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为何因解读《石壕吏》引发争议,还被批:不知道在侮辱谁智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8677条回答。
两个字就可以点评:荒谬。
首先看看《石壕吏》的大背景,当时唐军进行大反击,然而因内部矛盾重重,导致全军崩溃,被叛军击败。
唐军损失惨重后,胡乱在控制区抓丁抓夫,补充损失。
康震的观点是这样:
其一,石壕吏为何要“夜捉人”?康震认为这是临时扩充兵员,可称是情有可原。
其二、石壕吏虽然态度凶恶,“吏呼一何怒”,但却是国家公务员,职责所在,态度不对,行为却无大错。
其三,诗中之老妇“请从吏夜归”,表达一种明显的爱国价值观,表示当国家和民族遇到危难时,百姓还是会毅然挺身而出。
这种基本是胡言乱语,是对历史常识不了解的现代人的想法。
首先,扩充兵员确实不能说有错,但历朝历代都有规矩。
就看抗战时期战局那么吃紧,壮丁也是按比率抽取,三丁抽一,五丁抽二。
也就是家里2个适龄男人,只征召1个,如果有5个男人则抽2个。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独子不需要参军,更别说家里没有男人的。
为什么这么做?因为老百姓要生存,家里需要男人种地、做生意、做工,养活全家。
男人都当兵去了,家里老幼妇孺就得饿死。
《石壕吏》中家里三个儿子全部参军,两人已经战死,只剩下一人。家里只有一个守寡的儿媳带着孙子、一个老太还有一个老头子,都完全不符合征兵的要求。
就常理来说,这三人都不可能被征召,然而如果老头子不逃走,被抓的就是他。
最终连老太都被抓走做民夫,可见当时抓丁到了什么地步,完全不管老百姓的死活。
试问,如果这家真的只有儿媳、小孙子和老太太,现在老太太被抓,儿媳和孙子还不是饿死吗?他们的生活谁来管?
目睹惨剧的杜甫如果不是华州司功参军,是个官员,恐怕直接也被抓走了。
就算国破家亡的时刻,也不能抓丁抓夫到这种地步,这完全是不让人活命吗!
套用日本网友一句话:如果国家随便让老百姓为他去死,根本不考虑老百姓的生存,这种国家早点灭亡更好。
其次,石壕吏的态度。
石壕吏态度极为恶劣,而且无耻下流。
大家注意,其实石壕吏抓走老太太的意义不大,因为她是妇女,年龄很大,说难听的只能做做饭而已。
而老太太其实是不用做民夫的,因为她去了没什么用,什么重活都干不了。
但老太太为什么主动要去呢?
其实老头子已经跑了,不需要老太来掩护他,唯一需要掩护的就是还在喂奶的儿媳。
石壕吏中没有记录官吏的话,但显然他是威胁要抓走连完整衣裙都没有的儿媳。
毕竟儿媳年轻,去军队还能做点比较重的工作。
老太太怕儿媳走了以后,吃奶的小孙子活活饿死,无奈之下只能主动代替她参军。
可见,石壕吏无耻下流,连喂奶的妇女和高龄老太婆都不放过。
大唐就算要求抓丁,也不可能要求抓走妇女、老太婆,都是石壕吏自己抓人凑数,反正抓不到男人就抓女人。
这种属于极度的缺德,竟然还有人说石壕吏的态度凑合,行为无错。
再次,诗中之老妇“请从吏夜归”,表达一种明显的爱国价值观。
这让人笑喷了,上面萨沙写的很清楚,老太是为了小孙子免于饿死,迫于无奈才顶替做民夫。
以老太太的年龄,一旦被抓走,能够吃得了从军的辛苦?估计没多久就送命了。
人家三个儿子都参军,还死了两个,已经够爱国了,甚至可以说爱国到了极点。
非要让全家因为爱国都死光,才符合“明显的爱国价值观”。
这些观点匪夷所思,如果是郭德纲说相声倒是可以接受。
最后说一句:国不爱民,民凭什么爱国?
康震为何因解读《石壕吏》引发争议,还被批:不知道在侮辱谁智商?
康震解析《石壕吏》前后两次观点相反,不知是什么原因导至180度翻转。这在客观上至少给人造成一种″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感觉。
他把战争中死去的人,谓作为国家牺牲。模糊了阶级属性,搅浑了国为谁国,民该何奉的政治原则。指鹿为马一派烂言,白面康震,真是善用"春秋之笔"。
康震为何因解读《石壕吏》引发争议,还被批:不知道在侮辱谁智商?
