推行新政,遇到所谓顽固派的种种阻挠。“祖宗之法不可变”成了康梁难以翻越的大山。此时的太后、老佛爷慈禧正在颐和园静静地看着这帮后生“瞎折腾”。

要不是30多年前摆平“祖宗法”,哪有慈禧今日?

▲慈禧太后,叱咤晚清政坛近五十年的女人

1. “半吊子”遗嘱

古代中国是一个“男人当家”的社会。走出家门在政坛搞搞震的女性少之又少,登上权力巅峰的,更是凤毛麟角。影响比较大的就两个:

一个是唐朝的武则天,另一个就是清朝的慈禧

1852年,年方十八的慈禧入宫,4年后(1856年)生下了咸丰帝的长子,也是唯一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淳(即后来的同治帝)。慈禧本就受咸丰帝宠爱,因工于书法,常常为咸丰帝代笔批阅奏折,并在咸丰帝的准许下评议朝政。现在又有了皇子,母以子贵,慈禧在后宫的地位可以与皇后慈安比肩了。

▲咸丰皇帝,刚接帝位就遇到太平天国运动,尔后又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9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火烧到北京,仓皇中咸丰帝“木兰秋狩”,带着懿贵妃慈禧母子二人、皇后慈安,还有一干亲王大臣跑到承德。一年后的8月,暑气刚退,咸丰帝就在避暑山庄撒手人寰了,留下一个被内乱和外敌折磨得千疮百孔的帝国,以及年仅6岁的继承人。

怎样才能让年幼的皇子顺利继位,并在皇位安全的前提下保证帝国的运转呢?咸丰帝煞费苦心。临终前,他做了几件事,大概把后事交代好了。

第一件事,托孤。“著派肃顺端华景寿载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这个安排在咸丰看来是吸取了祖宗教训的。想当年,顺治帝6岁继位时,由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两个人辅政,结果两人争权;康熙帝9岁登基时,辅政大臣变成了四个,结果还是斗,直到康熙把鳌拜给斗倒了才算完。这次,咸丰一口气整了八个,史称“顾命八大臣”

然而,如果大臣们势力太强,架空了皇帝怎么办?

所以第二件事,授印。咸丰规定,皇帝的谕旨由顾命八大臣拟定,但要生效,须盖“御赏”“同道堂”两枚印章。皇后慈安保有“御赏”印,皇子载淳则保有“同道堂”印。这样,帝后和顾命八大臣之间就可以制衡了,既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也不会有大臣争权,专擅朝政了。

可惜咸丰帝人美心美,想得更美。

历史上,权力平衡又平稳的时期有多少?谁又不想大权独揽呢?

2. 祖宗之法

同治帝一登基,就尊生母慈禧为“圣母皇太后”,尊慈安为“母后皇太后”。现在所说的“慈禧”“慈安”就是这两位皇太后的尊号(徽号)。

▲同治皇帝,然而他最初的年号并不是“同治”,而是“祺祥”

按照咸丰帝的遗命,帝国最高的权力被分成了三份:顾命八大臣小皇帝皇太后慈安各享其一。不过,因为小皇帝年龄小,所以小皇帝的那枚“同道堂”印,实际是由其母慈禧保管的。这是慈禧参预同治政局的资本。然而,只有印章这个资本远远不够。一座大山,横在了她的面前。

咸丰帝虽然给身后的政局分了权,但这些权力该怎么协调,相互之间该怎么制衡,咸丰没说清楚。为此,在咸丰死后第二天,两宫太后就跟八大臣争执起来。

八大臣认为,“谕旨由大臣拟定,太后不得更易,章奏亦不呈内览”。意思就是,今上的谕旨由八大臣拟定,而谕旨的内容两宫太后不得更改,甚至大臣们的奏折,也不拿给两宫太后看。

大家都知道,在一家公司里,出方案的是员工,但方案过不过,拍板的是领导;领导说不错,这方案过了,才签字盖章。

若把这种情况放在同治初的政局里,身为员工的顾命八大臣,负责替小皇帝拟谕旨,通过皇帝的谕旨管理帝国的运行;而两宫太后却不是领导,倒像是专职“签字”的:把八大臣的意见上升为国家意志就行了,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了会有什么影响,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等等这些“国是相关”,就不劳两宫太后操心了。

或者说,在八大臣的眼里,两宫太后本就无权操心。

要给一份自己一无所知的文件签字?多尴尬啊。再者,一切都你们说了算,那先帝干嘛不把印章也给你们?这还制衡个毛线?

