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闹饥荒的时候,为何不捕鱼打猎呢?

路有冻死骨,何不食肉糜?晋惠帝时期,天下发生了大饥荒。最后连草根都吃没了,只好去吃观音土。消息传到皇宫之后,晋惠帝问了一句: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意思是百姓没有米饭充饥,为什么就不能吃肉呢?其实这也是同样一个道理,在遇到大灾荒的时候,为什么就不能靠捕鱼为生?如果有蝗灾的时候,为什么不能靠捉蝗虫来吃?

可能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家并不了解饥荒的可怕。一般情况下饥荒都是有三种原因产生——干旱、水灾或者是虫灾,而且持续的时间必须要长。如果是一两个月,以古代官府的能力,还是勉勉强强可以支撑的。

就给大家举一个比较具体的例子,比如说1943年陆丰县大饥荒。 整个饥荒受灾之严重,死亡人数之多乃历史罕见。本来仅有50多万人口的县,饿死了十几万,逃走了将近2万,快要占了全县人口的30%。

这场灾荒的发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是由于日寇占领,造成了物资的匮乏。另外是1942年秋季的虫灾,本来就已经剩不下多少禾苗。随后又迎来了台风,两场灾害下来,水稻都是白穗。

在1943年春天的时候,陆丰地区又迎来了长时间的春旱,几十天都没有下雨。春旱的时间又赶上了春耕时节,本来去年的秋天就已经没有收成了。今天开春又种不下去,所以说灾荒是肯定的了。

其实春种的时候,很多百姓家的大米番薯都已经吃光了,了。甚至正月份还没有出,有些地区就开始闹饥荒。有些比较有眼力劲的村民,看到势头不对,立刻拖家带口先走了。最后留在本地的居民,只能勉强的度日。后来实在是没粮食吃了,就开始吃米糠。再后来连米糠都吃不了了,就只能去地里面挖各种野菜。当时但凡是能填饱肚子的,全部都被拿来充饥。

正如题目所说,为什么不去打鱼?前一年是虫灾,第二年春天是春旱。干旱季节水位下降,本来水里面的鱼一样受灾。在干旱造成的饥荒下,水里面的鱼本来就少。

而且每一次饥荒的爆发,基本上都是几个月的时间。如果前一月大家都打鱼,基本上在饥荒的情况下,不出半个月的功夫,不管是多大的池塘,里面的鱼都会被捞个底朝天。

后面还有四五个月怎么办?水里面没有鱼了,基本上只能等着饿死。所以说为了能够活下去,只好去挖各种野菜。当这个地方野菜没有了之后,只好跑到其他地区要饭。

我们再说回陆丰县受灾,在大饥荒的情况下,有的家庭全家饿死成为了绝户。最后甚至有几十个村子取消了名字,因为村子基本上都是空村子。

由于死的人太多,最后大家合伙建造了一座义冢。由于里面埋的人太多,最后被称作是万人坟。这些人绝大部分都是被饿死,还有部分是因为吃了太多米糠,最后生了水肿病,结果因此而死。其实不仅仅是陆丰县,这场饥荒基本上波及了整个广东省。比如说海丰、普宁、朝阳等等,大约有50多万人饿死,只不过陆丰县最为严重。整个广东省死于逃荒的人有百万多人,占据总人口的10%。

除了这种干旱造成的饥荒,另外一种情况的饥荒就是虫灾。其实蝗虫确实可以吃,更何况在饥荒的情境下,没有什么是不能吃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吃?因为实在是杯水车薪。

差不多1万只蝗虫可以重达20多公斤,什么样的蝗虫密度可以达到蝗灾的程度?基本上每平米地可以有4000多只蝗虫,就可以称得上是蝗灾了。(不是瞬时)

那么一亩地的蝗灾,就得有300万只蝗虫,差不多6000多公斤。猛的一看6000多斤的蝗虫,肯定够吃好多时间了吧。但是你了解过蝗虫的破坏速度吗?1万只蝗虫在三个小时内,就可以吃光一亩地的作物。

那么一亩地蝗虫,差不多就是300万只蝗虫。用不到三个小时,就可以吃光几十亩的作物。每次但凡是蝗灾爆发,蝗虫将会是铺天盖地,300万实在是小数字。一旦有蝗灾爆发,几个小时的时间就可以把一个村子吃光。

而且要知道蝗虫的迁移能力非常强,基本上是一路飞一路吃的状态。也就是说他们用几个小时吃过了这个村子,还没有等村子里面的人把他捉个几百、上千公斤的功夫,这些蝗虫就已经吃光跑了。

这个时候损害最大的是农户,就算他们捉下了几百斤蝗虫,最多能够吃几天?假设一个小时的时间,全家人可以抓够300斤的蝗虫。接下来怎么办?300斤的蝗虫能够吃多少天?但是这些蝗虫所吃掉的粮食,却是一个家庭一整年的口粮。所以说不是饥荒的时候不吃蝗虫,而是实在是杯水车薪。总不能跟着蝗虫跑吧?难道两条腿的能跑得过翅膀?