这位教授估计很多人都认识,我是在《诗词大会》上知道他的。反正名头一大堆,我也记不住——不过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教授”。这哥们最近解读《石壕吏》这首诗让我们三观尽毁,说良心话,政治正确是没有错。错就错在解读的是《石壕吏》这首诗,这首诗大家太熟悉了,听完教授的解读以后完全可以送他两个字——荒谬。
他是这样解读的意思其实很简单——朝廷虐我千百遍、我一定要待朝廷如初恋……
他把郭子仪的军队说成是“咱们的军队”;他将夜半抓丁的酷吏,说成是“国家的公务员”;他把“吏呼一何怒”,说成是征兵的公务员虽然态度不好,但他是“组织派来的”;最后他把老太婆的不得已之下说出的“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主观升华到爱国赴死的高度。
这样的解读说白了也就一句话解释:生拉硬拽的往爱国主义上面去碰瓷而已。
先来看看《石壕吏》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吧这首诗是唐朝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也就是写出著名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那位诗人。这首诗是杜甫根据亲眼所见而创作的一篇不朽的名作。
当时处于安史之乱时期,,唐军的郭子仪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在河南安阳)一度感觉胜利在望了。
可是在第二年,由于史思明派出了大量的援军到来,外加上唐军自己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军”的两面夹击之下,唐军自己全线崩溃了。于是乎,唐朝这边郭子仪的部队,开始了一贯的工作——抓壮丁。
这一幕刚好被路过的杜甫看见了,杜甫当时有官位在身:华州司功参军,要不然估计杜甫都会被抓走了。这就是这首诗的历史背景,用两个词语形容当时的唐朝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任何一个正常的人对这首诗里描写的内容都会黯然泪下的:大唐的时候,一天夜里差役来抓壮丁了,这户人家本来有七口人的:三个儿子、老夫妻两个、一个儿媳妇、一个嗷嗷待哺的孩子。这户人家在有人来抓壮丁的时候,家里还剩下四个人,那三个儿子已经被抓走了,其实二个已经死了,,剩下一个儿子还在前线打仗。
由于这户人家知道来人的目的,所以家里仅剩下的一个男人,也就是老妇的丈夫翻越围墙逃跑了。然后老妇出来应付这凶神恶煞般的衙役们,杜甫诗里这样描写当时的情景的: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的悲伤……
老妇人实在是没有办法了,痛哭流涕地对这些衙役们说:
“我家的三个儿子都去前线参加邺城之战了。其中一个儿子带了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都战死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需要照顾,所以他的母亲还在家没有离去,但是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我自己虽然年老力衰、体弱多病。但是如果需要的话,我可以跟你们去,如果现在就启程的话,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大家看了这首诗里面的内容有何感想呢?我想说,这户家人太惨了,家里三个儿子已经死了两个了,剩下的那个估计想活命也难。
家里唯一的男人逃走了,只剩下一个老妇、一个还在喂奶的媳妇以及一个小孙子。如果老夫人也被抓走了的话,儿媳妇和小孙子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估计也活不成了。这家人随时面临着”灭门之灾”。
老妇去从军是为了保护家里的儿媳妇,而不是什么狗屁的“爱大唐”;郭子仪的军队是谁家的,我认为是朝廷家的,反正不是老百姓家的;半夜来抓人的酷吏确实是大唐的公务员,不过显然不是为大唐群众服务的公务员,而是半夜来索命的“夜叉”而已。
试想一句话,如果这位教授就是这户人家的人话,也不知道他会不会抛下还在喂奶的媳妇慷慨为“大唐”去赴死。这是典型的把悲剧当喜剧说,目的不言自明。
唐明皇与杨贵妃
延伸阅读一下:当时的大唐、当时的安史之乱和这户人家又有啥关系呢?安史之乱发生在唐明皇时期,也就是那个宠爱杨贵妃的皇帝——李隆基。安禄山和史思明原来是大唐的两个节度使,后来权力太大了、实力太强了之后,就开始发动“起义”了。说白了,这是一场争夺大唐皇帝大位的战争。
这户人家和这场战争可以说:没有半毛钱关系。安史之乱之所以会发生根本原因只有一个:制度不靠谱,地方的权力过大导致的。
我想这户可怜的人家,平时肯定是老实巴交的过日子、种地交税、还要服徭役,总之是过着贫苦而简单的日子。他们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吃饱饭、能平平安安的生活、儿子们都能找个媳妇生个可爱的孙子而已。
这场本来与这户人家毫无相关的安史之乱,最后的代价却是普通百姓的妻离子散、赤地千里、饿殍满地。 我认为这户人家没有义务去为大唐的不靠谱、皇帝李隆基的不靠谱承担任何代价的。
因为他们平时该交的税已经交了、该服的徭役已经服了,他们已经为大唐服务过了,还让他们来承受大唐自己不靠谱的政策导致的灾难,这简直是岂有此理。
话说回来,最终不管是安禄山、史思明胜利了,还是大唐胜利了,对于这户人家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该种地还是种地、该交税还是交税、该服徭役不还是服徭役。最后我只想说一句话,国不知有民、民也不知有国了;国不爱民,民凭什么爱国呢?康震为何因解读《石壕吏》引发争议,还被批:不知道在侮辱谁智商?
杜甫《石壕吏》,之所以传唱不休,是古代不得志之士矫情的爱国主义及人道主义的泛滥煽情。我却只看见了一点虚弱文人撒娇的慈悲!