对此,慈禧、慈安两位新晋太后大为不满。史载慈安“优于德”,与慈禧相比低调不少,存在感也不高,但若论才智,恐怕慈安不在慈禧之下。

在出奔承德时,慈安就与慈禧母子一起受了八大臣之首肃顺的气。而今咸丰一死,最大的靠山倒了,只剩她们孤儿寡母三人。面对八大臣的咄咄逼人,慈安也感到不安。两宫太后都很清楚此时自己想要什么,敌人是谁,应该团结谁。所以,在这件事上,两宫太后抱团取暖。

这次争执的结果,八大臣退了一步,但两宫太后也仅获得“阅览奏章”的权力。数日后,御史董元醇上了个折子,把事情推向高潮。

董御史在折子里说,现在是多事之秋,皇上年龄尚幼,多亏太后“宵旰思虑,斟酌尽善,此诚国家之福也”。虽然本朝此前没有“太后垂帘之仪”,但审时度势,不得不做出这样“通权达变之举”。

这折子就一个意思:什么都别管了,恭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然后,顾命八大臣炸了。肃顺等人“勃然抗论,以为不可”。八大臣以皇帝的名义拟谕旨批驳,说“我朝圣圣相承,向无皇太后垂帘听政之礼……何敢更易祖宗旧制?”又说先帝(咸丰)驾崩前曾特别嘱咐他们八个“尽心辅弼……何敢显违遗训?

如最爱君前面所说,所有的谕旨由大臣拟定,但若要下发得两宫太后盖章才行。两宫太后看到这样的谕旨,心里非常不爽,扣下不发。于是,剧烈的争吵爆发了。史载:

声震殿陛,天子惊怖,至于啼泣,遗溺后衣

争吵声音太大,一边的小皇帝都被吓哭了,甚至还尿了裤子……

次日,八大臣“罢工”,以示抗议。慈禧也不示弱,坚持要临朝。最后还是慈安“转弯”,劝慈禧先忍忍,姑且将就。随着两宫太后的妥协,谕旨下发,董御史谪发披甲奴。

就这样,在“祖宗之法”“先帝遗命”,还有“罢工”的压力下,关于“垂帘听政”的第一次交锋,两宫太后败下阵来。与其说她们败给了肃顺,不如说是败给了“后宫不得干政”的“祖宗之法”。正因为有这样的“祖宗之法”,肃顺一伙才敢理直气壮,在两宫太后和小皇帝面前横行霸道,“全无人臣之礼”

该怎样击破“祖宗之法”呢?

3. 主角们

慈禧冷静下来。毕竟帝位刚刚更替,两宫太后此前都久居宫中,纵使慈禧曾帮咸丰批过折子,但与朝廷百官实无来往。此时别说党羽了,就是大臣们穿着朝服站一排,两位女士能从中分辨叫出名字的都没几个。

所以这时候顾命八大臣的“罢工”还是很受用的,毕竟这个帝国得运转呀。在承德,他们不干活,谁来干呢?

问题的关键就是承德。年幼的皇帝、两宫太后,以及先帝咸丰的梓宫到那时都还在承德。而当初跟着咸丰帝跑到承德的亲王大臣,大多是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的圈子。

肃顺等人不喜欢的人,跟他们政见不和的人都被留在了帝都。咸丰帝的临终嘱托,事实上是将留在北京的一干大臣排除在外的。

对此“北京帮”自然心有不甘。这些被留在北京,以嘴皮子面对英法联军枪炮的人,个个都很生猛。

▲恭亲王奕䜣,皇帝没做成,却做了议政王

恭亲王奕䜣[xīn],稍微看过一点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他。横亘晚清政局的“洋务运动”便出自他手。