古代闹饥荒的时候,为何不捕鱼打猎呢?

古代闹饥荒时,往往出现“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的凄惨景象。如在民国18年爆发于陕西等地的旱灾,连续几年的时间,陕西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当时陕西全境940万人,由于这场大旱灾,死去的人就超过250万,逃亡的也有40多万。

旱灾

如此恐怖的灾难,哪怕如今我们只是在书本中看到,依然震撼和心痛不已。也因此,许多对古代饥荒一无所知的人往往会冒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这些没有粮食可吃的人,不去捕鱼打猎以维持生存呢?

然而,这个想法终归只是生活在城市,连肚子都很少饿的现代人的美好幻想罢了,与西晋皇帝“何不食肉糜”的疑问并无区别。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古代什么情况下会闹饥荒:

一是人祸。在王朝末年的战乱,由于朝廷控制力的大幅衰弱,导致野心勃勃的军阀、起义军四起,他们征战不断,诸多势力为了赢得胜利,往往会横征暴敛,竭泽而渔,对于对手的地盘,为了泄愤和削弱对方的实力,动辄屠城,亦或裹挟大量普通平民,导致大面积地区人民被迫停止了生产,没有生活来源,最终引起大面积饥荒。

饥饿的灾民

一种是天灾。在古代,人们抵抗天灾的能力其实十分薄弱的,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只能靠天吃饭。因此,一旦出现大面积、大范围、长时间的洪水、干旱或其他灾难,老百姓储存的不多的粮食吃完之后,就会出现大范围的饥荒。

一旦出现大范围的天灾,往往波及几十万甚至数百万的百姓。如此规模的遭灾百姓,即使当时的朝廷仍在,限于封建王朝的动员和生产能力, 也很难对全部灾民进行赈灾。因此,不可避免的,灾区就出现了大面积的饥荒,持续时间一长,饿殍遍野也就不奇怪了。

灾民

而如果天灾和人祸一旦同时出现,就更为恐怖。例如东汉末年,三国纷争之后,全国的人口由东汉鼎盛时期的6000多万,锐减为不足1000万。这也就意味着,全国超过5000万的人在战乱和天灾之中失去了生命。

除了被直接杀死,大部分失去生命的灾民,其实都是饿死的。那么,他们为什么不捕鱼或打猎为生呢?很遗憾,不是遭遇灾难的百姓不这么做,而是根本做不到。生存是人的第一本能,一旦生存遭遇威胁,饿得两眼发慌的百姓,即使是“易子而食”也并非没有出现过,更遑论捕鱼或者打猎。

狩猎

但残酷的事实是,一旦出现大范围的灾荒,也意味着,当地的其他可供打猎或捕获的生物也同时遭受了灾难,而只有本能的动物们,抵御灾害的能力还不如人类。

因此,即使灾民想打猎,也无猎可打。更何况,即使捕获少量的猎物,对于庞大的灾民团体而言,也不过杯水车薪。因为,渔猎生活本身就是养活人口数量最低的一种生活方式。

因此,一旦遭遇大范围的灾荒,绝望的灾民们,或等待着活活饿死活,或向听说过的可能生存的地方迁徙,沦为流民,或揭竿而起。而这一切,也不过是绝望的挣扎罢了,绝大多数人的命运依然悲惨。数万、数十万乃至数百万人的死亡,也屡见于史书。

古代闹饥荒的时候,为何不捕鱼打猎呢?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题主这个问题问的非常有意思,有点像以前那个说“为何不食肉糜”的昏庸皇帝。

闹饥荒了,为什么不去捕鱼打猎?

首先请问,饥荒只闹人类吗?那些飞禽走兽有什么特异功能吗?可以在人类要饿死的时候,独善其身?