杜甫仕途一旦飞黄腾达,环伺皇帝左右,还能慈悲地直赋《石壕吏》么?沦为底层小吏行使征兵权,食皇粮者,是为不忠,——吃家饭,屙野屎!战事吃紧,绝不可能因无丁可征而摁下暂停键:古来征战莫不如此。战事既发,一发而不可收,纵谈家国情怀,那不过是文人墨客魔幻、娇艳、柔弱的粉头红笺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当家才知柴米贵!战争,绝不讲慈悲为怀一说。都想争夺天下,一切,王者说了算。成则为王,败者为寇。说白了,杜甫不过是王者手下不得志的喽啰~小寇!极其酷似《西游记》一情节描写的,“大王叫我来巡山呀”!由此,只有天下无战事,大家即相安无事……
至于康震点评《石壕吏》观点,无非是吃了点评“这碗饭”,而油然这般点评罢了!即,只要应和“正能量”即可,或者也就是教授康震的三观。又如北大教授孔和尚,可以双手暧昧美女塑像赤裸裸的二乳以挂上网,晒一晒……。
由此,《石壕吏》上了学生课本,即唯一以正能量——所谓揭露、批判封建王朝的罪行而课儿!由此,即彰显了杜甫高尚的怜民情怀!欲说杜甫爱国,——漫等咱睡三更后,好好考稽再下结论: ……颇令人怀疑人生了!
……欲解读古人诗文,摸清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作者的身世再~畅所欲言。比如,小仲马,大可在法国巴黎三春里讴歌茶花女及名妓动人的爱情故事,——这就是艺术。或者古诗“一枝红杏出墙来”,也可以理解为偷情佳句,也可视为怒赞春天花事的妙语。康震为何因解读《石壕吏》引发争议,还被批:不知道在侮辱谁智商?
谢谢邀请。康震解读《石壕吏》之所以引发争议,十分正常。我个人认为,康震对杜甫《石壕吏》三个误解。
一是对杜甫《石壕吏》主题的误解
杜甫的《石壕吏》主题鲜明,揭露、批判了统治者鱼肉百姓的暴行。而康震的解读是对杜甫《石壕吏》主题的误解。有诗为证,《石壕吏》一诗中,“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抨击了统治者暴行。康震却称石壕吏是“国家公务员”,代表国家来强征民夫民妇,虽然手段粗暴,但却是没错。我认为,这对杜甫《石壕吏》主题的误解。
二是对杜甫《石壕吏》诗意涵含评价的误解
杜甫的《石壕吏》饱含深情,“苛政猛于虎”的评价,就在诗意中。康震却视而不见,一再强调的立论基础是“杜甫只是忠实记录而不做评价”。有诗为证,如泣如诉地描述这样的“苛政猛于虎”的评价,就在诗意中:石壕吏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大意是:“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全诗分明揭露统治者残暴,不顾民众死活的恶行。康震居然强调的立论基础是杜甫只有“忠实纪录”没有评价,岂知杜甫诗的“苛政猛于虎”的评价,就在诗意中。我认为,康震强调杜甫只有“忠实纪录”没有评价,这是对杜甫《石壕吏》诗意涵含评价的误解
三是对杜甫诗的时代性误解。 杜甫《石壕吏》深刻揭露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暴行,而康震之所以称石壕吏是“国家公务员”,是对杜甫诗的时代性误解。有诗为证,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令人品味,不宜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是时代性的暗示。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封建社会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我认为,康震却用所谓的国家利益来淡化民众的苦难,是对杜甫诗的时代性误解。
附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康震为何因解读《石壕吏》引发争议,还被批:不知道在侮辱谁智商?
大概是因为他迎合的姿势太生硬难看了,让人想起了郭沫若。
文学作品的解读,其本身确实是允许并且也很自然的有不同的解读,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比如说,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你可以说它是教人珍惜光阴,也可以理解成让人及时行乐。
更有时代的变换,立场的不同,那解读出来就更是千差万别了。《水浒传》在古代就是禁书,现在是歌颂农民起义的名著。《三国演义》一开始,刘关张三兄弟在干嘛?在自筹经费打张角,张角又是何许人?应该是和宋江差不多的吧?
说《红楼梦》批判封建社会,就算曹雪芹想批判,他自己懂不懂什么是封建社会?
总而言之呢,文学作品的解读,允许花样百出,也允许变化和迎合,反之如果都是一个声音,反而不美。
那康教授为何就激起民愤了呢?
迎合的姿势太生硬,吃相难看,为了色彩,生拉硬套,牵强附会,全然没点知识分子的风骨。
郭沫若的《李白和杜甫》,也是迎合之作,还有其它一系列的诗歌就更不用说了。
论才华,康教授肯定是不能和郭沫若相比的,大家郭沫若尚且被诟病,那康教授被批被骂岂不是再正常不过了?
知识分子做人得更加厚道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