想当年,作为道光帝第六子的奕䜣,足智多谋,号称“鬼子六”,各方面都比他的四哥奕詝[zhǔ]强太多。

然而争储的时候,奕詝却在其师杜受田的指点下,巧施“藏拙示仁”“藏拙示孝”之计,成功获得道光帝的认可,继承帝业,是为咸丰帝。而奕䜣只得以恭亲王的身份参预朝政。后来咸丰帝重用肃顺,也有打压奕䜣的考量。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䜣主和,肃顺主战。后来打不过了,肃顺说,奕䜣既然你当初主和,那你现在就去跟洋人谈吧。当咸丰帝“木兰秋狩”的时候,奕䜣被留在北京跟洋人交涉。

除了奕䜣,还有一个狠角色也被留下了:军机大臣文祥。这人有多狠?仅举一例便知:刑、户、礼、兵、吏、工,六部的工作,他全做过,妥妥的全能选手。

当英法联军兵锋逼近北京时,咸丰帝有意出奔承德,大多数亲王大臣都附和赞成,然而位列五个军机大臣之一的文祥却反对,说担心咸丰帝一走,人心涣散。

好的,既然你文祥说不要走,那你留下吧。所以文祥也被留下了,另外四个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杜受田之子)、焦佑瀛跟着咸丰去了承德,成了顾命八大臣其中的四个。

被坑的奕䜣和文祥惺惺相惜,在与英法联军交涉时,共同的工作让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后面的事件中,王室背景的奕䜣和身为军机大臣的文祥,通力合作。

当然,只是这样还不够。有一位伟人不是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吗?巧的是,在京畿一代驻守的将领恰好是僧格林沁胜保

僧格林沁的部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打残了,但这个人在军界影响力很大。他与奕䜣的关系很好。

胜保呢?虽然能力不咋样,但此时京畿一带数他兵强马壮,而且,慈禧少女时候曾跟胜保的姐姐学诗画,慈禧的弟弟跟胜保关系也相当好。

更巧的是,这两个人都非常讨厌肃顺……

所以,肃顺到底是个怎样的存在?

爱新觉罗·肃顺,大清宗室,镶蓝旗人,济尔哈朗的七世孙。以“敢任事”闻名,主张“乱世务必用严刑峻法”。初次受到咸丰帝召见时,肃顺力请“严禁令,重法纪,锄奸宄[guǐ]”,深受咸丰帝赏识,累次破格任用。顾命八大臣中,数肃顺脑子最好使。

而论政绩,肃顺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咸丰一朝的大部分政策都有肃顺的参与。即使后来肃顺在政变中被杀,仍是“人亡策存”,就像先秦的商鞅那样。

只不过,他的人缘,比商鞅还差。

且不说他主导的政策动了太多人的蛋糕,触了太多人的神经,仅与人相处这一点上,肃顺就让许多同僚心里直呼受不了。史载:

(肃顺)心胸狭窄,作风霸道,刻人宽己,行事暴戾,廷臣衔之刺骨

咸丰帝死后,奕䜣去承德哭祭,又应召去见两宫太后。奕䜣邀八大臣之一的端华一同前往,肃顺则说:

老六,汝与两宫叔嫂耳,何必我辈陪哉!

跋扈程度,可见一斑。

历史告诉我们很多次了,太狂妄的人,往往没有好下场。

4. 密谋

咸丰帝死后,奕䜣无视顾命八大臣的阻拦,奔赴承德“哭祭”咸丰帝。史载:

伏地大恸,声彻殿陛,旁人无不下泪……(自咸丰帝死后)未闻有如此伤心者

哭完了,奕䜣便受两宫太后召见。八大臣虽有阻拦,但“究迫于公论,而西太后(慈禧)召见恭亲王之意亦甚决,太监数辈传旨出宫”。八大臣最终妥协下来,放奕䜣单独与两宫太后见面。