别闹了,一个地区闹起饥荒来,人兽都逃不过。

要相信,在吃饱的原始本能方面,不用任何人教,每个人都会竭尽所能去完成。

饿到极点的时候,吃人在历史上都是时有发生,难道会放过鱼和走兽。

远的不说,就说1942年那场河南大饥荒。

田地几乎绝收,于是,树叶、杂菜等平时给牲畜吃的东西,眼下也成了饥民们的美味;蒺藜、柿饼这些平时觉得难吃的东西,价格也在不断飞涨;榆树皮能扒的,也被扒得精光用来填肚,对此,当时熬过了光绪三年(1877)大饥荒的老人们有经验,他们说,吃了草根树皮,即使熬过了这个年景,也是要病死的。实在没有吃的了,大雁屎也开始走香起来。熬过了1942年这场大饥荒的河南偃师老人韩雷松回忆说,大人们告诉他,大雁的粪便是可以吃的,因为大雁吃的是粮食,拉的屎,里面有不少还没消化完的粮食籽,这种说法,在1942年的河南非常流行,无数已然饿得两眼发昏的人们,已经顾不得脏和臭,只要有,就敢吃。

看到了吗,连屎都开始吃,难道不知道要去打猎抓鱼吗?

再说回古代,除了飞禽走兽的日子也不好过外,在很多的朝代,很多的山泽都是属于国家或者皇室的。

也就是说百姓是不能进入上述区域活动的。

没有饭吃,活不下去了,百姓就会起来造反。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就是饥民在张角的鼓动下发起的。

人都不傻,只要日子能过下去,百姓是绝对不会去造反的。

但是没有饭吃,早晚要饿死,这时候任何的鼓动都是一条导火索,饿的嗷嗷叫的饥民随时会被点燃。

一旦发生饥荒,首先要从没有饥荒的地区调动粮食,进行赈灾。

历史总是相似,往往王朝末期,政权摇摇欲坠之时,自然灾害便伴随而来。

灾害进一步暴露政府在统治政策上的无能和问题,进一步打击政府的权威。

比如明末,关外已经打的一塌糊涂,关内又饥荒四起,可是朝廷却无力赈灾。一方面无力安抚百姓,一方面为了应付军费开支又继续横征暴敛。

最终大明朝饮鸩止渴,千疮百孔,帝国大厦轰然倒塌。

原创作品,请勿抄袭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古代闹饥荒的时候,为何不捕鱼打猎呢?

历史上闹饥荒通常都在北方,而南方这边即便闹饥荒也不会有大规模饿死人的情况,也不会有赤地千里,易子而食的人间惨剧。

古代闹饥荒很多情况是河流干涸、洪水泛滥、蝗虫成灾等等自然原因,而古人不傻,肯定知道怎么获取食物,并且人在饿的快死的时候是什么都吃的下的。

饿的时候不动,还能活的更久。

但是仔细想来,北方闹饥荒快饿死了,哪还有力气跑到南方去捕鱼?如果说打猎的话,我们要知道,动物并不会傻傻等着你抓,而在抓捕动物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如果没抓到猎物的话,会更早的饿死。

记得有本书上说到,没得吃的时候,有人就去河堤上捋草籽,那东西很小,弄回来要经过一整道繁琐的加工,不然一吃就致命。

刚开始知道草籽可以吃的时候,人人都去捋,但后来发现捋草籽消耗的热量更大于实用的热量,反而去捋草籽吃的人,更早的饿死。

这里再解答一下关于古代闹饥荒为什么不捕鱼打猎吃蝗虫。
  • 关于为什么不吃蝗虫

如果小时候抓过蝗虫的人都知道,蝗虫真的很难抓,就算古人用网兜来抓,可以一天抓个几十上百只。但大家是否想过,蝗虫过境都是转瞬之间,今天让你抓百来只,明天再让你抓百来只,可是后天蝗虫就飞走了,接下来的日子怎么办?

并且蝗虫有着严重的苦腥味,非常难下口,那些烤了之后香喷喷的是吃稻谷的蝗虫,就算让你抓了几千上万只,光是一种食物也无法让人保持热量,还是迟早饿死。

  • 为什么不抓鱼虾

在南方这边河流较多,所以南方干旱比较少,如果没有的吃,倒是可以吃鱼虾。而北方天气干旱,通常闹饥荒都是干旱引起的,鱼虾类都生活在江河中。

但是干旱闹饥荒后,哪还有河流给鱼虾提供生存空间,鱼早就死光被晒干了。赤地千里的时候,土地龟裂,河里没有一滴水,去哪里捕鱼?