叔嫂相见,一片欢喜。

两宫太后尽诉在承德受到肃顺等人种种欺负:什么来的路上不给好东西吃啊,什么先帝驾崩后胆敢跟我们娘仨大吵大闹拍桌子,还把小皇帝吓哭吓尿了啊。

奕䜣也说,北京、承德两地,因肃顺等人阻挠,时常消息断绝。

这下叔嫂一合计,肃顺这帮人,必须除掉。

可是,承德是肃顺的地盘。奕䜣说,要动手“非还京不可”。

对于回北京这事儿,不仅肃顺不愿意,两宫太后也有顾虑,毕竟洋人还在那。奕䜣回答:

外国无异议,如有难,惟奴才是问。

这下两宫太后放心了。待奕䜣一离开承德,便与八大臣商定回京日期。

八大臣当然不愿回去啊,所以就今天一个理由、明天一个理由敷衍两宫太后。后来,胜保带兵来到热河“护驾”,京师廷臣、直隶总督等也纷纷请求皇帝早日回京。两宫太后又以按照祖制,要回北京举行新帝登基典礼并安葬先帝等为由,一面催促八大臣尽早定下回京日期,一面大赏八大臣,令其“大喜过望”。返京之事这才再无异议。

▲美丽的承德避暑山庄,见证了清朝好几件大事

5. 定乾坤

1861年9月23日,同治帝、两宫太后、顾命八大臣,还有咸丰帝的梓宫,起驾回銮。

慈禧的机会终于来了。

两宫太后和小皇帝在送先帝梓宫上舆之后,便与八大臣中的载垣、端华从小道星夜兼程,赶往北京。而肃顺等人则陪着咸丰帝的梓宫,从大路缓缓向北京行进,其间还遇到大雨,道路泥泞,诸人狼狈不堪。论行程,肃顺比两宫太后她们慢了足足4天。

9月29日,刚到北京,慈禧就在前来迎驾的朝臣面前涕泗横流地哭,把娘仨在承德受的委屈全吐了个遍。朝臣大多苦肃顺久矣,经太后这么一说,朝臣们心里不禁共鸣起来:肃顺面前,太后尚且如此啊。

9月30日清晨,回京还不到一天的慈禧,联合早已准备妥当的奕䜣,以小皇帝颁布的诏谕为据发动政变,直指顾命八大臣“矫诏擅权”,当场将载垣、端华二人逮捕下狱,随后又命人前去捉拿尚在路上的肃顺等人,解送回京。抓肃顺的时候,肃顺睡得正香呢。

10月1日,两宫太后大赏政变功臣。命恭亲王奕䜣为议政王、军机大臣;尔后军机大臣文祥上奏,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10月5日,改年号“祺祥”“同治”

10月6日,命载垣、端华自尽,斩肃顺于市,其他顾命大臣皆革职,永不叙用。

斩肃顺时,京城欢天喜地:

人士闻将杀肃顺,交口称快。儿童欢呼曰:肃顺亦有今日乎!”或拾瓦砾泥土掷之。顷之,面目遂模糊不可辨。

昔日飞扬跋扈的肃顺此时却仍骂不绝口,慨然赴死。

半个多月前,肃顺还依仗“祖制”“遗命”,与两宫太后争于殿堂,何其狂也。但他始终没弄明白,只要方法得当,总有东西可以凌驾于“祖制”之上。至于“遗命”,死人安足恃?

就这样,辛酉政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达到目的后又迅速收场。干净利落,稳,准,狠。

自此,26岁的慈禧开始登上权力的巅峰。

1881年,慈安太后暴死于宫中,两宫太后只剩慈禧一极。

1884年,甲申易枢,议政王奕䜣被削夺权力。

此后,在大清的权力中枢,再也无人能阻拦慈禧独掌权柄。

以洋务派、保守派相互制衡,以帝党、后党相互制衡,以汉人用事,以满人制衡汉人,又什么“祖宗之法”,什么“本朝先例”……在慈禧的手中,权力如玩具,没有人玩得比她高明。

回到开头的场景,戊戌变法中的康梁之辈,如何是她的对手?

到了1908年,历三朝,左右朝政48年的慈禧,死了。也许,这样一个狠角儿,只有老天能收了。

再三年后,大清亡了。

慈禧专权47年,她有哪些过人之处?