  • 为什么不打猎

通常来讲,动物的直觉比人类要灵敏许多,也就是说如果出现天气异常,这些动物会比人类更早的逃离此地,等人类察觉天气变化的时候动物们早就跑光了。

即便没跑光,遇到大雪、洪水、干旱等,植物被破坏殆尽,动物也会遭遇灭顶之灾,百里之内不见昆虫吟、动物呼啸,人类不可能能找到猎物。

综上来说,人类需要主食才能生存下来,而油和盐更是日常身体的补充品,鱼虾昆虫类的东西吃到肚子消化也是需要能量的,没有谷物主食来提高能力,那些东西吃久了也照样会死人。

当人饿到极致的时候,身体已经不听使唤了,能吃的东西他们都会拿来吃,但这时候的人根本没法跑到河边或山里面抓猎物。

通常去山里打猎的人,在那种情况下都没法活着回来,因为就算有动物,在饥饿的动物面前,人类不堪一击,就算有武器也没用。

所以,古代闹饥荒的时候,不是古人不捕鱼打猎,而是条件不允许啊!

古代闹饥荒的时候,为何不捕鱼打猎呢?

古代爆发大饥荒时,老百姓吃光了家里的存粮、野外能找到的所有猎物之后,饿得受不了,往往就只能啃树皮、吃观音土,糊弄一日算一日了。

树皮咱们都知道,味道绝对称不上好,估计没人想去体验代餐,可观音土又是什么东西呢?

观音土是一种白色的黏土,又称高岭土、陶土等,属非金属矿产,主要用来做瓷器。据说它的口感像糯米一样,偶然吃到的人觉得这是观音大士赐下的食物,便称为观音土。

可即便再像糯米,观音土也是土不是米,没有任何人体热量来源的碳水化合物,它不能被人体消化,吃下去会积在腹中,可以消除一点饥饿感。

但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大问题,土在肠胃中凝滞不前,吃得多了肚子鼓胀得像个小西瓜,敲上去如同敲块石头,人也就离死不远了,死前十分痛苦。

古人也不是不知道观音土的危害,但极度饥饿之下管不了那么多,如果只是少量吃,吃的时间也短,过后还是能救回来的。事实上,很多人就是靠观音土熬过难关。

和观音土比起来,树皮也没好多少,虽然能消化,但可以吸收的营养很少,不能供应人体所需。

有人可能想问,既然树皮、观音土都不是什么好玩意儿,为什么不吃河里的鱼虾呢?那可是纯天然的优质蛋白质来源啊!

提出这样问题的同学,小编在这里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晋朝时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四处逃荒。有官员向皇帝司马衷禀报了这一情况,司马衷很奇怪地问“何不食肉糜”,意思是没饭吃,为什么不吃肉粥呢?

因为这句话,司马衷在历史上留下了“白痴皇帝”的称号。

两个事情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老百姓又不傻,如果能吃肉粥,能吃鱼虾,怎么可能去吃树皮和观音土!不吃,是因为吃不到。

古代饥荒,大多是由旱灾引起来的,旱灾过后很容易引来蝗灾,两灾叠加,田地里颗粒无收,农业遭受严重打击,不只是普通老百姓没吃的,有点资产的小地主也得破产。

最明显的例子是明朝后期,崇祯三年,陕西巡按马懋才在《备陈大饥疏》上说,百姓争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剥树皮吃,树皮吃完,只能吃观音土,最后腹胀而死。

崇祯帝很倒霉,自他登基后陕西几乎年年有大旱,老百姓没饭吃,饿极了就容易滋生变乱。因而明末大起义是从陕西开始的,继而席卷全国。

旱灾代表着河流断流、湖泊干枯、地下水枯竭,有可能方圆百里连条小河都找不到,水都没有了,哪来的鱼虾?