中国历史上两个女人最厉害,一个是武则天,一个就是慈禧。慈禧专权47年,没有两把刷子是无法做到的,豫有得把她过人之处归纳为四点:

善揣人心

咸丰皇帝,后宫妻妾成群,却没有孩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孩子皇位就无法传承,这成了咸丰的最大心病。嫔妃之中谁能为咸丰生下儿子,谁就有机会宠冠后宫。

提高生孩子的概率,必须保证播种次数足够多,地还要足够肥。可这两点慈禧都不具备。咸丰后宫人多,他根本不知道兰贵人是谁,而且慈禧有痛经的毛病,这毛病严重影响生育。

为了让咸丰宠幸,慈禧重金贿赂咸丰的当红太监安德海。安德海在咸丰散心时不经意间把他领到了慈禧的住所。慈禧用江南小调成功把咸丰勾引身边。慈禧做足了功课,她把咸丰的爱好弄得一清二楚,咸丰爱喝茶,她拿最好的,咸丰最爱喝的茶来,把咸丰伺候得舒舒服服。咸丰心里美滋滋的,当然愿意经常宠幸慈禧。慈禧地位低没权力请太医,趁咸丰高兴,慈禧说自己经常肚子痛。咸丰说,好办,叫太医来,就这样慈禧顺便解决了痛经毛病。

最终慈禧胜利了,他为咸丰皇帝生了唯一的一个儿子。

善抓机遇

咸丰皇帝驾崩,临终把同治小皇帝托孤给了八大臣,但是咸丰对八大臣不放心,为了制约八大臣,他弄了两个章让慈安和慈禧管着,八大臣下达政令必须盖上两个章才生效。按照咸丰的意思,慈安和慈禧的两个章仅仅是制约八大臣,但是,慈禧却看到其中存在的巨大商机。

慈禧首先做通了慈安的工作,因为慈安是正宫太后,是大清名义上的最高权力者,她必须争得慈安的支持。

要扳倒八大臣,光慈安的工作做通了还不够,后宫之中,两个女人不能出头露面,她们必须从外部寻求支持,这时她想到了小叔子恭亲王奕訢。奕訢渴望权力,对咸丰安排的辅政大臣没有他极为不满,慈禧派安德海与奕訢联系,很容易就达成同盟,叔嫂联手发动辛酉政变干翻了八大臣,夺得权力。

制衡有方

得到权力后,慈禧垂帘听政,恭亲王奕訢成为议政王。他们搞辛酉政变是同盟,但是他们的理念不同,奕訢是维新派,慈禧是保守派,两者之间有斗争是必然的。慈禧紧紧抓住保守派力量,来制约奕訢。

保守派力量比如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荣禄等,这些保守派坚定地站在慈禧一边,成为慈禧的坚强后盾。中法战争期间,慈禧罢免了奕訢的官职,接班的就是醇亲王奕譞。慈禧还把奕譞的儿子载湉和孙子溥仪弄来当皇帝,让奕譞的儿子载沣当摄政王。慈禧通过抬高保守派,打压奕訢和光绪等维新派,来平衡权力,保证自己权力稳固。

杀伐果断

慈禧做事决不拖泥带水,辛酉政变时慈禧才26岁,每一步做得都干净利索,政变成功后,该杀杀,该流放流放,毫不手软。

戊戌政变时,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逮捕并杀害了六君子,把光绪囚禁瀛台。

奕訢工作干得应该说很不错,但是慈禧看他不顺眼,借中法战争失利就把奕訢罢了官。

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西逃,临走还把光绪喜欢的珍妃投进井中。

光绪是慈禧的亲外甥,慈禧病重,自觉生命不久,担心光绪在她死后掌权,对她不利,临终还要毒死光绪。

慈禧的杀伐果断,让人望而生畏,不敢轻易觊觎她的权力。

慈禧专权47年,她有哪些过人之处?

从秀女到太后,慈禧只用了9年。为了掌权,她以命相搏,还割肉给皇帝当药引,眼睛都不眨一下。她身上的过人之处,值得普通人参考。

慈禧,是晚清重要的实际统治者,地位比皇帝还高。

当年,武则天为了掌权,弄死不少李唐皇室,连自家儿子也不放过;但慈禧掌权,几乎没对爱新觉罗家族下死手,就稳稳当当47年。

慈禧出身不高,入宫时只是小小的秀女,但她对自己够狠。

21岁那年,生下唯一的皇子,她没看两眼,就扔给了皇后慈安抚养;咸丰病重,她割下一块肉当药引子,连眼睛都不眨一下。

我翻阅了史料,总结出慈禧的逆袭之路,她的身上确实有4处不可小觑的过人之处。

其一,对自己够狠,直冲目标

努尔哈赤灭亡叶赫部时,叶赫部首领扬言:“即便叶赫部只剩下最后一个女人,也要覆灭努尔哈赤的天下!”

这个目标,还真就被叶赫那拉氏的慈禧,给做到了。

古人迷信。

作为叶赫那拉氏的女儿,慈禧想要在后宫呼风唤雨、位高权重,非常困难。她必须付出更多努力。

慈禧17岁入宫,为了博得皇帝宠爱,她对自己是真下了死手:

  • 咸丰喜欢裹小脚的汉女,满人出身的她,硬是裹了小脚;
  • 咸丰喜欢温柔婉约的女子,慈禧就学了南曲,成为后宫唯一会唱曲的满人。
  • 咸丰宠爱后宫打更妇女,有“四春之宠”,后宫妃嫔都觉得荒唐,有失自己满蒙贵族的身份,可慈禧丝毫不介意,还过去插一脚,成了第五春“天地一家春”;
  • 21岁那年,慈禧怀孕,但她体质不好,生育风险极大,她以命相搏,生下了咸丰唯一的皇子。紧接着,为了稳固地位,她向皇后示好,把孩子送给了皇后抚养,自己则迅速恢复身材,紧巴巴讨好咸丰。

短短五年不到,慈禧就从宫女变为了懿贵妃,成为了别人眼中的宠妃、权妃、人生赢家。

旁人只看到她的受宠,却没看到她为此付出了十几年的筹谋规划。

《十叶野闻》:“当文宗初幸慈禧之日, 颇有惑溺之象。《长恨歌》中所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者,仿佛似之。”

成了懿贵妃的慈禧,因为能识文断字,咸丰便让她来看奏折,还允许她对朝政提意见、给方案。

不过,命运总是一瞬间直转而下。

6年后,咸丰病重,此时,唯一的皇子载淳年仅6岁,慈禧又颇懂朝政,为了避免外戚干政,咸丰极有可能选择“去母留子”。

慈禧自然不会坐以待毙。

历史上慈禧到底做了什么,我们如今是不知道了,不过,野史中有一则小故事很有意思。

相传,咸丰在临死前留了一个心眼,给了皇后(即慈安)一道谕旨,如果慈禧日后干了什么不法的事情,直接诛杀。

这道旨意,就像是悬在慈禧头上的一把剑。

为了让自己安全,慈禧狠心割下自己一块肉,给慈安做药引子。

这是很明显的苦肉计。

但慈安本就良善,自此对慈禧彻底放了心。

从以上的经历来看,只用了9年就当上太后的慈禧,目标感强,能对自己下狠手,很适合在职场上生存。

其二,政治手腕高。

慈禧有政治头脑。

  • 咸丰在世,她在后宫,跟随丈夫学习打理朝政;
  • 咸丰死后,她在前朝,初次登上舞台;

为了完全掌控局势,慈禧拉拢了小叔子恭亲王奕忻。

一场辛酉政变,将她的政治手腕,展现得淋漓尽致。

咸丰临死前,曾给了慈安一方印章“御赏”,给了皇太子载淳一方印章“同道堂”,另外设有八名辅政大臣,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此后,任何一道旨意,都必须经过两道印章,才能正式发出。