诚然,大江大河不会断,大海也不会像小湖泊一样干枯。但会发生旱灾的地方,通常是在内陆、山地,河流本来就不多,哪怕没有旱灾,鱼虾也只是人们打牙祭或节日里才能吃上的,想以此为主食,无疑是天方夜谭。

可能某些村庄会有养鱼的池塘,但请相信,池塘里的鱼早在饥荒刚起时就被吃光了。小河小溪也是一样的原理,里面要是有鱼,人们肯定去抓。不会出现放着鱼虾不吃,跑去啃树皮、吃观音土的状况,古人没那么愚蠢。

至于吃不惯这一点,完全不必考虑,都闹饥荒了,哪还有条件挑食?不可能,找到什么吃什么。无论从营养价值还是口感来说,鱼虾都好得多,一条鱼和一份观音土摆在面前,傻瓜都知道选什么。

那么,找到未干的河流或湖泊就能吃到鱼吗?未必,捕鱼捉虾并不容易。

现代人要想逮条鱼,方法很多,可以用网、用船、用鱼钩,但如果没有钓鱼的爱好,也不是渔业从事者,就不会有这些器械,得去借或买。

古人怎么办?他要有买这些东西的钱,也就不会挨饿了。借也挺难,他能想起吃鱼虾,人家也想得起来,不会轻易出借重要工具。

侥幸借到了,捕鱼也是个技术活,其收获难以保证。有可能忙活一天,只捉到几条小鱼,还不够补充捕鱼所付出的热量,得不偿失。

而且,无论古今,某个地区周边如果没有大的水源,人们大多数不会游泳。不会水又没穿救生衣的人去抓鱼,等于冒着生命的危险,只怕很多人宁愿饿死在陆地上,也不敢进入深水里。

小学有一篇课文《穷人》,描写渔夫的生活。渔夫冒着寒冷和风暴辛辛苦苦地打鱼,渔夫的妻子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家里却很贫困,只能勉强填饱肚子。故事发生的那天,渔网被风浪撕破了,不但没捕到鱼,渔夫还差点没能活着回来。

课文想要表达渔夫和妻子高尚的品质,但从中也可以看出,捕鱼并不轻松。专业的渔夫都有可能空手而归,没有捕鱼技巧的的百姓更不用提,让他们捕鱼是白费力气。

其实早在上古时期,中国人就已经发现渔猎不足以满足人口需求,于是经过不断的探索,从而找到了正确的文明发展方向——农耕。至于捕鱼和打猎,在农业社会中只是偶尔的蛋白质补充方式,并不能当作承载人口的食物来源。

所以,遇上大饥荒时,老百姓不是不吃鱼虾,而是那点本就不多的鱼虾存量,根本不够数量庞大的灾民分食,恐怕没几天就已经被饥饿的人们捕捉光了。

古代闹饥荒的时候,为何不捕鱼打猎呢?

这是一个很好玩的题目,这让豹眼想到了十八世纪法国的思想家、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卢梭。他在《忏悔录》中说道:我终于想起了一位崇高的公主,她提到了挽救时局的办法。当她获知农民没面包的时候,她说“让他们吃布莉欧好了。”

布莉欧在法语中,是法式甜点、甜面包的意思,是一种高档的食品。

外国人教化晚,开窍也晚,这种道理,自然比国人明白地晚许多年。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晋朝,就有人明白这个道理了。

据《晋书·惠帝纪》记载:

帝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

晋惠帝司马衷(259--307),是晋武帝司马炎次子,西晋第二代皇帝,人称“半浑”,也就是说缺心眼。他在华林园听到了蛤蟆叫,就问左右大臣说:“这叫唤的东西,是官家的还是私人的?”

左右就告诉他说:“在官家的地里就是官家的,在私人的地里就是私人的。”

这个事哪,少见多怪,没见过就不怪,也不算稀奇。

可等到天下荒乱的时候,百姓饿死了很多,这奇葩帝王就问了:“为啥不吃肉粥呢?”

其弱智,被蒙蔽的程度,可想而知。

忘记是谁了,可能是赵王司马伦吧,他喜欢玩司马衷,就出来忽悠他,说:“有的百姓是动物协会的,富有爱心,宁可饿死也不吃肉;有些百姓是佛教徒,不杀生,不能为自己的生存,就去杀害别的生灵。”

回到题主这个问题,古代人是不是如此不得而知。但豹眼记得小时候,遇到灾荒的年景,村里的粮食吃光了,就去挖野菜,吃树叶,吃草根,还听说有地方吃观音土,吃了拉不出屎来。

那时候,也看不到猎物,河里也不见鱼虾。百姓们饿昏了,眼里都冒绿光,看上去比野狼还可怕。

之所以不去捕鱼打猎,不是动物、鱼虾被人类眼里的绿光吓跑了,就是因为人类把能吃的都已经吃光,它们也被活活饿死了。

想来,古时候也大多会如此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