皇太子年幼,他的印章实际由生母慈禧控制。

因为忌惮亲王势力,咸丰所设的八位大臣中,基本没有皇室宗亲。

按照正常的逻辑,大臣辅政,两宫太后盖章,朝政正常运转,互相牵制。

但大臣们想要赶走太后,而太后也想要赶走大臣。

在这场角逐中,慈禧先是找到慈安,统一战线。

慈安性格良善,对权势没什么兴趣,不过,她毕竟是太后,天然看不惯大臣们的咄咄逼人,便答应和慈禧联手。

“以势力论, 则北京较优,以名份言,则行在为正,二者合而为一,则辅政之势孤矣。”(《清代通史》)

搞定慈安后,慈禧又去拉拢了被忽略的皇室宗亲,其中恭亲王奕忻是重要角色。

奕忻是咸丰的兄弟,差点成为皇帝。

他有威信有兵权更有谋略。

接到消息,奕忻以奔丧的名义来到热河行宫,与慈禧密谋一番。

第二天,奕忻就拿着盖了玉玺和咸丰印章的圣旨,对八大臣发难,将他们革职查办。

晚清的大臣,几乎没几个干净的。

很快,这些大臣就被定了罪,其中最重的罪名,就是“不能尽心和议……以致失信于各国”,即板上钉钉的卖国贼,谁都救不了。

破解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慈禧开始掌权了。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载淳的年号由“祺祥”改为“同治”,意为两宫太后共同治理。

当然,历史上的慈安,对朝政根本不感兴趣,连奏折都读不通,全然当起了甩手掌柜。

国家大事全部归慈禧掌权。

都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但掌权后的慈禧,在政坛上依旧长袖善舞。

政权稳固后,慈禧便故技重施,直接让翰林院编修蔡寿祺弹劾奕忻,将他革职查办。

慈禧的能力,还在于平衡。

为了收拢地方势力,慈禧重用袁世凯,但随着袁世凯势力渐大,她又将与袁世凯有多年矛盾的张之洞召出。

当时,许多外文刊物对她的形象恶意抹黑,慈禧不气不怒,找来画师、摄影师,将自己的肖像和照片大量印制,分发给外媒,赠送给各国领袖,罗斯福就是其中之一,成就了著名的“照片外交”。

不得不说,这种制衡与驭心的政治手腕,真是厉害。

其三,具有革新和改变的意识。

晚清的一场场割地赔款条约后,慈禧基本上被钉上了“耻辱”的标签。

但是如果仔细了解,我们就可以发现,这个长期生活在封建社会之中的女人,也具有一定的革新与改变意识。

  • 洋务运动,大肆向国外学习军事、工业,是慈禧的最后决策;
  • 晚清变法,虽是先进知识分子的主张,但也离不开慈禧的支持。

《光绪朝东华录》:

“取外国之长, 乃可补中国之短, 惩前事之失, 乃可作后事之师。”

“军机大臣、 大学士、 六部九卿、 出使各国大臣、 各省督抚, 各就现在情, 参酌中西政治, 举凡朝章、 国政、 吏治、 民生、 学校、 科举、 军制、 财政, 当因当革, 当省当并, 如何而国势始兴, 如何而人才始盛, 如何而度支始裕, 如何而武备始精,各举所知, 各抒所见, 通限两个月内条举以闻。 ”

在老路走不通的时候,顽固的慈禧,也会想一想改变。

当然,她的眼光和地位,注定是狭隘的,这种革新与变革的效果,也打了折扣。

不过,这种变通意识,在顶尖贵族阶层还是很稀缺的,这可能也是她稳坐江山的原因之一。

其四,运气极好。

慈禧的成功,有她自己的努力与天赋,但必须要承认,她的运气也很重要。

《太后治下的中国》:举国上下, 叛乱四起,咸丰皇帝孱弱淫乱, 尽失民心。在士大夫眼中, 他堕落无能, 完全不具备诸位先皇流芳历史的贤明风范, 更不懂得效仿先祖编纂巨著典册来赢得文人之名。

  • 但凡,咸丰不要那么好色、那么软弱废柴,慈禧就很难成为后宫的专宠;
  • 但凡,咸丰的后宫还有第二个能读史书、识文断字短句的人,慈禧就很难涉政;
  • 但凡,慈安对权势有一丁点兴趣,但凡慈禧生下的不是儿子……

任何一个环节的改变,慈禧都很难走向政治舞台,专政47年。

或许,她的这点运气和手腕全部耗费在了自己身上,一星半点都没有留给后人。

  • 她的儿子同治皇帝,远没有她的手腕与能力,年轻早逝,传言死于花柳病;
  • 她的侄子光绪皇帝,体弱多病,也不堪大用。
  • 她的几十年掌权,给中国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害。

从人物的角度来看,慈禧的人生是成功的,从秀女到太后,她只用了9年,然后稳坐江山47年,一直地位崇高。

然而,从其他角度来看,她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 作为母亲,她对同治过分溺爱,导致他放纵,染上花柳病而死;
  • 对待侄子光绪,她太过严苛,以制情感淡薄……
  • 对待国家大事,她只顾享乐,没有长远目光,最终,她一手扶持起来的接班人隆裕太后和摄政王载沣,直接间接促成了大清的灭亡。

回头在看,努尔哈赤打下的江山,确实也灭亡在了叶赫部的女人手里。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慈禧专权47年,她有哪些过人之处?

慈禧太后(1835-1908),叶赫那拉氏,出身于满洲镶蓝旗一个官宦世家。这个粗通文墨的女人统治庞大的大清帝国近半个世纪,那么她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女性执政者?

一、 会生

这不是开玩笑,慈禧太后的丈夫就是咸丰皇帝,此人早期还有点励精图治的样子,但现实的很快将这个年轻的皇帝击垮,于是他开始纵情享乐透支自己的身体,三十一岁的盛年就驾崩了。咸丰的女人有很多,但这么多年却只留下了一个龙种——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

而这个孩子成为了日后慈禧太后掌握权柄的首要条件,因为她是皇帝的亲妈,这比什么都重要。

二、长寿

慈禧整整活了73岁,这是她能够掌握大清国运的第二个条件,在古代平均寿命不高的情况下,这绝对是高寿了。慈禧太后可谓是养生有术。她十分注重奇药异术,例如气功、针灸、按摩、引导、服食、珍摄等出自民间的术法。

她熬过了同治、光绪两位皇帝,熬死了政敌奕和慈安太后,连李鸿章都没活过她,足见其强劲的生命力。如果没有足够的寿命保障,任何权力都是浮云,可以参考西汉的吕后,吕后是出色的政治家,但就是寿命太短,导致后来吕氏一族的覆灭。

三、 政治敏感度

慈禧太后虽然不是出色的政治家,但绝对有着灵敏的政治嗅觉。但咸丰死前留下的政治遗嘱出现后,她就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咸丰的目的无非就是达到一种政治平衡,让八大臣拟定旨意,并由皇太后盖章同意。而慈禧认为两宫太后同样可以拟旨,为何还要这八大臣掣肘呢?

因此,她联络恭亲王发动政变,足见其天生的政治敏感度。

还有,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无论是同治还是光绪的婚姻,都由她一手包办,这样可以保证权力一直在自己的手中,即使在自己弥留之际,也安排了隆裕太后与摄政王载沣共同斧辅政的局面。

四、御人之术

要说慈禧太后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她那登峰造极的御人之术。从奕、荣禄到曾国藩、李鸿章等一时豪杰,都被她安排的明明白白。

“辛酉政变”后,慈禧马上着手打击恭亲王奕的权力,不给奕任何机会反击;对于曾国藩、李鸿章这种立下大功的封疆大吏,也是萝卜与大棒兼用,一方面给与高官厚禄俘获人心,一方面也不断的敲打,防止恃宠而骄。而慈禧从未选择“兔死狗烹”那一套,因为她知道,自己的才能无法管理这个庞大的帝国。

现在来看慈禧,她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运大清国脉于她的股掌之上,确实有过人之处,但她却多次恶化了近代中国的前途,应对中国的历史承担其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

慈禧专权47年,她有哪些过人之处?

加速封建王朝的衰败,让封建思想等级制度体系彻底瓦解,清朝成为最后一个封建社会王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